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RAV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代养生格言,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古代养生格言,供大家阅读。
篇1:古代养生格言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2.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马王堆汉墓帛医书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4.纵欲戕生,古今同慨。——清·梁章钜《退庵随笔》
5.善摄生者,先除欲念。——明·陈继儒《食色绅言》
6.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宋·陈直《养老奉亲书》
7.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明·高濂《尊生八笺》
8.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9.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10.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11.夜卧早起三月春,缓形无努志逆生。——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
12.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明·陈继儒《食色绅言》
13.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明·万全《养生四要》
14.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15.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唐·张湛《养生要集》
16.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明·王文禄《医先》
17.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晋·葛洪《抱朴子》
18.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19.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清·刘承干《嘉业堂丛书》
20.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明·胡文焕《类修要诀》
21.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明·高濂《尊生八笺》
22.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明·万全《广嗣纪要》
23.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24.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
25.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26.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明·陈继儒《养生肤语》
2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道。——春秋·李耳《老子》
28.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明·高濂《尊生八笺》
29.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明·吕坤《呻吟语》
30.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
31.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明·胡文焕《续附·养生要诀》
32.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西汉·刘安等《淮南子》
33.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宋·官修圣济总录》
34.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明·郑宣《昨非庵日纂》
3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6.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7.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38.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39.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清·王世雄《随息居饮食谱》
40.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唐·张湛《养生要集》
41.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
42.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明·吕坤呻吟语》
43.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44.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4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李耳《老子》
46.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47.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明·高濂《尊生八笺》
48.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唐·张湛《养生要集》
49.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明·胡文焕《类修要诀》
50.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51.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明·王文禄《医先》
52.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西汉·刘安等《淮南子》
53.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54.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明·胡文焕《养心要语》
55.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56.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57.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明·胡文焕《类修要诀》
58.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9.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60.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乱。——战国·韩非《韩非子》
61.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西汉·刘安等《淮南子》
62.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宋·蒲虔贯《养生要录》
63.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64.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明·万全《养生四要》
65.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唐·张湛《养生要集》
篇2:养生格言
药物中最好的就是愉快和欢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乐不轻佻。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忧伤和易怒乃是健康人的一对无形杀手。
充满信心是老人的精神支柱,是健康长寿的妙药。
宽容能益寿,德高可延年。
坚持适当的运动是代价最低的补品。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脸常开,乐从中来。
养生还须先养德。养生健身贵乎悟,悟者是幸福。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知识就是力量,健康的力量也同样离不开知识。
谢觉哉的长寿歌:遇事不恼,走路不跑,吃饭不饱,睡觉要好。
养生贵有度:饮食有度,名利有度,安逸有度,喜怒有度,房事有度。
吃饭要领:早饭淡而早,中午厚而饱;晚饭须要少,吃饭八分饱,无病活到老。
老年人应做到四忘:忘年、忘形、忘怀、忘忧。
养生妙法:协调阴阳,通畅气血,节制情欲,顺应四时。
养生锻炼歌:人身三宝精气神,要想长寿就练功。早宜动,晚宜静,常年坚持不放松。
篇3:养生格言摘录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
◆观念比能力重要.策划比实施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尊重生命比别人看法重要!
◆二十一世纪健康人生美景展望:七十岁前不得病,八十岁前不衰老,九十岁前能理业,轻轻松松一百岁,高高兴兴一辈子!
◆生命由天赋,寿命靠人为,生身靠父母,健康靠自己,遗传只是健康的起跑线,养生保健才是生命的新起点,强健身体在于自己的精心塑造!
◆健康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态度,必须明白是自己制造了自己身体每一个疾病!
不学习少知识,会成为次品;不锻炼缺健康,会成为废品,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一颗年青的心,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放弃健康获取财富时,命可以换钱,不惜财富换取健康时,钱换不了命!
年轻时若放弃健康获取财富,年老时会放弃财富恢复健康,流失岁月无法追回,金山银山也换不来健康!
◆有些人得病,不是源于物质,而源于无知;有些人死亡,不是死于衰老,而是死于病患!普及健康知识,比普及健身运动更重要!
◆健康新概念:要健康,先有健商.没有健商,不会健康,健商是实现健康的智慧锦囊,是对自身生命的最高认知!
◆一本好书可改变人的命运,一次结识可决定人生方向,一个理念可决定企业兴衰,一个习惯可确保一生健康!
◆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才是最理想的人,一个健康的人,应当在生理、心理与社会交往三个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
◆融保健于生活中,寓健身在日常中,躺在床上,走在路上,坐在车上,都是锻炼身体的好场地,关键在于你有无健康意识!
健康不是健康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你可以高烧40度仍坚持工作,但你解决的问题和你制造的麻烦会一样多!
◆健商将指引人们从无序的健康世界,获得更好的健康指南。健商将告诉人们如何提高健商,从而活得更健康、更长寿!
◆健商是指人的健康商数,健商同智商、情商、财商一样,是人类自身基本素质的标志,一个健全的人应具有智商、情商、健商!
