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烤猪也疯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小学生微书评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小学生微书评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1990》微书评300字
从王朔玩世不恭的痞子爱情,到石康支离破碎的未央歌,再到张轶市井青春的挽歌。过去三十年中国底层小人物所经历的梦想、焦虑、迷惘在文字中呈现的格外清晰,所有的挣扎化为岁月的清澈与欢愉。
一个作家如果能书写他的“亲身经历”,那么在他的背后肯定站着一群产生共鸣并击掌赞许的读者。张轶关注市井小人物的生存体验和生命历程,努力挖掘隐藏在他们身后的人性光芒——一代人思想的骚动和心理需求,一代人寻求自我真理的冒险……
青春不是烈日下坐以待毙的鱼,不是夜空中迷航的客机,不是动物园里打瞌睡的大熊猫。青春不需要祭奠,青春需要正视爱情,吞下眼泪的同时,也吞下甜得发苦的绝望。
因此,《1990》这部小说仿佛瓜熟蒂落,顺理成章。
小说的时代背景虽然是二十世纪90年代的天津,包括使用的地名、方言、口头禅都刻有地域性的印记,但他并非是一部“津味小说”,而是一部以天津为时代背景,书写青春与迷茫的都市言情小说。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2:《谢女士 谢女士》微书评
《谢女士 谢女士》是旅美作家谢舒的纪实随笔集,陈丹青作序。
在那一代人里,能看到当时到美国的中国人的辛苦和酸涩。
谢舒还是正牌的留学生,到了美国之后依然也要面对做保姆、在饭店当小工这样的事情。
确实活不下去,确实艰难。
但又没办法和家里说。
所能说的,只有一切都好。
这和最近在读的《商市街》竟有一丝接近之意。
萧红在《商市街》里所描述的那种惊人的饥饿,和当时人的惊人的忍耐力。
让人动容。
即便到了谢舒那个年代,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忍耐力依然还在,并无丝毫的衰减。
那些偷渡客,面临的境遇更加艰难,少小离家,老大未必能回得去,所求的也就是自己的下一代能翻身。
不但有艰难,还有生死。一个年轻的性命,就因为没有身份,被锁在饭店里留夜而死于火灾。蛇头却不会因为人死了而不要偷渡费,他的哥哥要拼死拼活的去挣两倍的钱。
谢舒自己也不知道这些人最后怎么样了,他们还好不好。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永远也不会知道结局。
这才是生活比故事残忍的地方。
(二)
谢舒的父母原本挺有身份,她小时候见过世面,长大后又吃过很多苦。这样的人的文字里有悲悯和豁达。
当她年轻时面对自己做保姆家的孩子时,由衷的想要把她当做自己的孩子带,但话一出口,就被美国妈妈担忧她会拐卖她的孩子。
文化差异大体如此,每一个旅居国外的中国人,大约都会面临类似的境况吧?
那时联系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打个电话耗费不小,偶尔能赶上打免费电话的机会,大家都争先恐后,事前的期待,事后的回味,错过的后悔都能在这本小书里看到,匆匆写过,不着痕迹,那种怅惘,映染眉间。
家乡树下埋着的黄金,一辈子再没见过。
家乡道边伫立的老人,一辈子再没见过。
没有钱回不去家,有了钱又忘了本。
滴水之恩涌泉报的实诚人,和滴水之恩当做涌泉恩的促狭鬼,饶是远渡海外,依然不能免俗。
这是一本美国土地上的中国事,一百年来,没有变过。
(三)
原来,这书里有两位谢女士。
谢舒是其中一位。
另外一位年长的谢女士,叫做谢继群。
两位谢女士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似的遭遇,所以在这种相似产生了际遇和缘分。
因为同在异国,这种同姓之缘,又显得尤为珍贵。
所以才会被作者和编辑选为书名吧?
(四)
随笔里描述了一个男人,初到美国时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一边打工一边睡地铁站,和很多很多流浪汉在一起,赚来的钱就放在包里,包当做枕头。
钱没丢过。
后来,找工作,先问管不管住,管,就干。
凭着艰苦卓绝,这人翻身了。
欣慰的是,他的儿子没有嫌弃父亲的出身,而是具备和父亲一样的冒险精神,成年以后,独自离家,自己闯荡。
认为父亲是个英雄。
(五)
陈丹青在序里说:“小说,是前世的记忆。”他其实也记不清是谁说的。
这部书,是当世的记忆,前尘过往,袭上心头。
现代中国人大多没有文化上的根,少有人有止有定,心念纯一。
大概,这也和漂泊异国差不多了吧。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3:《如果没有明天》微书评
(一)
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是向死而生的?
