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师傅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七年级木兰诗是第几课,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七年级木兰诗是第几课,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七年级木兰诗是第几课
第10课
精版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人教版)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人教版) 木兰诗 学习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 情节。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翻译
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的响声,只听到木兰的一阵阵叹息声。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女儿没有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天夜晚看见军中的文告,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已经成年的大儿子,木兰没有年长的哥哥,我愿意为了这次征兵去买马和鞍,从此代替年老的父亲从军去打仗。
到东边集市上买一匹好马,到西边的集市上买马鞍和鞍垫,到南边集市上买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上买根长长的马鞭。早晨辞别父母出发,夜晚在黄河边上宿营,听不到爷娘呼唤女儿声音,只听到黄河水奔流发出的溅溅的响声。早晨辞别黄河继续前进,傍晚就到黑山山头,听不到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下胡人的战马发出啾啾的叫声。
到万里之外参加战斗,像飞一样越过关塞和群山。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的铠甲。将士们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木兰等壮士们经过十多年的征战,胜利归来了。
木兰从前线回来拜见天子,天子高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朝廷为木兰记功很多次,兵赏赐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表示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快快把自己送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梳妆打扮;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对着猪和羊把刀磨的霍霍作响。推开我东边卧室的门,坐在我西边卧室的床上,脱下我从军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先前在家时穿的衣裳,对着窗子梳理我像云一样好看的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上美丽的花黄装饰。木兰出门看同伍的士兵,伙伴们都很惊奇:共同生活战斗了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位姑娘。
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篇2:木兰诗(七年级教案设计)
赵同泉
课型:讲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引读
1、多媒体放《谁说女子不如男》mp3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这熟悉的戏曲里是谁的唱段?(生:花木兰)对,花木兰。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木兰诗》:
.2、解题:《木兰诗》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一)诗歌诵读:
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明确听读的要求:(配乐)
①.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在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障碍。
【方法链接】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点勾画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重点字词。
②注意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温馨提示】
A、在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画出你认为重点的字词、句子,小组内交流后写在学案上。
B、借助工具书、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学生活动策略】再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师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总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二)品读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讨问题,然后大家交流。
教师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机杼( )2. 军帖( ) 3. 可汗( ) ( )
4. 鞍鞯( )5. 辔头( )6. 鸣溅溅( )
7. 燕山( )8. 胡骑( )9. 鸣啾啾( )
10. 朔气( )11. 金柝( )12. 十二转( )
13. 姊妹( )14. 磨刀霍霍( )15. 著( )
16. 旧时裳( )17. 云鬓( )18. 雄雌( )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5.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6.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填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 歌,叙述了 的故事。课文的最后一段可归纳出一个成语是: ,意思是:
。
六、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篇3:木兰诗(七年级教案设计)
执教者:赵同泉
课型:讲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学习过程】
二、创设情境,趣味引读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一)诗歌诵读:
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明确听读的要求:
①.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在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障碍。
【方法链接】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点勾画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重点字词。
②注意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2、自由朗读诗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温馨提示】
A、在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画出你认为重点的字词、句子,小组内交流后写在学案上。
B、借助工具书、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活动策略】再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二)品读探究
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诗文,解决以下问题:
【探究要求】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讨问题,然后大家交流。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机杼( )2. 军帖( ) 3. 可汗( ) ( )
4. 鞍鞯( )5. 辔头( )6. 鸣溅溅( )
7. 燕山( )8. 胡骑( )9. 鸣啾啾( )
10. 朔气( )11. 金柝( )12. 十二转( )
13. 姊妹( )14. 磨刀霍霍( )15. 著( )
16. 旧时裳( )17. 云鬓( )18. 雄雌( )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7.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0.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11.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填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 歌,叙述了 的故事。课文的最后一段可归纳出一个成语是: ,意思是:
