对孩子教育中家长要避免2大雷区

时间:2023-10-31 03:55:50 作者:遭遇疯狂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遭遇疯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对孩子教育中家长要避免2大雷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孩子教育中家长要避免2大雷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对孩子教育中家长要避免2大雷区

对孩子教育中家长要避免2大雷区

尽管父母们一心为了孩子好,但是有时候你们的一些行为很容易带个孩子们伤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中国家长,我们对孩子教育中主要有下面2大雷区。

一、压力就是动力

这是不少家长都有的错误认识观念,让孩子过早的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失去了原本无忧、快乐的童年。有时父母很着急,担心自家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就逼着孩子使劲向前学习。比如,如果一般小朋友可以背诵两首诗,自己孩子必须要会背五首,甚至更多才可以,或者是拼命为孩子各种培训班。这重担式教育方式只会压垮孩子稚嫩的肩膀,拔苗助长不能成活,过重的压力会使孩子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开始害怕学习,更不会转化为动力了。

孩子的心声:压力让我害怕

压力过重不仅会击退孩子学习的热情,还使孩子内心备受煎熬,从而影响未来深远的学习,也让亲子之间的关系备受挑战,容易因此产生两代人的隔阂。家长不如先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适时给孩子设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让他们爱上学习,他们才会主动学习。

二、小孩子不懂事

很多父母只会一味来批评孩子。大家要知道,道理只有你讲了,孩子才会知道;只有你教了,他才会明白。如果面对孩子的出错,你仅用这一句来陈述,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不懂的.还是不懂。或者你可以孩子讲,你不能怎样,这样做的后果是xxx,孩子会理解的更深一点。

事实上,不讲道理会加深孩子们的误会,经常强调错误的信息,反而会让孩子记住,导致他连连犯错,这回让你误以为他是不愿意改正。在这种错误的循环中,你眼中的孩子是“不争气”的,孩子眼中的你是“不理解”他们的。

孩子的心声:道理我懂得

其实孩子们喜欢听从大人的吩咐,如果他做到了自己会很有成就感。家长若是教给孩子一些人生道理、行为准则,示范、引导他们去学习,他们不仅愿意去表现,也会做的很出色。

篇2:家长对孩子的赏识教育要有度

家长对孩子的赏识教育要有度

因为相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我对女儿基本就是赏识教育。只要她取得一点儿成功,我就夸。

发觉有些不对是在上一周。和女儿同班的阳阳来我家玩,阳阳看到我家墙上挂的认字图画,只认出“人”、“大”、“天”几个字,女儿骄傲地说:“这上面的字我早都认识了,你真笨!”

我还发现女儿的受挫能力弱,遇到点小挫折就承受不了,不能说她的`不好……

看来,过多的表扬让女儿心里产生了自负,那种“你比小朋友都棒”的“比较式表扬”起了反作用。

我赶紧改变表扬方式,不再拿她和其他小朋友比较,她一件事做得再好也只是具体指出她好在哪里。

对女儿做错的事情,我也不像以前那么轻描淡写地说两句,而是一定要让她认错。比如,女儿一直喜欢把用过的东西随手乱扔。这次,我终于拉下脸来,严肃地告诉她,东西从哪儿拿的,用完了放回到哪儿。就这样,纠正了几次后,女儿各个方面有了起色。对于挫折和批评也有了较强的承受能力。

篇3:家长唠叨对孩子的教育中起不了作用

家长唠叨对孩子的教育中起不了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其实,这种唠叨在孩子的教育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个性属于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

逆反心理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因为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以后,比如说孩子的小学期是幼年期,到了18岁已经就是一个成熟期。小学阶段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依赖性,但是到了18岁以后往往想走向独立。青少年阶段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

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

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

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样产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这应该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以,家长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就不要过度频繁的唠叨。

对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会观,家长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并予理解。

少唠叨,多指点,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那么孩子的一切你必然了解于自己心中。

篇4:家长对孩子读初中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读初中的教育

经历了战争,我们和女儿都从紧张、焦虑中解脱出来,开始松了一口气。而后,便是异常的兴奋。是啊,女儿终于要称为一个初中生了,她将有新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她完成了一个由小学生到中学生的大转变,去掉了一个小字,终于长大了,这怎么能不令人高兴呢?

