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散文:学诗记(教师随笔)

时间:2024-01-29 03:35:53 作者:july8407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uly84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钱梦龙散文:学诗记(教师随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钱梦龙散文:学诗记(教师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钱梦龙散文:学诗记(教师随笔)

钱梦龙

一个在小学读书时因常常逃学而多次留级、被老师和同学一致判为“聪明面孔笨肚肠”的孩子,进入初中以后竟然会爱上高雅的古典诗词,居然无师自通地弄懂了诗词格律,并开始以“盲聋诗人”的笔名在自己创办的壁报上发表诗作;到初中毕业时各科成绩都达到了优等,国文成绩尤其拔尖;这个孩子长大后,又仅凭初中毕业的学历跻身中学语文教师之列,1980年甚至获得了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的殊荣,而诗词写作成了他终生保持的业余爱好,近期还出版了诗集《两负轩吟稿》……和小学阶段那个常常逃学、多次留级的孩子相比,令人难以置信前后是同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

人们也许会感到好奇: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说来话长,但耐人寻味。

我从小生活、读书都在嘉定县(今嘉定区),那时,现今的法华塔院旧址是一家名为“塔厅书场”的茶馆,白天经营茶馆,晚上开设书场。我父母是书场的常客,每晚必去。我家就三口人,我年幼,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不得不随同前往,何况在书场里还有零食可吃。可到后来,竟也听上了瘾,宁可把功课撂下,也不能不去了(这可能也是我多次留级的原因之一)。就这样,我成了书场里年纪最小的“老听客”。我尤喜听“小书”,即评弹,那是一种由说书先生弹着弦子、琵琶有表有唱的表演形式。我最爱听唱,觉得评弹的唱腔有一种特别亲切的韵味。尤其是一些编得好的唱词,很有书卷气,如果再加上说书先生唱得好,听起来十分过瘾。记得有一阵,书场请到了一位叫钱雁秋的先生说《西厢记》,不少唱词直接来自原著,更是书卷气十足,尽管有的听客说“听不大懂”,我却听得如痴如醉,迷在其中。渐渐地,我还养成了“猜韵脚”的习惯。评弹唱词中凡韵脚的前一个字,唱的时候必定要把声调拖得很长,然后再唱出那个韵脚字,这自然引起了我猜测这个尚未唱出的字的兴趣。猜得久了,渐渐懂得押韵是怎么回事,因此几乎百猜百中,弹无虚发。这可能就是我在初中一年级时就无师自通弄懂诗词平仄并爱上古典诗词的重要因由。

评弹故事里那些风流才子吟诗作赋的才华虽然不断刺激着我“仿而效之”的冲动,但真正促使我立即采取行动的是一次偶然机缘的触发:有一位说书先生用读古诗的调子吟唱了杜牧的《清明》,美丽如画的诗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优美意境,用悠远摇曳的声调“吟”出来,与听评弹的唱词相比,更有一种无以言说的雅趣。我不禁深深沉醉了。想不到诗竟是这样美,想不到吟诗竟是这样有滋有味!第二天我便立即行动了。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于是就去买了本《唐诗三百首》开始读起来。后来又买到了一部《辞源》,一部《诗韵全璧》,两部工具书配合着用,居然弄懂了平仄。我的办法很简单:先从《辞源》查出某字在什么韵部,再到《诗韵全璧》去查这个韵部是什么声调。比如“诗”字,《辞源》标明属“支”韵,于是又查《诗韵全璧》,得知“支”韵在上平声,这样就知道这个“诗”是平声字。查得多了,渐渐懂得字有平、上、去、入四声(跟普通话的四声不完全相同)。读诗的时候,“音节点”上的字(如七言句中的第二、四、六字和韵脚)如果是平声,就要把声调拖得长一些,而上、去、入为仄声,就要读得短促些,这样就形成了长声、短声两两间隔的节奏,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的“-”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声调拖长),长短相间,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也许是从小听书受到了音韵的启蒙,我很快就学会了按平仄规律来“吟”诗,这大大提高了我读诗的兴趣。记得我当时寄宿在上海市区的一所中学,我常常在早晚自修课上吟诗,不少男同学听了觉得好玩,也跟着我吟起来,以致激发了全班男生吟诗的兴趣。“三分诗靠七分吟”,吟诗比一般的读诗不但更容易进入诗境,也更有利于记忆,不到一年,就把一本《唐诗三百首》差不多全背出来了,连《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长诗,我也都能一背到底。同时我也爱读诗话、词话,如袁枚的《随园诗话》,曾是我最爱读的“枕边书”之一。当然也杂七杂八地读了不少其他书籍。不间断的阅读,增加了我的语言积累,也为我输送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更重要的是使我养成了读书自学的兴趣和习惯。

