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ufume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珍珠泉》公开课听课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珍珠泉》公开课听课反思,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 《珍珠泉》公开课听课反思
《珍珠泉》公开课听课反思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层次鲜明。它由远及近地描写珍珠泉。第二、三两段,作者都是先抓特点进行概写,再围绕特点展开具体描写。根据中段课标要求及本文结构特点,正好可以训练学生进行“构段”学习。《珍珠泉》的语言优美、活泼。作者或比喻,或拟人,或联想,使文章生动优美,给读者带来童真般俏皮和欢快。
本文可以说是写景文章的经典之作。旧文重读,让孩子在重读中,感悟写景文章的够段范式。
在课堂伊始,郑庆乐老师带领大家观看了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告诉学生“当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就拥有了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珍珠泉》这篇文章学生们在三年级时已经读过,这堂课,郑老师老瓶装新酒,从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写写学校里的迎宾泉,出发点很独特。
在课堂之初,郑老师就让学生交流:你发现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珍珠泉的呢?育英学校四年级的学生们发言很踊跃,思路也很清楚,都能很准确地知道这篇课文是由远及近的去介绍珍珠泉。
接下来,郑老师便带领大家细品“泉水”,习得写作方法。学生们用三分钟的时间用心读读第二自然段,将文字读成一幅画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指出此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到句子写得很生动优美,关于珍珠泉的特点,学生们也能说出一二来。趁着学生找出了这么多句子,郑老师就马上让学生谈谈哪里写得特别好。《珍珠泉》这篇文字,作者的选材特别,先写周围有特点的景物:石头、青苔、蕨草、花朵,再写泉水的清、深、绿。读着读着,学生们都能用一个词说说泉水的给自己的印象:清、深、绿。郑老师最后小结:作者采用“抓住珍珠泉的特点总写,再把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写出了珍珠泉的绿、深、清、凉的特点写出来,把珍珠泉的静态美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他在一段之后能再次做一个写法上的小结,能使学生更加清楚明了文章的写作特点。
第三板块,郑老师便带领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珍珠泉的水泡。此时老师便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单上的内容自主学习第三段,圈画出概括水泡两个特点的`词语,并划出相关语句。通过交流,让学生们体会到水泡的晶亮、饱满,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到这里是展现了珍珠泉的动态美。一动一静,惟妙惟肖。
在课堂的最后十五分钟,郑老师先把这篇文章的写法做了小结:由远及近;先总写再抓特点写具体;表现特点的词;巧妙的联想、想象。俗话说,生活的美好总是会留给那些善于发现并善于写的人。我们校园就到处存在着一处极美的景色――迎宾泉。配乐出示图片,让学生静静的欣赏校园里美丽的迎宾泉,最后便迁移写段:让学生们写写校园的迎宾泉。此处时间有些紧促,学生们并不能很好的展开写作,从写作效果来看,学生们也没有很好的写出迎宾泉的特点,师生交流习作的时间不够多。
篇2:公开课听课反思
公开课听课反思
10月10日和10月12日,我们组四位教师先后完成了自己的公开课,紧接着积极地参与评课,回味细节,深挖细究,整个过程,让人感到兴味盎然,都觉得受益匪浅。我个人觉得尤为受益:教一年级、与小孩子的交流真的很需要技巧,不是徒有满腔热情、一颗爱心就可以做到的。现在谈一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这几节课我认为最大的共同亮点就是老师们眼里、心里都有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形容课堂教学:“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我们的老师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课前,大家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认真吃透教材,并撰写了教案。课堂上却并没有为追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精准地卡时间,机械地进行各个教学环节。老师们一个个教态自然,或者严谨有序,或者亲切可亲,时而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时而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热情的反馈;学生不能接受的地方,思考不够到位的地方,老师们都自然的停下来,与学生交流讨论,深入引导。在这些交流中,老师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进行撞击,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真实有趣。
另一个共同亮点是课堂真实有趣。
有教育专家提倡说,课堂教学要有“三声”,既赞美声、笑声、惊讶声。在这几节课中,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些要求。老师们都遵循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上引入了各种游戏、直观教具,尊重学生,开启智慧,激发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将识字课上得既有趣又有效。老师对孩子的表现关注有加,发出由衷的赞叹;因某一点的灵动有趣,老师和学生时不时的就发出会心的微笑;学生有惊人之语时,老师惊讶有声,老师表现出独特的教学机智时,孩子们也自然地发出惊叹。老师和学生一起,都沉浸在教学中,激情焕发。
具体到每节课中,老师们在遵守教育共性的前提下,还表现出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向学生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窗户的同时,展示了鲜明的个性。
赵霞老师上的是汉语拼音ān\\ēn\\īn\\ōn.为了让学生较科学,有趣地读准四个后鼻韵母,她首先利用书中插图引出音节,再从音节当中找出新韵母,然后进行字母发音和字形记忆上的指导,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参与学习。新授之后,她又通过采用“找朋友”“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拼音掌握情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缓冲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这一堂课足可以看赵老师的功底,以及这一个月所下的功夫。整个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注意力的集中度、思维的敏捷、反应的快速,都让听课的老师叹为观止。这些值得我好好的学习和反思。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因为内容过多,时间上赶得很,老师语速过快,整个四十分钟内孩子们的思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没有喘息的机会。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所以,建议赵老师以后在上课的时候,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高秀娟老师讲的是《操场上》,她的教态亲切自然,非常有亲和力,课堂节奏把握得张驰有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生活的导入语,拉家常的交流方式,都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乐于接受,乐于思考。课中操、做动作读词语、部首自我介绍,为部首找朋友这些游戏,让学生巩固了新授字词,还了解了词语的音形义,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稍有不足的是,高老师的课堂评价语相对单一,不够多元化。