这事儿我是真不知道。
但其实我也认同,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没有明天了,一切似乎都会不太一样了。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遗愿清单》的那个夏天,感动于那两个老人在临终时不再让自己遗憾的壮举。
对于他们来说,各自都是人生最末端所遭遇的挚友,是最后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
当然,前提是其中有一个大富翁。
余欢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凭的就是他之前人生的憋闷。
(二)
一个人是要有多憋闷才能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作出那么多高爆发的事?
一个人又是要多有勇气,才能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满不在乎的破罐破摔下去?
余欢水一定不是英雄,但他活出了很多人不敢活出来的一面。
合上书,我一直在想,平平淡淡的长寿,和轰轰烈烈的去死,到底哪样更好?
(三)
这本书,无所谓文学上的好坏,这种对临终的思考,从艺术性上不如《遗愿清单》,从实用性上不如《最好的告别》。余欢水的临终,其实更像是某种噱头。
但这本书,我读过后,并不觉得后悔。
文笔是那么流畅。
我很少直接去夸某位作家的文笔或者说文法。
大家都干这个的,同行间的夸奖是莫大的嘉奖。
在此之前,我能够一口气读完的书,不过那么几部。
阿乙的《鸟,看见我了》,是一部短篇集,读后如蒙重击。
今何在的《悟空传》,凭的是一口气,年轻气盛的气,后来当人的年龄渐渐长大,便不觉得这口气有多稀奇了。
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我是先读的书,后看的电影,而我也是第一次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在看电影的感觉。从那时起,略略发现很多美国作家在写书的时候,就是瞄准电影去的。当小说文本和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时候。我想作家在键盘上敲击时的感觉,也会如弹钢琴一般预约吧。
《如果没有明天》,是为了电影而写的。
我不是在揣测或者说剧透作者的想法。
这种流畅度,这种镜头感,这种营造一个荒诞故事的氛围,通过人物语言扭转情节死点,高潮和低谷的设置,都是一种天分。
有些天分,并不是通过后天训练能够获得的,作者余耕无疑就具备这种天分。
在读之前,我曾以为这书的结尾会是败笔。
读之后,我却觉得这书的结尾反而是妙笔。
当高潮散尽,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都进入贤者时间之后,又会怎样呢?
在现在这么高节奏的文艺作品大环境下,在这么高节奏的生活大环境下,谁还能注意到那一回眸后的落寞呢。
豁出一切后,再想复归原位,娜拉出走后,还回得来吗?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4:《天津老城忆旧》微书评
一部了解天津历史、人文、商业、城建、建筑等各个方面比较全面的文史资料选辑。本书作者多是久居天津老城的老先生,所摘选的文章是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天津往事。有些是个人经历,有些则是从父辈口中得知。
这些带着体温的回忆性文字,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真切地记录了天津城的兴衰和荣辱。这对于现代人了解天津、认识天津将大有裨益。
抛去文学性不谈,无论是研究天津历史的学者,还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从事影视创作的编剧,都可以从这部书当中找到所需要的素材。
然而时至今日,有一部分老先生已经作古,他们所留下的这些布满灰尘却闪着亮光的文字,将对后人研究天津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5:《菩提花》微书评400字
一部散文小说,由张佩芬翻译,选译了黑塞最具代表性的14篇文章。之所以取名为《菩提花》,大概是编者想将黑塞与遥远神秘的东方有所联系吧,毕竟黑塞还是小说《悉达多》的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位“中国通”,其独特的诗人气质和“东方情结”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显得与众不同。
大概每个孩子的童年,或在现实中,或在想象中,都有可能面对一次“死亡”。比如亲戚邻居有人去世,比如最知心的小伙伴意外罹难,这样残酷的人生经历会产生深刻的烙印,至此,孩子通常都会成熟起来。
收录其中的《童年轶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当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与经常与他玩耍的小伙伴生离死别时,那种懵懂、敏感、害怕飘散在早春阳光明媚的午后。面对死亡,每一个孩子都是羞涩的,因为那是他们第一次触碰死亡,这种经验大人无法传授,他们有些手足无措,从未有过的感觉袭扰心头。
