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inid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真正的年味优美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真正的年味优美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 目录
篇1:真正的年味优美散文
真正的年味优美散文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
一进入腊月,过年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家里的主妇们也已经开始筹备过年物资了,我们那地方,是把年货叫做“过年物资”的,乡亲们在村道上见了面,总要围绕过年聊上几句:
——“要过年了。”
——“嗯,要过年了。”
——“过年物资买了吗?”
——“还没呢!”
——“哦,也是,还早呢。”
——“就是,不着急,呵呵!”
——“走了!”
——“哎,走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离过年还有个把月的时间,现在准备过年物资还早了点,但大家都愿意在口头上这么问着,这么答着,好像只要这么说着,年就真的会早点来似的。
到了腊月十七八,这过年的气息才是真真儿的来了,准备过年物资也不再只是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而变成了家家户户每天都在考虑和准备的一件事情,而且是头等大事,别的什么事儿都大不过它去,都得给它让道。
首先是宰猪,我们那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除了那些因为急等着钱用而在平时就把猪宰了卖掉的,大部分人家都选择在腊月的最后那几天宰猪,我家也是这样,每到宰猪的那天,天刚蒙蒙亮,还在睡梦中的我就会被刀俎上的猪那绝望的嚎叫声所惊醒,待我穿衣起床,洗刷完之后,猪已经被大人们处理完毕,躺在堂屋里的一扇门板上了,看上去光溜溜,白生生的。大人们正忙着做饭,我、姐姐,还有几个表弟表妹在忙碌的大人中间不停地穿梭,兴奋地看他们剁猪头、切猪血、煨猪肝,待到猪肝一熟,我们便迫不及待地从大人们手中接过,煨熟的猪肝喷香喷香的,我们吃得呼哧呼哧的,三下两下就吃完了一块,这时候伸手问大人要第二块、第三块都是可以的,因为一头猪的肝很大,足够我们几个吃个痛快的,那鲜香脆嫩的滋味,足以让我们回味好几天,也只有在过年杀猪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到这样的人间美味。接下来众人围坐到一起吃的猪脑髓、猪血小肠之类的味道,都比不上这煨的鲜猪肝。除了煨猪肝,我还喜欢自创一种吃食,名为烧烤小肠,即把洗净的小肠切段,穿在筷子上,洒上碎盐,搁在烧得通红的炭火上煨熟,那滋味也颇佳,新鲜的瘦肉也能煨,口感也极鲜嫩,现在想起来,虽然我直到高中才走进烧烤店,但其实我小时候就吃过烧烤了,而且味道比烧烤店的要好得多。
这宰猪不光是为了过年,它对于我们家还有更深的一层意义,因为我和姐姐上学的学费,全指着这头猪呢!把大头卖给屠户,我们留小头,可就是那几十斤猪肉,也足以让我们过一个丰盛满足的年了。
过年的肉有了,接下来是磨豆腐,妈妈把在杂物房沉睡了近一年的石磨搬出来,洗干净上面的积灰,又从地窖里把自家种的几十斤黄豆拿出来,挑去坏的、孬的、瘪的,筛掉沙子石子儿,这剩下的就都是颗颗金黄、饱满硕大的金豆子了。妈妈把它们倒进一个大木桶里,倒上水,泡上一夜,第二天一早,应约前来帮忙的姑姑婶婶们就一路说说笑笑的来了,做豆腐这种事情,一两个人干不来,都得搭把手,互相帮忙才能成事,我们这些小孩力气小,不顶事,推磨和过包都干不来,但烧火、提水和往石磨眼里倒豆子这种事还是能做的,不过这倒豆子还有个讲究,就是倒进石磨里的豆子和水的比例必须均衡才行,可我心眼子粗,容易分神,往石磨口倒的豆子不是水舀多了,就是豆子搁多了,于是磨出的豆浆一会稀,一会稠的,到最后混合在一起,稀稠离大人要求的竟也差不多。
这豆浆磨好之后,倒进大锅里,大火烧开,用纱布过滤,使豆浆和豆腐渣分离,将纯豆浆置于一个大木桶里,待冷却之后就要点卤水了,即俗话说的“卤水点豆腐”,这点卤水可是一个技术活,不是谁都会的,在我家,这点卤水非得由经验老到的奶奶出马才行,点完卤水,盖上盖儿,再等一会,我们千呼万唤的豆腐花就出炉了!二话不说,每人吃上两碗再说,这用自家种的豆子和手推石磨磨出来的豆腐花,味道实在是好极了,滑滑的.,嫩嫩的,入口即化,口齿生香,混合着淡淡的豆香味儿,一碗下肚,顿觉五脏服帖,通体舒泰,那感觉,比吃了什么山珍海味都要满足!