郑明娟老师讲的`是识字课《一去二三里》。在教学中,郑老师并不只拘限于识字教学,还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完整地表诉自己所见所感的能力;教学数字时,注意将所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田字格操》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拍拍手说一说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田字格的结构,为引导书写做了很好的铺垫。总之,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都相当活跃,识字教学进行得平实有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是,老师过于追求完美,当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的时候,显得有些急躁,语言略感尖锐。
我讲的是识字课《在家里》。我用三个难度不同的谜语导入新课,预热了思维、培养了兴趣。在识记生字新词时,我创设随老师家访的情境,贴近孩子生活,教学生字词也不忘记人文教育。我这堂课运用了多媒体,直观鲜艳的课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节省了时间,让课堂更加紧凑,立体。我的课堂评价语比较有新意,老师们给了较高的评价。不足之处是在遇到教育契机时,流于肤浅,没有抓住机会,让教学更加出色。
总之,这次“人人公开课,天天公开课”活动,让我们几位老师都受益匪浅,希望后来的活动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篇3: 公开课的听课反思
公开课的听课反思
本次公开课,每一位老师都是非常认真的对待,有着极高的工作热情,从他们的课堂就可以看出来,通过本次听课,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xx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贾老师抓住了两份账单的对比,加上巧妙的点拨,让听课老师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母爱的伟大让课堂变得有情有感,人课合一,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表现。
一、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在导入新课时,贾老师不是墨守常规的谈话导入、质疑课题、或是理解题目、情境导入等,而是另辟蹊径板书了一个与数学有关的不等式“0>60”,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二、加强对比,感受母爱。
在学习课文的环节,贾老师重点抓住两份不同的账单让学生感悟母爱的无私无价。当两份醒目的账单出示在屏幕上的时候,不急于让学生说出账单的不同,而是让学生看出不同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大家两份账单的不同,这一环节对学生平时的朗读情况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学生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贾老师就以范读的形式给学生以启发,再让孩子说说两份账单的不同,从而成功地引导学生不但从数量上的区别理解了妈妈为彼得付出了很多,而彼得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从时间上的区别进一步理解了妈妈为彼得付出了十年的辛苦劳动,使学生感受到了妈妈对小彼得无声、无私和无价的爱。贾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生动的语言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领会课文内容,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巧借空白,引导想像。
老师根据课文中的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谓神来之笔。在充分地感知了两份账单的不同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并受到教育呢?在这个环节,贾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使孩子的心灵与彼得融为一体,课堂上贾老师深情地问:“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呢?难道妈妈十年的付出一文不值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想象:小彼得读着读着,眼前浮现的一幕幕妈妈照顾自己的情景。通过层层铺垫,学生的情感就很自然的流露出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这一设计不仅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明白了为什么“0会大于60”,体会到了母爱的无价,理解了妈妈为什么都写的是0芬尼,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注重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了统一。
而xx老师讲的是一篇关于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把尽量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学生从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献血的`起因比较简单,老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阮恒献血前的复杂心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在读中让学生找到描写阮恒小手的动作的词语有:颤抖――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变化的语句中,引导学生感悟他献与不献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下定决心举起手来,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她的生命。
有了这些铺垫,在讲献血过程这一部分时,教师让学生勾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着重抓住四个表示“哭”的词语(啜泣、呜咽、哭泣、抽泣)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反观自己的课,《七颗钻石》是一篇关于博爱的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备课时考虑到如果按部就班地学习文中出现的四次爱,不免让学生乏味,觉得枯燥,因此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爱,其它三次对动物的爱、对路人的爱、母爱则半扶半放的让学生学,但是讲完之后觉得自己还是太过小心翼翼,扶的过多了,生怕学生偏离了自己的路线,如果能完全放手可能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解脱。
除此之外,这次公开课每一位老师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今后我要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多下功夫,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能再放开些,更多地给予学生及时精当的语言点化,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爱上语文。
★ 公开课反思
★ 《珍珠泉》课件
★ 小学英语听课反思
《珍珠泉》公开课听课反思(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