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encoka0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有关冬至的有名古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有关冬至的有名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有关冬至的有名古诗
冬至是我国重要的节气之一,以下是有关冬至的古诗,一起来欣赏吧。
有关冬至的有名古诗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元)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
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经典诗句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D。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有关冬至的有名古诗]
篇2:苏轼有名的古诗
苏轼有名的古诗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4、哨遍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
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
云出无心,鸟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 归去来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内复几时? 不自觉皇皇欲何之?
委吾心、去留谁计? 神仙知在何处?
富贵非吾志。 但知临水登山啸咏,
自引壶觞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
且乘流、遇坎还止。
5、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7、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8、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11、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其二)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人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附:白居易与苏轼怀古诗的风格特点对比
苏轼一生多次明确表示,自己与白居易“庶几相似”.经细心梳理发现,二人在艺术风格上既有着想像大胆奇特,描写细腻生动的共同点,又在用典的多少,语言的浅近与含蓄,平淡与诙谐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点。也正因如此,使得二人的怀古诗作在后世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影响。
一、二人怀古诗作艺术风格的相似之处
白居易怀古诗作中以《长恨歌》的艺术风格最为突出,也代表了白居易怀古诗作的最高成就。
《长恨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抒情性的增强。诗中将记叙、描写与抒情有机结合,抓住人物及周围最有特征的景物,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与夸张,对人物心理与环境氛围尽情渲染,形成一种反复抒情、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如:“回眸一笑百媚生,……芙蓉帐暖度春宵”八句对杨玉环入浴一节的描写,虽被后人屡屡讥为“近亵”,却又感染了无数人,成了《长恨歌》中的名句。所以说仅仅用“近亵”加以贬斥,明显是犯了过于保守、以偏概全的错误,不客观,不公正。又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不重生男重生女”、“悠悠生死别经年,……两处茫茫皆不见”十四句,都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衔接、连贯作用,使全诗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所以说,在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基础上,将细腻生动的描写与扼要、凝练的记叙有机结合,正是白居易此类怀古诗作的最突出的艺术风格。
另如《真娘墓》一诗,其中“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六句;《新妇石》中“蝉鬓一梳千岁髻,蛾眉长扫万年春。雪为轻粉凭风拂,霞作胭脂使日匀”四句;《王昭君二首》中“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两句,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也正如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所评价的那样,“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
而苏轼的怀古诗作,同样具有想像大胆奇特,描写细腻生动的特点,如《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一中“正赖天日光,涧谷纷斓斑。我心空无物,斯文定何间。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六句;再如《和李太白》中“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四句;又如《骊山》一诗中“复道凌云接金阕,楼观隐烟横翠空。林深雾暗迷八骏,朝东暮西劳六龙。六龙西幸峨嵋栈,悲风便入华清院。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叶无人扫。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十句;《过莱州雪后望三山 》: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四句;《神女庙》中“大江从西来,上有千仞山。江山自环拥,恢诡富神奸”四句,同样都运用了大胆的想像与夸张,描写也很细腻生动。不过与白居易比较而言,白诗将笔墨集中在人物身上的更多一些,而苏诗则集中在周围相关景物上面的更多一些。而将笔墨集中在人物身上,尤其是在涉及女性题材时,白居易自然更容易受到“近亵”之类的指责;将笔墨集中在周围相关景物上面,则可以有效避嫌,避俗。苏轼对白诗最熟悉不过,是否有意以此避嫌,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但其中应该有一定关联。这从白、苏二人关于女性题材的怀古诗作的比较中,从苏诗尽量不将笔墨放在人物身上这一点,可以看出端倪。
