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头点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贵州的结婚礼仪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贵州的结婚礼仪知识,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贵州的结婚礼仪知识
结婚礼仪
苗族
“游方”:黔东南苗族青年恋爱方式。农闲或赶集或节庆时,男青年结伴来到特定的地点,用吹木叶、打口哨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女青年结伴应邀前去对唱情歌。游方的地点称游方坡,必须是公开的地点。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识,之后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直到确定恋爱关系。
“牵羊”:贵阳、平坝等地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在“跳花场”上,小伙子们围成圆圈,边吹芦笙边跳舞。姑娘们现场围观后,掏出一条长带拴在某男的腰带上,表示爱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绣球,离开舞场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宁一带苗族恋爱习俗。夜晚,小伙子们走出家门拿着芦笙或木叶,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边吹边唱,逗引姑娘。姑娘们听见,便出门与小伙子对歌“踩月亮”。
“抢发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区的恋爱风俗, 每逢赶场或花场,姑娘身着盛装,头戴发髻,到歌场游玩。小伙则追赶姑娘,边跑边追。追上姑娘就假装抢发髻,姑娘愿意让小伙抢走,表明有爱慕之情,反之则没有中意。
“背背带织锦” :织金一带苗族男女青年的传情形式。每年花坡场上,苗族女青年背着背带织锦到花场。背带上绣着的美丽图案,表明自己未选定对象。小伙子从背带上刺绣出的图案、颜色、式样等工艺来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场上互相对歌、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往来,彼此都中意对方,双方可选定吉日缔结婚姻。
“凑柴米,吃年饭”:威宁一带苗族青年的恋爱形式。每年 初, 邻寨的姑娘们凑油、盐、柴、米、肉等忙着办盛宴,未婚小伙则吹起芦笙串寨吃年饭。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几日。如没有被姑娘相中,则继续串寨吃年饭,选求意中人。
“掐手传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形式。每逢“四月八”、“龙舟节”等传统节日及其他对歌场合中,通过多次的对歌等方式,某男对某女产生爱慕之情,便伸手轻掐女方小指,试探女方态度。女方回应,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会为拒绝。
布依族
“榔梢”:逢赶场或年节日,男女青年来到集镇上唱歌、弹月琴、吹木叶,挑选意中人。小伙子看上某姑娘,用歌表达自己的意愿。姑娘若对小伙子满意,便双方继续对歌。增进了解。
“甩糠包”:“糠包”内装五颜六色的谷糠,外由彩线缝成。姑娘们手拿糠包向对面小伙子们甩去,寻求意中人。在多次抛糠包的过程中,增进了解。若姑娘对某一位小伙子有好感,就将随身带的小礼物赠送给对方。
“打报古”:“报古”是布依语中对男性接亲者的称呼 结婚时,女方寨中孩童聚集在村外面,用稀泥、水枪等投向男性接亲者。其意思是:你们来接我们寨中的姑娘,就要给你们添点麻烦。
“要荷包”:都匀布依族婚俗。闹新房时先唱“荷包歌”,两人一对,一个主唱,一个帮腔。唱满1 2首“荷包歌”才得一个荷包。荷包里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参加唱“荷包歌”的人非常多,持续时间长,有时一唱就是一整夜。
