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景衡传阅读答案

时间:2022-12-01 01:51:06 作者:tdlpxf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dlpx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许景衡传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许景衡传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许景衡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许景衡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人。登元祐九年进士第。宣和六年,迁殿中侍御史。朝廷用童贯为河东、北宣抚使,将北伐,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

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奏上,诏两浙、江东路权免茶盐比较,贼平日仍旧。

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诛求益急。景衡奏:“财力匮乏在节用,民力困弊在恤民。”且极论和买、和籴、盐法之害,不报。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道景衡之贤。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

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旋迁中书舍人。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以鲠亮忤执政斥,景衡为辨白,坐落职予祠。

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宗泽为东京留守,言者附黄潜善等,多攻其短,欲逐去之。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今若较其小短,不顾尽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缙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疏入,上大悟,封以示泽。

杭州叛卒陈通作乱,权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之,请授以官。景衡曰:“官吏无罪而受诛,叛卒有罪而蒙赏,赏罚倒置,莫此为甚。”卒奏罢之。除尚书右丞。

初,李纲议建都,以关中为上,南阳次之,建康为下。纲既相,遂主南阳之议。景衡为中丞,奏:“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漕运不继,不若建康天险可据,请定计巡幸。”潜善等倾纲使去,南阳之议遂格。至是,谍报金人攻河阳、汜水,景衡又奏请南幸建康。黄潜善等素恶其异己,遂借渡江之议罪之,已而有诏还京,罢景衡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至瓜洲,得暍疾【注】,及京口卒,年五十七,谥忠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注】 暍疾:中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 不报:没有答复

B.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 调度:安排,调遣

C.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 执政:掌管大权

D.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 密迩:靠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B.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C.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D.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 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景衡敢于揭发官员的过失。朝廷任命童贯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打算北伐,许景衡上书指出童贯贪婪伪诈,不能重用他。

B.许景衡关心百姓生活。面对财力匮乏、百姓贫困的状况,他上奏章建议朝廷节省开支,抚恤百姓,并且极力指责和买、和籴、盐法的危害。

C.许景衡保护清正官员。高宗时,依附黄潜善的`谏官经常攻击宗泽的短处,许景衡就上书替宗泽解释,后来皇上彻底醒悟,就加封了宗泽。

D.许景衡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建都问题上,许景衡认为以建康作为都城最好,而以南阳作为都城缺陷多,后来又上书请求皇上南巡建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5分)

(2)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缙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5分)

参考答案

4、B 解析 调度:征调赋税。

5、C 解析 回答文言文断句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专有名词、连词和句末语气助词,二是语句的谓语。这道题中,要关注“而”“景衡”“民”等,同时注意分析动词“残燬”“如”“奏”“减”等的主语、宾语等。

6、C 解析 “就加封了宗泽”说法有误,“封以示泽”的意思是把许景衡的奏折封起来送给宗泽看。

7、(1)通过侄女婿传递,他把书信误送到王黼手里,王黼因此中伤许景衡,朝廷放逐了许景衡。(得分点:“因”“缪”“中”各1分,大意2分)

(2)如果要罢免宗泽,另外委任留守,不知大臣中有谁的威望政绩能超过宗泽的?(得分点:“苟”“别”“加”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人。考中元祐九年进士。宣和六年,升任殿中侍御史。朝廷任用童贯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打算北伐,许景衡指出童贯贪婪伪诈不可任用的数十件事情,皇上没有答复。

睦州的贼寇被平定后,江浙地区的郡县被摧残焚毁,但征收茶盐的方法如旧。许景衡上奏说:“茶盐之法,应当按照食用茶盐的多少作为每年征收的依据。如今征收的茶盐不少于以前。百姓想不穷困做得到吗?”奏章呈上后,朝廷下诏令两浙路、江东路暂时免去征收茶盐,贼寇平定后照旧执行。

朝廷调集征讨燕云的部队,供给跟不上,强制征收越来越急。许景衡上奏说:“财力匮乏应该节省开支,百姓贫困应该抚恤百姓。”并且极力指出和买、和籴、盐法的危害,皇上没有答复。恰好洋州知府吴岩夫写私信给掌管大权的大臣,称道许景衡的忠贤。通过侄女婿传递,他把书信误送到王黼手里,王黼因此中伤许景衡,朝廷放逐了许景衡。

宋钦宗即位,征召许景衡为左正言,许景衡不久升任中书舍人。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因为刚直诚实忤逆执政大臣遭排斥,许景衡替他们辩白,因此被撤销职务称为宫观使。

