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zeru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范仲淹——《御街行》,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范仲淹——《御街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范仲淹——《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1]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
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2]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作者: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香砌:砌是台阶,因上有落花,所以称为香砌。
②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细碎的声音。
③练:素色的绸。
④敧:倾斜的样子。
⑤谙:熟悉。
⑥都来:即算来。
赏析:
这是一首写秋夜离人相思的词。历来评词者都认为本词情景兼融。上片主要写景,
而寓情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杨慎《词品》:范文正公、韩魏公勋德望重,而范有《御街行》词,韩有《点绛唇》词,皆极情致。予友朱良规尝云:“天之风月,地之花柳,人之歌舞,无此不成三才。”虽戏语,亦有理也。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月光如画,泪深于酒,情景两到。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年年今夜”与“夜夜除非”之语,并可见久羁之苦。“长是人千里”一句,说出因景怀人之情。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篇2:范仲淹:御街行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
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怀思情人的词。上片写秋夜景,或就地面刻画秋声,或就天宇描摹夜色,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沈际飞《草堂诗余隽》称赏“天淡”句写景空灵。下片专就离情宣发。“愁肠”三句折进一层,言离愁之深。“残灯”二句再现实境,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末以离愁“眉间心上”无所不在,倍增酸楚。“都来此事”几句为李清照《一剪梅》词所袭用,化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向来为词评家所赞誉。这首词虽写似水柔情,却骨力道劲,绝不流于软媚。李攀龙云:“月光如昼,泪深于酒,情景两到”(《草堂诗余隽》),可谓佳评。
篇3:范仲淹《御街行》赏析
范仲淹《御街行》赏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翻译】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注释】
1、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2、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3、真珠:珍珠。
4、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5、月华:月光。
6、练:白色的丝绸。
7、无由:无法。
8、明灭:忽明忽暗。
9、敧(qī):倾斜,斜靠。
10、谙(ān)尽:尝尽。
11、都来:算来。
【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篇4:范仲淹《御街行》注释翻译
①御街行:又名《孤雁儿》。柳永创调。
②香砌(qì):指花坛。
③练:素绢。
④敧(qī):倾斜。
⑤谙:熟悉。
⑥都来:算来。
篇5:范仲淹《御街行》注释翻译
纷纷扬扬的落叶飘满香阶,秋夜是何等静寂,细碎的落叶声频添寒意。卷起珍珠窗帘高楼空荡荡,只见天高云淡,银河垂落在大地。年年的今天夜里,如水的月光都像洁白的绸绢,可是亲人却总是远隔千里。
愁肠已寸断喝酒也难醉,酒还没有入口,先已化成了辛酸的泪水。我斜靠枕头看着半明半灭的残灯,尝尽了孤栖难眠的滋味。看来这相思离愁,不是让人紧锁眉就是让人心痛,没有办法排遣,没有办法回避。
拓展阅读:《御街行》赏析
此词副题为“秋日怀旧”,是词人抒写秋夜怀人之作。众多著名的词评大家都对此词赞赏有加,认为此词做到了情景交融。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秋景,而寓情于中。词中描绘了黄叶纷飘、寒声碎乱、银河垂地、月华如练的秋夜寂寥萧瑟的景色,抒写了愁肠寸断、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词人为表达秋思,在写法上独辟蹊径,仅仅通过最富秋天特征的秋声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顺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来。首先,词人在开篇写“纷纷坠叶”,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写出落叶坠落石阶的情景。我们知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便意味着秋天到了。正所谓“一叶落知天下秋”。 而树叶飘落时,沙沙作响,这种声音即所谓的“秋声”或“寒声”。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这种沙沙声,人们便会感觉到一丝秋意。“寒声碎”三个字,既明示了落叶声音之细碎,又点明这落叶的声响带着秋之寒意。词人正是通过沙沙响让人们感知落叶之声,进而感知秋声,进而感知寒意。“寒”字兼写物境与心境,既描写出秋寒节候的感受,又衬托出词人孤寒的处境,可谓妙极。“真珠”五句,写的是词人在空寂的玉楼之上,卷起珠帘,登楼观看秋月的情景。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此情此景描画得色泽绮丽,但又不失清正刚直之气。试想,在玉楼之上,高高卷起珠帘,极目环顾四方,此种意境,何其奔放!“天淡银河垂地”一句,则仅用六个字便勾画出了辽远空旷的秋夜之天空,难怪词评家皆赞此句为佳句,堪与杜甫“星垂平野阔”相媲美。“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采用惯常之意境,以月写相思,声情并茂,顿挫有致,遒劲有力。珠帘、银河、月色,在词人笔下都显得雄壮、奔放、激昂。
词的下片全为抒情,层层递进,反复咏叹。开篇“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以一个“愁”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愁”:酌酒垂泪之愁意、挑灯倚枕之愁态、攒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于词人不得不借酒浇愁。然而,酒还未到愁肠,就已经先化成泪了。酒化作泪的写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词作里也很常见。如他在《苏幕遮》中就写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但在本词中,词人又别出心裁,酒还未入肠就已化作泪,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残灯明灭枕头欹”,空中高挂的明月却明亮如昼,与之相比,屋里昏暗如灭的残灯更让人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在这种境况下,愁人倚枕对灯,凝思出神,其“愁”显得更加形象、具体。以此作铺垫,词人写到“谙尽孤眠滋味”,既顺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结语三句,写这怀旧之事,向来都是没法回避的。不是萦绕在心头,就是郁积在眉头。通常情况下,古人写愁情,或写愁从心头转到眉头,或反过来,写愁从眉头转到心头。此处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写“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则显得更加全面,堪称佳句。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是源自此处。