我读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写诗。因此,肚子里有了三百首唐诗打底,就跃跃欲试开始按平仄规律写诗了。初中二年级这一年是我的“创作高峰年”,而我的发表欲又特别强烈,于是独自创办了一份壁报,正好从《庄子》上读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这个句子,就将壁报取名为《爝火》,当时还很为这个刊名得意。我自己买稿笺、自己誊写、自己画报头、自己装饰美化,发表自己的“作品”,几乎占去了除上课以外的所有时间,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候连上课都还在琢磨我的“平平仄仄”。办了两期壁报以后,引起了高中部两位同样爱写诗的同学的兴趣,一位戴经世,一位唐宗滋,于是《爝火》又成了三个人“诗词唱和”的园地。戴偏瘦,唐嗜酒,因此分别取了“瘦诗人”和“糊涂诗人”的笔名;我读过鲁迅的《鸭的喜剧》,知道俄国有位盲诗人爱罗先珂,于是按照“梦龙”二字的谐音,自称“盲聋诗人”。我的吟稿中还保存着当年写的三首七绝:

赠瘦诗人

苦吟日日损腰围,但得佳篇眉欲飞。

自古诗人皆憔悴,满城裘马斗轻肥。

赠糊涂诗人

猖狂岂效泣穷途,几斗浇胸便大呼。

有此浮生有此酒,诗人那得不糊涂!

盲聋诗人自赠

堪笑诗人盲且聋,不分南北与西东。

胸中一盏心灯亮,目自清明耳自聪。

从这三首诗作来看,一年多读书埋下的种子,终于萌生了稚嫩的幼苗。这三首小诗虽然还有些稚气,但居然写得平仄无误,立意还不错,用字也比较符合旧体诗词的规范,甚至懂得了用典,如“猖狂岂效泣穷途”一句,出于《滕王阁序》中的“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用来赠给嗜酒的糊涂诗人,倒也得体。

然而,一个中学生课余的时间毕竟有限,诗写得有些像样了,作为学生本分的功课却完全被我抛到脑后了,初中二年级时终因严重“偏科”而尝到了“留级”的苦果。这一次留级,再加上小学阶段的三次留级,我这名仅有初中学历的孩子竟然创下了留级四次的“辉煌纪录”!

我本来在嘉定的中学里读书,这次留级后无颜继续在家乡读书,便转学到上海市区的一所中学,仍读初二。转学后终于稍稍接受了一点留级的教训,除仍保留写诗和办壁报的兴趣外,也比较注意其他功课的学习了。正巧有一位同样爱好写作的同窗,于是两人“合伙”,一起编辑《爝火》,也稍稍减轻了我的负担。

在这所中学里,我遇到了一位十分欣赏我“诗才”的国文老师张聿声先生,他一直很关心我的壁报,时常给我一些鼓励。记得初二时学校组织学生去杭州旅游,我回来后用文言(当时学生作文大多用文言)写了一篇《西湖泛舟记》,经张先生推荐,收进《战后中学生模范作文选》,可见张先生对我的厚爱。不过张先生说,他更愿意推荐我在杭州写的一首五律《登杭州南高峰北高峰》,他认为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年轻人的志趣和抱负,是他在《爝火》上读到的我写得最好的一首诗。可惜那本“作文选”只要求推荐文章,不要诗词。张先生为此感到很惋惜。诗如下:

登杭州南高峰北高峰

不见摩天岭,双峰自足奇。

未穷最高处,已觉众山低。

俗境随尘远,飞鸿与眼齐。

还须凌绝顶,莫待夕阳西。

后来又有一首诗得到了张先生同样的赞赏。那时我已升入初三,有一次作文,我写了一篇《记嘉定二黄先生祠》,张先生竟在作文评讲课上给了我从未有过的热情赞扬,尤其对文章中附的一首七律,每一句都加了密圈,颈联两句还加了双密圈,并在诗后总批曰:“有唐人风。”这更使我大受鼓舞。

“二黄先生”指嘉定学者黄淳耀、黄渊耀兄弟,清兵攻嘉定时率民众抵抗,城陷后在嘉定西林庵双双自缢于槐树上,口喷鲜血,溅于断壁,血色久久不褪。今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内有“陶庵留碧”遗迹(“陶庵”是黄淳耀字)。二黄先生祠原在嘉定东门,我于40年代去时已荒废,今已难觅踪影。我的这首被张先生评为“有唐人风”的七律是这样的:

访二黄先生祠

疁城何处访先贤?人指荒祠丛树边。

纪事有碑苔啮字,招魂无地草连阡。

血凝断壁千秋恨,槐锁空庭万古烟。

日暮寒蝉声似咽,临风一听一潸然!

从这首诗看,我在初三时已经初步掌握了古典诗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法,词汇量也丰富了,驾驭七律这种有较大难度的体裁似乎也多了一分把握。从立意上看,全诗从“荒”字着墨,发出了对英雄身后寂寞的深深感慨。得到张先生双密圈鼓励的“血凝断壁千秋恨,槐锁空庭万古烟”一联,言事剀切,对仗工整,很符合七律的规范。

现在回顾少年时代这一段学诗的经历,发现其意义已远远超出诗词写作的范围,乃至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诗词写作毕竟只是个人的业余兴趣,写好写坏都无关宏旨,而人生目标的定位就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的问题了。可以这样说,我是以读诗、写诗为起点而逐渐扩展到爱文学、爱读书、爱写作的,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自学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了自学的能力,最后才能仅凭初中学历胜任了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在初中阶段后两年的自学,逐渐形成了一种颇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使我走出了各科成绩“萎靡不振”的低谷;在我当了教师以后,这种“学习策略”又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了一种“教学策略”,使我的语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乃至后来提出的“三主”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都可以从当时的“学习策略”找到源头。

这个所谓的“学习策略”,简而言之,其实不过是四个字:立足自学。我不仅在课外读书自学,而且在课内也立足于自学,那就是每当老师开讲新课(当时的国文老师都以“讲文章”见长)之前,我总要自己先把课文读懂读透,形成自己的理解,到听课时就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互相参照、比较、印证,最后获得自己的认知。大多数学生上课都忙于听和记,我则把听和记的过程变成了思的过程,一个自学的过程,这就把文章读活了,印象更深刻,记忆也更牢固,同时还锻炼、发展了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因此每次国文考试,我即使考前不复习,也能稳拿全班第一。后来我又把这一学习“秘诀”扩展到了其他几门主要学科,同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到初中毕业时各科成绩都达到了优秀,并获得了免考直升本校高中的资格,只可惜我因家庭的原因而失学了。

可以这样说,当时如果没有在诗的启蒙和引领下养成自学的意识和习惯,我这名初中毕业生绝对不可能成为教师,即使侥幸“混入”教师队伍,也不可能成为现在这样的语文教师。

即使从小的方面说,学诗对我教好语文也很有帮助。比如,律诗讲究对仗,“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属对时既要注意平仄、词性,还要注意词语的组合方式、所属门类等,牵涉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知识,如“大陆”对“长空”,声调是“仄仄”对“平平”,结构都是“形容词+名词”;“大陆”属“地理门”,“长空”属“天文门”,正好相对;“大”和“长”又都是表示体积和长度的形容词。这样构成对仗,就显得“门当户对”,十分工整,谓之“工对”。如果以“大陆”与“高楼”相对,虽然都是“形+名”结构,平仄也相对,但两者不属相同或相对的门类,只能算“宽对”了。再如“桃红”对“柳绿”较工,“花红”则宜对“叶绿”,这里有个概念是否同级的问题。对这类细微的差别揣摩得多了,对语言的感觉就会敏锐起来,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尽管我在担任语文教师之前并没有学过语法、语用、逻辑等知识,但一旦接触后就很容易入门。再说,办壁报时培养的一点读写能力,尤其是自读能力,也使我在指导学生读写时并不感到困难。

