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起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水调歌头·多景楼》阅读答案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水调歌头·多景楼》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分享。
- 目录
篇1:《水调歌头·多景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耀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③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
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古徐州:指镇江。③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1)试分析“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写景上的`特色。(4分)
(2)“往事忆孙刘”中的“孙刘”指谁?作者“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4分)
(3)词作借古抒怀,写了叔子“襄阳遗恨”这一“古愁”,那么作者的“今愁”又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
(1)这几句由大到小(或“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写出烟云缥缈之中似有若无地矗立着的高楼胜景。(1分)
(2)“孙刘”指孙权和刘备(1分)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1分)既是对英雄人物的追慕,(1分)更是为了抒发自己图强自振、横戈跃马的豪情。(1分)
(3)“今愁”一是山河破碎,二是自己壮志难酬。(2分)
篇2:《题多景楼》阅读答案和赏析
《题多景楼》阅读答案和赏析
题多景楼
王琮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后。
【注】楫,船桨。晋祖逖渡江北伐,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⑴首句中的“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⑵此诗虽然纯是景语,然无一不是情语,请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6分)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抒发这一情感的。
参考答案
⑴首句中的 “满”字使得无形的秋色似有了形体(2分),深秋的惨烈镜像全在此一字中带出(2分)。
⑵“残烟衰草”不仅直道眼前所见,而且象征了北方国土沦丧,江山残破。(3分)西风吹水江心之浪澎湃作响,犹如晋代祖逖北伐时中流击楫的声音,此句抒发了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3分)。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故国沦丧之痛和希望收复中原的情感。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整首诗全是景语,但句句关情,诗人以残烟、衰草、西风等秋景,来象征沦丧的故国,悲秋实际是悲故国。巧用典故。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曲折表达志在收复中原的意愿。
简析
《题多景楼》是南宋王琮的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登楼所见景色,抒发忧国情怀。
这首绝句以凄景写壮心,抒发诗人慷慨报国之情,格调高亢激越,而又不乏含蓄蕴藉。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这首诗正是这样写的.。
前两句“穷乎遐迩”,不由令人想起王安石《桂枝香》中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但寒烟衰草凝绿”。但王琮写得更深沉,有“黍离”之悲,不仅仅象王安石为了发古之幽思,而是将自己融入诗中。
后两句用景物描写和用典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凛冽的西风吹起江中的浪涛,诗人把它比作祖逖中流击楫而发出的声响,自然是“心潮逐浪高”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不禁涌上了心头,此时也不乏有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那种感事、伤时、忧国的意味。
篇3:曾巩《多景楼》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2017曾巩《多景楼》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①!
注释
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这首诗。
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简要分析。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试分析它们的作用。(4分)
(4)试析尾联“冥鸿”的意义,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云气和水光弥漫(交汇)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红色的晚霞、青色的山峦相互映照(映衬),浸染远处的天空。
(2)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却仍想振翅高飞,表达了作者年岁已老,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旷达情怀。
(3)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浮和入。(1分)上句写水光,用一浮字写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美景;下句写山色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2分)两个动词使得水光、山色构成的静态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化静为动,赋予动感。(1分)
(4)尾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1分)抒发了作者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2分)体现出作者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1分)
二:
(1)全诗总写多景楼形胜的诗句是: , 。
(2)第二联的景物描写很精彩,有些词语用得很传神,请就其中一个词语进行品析。
(3)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2分)
(2) 示例:浮: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碧瓦红楼,也写出了动态美;入: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化静为动;含:形象写出了天空包罗万象,夕阳下,晚霞同山峦青红相间融入远空。(2分,答到大意即可)
(3) 抒发了作者个人的远大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2分,答到大意即可)
附鉴赏
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很赞赏其地风光,写下了这首七律。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自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它北面大江,遥控淮甸,形势险峻,东坡赞曰:“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采桑子》词序)自北宋以来,骚人墨客,题咏颇多,曾巩的之《多景楼》是其中传诵的佳作之一。
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掣全篇。此楼屹立北固山上,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无不尽收眼底。故苏轼《甘露寺》有”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之句。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也说:“江山之胜,烟云显晦,萃于目前。”曾巩这两句意谓欲于此楼周览胜景,只消徘徊倚阑,凭高四望,万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这正抓住了多景楼居高临下,境界开阔的特点。
中间两联是写多景楼上所见景象: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佛寺的钟声梵歌;江面上强劲的海风送来了远芳的貌船.四句,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甸寺钟,一写江面帆船。“云乱水光浮紫翠刀,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壮丽宏阔的景象,开扩了诗人的心目,于是他于尾联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怠谓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l互送归鸿,手挥五弦。附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犷自得情怀。曾巩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好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翻,远翔天宇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全诗视野宏阔,韵格浏亮,形象鲜明,对仗工稳,确能表现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
篇4:曾巩《多景楼》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曾巩《多景楼》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①!
