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眼镜的农夫散文

时间:2024-07-20 03:38:58 作者:zh555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zh55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戴眼镜的农夫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戴眼镜的农夫散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戴眼镜的农夫散文

戴眼镜的农夫散文

几十年前,我们一群基本没有知识的知识青年,湖鸭子一般涌到了湖乡农场。

读书的时候基本不读书,学工学农,车间清铁屑、田间插稻秧、河堤担泥土……当然也没怎么苦力的干活,无案牍之劳形,有泥土的芬芳,不时还有快乐的嬉笑。嬉笑着不大读书的最大好处是全班没有一个戴眼镜的。

来到队上的那个黄昏,却看到了一位戴眼镜的农夫。镜片反射着血色残阳的红亮光晕,把他一张很男人气的国字脸映衬得生机勃勃,这眼镜的另类效应,再加上高高的个头,使他在收工回来走在窄窄田埂上的一长溜男女劳力中透出一种鹤立鸡群的味道。

很快,我们弄清了他姓史,史什么弄不清,也不必弄清,反正全队老小都叫他史眼镜。不几天,我们跟他熟稔了。在他家里打牙祭,听他摆龙门阵,一盏煤油灯灯芯拧出老长一截,窗外悠悠荡过来的微风摇曳着还算明亮的灯光,不时打在他的眼镜片上,一霎一霎地闪烁着有几分莫测高深的光波。

毫无疑义,史眼镜是一个农夫,一个有家有室有儿女的农夫。守候着一间”茅檐低小“、门前茵茵草的泥墙草顶房,一个婆娘两个崽女,还有成天用来挣工分的广袤田畴。乍一看家徒四壁,可吃饭、干农活的家什还是一应俱全。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牛犁耙、插秧割稻、脱粒扬场、手挖肩挑、开渠筑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工分底分自然是拿足十分,农忙时双倍完成定额每日赚20分工也不在话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夫。

然而,从他的眼镜、从他言谈举止间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气质,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农夫。就算裤腿挽得高高的,出水就有两腿泥,周身也没一个泥点点,一身洁净却不耽误高效率干农活。他到底是什么身份?他嘿嘿地笑了两声,然后很贫下中农范地用裁切得很小的薄薄细细的草筋纸,把廉价的烟丝熟练地卷成喇叭筒,递给我们中的一两个小伙伴,自己叼一支,一根火柴点燃三支烟,几个人吞云吐雾一番之后,史眼镜的话匣子才正式打开——

从本质上来说,在湖乡农场干农活的都是农夫,你们初来乍到的,也是,不过是打着知青牌子的新式农夫。我是农夫,就像你们说的戴眼镜的农夫。可我同时也是知青,是1958年下放的上海知青(呃,我说小周不要把嘴巴张得这么大,能伸进去一个拳头似的)。是呀,是比邢燕子还早。高中还差一年毕业,祸从口出,差一点打成右派,因未满十八岁,逃过了这一劫,可逃不过接受再教育。就这样来到了这里,一呆就是十几年了。

刚来的那一年,我可不像你们这样热热闹闹,几十个人蜂拥到一个队上。我可是落难的孤雁一只,队部的一间小茅屋对于我来说也显得好大好空落。白天干得肩酸背痛,夜晚对着无边的黑暗,脑海里走马灯似的转着平白无故遭受的政治打击,除了操起二胡拉几曲刘天华、阿炳的曲子以外,就是长吁短叹,抑或是孤狼一样地狂嗥几声。现在回想起来,至少有上百个夜晚,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过了好久,我才知道,其实那些个日子,我也并不是孤独的。有一位质朴清秀的村姑一直默默地谛听我的琴声,当然也在关注我这个制造琴声的人。她家就在我隔壁。琴声在她父母听来,十分聒噪烦人,好几次都要赶到我窗前出面制止,可每次都被她拦住了,说她就喜欢听这个,比那些个花鼓腔的样板戏和本乡花鼓戏要好听不知多少倍。有几次趁她父母睡了,还悄悄跑到我窗外,偷偷打量我几眼,其实看到的只是一个黑影,剪影,更多的时候是背影,偶尔也有侧影。后来,这个念过高中的姑娘不止一次地说正是我这拉二胡的侧面剪影,还有我拉出来的琴声,不知为何产生这么大的魔力,让她日夜守候着,夸张一点说还有点让人痴呆入迷的味道。