人生中那些平平淡淡的日子,因为有了诗,往往也能平添许多情趣和乐趣,变得“诗化”和浪漫起来。

记得有一年我和上海师大的何以聪教授同游云南大理的蝴蝶泉,一起去的还有两位分别在云南和四川两所师范大学任职的副教授。蝴蝶泉是当地白族青年男女寻偶定情之处,据说每年初夏,大量蝴蝶聚集于此,从泉边的合欢树伸出的枝丫上首尾相衔垂挂而下,达于水面,堪称奇观。可惜我们去得较晚,只偶或可见一二蝴蝶在草丛中飞舞而已。两位同行的副教授,一位男士,一位女士,均已人到中年而皆不幸丧偶。两人年龄相当,事业上也志同道合,彼此都已属意对方,但尚未挑明;我和何教授也都心知肚明,却又不便明说。于是,我趁游兴方浓,诌成了“七绝”一首,并特意说明是赠送给他们二位的:

泉声处处惹相思,

莫恨寻春去较迟。

贪看一双蝴蝶舞,

合欢树下立多时。

何教授是解人,立即主动配合,笑问:“一双蝴蝶在哪里呀?”我笑看着二位副教授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大家都已会意,不觉相视大笑。在回城的路上,两人已形影相随,俨然伉俪,还说,日后结婚,定要请我这位“诗媒”去喝喜酒。

我还发现,人到老年,如果仍能保持一点诗趣,就可以避免三化:情感不会老化,思维不会钝化,身体机能不会退化。我已86岁,但至今仍然手轻脚健,耳聪目明,丝毫没有龙钟之态。有人问我养生之道,其实我从不刻意养生,只是心态好而已,而我的心态之所以好,与日常生活中仍能保持一点诗趣有很大关系。比如前些日子参加了社区庆祝第31届教师节的活动,想想自己从1949年以初中学历进入教师队伍,迄今已有六十多年,尽管教师薪酬不高,任职期间又经历了种种挫折磨难,但想到毕竟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得到了实现,因此不仅没有为当初选择教师的职业而后悔,相反还庆幸自己这一辈子选对了职业;现在虽早已退休,但仍然不断写些文章来参与教育改革的讨论,于是情动于中,哦成小诗一首:

三十一届教师节抒怀

一入黉宫六十秋,菁莪培育复何求?

门墙已列摩云树,襟抱犹期孺子牛。

苜蓿盘飧堪养志,诗书药石好医愁。

安能更续园丁梦,桃李春风伴白头。

“桃李春风伴白头”,想象一下:艳丽的桃花丛中,一位满头白发的园丁俯仰其间,红花映白发,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梦里留着这一道风景,心就不会衰老,正如我的两句诗所吟唱的:“诗翁也共春难老,彩笔风流似少年!”

[钱梦龙散文:学诗记(教师随笔)]

篇2:我们,和语文紧紧相拥--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记 (教师随笔)

肖培东

“师傅,你激动吗?”看着师傅早早地起身,痴痴地望着台上的初中生,我问。

师傅的肩明显地抖动了一阵:“我很期待,好多年没有讲课了。”他没回头看我,只是盯着台上。讲台的背景,是永嘉山水风光,左上角是石桅岩奇崛的山,右下角是楠溪江秀美的水,恍如仙境的山水间,一只孤舟穿梭其中,披着蓑衣的渔翁支起了竹篙。若是他走进了这些纯真的学生中间,巍巍地站立在课堂上,向着满登登的台下一望,怎不就是那翩然于楠溪山水间的仙翁?今天,他终于能漂起他的舟,向着语文山水行进了,88岁,他的梦想就是再来一次教学的沉醉……

