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nancyma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土家人的别样年味优秀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土家人的别样年味优秀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土家人的别样年味优秀散文
土家人的别样年味优秀散文
望穿秋水,穿越寒冰。暖阳初现,一派喜气。喜在房檐飘飞,乐似红红灯笼,张灯结彩。七彩银光,甚是流光溢彩。
楹联诗词,红中透黑。恰似蝶群翩翩起舞。舞出土家人的勤劳朴素,舞出土家人的爽朗精神。福到了,福落千家万户。
辞旧岁,不在话下。迎新春,更在今朝。祭神祭佛拜祖宗,这是土家人的规矩:三拜九叩,上香烧纸,点酒撒肉,默念先祖,击磬鸣炮,方算礼毕。
弯的是刀,圆的是月。月圆家圆国亦圆,家人一年四季难得一聚。锅里盆里碗里,无不是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
小葱拌豆腐,更是别具一格。豆腐皮、豆腐丝、豆腐块、豆腐墩、豆腐脑……仅是豆腐种类足可以让你数半天。
至于那些配料饮料酒类糖果麻花糕饼,就更甭提了。
土家人,尽显勤劳质朴豪爽大方热情好客。火红的辣椒便是见证。
大年三十夜洗脚,也自然成了土家人的习俗。预示:霉运散去,好运来临。
好运多喜,喜乐新年!
摆手舞蹈
歌舞平升。一曲雄浑的土家歌曲响起,响在耳际,响彻天空。舞随歌蹈,歌随舞兴。
摆手舞,原是为驱妖除魔,祭奠祖先。因那歌声激荡震天,因那舞蹈娴熟精湛,上升成土家人的民族文化特色。流落人间,流传千古。
摆手舞,没有时间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可在何时何地舞蹈,就像蝴蝶纷飞,不固定在任何一朵花瓣上:想飞就飞,想舞就舞。
跳摆手舞,可以是一人亦可是两人,可以是多人亦可是一群人。人愈多,氛围就愈浓。那磅礴气势,更是一泻千里。
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正月初一,是土家人欢度新春跳摆手舞的特定节日。那阵势,那气派,岂是泼水节或火把节可媲美的?!
戏耍龙灯
蛟龙出海,浪滚三江。王龙生子,子生龙孙,孙生龙子,子又生孙,孙孙子子,子子孙孙。什么黄龙,青龙,白龙,紫龙,红龙,绿龙,彩龙,长龙,短龙,高龙,矮龙,肥龙,瘦龙,无龙不有。
戏耍龙灯,是土家人欢度新春的又一大盛事。一年就一次。正月初二出龙,正月十五回龙。这其间龙灯不断,锣鼓喧天。队里有老人亦有青年,有女人亦有男人。女人在队里多半负责敲锣打鼓。
龙出农家,龙至农家。路上少不了吆喝,桌上少不了美言。每家每户的主人,请酒宴客,鞭炮迎送,自是心甘情愿。
戏耍龙灯,最为精彩的则数回龙会师。正月十五,是龙们团聚欢愉的日子。各色龙队,在锣鼓喧天,炮火连天中翻腾巨滚。
翻滚出龙的精神,翻滚出中国人的气魄。
篇2:别样的年味散文
别样的年味散文
什么是年味?年味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印入眼帘的那一抹灿烂;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年夜饭中的那一锅饺子……带着味蕾的期盼,说走就走,回家过年。丁酉鸡年春节让我体会到别样的年味。
简朴的衣柜。回家时大意忽略了湖南的温度会低一些,没带棉衣。实在忍受不了凉嗖嗖的寒冷,想起前几次回家留给母亲的几件羽绒背心,习惯了在母亲身边的衣来伸手,遂找母亲拿衣服。母亲把衣柜翻了个遍无果,我以为母亲的眼神不好使,自己去翻箱倒柜。头一回打开母亲的衣柜,让我泪眼模糊,映入眼帘的是母亲多年前穿着的衣服,用手触摸,经年漂洗,衣服没有一点质感,硬梆梆的,给母亲添置的羽绒羊绒全然不见。母亲喜欢分享,莫不把衣服送人了?我大声地问,母亲微笑着说:“不记得了!”母亲独钟情身上的棉衣棉裤,穿了快三十年,是妹妹在东北上学时的军用棉衣棉裤,虽然还算柔软却已失去原来的纹理。母亲节俭,每次回家前,母亲电话里会反反复复强调不要给她买新衣裳,一来储备很多,有些衣服从来就没穿过;二来年纪大了不需太多的衣服,以免浪费。