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发觉身后有一道看不见的影子在为我做了些什么。有时候插着插着秧,中午回去睡上一大觉,下午再来田头,发觉田园自动化似地多了好一片“绿地”。类似的情形在收割季节也不时出现,吃饭时离开田头,镰刀草帽搁在一块,返回时往往多出一双雪白的纱手套。夜晚带一把二胡独自出去散步,对着一大片稻田或棉田狂吼长啸,应和着青蛙蟋蟀们的歌唱即兴胡乱拉上一曲,然后回到自己从来不锁门的窝,油灯一点,发现狗窝变人居了,窗明几净,脏衣服全都洗净一一晾晒在屋檐下。我想我史眼镜一向独往独来,怎么会招人青睐,以致有“田螺姑娘”暗中光顾呢?

有一回我留了个心眼,照例带琴出门,迅速消失在黑暗中,不到半个时辰,悄然折回来。无声无息地缓缓推开门,“田螺姑娘”这下可被我抓了个现行:油灯下,这位清秀村姑正弓着腰,从床底下翻出衣裤袜子一大堆,装一脸盆,伸直脊梁站起来一转身,明媚的目光就撞在我500度的近视镜片闪烁的光波上,那一刻,我感觉这是我所见到过的最美的目光,最让人心酥的眼神交流……

就这样,我们很快走到了一起。对于她,同我这样一个仅次于右派的有政治污点的人结合在一起,是要冲破重重阻力包括同她父母彻底闹翻的风险的。对于我,残存在内心的一点点返城、返回大上海的侥幸,同眼前这个姑娘比起来,简直不足挂齿了。我明白了就我这个现状,即使返城了,也仍然逃不脱孤独终身的命运,我就把我的终身绑定我心爱的姑娘,守候湖乡这块多情的土地吧。

也不知她怎么斗赢了父母的,也许是两位长辈爱女心切,再加上内心深处也并不在乎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政治问题吧。总之我们很快完婚了。我实打实地感觉到,婚后,自己简直变了一个人,所有的孤独愁闷,全都逃往了爪哇国,代之而起的是爱。爱我的爱人,爱我队上的农夫,爱这片土地,真的,像艾青一样”……眼里常含泪水……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不含泪水,戴着眼镜的我,更加真切更加动情地用目光加镜片光抚摸这片土地。

几年后,我们在收获越来越多工分的同时,顺势收获了两个可爱的娃娃。哦,不,应该是三个,没看到你们大嫂的肚子又鼓起老高了吗?

我们这一帮子,没有读过什么书、自然也没读过什么有震撼力的爱情故事,那个晚上,用耳朵读了史眼镜这近乎传奇的的爱情故事,没有谁不被深深震撼了。爱情,是多么的美好呀!美好得把幸福播撒在这篇辽阔无垠芳香四溢的沃土上……

接下来的几年,我同史眼镜大哥学到了不少农活,特别是既能提高工效又不把自己弄成个泥猴的`一些诀窍,还受他的感染,读了一些书,其中不乏水稻棉花栽培、田间管理方面的农书,甚至连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他也给我讲解了好几个章节。

熟读农书的史眼镜,可不是抽象地守候湖乡,也不会就农业问题泛泛而谈,而是通过他爱人、通过其他农夫的口耳相传(他本人因所谓“政治上有污点”而无从公开谈论),为队上贡献了不少春耕夏初秋收冬藏的合理化建议。建议即便只是部分地落到实处,也产生了令人大开眼界的实际效应——粮棉单位面积产量明显高于邻队,我们的支书队长屡屡被分场树为典型,出席农场乃至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史眼镜永远是漠视荣誉的,他说如果把荣誉当成一种果实,他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事实上,就他当年政治处境而言,也是没有问鼎收获的资格的。当年,对于我们知青来说,这果实还包括我们知青趋之若鹜的返城。有一次我还试探着问他,这几年来,一拨又一拨的知青返城了,你也是知青,而且是咱知青的祖师爷,不如活动一下,也把自己“返”上去吧。可他只是轻轻摇摇头,淡淡地付之一笑,什么也没说。