风俗
1.提亲。说到贵州结婚风俗首先要说到的就是提亲,新郎家要请一个媒人来到新娘家提亲。
2.合八字。在双方家长都同意婚事之后,在有媒人将两人的八字交换。分别找人来为两位新人合八字,看看两个人适不适合婚配。不过因人而异,有些人不相信这些,就直接跳过。
3.烧香。下面就是商量彩礼的事宜,这时候也是要由媒人在中间周旋。要商量彩礼多少钱陪嫁多少等等。一般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有一些意见不合比较固执的家长那谈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4.家长见面。两边对所以意见都统一了之后,就会出来互相见面。在聊一聊婚礼上的细节问题,比如菜品、需要遵守哪些礼节或者酒席数量等等
5.定时间。一些比较注重礼节的人在选结婚日期的时候就会比较传统一些的,比如会用生辰八字以及生肖来选择结婚日期,但是一些思想观念较开放的人就看看黄历选一个周末好一些的日子就行了。
6.请客。开始将请柬发出去,亲戚那边然父母去邀请,你们的朋友或者同事就要由自己邀请。这是个细致活,看看那些人有联系什么人要请什么人不请。在请宾客的时候可以列一份名单,这样就比较不容易遗漏和不会出错啦。
7.哭嫁。在贵州女生在出嫁前半个月就要开始哭嫁,还有一个哭嫁仪式,是用当地方言以诗歌的形式来哭嫁。会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等等,虽然是哭但是却寓意着吉祥如意。
篇2:贵州结婚礼仪
贵州结婚礼仪
苗族
“游方”:黔东南苗族青年恋爱方式。农闲或赶集或节庆时,男青年结伴来到特定的地点,用吹木叶、打口哨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女青年结伴应邀前去对唱情歌。游方的地点称游方坡,必须是公开的地点。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识,之后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直到确定恋爱关系。
“牵羊”:贵阳、平坝等地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在“跳花场”上,小伙子们围成圆圈,边吹芦笙边跳舞。姑娘们现场围观后,掏出一条长带拴在某男的腰带上,表示爱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绣球,离开舞场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宁一带苗族恋爱习俗。夜晚,小伙子们走出家门拿着芦笙或木叶,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边吹边唱,逗引姑娘。姑娘们听见,便出门与小伙子对歌“踩月亮”。
“抢发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区的恋爱风俗, 每逢赶场或花场,姑娘身着盛装,头戴发髻,到歌场游玩。小伙则追赶姑娘,边跑边追。追上姑娘就假装抢发髻,姑娘愿意让小伙抢走,表明有爱慕之情,反之则没有中意。
“背背带织锦” :织金一带苗族男女青年的传情形式。每年花坡场上,苗族女青年背着背带织锦到花场。背带上绣着的美丽图案,表明自己未选定对象。小伙子从背带上刺绣出的图案、颜色、式样等工艺来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场上互相对歌、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往来,彼此都中意对方,双方可选定吉日缔结婚姻。
“凑柴米,吃年饭”:威宁一带苗族青年的恋爱形式。每年 初, 邻寨的姑娘们凑油、盐、柴、米、肉等忙着办盛宴,未婚小伙则吹起芦笙串寨吃年饭。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几日。如没有被姑娘相中,则继续串寨吃年饭,选求意中人。
“掐手传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形式。每逢“四月八”、“龙舟节”等传统节日及其他对歌场合中,通过多次的对歌等方式,某男对某女产生爱慕之情,便伸手轻掐女方小指,试探女方态度。女方回应,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会为拒绝。