然而,这个兴奋劲没过多久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问题和矛盾的凸显。女儿上初中了,还去接送她上学吗?还自作主张给她选培训班吗?孩子的作业多了,成绩下降了怎么办?不经常跟我们聊天了怎么办?她的日记开始锁到抽屉里了怎么办?……一大堆问题开始困扰着我,同时,我也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同样在困扰着我们那个刚长大的孩子。

这让一向标榜开明妈妈的我感到很失败,我决心改变这种状态。这期间,我问了很多年长的大姐,看了很多书,而且也在中考网上翻阅了其他家长的帖子,我最终发现了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女儿长大了,而我的教育方法却没有跟她一起长大,还停留在小学阶段。我决心做一些改变了。

一、不再辅导具体学科问题,而是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上初中后学习的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增大,学科内容趋向专门化,学科的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其实对于我来说也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辅导初中课程我已经力不从心了。而女儿从小对我依赖惯了,如果我没有时间管她,她就能拖则拖,即使是自己做也不主动动脑。那就从学习习惯入手吧。

好在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初中入学没多久,我先帮她重新制定了适应中学生活的作息时间,规定她哪段时间必须写作业,哪段时间可以看电视,到了几点就要睡觉。刚开始的时候女儿很不适应,但是慢慢地,她开始主动做作业以换取多一点看电视的时间,对此,我笑而不语。只要女儿知道主动学习了,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同时,这样做能保证女儿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应付学校的学习。

另外,结束保姆式的陪护状态,让女儿还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自己该做的功课,家长慢慢做到只督促,不指教。现在想起来,当时做的还是明智的,经历后,女儿好像把劲一下子都用完了,松松垮垮的状态一直没有改观,我们就干脆带女儿去云南玩了半个月。但是,回来之后马上就给他报了班,不是为了学东西,而是为了帮他收收心,好适应接临而来的初中生活。从现在来看,女儿的反应还是不错的,没有在初中的最初阶段哭鼻子,热身成功!

二、防止出现孩子信息的隔阂或断层,家长要及时和老师做好沟通

因为我们的初中是择校上的,离家比较远,不能像小学的时候一样,每天都去接她,顺便跟她的老师聊聊天,所以,女儿在初中的情况只能通过她自己说。但是,我不满足于这单一的信息来源,我希望更全面地知道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初一的第一次家长会给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家长会的时候我见到了她的所有任课老师,找准时机跟每个老师都聊了聊,并要到了他们的电话号码。现在想来,这是我作为初中家长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了。从这次家长会后,我会经常跟老师发发短信、打打电话,问一下女儿在学校的情况,并且,针对老师给的建议在家给她做适当的辅导。因为,我始终相信,老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女儿来说,已经是专家,他们对于女儿的建议一定是指导性的,也是可行的,家长一定要紧密配合。

这一点是很多家长忽略了的。到了初中,家长不但要经常跟班主任交流,也要跟各个主要的任课老师熟悉起来,他们更容易了解孩子在某个科目上学的怎么样,也能提出具体的指导一件。这样才能在初中三年及时防止孩子出现偏科现象,不然到中考的时候才发现,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尤其要说的是,我刚开始的时候犯了跟很多家长一样的通病,就只跟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成绩,后来熟悉了才知道还应该注重孩子其它的方面。初中阶段更重要是是洞察孩子的心态变化,老师在学校跟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更容易了解孩子的状态,如果能及时沟通,就可以商量出好的对策,改变孩子不积极的状态,携起手来帮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状态。

同时,我还注意跟女儿的同学家长沟通,我们因为孩子是好朋友而变成好朋友,经常约着一起聚会、逛街。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一来我可以从其他家长那里学到的教育方法,二来,我也可以通过女儿的同学得知一些孩子心理真正的想法。

三、从母亲的圣坛上走下来,成为孩子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也许很多家长都已经习惯了为孩子里里外外操持,但是孩子却并不领情。原因是,你只做了一个妈妈出于母性应该做的,而没有做到一个妈妈出于理性应该做的。孩子进入初中以后,从心理上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再嚷嚷着要过儿童节了,不再对你言听计从了,这就是所谓的青春叛逆期。这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

孩子进入初中,已经不需要保姆式的父母了。同时,一味呵护或训斥的教育方式也失去了效力。孩子在初中以后,不像小时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父母教育子女需要讲出道理,举出事例。而且语言的作用永远没有行为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小学时父母会采用直接的棍棒或糖衣教育,但到了初中孩子对间接教育更容易接受。

这对我来说难度比较大。我脾气很急,但是为了女儿,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当我们因为某个问题出现矛盾的时候,我总是会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跟女儿坐在一起,一起把问题分析透彻,让女儿自己来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自己得出解决办法。经过了几次这样的长谈,我发现,女儿真的长大了,可以独立地解决问题了;同时,女儿也会发现,妈妈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让她少走了很多弯路。

于是呢,最终结果是:我们家几乎每周都会有那么一两次长谈会,女儿会把她在学校的高兴事儿跟我们分享,也会就头疼事儿跟我们讨建议。就这样,代沟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四、了解初中阶段以及中考的所有信息,成为孩子的军师