我明白他的土地情结了,当然我不是第一次明白,这一次只是进一步明白他绕上这种情结也已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他的幸福,他和他爱人的幸福,他全家的幸福,大抵是要永久性守候且扎根在这篇沃土了吧。

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去年冬天我回农场队上,首先就打听咱眼镜大哥,是否一直守候着这里。还没问两个人,就看到了他,却没看到他的眼镜。年逾古稀的他,因老花与近视的博弈,折中出的结果是他竟然要同长相厮守几十年的眼镜拜拜了。不是听另一位当年的湖乡好友介绍,我还真认不出他了。

是啊,岁月催人老,白发白须,眼镜取下了,换谁谁也难辨认了。可一经重逢,他依然笔挺的脊梁、依然坚毅而睿智的眼神,说起话来依然是三句话不离农事的“土语”……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活脱脱把当年那个气质不凡的眼镜农夫推向我的眼帘。我除了一如既往肆无忌惮地叫他“史眼镜”之外,也不晓得用别的什么称呼来叫他,来表示我的亲昵了。

哦,戴不戴眼镜,他永远是我的眼镜大哥,守候湖乡的眼镜农夫。

篇2:农夫的锄头散文

农夫的锄头散文

他仰面,左手套懦头,右手涂抹汗珠,脸上留下一道道的泥痕,裹起裤腿的双脚嵌进泥泞里。日上三竿,老牛喘着粗气,拍打着耳朵,刚堆出的田埂无比正直,苍蓝的天空,显得格外调和。

我喜欢这样的景色,很自然很真切,朴实却象征了生活的全部。这也是我喜欢桂林这座城市的缘由,生活的真实风貌随处可见,回归自然的心性无比单纯。

我蹑蹑的走近,却还没想好该怎么开口,他却回转了身微微的笑,我向他招手示意,能否让我也挥一挥锄头,毕竟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泥土才是最好的玩伴,他笑着就把锄头推给我,兴兴地左右几锄,堆出的田埂弯弯斜斜,丑陋不堪,我掩饰不了自己的吃力, 即便我是个乡里孩子,从小就在山间田野里摸爬滚打,在某方面来说,没有城里孩子那么练达,也没有农村孩子的那一股憨厚,所以对于他的一些问题,实在无从回答?只能巧妙的码出一些答案,心中却暗生敬畏,城与乡的.规格就这样悄悄的显现出来,毫无防备。小时候一直向往着城市的生活,有一天走出来了,发现有太多太多的背离,如今却再也回不去了。走过很多的路,见过很多的风景,似乎对这种心绪有所回顾有所寄托,却又分明地提醒着我,在某一个这样的午后,这样的一次接触中,像警钟一样浩然,所追求的向往的真正又有几样曾拥有过?

我不得不这样问问自己,大多数情况下,面对未知的事物,我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总以为未来会很好,却不曾想过怎样去筹划这个未来?把生活想得太美,美到最后都无法圆场了,又来怀疑生活,是生活欺骗了你?还是你根本就不懂什么才是生活?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与他闲聊的过程中,我知道他今年76岁,妻子69岁,有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自己不愁吃穿,却怎么也舍弃不了这几亩田地和那头老牛,他含着笑伸手指着这片田地说在这里种上水稻,现在4月份插上秧,7月末的时候就可以收获了,自己种的粮食怎么都放心,到时候碾成米一袋一袋给子女们送去,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蔬果,可以想见孩子们收到父亲的这些赠予时,该是何种感想?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寄望,可以如此深沉。

