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时间:2023-12-14 03:40:05 作者:ft1234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ft123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篇2: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树德与树怨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篇3:孔子弟子冉有论

孔子弟子冉有论

在众多孔子弟子中,冉有向来少受关注,这与冉有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冉有谨慎过度,进取欠缺,但能经世致用,尊师事主.从思想道德方面讲,冉有离孔子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但孔子仍然对他倾注精力,循循善诱,着力改变他的性格.

作 者:舒大清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0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5) 分类号:B222.9 关键词:孔子   冉有   性格   结局  

篇4:孔子与德行派弟子

孔子与德行派弟子

孔子的德政观可以用“仁礼同构”来概括,孔子努力身体力行并且也是这样要求他的学生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德行派弟子如颜渊看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历史上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一差异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历史命运.

作 者:万光军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政法系,山东,泰安,271021 刊 名:泰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 25(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孔子   颜渊   德行派   仁礼同构  

篇5: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浙江省瑞安中学2011( 02)班 林依帆

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这是《圣经》的一句话,觉得用在这里很合适。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几千年前孔老夫子用了怎样的勇气来面对一个时代的礼崩乐坏,但是我们借由《论语》这部书里的零星断片,可以依稀窥见这个人,和他周围的那些得意门生目光明朗神情坚定的样子。

说到孔门弟子自然不能不提颜回。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他很杰出,孔子甚至把他视为自己的接班人悉心培养。颜回十四岁拜入孔子门下,直到他四十岁病逝,孔子在他的眼中,一直都是他要追随一生的人。他随孔子周游列国,即使在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他也表现出了常人所没有的觉悟。《孔子世家》里这样记载:

子贡出,颜回人见。孔子日:“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日:“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颜回清楚地认识到,古礼失,尊卑乱,贫富悬殊,政教乖误,此等混乱失常的天下,容不下他们这些思想敏锐之士。在天下清明的时候应该得到的,如今不被认可。许多在前的,现在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他们现在能做的,只不过在其中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从容淡定地坐下来各抒己见。

记得有人说过,也许颜回并没有孔子说的那么好。英年早逝的颜回,他在众人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在时间的洗涤下,或许有过的不恭或出格之处早已被人淡忘。不过,我们需要记住的,也只有这个不迁怒、不贰过的榜样。

关于颜回,《论语》里还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礼记・檀弓》说,安葬双亲应该根据家庭的财力。对于子女更因如此,所以颜渊入葬时仅有内棺没有外椁并不违反礼制;相反,如果超过自家的能力厚葬颜渊,反而是违背礼的。孔子坚持不卖车来为颜渊置办外椁,正是在维护礼。遗憾的是,孔子的弟子们最后还是为颜回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孔子想必是很难过的。他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弟子,却没能用这个弟子学习一生的礼来为他送行。

同样是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待遇就差多了。子路长得实在不像读书人,从程宗元的那幅侍坐图就可以看出来。五大三粗,要不是熏了几年的书香,脸上难保不杀气腾腾。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孔子将他从路边带回来,供他衣食,教他仁爱待人,平日里看不出什么,却在死去的那一刻遵从了老师曾经的教诲。依稀记得电影《孔子》里子路死去的那个画面,满身鲜血的人挣扎着用最后一丝力气认真系好帽缨。“君子死,而冠不免。”他这样说。

不知道这是不是孔子教给他的第一条礼仪,否则为何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这句话像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一样,从心湖里小心捧起。子路若是将这份力气用来突出重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从这一点来看,那么多年前的他与孔子的那次遇见,真是“要命”的一场遇见。不过那时候的子路,扛着剑在街上四处晃荡,看谁不顺眼就嚷嚷着要和他打一架,能够遇到孔子,实在是他命贵。

突然想到《圣经》里耶稣遇到他的第一个门徒彼得时的情景。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弟兄二人,就是那称呼彼得的西门和他兄弟安德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立刻就舍了网,跟从了他。