二、二人怀古诗作艺术风格的不同之处
白居易与苏轼二人怀古诗作艺术风格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用典的多少。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诗作由于强调补察时政的作用,所以重写实,尚通俗。用典不多。这在上文白居易关于君王治国题材的怀古诗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明。当然,也正是由于白居易这样的一贯风格,也才使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恨歌》的艺术风格备受关注。其实,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白居易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特点,他将自己的诗集加以细化分类,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表现不同的主题。
而苏轼,大量用典的突出特点,既成就了他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使得他与后继者辛弃疾等宋代文人,饱受后人指责,掉书袋,两脚的书柜等恶评不绝于耳。对于此种情况,应辩证看待。苏轼本身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上他的天才般的博闻强识与笔下才力,使得他能够对众多典故信手拈来,随意挥洒,举重若轻,不着痕迹,甚至是一些生僻的典故,也能诗兴所至,任意驱遣,遂令一些读者难望项背,不知所云,留下了很多的阅读障碍,不满之意也油然而生。如《骊山》一诗中“可怜吴楚两醯鸡,筑台未就已堪悲。长杨五柞汉幸免,江都楼成隋自迷。由来留连多丧国,宴安鸩毒因奢惑。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八句,就是典型代表,中间依次运用吴楚、汉代、隋朝的典故,甚至用了颇为生僻的“三风十愆”的典故;又如《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长老》中“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暮年欲学柳下惠 ,嗜好酸咸不相入”六句,顺势举出东方先生、伯夷子路、杜甫、柳下惠等几人的典故。所以,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批评道:“人讥西昆体为獭祭鱼,苏子瞻、黄鲁直亦獭耳。……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这一批评明显出语过激,有失公允,苏轼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地位,早有定论,王夫之之言仅作一说。
大量用典,使得苏轼的怀古诗作在表达上更显含蓄蕴藉,更见文学性与艺术性,更见作者胸中底蕴。至于显摆炫耀,逞才使气,晦涩难懂,则是见仁见智。若因自己读书有限,识见不广,一时无法理解其意旨反倒迁怒于作者,自然也有狭隘、不当之处。金无足赤,事无完美,偶有微瑕,瑕不掩瑜,仍当客观评价,理智判断,而不能意气用事,一叶障目,全盘抹杀。
苏轼的大量用典,同时也是宋代文人以学问为诗的典型体现。如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一诗中,一句一典,依次调用维摩诘得疾曰示疾,谢灵运醉心于山水,魏文帝追寻长生不老药,卢仝吃茶七碗而两腋生风四个典故,虽为戏言,亦见其饱读诗书,文思泉涌,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之畅快。
同时,白居易与苏轼二人的怀古诗在诙谐色彩方面也有着明显区别。白居易的'怀古诗也带有一定的诙谐色彩,如《〈王昭君二首〉其一》中“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两句,《〈王昭君二首〉其二》中“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两句,皆体现了白居易怀古诗幽默诙谐的色彩。而苏轼的怀古诗,幽默诙谐之处更是比比皆是。如《〈骊山三句局〉其一》中“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两句,《〈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其三》中“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两句,《读〈开元天宝遗事〉三首》其三中“破费八姨三百万,大唐天子要缠头”两句,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诙谐、幽默的特点。
将二人带有幽默诙谐色彩的怀古诗加以梳理比较,不难发现,诙谐的天成与否,诙谐的色彩的浓与淡,成了二人怀古诗的明显区别,即白诗的矫饰感较重,诙谐的色彩较淡;而苏诗则难有矫饰感,诙谐色彩浓重。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个人性情与才情有别应该是其中主要原因。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幽默源自人生智慧,幽默同时还是一种才能。三、二人怀古诗作对后世的影响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中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白居易却对自己的“千秋万岁名”满怀信心。他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中说“世间富贵应无份,身后文章合有名”.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谈从一》中评价道:“唐诗人生素享名之盛,无如白香山。初疑元相白集序,所载未尽实”,后“信之”,并“因叹此老得名至此,岂不折尽一生福来”.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也记载,新罗宰相愿以百金换一篇。应该说,白居易因为拥有了《长恨歌》、《上阳白发人》、《李夫人》这样几首迎合了世人审美需求的怀古诗作,使他的怀古诗在对后世的影响上,要明显超出苏轼。
因为《长恨歌》所产生的影响力,就连白居易自己生前也感到出乎意料之外,唐宣宗李忱也在《吊白居易》中称赏:“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但这不等于说苏轼的怀古诗作对后世影响甚微,只是缺乏如《长恨歌》这样的扛鼎之作,虽令人惋惜,却不能苛求与古人。如苏轼的“和陶诗”就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人格魅力的文人,以其天才般的笔触,达到了如清人叶燮所说的“开辟古今所未有”的境界。
综上所述,白居易与苏轼两位诗坛巨擘,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都早已如皓月当空,辉映万里,令无数后人为之沉醉,为之神往。
篇3:端午节的有名古诗