全词情景交融,词人以景语入,以情语收,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
篇6: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注释
1、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2、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3、真珠:珍珠。
4、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5、月华:月光。
6、练:白色的丝绸。
7、无由:无法。
8、明灭:忽明忽暗。
9、欹(qī):倾斜,斜靠。
10、谙(ān)尽:尝尽。
11、都来:算来。
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篇7:御街行范仲淹阅读答案
御街行范仲淹阅读答案
御街行是北宋范仲淹的诗作,对人对该诗的考究与解读历来也存在很多各异的看法或观点。同时也体现了范仲淹在北宋的文学地位。原文:
御街行
作者: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问题:
(1)有人认为“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句写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
(1)此句描写寒秋时节夜晚,秋叶纷纷坠地的景象,营造了寂寥悲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孤寒处境的感受。
(2)这首词上片从夜静叶落写起,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
御街行翻译: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御街行字词解释:
1、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2、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3、真珠:珍珠。
4、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5、月华:月光。
6、练:白色的丝绸。
7、无由:无法。
8、明灭:忽明忽暗。
9、(qī):倾斜,斜靠。
10、谙(ān)尽:尝尽。
11、都来:算来。
御街行背景:
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关于此词的创作意图,历来说法各异:
唐圭璋认为此词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乡的愁苦触景生情而作。
靳极苍认为此词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时(也许是在防西夏守边时,也许是贬官时),还念朝廷无人,君王无佐,忧心如焚,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情感”。
汪中认为此词是“为思念室家之作”。
御街行赏析: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一叶落而知秋”,词人先从落叶写起。枯黄的落叶轻盈落在地上,声音轻而细碎,然而词人仅凭耳朵就能听到这些轻细的声音,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孤寂,也反衬了夜的岑静。“寒声碎”一句,词人意在告诉读者这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秋意,更传达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词人通过开头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词人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词人本是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刚毅男子,然而,在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触发他内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来就抒写了词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洁如练,可惜意中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赏良辰美景,实在令人惆怅不已。此时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词人在下片中,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倾吐愁思。
词的下片抒写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幽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因见不到思念的人儿,词人只好借酒浇愁,可愁到深处,已是肠断,酒也无法来麻醉,酒尚未饮下,已先化作了眼泪。比起入肠化泪,更进一层,足见词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凄切。浓浓的愁苦本已侵扰着离人,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自然更添凄凉,倍加酸楚,使人无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头,寂然凝思,黯然神伤。“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词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这首词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下片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末尾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作结,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历来的评词者均认为此词情景两到。另外,词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州(今陕西省彬县)。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相关推荐:
江上渔者范仲淹
野色范仲淹
★ 孤雁儿/御街行,孤雁儿/御街行程垓,孤雁儿/御街行的意思,孤雁儿/御街行
★ 范仲淹《苏幕遮》
范仲淹——《御街行》(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