我们家的豆腐总是比别人家做的多,除去过年吃的和做豆腐乳用的之外,剩下的全都用油炸了,做成干豆腐腌起来,合抱粗的搪瓷坛子,足足能装两大坛!这干豆腐就是我和姐姐来年在学校住宿要带的罐头菜了,想我小学和初中在学校住宿五年,所食豆腐干多矣,少说也有四五坛吧,当时是觉得吃腻了,初中毕业后我起码有一年没碰过干豆腐,但现在长大了,反而怀念起那搪瓷缸里的干豆腐来,劲道,有嚼头,想得紧了,就去外面买几块回来解解馋,可吃来吃去,总不是童年的那个味道了。
豆腐做好了,接下来是打糍粑,我们那里叫“打粑粑”。一大早,妈妈和奶奶就把糯米、红豆蒸熟了,用脸盆盛出来,先不急着舂,大家伙儿一人手抓一把香喷喷的糯米饭,吃饱了再干活,接着把糯米饭倒进石臼里,爸爸和三个叔叔、伯伯早就各手持一根大木杵,等在石臼周围了,待糯米饭一倒进去,他们便二人对站,先揉后打,四个人以二人为一组,一人舂一下,轮着来,只见爸爸双手紧握木杵,高高地举过头顶,然后重重地往石臼里捣去,捣完一下旋即抬起,由对面的一位叔叔捣,他俩都捣完了就轮到下一组,一直要把成颗粒状的糯米饭捣成糊糊状,才能出石臼,这是一个相当耗力气的活儿,非壮年男子不能胜任,哪怕是冰天雪地的腊月里,爸爸和叔叔伯伯们也会累得满头大汗,整个上午堂屋里都会响起有节奏的“咚、咚、咚、咚”的声音,犹如闷鼓一般,干到后来大家都有些乏了,便喊起号子来提振精神,于是闷鼓声变成了“嘿咚、嘿咚、嘿咚、嘿咚……”
男人们在那边忙着,女人们也不闲着,给四个干活的汉子倒水、递毛巾,搬椅子,嘘寒问暖,伺候得妥妥帖帖的,爸爸和叔伯们干起活来也得劲。姑姑婶婶们一边在簸箕上揉粑粑,一边乐呵呵地聊天,聊的都是生活的大大小小,琐琐碎碎,大到这一年的年景收成,小到各家灶间的柴米油盐,无所不聊。我则包揽了给做好的糍粑印花的工作,只见一个活泼灵巧的小小女娃,手持一方“大印”,蘸上散发着酒香的“食品红”,在一字摆开的粑粑间蹦蹦跳跳地印着花儿,像给文件盖戳似的,大人们见了,都要乐呵呵地夸我几句。
这粑粑做好之后,照样放在搪瓷坛子里保存,吃的
篇2:年味的优美散文
年味的优美散文
春节已过去一个月了,但年的气息依然在自己的脑海中回放;慢慢渗透,漫延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然而,最有意义的是儿时香香的年味,从腊月开始,节日味全部跟着年关的脚步来临而开始弥漫,充满每个感官。多少年,没有细细地品味过年的味道了。
每年的匆忙伴随着年关而至而止,却又随着年关的离去而匆忙。而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购置年货,大小商场年味十足……猛然发现,儿时的我是多么地渴望年关的来临。
记忆里,放寒假时也是快要过年时,同时,腊月也是我最开心时。如:腊月初七、八,我记得;大人们常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所以,母亲要做好多粘馍馍给我们吃。有白馍、黄馍,真的好吃,就像过年一样。等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家家开始做豆腐,我记得:头天晚上,母亲要把豆子泡好,至少能有小半缸,这也算是做豆腐第一道程序。第二天早上,母亲起来就开始忙碌,在我家的厨房内有一磨盘开始磨豆腐,我呢,给母亲打下手,把泡好的豆子一勺一勺放到磨眼里,母亲推着碾子,转眼间,被碾碎的豆子像瀑布顺着磨盘夹缝哗哗流下,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和母亲轮流推碾子,一圈一圈地推着,一点儿都不觉得累,好开心!大约小半天,做豆腐的第二道程序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做豆腐的关键时刻,把磨好生豆浆高温加热,你就看吧,那热气,一层层;一圈圈;像雾、像云、像风,散发整个橱屋,暖暖的。我张开双臂,拥抱着美好的时刻,陶醉着;快乐着;看着母亲脸上满是汗水,这么辛苦,心里很感动。接下来就是点豆腐,又可以做成水豆腐,大豆腐……工序一道比一道复杂。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母亲为我们做好的豆腐脑,水豆腐,还有香喷喷的'豆腐皮儿,真的好幸福,好难忘。到了腊月二十八、九,我家又开始忙碌起来,杀公鸡、宰年猪、我和妹妹剪窗花,贴对联、挂红灯……到三十晚上,包饺子、吃年夜饭、放鞭炮。真的特别有趣,有意思。那种家和万事兴,团圆幸福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
小时候盼过年,想过年;长大了,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淡,淡到过不过年都似与我无关。但是记忆里的年却还是那么的浓厚,那么的温馨,那么多的快乐!其实,我知道:记忆也就只能纯粹的属于记忆了,再温馨也是记忆。