跌倒的母亲。母亲闲不住,一会儿在厨房烧水,一会儿到菜园摘菜,一会儿去后山为家禽添加食物。我们一回家母亲就更加忙碌了,我在冲洗地面时,母亲笑眯眯的看着我,犹豫了一会儿想来到我身边与我拉家常。地面有积水,母亲走过来时,脚底一滑在我面前摔了个四脚朝天,吓得我一边惊呼,一边扶母亲起来。我的惊叫让父亲听到了,走过来叱责母亲到处走,好在母亲矮小,又穿了厚厚的衣服,裤子湿了之外,并无大碍。我自责不已,赶忙找来干净的衣服,母亲却坚持衣服没湿透无需更换,追着母亲在庭院绕了两个圈,她才乖乖的进了房间换了衣服。年迈的母亲经常无故跌倒,离开视线太久,父亲就会扯开嗓门呼叫母亲,以确定母亲处在安全状态。
哽咽的父亲。小村落的习俗,大年三十的早餐也是要有仪式感的。一大家人围坐在饭桌前,父亲会有一个开场白,通常是对当年每个小家庭的大事件做一个回顾,展望来年的生活,对晚辈的提醒与寄语。父亲从大姐家开始点评,讲到哥哥家时,突然哽咽难过,讲不出话来,我走到父亲的座位旁,发现他泪流满面,轻拍父亲的后背,帮他擦干脸上的泪水。父亲哽咽着说刚刚与嫂子通电话,哥哥一家临时决定呆在县城过除夕,不回老家与爸妈团聚,这虽然不在父母的预期,但豁达的父亲不会为此伤怀。哥哥家的临时决定隐含其它的事情,父亲心担忧,才会难过。
恼人的感冒。年前没有预兆的感冒了,为了回家,一向与感冒死缠烂打的我,不得已去看了医生,遏制了感冒病毒的扩张。回到老家,清新的山风、和煦的阳光成了最好的治愈剂,感冒症状基本消除。偷乐中,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一块充满童年味道的油豆腐像炮仗的引线,让感冒病毒卷土重来,喉咙痛,咳嗽不止。喉咙痛可以哑忍,咳嗽无法掩饰,一咳嗽就招来父亲的唠叨:平时不运动,抵抗力才这么差;这么大个人了还不会照顾自己,管不了自己的嘴。我百口莫辩,冲父亲扮个鬼脸捂着耳朵逃跑。父亲还监督着我的'馋嘴,当我坐在沙发上认真啃着番薯干时,父亲走了进来,嘟嘟哝哝“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咳嗽就不要碰油炸上火的食物,以免病程延长。”只好把吃了一半的番薯干乖乖交出来。
拥堵的返程。汽车开进千家万户,小小的县城里偏僻的乡村机耕路都成了停车场。从家到高速入口像蚂蚁爬行,平时的十几分钟变成了两小时。一路走走停停,到达湖广边界天已全黑。简单吃了晚餐,电话向父母谎称已安全到达广州。依据导航显示的数据,弃二广择连清高速而行。连清高速车多,坡陡,路灯不够明亮。突然前方的车辆急刹,两次点刹车刚平稳停下来。“砰!砰!砰!”后面传来三声巨响,完了,撞车了!心都跳出来。回头一看,后车冒着浓烟,赶忙从车中钻出来,两腿发软,站立不稳。庆幸的是并无大碍,好在是返程中,不用担心父母的翘首以盼。
泪光点点,欢笑阵阵,别样的年味,别样的爱。母亲虽矮小但能量满满,父亲不苟言笑却处处柔情。短短的相聚,浓浓的亲情。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篇3:优秀散文:奶奶的年味
优秀散文:奶奶的年味
日子己跌进腊月,年关己近了,乡村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在这个腊月,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丰富多彩的年货中,我又想起了在乡下时的年味,想起了一辈子生活在乡村的奶奶,想起奶奶她老人家坎坷的年味。
实际上,奶奶已去世四十多年了,记忆里的奶奶,实际上永远定格在几个无法忘记的片断,比如过年的片断,枝枝叶叶的水份已被无情的岁月风干,只剩下几块硬如干枯的馒头片,慢慢嚼着想着,还能留下一缕余香在里面,也许己溶进了我的血液,在我的记忆深处打下难忘的烙印。
奶奶的年味,是乡村里一道另类的年味。
奶奶生有父亲等五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各个小家自有各家的`年味,奶奶过年几乎不准备任何年货,奶奶的年味就是五个小家年味的组合,那家有啥,就会给奶奶家分一点啥,条件好的会送一块肉、一瓶酒,条件差的就送一块豆腐、一把粉条,甚至一把青菜,送多送少,奶奶并不在意,但总会在村人面前显摆,这是老几老几送的。
正月初一,奶奶家是不包饺子的,但一天三顿都吃饺子。因为,村里姓史的一大家子,每到过年,辈份浅的都会给长辈端饭,一大早,各家各户就忙着烧火煮饺子,下的第一茬饺子,除了烧香拜神敬祖宗,下来就会送长辈,那时,我还小,几岁的样子,送饭等活就会交给我,先给爷爷、奶奶送,再给其他爷奶辈送。