。
六、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篇4: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
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人教版)
10.木兰诗
学习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当堂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zhu4) 可汗(ke4han2)鞍鞯(an1 jian1)辔头(pei4)
燕山(yan1) 胡骑(ji1) 戎机(rong2) 朔气(shuo4)
金柝(tuo4) 红’妆(zhuang1) 著我旧时裳(zhuo2)
傍地走(bang4)阿姊(zi3)
2.熟读课文,质疑。
3.查字典,查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o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三、正课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2.疏通字词含义,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段。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第一自然段:
[闻]听到,今义是用鼻子嗅。
翻译:一阵唧唧声,又一阵唧唧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到女儿叹气的声音。
第二自然段:
[何所思]“所思何”的倒装,所想的是什么。古代“何”字宾语提前。
翻译: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女儿也没有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我父亲(老了)没有大儿子(接替),我木兰没有大哥(去参军),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以后替父亲去出征。
第三自然段:
[辞]告辞。[去]离开。[暮]晚上。[但]只。
翻译:去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晨告辞爹娘离开家,晚上住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告辞黄河又走了,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鸣叫的声音。
第四自然段:
[寒光]寒冷的月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互文。主语是将军和壮士。
翻译:(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风里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十年后才回来。
第五自然段:
翻译:回来拜见皇上,皇上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给(木兰)记了很多次功,赏赐的财物很多很多。皇上问(木兰)要求什么,木兰不愿意当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
第六自然段:
[皆]都。[惊忙]吃惊忙乱。
翻译:爹娘听到女儿回家来,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到妹妹回来,对着门梳装打扮;小弟弟听到姐姐回来,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面阁楼的门,坐在我西边阁楼的床上,脱下我身上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额头的花黄。走出门看看同伍的士兵,他们都吃惊忙乱得不得了:在
一起打了十二年的仗,竟不知道木兰是女孩。
第七自然段:
翻译:雄兔静卧时两只脚时时爬搔,雌兔静卧时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贴着地面跑时,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3.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故事,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使故事更形象生动。人称上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4.再次朗读,最好当堂背诵。
篇5: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
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人教版)
10.木兰诗
学习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当堂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zhu4) 可汗(ke4han2)鞍鞯(an1 jian1)辔头(pei4)
燕山(yan1) 胡骑(ji1) 戎机(rong2) 朔气(shuo4)
金柝(tuo4) 红’妆(zhuang1) 著我旧时裳(zhuo2)
傍地走(bang4)阿姊(zi3)
2.熟读课文,质疑。
3.查字典,查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o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三、正课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nb
[4] [5]
篇6:七年级木兰诗教案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生读)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好,说到这里,请大家回忆昨天看的豫剧《花木兰》,其中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有没有人记得?
生: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平了……贼……儿……
师:(掌声中)谢谢,虽然只唱了半句,可是韵味尽出,让我们过了一回河北梆子的瘾。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近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见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掌声)
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生:古往今来几英雄,木兰当数排第一,英勇机智杀数敌,是我中华好儿女。(笑,掌声)
师:啊,是一首打油诗吗,也还不错。
生:看,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泪眼簌簌,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颤颤巍巍,送娇女踏上征程。木兰,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掌声)
师:不错,结尾还可改含蓄一点。
生:匈奴们去死吧!让木兰的剑,沾染敌人的血;让木兰的精神,辉映着她的英姿!爹爹呀,女儿不会辜负您,请您等待儿凯旋归来的那一天。(掌声)
师:有气势,散发着一股英雄豪放之气。
生:娘呀!是你把我养大,教给我劳动谋生的本领;爷呀!是你教我武艺,使我成将不死沙场。爷娘的恩情似海深,今生今世报答不尽!(掌声)
生:妈妈!妈妈!儿回来啦!儿不孝!儿不孝!没能留在您的身边。今天,儿回来了,再也不离开您了!您知道吗?儿在外面是多么思念您。平了贼儿快马加鞭,儿赶回来孝敬您啊!(掌声)
师:谁言儿不孝,儿还是孝的,那是一种大德大孝。大家的诗把我们的教室装扮成了诗的殿堂,诗的海洋。老师也写了一首,念给你们听:
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
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
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
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
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
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
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
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
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
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
木兰
英雄的名字
英雄的民族
木兰(掌声)
师:同学们的诗写的很好,老师写的也不错,为什么我们都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不是我们的诗写的好,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放声朗读,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吧!(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生读。(掌声)
师:评一下,还有一点什么不足?