篇3:乡村年味优美散文
乡村年味优美散文
我的童年在乡下度过,曾有人说:“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运的际遇。”一想到童年,一股浓浓的乡村味扑鼻而来,尤其亲切的是年味。
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从那个物质极匮乏的年代过来,总盼着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吃糖、吃肉。腊月过半,整个农村因过年而无比忙碌。做豆腐、烙饼、蒸年糕、粘糖・・・・・・
最喜爱母亲熬麦牙糖。母亲用玉米面、麦芽粉熬糖稀。我们忙去村中爆包谷花、米花、黄豆什么的,敲些核桃仁、买点花生米。待接近年关的某一天,是粘糖的日子,一家人欢聚一堂。男女老少齐上阵。母亲将糖汁回到锅中,由一个站在灶台后拿锅铲或木片专门搅拌,越搅糖越白、光亮得红里带黄,成色好的糖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诱惑。用温火加热,到锅铲铲上来的糖稀成胶状往下艰难流淌时,是粘米花的火候了。母亲将米花粒往盆里盛,再把糖汁舀几勺浇在蚂蚁蛋般的米花堆上,拌匀,糖多了腻,少了不粘连,一切得讲究恰到好处。父亲搬来大菜板铺在桌上。再用豆腐架压紧成一箱方块形的米花米糖饼,粘牢后投到簸箕内。稍冷却后,父亲开始切了。把菜刀磨快,切成长条,再切小片。父亲刀功很好,下刀快而干脆,切成的米花糖很薄,匀称地铺在菜板上像一副扑克牌。苏麻糖、籼米糖、黄豆糖,还有鸡蛋糕,一切如法炮制。随后整齐地排列到纸箱中,防止变形。
父亲切的时候,我们弟妹总围在他身边。有时把砧板上的屑渣扫于掌心,倒入口中,香极了。甜丝丝脆生生的,那滋味不能不让人觉得生活是美的。若嫌不够过瘾,拿一片父亲切得方正的糖,往锅里蘸,热而有些像黄金的糖,甜得你吃不了几口就作罢,看着呢,又不眼馋。
等糖热到一定程度,在锅铲沿上的糖已流不动,脆硬得你用手指一弹,便像碎玻璃一样飞溅开来。这是该捏苞谷花团的时候了。母亲在另一口锅中放好整理干净的米花或苞谷花,浇糖、拌匀,这时全家人的手都往锅中捞,大人捏大团,小人捏小团。我们力小,捏不牢,父亲捏的苞谷花团像个铁球。就算天阴下雨也不回潮散开。若还有余糖,便把核桃仁、花生米倒入锅中,嵌成硬糖。闲暇时,敲一小块,放入口中,粘乎乎甜蜜蜜脆崩崩,牙口好的人,嚼着那老而脆的,保准比大白兔奶糖耐品味。“咯嗒―咯嗒”既有味道还有嚼头・・・・・・
舂饵块、糍粑、天息米、燕麦馒头,是农村过年的另一出戏。大部分农家都安有石碓。临近年节,各家各户都忙碌开了,这村“梆当当”,那寨也“咣啷啷”,整个乡村奏出了一曲特殊韵味的交响乐。不时还会有乐观豪爽的辣妹子“嘻嘻哈哈”的笑声伴随其间。劳动力少的`人家与左邻右舍三亲六友联合行动,相互帮扶。平时寂寞冷清的乡村因年的到来而喧闹起来。大年初一后,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合家坐在火塘边,烧一堆旺火,架上油锅,把自己汗水凝成的粑粑切成片往油中一煎炸,随“噼哩啪啦”的炸声,口腔中的唾液在酥黄的颜色刺激下开始活跃起来。冲几碗盐巴浓茶,或打一桶酥油茶,一顿丰盛的早餐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可这样的乡村味,日益被现代物质文明所冲淡。把超市的东西买回家,既省事又好看。舂饵块也可用机械化代替,上菜市场就可买回家。人们的手脚轻松了,而那种原汁原味的乡村小吃文化正逐渐在消亡。随手拿一个糖果或饼干,放入口中,总觉得精致得无可挑剔的色香味深处少的就是那么一点粗野味儿和一点弥漫着泥土芳香的亲手参与劳作创造的情趣。
篇4:年味渐浓的村庄优美散文
年味渐浓的村庄优美散文
时令进入腊月,庄子里便一天天忙起来。“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庄稼人忙的,都与过年有关。
还在腊月初,人们就忙着蒸米。在木桶蒸笼底部铺上老布,倒进小半桶洗净的糯米,放在大锅里,底部保持适量热水,架上板柴慢慢蒸煮。一两个小时后,蒸笼里冒出浓郁的饭香,摊晒在竹簟上,择晴日晒干,就成了炒米的原料。
山芋角儿也在这时候准备。蒸一锅山芋,去皮,放在脸盆里,捣捏成糊状,铺在老布上,上面再覆盖一层布,用擀面杖挤压成薄饼状,摊晒两天,使其变柔韧,再剪成一寸长的薯条,或剪成小块,晒干后盛在陶罐里备炒。