宋高宗即位,授予许景衡御史中丞的职位。宗泽任东京留守,谏官依附黄潜善等人,经常攻击宗泽的短处,想排斥罢免他。许景衡上奏说:“我虽然不认识宗泽这个人,但私下里很钦佩他。如今如果计较他的小错误,不顾他精忠报国的气节,那么太不宽恕了。如果要罢免宗泽,另外委任留守,不知大臣中有谁的威望政绩能超过宗泽的?”奏疏呈上,皇上彻底醒悟,把这个奏折封起来给宗泽看。

杭州叛卒陈通作乱,代理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了他,请求朝廷授予陈通官职。许景衡说:“官吏无罪却被杀,叛卒有罪却被赏,赏罚倒置,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了。”最终奏请罢免了他。朝廷授予许景衡尚书右丞一职。

当初,李纲议论建都一事,认为关中为首选,南阳次之,建康为最不好的选择。李纲当上丞相后,就主张南阳建都之议。许景衡任中丞,上奏说:“南阳没有险阻,并且靠近盗贼,漕运不连续,不如建康有天险可以凭依,请定计南巡。”黄潜善等人排挤李纲使他被罢免,在南阳建都的提议最终被搁置。这时,有谍报称金兵攻打河阳、汜水,许景衡又上奏请求皇上南巡建康。黄潜善等人向来憎恨许景衡与自己意见不合,于是借用劝谏皇上渡江巡幸建康的建议给他定罪,不久有诏令还京,罢免许景衡中丞一职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到瓜洲时,中暑得病,到京口时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谥号忠简。

篇2:许景衡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许景衡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人。登元祐九年进士第。宣和六年,迁殿中侍御史。朝廷用童贯为河东、北宣抚使,将北伐,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

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奏上,诏两浙、江东路权免茶盐比较,贼平日仍旧。

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诛求益急。景衡奏:“财力匮乏在节用,民力困弊在恤民。”且极论和买、和籴、盐法之害,不报。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道景衡之贤。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

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旋迁中书舍人。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以鲠亮忤执政斥,景衡为辨白,坐落职予祠。

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宗泽为东京留守,言者附黄潜善等,多攻其短,欲逐去之。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今若较其小短,不顾尽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缙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疏入,上大悟,封以示泽。

杭州叛卒陈通作乱,权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之,请授以官。景衡曰:“官吏无罪而受诛,叛卒有罪而蒙赏,赏罚倒置,莫此为甚。”卒奏罢之。除尚书右丞。

初,李纲议建都,以关中为上,南阳次之,建康为下。纲既相,遂主南阳之议。景衡为中丞,奏:“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漕运不继,不若建康天险可据,请定计巡幸。”潜善等倾纲使去,南阳之议遂格。至是,谍报金人攻河阳、汜水,景衡又奏请南幸建康。黄潜善等素恶其异己,遂借渡江之议罪之,已而有诏还京,罢景衡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至瓜洲,得暍疾【注】,及京口卒,年五十七,谥忠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注】暍疾:中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 不报:没有答复

B.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 调度:安排,调遣

C.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 执政:掌管大权

D.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 密迩:靠近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B.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C.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D.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景衡敢于揭发官员的过失。朝廷任命童贯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打算北伐,许景衡上书指出童贯贪婪伪诈,不能重用他。

B.许景衡关心百姓生活。面对财力匮乏、百姓贫困的状况,他上奏章建议朝廷节省开支,抚恤百姓,并且极力指责和买、和籴、盐法的危害。

C.许景衡保护清正官员。高宗时,依附黄潜善的谏官经常攻击宗泽的短处,许景衡就上书替宗泽解释,后来皇上彻底醒悟,就加封了宗泽。

D.许景衡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建都问题上,许景衡认为以建康作为都城最好,而以南阳作为都城缺陷多,后来又上书请求皇上南巡建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缙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解析调度:征调赋税。

2、C解析回答文言文断句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专有名词、连词和句末语气助词,二是语句的谓语。这道题中,要关注“而”“景衡”“民”等,同时注意分析动词“残燬”“如”“奏”“减”等的主语、宾语等。

3、C解析“就加封了宗泽”说法有误,“封以示泽”的意思是把许景衡的奏折封起来送给宗泽看。

4、(1)通过侄女婿传递,他把书信误送到王黼手里,王黼因此中伤许景衡,朝廷放逐了许景衡。(得分点:“因”“缪”“中”各1分,大意2分)