那一刻,孩子对世界产生疑问,开始对生命的长短感兴趣,悲伤在心河缓缓流淌。那一年春天早早降临,花园散发着草木的香气,第一朵盛开的野花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而刚刚为小伙伴送别后的孩子,从此将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6:《这就是诗》微书评300字
读者对“现代汉语诗歌”认知上的混淆和误解由来已久,基于此,徐江以抽象的方式替他人发问(也是自问),什么是诗?然后用一部含金量极高的探讨现代诗建设的理论文集作答,这就是诗!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华语诗歌范围内个人理论素养和诗歌创作力兼备的评论家,徐江一直行走于“现代汉语诗歌”发展的前沿,他用一篇篇专论,一首首诗歌,直抵诗之本质与核心,矫正世人对“诗”理解上的偏差,为读者贡献出解读“现代汉语诗歌”的途径和方法。
每一篇文章,并非象牙塔中的坐而论道,而是一位艺术家的真知灼见。这是诗歌评论家徐江对汉语现代诗所思考的结晶,亦是诗人徐江个人化诗学理想的呈现。它并非“经验”与“规范”,对于一部分“新诗”爱好者来说,它是思辨后分发的“解药”。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7:《中国玛丽》微书评300字
中国玛丽的故事在海外华人中深入人心,历史上确有其人。当时的美国人觉得华人的长相都差不多,为了区分,他们将男性统称为John,女性统称为Marw。这是中国玛丽的由来。19世纪末的美国杂志中,华人被刻画成剃光头,蓄大辫子, 穿平底鞋,尖嘴猴腮的异类。就是这样一群不招人待见的劳动者,修铁路、淘金、做小生意,逐步占有了旧金山当地人的就业机会。为此,他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直到中国玛丽的到来,才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她重新塑造了华人吃苦耐劳、尊纪守法、精明能干的正面形象。中国玛丽被美国人誉为唐人街大姐大。一个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题材,被有心人抓取并且写了出来,中国玛丽这个人物形象散发出人性之光,她的故事让创业者在逆境中相信希望和美好。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8:《佛陀传》微书评300字
老版的书名叫《故道白云》,此次出版商为了通俗直白,改名为《佛陀传》。从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到悟道成佛的释迦摩尼;从自己独修到成为数万僧众的首脑;从古印度到世界各地;从梦象受孕、姨母抚育到鹿苑传教、普渡众生,一字一句如数家珍禅趣横生。在一行禅师笔下,佛陀是活生生的人,他有父母,妻儿以及兄弟。佛学是一门提升精神境界的学科,需要勤奋刻苦加上悟性才能精深。佛教徒则是那些追求灵魂进化的理想主义者。对于陷入苦海者,佛陀教他们调整呼吸节奏,以此控制心灵的纠结。对于滥杀无辜者,佛陀以死相劝,让他们放下屠刀。一部用小说笔法书写的传记,一部水准颇高的文学作品。书中佛陀经常会讲颇具哲理的故事,也会说机锋转语,可能与作者修禅宗有关。如果换作修律宗的人写,可能戒律方面涉及的会多些。此外,译者的文学修养让这部书文字优美大为增色。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9:《中国古代道士》微书评300字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它为族多文学作品贡献了素材。比如《西游记》的“三清”、镇元大仙 、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来自于道教;《射雕英雄传》的王重阳、丘处机来自于“全真教”;《三遂平妖传》中的张鸾和狐仙修习的是道教的法术。以及其他炼丹捉妖的天师,穿墙而入的道士,符箓祈雨的方士,都是出自道教。书中对老子、葛洪、王羲之、孙思邈、王重阳、张三丰进行了重点介绍。传说张三丰一百岁的时候,明成祖朱棣派人来寻,历时十年而不遇。后来在武当山南岩发现张三丰留下的一首诗:“三丰隐者准能寻,九室云崖深更深。玄猿伴我消尘虑,白鹤依人引道心。笑披皇冠趋富贵,并无一个是知音。”老师父不攀附权贵有风骨,个别弟子喜滋滋入宫伴君侧……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10:《平安夜》魏风华微书评300字
平安夜,一部电梯,五个身份各异的人,发生了一系列荒诞离奇的故事。故事充满惊喜且意外不断,因为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风格,与电影《通俗小说》《通天塔》一脉,具有鲜明的个人先锋实验风格。作者之所以创作这部小说,是为了把没有做完的梦继续做完,对未完成的心愿有一个交待。小说中出现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抚慰的各种可能,现实生活中可能无法实现,放在小说中完全可以探索,心灵的幽闭猛然打开,释放的一定是淘气的怪兽。与其说主人公在现实中寻求刺激,倒不如理解成在梦幻中化解焦虑。小说向读者抛出几个问题:一、该不该将无聊的生活浸泡在甜蜜的毒药中?二、人性中的真实显露无疑,可荒诞不经是否依然难以去除?三、面对背叛和欺骗是否还应以礼相待?四、人的欲念与私情自我消解还是嫁接他人?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11:《佛诗三百首》微书评400字