一场大雪降临,庄稼人就呆在家里,忙着打米糖,炒芋角儿。打米糖是一项技术活儿,庄子里能够做出甜脆可口风味的,不多。打米糖,需要的原料是炒米和糖稀。炒米是用晒干的米,放在用烈火烧得滚烫的铁锅里,爆炒。由于铁锅里事先放上细砂,滚烫的砂粒使炒米受热均匀,很快,米便啪啪啪地爆破膨胀,炸成松软的米花。糖稀是用糯米、麦芽和山芋熬制而成。将糖稀与炒米按比例混合,放在锅里趁热拌匀,盛进一个木框模具里,用菜刀压平压实,倒扣在案板上切成条,再将条状米糖“嚓嚓嚓”地切成薄片。有人在糖稀中添加炒熟的花生米、芝麻,就成了花生糖、芝麻糖。娃娃们滴溜着大眼睛,围在桌子边,小馋猫似地拣吃糖片。堆成小山的方糖片装进瓷钵里,封严盖口,留作正月里招待客人,或作为亲戚拜年的回礼。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那是大年的一次预演。过了二十四,庄子里更忙了,屋顶上的炊烟也日益丰腴而欢快。勤快的女人,扎一把长柄竹扫帚,戴一顶草帽,将墙角、瓦片上积了一年的蛛网、灰尘,连同晦气统统掸扫掉。纸箱里平时不用的盘、碗、碟、勺,也拿出来洗刷干净,正月里来客需要用呢。床上的被单、被罩、枕巾拆了下来,拿到河边捶洗晒干。那些穿的用的,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男人们也没闲着。家里的柴草烧不完,挑一担去集上卖了,顺便换一些烟花、鞭炮、年画和祭祀的裱纸、香火。赶集回来,就忙着捞塘。春季里放养在池塘里的鱼苗,现在长成两斤多重,可以作为节日里的一道美味。网很大,有三四十米长,从池塘的一端撒下去。几个壮劳力,背着网绳,沿着池塘两侧,边走边拽。水深鱼肥,通常一网下去,就能捕上两三百斤。活蹦乱跳的鱼儿,按个头大小排列在岸上。庄子里德望最高的金大爷,用稻草掐成长短不一的阄儿。抓阄的人,按每户人口数和分摊的鲜鱼条数,依次拣鱼。不用称重,也从不多拣,秤杆都在庄稼人的心里呢。
到了腊月二十五,就进入迎新年的倒计时,这时反而觉得还有许多的事没有做,磨豆腐,杀年猪,打年糕,炒蚕豆,炸鱼圆,忙得不可开交。庄子里有文化的老先生,是没工夫坐下来喝茶的`,他要忙着写春联,一直写到除夕。红纸、墨汁、毛笔是庄里人各自买好的,送到老先生家,请老先生赐墨。老先生也不推辞,接过纸墨,一笔一画地挥毫。都是乡里乡亲的,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忙着杀鸡宰鸭。娃娃们跑过来帮忙扯毛,实际上是看中了翅膀上的长羽毛,可以扯下来做毽子。忙完了杀鸡宰鸭又忙着卤菜煮鸡蛋。将猪头、鸭肉煮熟,加一些五香、八角、花椒、酱油、陈皮、莲篷作调料,小火慢煨,就成了一盘浓香四溢热油淋漓的卤菜。煮熟剥壳的鸡蛋,加入莲篷或茶叶小火煮,就成了卤蛋,又称元宝,是正月里待客的必备品哩。
忙到除夕,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红灯笼,远处的鞭炮劈里啪啦地响起来,人们的脸上都挂满了满足而幸福的笑容。夜幕降临,丰盛的菜肴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喝着红酒,吃着年饭,拉着家长,回忆幸福的往事,其乐融融。是呀,一年的辛苦今天结束,一年的忙碌变成幸福,一年的奔波今天止步,一年的期盼化作满足。红春联,红灯笼,映着人们红红的笑脸。温馨的年味,笼罩着我的故乡―――那个古老的江北小村庄。
篇5:那些年,那些味散文
那些年,那些味散文
以前,老家的年味是从腊月十八、十九扫尘开始的。家乡有句俗语: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腊月十八、十九这两天,家家户户都扫尘,把房屋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除旧迎新,寓意来年发财,全家生活红红火火,事事顺顺当当。
每年扫尘,都是父亲的事。早晨早早的起来,父亲就忙活起来了。找来竹竿,把扫帚绑在竹竿上,用旧衣服把头裹起来,父亲就开始扫尘了。我们家的六间泥土房,蜘蛛网、老鼠洞特别的多,父亲一间一间认真的扫着,不放过一个角落,房顶的每一个柴芭间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每间房墙角的老鼠洞也被父亲一一用泥土堵上了。忙了半天的父亲,脸上、身上都是灰尘。那时我和小伙伴,欢乐着走东家,奔西家,看哪家扫尘扫的干净,争相攀比着,结果都认为自己家最好。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的日子。家家户户晚上都忙着包饼,有菜饼,有糖饼。每家的土锅灶上都贴上用红纸写的:“灶老爷上西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中间再贴上灶老爷的画像。那时的我,学父亲和母亲的样子,面朝灶老爷跪地磕头,口中默默地念着从母亲那学来的祈祷:灶老爷,您到西天多说好话,让我们全家吃饱肚子有钱用,每年“送灶”我们都包饼给您吃!