(2)如果要罢免宗泽,另外委任留守,不知大臣中有谁的威望政绩能超过宗泽的?(得分点:“苟”“别”“加”各1分,大意2分)

大量阅读好处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著,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阅读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篇3: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3分)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和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

20.(1)答:示例1: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2: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篇4: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元史许衡传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高处B.家贫躬耕躬:亲自

C.人有所遗遗:馈赠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除:授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分)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B.②③⑥C.②③⑤D.③⑤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2)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5分)

参考答案

1.A(应释为端正)

2.B(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3.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4.(1)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

(2)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为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篇5: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篇6:许衡文言文阅读答案

许衡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各位,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许衡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各位阅读哦!

许衡文言文阅读答案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问题: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体:体验 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

C.人有所遗 遗:遗留 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

B.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C.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小时候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

(1)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3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3)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3分)

(4)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分)

参考答案:

10.C(应释为“馈赠 ”)

11.D(D 两个“为”都是介词,替。A 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B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因。C第一个“乃”,连词,于是;第二个“乃”,副词,竟然)

12.C(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

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

13.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14.(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3分,“强”“凡”“更”各1分)

篇7:《元史许衡传》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元史许衡传》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3分)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和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

20.(1)答:示例1: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2: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篇8:许逵传阅读答案

许逵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逵,字汝登,固始人。正德三年进士。长身巨口,猿臂燕颔,沉静有谋略。授乐陵知县。六年春,流贼刘七等屠城邑,杀长吏。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刍粟弓马,乞贼毋攻。逵之官,慨然为战守计。县初无城,督民版筑,不逾月,城成。令民屋外筑墙,墙高过檐,启圭窦①,才容人。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余皆入队伍,日视旗为号,违者军法从事。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贼果至,旗举伏发,窦中人皆出,贼大惊窜,斩获无遗。后数犯,数却之,遂相戒不敢近。事闻,进秩二等。时知县能抗贼者,益都则牛鸾,郯城则唐龙,汶上则左经,浚则陈滞,然所当贼少。而逵屡御大贼有功,遂与鸾俱超擢兵备佥事。逵驻武定州,州城圮濠平,不能限牛马。逵筑城凿池,设楼橹②,置巡卒。明年五月,贼杨寡妇以千骑犯潍县,指挥乔刚御之,贼少却。遥追败之高苑,令指挥张勋邀之沧州,先后俘斩二百七十余人。未几,贼别部掠德平,逵尽歼之,威名大著。

十二年迁江西副使。时宸濠党暴横,逵以法痛绳之。尝言于孙燧曰:“宁王敢为暴者,恃权臣也。权臣左右之者,贪重贿也。重贿由于盗薮,今惟翦盗则贿息,贿息则党孤。”燧深然之,每事辄与密议。及宸濠缚燧,逵争之。宸濠素忌逵,问:“许副使何言?”逵曰:“副使惟赤心耳。”宸濠怒日:“我不能杀汝邪?”逵骂曰:“汝能杀我,天子能杀汝。汝反贼,万段磔汝,汝悔何及!”宸濠大怒,并缚之,曳出斫其颈,屹不动。贼众共推抑令跪,卒不能,遂死,年三十六。

初,逵以《文天祥集》贻其友给事中张汉卿而无书。汉卿语人曰:“宁邸必反,汝登其为文山乎!”逵父家居,闻江西有变,杀都御史及副使,即为位,易服哭。人怪问故,父曰:“副使,必吾儿也。”世宗即位,赠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赠逵礼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许逵传》)

[注]①圭窦:圭形小门。②楼橹:上有望楼的战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视旗为号 日:每天。

B.贼果至,旗举伏发 伏:隐匿。

C.俱超擢兵备佥事 超:越级。

D.宸濠素忌逵 素:平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县初无城,督民版筑 ②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

③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 ④每事辄与密议

⑤汝反贼,万段磔汝 ⑥曳出斫其颈,屹不动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逵身材魁梧,且有军事才能。正德六年春,他在乐陵知县任上,修筑城墙,训练兵 卒,招募死士,最终打败了流寇刘七等贼人,并因此而获得了升迁。

