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小论文

时间:2024-03-20 03:34:42 作者:脱胎换骨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脱胎换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历史人物小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历史人物小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历史人物小论文

你一定看过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吧!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有智勇双全的关羽,又力大如牛的张飞,有武功高强的赵子龙,有老当益壮的黄忠……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诸葛亮身穿白衣,手持羽扇,有股神仙的气概。他一生有许多辉煌的事迹。就拿他跟鲁肃借船,向曹操草船借箭这个例子来说吧。一次,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公事,周瑜想为难他,让他在三天内造出十万之箭,他却满口答应,还立了军令状。其实这时诸葛亮已经预料到第三天江上会有雾。第二天,诸葛亮借了船,并安排了船上插一千个草人,挂上青布幔子。第三天时,诸葛亮请鲁肃过来,开船向曹操水寨进发,擂起鼓来,鲁肃顿时吓了一跳,觉得有兵来袭。雾很浓,连对面都看不清,曹操听了鼓声,以为有敌人埋伏,便调来二万弓箭手朝江中放箭,箭大多数都射在了草人身上,等船的一边都射满了,诸葛亮又命令把船调过来继续受箭,直到稻草人身上全射满箭。

等雾快散了,诸葛亮又叫船上的军士高喊“谢曹丞相借箭!”曹操这才恍然大悟,急忙派兵追击,还没出寨,诸葛亮的船早已乘风远去了。曹操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诸葛亮载箭跑了。鲁肃把这件事告诉了周瑜,他也只得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暂时打消了杀诸葛亮的念头。

“智取汉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许多战役,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因此我十分敬佩诸葛亮,他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

篇2:历史人物小论文

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床,逆流而上,回首几千几百年前,无数的历史化合物,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的孟子,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岸不羁的李白,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刚强不屈的于谦;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的龚自珍,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奈与悲伤的杜甫。但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就是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祖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对当时政治腐败贩尖锐批判,他自幼就非常的努力读书,也非常的刻苦。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讲李白小时候的事,他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时,屋外传来了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游戏,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满山,。蜂飞蝶舞,李白一边采野花,一边扑蝴蝶,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你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的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去,读起书来。

比绿叶更美,比绿叶更动人,同样比绿更我了几分才情,那就是青莲,好一个青莲居士,我好羡慕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不驯,好欣赏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一身正气,好喜欢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干云

没有你被贬的经历,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就不会有流传千古的美文,在被贬之后,你没有就此倒下,而是坚强地挺了过来,很佩服你的毅力。

李白,我仰望你,仰望你的才华横溢,仰望你的浩然正气,仰望你的超凡脱俗,仰望你

篇3:历史人物小论文

他生于西汉,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不因入狱而绝望,写完了一部流芳千古的史书-----《史记》。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司马迁。

回首历史,无数的伟人放弃了荣华富贵,毅然决然的为了公平、为了正义而战,他们令现代人汗颜。司马迁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不畏皇权,写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风风雨雨、改朝换代,甚至勇敢地指出了当今皇上的不足。他就像天平一样公平、公正,真实、坦诚,是他一辈子遵守的信条。

司马迁是西汉的太史。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命,他不畏艰苦,在含冤入狱时不放弃、坚持编写《史记》。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他的忍辱负重、坚持不懈与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那冰冷而又让人绝望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已年近老年的司马迁究竟靠着什么熬了过去?那是一种怎样的执着啊!

闭了眼,我仿佛回到了司马迁那段昏暗的历程: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身穿破衣的司马迁孤独的躺在草床上。瘦弱的身子因寒冷而微微发抖,那双眼中闪着坚持的光彩,颤抖着说:“宁愿被屈辱,也绝不会放弃父亲的遗愿!”父亲临终前的一番话,就像一簇火焰,给了司马迁生的希望。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伟岸的身躯终于在一片烛光摇曳的暗室之中毅然崛起!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正在司马迁的笔下渐渐成形,散发出耀眼的万丈光芒!

他都是弱小的,但他也是强大的,因为,他用命运和执着在向我们昭示着另外一个铁一般的真理——我们的身躯可以被摧毁,但我们的信念不可摧毁!司马迁,他值得我们永远敬佩!