那时的我总感觉,过年了有好吃的,都是灶老爷给的。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都忙着合伙做豆腐,两家或者三家一伙,做好了每家分十来斤,要不就是买猪肉、包馍头、榨肉圆。那时哪家过年能买五斤以上的肉,就是比较富有的了。最热闹的就要数大年三十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有油味、肉香了。中午的那顿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父亲烧锅,母亲总会把大菜、肉、肉圆、海带、粉丝等按区域放在一口锅里蒸煮,烧好了再把同样的菜一盘一盘地盛起来,那香味现在想想,还有流口水的'感觉。年龄大点的哥哥还会偷偷摸摸地买来一瓶酒,小心地倒在酒杯中喝几口。从不喝酒的父亲,也会在哥哥的劝说下抿一两口酒。每年年三十喝很少酒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下午总是睡上一觉,母亲说是醉酒了,现在想想,父亲是装醉的,就是想一年忙到头,好好的休息一下,也认为日子不错了,过年了有酒喝了,还喝醉了。下午,哥哥们就忙着贴春联,我就吵着要压岁钱,父亲、母亲、奶奶总会不分大小地分别给我们兄弟姐妹五分或者一毛的压岁钱。我和小伙伴就会拿压岁钱买糖吃,买小掼炮玩。那些年我家大伯帮人家杀猪,把猪尿包拿回来,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就把猪尿包用锅堂里的灰把尿包磨薄,然后吹起来当气球玩。没有自己气球玩的小伙伴都羡慕得要死。年三十晚饭后,母亲和姐姐就忙着炒花生和向日葵子,炒好后,连同年糕每人分一点。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我六岁,还不会嗑向日葵子,父亲和母亲就用自己的嘴巴嗑给我吃,他们嘴里的向日葵子一满了,我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他们就嘴对嘴地把向日葵肉吐到我的嘴里,那时的向日葵肉,好香。
年初一,大人们就忙着看小纸牌了,我和我的小伙伴各人口戴里都装着好吃的东西,跟在玩麒麟或者唱民间小调人的后面,快快乐乐地能跑几庄人家。
现在,在城里工作多年,每年忙上忙下的,吃的、穿的、用的,基本上都有了,但年味却渐行渐远了。孩子对年的感觉也基本没有了。所以我和爱人决定,今年要创造点年味给孩子们。
腊月十九那天,正好是休息日。上午,我也早早地起床,爱人把两个孩子喊来“帮忙”,我们分别戴上爱人买来的口罩、手套、防尘眼镜,穿上工作服,拿起鸡毛毯,井然一副上战场的样子。开始扫尘。我和两个孩子在一楼一边仔细地查找,地毯式地排查,一边讲过年和他们爷爷扫尘的事,眼睛都查看酸溜溜的,竟然没找到一处有灰尘、蜘蛛网。开始排查二楼。我仔细查找房顶、屋角,六岁的小儿眼好,突然大叫:“爸爸,这儿有垃圾!”我惊喜地一看,地板上有几片破碎的纸片。我知道这是爱人的“作品”,她这是让孩子高兴呢。两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把地板扫干净了。在二楼又找了很长时间,再没发现什么情况。刚进入到三楼,女儿就发现了“新大陆”,不知是哪只可爱的小蜘蛛,在北墙角拉了几根丝,上面竟然还有只被俘的死蚊子。女儿立刻大叫:“蜘蛛网!”我一看,我的乖乖,今天扫尘真的没白忙。女儿立即用鸡毛毯一下就把蜘蛛网给清除了。小儿高兴得手舞足蹈,奔下楼告诉他妈妈说蜘蛛网让姐姐清除干净了!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爱的小蜘蛛啊,是你让我们家今年的扫尘有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希望你常年在我们家做客。
创造出来的年味总有点牵强附会,不实在。忘不了儿时的过年母亲忙碌的身影,父亲“喝醉”的样子,母亲买的新衣服,每天萦绕在耳边的耍麒麟的锣鼓声,还有那油味,那肉香,那嗑向日葵子的清响,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守岁乐融融的闲聊……
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可年味,却渐行渐远了。我儿时的年味哦,深刻在我的梦乡。
篇6:年味散文
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渐渐浓了。外出的人们纷纷回家,从四面八方,从异国他乡。回家的心情是温馨的,带着满怀的希望,带着家人的嘱托。