B.驻守武定州时,许逵筑城挖壕,修造战车,设巡逻队;第二年五月,贼杨寡妇进攻潍 县,许逵在高苑击败他们,后来又在德平全歼另外一股贼人,威名大震。

C.许逵与都御史孙燧对剪除宁王势力有相同的认识,所以凡事都相互商议。宸濠造反,捆绑了孙燧,欲加杀害。许逵争辩未果,责骂叛寇,英勇就义。

D.从许逵赠送《文天祥集》一事,其父其友就知道许逵必定会在宁王造反时像文天祥一样坚贞,所以其父在未知儿子生死的确切消息时,就摆上牌位哭悼儿子。

篇9:《元史许衡传》原文及翻译

《元史许衡传》原文及翻译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许衡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翻译: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许衡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许衡读书,许衡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许衡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许衡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许衡为什么不摘梨吃,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许衡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许衡。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许衡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许衡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许衡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许衡,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许衡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许衡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许衡,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许衡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许衡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许衡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许衡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许衡的请求。(至元)八年,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为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许衡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弟子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弟子如同成人,爱护弟子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弟子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篇10:《许文岐传》阅读以及答案

许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联枢,广西左参政。文岐,崇祯七年进士。历南京职方郎中。贼大扰江北,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迁黄州知府,射杀贼前锋一只虎,夺大纛①而还。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十三年迁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贼魁贺一龙、蔺养成等萃蕲、黄间,文岐设备严。贼党张雄飞将南渡,命游击杨富焚其舟,贼乃却。巡抚宋一鹤上其功。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尝共宿帐中,军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质明,叛兵百余人夺门遁,一龙追获尽斩之,一军肃然。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兵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十五年,左良玉溃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会擢督粮参政当行,文岐叹曰:“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无何,荆王府将校郝承忠潜通张献忠。明年大举兵来攻,文岐发炮毙贼甚众。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献忠闻其名,不杀,系之后营。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文岐密谓曰:“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谋泄,献忠索之,果得柳圈,缚文岐斩之。将死,语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今事不成,天也。”含笑而死,时文岐陷贼中已七十余日矣。事闻,赠太仆卿。

【注】①大纛: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文甚倚之倚:倚重

B.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固:坚定的

C.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系:联系

D.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阴:暗地里

5.下列对原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B.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C.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D.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文歧作战勇武。当贼寇在江北一带作乱时,文歧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在黄州知府任上,与敌军的交战中射杀了敌军的前锋一只虎,最后夺得敌军大旗而还。

B.许文歧驻守蕲州期间,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聚焦于蕲州、黄州一带,许文歧严密防备。后来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歧用计迫使贼党放弃这次计划。

C.许文歧善于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久镇蕲州的杨富与新到的参将毛显文不和,弄得兵民不安,文歧在宴会中消除了两人的矛盾。

D.许文歧忠于朝廷。形势紧迫,人心惶惶,许多人没有固守阵地的想法,许文歧仍要坚守;他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他立志消灭叛贼。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5分)

(2)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5分)

答案

4、C,系,系狱,被关押。

5、B.

6、D,“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他立志消灭叛贼”有误。原文“献忠闻其名,不杀”中表明许文歧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张献忠敬重他的盛名,而他立志消灭叛贼是他没有自杀的原因。

7、(1)狱中有被判处重刑的七人,(文岐)放(他们)回去省亲(探望亲人),(给他们)规定回狱时间,(这七人)都按照约定时间回来了,于是文岐请求上级官员宽恕他们的罪行。(得分点:“省”、“克期”、“就狱”、“贷”各1分,全句通达晓畅得体1分。)

(2)(于是)安排(或令、或让)妻子送母亲返乡,发檄文令杨富、毛显文出兵在城外驻扎,做好坚守阵地的准备。(得分点:“奉”、“檄”、“出屯近郊”、“为……计”各1分,全句通达晓畅得体1分。)

【参考译文】

许文岐,字我西,浙江仁和人。祖父许子良,曾为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亲许联枢,曾任广西左参政。文岐是崇祯七年(1634)的进士。曾担任南京职方郎中一职。贼寇在江北一带大肆作乱,许文岐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景文十分倚重他。许文歧后调任黄州知府,(在与乱军交战中)曾射杀敌军前锋一只虎,夺大旗而归。狱中有被判处重刑的七人,(文岐)放(他们)回去省亲(或探望亲人),(给他们)规定回狱时间,(这七人)都按照约定时间回来了,于是文岐请求上级官员宽恕他们的罪行。