所谓佛诗,并非写给佛的诗,而是与佛有关的诗。比如庙宇、僧人、佛经等等皆可入诗,此类诗也被称为禅诗,具有佛性清净、意境空灵、不惹尘埃的特征。读完三百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感觉,诗人要比僧人写得好。书写同样的题材,寒山、拾得写出的诗偏口语,更确切地说是淡而无味的白话,禅意有了,诗应该具有的文学性差点意思。苏轼、白居易、王维这些大诗人精通文学创作规律,写禅少用佛教典故,有佛理而不说教,用文字的魅力感染众生。
书中有两处颇有意趣。第一处是,诗人们在朝当官,有家有业,却经常泡在寺庙里,与僧人一同吃住,交流佛法,有时候一住就是几个月。感觉古代的寺庙更像“客栈”,一个供文人墨客诗意栖居的心灵客栈。第二处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写禅诗的水平非常高,单独拿出两首诗比较,丝毫不逊色于白居易、王维等人。先不谈文学造诣,就说佛学造诣,吴承恩确实是行家,否则他怎么可能刻画出佛性十足的唐僧,妖猴蜕变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呢?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12:《穿林而过》微书评400字
(一)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本,不用去犹豫腰封到底要不要留着的书。
(二)
我不知道别人在面对腰封的时候,会不会像我一样纠结。
总之,我所遇到的大部分书的腰封,都是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对于《穿林而过》来说,腰封似乎都已经是它的一部分了。
“大树与小树,花卉/与水源,松鼠与狐狸,鸟与獾,光与影”
(三)
笑谈。
很久不读没有情节,不死人的书了。
对我来说故事和情节的平淡已经难以让我凝起注意力。
而这种描写自然,全情投入的文章,实际上能够让我松弛。
短暂的忘记笔法,忘记谋篇布局,忘记叙事技巧,只是淡淡的静静的读进去,不带有什么分析的眼光,也不带有什么学习的心。
每一段文字都可以被拍成一段美丽的镜头,作者H.E贝茨不愧是做过编剧的人,他对画面的掌控力已经如神。
(四)
现代人往往都想逃离钢筋水泥,回到自然。
但往往真的回到自然后,又想要再回来。
像作者这样真的住到自然里,真的把自己融到自然里的人已经不多了。自然,这需要缘分,并非人人都可得的幸福。
或许,只有在英国这样树树村村分不太清楚的地方,才能有这样真正放松下来的情怀吧。
(五)
是故,心向往之。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13:《天津老教堂》微书评300字
一座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不仅仅局限于花样缤纷的早点,民国军阀的小洋楼,修缮一新的外国租界,战绩赫赫的本地足球队,以及被人津津乐道的曲艺。它还应该有其他隐秘而真实的印记。
天津在历史上曾经是国内少有的多宗教城市,从这一侧面也折射出近代天津与国际联系的多边性。曾经在天津历史上出现过的教堂,由此引发的人物和故事,将是还原历史、再现真实的一条途径。
现今坐落在天津和平区南京路附近的西开天主教堂依然对外开放,望海楼天主教堂因“天津教案”被历史铭记,在天津众多由外国人创办的__堂中,最著名的当属维斯理教堂和冈纬路教堂。
书后附录有近代天津教会情况简介,从中得知现在的天津汇文中学,1890年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现在的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是由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于19创建,最早叫西开天主教医院。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篇14:《风沙与星辰》微书评400字
1926年,年轻的圣·埃克苏佩里进入拉泰科雷公司,成为一名飞行员。
他用优美的文笔,将飞行员的日常工作和飞行过程中遇到的自然景观写得生动可读:废墟中点缀的苔藓,惊心动魄的雷电,冻僵了的沙漠发出的欢呼,把雪松连根拔起的涡流……
更重要的是,他刻画出飞行员群体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以及对自己职业所具有的使命感、责任感。然而,他们中间有的人驾驶飞机出行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圣·埃克苏佩里是个另类。他并非职业作家,而是一名翱翔蓝天的飞行员,他驾机开辟了从法国南部到摩洛哥与塞内加尔的邮政航线,又亲自开通了从卡萨布兰卡到马里进而到达喀尔的航线。