【注】 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这首诗。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简要分析。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试分析它们的作用。(4分)
(4)试析尾联“冥鸿”的意义,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多景楼》阅读答案
(1)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云气和水光弥漫(交汇)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红色的晚霞、青色的山峦相互映照(映衬),浸染远处的天空。
(2)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却仍想振翅高飞,表达了作者年岁已老,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旷达情怀。
(3)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浮和入。(1分)上句写水光,用一浮字写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美景;下句写山色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2分)两个动词使得水光、山色构成的静态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化静为动,赋予动感。(1分)
(4)尾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1分)抒发了作者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2分)体现出作者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1分)
《多景楼》鉴赏
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很赞赏其地风光,写下了这首七律。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自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它北面大江,遥控淮甸,形势险峻,东坡赞曰:“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采桑子》词序)自北宋以来,骚人墨客,题咏颇多,曾巩的之《多景楼》是其中传诵的佳作之一。
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掣全篇。此楼屹立北固山上,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无不尽收眼底。故苏轼《甘露寺》有”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之句。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也说:“江山之胜,烟云显晦,萃于目前。”曾巩这两句意谓欲于此楼周览胜景,只消徘徊倚阑,凭高四望,万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这正抓住了多景楼居高临下,境界开阔的特点。
中间两联是写多景楼上所见景象: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佛寺的钟声梵歌;江面上强劲的海风送来了远芳的貌船.四句,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甸寺钟,一写江面帆船。“云乱水光浮紫翠刀,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壮丽宏阔的景象,开扩了诗人的心目,于是他于尾联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怠谓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l互送归鸿,手挥五弦。附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犷自得情怀。曾巩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好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翻,远翔天宇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全诗视野宏阔,韵格浏亮,形象鲜明,对仗工稳,确能表现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
篇5:水调歌头·多景楼原文及赏析
前四句,从广阔的空间范围、地理方位着笔,由江左而徐州,由群山而北固,然后落在高高的多景楼上。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如画山峰相连,历历尽收眼底,四周云雾缥缈,恍若置身仙境。大好江山之形势险要、景色壮丽,乃是出自鬼斧神工,得天地之独厚,用一“占”字,便觉稳重而切实。后四句,由江山形胜、兵家必争转向了悠久的时间进程和残存的历史陈迹——第二句里的“古”字便是预设关捩之所在,而其妙处却是若隐若现,平中寓奇。鼓角悲壮,烽火明灭,再用“临风”与“连空”加以点染,更显出了场面的壮阔和气象的豪雄。写到“往事忆孙刘”一句,把历史上的攻守征战凝聚在孙权、刘备两个人物身上,则是具体的落实,也是总括和结束;然后,再用千里戈甲、万灶貔貅加以补苴收拾,词的韵味就更加饱满而醇厚了。
