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玩意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孟个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孟个性,欢迎大家分享。
篇1: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孟个性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孟个性
“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对两位先贤的评价。在他看来,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个性张扬。那么,历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他做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小孔丘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他向别人请教时总是恭恭敬敬。成为人人尊崇的.学者后,门下弟子三千,他也将这种谦逊的习惯保持了下来。孔子不仅学识渊博,胸襟也十分开阔,为人宽容大度。有次在郑国,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孔子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可别以为孔子只是一味宽容,没有脾气。在学习上,孔子和现在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懈怠。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十分生气,当众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宽厚的孔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所以,孔子敦厚,却不是没有原则。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可别学宰予,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啊!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呢?
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性更为鲜明。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齐宣王曾经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齐宣王听了,脸色都变了。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孟子曾豪迈地说:“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篇2:孔子的传说故事_孟子的传说故事
1
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2
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
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老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篇3:孔子的传说故事_孟子的传说故事
在我的脑海里孟子非常伟大,但这少不了孟母的培养,今天我就来讲讲“孟母三迁”和“断织教子”的故事吧!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她先搬到了山脚下。山脚下有许多坟墓,每天都有许多人吹吹打打,为自己死去的亲人送葬。孟子见了,觉得很好玩,每天都和小伙伴玩起这样的游戏。孟子的妈妈见了想:这样下去,孟子一定会没出息。于是,孟母把家搬到集市,到屠猪宰羊的人家旁边的地方去住。可孟子见屠猪宰羊很好玩,又和小伙伴玩起屠猪宰羊的游戏。孟母知道了,又把家搬到学校旁。学校每天上课、写字、读书,孟子一看,马上也跟着读书、写字。孟母看了说:“这次总算找对地方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离不开好的环境。
断织教子:孟子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还常常逃学。有一天,孟子早早回到家,孟母问:“《论语》你会被了吗?”孟子嘴上说会背,可却一句也背不出来。孟母见了,拿起一把刀就把刚织好的布给剪了,之后便呜呜地哭起来。孟子见了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布给剪了?”孟母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像这布一样,毫无用处。”孟子听了,不再逃学,而刻苦学习,后来成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孔子的传说故事_孟子的传说故事]
篇4:孔子孟子论文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让我们学会去宽容别人吧!该放下时且放下,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篇5:孔子孟子名人名言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4、吾日三省吾身。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8、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0、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3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7、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1、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的故事
★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 年少时孔子的故事
★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 孔孟的哲理名言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孟个性(合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