因为子侄辈较多,奶奶就会早早地把锅腾 是梁,其实不是梁。因奶奶住的是一眼土窑,梁其实就是窑洞上侧横亘的一根长木头,镶插在窑洞两侧的窑邦上,挂着七八个挂钩,每个挂钩下都挂有一个大小不一的蓝子,平时稀罕的东西都放在蓝子里,柿圪瘩、柿饼、花生、红枣等,伯伯捎回的点心、水果糖更是被包裹着一层又一层,奶奶掂着小脚,有时还踩着椅子,拿下来,给我数着数目抓一些,又赶紧挂上去,使我们对这些挂在梁上的蓝子充满诱惑和眼馋。
奶奶的年味,还有埋在窖子里的萝卜白菜。
那年月,萝卜白菜也是奢侈的大菜,奶奶会早早地挖出白萝卜、红萝卜,还有大白菜、红薯等,冼净晾干,蒸锅馒头,年货就准备齐了,这些年货,对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们,并不感兴趣,我们的年味,就是挂在钩子上的蓝子,有事没事,我们就晃悠在奶奶屋里,或多或少,总会踅摸些好吃的,不出正月,奶奶的年味就被我们一点点消化完毕。
后来,只有五十多岁的奶奶匆匆走了,迈着三寸小脚,在棉花地里劳作时,一头倒下,再没有起来。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们,嚎啕大哭,从此,没有奶奶了,也就没有奶奶的年味了。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年货越来越丰富了,鞭炮越来越响了,礼花越来越亮堂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有的人家,到食堂吃顿饭,年就算过去了。
我却越来越想念乡村的年味了,想念奶奶时代的年味。因为,那时过年,大人孩子都有盼头。
篇4:描写年味的优秀散文
描写年味的优秀散文
说真的,拿到这题目实在是犹豫,现在过年已经没有什么年味了,倒有了丝丝的悲凉。不知道这情绪因何而起,但又确确存在的。俗话说大人怕过年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尽管这样心底还是暗暗地希望过年的,至少一家有了团聚的理由,悲哀的原因大概是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氛围吧。
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前两个月就开始有过年的苗头了,泡糯米磨粑粑,煮糯米饭晒干做米糖,筛选长相好的山芋窖藏起来准备过年时候熬糖丝,山芋煮熟冷却后切片、切丝再晒干,这些都是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的。看着村里主内的妇女们一步一步地做这些的时候,过年热切的念头已经在心里煮的滚烫了。过年的美好真的不在于过年那几天,而在于那种期盼。
我最喜欢熬糖丝的时候,像我们那一辈,七八岁就能帮着忙了,忙的最多的就是锅灶底下填火,大人在锅灶上头忙,我们小孩就在锅灶下忙,抱柴填火,这些似乎是枯燥的事情。那时候我的奶奶还在,所以我们还不是主力,只能是奶奶的小兵,但是我们一定不会抛开主帅私自去玩的,原因就是奶奶在灶底有许多的秘密,一会一个烤山芋香喷喷的,一会一把烤花生香喷喷的,一会噼里啪啦炸出来的玉米花香喷喷的。如果外面正在下大雪,那真是歌里唱的.“屋外面下大雪屋里忙过年,哎哎,这是故乡温暖的冬天。”还不止这些,我们那时候很少吃到糖的,甜味就是意象中最美的味道。熬糖丝的时候锅边会起一层薄薄的皮,为了不影响糖丝的质量,这层皮都要不停的揭掉,每分到一块,那就是最高的赏赐了,一般都是表现好的孩子,所以我们都很听话地围在锅边。那时候姐妹多,我家就有四个。至今都还记得有一年过年,大人们在厨房忙着,我们四个小孩在多怪姐姐的打扮下,围着不同颜色的围巾绕着八仙桌不停地转圈,手里拿着鸡毛掸还有毛巾什么的,嘴里跟着哥哥念念有词,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触动了爸爸,我们每人得了一顿打,到今天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得了打,但是那一刻欢乐的场景牢固地占据在过年的记忆里,到了今天,我们姐妹几个碰到一起还笑当时的情形。后来知道快过年的时候大人们都不允许孩子们说破话,就是不吉利的话,大概我们那天的阵势有点像道士跑堂的情形吧,但是一顿打都不能湮灭我们心中对过年的热切。糖丝熬好冷却以后,更是偷偷地用手指头沾一点点然后和别人家的比较,你舔舔我的手指头,我舔舔你的手指头,跟谁好就给谁舔。那时候经常一堆小孩在比家里好吃的东西,满足而又神秘。现在的孩子孤独多了,所以现在的孩子对过年没有了什么期盼,因为少了很多的乐趣。
