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库区防渗处理设计方案论证论文

时间:2024-10-30 03:45:24 作者:飞过必留痕迹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飞过必留痕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水库库区防渗处理设计方案论证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水库库区防渗处理设计方案论证论文,欢迎阅读!

篇1:水库库区防渗处理设计方案论证论文

水库库区防渗处理设计方案论证论文

【摘要】

针对瀑河水库渗漏严重的问题,为保证大坝渗流稳定和减小渗漏量,通过分析库区地质资料,推荐采用土工膜水平防渗处理方案。根据库

区天然铺盖等厚度图分析和必要的渗流计算,确定了库区土工膜水平防渗的范围。该方案可以基本解决大坝存在的问题。保证大坝安全。

【关键词】

渗流稳定;渗漏量;防渗处理;土工膜

1 工程概况

瀑河水库位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瀑河中游,坝址座落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解村村北0.5km处,距徐水县城25km。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63km2。

瀑河水库总库容为0.975亿m3,洪水标准为1一遇洪水设计、一遇洪水校核,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2 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坝基渗漏严重,致使工程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效益。坝后曾多次出现管涌和大面积沼泽化现象,大坝存在渗透破坏的危险。经过多年的运用观测表明:当水库蓄水时,坝下游地下水随库水位的增高变化明显,说明坝基渗透强烈。1973年10月蓄水后,库水位达到39.4m,至1974年3月库水位已下降到36m,总渗漏量1300万m3;当库水位高于38m时,库水渗漏明显加剧。水库实际运用过程中也曾发生过多次管涌破坏,1960年6月,当库水位达40m时,水库下游3~4km处的户木、南城村一带,出现严重沼泽化。主坝后发生管涌,河滩出现涌泉,井水外流,户木村局部住房地面渗水。

1963年8月8日,当库水位达45.18m时,桩号1+050处坝后反滤沟出现管涌13处,冒出带泥沙的浑水。

1977年8月27日,当时库水位40.38m,在桩号0+406的坝后反滤沟沟头,距坝轴线58.75m,高程33.83m的位置,发生管涌。为保大坝安全,采取放水降低库水位措施,使集中渗流有所减少。但在一个月后,即9月25日,库水位40.05m,上述位置再次出现管涌。1978年和1979年为了渡汛安全,用滤料对管涌部位进行临时处理,并将反滤沟改为盲沟。1979年8月20日~12月10日4个月内,库水位保持在40.13~40.40m之间,坝后未发生管涌现象,但坝后地下水位明显升高,与上游库水位几乎同步变化,水位最高达到38.56m。

3 水库渗漏和发生管涌原因分析

3.1 地质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桩号0+100~0+380段河床砂卵石与下部卵砾石层连通,下部卵砾石层不仅厚度大,而且分布在库区下部、坝基和库外的广大范围内,形成库内外的连通,因此形成良好的渗漏通道。桩号2+080~3+220段表层黄土状壤土中所夹粗砂层,层厚4~6m;埋深3~11m,顶板高程32~39.5m,与河漫滩砂卵石层相通,库内外亦连通。在枯水年,该砂层无水,当库水位上升时,该段成为水平集中渗漏段。桩号4+200~5+700段,砂卵石层埋深为2~10m,顶板高程34.6~44m,与河漫滩卵砾石层相通,库内外亦连通。该层厚度大且与桩号4+200段以前的深层卵砾石层为一层。库水位一旦上升,这里将成为集中渗漏带,其渗漏量将比桩号2+080~3+220段渗漏量还大。

范村村北地表以下6~7m,广泛分布有粗砂层透镜体,回水淹没后易形成水平渗漏。1985年勘探时,在桩号0+500~0+800段发现埋深8.0m,厚0.8m的透水砂带,按其走向和高程分析,此砂带从坝前延伸至坝外,副坝坝后管涌与该透水砂带有关。水库水平防渗重点应放在库区上游段现代河床和二级阶地以下砂层出露或埋深较小地段,其它部位要视天然铺盖分布厚度考虑。防渗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小坝基渗漏量和坝下卵砾石层的渗压水头。