◆智商:准确理解把握事情;情商:积极向上,百折不挠,摔倒再爬起来;健商:懂得自我保健,一切都不与健康做交换;健商比智商、情商、财商更重要!
◆疾病有千万种,唯健康只有一种,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健康,健壮的身体才是真正的财富,应时时提醒:恒劳而知逸!
◆健康是无形资产,保健是银行存款,拼命是本钱透支,住院是借贷还钱!
◆健身是事业上的最佳投资,健康是生命中的最大收入,对自己事业和自己亲人负责,就不能透支健康!
◆健康、专长、平常心构成一座人生大厦,健康是大厦的基础,个人专长是钢筋水泥,平常心是一砖一瓦,建设人生大厦三者缺一不可!
◆食养生,动健身,科学生活是正道,迷信杀人不见血,求神拜佛不可搞,尊重知识,相信科学,养生保健最可靠!
◆饥饿能长寿,少吃能健康,不吃能治病!有好吃头,不如有好胃口,有好工作,不如有好身体!
◆目前国际上提出的健康口号是:不活百岁是自己的错!现代生命科学指出,本世纪人的寿命完全可过一百岁,这不是天方夜谭,长寿冠军日本人均寿命已超80!
◆当今时代养生保健已由消极防病,进入强体增寿的大健康时代,涵蓄着“健、寿、智、乐、美、德”六个方面,这是人生心身具健最佳境界!
◆兔子是多动典型,但寿命很短;乌龟行动缓慢,寿命很长,以此结论西方人提出:温和运动新理念,强调生命在于运动,动静在于平衡!
◆人无泰然之习惯,必无健康之身体,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起居,适量运动,愉悦的心态,是身心俱健的基石!
◆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动有方,精神内守,乐观豁达,能做到这几条者,必然是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凡人格言
关于劝导学生努力学习的格言
关于我的读书格言
有关读书的格言名言
适合学生的人生格言
与读书相关的格言警句
40条有关努力学习的格言警句
关于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的格言
有关读书的名人格言
能激励大学生学习的格言2016
篇4:养生格言
养生格言
1、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2、多开窗,保健康。
3、未得则羡,已得则厌;厌而求新,则为恶无不至矣。
4、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5、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6、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
7、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
8、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孙)
9、一夜好睡,精力百倍,彻夜难睡,浑身都累。要想好睡,遵守时规。
10、老醋花生天仙配,降压和血又开胃。
11、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殉物,危若冰谷。
12、要想健康快乐,学会自己找乐。
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4、医生治病有两件,一是用药,二是语言。
15、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身高。
16、大德必得其寿。(孔子)
17、生活有度,人生添寿。
18、怒伤肝,喜伤心,悲忧惊恐伤命根。
19、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20、先睡心,后睡眼。
21、六不:手脑不闲,心情不烦,嘴巴不馋,烟酒不贪,生活不乱,煅炼不断。
22、笑一笑,十年少。一日三笑,人生青少;一日三脑,不老也老。
23、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24、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在胜于服药者矣。
25、节嗜欲者,治身之本。
26、厚于味者薄于德,沉于乐者反于忧。
2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知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28、想长寿不求外,养心是统帅。
29、妻贤夫病少,好妻胜良药。
30、欲求长生先戒性。
31、七十八十没大病,人活百岁不是梦!
32、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33、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34、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35、病多知药性。
3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37、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38、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39、为人者心坦,算人者心悸。
40、祸患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41、心胸宽大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42、病加于小愈。
43、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敞开自己的心。
44、性情宜怡养,乐观寿年长。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46、佳肴与美酒,都是腐肠膏;艳声与丽色,真是伐命刀。
47、运动和节制是两个真正的医生。
48、长寿不神秘,九成靠自己。
49、人活在世上,什么事最难?希腊泰勒答:“认识你自己”。你不认识你自己,谁也代替不了你;你不损伤自己,谁也残害不了你;你不珍爱自己,谁也保护不了你;你不战胜自己,谁也完善不了你。
50、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
51、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52、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5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54、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时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省。
55、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56、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浪忧;病而卧,死而休。
57、一个人内心宽阔明亮,热爱自然,顺应节序,率真地去生活,那就是最健康的'生活状态!
58、关注健康,储蓄健康,健康保值。
59、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60、独抱浓愁无好梦。
61、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63、常有小疾则慎疾,常亲小劳则身健。
64、德高寿长。
65、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66、名高折人寿,思苦减天年。
67、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68、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69、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70、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71、人生七十是赤子,万里长征才开始。百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六十摇篮里,言老没来理。
72、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73、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为帝王监领四方。(孔)
74、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
75、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76、饭不香,吃生姜。姜能助阳御邪。家备小姜,小病不忙;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四季吃姜,百病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77、大贵之生常速尽。
78、饮食要简鲜,坚持十二点:数少点,质好点,菜多点,盐淡点,品杂点,味香点,煮烂点,热一点,稀一点,嚼慢点,早好点,晚早点。
79、百病从脚起。
80、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殒命,而人乐于从事,以身殉之,虽死而不悔者,其唯淫欲乎!