蒸米面和磨汤圆面一般是同步进行的,蒸米面是功夫活,大一点也是要搭手的。石磨都是一个生产队公用的,轮到你家,就是半夜也要起来磨,不能耽误下一家使用。我记得一年的深夜,一家人谁也不闲着,一边磨粉——水磨,就是一点米一点水,都是用眼商酌着多少水多少米,不能太稠不能太稀,磨一圈加一点,所以要不停的手悬空这样紧张的劳作着,时间长了胳膊和腰都要吃不消,看似简单实则最累。磨磨是死力气,没有什么技巧,轮到哥哥和姐姐磨磨的时候,总是争争吵吵,一个说你不用力一个说你没用力,一路吵着一路磨下去,也分外的热闹亲切,不打瞌睡。我和妹妹也有事情干的,就是把蒸好的面皮从四方的铁锅里揭下来,再晾到事先拴好的绳子上,这也是流水线,一刻不能停的,不然铁锅换不过来。当然也有美妙的事情,就是把揭碎了的粉皮沾白糖吃,也可以沾酱油醋吃,广东小吃里的肠粉就是这样子。等面皮冷却了,还要及时取下来卷成卷,切成丝,放在簸箕里晾开,等到第二天太阳好再晒干。忙过年忙过年,过年的氛围只有在忙里才会热闹起来。现在唯一还有点过年的气氛,大概就是在赶回家的滚滚的车轮中了,又苦又累,跟当初的忙碌一样,苦并快乐着。那时候大人见面一般都问:你家什么什么可做好了?汤圆面轻松多了,米磨好了,用一块白纱布整齐的蒙上几层,然后上面放上草木灰,第二天揭去就可以了,用盆装好,当时要吃汤圆的时候掰一点就好了。这些都是过年时候必备的食物,现在有时候吃到米面加汤圆感觉都像是过年的那会儿,只是现在都是机器加工的,没有了那样的味儿。
到了二十八二十九那两天,全村庄都笼罩在油烟里,油炸各种小吃都在这两天进行,太早怕我们这群孩子偷嘴吃完了,到时候来了客人没有得招待。那时候都用的是自家的菜籽油,那种香就特别的浓烈些。不知道为什么?我闻到那样的香味就很难受,所以借故都是远远地躲开,记得一个午后,黄黄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远远地从田野里看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烟雾里,那种感觉突然就让我很感动,这就是人间烟火啊,热烈而喜庆,心里莫名地高兴起来。这个时候对吃的已经不太感兴趣了,好吃的吃多了也就“年饱”了。那最迷惑人的就是赶集办年货。
年货就是除了家里准备的材料外还需要添置点装饰的,比如年画啊、桃符啊、门对啊、香烛、衣帽鞋袜之类的,如果要是有幸被父母带了去,那快乐将是无法比拟的,因为没有见过的那么热闹,到处都是挂红披绿,人山人海,不远的三里街头要被挤挤搡搡一个上午走不到头。被挑去的孩子主要的任务是帮看着父母肩头的两头稻萝,因为挑担走路只看到前面看不到后头,人多怕东西被人拿跑了,我们一般牵着后面稻萝的绳子,不至于自己被挤丢,即便是这样任务繁重,那也是愿意的啊,那书本上所有的热闹繁华也比不过这里的了。等到大一点,父母也会给点零钱,我们去办自己的年货——烟花啊大彩啊,这些是哥哥喜欢的,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头花啊发卡啊风车啊明星画啊等等小装饰品。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有机会去看,眼睛接应不暇,一直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再从那头走到这头,即使手里没有一分钱买东西,那感觉也是满足的。看过瘾了就美美地往回走,七八岁的孩子走上十里路一点不觉得累,回来还要兴奋地又聚到一起攀比去了。我没有觉得那时候物质贫乏,我倒更觉得丰富的,那种场景闭上眼睛都在眼前晃呀晃,而现在找不到那样的东西了。
收集糖纸也是过年里最美好的年味之一,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收到很多的糖纸,平时都不怎么见的。那时候的糖纸都是五花八门的,图案有花草有动物有人物,颜色更是大红大紫鲜艳夺目。村庄里到处都有飘动的眼神,专瞅着那些冷僻的地方,生怕遗漏了去,再把收集的糖纸聚集在一起,整整齐齐地压好,然后自然又是聚到一起去比较了,咿咿呀呀的争来吵去,最后又拿着自己的宝贝回家去,发誓明天找到更多更好的。
这年越到后来越觉得兴趣缺缺了,再到后来又有些厌恶起来了,大多聚到一起都会牢骚一句:这个年真没有意思,至于为什么没有意思又说不出来,但是到了年尾又开始热切地盼望着……
★ 年味的唯美散文
★ 年味月光诗歌
★ 这就是年味作文
★ 寻找年味高考作文
★ 年味作文800字
土家人的别样年味优秀散文(锦集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