这个念头,漂在我梦想的河流上很久了。

距离上一次听老师上课快有十七八年了,好像是上一篇散文《大雁》,那时,他七十,更是儒雅翩翩,气度不凡。同来听课的老师们说,上课上点啥好像都没记下来,就是一直呆呆地望着他,这世上怎么就有这样有语文味的人,黑板上飘逸的字,课堂上疾缓自如温暖的话语,还有那睿智清亮的眼神,七十岁,天地却给了他年轻的光芒,和不染俗世尘埃的肩膀。我笑了笑,想着那句“碧波深处有珍奇”,想着我那磕磕绊绊的语文课堂,想着我们浊世间漂泊不定的摇摆的心,低头不语。

后来,我就再没有听过老师的课了。

时光慢慢地流去,我慢慢地走着,他慢慢地老了。

师徒相伴,我们走过很多地方。昆明,西安,重庆,兰州……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语文,大家总是想着他的《愚公移山》,后辈们都是在书上读着他的故事他的课堂,那清雅隽永的课,却总只在想象中。偶尔透过他沙哑的声音,在他不疾不徐的诉说中,我们会想着他曾经的温润透亮,想着他的稳重灵动,想着他的轻巧精致。《愚公移山》《死海不死》《故乡》……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可他的课又岂是一个“老老实实”可以诠释得尽的?几十年课堂耕耘、“田野研究”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晶“语文导读法”,可谓大道至简,在语文门派林立模式诸多理念横行的今天,我更想回到他种植的语文田地,在质朴与灵动中静看花开云飞,享受葱郁滋长的快乐。“愚公多少岁了?”“早上我吃了这些个东西,你们看看哪些是食品?”“有谁见过两条腿的鱼?”想起他课堂上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提问,想着他慈祥温和的目光中映照的那个世界,想着那些亮着眼睛急切等待他发话的孩子们,我是多么渴望再有一片时光回到他的课堂。

“老师,你想再讲讲课吗?八十八岁!”

“培东,我怕反应跟不上了。”

不是还有我们吗?愚公移山,他还有荷担者三夫相随,那个刚换牙的男孩蹦蹦跳跳地,不是早已跳进了你的童话里?

“老师,你讲十分钟,后面的交给我。”

很久,你在微信里发出了三个字:“我想想。”

那时,我就知道,我们有福气了!你离不开课堂,你要回来移山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

我们需要一种遇见,在这浮躁功利的今天。我们需要一种洗濯,在这纷乱喧闹的当下。

我只想静静地和语文一起,不介入世界的热烈。窗外的阳光寂寞又绚烂,秋天的树裸露着斑驳,黄红飞舞依然春色。所有鲜活的事物,都专注地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大地不理会季节的催促,河流自有它的奔赴,叶子随性飘落,尘埃任意东西。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语文就是我们的舟,我撑着它,它载着我,我们自己组成了世界,一切都在微笑。

其实,把微笑演绎得最纯净最儒雅的是他,岁月为他披上了老态,语文却绝不给他龙钟。站在昏暗微亮的油灯下,站在黄叶粲然的天地间,站在真诚的崇敬和无聊的争议里,他都是轻漾笑意,眼里写进清淡和坦然。“当年敢有愚公志,衹觉移山兴味长。”仿佛高枝上迎向阳光的翅膀,他自有高远和幽深。从纷扰杂乱中脱身,只在花树繁茂、迎风摇曳的语文之河上徜徉,不忘初心,含笑前行,人生的沧桑苦难都化作文字,如流云,似飞鸟,成诗篇,最后都是语文课堂里最智慧的凝成。而那些光灿辉煌,也是过眼云烟,抵不了学生清澈的眼眸和纯真的笑容。

这样的人,只愿在语文的缝隙里逐渐清晰。这样的生命,只享受语文课堂里外的挣扎、蜕变与升华。

编者按:特级教师肖培东其师为语文教学开拓者之一钱梦龙老师

[我们,和语文紧紧相拥--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记 (教师随笔)]