回家了,回家过年了。家是温暖的港湾,家让疲累的心灵靠岸。回家过年,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心愿。
年来了,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季节。冬装将会脱去,春色即将满园。白昼长了,黑夜缩短。安静的城市热闹起来了。
现在是,想想我们六零后和七零后小时候过年和现在相比,真是差之千里。
小时候过年,心里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的期待。穿新衣,扎上粉粉的、红红的蝴蝶结,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美味。在大年初一这天,忙着去串门,忙着喊“叔叔阿姨过年好”,大人们紧着给衣兜里装上糖果和瓜子。如今过年,喜欢的衣服裤子随时更换,商场没有卖的,就去点击淘宝。过年吃的美味,在平时也可以吃到。拜年的'方式也变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里彼此传输祝福,交流情感了。
小时候过年,大街小巷的人们三一帮俩一伙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清一色拿步量着去串门,如果骑上一辆二八式自行车,那就算是奢侈的了。不过那时候的天气可比现在冷多了。如今过年,雪水淅淅沥沥地从房檐上嘀嗒下来。大街小巷里的私家车、出租车川流不息。就在大年三十这天晚上,每个车都不拉空,能打上车老不易了。
小时候过年,盯着钟表等着看春晚。一个一个节目的看,一个都不会落下。如今过年,看一会电视,看一会电脑和手机。实在不想看春晚,就在电脑里搜索电视剧。文艺节目丰富了,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小时候过年,小朋友们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玩口袋,跳方格,打陀螺。大人们整天有干不完的活。如今过年,小朋友们玩电脑里的游戏,大人们忙着同学聚会、亲友聚会,有空的时候打几圈麻将,打几把扑克。
小时候过年,有秧歌舞,有灯会,在自己家的窗户上贴花纸。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钻。如今过年,夜晚的彩灯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从饭店里出来,就去KTV亮一亮歌喉。唱累了,就去吃烤串。想想现在的生活,就好像天天在过年。吃的、穿的和用的,应有尽有,想要多少有多少。
都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其实完全是富足的生活冲淡了旧有的方式,走入了小康的时代。
过年了,岁月的年轮驶入新的旅程……
篇7:真正的年味作文
真正的年味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转眼又是一年新春佳节。聆听着鸡年的钟声,遥想猴年三百六十五朵飘雪的日子,缤纷成一条幽香的小径。
过年是团圆的时候,一项大戏就是走亲访友去拜年。于是,踏着丁酉鸡年的缕缕春光,我们一家人去杨村桥的潘家拜年,妈妈说让我感受下农村的别样年味。路上妈妈告诉我,这一带,以前都是很穷的,现在可是著名的草莓之乡。
如今城里过年的热闹场面越发稀淡了,大家都说现在农村过年才是真热闹,农家菜才是最让我们流口水的。果不其然,农村的年味比城里醇厚得多。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雪白的墙映衬着红艳艳的春联,格外地喜气。五层楼的农家别墅气派非凡,屋檐下挂着一排排的腊货,香肠咸肉看得我眼花缭乱,整一个香气扑面、喜气洋洋。真的,这才是年味,才是红火和热闹。
我们坐在院子里,望着对面的山,大人喝着亲戚自家采摘炒制的茶,我主攻杨村桥的`特产——草莓。这里的草莓形若玑珠,艳比花萼,色赛玛瑙、味胜甘露,好吃得让人停不下来。只听老妈跟亲戚说:“给我留块地,以后我来这造个房子,就搬到这里来住了。”
吃饭了,桌上的菜都是自家种自家养的,真正是生态有机绿色无污染,有清炖土鸡、梅菜扣肉、蒸肉圆、咸肉春笋煲、菠菜圆子汤、炒青菜、南瓜饼;酒是自家酿的荞麦烧;饭是柴火饭,结了厚厚一层焦黄喷香的锅巴,这顿饭,吃得大家心满意足,大人满脸通红,小孩肚皮滚圆,这才叫真正地过年。
饭后我们要回去了,亲戚把腊肉、笋干、米酒、草莓一个劲地往我们手上塞,表舅舅说:以前过年都是你们送我们东西,现在我们日子好过了,不差钱,你们一定要多带点土特产,不要客气了。
农家的房子渐渐离开我们的视线,我在心里说,明年还来。
