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3-12-26 03:35:47 作者:豪爽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豪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翻译与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翻译与赏析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翻译与赏析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裴回,西得诸侯棹锦水。

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

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前言】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为勉励友人王司直所创作,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一首诗人对怀才不遇的诗作,这首诗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杜甫通过这首诗的短促节奏,来表达感慨友人王司直空有满腔抱负,却无处可施的一种悲愤之情。

【注释】

短歌行:乐府旧题。乐府有《短歌行》也有《长歌行》,其分别在于歌声长短。

郎:年轻男子称谓。

司直:官名。

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斫地:砍地。

莫哀:不要悲哀。

拔:提拔,推举。

抑塞:犹抑郁,郁闷,愤闷,被压抑。

磊落:形容胸怀坦白。

豫章:天下之名木,即樟木。

翻风:风中摇动。

跋浪:涉浪,乘浪。

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大海。

且:暂且。

脱:卸下,取下,这里做放下讲。

休徘徊:这里指不要犹豫不定的意思。

西得诸侯:即得到西蜀诸侯的遇合。

棹:摇船的.工具,也泛指船。锦水:即锦江。

趿:拖着拖鞋。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仲宣:即王粲,字仲宜,建安七子之一。

春色深:春末。

青眼:魏国诗人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对人表示好感,白眼对人表示蔑视。

吾子:指称王司直。

眼中之人:即眼前见到的人,包括作者与王郎在内。

【翻译】

王司直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愤慨,诗人遇到王司直,对王司直说可以替王郎引荐到西蜀的地方长官那里,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诗人劝王司直先放下手中之剑,不要犹豫不定,划船去见西蜀的诸侯,诗人问王司直这样的行装,是要去哪里?仲宣楼那边已经是春末,既然我可以举荐你,别人肯定不会低看你,那就放声对你高歌,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

【赏析】

上半首(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豫、章,两种乔木名,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后五句)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眼中之人,指王郎。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才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篇2:《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原文及赏析

原文:

王郎酒酣拔剑斫2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3之奇才。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4。且脱佩剑休徘徊5!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6?仲宣楼头春色深7,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8吾老矣!

注释:

1短歌行,古乐府曲名。王郎,不详何人。杜甫在成都作《戏赠友二首》,其二曰:“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当即此人。司直,官名。一在大理寺,一为东宫官属。

2酒酣,半醉。斫(zhuó),用刀斧砍。

3拔,提拔,拔擢。抑塞,犹抑郁,谓才不得展。磊落,光明坦荡。

4二句以大木、大鱼为喻,比王郎之才华过人,终当为世所用。豫章,大木,樟类。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跋浪,犹乘浪。沧溟,即碧海。鲸掀巨浪,沧溟为之开。

5脱,取下。徘徊,犹豫不决,指哀歌之态。既能翻风跋浪,奇才终当大用,何须拔剑悲歌耶?故曰“休徘徊”。

6时王郎将西入蜀。诸侯,即指蜀中节镇。得,得其信任。锦水,即锦江,在成都。棹,划水行船。趿,进足撷取也。珠履,缀珠之鞋。《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二句谓王郎西去成都干谒诸侯,将去做谁的上客呢?向何门,戒其谨慎择人。

7此句点明送别之时、地。王粲,字仲宣,避乱荆州依刘表,曾作《登楼赋》,后人遂称其所登之楼为“仲宣楼”。

8青眼,晋阮籍能为青白眼,待贤者以青眼,待不肖者以白眼。高歌,犹放歌。吾子,相亲之词,指王郎。望,望其得遇知己以施展奇才。眼中之人,指王郎。

赏析:

大历三年(768)暮春在江陵(今湖北荆州)送别友人王郎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悲愤之情。全诗共十句,上下各五句,前五句押四平韵,劝慰王郎勿醉酣拔剑悲歌,以其有翻风跋浪之奇才;后五句押四仄韵,遥想王郎赴蜀干谒侯门之惨状,惟望知己遭逢,以慰我衰老之人。可谓气势突兀横绝,跌宕悲凉。

篇3:《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原文及赏析

原文: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裴回,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

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赏析:

上半首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豫、章,两种乔木名,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眼中之人,指王郎。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又是“青眼”相望,不是可喜吗?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篇4: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原文、注释及赏析

唐代: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译文: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王郎你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愤慨,不必悲哀,我能举荐你这个忧郁而坦荡的人间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你先放下手中之剑,不要犹豫,划船去见西蜀的诸侯。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以你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仲宣楼那边已经是春末,我以青眼看着你,放声高歌,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我却已衰老无用了。

注释:

王郎酒酣拔剑斫(zhuó)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斫地:砍地。莫哀:不要悲哀。拔:提拔,推举。抑塞:犹抑郁,郁闷,愤闷,被压抑。磊落:形容胸怀坦白。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míng)开。且脱佩剑休徘(pái)徊(huái)。

豫章:两种乔木名,樟类,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翻风:风中摇动。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跋浪:涉浪,乘浪。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大海。且:暂且。脱:卸下,取下,这里做放下讲。休徘徊:这里指不要犹豫不决的意思。

西得诸侯棹(zhào)锦水,欲向何门趿(tà)珠履?