3.2渗漏和管涌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现象和地质条件分析可知,坝基渗漏基本上是沿库区现代河床以及二级阶地的砂层出露部位,渗入下部的深厚砂卵石层,通过深厚的砂卵石层排泄到库外的。由于存在良好的渗流通道,因此渗漏严重。由钻探剖面可知,发生管涌范围上游在高程33.5m左右夹有薄层砂层呈条带状分布区域,走向几乎与该段坝轴线平行,分布宽度约70m,厚度一般0.2~0.7m。砂层的存在是坝后管涌形成的基本条件,反滤沟将砂层切割形成临空面是诱发管涌的.外在原因。由管涌发生时库水位分析,砂层与库区上游二级阶地所夹砂层特别是与某处阶地坎壁出露的砂层相连通。当库水位升高,库水进入阶地坎壁出露砂层形成渗流时,渗透坡降增大,流速增强,在反滤沟内的临空出逸点附近形成较集中的渗流,且对与砂层接触的土层产生接触冲刷,并携带细颗粒出逸,造成管涌现象的发生。

4 库区防渗处理方案比较

通过对和在下库库区进行的地勘资料及天然铺盖等厚度图分析,除冲沟以外,坝前200m范围内的天然壤土铺盖较为连续,厚度达4~15m,具有弱~中等透水性,因此,通过这部分渗漏的水量不会很大。一级阶地和右侧二级阶地以及主河床部位,大面积的土层较薄,厚度不足3m,甚至小于2m,而且还存在局部砂层、砂卵石层出露的现象,这些部位出露的高程大多在38m以上。这也是库水位在38m以上坝基渗漏加剧的原因。虽然这些部位距坝体较远,但由于其下的卵石层连续性较好,厚度较大,渗透性强,渗漏量还是相当大的。

大坝坝基的地质勘探资料表明,坝基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卵砾石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渗透性强,基岩埋深最大83.6m,河床宽度大,施工难度大,而且费用高。如果为了达到彻底解决渗漏问题,保证坝基不发生渗透破坏和下游不再发生沼泽化的效果,可以采用深入基岩的垂直防渗墙。另外,如果本着上堵下排的原则,也可以采用上游加强防渗与下游排渗减压相结合的防渗措施,采用水平防渗方案。针对瀑河水库的地层分布情况及水库渗漏的特点,分别对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以下3个设计方案进行比选。

4.1土工膜水平防渗方案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分析,水库大坝附近的壤土覆盖层平均厚度为5~20m;也就是说,主坝前的人工铺盖及副坝前的天然铺盖较好,不是主要的垂直入渗的部位。在库区沿原河道部位,存在一条天然铺盖薄弱带,且在河道二级阶地部位,有砂层或者砂卵石出露,为主要的垂直入渗部位,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库区弱透水层较薄部位和砂层出露部位,采用土工膜水平防渗处理。土坝水平防渗处理的原则是上堵下排,以保证大坝渗流稳定。从库区天然铺盖等厚度图可以明显看出,坝前壤土层的厚度较大,垂直入渗量不大,而现代河床部位弱透水层很薄,局部砂层出露直接与深层砂卵石层相通,主要垂直入渗部位为现代河床,因此水平防渗重点为库区大面积的现代河床位置。对于局部的采砂坑和范村旧址的坑圈井窖导致局部的渗漏通道,也进行封堵处理。在主坝和靠近主坝的部分副坝,也就是曾经发生管涌的位置,需增加坝体排水。

根据计算成果分析,当砂卵石层渗透系数与上层壤土渗透系数相差100倍以上时,库区渗漏量与上层壤土的厚度和渗透系数有直接的关系。当壤土的渗透系数为1.010-4cm/s,上层壤土的厚度较大时,砂卵石层的渗漏量有大幅度降低,或者当上层壤土厚度较小,但是渗透系数也较小时,达到1.010-6cm/s,渗漏量也会有大幅度的降低。由渗流计算可知,当壤土厚度达到3.0m时,渗透系数达到1.010-5cm/s,当水位为40m的情况下,水库渗漏量为0.28m3/d?m;当水位为46.59m时,水库渗漏量为1.92m3/dm。基本可满足防渗要求.而土工膜的渗透系数为1.010-14cm/s,根据达西定律可知,渗漏量与渗透系数成正比关系,所以土工膜防渗可满足防渗要求。