篇4:历史人物小论文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优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璀璨的文化背后,当然不能缺少创造文化的伟人。

他,或许你并不陌生,他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百里”;一叶经舟,“惟见长江天际流”。他便是人称“诗仙”的李白。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多了几分灵动的神气!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

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这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黑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了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使自己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处闪光点。

历史之所以有纪念意义,就是因为有无数故事值得我们留恋,无数伟人值得我们怀念。

想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需要我们的继承与发扬,使每一位历史伟人不仅名留史册,也永远融进我们心中。

篇5:历史人物小论文

历史上的人物中,我最喜欢曹操。但一说起曹操,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开口:“奸臣”如果你追问:“为什么?”多数人定会回答:“戏里就是这么唱的,白脸的曹操……”是啊,白脸不就是奸臣嘛。但谁又去认真地考虑过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性的复杂?在那个生命极易丧失的年代中,在那个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阴谋阳谋应接不暇的年代中,战争时刻进行着。乱世的战争不分对于错,只要能胜利就是王者!

手段----谁没有使过?就算一贯被罗贯中所褒的刘备也使了不少,那为何刘备的手段称之为“谋略”,而曹操的手段就是“诡计”?正如鲁迅说的“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靠不住的。通常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然地贬斥异朝的人物。”而为曹操做史的人当然不会是他那朝的人,自然也逃不掉后人对他的偏见。鲁迅先生说了,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有人说少年的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好飞鹰,游荡无度”,而当桥玄见到曹操时,却作出了异于他人的颇高评价:“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末了还加一句:“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

这给了曹操极大的肯定。而曹操也没让桥玄失望。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极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后,当战”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杀死了主将淳于琼。

在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之时,曹操想出望梅止渴的妙计,战胜了自我,战士们脱离了险境。赤壁之战曹烟惨败,曹操逃亡之中仍不失将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追中弃袍割须的举止皆是常人难为的。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孟德者,诚如是!

篇6:历史人物小论文

伫立在滚滚的历史长河旁,喜悦、愤怒、敬仰一同融入这涛声中去……

(一)

在你挥鞭的一瞬间,汉朝宫阙已离你渐行渐远,走在出塞道路上的昭君,即使你千般回首,也看不见那汉家的故地,听不到汉朝的悠扬的琴声。

有缘的羌笛将思乡的恋曲,撒落在荒凉的古道,绕在指尖的琵琶,郁结着千秋的弦外之音。为了汉朝的子民,你远离富贵,走向那有亘古不变的烈风的草原,让一个朝代的血腥在你的神韵里消亡。

在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中,你是一个女英雄,我对你充满无限敬仰,你是傲立于汉朝天马之上的诗稿,使千年成蝶的历史飞翔。

(二)

屈原,那个汨罗江畔的落寞诗人,那个“吾不能变心而从俗矣”的人,那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

屈原,你的声音被后人称作诗,你那喑哑的声音,让人们学会纪念你。你那愁眉不展的额头,那深邃的目光,让你成为我心中的悲剧诗人。

在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中,你是一个悲剧诗人。读你,我品出了苦涩,品出了对那个朝代的愤恨,你是天地间永恒不朽的心怀苍生的正义之人。

(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仿佛看见你杀敌的勇猛,你的仰天长叹,你的怒吼。

四面楚歌,让你身陷绝境,手中虞姬的鲜血正缓缓滴落。你愤然说“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鲜血为虞姬祭奠。”

在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中,你是个英雄,你是一个悲剧英雄。读你,我品出了壮志难酬。

读昭君,我为其心胸宽大而感动,她是我眼中的女英雄。

读屈原,我为其心怀苍生的精神而感动,他是我眼中的落寞诗人。

读项羽,我为其顶天立地而感动,他是我眼中的悲剧英雄。

历史长河仍在奔流翻滚着,不是涌现阵阵波涛。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仍在唱着那无尽如歌的历史……

我敬仰我眼中的历史人物!