有关端午节的有名古诗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篇4:腊八的有名古诗
有关腊八的有名古诗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
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
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
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
更觉江村节物新。
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清·李福《腊八粥》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
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
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
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
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
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
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
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
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
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
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
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
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
一瓣香消泪满巾。
篇5:王维有名的古诗
王维有名的古诗大全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小传
王维(701—761),字摩诘,以诗、书、画闻名当世,人称其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名和字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经》是一部在佛教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乘经典,经书的主人公维摩诘居士是一名富可敌国的财主,他为人们阐述一种崭新的佛学见解:虽有万贯家财却无贪念,虽有妻妾成群却无淫欲,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成佛之道。所以,这部典籍很受那些既想修成正果,又想尽情享受现世财富的帝王将相、王公贵人们的喜爱,王维便是其中的一员。他过着和维摩诘居士极其相似的生活,半官半隐,在充足的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在经济庄园式的私家别墅里尽享山水田园的“野趣”和“禅意”。在文学史上,有人把王维当做陶渊明田园诗风的继承者,这是十足的误解。王维诗歌的艺术水平并不在陶诗之下,但与陶有着“伪璞”与“真璞”的区别。
注讲
①暝(míng):天色昏暗。
②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在唐宋人口语里是“尽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随意”。这一联是说尽管春华已逝,但山间风物仍是这样宜人,士人自可留在山里隐居。
“王孙”一词是沿用周代的说法。周代分封建国,周天子之子称王子,之孙称王孙,诸侯之子称公子,之孙称公孙,都是贵族子弟。后人以“王孙”一词泛指士人或知识分子。汉代淮南小山写过《招隐士》,诗中有名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是为淮南王刘安招致隐士之词。王维这一联就像是隐士对淮南小山的回答,反其意而说,暗寓自愿归隐山林的意思。
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夷门歌
王 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注讲
①夷门歌:全诗以诗歌语言概述战国时期信陵君和侯嬴的一段故事。战国时代,七雄相争,战乱未已(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侯嬴是魏国隐士,年已七十,做大梁夷门的看门人。魏无忌是魏国贵族,受封为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魏无忌听说侯嬴是一位贤士,便带厚礼前去造访。侯嬴却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贫穷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物。”于是魏无忌大摆酒宴款待宾客。待宾客们就座之后,他却驾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尊位,亲自去夷门请侯嬴赴宴。侯嬴整整破旧的衣帽,上车,并不谦让,想借此观察魏无忌的态度。
见魏无忌手握缰绳,亲自驾车,神色越发恭敬(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侯嬴便对魏无忌说:“我有个朋友在市场上做屠夫,我想去见他一下。”魏无忌果然如他所请。侯嬴见到屠夫朱亥之后,聊很久,旁若无人。魏无忌却毫不介意(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后来秦昭王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进而围困赵国的'都城邯郸。魏无忌的姐姐是赵国贵族平原君的夫人,她连连写信给魏王和魏无忌,请他们发兵救赵。但魏王畏惧秦国,不敢用兵(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魏无忌用侯嬴的计谋,窃取可以调动的虎符,又使朱亥杀死统兵的魏国大将,带兵去解邯郸之围,而侯嬴自刎为魏无忌送行(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名句
七十老翁何所求。
这一句诗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明代异端思想家李贽(卓吾)在自杀之前以这句诗来答复狱吏,显示为坚持信仰与气节而毫不妥协的气概。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讲
①诗题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终南别业是长安附近终南山上的一处别墅,即辋川别墅,原本属于宋之问,后被王维购得。辋川是唐代长安极著名的风景区,从日本圣福寺所藏的唐代《辋川图》来看,辋川秀美的山川里有着相当规模的建筑群,是极奢华的富人别墅区。不仅如此,辋川还有着便利的交通环境,距离长安不过40公里,很适合半官半隐的休闲生活。