根据地质资料发现,对于水库的渗流稳定问题,主要原因应为存在渗流通道导致库区渗漏严重,而坝体下游较单薄的壤土层,不能承受几乎没有消减的上游水头,使土体承受的水力坡降大于土体允许的出逸坡降,发生管涌等渗透破坏。因此通过在上游渗流通道进口采取防渗措施,消减水头,使下游土体承受的水头减小,达到解决大坝渗流稳定的目的。

根据渗流计算分析,库区天然铺盖厚度小于3.0m时,渗漏将加剧;当天然铺盖厚度大于3.0m时,渗漏量相对较小。因此,水平防渗处理范围为天然铺盖厚度小于3.0m的部位,主要分布在现代河床部位。

4.2壤土水平防渗方案

对天然铺盖厚度小于3.0m的部位,先进行平整,用壤土进行铺盖补强。与土工膜水平防渗方案不同的是防渗体由土工膜改为壤土.因此,要求作为防渗铺盖的壤土必须有较小的渗透系数。施工过程中,采用分层碾压,控制最大干容量和最优含水量。土料压实标准要根据当地土料用击实仪进行击实试验来决定。壤土平均补强厚度为2.0m,要求土料粘粒含量不少于20%,压实度不低于0.93。该方案要到库区以外寻找料场,运输到库区。防渗铺盖占用部分库容。

4.3垂直防渗方案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可知,坝前天然铺盖厚度不均,具中等透水性,大范围的垂直入渗较强烈;库区河床靠上游段壤土层较薄,局部卵砾石层出露,坝基卵砾石层厚度较大,且分布连续广泛,并与河床卵石层相通,导致库水垂直入渗后通过卵砾石层向库外排泄,造成坝基渗漏严重。由于局部地段卵砾石层与上部土层直接接触,卵砾石层粗粒含量较高,缺少砂粒填充,透水性强,高水头作用下易产生层间接触冲刷,潜蚀作用会影响坝基渗透稳定。为解决坝基严重渗漏与坝基渗透稳定,对深厚的砂卵石地基采用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混凝土防渗墙布置在坝轴线上游坝脚位置。防渗墙顶端埋入坝脚,下端要求穿透深层的砂卵石层,打入相对不透水层。坝基为粘性土、砂性土、碎石土及坚硬岩多层结构,其中砂卵石层下分布有较连续的粘土层,渗透系数较小,可作为相对隔水层,为减少工程量及施工难度,在粘土层较厚部位,防渗墙下端打入粘土层内不小于2.0m,粘土层较薄的部位要求防渗墙嵌入基岩。防渗墙平均深度为62m,墙体厚度0.8m,混凝土强度为c10。

4.4方案比较

经比较分析可知:①垂直防渗方案。防渗效果好,但是防渗墙深度大,坝线长,防渗墙总面积达32万m2,施工难度大,工期长达4年。工程总投资最高,达46371万元。②壤土水平防渗方案。施工较易,但防渗处理效果不如土工膜水平防渗方案,总投资为13998万元,比土工膜水平防渗方案大。施工用的粘壤土要到库区或库外较远的地方运土,对库容有一定减小。施工时要严格控制碾压质量,对施工要求严格。③土工膜水平防渗方案。施工容易,防渗效果好。

篇2:岩口水库岩溶渗漏除险加固防渗处理论文

岩口水库岩溶渗漏除险加固防渗处理论文

1、工程概况

岩口水库位于贵州省仁怀市火石岗乡团山村境内,距仁怀市城区57km。水库座落于桐梓河左岸一级支流石门坎沟上,库区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封闭,为在岩溶洼地内利用粘土防渗层铺盖封堵地表岩溶通道而形成的岩溶水库。水库无大坝,库首为低矮垭口;水库无泄洪建筑物;放水建筑物为库内渠道,渠道从库尾引水至库首后,通过垭口底部放水隧洞引出库外。该水库流域面积0.3km2,总库容为17.0万m3,为小型水库,工程主要任务为集镇供水,解决火石岗乡集镇居民1750人的用水要求。