篇7:历史人物励志小故事

明宪宗成化初年,嘉兴知府杨继宗为官廉洁刚正。一天,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借口肃清匪源,到处清乡,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有的老年人经不住折腾,顶撞几句,就被指控为匪类,轻则毒打,重则丧命。杨继宗见了十分气愤,命人张榜通告说: “谁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属可以到府里来报名。”孔儒见嘉兴知府不买他的帐,便找到杨继宗责问为什么干扰他清匪。杨继宗说: “治理国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级官吏有不同的责任,孔大人身为监察御史,就应努力举劾不法,剔除奸弊。至于挨门挨户清查户口,维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所到之处,地方官莫不奉迎,没想到被嘉兴知府抢白了一顿,大煞了威风,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孔儒临走时,没抓到杨继宗任何把柄,他想,当官的没有一个不爱钱,杨继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还能不刮点地皮,不如打开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给他一点难堪。于是带着几个随从,借口告辞,直入杨继宗住处。他见室内空空,惟有床头放着一个箱子。心想;知府的贵重财宝一定都在里面。便让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无奈只好怀惭而去。

有一年,杨继宗进京朝见皇帝,明宪宗问宦官汪直:“最近来京朝见的地方官员中,哪一个比较廉洁?”汪直答道: “天下不爱钱的官吏,惟杨继宗一人而已。”

篇8: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他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相。他第一次出使楚国的消息传出后,楚王对身旁的谋士们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呢?”于是他们商议出了一个坏主意。

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设宴款待。当酒兴正浓时,忽见两个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假装不知地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赶紧回答:“他是齐国人,到我们楚国来偷东西。”楚王于是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作惊讶地说:“你们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戏,这时便站了起来,极其郑重而严肃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橘,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zhi)了。它们只是叶子长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眼下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尴尬极了,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又被派往楚国公干。楚王没有忘记上次宴会上的难堪,总想伺机报复。他知道晏婴的身材十分矮小,于是就吩咐在城门旁边另外凿开一扇小门。当晏婴到来之后,侍卫便让他从小门进去,晏婴见状,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中爬进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国,难道也要从这狗洞中进去吗?”侍卫们理屈词穷,只好眼睁睁看着晏婴从大门正中昂首阔步地进了城。

接着,晏婴在拜见楚王时,楚王又用嘲讽的语调说:“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吧?”

晏婴闻言,迅速予以纠正:“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户,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挥袖就可遮住太阳,个个洒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么能说齐国无人呢?”

楚王听罢,进一步用挑衅的口吻发问:“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总是派遣你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婴对楚王的无礼早有思想准备,他冷笑了一下应道:“我们齐国派遣使臣的原则是视出使国的情况而定,对友好的国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国的国王粗野无礼,就派丑陋无才的人去。我在齐国是最丑陋无才的人,所以总是被派作出使楚国的使臣。”一席话再次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婴和齐国了。

篇9: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篇10: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

越国有一个人出外经商,在返家途中遇见一条狗。这条狗跑到越人面前,摇首摆尾地对越人说着人话:“我很擅长捕猎野物,只要你对我好,我愿意将猎获的东西与你平分。”

越人见有这等找上门来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于是,很高兴地把狗带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着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着用精米做的饭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礼节款待这条狗,指望狗将来会好好回报自己。

可是这狗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它受到越人这般优待不但不存感激回报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骄横起来,每次捕猎到野兽,都是全由它自己独吞,把越人忘在一边。

于是有邻人讥笑越人说:“你供给那狗好吃好喝,客气得不得了,可它的眼里根本没有你,它猎获的野物,从没你的份,你还要这狗干嘛?”

越人一听,醒悟过来,也很生狗的气。于是待狗捕猎到野兽,就跟狗平分兽肉,并且每次都给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终于翻了脸,它也不愿越人分享它的猎物。一天,它突然扑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双腿,然后便离开越人的家跑走了。

篇11: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

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

1、王婆酿酒

古时候有一个叫王婆的,以酿酒为生。

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发财了。后来,道士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了之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从那之后,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曾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简生命的需求,不沉溺于各种欲望而不能自拔,才能获取人生真正的幸福。