子路就是这样的人。

子路很鲁莽,所以他做事从来不会多想。他的思维很简单,所以他认定的事不会放松。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正因为如此,他可以毫无顾虑地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以及,一直坚定地追随那个记忆中在路边俯下身和他说话的人,他的夫子,他最尊敬的人。

他们年龄相差不过九岁,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之中算是最大的。他们的关系很奇怪,师生、朋友、亲人,似乎很难找出一个恰当的称谓来定位。这两个人一直是口无遮拦地争论,常常是孔子毫不留情地“羞辱”子路,子路也没大没小地反击回去。

真是羡慕这样的师生关系呢。

还有子贡。子贡按现在的标准看是个实打实的高富帅。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有地位;善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有钱。大概是由于这几点,子贡总是保持着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为此孔子也没少呛他。子贡总是像一个很骄傲的小孩子一样围在孔子身边絮絮叨叨的,然后被孔子毫不留情地打击。不过,就是这样一个被孔子时时批评的学生,他提供了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的费用,为孔子多守了三年的墓,当三桓在孔子死了十余年后侮辱孔子时,他还在为孔子辩解。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本小说,叫作《亲爱的孔子老师》,用的就是子贡的视角。作者在序言里解释为什么以子贡的视角来写时说道,子贡在孔子的弟子里,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啊。

不禁莞尔。孔子身边特别的人真的很多。从子路、颜回、子贡,再到实际的政客冉求(后来他被孔子逐出师门),再到善于文学,一身书香气的子游、子夏,再到比他们年轻不少却贤明精于礼教的曾子,每一个站在孔子身边的人都散发着光芒,令人无法移开关注的眼光。

这是孔子埋藏在《论语》里的最宝贵的礼物。

篇6:孔子故事

孔子的早年经历: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故事一】

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故事二】

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

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

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

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当身边下属都非常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能力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故事三】

孔子在宋国时,桓s想要杀掉孔子,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弟子们都想逃避,唯独孔子非常有魄力地说,天生下了我,要我传承文德,桓s又能拿我怎么样呢?习武之人都知道,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

荆轲曾去看一位剑客,荆轲举起剑来,对方却岿然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着他,荆轲还剑入鞘,扭头就走。

原来那人的宁静、自信、刚毅让荆轲由衷地佩服了。两军对垒勇者胜,士气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有时还非得靠自信来取胜不可。所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要把握好度。

篇7:孔子最聪明的弟子美文摘抄

孔子最聪明的弟子美文摘抄

浮华落尽我依旧是骄傲的自己。

孔子的弟子中,颜回深得孔子之道,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是,贫穷始终伴随着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乐观向上,坚守志趣,固然是好的。但他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为此叹息道:“颜回脾气好,人谦虚,可惜寿命太短了。”贫穷的日子,缺衣少食,就更别提医疗保险了。这可能是他英年早逝的最主要原因。这里的教训是:学问很重要,身体同样重要。

子贡最为富裕,是个有钱人,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拨人。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子贡从事商业活动,不再去找诸侯、大夫建立君臣关系,求得一个准许,而是自己先干起来。因此,子贡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自由商人之一。

发了财的子贡干了些什么呢?他坐着豪华的`四驾马车,带着束帛作为礼品,到各国去访问,接受诸侯的宴请。他所访问的君主,对他非常重视,对他平等地行宾主之礼,并且与他相谈甚欢。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呢?主要谈论的是孔子。孔子的为人、学说、主张和思想。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够传遍天下,子贡的广泛宣传功不可没。在宣传孔子的思想与学说方面,他有着其他弟子所没有的优势,子贡把自己赚来的钱用于对老师的宣传上。正因如此,孔子实际上并不反感他经商,因为他是自己最聪明的弟子。

子贡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相对完美的人,不仅物质丰裕,而且精神丰盈。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年少时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领会心得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孟个性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领悟心得

孔子歇后语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