岩口水库四周及底部均通过防渗铺盖封堵地表岩溶通道蓄水,防渗铺盖为粘土料,现周边铺盖均有破损、开裂现象,跨塌严重。水库蓄水后,部分铺盖被库水淘蚀、冲刷,且库底岩溶发育,铺盖防渗效果较差,现库水沿库底溶隙及库岸岩溶通道产生渗漏,致使水库无法蓄水。

2、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岩口水库库区中后部主要以碎屑岩为主,受侵蚀作用的影响,岸坡支沟发育,局部形成侵蚀台地;库区中部至库首出露强溶岩层,该区地表溶沟、溶槽发育。落水洞分布于水库库首岸边一带,与地下暗河相连。地表水多就近潜伏为地下径流,为浅切中山岩溶洼地地貌。

库区中部至库首段出露二迭系下统栖霞组中至厚层灰岩等强岩溶层,地下发育有岩溶通道。现场调查分析,库内发育有3个规模不等的落水洞(LD1、LD2及LD3),地表落水洞与地下暗河相连。库水主要沿库盆底部岩层层面、溶蚀裂隙面及岸边落水洞渗漏至地下暗河,于桐梓河岸边的硝厂坝出水溶洞排出。

由于地表溶隙、洼地、落水洞等发育,溶穴孔洞等呈筛状分布,且与地表连通性较好,加之工程为典型的封堵地表岩溶通道和利用库岸粘土防渗铺盖的.地表岩溶水库,填筑粘土铺盖时,对沉积在库底的密实粘土层大量取用,局部淘槽深挖致使库底粘土铺盖层被剥离。库首及库岸粘土防渗层由于施工质量较差和库水长期反复淘刷,且长期暴露于水面以上,在人为活动和日晒雨淋共同破坏作用下,铺盖层破损、开裂、跨塌严重,致使水库无法蓄水。

岩口水库建库以来渗漏严重,严重影响水库正常效益的发挥,故需对库水的岩溶渗漏采取工程措施处理。

3、岩溶渗漏处理方案优选

由于库首溶隙、溶穴孔洞等岩溶形态发育较多,分布面积较广、不集中,库盆及岸坡均有分布,若采取灌浆防渗等方案可靠性差,不能有效解决工程渗漏问题。为使水库蓄水正常运行,结合工程特性,设计采用库内建坝方案与土工膜防渗方案进行优选。

3.1库内建坝方案

岩口水库拟建重力坝,坝址位于二迭系下统栖霞组中至厚层灰岩强岩溶分界线的上游端,库区为志留系下统韩家店组泥页岩及部分二迭系下统栖霞组中至厚层灰岩。坝址距库首垭口约65m,两岸地形基本对称,两岸基岩多裸露,无大型不利物理地质体分布,自然边坡稳定性好;河床覆盖层较厚,需清除;河床近右坝肩页岩抗变形能力差,故需作清挖、置换并采取固结灌浆等加强其岩体整体性的处理措施。溢洪道为左坝端表孔自由溢流,洪水经泄槽等下泄至大坝下游。取水口位于大坝右坝段,放水钢管为坝内埋管,进口设双向转动检修闸门,出口直接接入已成引水渠道。

3.2土工膜防渗方案

针对库盆,库首河床覆盖层厚度较大,洼地、落水洞、溶隙孔洞等较发育,覆盖层较厚。首先,宜清除河床覆盖层,防止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对铺盖体造成破坏。其次,需对库盆分布的洼地、落水洞、溶隙孔洞等深挖、扩挖,并利用砼作回填处理。另外,由于库盆溶隙孔洞等与地下暗河连通,暗河水位消长形成气压变化会对铺盖体造成顶托破坏,故库盆分布的较大落水洞及溶隙孔洞需采用碎石盲沟排气。对库岸,在清除地表土层,岸坡平整后浇筑砼面板及块石砼挡墙进行防渗,并在库首垭口侧中上部采用砼预制块护坡。

水库右岸库首段LD1落水洞斜向发育,为原河道的出水通道,在水库修建时对其进行了封堵。考虑先清除原封堵土料,对洞口进行适当扩挖,采用混凝土对洞口破碎带作防护处理后布置溢流缺口,洪水通过溢流缺口跌至LD1落水洞后,流至桐梓河左岸硝厂坝暗河。取水隧洞布置于水库前端垭口处,为已成隧洞,断面不规则,尺寸0.8~1.2m不等。处理方案中,需对原放水隧洞进行局部扩挖处理,并在隧洞内穿钢管将库水引出库外。