生评:前面还可以,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
生评:“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的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生评:段和段之间没有停顿。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效果会更好,还有谁愿为大家朗读?
生读。(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师:读的真是棒极了。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这么好。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生:木兰回乡后怎么不去相亲?
生:她当然要去相亲的,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拍了木兰相亲的事。
生:木兰回来了,家人是笑还是哭?
生:母亲也许会哭,弟弟肯定会笑。
生:这眼泪包含的
东西太多了,母亲的哭,是高兴的哭;母亲的泪,是含笑的泪。
生:花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
生:因为朝廷要她父亲出征,而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出征,木兰又没哥哥,她弟弟还小,所以只有她去。(掌声)
生:为什么她姐不去?
生:因为她姐没她那么勇敢。
生: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成为花木兰。(掌声)
生: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生: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师: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终生无怨无悔,她的品格正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下课!(掌声)
警惕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史学研究倾向
——《木兰诗》教学侧记
武汉市第二十五中 严容
“北方鲜卑族与蒙古境内的柔然族之间产生的这场战争,为何而战,该不该战,该不该愚昧地表达对天子的忠诚?”
“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
“北魏既对异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弄得民不聊生。”
一份份有关《木兰诗》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摆到了桌上,如上所引的另一种声音也訇然响起,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由于花木兰所生活的年代距今久远,担心学生们不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特意布置了这场围绕《木兰诗》展开的研究性学习,短短一星期,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查来了不说,从梅兰芳主演的京剧《木兰从军》,到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再到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竞相亮相,无一不说明了花木兰这一光彩照人的女英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欣赏和喜爱。
而另一种声音的响起使教室里沉默了,花木兰的形象在一部分人心中黯淡了许多,“如果她真的是英雄,她真的爱自己的祖国,她就应该设法去制止这场战争,不让祖国蒙上污点。”“花木兰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不能拔高她。”“一个女子身上拥有那么多优点,不可能。”“花木兰不该去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冲锋陷阵!”
我立即将同学们的看法归为两类,一类是史学的(科学的)眼光,一类是文学艺术的眼光,并提醒同学们不要以史学的眼光来看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确,《木兰诗》寄托了无名氏与广大劳动人民对善良、勇敢、淳朴、孝顺的花木兰的热情讴歌,对美好人性的热情讴歌,花木兰以及花木兰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信息已经过了文学艺术的典型化处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得将其与生活原型一一对号入座。明确了这一点,从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高度再来看《花木兰》其人其诗,就这样,同学们随着我的设计一步步走进了花木兰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她的精神和人格所达到的空间,也走进了诗的境界与彼此发自内心的一份份感动。
篇7:木兰诗是民歌吗
《木兰诗》属于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当中。《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种民歌。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 / 木兰辞
【作者】佚名【朝代】南北朝
译文对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篇8:木兰诗哪些是详写
一、木兰纺织(详),木兰从军(详),木兰征战(略),木兰还乡(详)
二、应为本文的主题是为了表现木兰深明大义、勤劳善良、机智勇敢、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而不是她血战沙场、勇猛杀敌的勇武
木兰诗赏析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 木兰诗全文
★ 木兰诗节选
★ 木兰诗是谁写的
★ 鉴赏木兰诗
★ 《木兰诗》改编
★ 木兰诗繁体
★ 《木兰诗》起源
七年级木兰诗是第几课(合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