2、治理国家有法可循

辽圣宗是辽国的一代明君。登位后,曾巡视天下。在一个地方,他发现一个叫萧朴的臣子把自己的领地治理得非常好,就叫过来询问其施政经验。可萧朴却非常谦恭地说:“我哪里有什么经验啊!臣下到这里之后,只不过学会了炒毛栗子。臣下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盛产毛栗子,就在同一个锅里炒,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小的炒熟了,大的还生着,而当大的炒熟了的时候,小的又炒煳了。后来臣下就把大的小的分开炒,只要火候掌握得好,大小毛栗子都能炒得一样香甜可口。所以,臣下办任何事情,就像炒毛栗子一样,既注意层次,又注意火候。除此之外,臣下再无其他的能耐了。”辽圣宗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炒的哪里是什么毛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如何治国啊!”后来,辽圣宗就把萧朴调到自己身边,发现他处理事情,无论大小都能做得恰到好处,不久就把他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萧朴的比喻,犹如一盏闪耀着光辉的智慧之灯,表面上是说自己只学会了炒毛栗子,可“炒毛栗子”的哲学中,却深藏着治国的真谛。国中有这样的`智者,哪会不让充满雄心壮志的辽圣宗看到希望呢?

3、包拯分铜钱

有一天中午,包拯吃完饭,刚想休息片刻,衙门外就传来击鼓声。包拯以为又有案件发生,立刻升堂。

“威武……”

包拯来到大堂,只见跪着一胖一瘦两个农夫打扮的人,问道:“下跪者何人?有何冤情速速报来!”

只见瘦农夫说道:“包大人,我们今天就想请你给我们评评理,重新分一下铜钱。”

包大人眉头一皱,说道:“什么钱这么难分,要闹到衙门来?”

瘦农夫特别委屈道:“今天我们两人在田地干活,我带了3个馒头、胖子带了5个馒头当午餐。正当我们准备吃饭时,有一个商人经过,想让我们分一些食物给他,并答应给我们钱。”

包拯问道:“是不是商人吃了馒头没付钱?”

胖子接过话说道:“我们三人把8个馒头平均分成了三份,每人吃了一份,那个商人吃完后留下8个铜钱就走了。”

瘦农夫连忙说:“对,可是8个铜钱,你不应该只给我3个,你拿5个啊,应该平均分!”

胖农夫反驳道:“可我拿出来的馒头比你多,所以应该多分一些。”

包拯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对瘦农夫说:“你拿3个铜钱不满意是吗?”

瘦农夫点点头说:“是的,分钱应该公平合理。”

包拯走下大堂,说:“把铜钱给我,我重新公平合理地分一下。”

包拯取出1个铜钱给瘦农夫,7个铜钱给胖农夫,笑道:“现在公平了!”

“啊,怎么这样?包大人,你怎么向着胖子?”瘦农夫更不满意了。

包拯惊堂木一拍,说道:“本大人的分法公平合理,8个馒头分三份,每份个,商人付了8个铜钱,也就是说个馒头值1个铜钱,瘦子你拿出3个馒头,自己吃了个,也就是说你只给商人个馒头,当然只能拿1个铜钱了,而胖农夫却拿出了个馒头,所以应得7个铜钱。”

瘦农夫听完后暗暗后悔,可也无话可说。

“退堂……”瘦农夫灰溜溜地走了。

4、骆宾王的隐姓埋名

骆宾王是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从小就才思敏捷。七岁时,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一家人忙着招待客人,骆宾王就独自一人跑到了池塘边玩耍。池塘边有很多美丽的花草,草丛中不时有小虫子跳来跳去。柳树枝条一直垂到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把水面划出一道道波纹。池塘里一群大白鹅正在嬉水。骆宾王捉了几只小虫子朝水里扔去,鹅群赶紧向这边游来,就像一团团白絮在水面漂浮。红红的脚掌像小船桨一样划水,清清的水面上扩展着扇形的涟漪。骆宾王最喜欢大白鹅了,他捡起一根木棍,在地面上画起了白鹅游水图。这时候,家人因不见了骆宾王,找到塘边来了。客人也跟了来,看到地上的画,还真有些像呢。于是灵机一动,想考考这孩子,因为他早就听说这孩子聪明异常。于是指着白鹅叫他作诗一首。骆宾王朝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高声吟诵起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客人听了之后非常赞服,夸骆宾王是小神童。这首诗很快传播开来,尤其是在儿童中像歌谣一样流传着。骆宾王不仅小时候聪慧异常,就是到了老年也仍才思敏捷。