不是不能理解,有时候我也在想,总感觉是时代缺失点什么?这一代人单纯得真让人难以释怀,他们沉默着活着,沉默着死去,如同蝼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恳得就像一头牛,甚至几年之后人们都不再记住他们的名字,可这又如何?他们分明是幸运而快乐的,每一天或早或晚,总有那么一点期待是因为他们,简单却耐人寻味。一杆锄头,几亩田地,足以了却他们的生活,没有远大的胸襟抱负,却更让人萌生敬畏。

可像他这样的长辈还真不是什么特例,在我的家乡,只我所见的便大多如此,除去嘈杂的市井繁华,在桂林的青山绿水之间,也总能见到这样的身影,不同的面庞流着同样的汗水。因此在这里也有了那么一丝故乡的情结,而乡愁在牵挂里愈显浓烈。

每个人的足迹或多或少都牵引着那么一部份人,我们因牵挂和被人牵挂而获得存在感,才更有走下去的动力,纵是个无家的游子,恐也在故乡的回望中渐行渐远。

日头渐近西落,该是几时许?在他老伴的电话响起时,才发觉这一片田埂都已垒好,我也记不清什么时候还他的锄头,不知不觉中,他已做完了今天所有的活儿,想来是老伴估摸着时间在催促回家呢,道别时我没有太多的话,在群山的映衬下,连远去的背影,也显得格外真切与殷实。

也许不变的风景里,哪一天时代变了,不会再有远行的客人,恐是那如血的夕阳下,会有故乡的影子...

篇3:农夫山泉有点甜的散文

忽然觉得最近某个朋友热情起来了。微信里朋友圈开始点赞打招呼了,从不关注我孩子的,居然也问起我的孩子来了。过来喝茶时带着小吃,笑容可掬,春风满面,让人心里暖暖的。就是嘛,我是个很好打交道的人,没有人不喜欢我,也没有人会和我合不来。我们愉快地交谈着,喝着茶,谈论着天气,说着中美贸易大战。谈着谈着,他说——

夏季,能不能先借我点钱…………

农夫山泉有点甜,有人突然找你说话就会有点悬……

生活就是这样,处处套路,随时掉坑。我把人情当成珍贵的礼物,有人却把礼物当成珍贵的人情。套路,套路。

上初三的大孩子,每天都很忙很忙。我是个早睡早起的人,晚上超过十点我就关机要上床了。孩子看见我在关机,准备充电,她对我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听说模拟考试很难很难。同学的姐姐去年模拟考的时候才三百多分,后来中考有五百多分……女儿为什么突然对我说这个?我不得不分析。眼下三月底,六月就中考了。中考之前一个月是模拟考,我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出来,孩子跟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可见她犹豫了多久,也可见她已预备多时,抢在夜深人静快要睡觉的时候,给我打这一预防针,她有可能考不理想。

农夫山泉有点甜,孩子你对妈妈说的这些话,有些悬……

朋友也是,借钱就借钱吧,就算不作任何的铺垫,我这个人,只要兜里有钱,只要是朋友开口,横直是会借的。在我能力承受的范围内,我几乎没有拒绝过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还是有很多人活在这个社会深深的套路中,把我也套进去了。包括我的孩子。我亲爱的孩子啊,别说是模拟考试,就算你最后中考也没考好,我也不会怪你的。你不需要向我交账,你不是为我而学习。家规那么明白地立在那里,为什么你潜意识里,还是学习第一呢?当你诚实做人尽力做事时,妈妈是看得到的,你不需要很紧张地告诉我,模拟考不行,还有中考……考试,曾是我那个年代最深的痛,我不想它还要伤害我的下一代。我也不想我的孩子,在这么繁重的学习中,还要陷入这么深的.套路跟妈妈来对话……

那么多的路,我们偏偏选择套路。那么多条的道,我们却无法去厚道。

上帝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语言,本是要表达内心的,却常常成为掩盖内心的手段。听话还得听音,看人还得看色,人们自己把自己搞累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和尚堆里潜伏个想当皇帝的,而尊敬的斯大林同志还读过神学呢!却成了无神论的得力推者!这个世界荒缪得你想笑,却笑不出来。只见面纱重重,群魔乱舞……

我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当我们弯弯曲曲说那么多的时候,不如实实在在地去行更多。我也是,指桑骂桑就好,偏偏要去骂槐……

篇4:农夫与蛇的散文

农夫与蛇的散文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第一次认识蛇这种动物,是在自家的院子里。

记得是九几年的春季,我刚刚入学,恐惧周围的一切,我用哭声搅乱教学秩序,期待能得到怜悯――放过我这个可怜的孩子吧,毕竟,我还那么小。我一定是被抛弃了,不然,我声泪俱下的表演,怎么就没能打动他们,送我回家去?