这世界的变化真可算是日新月异,处处充满惊喜。跟过去相比,现在过年大不相同了。以前过年发红包,现在流行在手机上抢红包;过去大家都是在家过年,现在流行旅行甚至出境游;过去出行彻夜排队、一票难求,现在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什么都可以买到。一切都是那样快捷便利。谁也不知道,接下去,会有怎样的一个缤纷天地等着我们,不管怎样,肯定是一年比一年更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只是不管怎样变化,都不要冲淡我们的年味,让这个中国人的传统佳节,近似图腾的仪式,永远传承下去,因为年的浓郁是亲情的召唤,是故乡情的翘首,是中华儿女的同一首歌。
篇8:年味优美诗歌
年味优美诗歌
大红鞭炮的爆头声,撞倒了福字
祖奶奶翻版了佘太君的拐杖
颤微微的手一指,一字排开
五世同堂
一尾能跨越两个经年的鱼
意像的味,撞开正门,盛满储仓
过往的总结,来年的展望
在酒令里,喝高了吉祥
天地国親师无字扁下
三柱阳香,接了地气
化作纸鸢,玉勅通灵
号令仙方
爷爷传我秘决,孙女承我口令
龍字决,忠厚令
走遍四海,永不相忘
《除夕》
最后一趟车的刹车蹄
擦通了父亲的'旱烟杆
吧嗒的火焰
燃红了炉灶
盛起一席团圆饭
八仙桌边的问候
最美,母亲的笑靥
猜拳行令
挥释,三百六十四个困烦
一通嗨聊
吹不灭,村子里不老的炊烟
零点爆竹,声声惊醒
水牯牛的大蹄,踩碎冻土的面
流出,父亲一烟锅的家国列传
醉虹,房后的龍脉
猩红了
村口长青的牌扁
篇9:夏味优美散文
夏味优美散文
一
夏天,像是一碗词,各色韵味都在其中培育,既柔情似水,又流火盈盈。
在早晨,流光散入小镇,像一粒粒珍珠似的,在叶子上翩跹,跳跃。抖动出的温暖,映在绿色中,极富有生气。
我被这份初始的温暖唤醒,像饮了一碗酥茶,咸的滋味中又带着一份酒香,火辣辣的,将刚复苏的心事完全点燃,然后,灼灼发光,炽烈无比。
在这片发芽的时间中,眸光渐亮,投出的情愫,以整个镇子作为基点,辐射着。整个空间,都开始熊熊燃烧。而此刻,你一骑绝尘,千里,风不路过。
午间的七月,空气都严阵以待,那一片片的火星子到处肆掠,连藏匿得极好的水分,都一个个被吸出,缴械投降。往往这时,蝉鸣擂鼓,一惊一乍的,从树中传来,像早就部署好的,分不清隐匿在哪里,虽然还未露面,可这气势,就让人心慌和惊恐不已了。
慢慢过渡,有些远方而来的`风,不知迷途,就撞在火烫的叶子上,消亡。火色在云朵堆积下,溢出霞光,金光四射。各种物态都铺上了一层,梦幻不已。
傍晚悄来,天边吐出暖黄的色调,风景拾起一份谄媚,迎上走来的暮色,然后轻轻捧入小镇。远处,那鱼儿也伺机窜出,浮在水面,偷食渐来的凉意。等到渔火伏下,一派安宁时,池边青石街旁,老人就拉开藤椅,就着时光,开始嘤嘤细语。
夏天,耀眼的光芒,充斥在每一个角落,它的味,辣得人疼,只有夜晚,众星拱月时,才泄出一丝凉,那凉里,有一份弦声,歇在万物上。
火下,流出的一缕微凉,轻盈无比,正如夏色,一片红中,孕育着一朵绿意,既曼妙,又惊艳。
我把夏天捡起,晾在时间上。它第一个节气的心事,就是赤裸裸的欲望。它从土地冒出,就在委曲求全,直到春花谢落,时机成熟时,才开始肆无忌惮,扩充自己的羽翼,到如今,已经是无法无天。
在它慢慢露出头时,还是五月。风中,漾着栀子花香,那饱实的情愫,一排排铺开,于日子里五光十色。那时,池下荷,被微风摆过,会掀起一朵朵水花,淡红下极度羞涩。在渔火搁浅时,荷尖被染为乳白,白心中晕出一点粉红,像守宫砂一样,朦胧,圣洁无比。
偶尔,微雨也会跳出枝沿,落在小镇,将一切打点好,添上新装,融入在绯红柳绿里,而这时,它还不得不东躲西藏,被抓住了,还不得不断尾求生,自我消融一些。
而如今,它熬过了那段隐姓埋名的日子,大操兵戈,不顺服的,都派去边荒,消失无踪。顺服的,就如荷,新装贵妇,那身姿,丰腴,圆润,少时的娇羞,全是如今的端庄大方。
有时,听到风来时,一树叶子,就慢慢开始淅淅啦啦,然后,轰轰烈烈地席卷小镇。夏天,还有一道坎需要迈过,那就是梅雨。
梅雨以不讲理的方式打乱着夏天的到来,甚至想把夏给摁在地上,淹死。可是无奈,夏的势力已经太根深蒂固了,而梅雨只是一段旅客,三两天后便奔往天涯,来不及一绝后患。梅雨,有着扈三娘的侠气,路遇不平,拔剑相助。她将镇子里的炽热一巴掌赶走,让小镇每个人的身子,再次感到凉意丝丝。直到三两天后,她离去无踪时,人们又慢慢在炽热中醒来,其中的滋味,恍然若梦。
梅雨之后,所有的挣扎基本都尘埃落定。夏天,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那是一段以光作马,无法无天的放肆。
放肆,从清晨最后一滴干涸的露珠开始,然后投出火芽,藏在一片片光中,让他们随着空气流动,穿越,遍及每个角落。等到日上树梢,眼眸遮遮掩掩时,整座镇子,就都臣服着,荷池,卷卷无声,人流,作鸟兽散,蝉声,跃跃欲试。
