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4-06-23 03:37:52 作者:xizojuan89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xizojuan8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古镜文言文翻译,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古镜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篇1:古镜文言文翻译

古镜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予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即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其硬度很高。)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译文

我在亳州谯县得到一面古镜,用手抚按它,当按到中心时,就发出像烧灼乌龟甲那样的绽裂声响。有人说:“这是夹层镜。”但是夹层不可以铸造,必须两片合起来制成。这面镜子很薄,丝毫没有焊接的痕迹,恐怕也不可能合起来。如果镜子是焊成的,那么它的声音应当像敲击钟铣那样重浊窒塞,但敲击它所发出的声音却清脆而纤细悠远。既然是因为按压而发声,那么刚铜就应当破裂,柔铜又不能像这样光洁澄澈。我遍访了造镜的工匠,他们都茫然不解。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作者简介

沈括 (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公元1031年(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沈括的一生著述颇多,著名的传世之作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在《资治通鉴长编》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写的《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等资政史料。

公元1082(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沈括连累受贬,居润州,筑梦溪园(今镇江东郊),潜心著述,至绍圣元年复官爵,公元1095辞世,终年65岁。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篇2:古镜阅读答案及翻译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

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译文:

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篇3:三镜的文言文翻译

三镜的文言文翻译

三镜的文言文翻译

三镜

郑文贞公②寝疾,上③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④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⑤其子叔玉。戊辰⑥,征薨⑦,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⑧,陪葬昭陵⑨,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⑩,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没,朕亡一镜矣!”

【字词注释】

①选自。②郑文贞公:在世时被封为,去世后,朝廷赐谥为“文贞”。③上:指李世民。④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⑤妻(q@):这里作“配”讲。⑥戊辰:指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⑦薨(h#ng):公侯死称薨。⑧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指鼓吹乐队。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⑨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昭陵是李世民的坟墓。⑩替:作灭、废讲。

【诗文翻译】

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问,赏赐药品,往来不绝。又派了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以便随时将病况上报。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将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推托没有接受,而用布蓬车载运棺柩去埋葬。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皇上亲自撰写了碑文,并亲笔往石碑上写。皇上对魏征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到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魏征去世了,我丢掉了一面镜子啦!”

篇4:岳飞的古文言文翻译

原文: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軍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軍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有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軍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译文

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自己亲自伺候父母)。吴?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岳飞说:“皇上整天勤于政事,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大为叹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恋钱财,武臣不贪恋生命,天下就太平了!”軍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軍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死的将领,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軍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善于以少打多。凡是有軍事行动,都要召集所有的统制,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即使突然遭遇敌人也不惊慌。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軍难。”张俊曾经问作战术,岳飞说:“仁爱、诚信、智慧、勇敢、严厉,缺少一个都不可以。”每次调集軍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土,唱雅诗,做投壶游戏,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篇5:岳飞的古文言文翻译

【原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 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 、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注释】

①贳:出租,出借。

②弥:满。

③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④沈厚:性格深沉而敦厚。沈,通“沉”。

⑤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

⑥义之:认为他很重义气。

【翻译】

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缝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打开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篇6:唐太宗论三镜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我经常使用这三个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错。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篇7:唐太宗论三镜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侍臣:周围亲近的大臣。

(2)夫:句首语气词,不译。

(3)为:作为。

(4)古:历史。

(5)兴替:兴盛和衰落。

篇8:此琴弗古文言文翻译

此琴弗古文言文翻译

此琴弗古文言文翻译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根优质桐木,一番砍削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琴声悠扬,宛如金玉相应和.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乐官太常,太常让高级乐师鉴定了一下,乐师说“这琴不够老”.太常便把琴退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入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工之侨把琴挖出来,抱到集市上卖.有个权贵路过集市看到了琴,用一百金买了去,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相互传看,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了之后,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只有一张琴是这样的.吗?整个世风莫不如此啊.”

注释

工之侨:名字叫做侨的技艺工人。是虚构的人物。

良桐:上等桐木,即泡桐,木质疏松,轻而不曲,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斫(zhuó):砍削。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鼓,打鼓;这里指弹奏。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好。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使:让。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弗:不。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匣:装在匣子里。

谋:谋划。

莫:没有什么。

期(ji)年:第二年。

适:到……去。

贵人:大官。

易:换,交易。

诸:兼词,之于。

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传视:大家传递看着。

稀世:世上少有。

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独:只。

岂:难道。

然:如此。

沈括《古镜》阅读答案

文言文 翻译

文言文翻译大全

文言文翻译

《镜喻》阅读答案及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

倒屣相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

古镜文言文翻译(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镜文言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