篇3: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

桥下镇中学 李栋

12月7日上午,有幸喜听钱梦龙老师、肖培东老师及黄厚江老师的三人合作《愚公移山》。

一开场,钱老师就问读书的内容,一句“年且九十”,用自己的年龄和形象引导学生明白“且”字意思。接着重点来了,通过学生的自读来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问山理解“方”,“万仞”。问多少人,明白这是讲两个老头的故事,对人物的语句进行有效指导。而肖老师则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朗读愚妻与智叟的句子,发现愚妻和智叟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甚矣,汝之不惠!”等句式特点,特别是朗读中体悟两人的态度担心和反对。随后黄老师对“曾”字及文章主题进行导读,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寓意,同时还进行了有效拓展,想象人物对话要求紧扣文本知识。

一节课三人同上,纯文本教学,没有任何辅助资料,就带着学生进行朗读、感悟,并进行了文言并重的经典教学。既有文言词语,比如“且、曾、毛”等词语,还有“如……何”、“甚矣,汝之不惠!”以及省略句的句式知识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品味,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水到渠成。三人之间衔接如此无痕,为什么呢?

用钱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读书。学生能学明白文章,虽有老师的教学引导,更多的是自己认真去读文本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学会了自读文章,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那么老师教学生也就省力了。老师们的问题扣着阅读的方向,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学生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语言的解读,这就做到了语文的味道。语文课就是这样玩出来的。而文本的拓展,让学生发现此文在现在生活中还应有的价值。黄老师的寓意分析就带领学生循着文本明白道理。

这就是真实的阅读教学,教会学生不借助外力,原生态的素读文本。读是理解文章最朴素、最有效的方式,文言教学离不开诵读。学生的自读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品读懂得了重点句子的蕴含,学生的拓读明白了寓意。老师们演绎的教学把“文言、文章”和谐统一,文言知识是文言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轴和基础。三位老师都重视,使得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同时在诵读中体味了文本的意蕴。合宜的阅读教学,把语言的体味和文本的寓意有效融含,使之成为今天的经典。

[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

篇4:衹觉移山兴味长--与钱梦龙先生、黄厚江先生共上《愚公移山》(教师随笔)

肖培东

“老师,你就上十分钟,不不,五分钟也可以。”我在电话里慢慢地磨着。

每次见到钱老师,听他深深浅浅地说着语文事儿,我都会在心底涌起这个想法。如果可以,他能再次站在讲台上,融进课堂,慈眉善目地望着那些可爱的学生,和他们一起读着语文课本,于我们,这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而且学的是《愚公移山》!

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我读了不知多少回,个中细节熟烂于心,但我一直遗憾没有在现场目睹老师“移山”。这里程碑式的经典课例,把文与道、文与言交融得如此自然熨帖,改变了老师的教育人生,也深刻地影响着语文路上的后来者。三十多年过去,老师“年且九十”,“语公”已到“愚公”之年。时光老去了容颜,因语文而生的儒雅睿智却随岁月更为浓郁。有缘再看老师“移山”,感受“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是我,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尤其是年轻一代语文人的一大梦想。甚至,愿望简单到只想看到老师再次走进学生中间,一个眼神,一句对白,都会带我们走进那遥远又熟悉的经典,语文路上很多绚烂的镜头就会重温。那种幸福,绝不仅仅是视觉存储,一定是会深植到我们的内心深处。

“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温习真诚,我们需要寻找意义。

终于有一天,我大着胆儿说了出来。2016年12月,我的故乡浙江永嘉,楠溪语文论坛,纯公益的语文教学活动,老师,你能再上讲台吗?

“培东,我怕是反应跟不上了。”这一听,我就觉得老师还惦记着他的课堂。

“你就上十分钟,后面的三十分钟我来续着。这会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我担心的只是他的身体。

几天后,我收到了老师发来的微信:“我试试。”我知道,我们的《愚公移山》有戏了。再过几天,我又电话老师确定这事,老师说:“我已经想好了怎么上,到时候看你怎么接下去!”我不敢笑,但心里乐极了,真爱语文的人,永怀赤子之心。我开始神往我们一起教学此课的情景,反反复复地回放,交接时的仪式感尤其让我觉得神圣、庄严又紧张。黄厚江老师听说了,也很真诚地说:“培东,要是来得及备课,我也上十分钟!”我暗喜,却没回答,我觉得,秋日的楠溪江,一定会有更特别的风景。