上个好初中不是最终目的,相信所有的家长都有这样共同的心态。上了好初中,也许是为了上它的好高中,也许是为了积蓄力量,将来上个更好点的高中。孩子进入了某个初中,她对于学校的了解的感性的、是孩子角度的。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一些大方向上的规划来。

首先,我会在孩子之前先了解学校的各项制度,不能仅仅听信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那些表面的看法。如果进入初中是为了直升高中部的话,就要及早的了解学校的相关制度,为孩子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各个重点中学不同,他们从初中部选拔学生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一定要第一时间弄清楚学校的条件,比如是按照三年成绩排名提前签约?还是通过一次考试签约前多少名?或者要参加哪些竞赛获奖?还有英语实验班和数学实验班直升上是否存在名额、条件的不同?等等。把这些弄清楚了,及早准备,到了该准备什么比赛、哪些考试的时候就按部就班地去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其次,如果是为了让孩子中考出类拔萃的家长,还要及早的了解近年来的中考形势,这些是要从上初一的最开始就要准备的。一定要帮孩子确定自己的目标高中。然后关于这个高中的所有信息及时关注。

篇5:在婴儿教育中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在婴儿教育中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在刚学走路的时候,难免会跌倒,但是我觉得,孩子跌倒了应该让他们自己爬起来。

我的女儿是在15个月的时候会走路的,刚开始的时候经常跌倒,因为心疼孩子,一看见她跌倒我就跑过去,快点把她扶起来,看看有没有伤到。久而久之,我发现她跌倒了总是等我扶她起来,我就想:“如果她上学以后自己跌倒了,我不在身边,她要等着别人去扶她吗?”从这以后,女儿再跌倒我就不再去扶她,让她自己爬起来。一开始她不干,又哭又闹,但是我也不会去扶她,我就鼓励她说:“诺诺自己爬起来,来妈妈这里”,她这才慢慢的爬起来,一脸的不高兴,久而久之,女儿跌倒了以后,再也不看我了,而是自己慢慢的爬起来,继续玩。

通过这件小事情,让我发现,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保护的太好了,一些事情,他们自己能做到的',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做,这样孩子才能得到锻炼,在以后的人生中,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学会解决,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事情都给他们做好了,这样不是对孩子好,而是在害孩子。我希望天下的父母从这件小事做起,应该让孩子在跌倒的时候自己爬起来。

篇6:中国家长要学会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中国家长要学会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在中国,刚学走路的孩子摔跤,家长的普遍做法是“扶起来”。孩子不小心摔跤后,家长多半是急忙跑过去扶起孩子,为孩子拍掉身上的灰尘,并心疼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家长扶起孩子后不再让孩子自己走,而是直接抱着孩子走;有的家长甚至以拍打地面出气的方式安慰孩子,孩子也学着家长的样子边哭边拍打着地面。可是美国的父母面对孩子摔跤则会说“自己站起来”。小孩摔跤了,他们大多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后,并对其竖起大拇指:“宝宝真棒,摔倒后能自己爬起来。下次走路要小心,争取不再摔跤。”

据权威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为17%,美国为44%,日本高达65%)。为什么美国和日本学生的心理素质比中国青少年高出那么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挫折教育。

孩子走路摔跤后,家长不同的反应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家教观,使笔者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挫折教育,这里谈几点浅见。

1.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挫折教育的认识

如今,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皇帝”,家里的所有大人都围在他身边,他就像温室中的花朵,安全娇艳。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少父母放弃工作,小学、初中挑学校,挑老师,租房子陪读,高中全程陪读,甚至大学也有了陪读的“妈妈团”。不少学生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只要你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孩子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急功近利”,就是“速成”的,“读万卷书”可以,“行万里路”就免了,太“浪费时间”;“纸上谈兵”可以,“躬行”就免了,也“太费时间”了。什么都有家长安排好了,孩子本该具备的自主学习和面对生活的独立能力退化了。等孩子渐渐长大,不能不让人担心他们是否能经历外面的狂风暴雨,不能不担心孩子脆弱的身体和意志能否渡过人生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结果是家长辛苦供养孩子上完大学后,孩子又摇身变成了“啃老族”。

就学校而言,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常很有预见性的教育学生题目应该怎么做不出错,喜欢在黑板上重点、多次、反复给学生传授那些自己凭经验“高瞻远瞩”的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防错秘笈”,感觉该讲的都讲到了,却发现学生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教师那些对易错点的“先见之明、高瞻远瞩”用了大量的时间,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好像还是没有记住。我们的教师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问题了。