崇祯十三年(1640),许文歧被调任下江防道副使,驻守蕲州。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部聚集在蕲州、黄州一带,文岐严密防备。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岐命游击将军杨富去烧毁贼党船只,贼党才退却。巡抚宋一鹤将文岐这次的军功上报给朝廷。副将张一龙善用兵,文岐很器重他。(两人)曾共宿一帐中,半夜军中大声喧闹,文岐说:“这是奸人想乘夜逃跑。”他坚持卧床不动。第二天天刚亮,有一百多叛兵夺门逃跑,张一龙将他们全部追捕杀掉,全军肃然。杨富本已长期镇守蕲州,一鹤又派参将毛显文前去,杨毛二人不和,(致使)兵民不安。文岐召见二位将军,于宴会上用一杯酒消除了二人的矛盾,才没有了隐患。

崇祯十五年(1642),左良玉的败兵南下准备大肆劫掠百姓。文岐在江口立马等待,溃兵不敢侵犯。这时,形势一天天危急,士兵没有坚定的意志,恰好此时许文岐已升为督粮参政,正要启程赴任,见此情形不禁叹息说:“我为天子驻守这座孤城已经两年,其职责应死守疆土,如今形势危急,我怎么能离开?”(于是)安排(或令、或让)妻子送母亲返乡,发檄文令杨富、毛显文出兵在城外驻扎,做好坚守阵地的准备。不久,荆王府的将校郝承忠暗中与张献忠勾结。第二年,(贼寇)发兵大举进攻蕲州,许文岐发火炮击毙敌军很多人。夜晚即将过去一半,大雪下了一尺多厚,敌军攻下西门进城了,文岐与敌军进行了巷战。越下越大,炮弹不能发出,于是文岐被俘虏了。献忠久闻文岐之名,当时没有杀他,而将他关押在后营。与他同被关押在后营的还有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文岐秘密地对他们说:“我看贼寇营中大多是乌合之众,数万兵卒都是被俘良民,若将大的道义告诉他们,大家同心协力,贼寇就可以被消灭了。”于是许文歧暗中联系众人,约定四月起兵,以柳圈为信号。这密谋被泄露了,献忠进行搜索,果然搜到了柳圈,捆住文岐要将其斩首。许文岐将要被杀的时候,对别人说:“我当时没有自杀的原因,是我立志要消灭贼寇。如今事情没有成功,这是天意啊!”于是他满脸含笑地死了。这时距文岐被捕已经七十多天了。此事让朝廷知道后,(皇上)追赠文岐太仆寺卿。

篇11:元史许楫传阅读答案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才耶?”楫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从之。三年,屯成,果获其利。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已款伏。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郭昂讨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谕之。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谢事二年卒,寿七十。

(节选自《元史许楫传》)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

B.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

C.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

D.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的察举制科目,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明清时是对举人的雅称。

B.顿首,指头叩地而拜,是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的致敬礼节。而空首则是最为隆重的礼节。

C.岁饥,指年成不好,灾荒之年之意。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

D.七十,为古稀之年,古代也有杖国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的说法,致仕亦是退休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楫才德兼备,颇受赏识。他有才有德,丞相和左丞对他非常器重。世祖认为他应答得谦恭智慧,任命他担任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

B.许楫善于进言,重视农耕。劝谏商挺募民屯田,后被朝廷采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许楫被授予金符,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

C.许楫查案细致,秉持公正。任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期间,行省下令讨伐叛贼,俘获贼兵,经许楫查问后,使六百多良民免遭冤枉,遣返回家。

D.许楫威望颇高,智谋招降。徽州因饥荒盗寇横行,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谈判,并请退兵三十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最终以妙计使寇众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

(2)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

14.许楫为劝农副使时,劝说安西王相商挺募民屯田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A(正确标点为: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重点标志词为“曰”“耶”“也”,“公”“巨济”“楫”“徽州”为各句主语。)

11.B(稽首是最为隆重的礼节。)

12.C(皆是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期间所为。)

13.(1)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体恤你们,哪还用金帛来求见!(抚字、汝辈、奚各1分,句意1分)

(2)许楫察知这个情况后,释放了佃户,关押了富民,人们都很佩服他的英明。(审、系、服各1分,句意1分)

14.①京兆西郊有几千顷荒地;②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③收获的谷物可供给王府之需。(每点1分)

《富兰克林传》阅读答案

李清照传阅读答案

张之洞传阅读答案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

《钟繇传》阅读答案

《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

《华歆传》翻译及阅读答案

呼兰河传阅读答案

《欧阳修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许景衡传阅读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许景衡传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