西得诸侯:即得到西蜀诸侯的遇合。得,得其信任。棹:摇船的工具,也泛指船。锦水:即锦江。趿:拖着拖鞋。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仲宣:即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春色深:春末。青眼:魏国诗人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对人表示好感,白眼对人表示蔑视。高歌:放歌。吾子:指称王司直。眼中之人:有两说,一说指作者自己,一说指王司直。

赏析:

上半首(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后五句)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才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篇5: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的原文和赏析

作品介绍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20卷第19首。这是一首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古诗,诗文突兀横绝,跌宕悲凉。

原文

篇6: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的原文和赏析

作者:唐·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裴回,西得诸侯棹锦水。

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

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释

①杜甫《戏赠友》诗:“官有王司直”,即其人。

②拔剑斫地:心中不平状。《后汉书·齐武王传》:“张邛拔剑击地。”

③抑塞:阻塞,屈滞。磊落:指人洒脱不拘,直率开朗。

④豫章:高大乔木,樟类。

⑤跋浪:犹乘浪。沧溟:大海。

⑥佩剑:全诗校:“一作剑佩。”裴回:同“徘徊”。

⑦西:西行,即人蜀。棹:摇桨。锦水:锦江,在成都。

⑧趿:穿。全诗校:“一作飒。”珠履:以珠为饰的鞋。《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后用为幕僚典。

⑨仲宣楼:王粲字仲宣,汉末避乱荆州依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楼因以仲宣为名。色:全诗校:“一作已。”

⑩吾子:亲密之称。指王郎。

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称短歌是指歌声短促,这里可能指音调的急促。王郎是年轻人,称郎,名不详。司直是纠劾的官。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这首诗是这年春末在江陵所作。

上半首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豫、章,两种乔木名,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眼中之人,指王郎。最后一句诗人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又是“青眼”相望,正是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才干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是独创之格。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220_19短歌行,贈王郎司直杜甫

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風白日動,鯨魚跋浪滄溟開。

且脫佩劍休裴回,西得諸侯桌逅?

篇7:杜甫诗词《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的诗意赏析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

创作背景:

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沿江至江陵寓居。暮春时遇王郎正要西入蜀中谋求出路,王郞向杜甫极言其怀才不遇之感,杜甫作此诗以劝慰。

作品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称短歌是指歌声短促,这里可能指音调的急促。王郎是年轻人,称郎,名不详。司直是纠劾的官。代宗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这诗当是这年春末在江陵所作。

上半首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豫、章,两种乔木名,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 “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眼中之人,指王郎。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又是“青眼”相望,不是可喜吗?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篇8:[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原文、注释、赏析

[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原文、注释、赏析

原文:

王郎酒酣拔剑斫2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3之奇才。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4。且脱佩剑休徘徊5!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6?仲宣楼头春色深7,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8吾老矣!

注释:

1短歌行,古乐府曲名。王郎,不详何人。杜甫在成都作《戏赠友二首》,其二曰:“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当即此人。司直,官名。一在大理寺,一为东宫官属。

2酒酣,半醉。斫(zhuó),用刀斧砍。

3拔,提拔,拔擢。抑塞,犹抑郁,谓才不得展。磊落,光明坦荡。

4二句以大木、大鱼为喻,比王郎之才华过人,终当为世所用。豫章,大木,樟类。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跋浪,犹乘浪。沧溟,即碧海。鲸掀巨浪,沧溟为之开。

5脱,取下。徘徊,犹豫不决,指哀歌之态。既能翻风跋浪,奇才终当大用,何须拔剑悲歌耶?故曰“休徘徊”。

6时王郎将西入蜀。诸侯,即指蜀中节镇。得,得其信任。锦水,即锦江,在成都。棹,划水行船。趿,进足撷取也。珠履,缀珠之鞋。《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二句谓王郎西去成都干谒诸侯,将去做谁的`上客呢?向何门,戒其谨慎择人。

7此句点明送别之时、地。王粲,字仲宣,避乱荆州依刘表,曾作《登楼赋》,后人遂称其所登之楼为“仲宣楼”。

8青眼,晋阮籍能为青白眼,待贤者以青眼,待不肖者以白眼。高歌,犹放歌。吾子,相亲之词,指王郎。望,望其得遇知己以施展奇才。眼中之人,指王郎。

赏析:

大历三年(768)暮春在江陵(今湖北荆州)送别友人王郎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悲愤之情。全诗共十句,上下各五句,前五句押四平韵,劝慰王郎勿醉酣拔剑悲歌,以其有翻风跋浪之奇才;后五句押四仄韵,遥想王郎赴蜀干谒侯门之惨状,惟望知己遭逢,以慰我衰老之人。可谓气势突兀横绝,跌宕悲凉。

【[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原文、注释、赏析】

送王司直原文及赏析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短歌行翻译

短歌行赏析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翻译赏析

赠王桂阳原文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翻译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

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翻译及赏析

短歌行赏析前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翻译与赏析(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翻译与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