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猪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赏析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颈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尾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凸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但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这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绝妙的形象比喻。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诗歌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篇2: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及赏析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及赏析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
阳光映照下的万丈瀑布从山间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
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
这庐山的景色多么的壮美,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注释
湖口:即鄱阳湖口,当时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庐山,在今江西省。
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
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ní):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之时。唐玄宗开元十一四年,诗人被贬。旋即,又迁为冀州刺史,唐玄宗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张九龄因获玄宗恩遇对朝廷感恩戴德,因自己的才华和德行获得皇帝的肯定而壮志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张九龄写下了这首诗。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篇3: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唐代:张九龄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阳光映照下的万丈瀑布从山间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这庐山的景色多么的壮美,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注释:
万丈洪泉落,迢(tiáo)迢半紫氛。
洪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迢迢: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重云:层云。
日照虹霓(ní)似,天清风雨闻。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天清:天气清朗。闻:听到。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yīn)氲(yūn)。
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空:天空中的云。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篇4: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赏析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赏析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写的是庐山瀑布的远景,每一联都是从大处着手,不仅写其形貌,更重在传其风神。现在一起来赏析《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这首诗吧!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译文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阅读答案
1、这首诗炼字传神,其中的“落”字就写得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2分)
2、现代学者俞阶云曾赞张诗中的“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两句为:“以健笔写奇景”。请具体赏析这两句诗。(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1分)“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1分)
2、“日照虹霓似”句比喻新颖,既状其形,又绘其色,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刻画了瀑布瑰丽的神采。2分)以“天清风雨闻”状写瀑布的声威,晴空万里,遥望瀑布,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2分)
篇5:《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全文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白话译文】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的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726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诗人简介】
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赏析】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次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三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末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特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显然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但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这不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绝妙的形象比喻吗?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本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象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篇6: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
万丈红泉落2,迢迢半紫氛3。
奔流下杂树4,洒落出重云5。
日照虹霓似6,天清风雨闻7。
灵山多秀色9,空水共氤氲9。
【注释】
湖口: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因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故称湖口。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
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
迢迢(tiáo tiá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白话译文】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的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726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赏析】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次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三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末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特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显然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像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拓展阅读:唐诗 遇见最美的张九龄
他没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狂放,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俏皮,也没有“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悲怆。他是七岁便有神童之称的开元名相,保持着少年的清贵和骄傲,吟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自有的骄矜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许久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好的咖啡要装在热杯子里。因为温度对咖啡口感的影响很大,温热的杯子,不仅是保持温度稳定的必要,亦是对好咖啡本身的尊重。我深以为然。
中国文化一向讲究心性平和,人谓万物皆有灵性,只有柔软祥和的内心才能体察到那些微渺的存在。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我相信日光之下的万千事物,都有各自的灵性,即便是再邋遢随性的人,也会有自己特有的矜持。
我们容易遇见的,多是将骄傲披在身上四处展示的人,以孔雀开屏的姿态,端着华而不实的架子抬腿迈步。他们的自尊仿佛一袭华丽的锦袍,你若触碰,他会恼怒,但若撕开了那件袍子,你便会发现袍子下腐朽的里衬。而真正令人愉悦的,却是那种谦和有礼雅量温和的人,他们从不有意彰显自身,但举手投足都沉稳自信,他们目光澄净地倾听你的意见,或是娓娓道来他的缘由,或是对你的做法轻轻地颔首称许,有你所欣赏的从容气度,他们有着接纳任何指责和批判的度量,却也有不为外物所动的坚定内心。
举世誉而不骄妄,举世毁而不自贬。张九龄,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篇7:望庐山瀑布水原文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原文及赏析
原文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其二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多蝇岩、峭壁、清泉、飞瀑,为著名游览胜地。
⑵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南见:一作“南望”。
⑶三百丈:一作“三千匹”。壑(hè):坑谷。“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⑷歘(xū):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⑸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⑹造化:大自然。
⑺江月:一作“山月”。“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⑻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⑼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⑽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⑾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⑿谐:谐和。宿:旧。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⒀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⒁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⒂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⒃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
篇8:望庐山瀑布水原文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原文及赏析
原文: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其二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庐山:又名匡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多蝇岩、峭壁、清泉、飞瀑,为著名游览胜地。
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南见:一作“南望”。
三百丈:一作“三千匹”。壑(hè):坑谷。“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歘(xū):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造化:大自然。
江月:一作“山月”。“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谐:谐和。宿:旧。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篇9:张九龄诗《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
张九龄,唐代名相,盛唐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曲江(今韶关)人。张说为相时,张九龄深受器重。张悦罢相,张九龄亦受牵连贬外。当张九龄上疏请求调到家乡附近,以便照顾老母时,得到玄宗允许。张便感恩戴德。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这首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篇10:张九龄诗《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诗人是从湖口看瀑布的,那是远看。湖口,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为九江一县。作者看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写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好象来自半天之上。“万丈”谓高,“迢迢”谓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瀑布在阳光 照耀下光彩夺目。太白有“紫烟”、“银河落九天”,可相嫓美。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次联“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写瀑布的风姿:山上杂树丛生,云遮雾嶂。远远望去,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三联“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神采声威,有声有色。阳光照耀,远望瀑布,好像彩虹当空,神采高瞻,与“红泉”照应;天气晴朗,瀑布的声音又似风雨之声。这当然是想像,湖口是听不到的。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末联“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特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显然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诗中所写瀑布,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诗人不就本是朝廷高官,被贬外放,后又沐浴皇恩,调到家乡附近吗?写物又写人。这就是本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
拓展阅读:张九龄的风度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冠整洁。走在路上,总显得风度翩翩、与众不同。所以,每当朝廷有重要的.朝会,在众人中间,他总是很显眼,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同一位衣着整洁而且有风度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觉得愉快,感到精神焕发。相反,同一个不讲卫生又很俗气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很难受了。
所以一个人的威仪很重要。我们的古圣先贤们对一个人的行、走、坐、卧等方面的威仪都有很好的教诲。行、走、坐、卧的标准是: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道法自然最自然。
1.立如松:要像松树一样,顶天立地,这样我们会很骄傲,因为天地之中只有一个动物可以顶天立地──人,人汲取天地之正气。
2.行如风:走路肩要平,要挺胸抬头,大家互相协助,互相看一下行走的时候不要匆忙,要非常轻盈,不要特别大声;在上台讲话时要行如风。当上楼梯时脚步很沉重,代表你很累,所以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你内在的一种心境,你心里很自在很愉快,脚步就会很轻盈。
3.坐如钟:坐着要像铜钟一样的稳健。
4.卧如弓:吉祥卧,右侧卧这样最符合身体的气血流通,左侧卧则会压到心脏。
我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礼仪,自己就有了威仪。这样不仅对自己健康有好处,还会在将来的学习、工作、家庭、待人接物中得到更多益处。
篇11:望庐山瀑布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其一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其二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 《望庐山瀑布水》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赏析(通用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