3.3方案优选结果

库内新建重力坝与土工膜防渗,两个方案均能较为有效地解决水库渗漏问题,经工程措施处理后,库区地质条件均能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库内建坝方案的坝轴线需上移至灰岩与页岩分界线下游侧,强岩溶分界线的上游端,原库首段库容不能有效利用,库容减少。土工膜防渗方案的开挖量和回填量较大,工程投资相对较高,且泄洪设施不易布置,但该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库容,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岩口水库所在的火石岗乡工程性缺水严重,对水资源需求迫切,结合水库位置和资源分布特点,通过对各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施工条件以及当地建筑材料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土工膜结合砼防渗方案更能适应岩口水库工程,因此设计推荐采用土工膜结合砼防渗的枢纽布置方案。

4、结语

岩口水库由于库首溶隙、溶穴孔洞等岩溶形态发育较多、施工质量较差和库水长期反复淘刷,导致建库以来水库大面积渗漏,直至现在已无法蓄水,严重影响到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必须经全面安全评价分析,以采取合理的工程处理方案,进行防渗补强处理。

(1)地表溶隙、洼地、落水洞等发育,渗漏直至地下暗河。库首及库岸粘土防渗层,由于铺盖层破损、开裂、跨塌等问题,引起水库大面积、大流量渗漏。

(2)库首溶隙、溶穴孔洞等岩溶形态发育较多,且分布广、不集中。常规灌浆防渗等处理方案,与工程实际存在较大差异,防渗可靠性和效果较差,很难有效解决工程渗漏问题。

(3)优选的土工膜结合砼防渗的枢纽布置方案,虽然其开挖、回填工程量大,投资相对较高,但其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库容,充分利用水资源,能够有效缓解火石岗乡工程性缺水严重问题。目前,该工程已建成蓄水,防渗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库底铺设复合土工膜+库岸设混凝土防渗面板的防渗方案,其防渗合格率为100%,并历经多年高水位蓄水运行考验,整体安全性较高,未发现渗漏,水库渗漏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篇3:浅谈水库工程中的防渗漏处理论文

浅谈水库工程中的防渗漏处理论文

【摘要】水库工程一般是国家出资修建的关系到国际民生的重点建设工程。由于工程的特殊性,水利工程的防渗漏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技术问题,对我国当前水库工程中防渗漏处理进行初步的总结和探讨,希望能够对改善水库工程渗漏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 水库工程;防渗漏;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化学补强技术

【Abstract】The reservoir engineering is general is nation property build of relation arrive international people’s livelihood of poin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Because of the special of the engineering, the marine hydraulic engineering defend seep into the problem have been whole society widespread concern of technique problem, to our country current defend to seep into processing to carry on in the reservoir engineering first step of summary and study, hope can to improvement reservoir engineering seep into the problem have help.

【Key words】Reservoir engineering;Defend to seep into;The Su concrete defend a Shen wall a technique;Chemistry compensation technique

水库的渗漏问题关系到水库工程本身的质量,是我们在从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和维护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水库渗漏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与修缮,一方面将会对水库本身的质量产生危害,从而缩短水库工程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将威胁到水库附件居民的生产、生活,进而将“惠民”的水库工程变成了“害民”的`烫手山芋。本文在此对我国水库工程中的防渗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改进我国水库工程的建筑和维护有所帮助。水库的渗漏原因繁多,处理渗漏的技术也比较复杂,概括的来说,当前国内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手段来处理渗漏问题。

1. 垂直防渗技术

垂直防渗常适用于地基透水层较薄或隔水层较浅的情况,以做成封闭式防渗帷幕来根治坝基渗透破坏的险情,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坝基和坝身渗漏问题。

1.1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 。防渗墙的机理是:使用专用机具(乌卡斯钻机),在已建的坝体或覆盖层透水地基中建造槽型孔,以泥浆固壁,并利用高压泵将泥浆压入孔底,携带岩渣,再从孔底回流到地面,然后采用直升导管,向槽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连续的混凝土墙,起到防渗目的。塑性混凝土是用黏土和膨润土取代普通混凝土中的大部分水泥形成的一种柔性工程材料。普通混凝土相比,塑性混凝土弹性模量低、极限应变大、能适应较大变形、抗渗性能好的特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一般施工步骤是:

(1)修建施工平台及导向槽;

(2)划分槽段。槽段的长度宜尽量加长,以减少槽段间接头数量,提高墙体的整体性。但受墙基地质条件限制及成槽深度等因素影响,槽段又不宜过长。根据工程特点,采用冲击钻与液压抓斗相结合的“两钻三抓”成槽方式,即用冲击式钻机钻槽孔两端的接头孔,槽段中间部分用“三抓”完成。

(3)混凝土浇筑。采用直升导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由混凝土输送泵往储料斗送料。

(4)泥浆固壁。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过程中,固壁泥浆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进程和槽壁的稳定,并能起到冷却钻头、润滑钻具、悬浮岩屑以及防止坍孔的作用。

(5)清孔换浆。抓斗在抓孔过程中,会有部分细砂或其他岩渣悬混在泥浆中,然后逐渐沉淀到底孔,抓斗在挖掘槽孔底部时也会遗留少部分细砂和岩渣,这些淤积物都必须在混凝土浇筑前清理干净 否则,会给墙体质量带来危害。

(6)墙体塑性混凝土浇筑。塑性混凝土的浇筑采用泥浆下直升导管法,导管采用直径为250mm的钢制导管,丝扣连接,导管安装用16t吊车或冲击钻辅助下设。

(7)槽段连接。墙段连接采用接头管法,即在一期槽孔浇筑前在槽孔两端下设钢管,待混凝土初凝后,按一定的速度将其拔起,形成混凝土接头孔。

1.2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的机理是:按设计布孔,利用钻机钻孔,将喷射管置于孔内(内含水管、水泥管和风管),由喷射出高压射流冲切破坏土体,同时随喷射流导入水泥浆液与被冲切土体搅拌,喷嘴上提,浆液凝固,在地基中按设计的方向、深度、厚度及结构形式与地基结合成紧密的凝结体,起到防渗作用。

2. 水平防渗技术

水平铺盖分利用天然黏土和人工填筑黏土两种,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施工工作面大、工期短、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的施工设备和器材。按设计要求施工,可以满足渗透稳定,但渗透量较大,坝基下游仍有一定的坡降。因此在采用水平铺盖防渗时,必须结合下游排水减压设施。

3. 使用化学补强技术处理水库渗漏

化学补强是在不改变原工程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原混凝土结构强度,对其薄弱环节产生的裂缝和破损部分,采用化学物质环氧材料进行局部修补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恢复建筑物的整体性,保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性。环氧材料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能与新老混凝土很好地结合,是目前较理想的防渗堵漏新型材料,其组成成分主要有:

(1)主剂环氧树脂是有环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其结构是线型的,本身不会固化,但流动态随温度高低而发生变化加固化剂后,具有良好的粘结性;

(2)固化剂;

(3)增韧剂;

(4)稀释剂;

(5)填料等。

具体步骤:首先清除混凝土表面污渍,先沿裂缝沟槽,把漏水处用水玻璃掺水泥止住水,然后用环氧砂浆修补,接着填筑环氧砂浆,待填满后用木板压紧压平。

水库是水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是民心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库的各项投资逐渐加大,水库工程的数量、规模及建设质量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对水库的防渗漏问题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动作起来,切实提高水库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金丽华、周岚辉,《关于水库风险问题分析》,载《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年6月

[2]王振方、周春海、周淑杰,《化学补强技术在水库工程维修中的应用》,载《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7期

[3]李晓丽、荆亮,《水库土石坝渗漏控制措施分析》,载《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21期

[4]汪炳生,《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在大同水库施工中的应用》,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7月

[5]赵万宏、梁志刚、王永波,《模糊集合理论在水库建设规模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载《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年5月

论证报告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探究论文

水利工程中防渗施工要点分析论文

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专业论文

永定河滞洪水库工程设计特点论文

水库测压管观测数据分析论文

设计方案格式

设计方案范文

对比论证议论文范文

水库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索论文

水库库区防渗处理设计方案论证论文(整理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水库库区防渗处理设计方案论证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