老师们找来了上一年级的姐姐,准许她抱我一会,并答应中午放学我就可以回家,我哪里肯信她们的鬼话,这群拐孩子的坏人。

“你先和你姐一起去上课,坐你姐边上,跟她上一节课就让你回家。”一位老师说。

姐姐显得不知所措,她们班的同学都在看我,但我很开心,我认为是姐姐救了我,并会带我回家。

我从此就喜欢粘着她,她可以保护我。我跟着她和三四个小孩在我家院子里玩,也不知道是谁大叫:“有蛇!”

大家惊慌失措,纷纷爬到院子里的矮墙上,还不停地喊:“快上来。”我是最后一个走过去的,根本不知道她们为什么害怕,我仰着头问她们:“在哪呢”?

好几个人,一齐指向东面墙下。我第一次看见蛇,青绿色的,一寸来宽,一米多长大概,紧挨着墙根往前爬,旁边立着小孩骑的自行车,我预感到自行车也有危险,跑过去推到西边来。

墙上那几个人被吓的不轻,大呼“把她拽上来,把她拽上来”。我自认为做了一件感动天地的.事情,却被她们粗鲁地薅上墙去。

大家都看着那条蛇款款前行,直到它顺着墙,钻到墙洞里都没人敢动一下,我到现在都肯定的记得,我当时是被她们的反应吓到了,蛇并没有吓到我。

但从这次开始,我也开始怕蛇了。

那条蛇看起来那样悠闲,我从它青绿色皮甲上反射过来的光芒中看出,它仿佛在轻蔑这群人类的孩崽子。

平时大人们在院子里,或是田地里看到蛇,都会静静地等它们爬过去,互不相扰,也没人害怕。我们只做到了看,没做到静。有的人家如果爬进大一点的蛇,会被当成“神仙”,认为那么大的蛇是有灵性的。在农村遇到这种蛇并不新鲜,大多都是些土蛇,没有毒性的。

杯弓蛇影

不过,据大人们说,有一种脖子一圈是红色的蛇有毒,看见了一定要绕着走,我们都叫它野鸡脖子。

这种蛇我小时候就见过一次,那次也是和兄弟姐们在一起玩,它要从路的那边过道到这边来,我很害怕,定定地杵在那里不动,看着它爬。

这条蛇和几岁时看见的那条不同,它显得有些急切,爬的速度很快,直到钻进材火垛。我猜想,它可能也不想看见我们。

就像前些年流行的玄幻剧,讲的都是人头蛇身的神仙,来源就是神话传说女娲的故事。其中有几集,讲的是女娲现出原形,被村民当做妖怪追打,甚至要放火烧死她。

看电视剧的人因为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很愤慨那些村民的无知。而剧里的人们不知道她的来历,都当做怪物对待,等到真相大白,人们纷纷忏悔。

神仙又怎么会与凡人计较呢,所以没有人被刁难,恶人被宽恕改过,好人更相信好人有好报的大团圆结局。

说到底,就是都不清楚对方的来意,害怕自己受伤害。

蛇,这种常年生活在地下的神秘物种,毒蛇还可以置人于死地,又有那么多神话故事做依托,看见蛇,人们多半都存着敬畏之心。

但蛇同时也被赋予着冷血、恶毒的身份。说蛇是冷血动物,没有感情,就算从小养到大,它也不会记得你是谁,同样会伤害你。

好比人们常说的农夫与蛇。

这不过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是想告诫人们,不要只知道一味的去帮助别人,而不分善恶,恶人是不值得同情、不应该被帮助的。

蛇,在这个故事里演绎一个忘恩负义的角色,就像电视剧里,需要有演员去演坏人一样,和参与演出的人又有什么联系呢?