那天上午,阳光很好,千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

《愚公移山》课排在上午第三节,第一节是永嘉中学周康平老师的课,他的课一结束,钱老师就站了起来,脱下黑色的大衣,做好上讲台的准备。我告诉他,你的课是第三节,还没呢,别急。老师这才恍过来,调侃地说,我还以为接下来就是我上课了呢。我感动地问老师:“老师,你激动吗?”钱老的肩明显地抖动了一下:“我很期待,好多年没有讲课了。”他没回头看我,只是盯着台上。讲台的背景,是永嘉山水风光,左上角是石桅岩奇崛的山,右下角是楠溪江秀美的水,恍如仙境的山水间,一只孤舟穿梭其中,披着蓑衣的渔翁支起了竹篙。老师不再挺拔的身影融进这样的背景,突然间,我觉得,我做对了一件事。“当年敢有愚公志,衹觉移山兴味长。”(钱梦龙诗句)仿佛高枝上迎向阳光的翅膀,他自有高远和幽深。这样的人,只愿在语文的缝隙里逐渐清晰。这样的生命,只享受语文课堂里外的挣扎、蜕变与升华。那些光灿辉煌,再耀眼,也抵不了学生清澈的眼眸和纯真的笑容。

终于,老师站上了讲台,苍老的声音写满温暖:“同学们,你们猜猜我今年大概多大年纪,提醒一下,我跟《愚公移山》中的老愚公年纪差不多。”这一问,台下响起很多惊叹声!真好,自然,亲切,对话式的开场很自然地吸引学生走向“年且九十”的老愚公的故事。教学的智慧是不会逃逸的,爱语文大的人,岁月是关闭不住他的课感的。“且,就是将近的意思。我也年且九十了,今年我是88岁。所以今天你们是跟一个和老愚公同龄的老教师来学习老愚公的故事,这种概率在全中国都不太有。那么,我先请你们把课文看一看。我做个调查,已经看过的、而且理解的同学请举手。”依旧是不急不慢的流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教学真实地发生,让语文实实在在地存在。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未来,我瞬间想起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里对钱老的“语文导读法”的解释:“一种引导学生真正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锻炼自读能力的新型教学法。”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本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激活他们的主体精神,距离杭州“西湖笔会”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浙南小城镇,耄耋之年的钱老师再一次告诉我们,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生怕漏过一个细节。会场上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老师沧桑的声音里。这堂课,震撼我们的,甚至不是语文本身,是语文坚守者的“语公”精神。尤其,我们在现场。偶一回首,很多人,眼含泪光。

“那么我这个老头要讲的故事接下来就交给小愚公,请肖培东老师来继续来跟你们学习这个故事。”老师说完,面带微笑,巍巍站立,像极了翩然于楠溪山水间撑篙行舟的渔翁。我整整衣衫,恭敬地走上台,面对老师,微微一鞠,然后就是一个轻轻的拥抱。后来,很多老师说起这个镜头,还是禁不止地感动。

这个拥抱,是代表所有语文老师。而我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很长。

等到黄厚江老师突然被我请上台续上《愚公移山》的时候,窗外的阳光越发灿烂了。语文的讲台真辽阔。

特别喜欢黄厚江老师上这课的结束语:“我们三个人一起带着大家学习《愚公移山》,就是希望我们的母语教学能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当然,仅仅有我们三个人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人热爱语文课堂,继承我们的事业。”三人同台共教一课,绝非追新逐奇,而是希望用一种站立和行走的姿态,告诉语文,我们永远真诚在路上。

这是一堂精神意义的语文课!

没有永恒的传奇,只有永不停歇的前行,我们和我们的语文!

[衹觉移山兴味长--与钱梦龙先生、黄厚江先生共上《愚公移山》(教师随笔)]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

经典随笔散文梦碎

诗一首 龙作文

梁实秋散文《钱》

梦天使诗

驯龙记观后感

人脉就是钱脉散文

一包烟钱散文

经典散文:梦

爱好与钱-个人随笔

钱梦龙散文:学诗记(教师随笔)(锦集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钱梦龙散文:学诗记(教师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