布依族
“榔梢”:逢赶场或年节日,男女青年来到集镇上唱歌、弹月琴、吹木叶,挑选意中人。小伙子看上某姑娘,用歌表达自己的意愿。姑娘若对小伙子满意,便双方继续对歌。增进了解。
“甩糠包”:“糠包”内装五颜六色的谷糠,外由彩线缝成。姑娘们手拿糠包向对面小伙子们甩去,寻求意中人。在多次抛糠包的过程中,增进了解。若姑娘对某一位小伙子有好感,就将随身带的小礼物赠送给对方。
“打报古”:“报古”是布依语中对男性接亲者的称呼 结婚时,女方寨中孩童聚集在村外面,用稀泥、水枪等投向男性接亲者。其意思是:你们来接我们寨中的姑娘,就要给你们添点麻烦。
“要荷包”:都匀布依族婚俗。闹新房时先唱“荷包歌”,两人一对,一个主唱,一个帮腔。唱满1 2首“荷包歌”才得一个荷包。荷包里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参加唱“荷包歌”的人非常多,持续时间长,有时一唱就是一整夜。
侗族
“行歌坐月”:侗族男女青年到十四五岁时,三五个姑娘,不分辈分,聚在一起,或做针线或纺织;男子携牛腿琴和琵琶,结伴前往姑娘家唱歌作乐,深夜以至黎明才散。有的地方叫“爬窗”、“坐仓脚”、“晾月”、“走寨”等。
“讨糖”: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同意就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回答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过“讨糖”,姑娘离开,小伙紧追上去。若姑娘已有意中人,就 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
“踩脚后跟”:黔东南一带侗族青年的交往活动。侗族小伙看上姑娘,就会在赶场的时候,跟在身后故意踩对方脚后跟。对方中意,跟着小伙走。不中意,就不理睬。小伙发现对方不跟出来,再进场另觅对象。
“吃细茶”:侗族男女青年相好,征得家长同意,就择定吉日,男方带糖和细茶登门。女方父母将糖摆列桌上,将细茶泡好,请族中长辈和亲友来吃,表示女儿订婚。此后有人提亲,父母就直言相告:“我家妹崽已吃过细茶了。”
“吃新人茶”:侗族青年结婚之日,喜气洋洋的洞房内,桌上都摆着糖果和茶水,招待贺喜的客人。客来,唱歌或说吉利话。新郎新娘将香茶斟满,托起红漆茶盘送茶给客人“吃新人茶”。
土家族
“看人户”:土家族婚姻,经媒人介绍,女方母女到男家进行探访,看男方人才、家境、住房等。女方回家时男方送一套衣服,如果女方接受,就向男方索取鞋样,缝双布鞋给男方,表示亲事说成。女方不受衣服,婚事终止。
“烧大香”:男女双方共同选定吉日,男方请 人挑上糖、粉条、猪腿 、龙凤烛 、大香等茶食礼品到女家,燃烧大香,表示定亲。
“打婚床”:土家族人注重打婚床,以此象征男方富贵贫贱。打婚床的木匠是父母健在、儿女聪慧的“福人”。木材一般选用枣子树、柿子树等,意为早生贵子。婚床长六尺六寸、宽四尺六寸,含“福禄”之意,用红色打底刷漆。
“洞房争强”:土家族婚礼中,执事人宣布“拜堂已毕”,新郎就伸手揭新娘盖头帕,揭下来就意味着日后男比女强。而新娘则将盖头帕四角吊的铜钱咬住不放,以示不服,并使劲挣脱“牵娘”的手,同新郎一起向洞房跑去。土家族人认为,谁先坐上床,以后这个家就由谁做主。
彝族
“鸡卦问亲”:威宁、赫章、水城一带彝族婚姻“凭证”。彝称“呀取祖”。届日由媒人带男家父或母及随行人,备炒面、酒及布料等礼物去女家行“烧鸡吃”仪式。女家杀公、母鸡各一只招待,吃鸡时请长者看鸡卦以卜婚姻吉凶,用红绿丝线将鸡卦扎成两对,男女双方各持一对,作为婚姻凭证。
“半路放马”:彝族嫁女,在赴男家的半路时,行“半路放马”仪式。将新娘扶下马休息片刻再上路。即使男女双方是邻居,也要绕道来举行“放马仪式”。其家教观念认为新娘既嫁,已成男家人,完成一生旅程后,其灵魂想回娘家亦只能到此,不能回娘家祠堂。
“踩鸡蛋”:彝族新娘出嫁,到男家门口时,由送亲的亲兄弟扶下马,男家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牵着手,跨过放在地上的马鞍,再踩碎放在一木勺下的鸡蛋,以寓平安。
仡佬族
“丢布礼”:定亲第三年,男方打扮一新,备一段蓝色布匹到新娘家。新娘出门,新郎将布匹扔向新娘,伴娘将布匹围在新娘腰间,新郎就接新娘回去。
“男不迎亲”:仡佬族婚姻新郎不去迎亲。遵义、仁 怀等地, 迎亲队伍由男子组成,在媒人、押礼先生带领下前往女家迎亲。