骆宾王曾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斗争,兵败后,他逃到了杭州,削发为僧。有一天,诗人宋之问月夜游灵隐寺,在长廊下吟诗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可是竟一时想不起下面的句子。这时,寺内一老僧正在打坐参禅,听得廊下有人吟诗,于是问道:“年轻人不睡,为何还苦苦吟诗?”宋之问回答说:“我想在这里题首诗,可是下两句想不出来了。”老僧笑着说:“何不接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连声说好。第二天又去拜访老僧,老僧已不在寺内,据说乘船出海了。这老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篇12:历史人物小故事300字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liuxue86.com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篇13:历史人物的小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候的智者,尤其是小说的刻画,把诸葛亮用兵如神、谋略出众演绎的栩栩如生,其实诸葛亮一生也很郁闷,自从绑到了刘备的战车上,就马不停蹄的为刘备效力,可想而知,睿智的诸葛亮上的做大的当就是答应了刘备的要求,继而为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除了刘备之外,诸葛亮还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当,此人就是刘表的大公子刘琦。

小说和正史都有这件事,事情大同小异:

刘琦虽然是刘表的嫡长子,可是因为刘表又娶了继室蔡氏,因此对刘琦很不看好,刘琦明白自己在父亲眼里形同弃婴,而自己本来又不容于后母,因此更加郁闷。刘琦长吁短叹无计可施。当时蔡氏已经有了小儿刘琮,这孩子比刘琦更漂亮更聪明,刘表爱不释手,又加上蔡氏的地位很巩固。蔡瑁兄弟掌握兵权,蔡氏的亲友张允是刘表手下大将,因此刘琦更是如坐针毡。

刘琦认识诸葛亮,诸葛亮的妻子是蔡夫人亲外甥女,因此彼此虽然不常见面,也应该知道相互的名声。诸葛亮当时已经归属刘备,一日刘表请人赴宴,亮与刘备同行。刘琦曾经求救于诸葛亮,如何才能自保。诸葛亮觉得自己怎好在刘表父子中间周旋,毕竟还是血溶于水,他不敢出任何主意。

刘琦是一个有办法的人,他知道诸葛亮号称卧龙,肯定有良策。于是就请诸葛liuxue86.com亮游观后圆。刘家的花园自然是树木参天,奇花异草煞是好看。来到一座高楼下,刘琦和诸葛亮手挽着手一同登上高楼,此时登高远眺,天朗气清,别有一番洞天。刘琦让人备好酒菜,席间谈笑风生。突然让人去掉梯子,对诸葛亮说:先生,现在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你口中出来,来到我耳中,可以说句话救救我吗?

诸葛亮无奈,看着刘琦:想当年晋献公有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后来攻打西戎的时候,当地的国君又奉献自己的女儿丽姬和少姬,不久,晋献公拿这两个美女当宝贝,对她们言听计从。

接着丽姬有一个儿子,她想让老家伙废长立幼。便使劲的搬弄是非,重耳和夷吾逃跑了,后来,申生给晋献公进贡的胙肉被丽姬下了毒,咬死了晋献公身旁的侍卫,晋献公大怒认定自己儿子忤逆,于是派人去抓,申生有口难辩,自杀而亡;重耳和夷吾逃往他国。

这就是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先要把自己的命保住,诸葛亮希望刘琦赶紧向刘表请示到江夏镇守。果然刘琦谢过了诸葛亮的建议,然后乘一只小船离开了荆州。

这就是刘表的儿子刘琦,一个很懂得自保的人,可惜多病,寿命不长。不过当年这一招,确实得到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也是诸葛亮一生中被人骗很少的例子,当然刘琦的这一举动却让罗贯中先生不悦,于是在小说中,把刘琦写得更加窝囊,先让他四处哭拜于刘备,然后再由刘备点化刘琦,真的让人以为刘景升之子犹如笨猪狗。

不过诸葛亮这种打算却为后来刘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埋下了伏笔,刘琦的水军后来成为火烧赤壁的精锐。这就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