在现实生活里,农民春天种地,夏天除草,秋天收获,都会遇到它们。人们静静地看着它离开,蛇也没有想伤害人的意思,大家遵守着规律,一直都相处的很好。

篇5:生在雨天的农夫的散文

生在雨天的农夫的散文

这一天,还是去年的那天,不同是时间,相同的是雨,并多了一些悲伤。

雨比去年的急,河床的浪也泛老高。我依然坐在窗前,打开书柜底层的笔记,浅浅地读着,淡淡的.悲伤。

依稀记得,去年初三,正好同房祖爷的寿辰,祖婆忙里忙外张罗了一天,晚饭结束后,几个姑婆,姑公和我们聊天,谈到了考大学和以后工作的事,正聊得开心,突然,空气中传来一股酸味,祖婆过来说,她昨晚感觉陈爷回来了,丢下几百元大钞就走了。

陈爷是祖婆的大儿子,爹大寿,理应回家探望。这时,堆火烧得很旺,借着火光,分明照清祖婆眼角的泪,她还多向火里扔了几块柴,我们都去安慰她,只有祖爷坐在一旁不言语,之后,祖婆自己倒了开水,洗了把脸,脸上的泪水就消失了。接着,祖婆不停地给我们端葵花和橘子来,再后来,天很晚了,我们就回家睡觉了,后来听姑婆说,祖婆哭了一夜。

村里有这样一个传说:只要谁家的孝顺儿子先于他的父母死了,连续三年之内,就会在他死的日子后整下一个月的雨。据传言,闹饥荒那几年,一个孝子,为了让母亲吃上一顿饱饭,竟让自己活活饿死在山林里,孝感动天,玉帝特颁此令,当然传说是不可信的。然而,我们村确实整整下了两年一个月的雨,而且就在陈爷去世的那后段时间,似乎有点应验那个传说,许是巧合吧!

时间不会停留,只会在记忆中倒退。自打我懂事之时,便清晰地记得陈爷的孝顺,上孝敬,下体贴,一直被当成是我做人的榜样呢。每年陈爷都会不远万里回家来看望二祖,后来陈爷移居重庆,也不忘时时接二祖去享享清福,可只因二祖习惯了农家生活,住不惯城里,这才没耍几天就回来了的。

老爷有仨女儿,都是与我玩到大的伙伴,只是这里碍于辈分,姑且可以说成伙伴吧。后来,大女远嫁,二女学了一半高中就去深圳发展,三女上完初中也跟去了深圳。二姑是我同年生的,和我一直要好,由于我与文学有染,于是乎她也感染了文学,许久没有她的音讯,或许,她现在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吧。

时间定格在去年的那个夏天,陈爷回家收借出钱,途径山路,没想,山上飞来一块横石,不歪不斜地打中脑门,摔下了山崖,最后找到的只是没了温度的尸体,后来就一直下雨,再后来,我发现二姑的空间里多了很多关于父亲的文章,而且,很多地方都提到了雨。

今年回家,祖婆给我煮了很多好吃的,说为我接风,但是祖婆的脸上少了笑容,多了很多的皱纹,而且岁月染白的发丝也渐渐脱落,然而,令我欣慰的是,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壮,他们仍然很忙他们的农活,晴天的活,雨天的活,一生就忙这么两天,不过,让人看透的是,这两天都有悲伤。

我起身合书,倒了一杯热茶,继续把今天的雨写进昨天的故事。

农夫的锄头散文

戴眼镜的调查报告

《农夫和蛇》说课稿

农夫山泉广告词

农夫和蛇教案设计

戴眼镜的烦恼300字作文

戴眼镜的你必看的保养守则

农夫与海读后感

《两个农夫》教学反思

农夫山泉营销策划书

戴眼镜的农夫散文(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戴眼镜的农夫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