8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8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
83、虽然外固三要,尤要内遣三害。三害者,邪念、烦恼、嗔恚也……
8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85、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尔。
86、富贵何欣欣,贫贱何戚戚,一为利所驱,至死不得息。
87、合理膳食,什么都吃,适可而止。
88、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8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生而身先,外其生而生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0、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91、爽口物多终作疾。
92、声色者败德之具,思虑者残生之本。
93、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94、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重要是为自己的心松绑;静心在退,洁心在空,宽心忘坎,忍心大度,用心心康。
95、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
96、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
97、一日吃数枣,终生不显老。
98、世间万物米(五谷)称珍。
99、穷奢极欲,算来何益精神。
100、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逾百年。
101、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社会第一资源,国民第一素质。
102、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
103、不是暮年能耐病,道人本来心体宽。(陆游)
10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孙)
105、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106、早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
107、吃饭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108、体勤增寿。
篇5:古代养生故事
这方面的名人长寿案例很多,跟李隆基基本同时代的贺知章,享年84岁,其典型性格特征,就是旷达豪放,不拘小节,还自号“四明狂客”。另一位诗人顾况,活了88岁,特别喜欢玩幽默,白居易被他“幽”了一回,竟然名声在外了。
《幽闲鼓吹》载:顾况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作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清代的纪晓岚,电视剧里称他为“纪大烟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岁,也算高寿了。老纪在生活中坏习惯很多,如嗜烟、嗜肉、好女色等等,还大碗喝酒,很少吃蔬菜和米面。但纪晓岚也有正确的养生观,《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不少与养生有关的故事。他认为,养生不能照搬书中的方法,须因人而异、辩证施为;做人要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也对养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老纪之“心常泰”三字,可谓深解养生妙旨。中医理论认为,不拘小节之人,必定心胸宽广而安泰,善于幽默之人,必定心情和顺而快乐。伴随快乐,活得开心,焉能不长寿?
篇6:古代养生故事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是曹操在《龟虽寿》诗中说的。他认为所谓“万岁”自然不靠谱,但通过正确的保养之法来延年益寿,想必是可以的。
那么,曹操是如何养生的呢?古代那些长寿名人又是如何养生的?
玉泉?叩齿?
什么叫“玉泉”和“啄齿”?前者就是唾液,后者则是叩齿。
古人认为,吞咽唾液可以养生;每日上下牙互相轻叩27或36次,亦有益于健康。
据张华《博物志》载:“(操)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郗俭,无不毕至。又可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他还积极向术士们学习养生之术,“间行其术,亦得其验”。其中最具象的方法,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齿法”。
曹操曾写信向皇甫隆求教,皇甫隆回信:“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
“朝朝服食玉泉啄齿......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而吞之,啄齿二七遍。”
曹操有无去照做,赵炎无法知道,他仅活了65岁,不算高寿。但这个方法应该是有效的,曾被后世不少人借用。
如苏东坡说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清代长寿皇帝乾隆,年过八旬,其养生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唾液有润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的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杀菌作用,如果唾液中的淀粉酶减弱,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并由于无法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损害,易导致胃肠炎症或溃疡。从体外摄入优质的复合型酵素(国际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有独特配方的产品),可以有效预防体内酶(酵素)的不足。
篇7:古代养生故事
李隆基(79岁)杨玉环夫妇,不光是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同时也是痴迷音乐的听众。《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关于练书法的养生作用,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有专家曾做预测,若无“安史之乱”,唐明皇很可能会活过九十岁,而杨玉环的寿命想必也不会定格在38岁。
音乐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音乐来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这在我国很早的文字记载中就出现了。
战国时公孙尼有《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代张景岳有《类经附翼》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篇8:古代道德格言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2.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3.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4.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5.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6.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7.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0.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1.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2.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14.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15.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16.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9.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0.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23.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4.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25.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26.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7.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28.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29.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3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1.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32.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33.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34.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35.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篇9:古代圣人格言
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二、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五、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七、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十、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十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十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十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十四、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十五、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十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十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十八、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十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二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二十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二十二、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二十三、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二十四、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二十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二十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二十七、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商君书·更法》
二十八、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二十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三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三十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三十二、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三十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三十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三十五、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三十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三十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三十八、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三十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四十、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四十一、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十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四十三、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四十四、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四十五、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四十六、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四十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四十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四十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五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五十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五十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五十三、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五十四、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五十五、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五十六、臣闻圣主为政,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西汉《东方朔传》
五十七、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五十八、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五十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
六十、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六十一、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六十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六十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六十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六十五、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六十六、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六十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六十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六十九、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管子·法法》
七十、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
七十一、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七十二、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七十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七十四、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七十五、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 古代养生故事
★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 古代经典人生格言
★ 养生短信精选
★ 格言网
★ 格言大全
古代养生格言(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