飞行员的职业让圣·埃克苏佩里习惯于在高空俯视众生,理性而慈悲,在他看来,人生归根结蒂不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而是每个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是在飞行生活的空隙写出来的,包括那本享誉全世界的哲理童话《小王子》,他是一个勤奋的作家。
1944年,圣·埃克苏佩里起飞执行他的第九次空中侦察任务,一去不复返,生死不明。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15:《护生画集》微书评400字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漫画风格作品代表作,亦是他与恩师弘一大师情意的见证。弘一当年对丰子恺说,我活多久你就画多久,劝人向善之举将获得很大福报。
两人约定,从19弘一50岁起,每十年作一辑,各为50幅、60幅、70幅、80幅、90幅和100幅,与弘一年龄同长。丰子恺答,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然而弘一在64岁时于泉州圆寂,丰子恺继续作画。
第三辑配文由叶恭绰书写,第四辑和第六辑由朱幼兰书写,第五辑由虞愚书写。所有配文均出自于古文、古诗中的慈文善语。这部画集从开始作画到全部完成,长达46年,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六辑全部出版。
弘一当年对丰子恺说,所谓“护生”,实际是在“护心”,去世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此外弘一还说,画集出版后,不是给有知识的人看的,它真正的读者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他们不识字,画的内容一定要浅显易懂,一目了然。
《护生画集》已经不是单纯的佛教劝善书,而是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经典之作,因为它包括了诗、文、书法、画和佛学道理五种意义,具有传世与流通的价值。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16:《悉达多》微书评300字
书中的悉达多,具体是指一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青年,他是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修行者、觉悟者,也就是后来被供奉于庙堂的释迦牟尼佛。想写这样一位圣人,需要体验他当年的孤独与烦恼,苦修和禅定,迷茫和超越,决心与证悟。
如果没有对悉达多有过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笔下的文字难免生涩与突兀;如果作者对因明学缺乏了解,没有掌握哲学思考的方法和探索真理的工具,恐怕难以完成这样一部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对东方文化非常了解,他研究过佛教和道教,还在一部作品中刻画过一位“竹林七贤”式的中国人形象。
《悉达多》以现代西方人的独特视角,诗意的笔调,理性的精神,深邃的思辨,书写了一个追求信仰,迷途知返,超越轮回,最终达到身心净化之境的求道者形象。
从欧洲、美洲到亚洲,从象牙塔到咖啡厅,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喜欢《悉达多》。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悉达多”带给众生一份物欲横流之外的清醒与淡泊,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篇17:《血酬定律》微书评300字
血酬,即流血拼命所获得的酬劳,也就是“命价”。书中说,在特定的形式下,人命可视行情而定价。皇帝的命,大臣的命,百姓的命,土匪的命都有明码标价。
咸丰九年,皇帝召见福建布政使,询问当地械斗情形。
皇帝:“杀伤后如何完结?”
布政使:“大姓如击毙小姓二十命,小姓仅击毙大姓十命,除相抵外,照数需所命价,互讼到官……”
皇帝:“命价每名多少?”
布政使:“雇主给死者家属三十洋元,于祠堂供奉忠勇公牌位。”
19世纪50年代,三十洋元(西班牙银元),可以买1800大米,相当于现在2000元人民币。
再举一例,1929年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颁布《清匪奖励办法》:凡军警搜捕匪首一名,赏现大洋3000元。搜捕匪徒一名,赏现大洋1500元。因剿匪而阵亡的官长,每名发抚恤金5000元,士兵发1000元。
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被写的真实、残忍,由此看来,人类的自由也可以待价而沽。
作者:老K
公众号:吉人天相JR
★ 书评格式范文
★ 书评范文
★ 书评范文老人与海
小学生微书评范文(推荐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