夏就这样,利用白天,汲取着生命的养分,使自己变得更加神圣,不可侵犯,到了夜晚,就静静休养生息。而生命在夜晚所哺育出的情味和希望,又在第二天,被狠狠摁在地上,正大光明地抢走。
二
夏,我生命中的一季,与光有关,也与火情意绵绵。眉眼处,白墙,深巷,亭台间,绿茶,红椅。
这一段旅程,是不期而遇的,像是多年前约好的那样,你恰逢弱冠,我刚好豆蔻。你满腔抱负,指点江山,而我温婉如水,娉婷一隅。所以,你路过,恨不相逢,知音难觅,便策马扬鞭,一去不顾。然后在途中,把荆棘,风雪,做成一片片茧子,附满全身。
如今,你眼眸灼灼,整个身子,全是火焰。火焰里,一派“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孤独。我怕你的炽热,疼得扎心,也不敢体谅你的孤独,因为那里面,不仅藏得太深,还早被生活打磨得水泄不通,根深蒂固。
你来,带着一股子劲,带着所有人惊惧的模样。他们惊惧你那执着的信仰和不变通的顽固。虽然你不哗众取宠,可是太霸道嚣张。你把自身,做成火炉,不留底线,也没一点情面,对着小镇不停烘烤。
你是从四月便醒来的,那时,红肥绿瘦,蜻蜓点过时,一池中仅有几个荷苞。而你,羞怯胆小,被一只蚂蚁就能丢进水里。那时你恨,眼神里透着一股子狠劲,可我也只认为是小孩子脾气。
五月,六月,草长莺飞,风光里,你的温度搁浅着,那天空中,你只有一半光,融成万里绯红,另一半,碧波,薄荷似的绿,大摇大摆走着。
我在那些日子,写信,写好后,挂在风铃上,等晚风寄出。月下风中,白马一纵千里,来回,踏水无痕。就煎一壶茶的时间,故事就可以馥郁生香,落笔谢幕。
这段且听风吟的日子,在月末,七月上时,便封卷了,被你一下子打入冷宫。剩下的心事,无人来取,只能漾在水里,保留一份润性,然后静静听蛙吐纳,蝉子嘶鸣。
夏天,是在一碗池中被吐出的,那池里,千红白绿,依次更迭。刚酿时,一股子涩味,情意再浓,也咽不下去。等埋久了,开瓶一尝,万种滋味,都已水乳交融,融成一团,倒出来,一勺,一口下去,就是透骨的辣。辣得浑身燥热,血液瞬间翻滚,到这时,劲大了,踉踉跄跄,明知好酒,亦不敢再尝,甚至倒是怕了。
夏里深处,是一场最耀眼的晚会。我随手可捉,随处可圈出一团比萤火亮千万倍的希望,却只愿那份得来不易的清凉,再多一点,再多一刻,于指尖,心口。
你不待我温柔,我又怎么攀得上你的情味。心上里,你浓,整个天空,独一份;你烈,整个时光,性子倔着,你有味,苦辣,生涩。我也觉得,你霸道极了,一切都被你撵跑了。留下一些绿光阴,还让我们偷偷摸摸去咀嚼其中的水分。而那些光阴中,太多细碎的念头,都还是上了火的。
篇10:真正的年味初三作文
真正的年味初三作文
新年,是全家在一起团圆幸福的日子,是各奔东西的大家聚在一起打打牌,看春晚的日子。而年味,大概就是一群人挤在小小的一间房子里却充满着欢声笑语了吧。
我是被新年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吵醒的,却发现大家都早已起来抱着手机在抢红包,而厨房烟雾缭绕,满是熟悉的萝卜牛腩的香气。我笑了笑,新的一年,仍旧如此美好。
一切还是熟悉的样子,我照旧在写作业。晚上,华灯初上,温柔的夜色里闪烁着朦胧的灯光。我激动地放下笔,急匆匆地换好衣服,一家人和和气气地窝在家里,围着一个并不大的餐桌,食物虽然不说山珍海味,但却也美味可口,地方虽然不大,却也刚好容得下我们一家子,汤上热气翻涌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泡,所有人的脸都被热气遮得氤氲,隐隐约约的,看不真切,不约而同的,便是脸上温柔的笑意。
经过一番吃饱喝足,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长辈们一个个跟变戏法似的掏出自己的红包,脸上的表情似是邀功似是得意,非要后辈们说几句嘴甜的`话才肯作罢。后辈们也不太好意思白拿,倒也夸了一番,直把大家乐得不能自己。就连我哥带来的小狗,也像是通了人性,被这欢乐,喜气融融的氛围所感染一般,汪汪汪的,叫个不停。
窗外的鞭炮声,屋内的嬉笑声,还有小白的嚎叫声[我哥的狗的名字],都像是一颗颗糖,撒在了心尖上,甜的不行。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开开心心的,真好。
我爱的人都还在,都还陪伴着我,都还挂记着我,真好。
我想,年味不过如此,回家时有人陪你嬉笑打闹,你有了可以肆意欺负捣乱的对象,出去后发现家中的灯依旧明亮,洗澡时还能听见他们催促的声音,吃饭时莫名多出来的一夹菜,睡觉时从枕边传来的一阵阵平稳而香甜的呼吸声。
有他们在的年,才是真正的年。
才有,真正的年味。
★ 年味的唯美散文
★ 年味作文
★ 别样年味作文
★ 年味月光诗歌
★ 追寻年味作文
真正的年味优美散文(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