另一方面,当时的别墅和现代别墅有一点很不同的地方,不仅仅是山清水秀中的一所豪宅,更是依庄园而建立的,带有相当的生产性质。我们看王维《辋川集》中有一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也是王维的一首名作,从中我们哪里读得出来,这个饱含禅意的辛夷坞其实是庄园里一个出产经济作物并能给王维带来收入的地方。另一首同样著名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其实是一个麋鹿养殖所,是一个为这位似乎毫无人间烟火气的诗人赚取实实在在的利润的地方。这样的别墅是从汉魏时代的庄园经济演变而来的,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视之。
②道:这里的“道”并不是指道家或道教,而是指佛教。佛教在东汉时期初传中土,而东汉正是一个谶纬盛行、鬼神遍地的朝代,时人把佛教归入道术。这个道术的意思不是道家之术,而近乎于方术,学佛叫做学道,譬如《四十二章经》里佛门自称“释道”。及至魏晋,人们也常把佛与道一同列为道家,以和儒家相区别。僧人原本亦自称“贫道”,意思是不成器的修道之人,是个自谦之辞。《六祖坛经》里,慧能大师在大梵寺讲堂说法,座下有“僧尼、道俗一万余人”,这个“道俗”里的“道”指的就是佛门僧侣。
③值:遇到。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讲
①临泛:临流泛舟。
②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此为倒装句,按语义应为楚塞接三湘,荆门通九派。楚塞:泛指楚地。三湘:湘潭、湘乡、湘源的合称。荆门:泛指楚地,与楚塞同义。九派:众多支流。“九”泛指众多,并非实指。清代学者汪中写过《释三九》一文,近代学者刘师培写过《虚数不可实指之例》一文,二者都是考证古文用数字虚指之例,“九”是最常用于虚指的。
③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指晋代名士山简,代指当下的襄阳太守。山简做过襄阳太守,常常到襄阳名胜习家池游玩,每去必大醉而归。王维这一联是说襄阳风景绝佳,当与太守同游共醉。
名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讲
①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察访军情。此前一年,因唐代著名大奸臣李林甫担任中书令,政治环境突变险恶,王维情绪消极,有归隐之念。而这次唐玄宗派他出使,其实也是因为李林甫作祟,想将王维赶出长安。
②单车:“单车之使”的简称,意为使者。属国:秦汉时代有“典属国”一职,掌管蛮夷部族的归顺事务,后来以典属国作为外交使者的代称。诗中的“属国”即典属国的省称。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张掖、酒泉一代,汉时此地与匈奴接壤。
③征蓬:飞卷起来的沙尘。
④萧关:地名,在今甘肃固原,唐代是防御吐蕃的军镇。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唐代边疆设置都护府,长官称都护,这里指节度使崔希逸。燕(yān)然:燕然山,后汉车骑将军窦宪大败匈奴,曾在此山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旧说以为边疆烽火台夜间举火,白天烧烟。烧烟用狼粪,其烟直而聚,风吹而不斜。今人郭培岭《王维使至塞上之考释》对“大漠孤烟直”有实地考察,认为这是气象学上的尘卷风现象。
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讲
①诗题一作《秋归辋川庄作》。辋川庄即王维的辋川别墅,参见王维《终南别业》注①。这首诗曾被人推崇为唐代七律第一,虽然不是公论,但在把闲情逸致写得典雅的诗歌里,这首诗的确堪称翘楚。
②藜(lí):藜藿,指粗劣的饭菜。黍(shǔ):黄米饭。饷:送饭。东菑(zī):东边的田。这一联描写田家生活,林间因为积雨的缘故,生火做饭不易,所以烟火“迟”,农妇做饭送到东边的田头上去。
③朝槿:即暮槿,夏秋时开花,朝开暮谢。所谓“山中习静观朝槿”,是在静观朝槿之中体会生命短促无常之理。露葵,即绿葵,一种蔬菜。王维修佛,衣布食素,故有“松下清斋折露葵”之说。
④野老与人争席罢:典出《庄子》,杨朱去找老子学道,因为仪态与气质非同凡响,一路上总受到人们热情而客气地对待。等他学成之后,气质变得平易,和光同尘,旅社的粗人也毫不在意地和他争座。海鸥何事更相疑:典出《列子》,海边有人天天和海鸥嬉戏,有一天回家之后,他的父亲让他第二天捉海鸥回来,待第二天他再去海边的时候,海鸥却不肯亲近他。
辛夷坞
王 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注讲
①辛夷坞:王维辋川别墅中的一处景致。辛夷:即木兰,一种香木。
②木末:树梢。芙蓉花:本指荷花,这里代指辛夷花。辛夷花与荷花非常相似。萼: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
③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一联在写实之外,也暗喻君子的操守。具有儒家素养的知识分子以这类诗句来表达操守,以示君子自足之意。例如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歌最后一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与王维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表达的是同一种儒家情操。
篇6:清明节的有名古诗
作者: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篇7:清明节的有名古诗
作者: 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篇8:清明节的有名古诗
作者: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关于清明节的有名古诗: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作者: 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关于清明节的有名古诗: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作者: 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篇9:描写思乡有名古诗
描写思乡有名古诗
思乡的情怀不会变,会把家乡的一人一物,一花一草刻在心间,把对家乡的思念永久封印在脑海。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登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冬至节的古诗大全
★ 有名爱情诗句
★ 有名的诗词
★ 有名梅花的诗句
有关冬至的有名古诗(锦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