过片的三个三字短句,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是一种过渡手段,从江山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也就是镇江知府方滋邀集僚属登临多景楼的这次游赏盛会,于是,作者就把他的笔墨集中在了使君方公的身上,同时,又凭借方公抒发了自己的心绪,这种笔法是灵活而别致的。宏放谈笑,是外在的,于顾盼酬应之间显示了人物的风度神采;“洗尽古今愁”则是内在的,抒写了内心的忧郁与痛苦。字面上,说“洗尽”,说“同销”,实际上是洗之不尽、销之不掉的;说“古今愁”,说“万古愁”,都是总括的、夸张的表述,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背后必定要有具体事实的存在。
“不见”二字,引领最后五句,一气贯通,直至终篇,呼应上文的“孙刘”,又写到了另一位功业显赫的历史人物——羊祜。“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今日俊彦登楼、宾主谈笑的场面,敷色再变明丽。“古今愁”启下结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 “今愁”慨言当前。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故重言之日“古今愁”。但志士的心,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这一层包孕的感情非常复杂,色彩声情。错综而富有层次,于苍凉中见明快,在飞扬外寄深沉。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以古况今,前三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压抑不平的心情。所云“襄阳遗恨”是指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词。意在这里略作一顿。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然后以高唱转入歇拍,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
创作背景
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陆游三十九岁,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当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而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孝宗隆兴二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而写下此词赋。
篇6:《水调歌头·多景楼》原文赏析
(1)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兹(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
(2)江左:江东。 江指长江。
(3)徐州:指镇江。东晋南渡,置侨州侨郡,曾以徐州治镇江,故镇江又称徐州或南徐州。
(4)缥缈:似有若无。
(5)危楼,高楼。
(6)鼓角:战鼓号角。
(7)烽火:边防报警的烟火。
(8)明灭:忽明忽暗。
(9)孙刘:三国时孙权和刘备,曾联合破曹操。
(10)曜(yào):照耀。
(11)戈甲:兵器和盔甲。
(12)灶:军中炊灶,指代营垒。
(13)貔貅(pí xiū):猛兽,喻指勇猛战士。
(14)使君:古代州郡长官所称,此处指方滋。方滋(1102—1172),字务德,严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以荫入仕,时知镇江府事。
(15)宏放:通达豪放。 ‘
(16)叔子:西晋大将羊祜(hù),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晋泰始五年(269)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在镇十年。
(17)汉江:汉水,流经襄阳。
白话译文
江东一带据有险要形势的地方,第一要数像屏障般雄伟的镇江。山挽山,山连山,就像画图般莽莽苍苍,云渺渺,水隐隐,景色美处耸立着高高的楼房。战事又起,战鼓号角声面对着风显得格外悲壮。烽火连天,明明灭灭隔江相望,如烟往事,遥想起孙权、刘备在此地共商破曹大事。当年孙刘联军的军容啊,银戈金甲千里都闪着光芒。军士野宿,万灶烟腾,正如同今日宋军一样。露珠结在草上,风吹黄叶飘荡,正当金秋时光。方滋啊,你的气魄真宏大豪放。感今愁,怀古忧,全被你谈笑间一扫而光。君不见羊祜曾登临岘山,观赏襄阳?那无数登山贤士早涅末无能。他们的遗恨难收,空令人黯然神伤。独有羊祜千年传扬,他的英名如同浩浩汉江千古流长。
篇7:《水调歌头·多景楼》原文赏析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赏析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杨炎正与辛弃疾结为文字交,尝有唱和。这首《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便是淳熙五年与辛弃疾同舟路经扬州时,登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中的多景楼所作。与此同时辛弃疾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扬济翁、周显先韵》词。这两首词不仅情味相投而且风格也很接近,都是心怀国家之忧,感叹报国无路的登临抒怀之作。
此词上片先写秋意后写登楼。
深秋季节,满目荒寒,眼前是一片空阔的长江,只是黄叶翻飞,秋意瑟瑟,使作客异乡的人更增添了无限的愁思。以上是“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这两句词的大意。
“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这里用“强呼”二字,说明词人是为了驱散“客意不胜秋”的忧愁才呼酒登楼的。