就社会而言,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这为孩子的高物质水平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加之社会上一些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反面诱惑,导致了许多青少年极力追求攀比炫耀的生活。另一方面,这种富有的生活使得许多孩子养成凡事都依赖他人的坏习惯,遇到困难挫折就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丧失了吃苦耐劳精神,缺乏一定的灵活应变和恰当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极易被困难挫折击败。

2.要允许和善待孩子犯错误

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长。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身体和思想等方面发育都不成熟,做事难免会出错。大人认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看来也许并不那么容易。因此孩子做错了事,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而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要知错就改。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作为学校,一方面应该教育学生改正,更重要的一面是应该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生,或者推给家庭,不应该是负责任的教育者所持的态度。

教师应该有允许学生犯错误的观点。因为知识面和经历的不足,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个体的不同,错误种类和次数也不同,再说学生有的错误不是故意的,一般是一种过失行为体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错误,要用宽容心态去帮助其改正。而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也许是一种契机,是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可能会经常做错题目,教师不要急,而是要想办法耐心地帮助他们,而不是训斥和指责。

任何一位学生的求知欲望都是很强烈的,在求知D释疑D解惑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学生难免出错,错误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暂时性结果。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是必要的,家庭、学校、社会要适当允许和善待孩子犯错误。

3.学校教育中要渗透挫折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一是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 二是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经历、学识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三是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四是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有学生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当然,在学校的挫折教育中,教师如何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改错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也是一门很深的课堂行为艺术。指责、讽刺、挖苦,会打击认真听讲却不小心出错的学生的信心,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许多不愿意听讲的所谓“学困生”、“后进生”往往是若干次“摔跤”后受指责、被耻笑、信心被打击、求知欲受挫慢慢形成的。其实,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不是一件坏事,有准备、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去尝试“摔跤”,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或赞赏的话语带给学生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今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溺爱过多,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等较差。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孩子,他们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能力十分有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完全依赖,他们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魄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问题容易慌乱,碰到挫折就变得沮丧。而忙于工作的父母也因教育孩子的时间有限,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的教育方法,往往失之偏颇,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其实,孩子摔跤了,很正常,无非是孩子走路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点挫折,应当“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培养孩子的自尊、自立意识和性格品质,真正地让孩子“站起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摔跤,也该是走稳走好每一步的前奏。李煜在政权上摔了一跤,才有了他流传千古的绝唱;苏轼在官场摔了一跤,才有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巴尔扎克在商海摔了一跤,才有了他不朽的《人间喜剧》……所以摔跤并非坏事,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的站立起来,以后摔跤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少。

篇7: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这样教育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这样教育

有不少的家长抱怨,孩子一到青春期,就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往东偏要向西,叛逆心理特别严重,难教得很,编者倡导父母从以下方面教育青春期的孩子。

学着更加体谅孩子

进入青春期,无论是男生和女生,他们的身心都会被一股力量所控制,想法和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这股力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荷尔蒙。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被荷尔蒙折腾得阴晴不定,父母就要多一份体谅,少一份责怪,心态要变得冷静一些。

比如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要知道孩子是在发泄情绪,而不是故意和你对着干;他们在发牢骚的时候,家长要多包容,认真去倾听‘当孩子为一点小事哭泣的手,家长也要知道那是正常的反应,不必大惊小怪....

只有父母更加体谅孩子,更加理解孩子了,你们的关系才能缓解,孩子的青春期就过得顺一些。

不要试图控制孩子

向来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很暴躁,凡事都在挑战你的底线的话,家长先不要着急这生气,更加不要大发雷霆,对孩子大打出手的,而是要知道,孩子这是进入青春期了。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已经有大人的样子了,但是心理还是不成熟的,好像他们看起来懂事很多了,其实远远没有。他们想自己做主,想独立,想穿与众不同的衣服,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想着彰显自己的个性,不怕任何人的'阻拦。因此,他们最受不了的就是家长的过度管制,他们压根就不想受制于人。

所以,家长一定要记住,不要想着去控制你的孩子,你越是想控制,他们就越是反抗,越想远离你。

家长要随时调整心态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庭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降低,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些孩子的青春期相对温顺些,可是有些孩子十分叛逆,可以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的。面对这么皮的孩子,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是处理不好,你们的亲子关系就会陷入危机。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最难当的,面对孩子的变化,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孩子一不听话,就暴露你的坏情绪。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也要改变一下管教的态度和方法,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不听话就打了,要先沉下气,再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

总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

求职过程避免这四个雷区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得体会

有关家长对孩子寄语

关于家长对孩子寄语

家长对三年级孩子评语

有关家长对孩子的寄语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孩子对家长的感谢信

家长对孩子劳动评语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语

对孩子教育中家长要避免2大雷区(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对孩子教育中家长要避免2大雷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