篇14:历史人物小故事300字

杨坚(541年-6),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武帝时袭爵隋国公,大定元年(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渡过长江天险,攻占陈都建康(今南京),俘获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至此,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这是隋文帝的一大历史功绩。

茶之行世,常以廉俭为本。而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务,自奉甚俭,茶却也侍于左右。《隋书》中曾记有一个颇为怪诞的事:某夜,随文帝做了个恶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因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当时人们竞相采啜,并有一赞云:“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意为做人苦心钻研孔子的《春秋》,殚精竭虑去演绎谶书《河图》--想出人头地--还不如有许多茶喝来得快活。

南朝齐武帝也是一个尊茶的君主,并明文规定天下无论贵贱,有祭奠必须供茶,但因南齐地偏南方,其上行下效的影响和成效却远不如隋文帝。隋文帝一统天下,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对峙局面,南北的饮茶等风俗文化才得以迅速交融。而且以他帝王之尊而嗜茶(《隋书》的记载过于神化),于是普天之下(尤其是黄河流域)茶不再被卑视为“酪奴”。从茶文化角度来看,隋文帝同样立有一大历史功绩,尽管他当时对饮茶未必自觉,对其历史功绩也未必有意识。

篇15:历史人物小故事300字

公元前263年,秦昭公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归降秦国,就把上党的地图献给了赵国。上党的百姓也纷纷涌向赵国,一时间,赵国的长平,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市,成为了秦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这时,赵国的大将赵奢已经去世,丞相蔺相如又在重病之中,赵孝成王只能派老将廉颇领兵二十万去守长平,一边安抚韩国的难民,一边抵御秦国的军队。

廉颇身经百战,在与秦兵几次交手遇挫的情况下,赶紧改变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暂不应战。秦军几次来攻,廉颇始终不予理会。

王龁的军队被抑制住了,而且,两军的对峙足足持续了三年。

王龁无奈,只好向秦昭公报:“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恐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办好呢?”

秦昭公也很着急,就向自己的丞相范雎问计。

范雎说:“大王不要着急,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让赵国撤换主将廉颇。”

过了几天,在赵国的宫廷、都城邯郸以及赵国的军队里,到处都散布着关于廉颇的谣言。谣言说:“廉颇年纪大了,怎么还敢与秦军交战呢?要是让年富力强的赵括带兵,早把秦军击败了。”

谣言里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喜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自诩天下第一,liuxue86.com连他的父亲都不在话下。

其实,这些谣言都是范雎派人用重金买通了赵国的贵族,又由他们散布出去的。赵孝成王被迷惑住了,居然真的打起了用赵括替换廉颇的主意。

他问赵括:“你能打败秦国的军队吗?”

赵括狂妄地回答:“要是秦国的白起来了,我也许会考虑一下如何与他交战。如今来的是王龁,我一战便可以击败他!”

赵孝成王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马上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

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赶紧给赵王上了一道奏章,劝他取消自己的决定。奏章上讲,赵括的父亲生前曾对她说过这样的话:“赵括这个孩子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只会空谈,不懂实战,将来,赵国最好没有战争,如果有战争,让他来统率三军的话,赵国的命运恐怕就会很悲惨了。”

可赵孝成王哪里还听得进去这样的话,竟又调兵二十万,让赵括领兵赶往长平。

赵括手里有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对手下人说:“廉将军太保守了,秦军有什么好怕的,如果他们再来进攻,我们就迎头打回去,一举击败他们,然后再乘胜追击!”

秦国的丞相范雎见自己的离间计成功了,就让秦王秘密派白起接替了王龁。白起一到长平,就设下了埋伏,然后又故意打了几个败仗,让赵括自觉用兵如神。赵括哪里知道是计,一路追赶秦军,把四十万大军带到了秦军的埋伏圈里。

白起一声令下,秦军迅速地把赵括包围了起来。赵括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之后,终于熬不住了,就想带兵杀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给射死了。

赵军听说主将死了,纷纷扔掉武器,向秦军投降,后来他们全部被秦始皇活埋了。

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

历史人物介绍

小论文

写历史人物作文

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历史人物故事素材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

重阳节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自然科学小论文

物理小论文

历史人物小论文(共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历史人物小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