从多景楼的最高处倚栏四望,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江山图画”;“图画”之上又冠以“舒卷”二字,眼前的自然美景仿佛真地变成了一幅可舒可卷巧夺天工的图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祖国河山的诗情画意。“舒卷”二字的另一层作用,更在于烘托出自然景物的流动感,而不是只可供机案观赏的静止的画面。“应答鱼龙悲啸”,这是瞩目长江的汹涌波涛,耳闻目睹的雄伟气势。将波涛汹涌之声想象为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这虽然出自虚拟,但却寓有一番寄托。古纬书《乐动声仪》中曾有“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风雨能惊动潜在水下的鱼龙,仁义能感动仁人志士为之奔走效命。)之说(《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引),在这首词里可以把“鱼龙悲啸”引申为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使爱国之士不能自安,想振作起来做出一番事业的意思。所以接下去便说“不暇顾诗愁”──赋诗吟愁这样的闲情逸致,在当前国事日非的形势下已经无暇顾及,暗示作者有投笔从戎之志。
以下“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二句是向下片过渡的转折。从辞面上看写的是寒气袭人,侵入衣裘,其实是借此暗喻奸佞之徒结党营私,排挤异己,使爱国之士举步维艰,陷于困阨之中难有作为这一现实状况。
词转下片:“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这三句直如兜头一瓢冷水,使满腔热血变为凛凛怀冰。纵然气贯长虹,怒发冲冠,也只好化作感慨,望着神州大地去兴叹而已。
“可怜”“空白”二句是自抒神伤与壮志难酬的感叹。
“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这三句又写出一腔悲愤:英雄困于末路,志士沦于下位,平生的肝胆意气,只能使自己更加消损憔悴,随着光阴的流逝而冉冉老去,难望有所作为。词人虽然不甘心沉沦江湖去做个不关心世事的隐者,但时势所迫也只能将“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了。江上的明月与没有心机的沙鸥可以做隐者的朋侣,让明月和沙鸥陪伴着自己了此生涯吧。
这首词慷慨激越、愤世伤时之情溢于言表,虽不如稼轩词之博大深邃,但仍能得其神似。毛晋在跋《西樵语业》中评杨炎正词云:“不作娇艳情态”,“俊逸可喜”。可见在南宋爱国词人当中他的词是足以匹敌同时代的作者,俨然自成一家的。
篇8:《水调歌头·多景楼》原文赏析
前四句,从广阔的空间范围、地理方位着笔,由江左而徐州,由群山而北固,然后落在高高的多景楼上。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如画山峰相连,历历尽收眼底,四周云雾缥缈,晃若置身仙境。大好江山之形势险要、景色壮丽,乃是出白鬼斧神工,得天地之独厚,用一“占”字,便觉稳重而切实。后四句,由江山形胜、兵家必争转向了悠久的时间进程和残存的历史陈迹——第二句里的“古”宇便是预设关捩之所在,而其妙处却是若隐若现,平中寓奇。鼓角悲壮,烽火明灭,再用“临风”与“连空”加以点染,更显出了场面的壮阔和气象的豪雄。写到“往事忆孙刘”一句,把历史上的攻守征战凝聚在孙权、刘备两个人物身上,则是具体的落实,也是总括和结束;然后,再用千里戈甲、万灶貔貅加以补苴收拾,词的'韵味就更加饱满而醇厚了。
过片的三个三字短句,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是一种过渡手段,从江山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也就是镇江知府方滋邀集僚属登临多景楼的这次游赏盛会,于是,作者就把他的笔墨集中在了使君方公的身上,同时,又凭借方公抒发了自己的心绪,这种笔法是灵活而别致的。宏放谈笑,是外在的,于顾盼酬应之间显示了人物的风度神采;“洗尽古今愁”则是内在的,抒写了内心的忧郁与痛苦。字面上,说“洗尽”,说“同销”,实际上是洗之不尽、销之不掉的;说“古今愁”,说“万古愁”,都是总括的、夸张的表述,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背后必定要有具体事实的存在。
“不见”二字,引领最后五句,一气贯通,直至终篇,呼应上文的“孙刘”,又写到了另一位功业显赫的历史人物——羊祜。“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今日俊彦登楼、宾主谈笑的场面,敷色再变明丽。“古今愁”启下结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 “今愁”慨言当前。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故重言之日“古今愁”。但志士的心,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这一层包孕的感情非常复杂,色彩声情.错综而富有层次,于苍凉中见明快,在飞扬外寄深沉。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以古况今,前三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压抑不平的心情。所云“襄阳遗恨”是指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词。意在这里略作一顿.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然后以高唱转入歇拍,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羊祜是晋人,与“古徐州”之为晋代地望回环相接,收足全篇。
篇9:《水调歌头·多景楼》原文赏析
江左(2)占形胜,最数古徐州(3)。连山如画,佳处缥缈(4)著危楼(5)。鼓角(6)临风悲壮,烽火(7)连空明灭(8),往事忆孙刘(9)。千里曜(10)戈甲(11),万灶(12)宿貔貅(13)。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14)宏放(15),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16)独千载,名与汉江(17)流。
★ 水调歌头赏析
★ 许景衡传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多景楼》阅读答案及赏析(锦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