“ 过门换三双鞋”:在迎亲这天,新娘要换三双鞋。早穿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到男家门口时再换一双鞋。这习俗意味着新娘自出生直至嫁到夫家,心地纯净,贞洁无瑕。
“打湿亲”:新娘娶进夫家时,跨门进屋,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人。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以求吉利。
此外,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有“行走”、“装香”、“报日子”等习俗。
水族
“破姓开亲”:据传水族社会中的潘、韦二姓 ,历史上行异姓开亲。后人口繁衍渐增,男女婚配失调,同姓各支代表开会,“杀白水牛”祭祖,“倒栽杉树”,“破姓开亲”,故今潘、韦二姓内部开亲习以为常。
“吃小酒”、“吃大酒”:男女双方定亲后,男方选定吉日,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取八字”:定亲宴席的桌上摆四碗酒,其中一碗底下放有新*生辰八字红纸条,由男方代表抬碗取字,每抬一碗就喝掉一碗,一直抬到有纸条的一碗为止。
回族
“烧糖茶”:回族的订婚礼节。男方买两斤红糖和两斤茶叶,由媒人送给女家,女家分送给内亲各家,表明女儿订婚。
瑶族
“凿壁谈婚”:荔波瑶族的恋爱方式。瑶族“干栏式”吊脚楼上,靠正门的厢首,在临街面板壁上凿有一小孔,瑶语称“K笛”。入夜,小伙们前往寮房游方玩耍,闺中淑女靠着枕头,通过 “K笛”同户外的后生们谈情,互唱《捞丢崽》。如此哥来妹往,姑娘起床开门,把小伙子们迎入堂屋,端上糯米饭和米酒招待。此后,意中人避开同伴,独自到“K笛”孔边与姑娘互换信物。经数月或一两年,姑娘嫁妆齐备,感情成熟,就唱《碗筷歌》,准备婚嫁。
“抢腰带”:瑶山瑶族以“抢腰带”建立恋情。女子十七八岁即加入“抢腰带”队伍,利用赶场、陀螺节、婚礼、祭祖等活动,吹箫、对歌,向男方表露心迹。双方情投意合,便双双离开队伍,单独对歌、叙谈,并将腰带拴于腰间与情人相会。
“响碓”或“响房”:荔波瑶族新娘来到男家门口时,陪郎轻扣大门,新郎母亲开门迎新娘入屋,手把手领到石碓旁,让新娘舂响瑶家当天的第一响碓声,表明新娘勤快贤惠,日后生活欢快。
壮族
“上楼梯”:壮族新娘接进男家叫上楼梯。是源于壮族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届时,男家备桶米,上放银首饰,置于楼梯角。新娘脱外衣,提米桶隔级而上。
毛南族
“讨八字”:毛南族婚俗中隆重的礼仪。届时,男方邀约舅爷、姑爷等内亲带礼物往女家。女家用男方带去的笔墨把姑*生辰八字写在“鸾凤单”上,然后大摆筵席宴请宾客。
篇3:贵州结婚风俗礼仪
特色结婚风俗
在贵州,除了传统的汉人外,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因此对于结婚,他们有着传统的婚俗,也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结婚风俗。
贵州苗族婚俗
按照习俗,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过去,黔东南、黔西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三到七年不等。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贵州侗族婚俗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俗,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一个松明火把,活像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团寨要经过一道“歌卡”,即对歌。一盘一对应如流,方许进去接出新娘。
贵州的结婚习俗
1、婚前,男方应该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再到男方家去还礼,一般来说都是男方家置办婚房与家具,而女方家置办电器。在结婚的时候,女方家置办的电器上需要贴上喜字,而男方家置办的不需要贴喜字。
2、结婚当天,男方带上比较亲密的亲戚朋友到女方家接亲,此时女方家比较亲密的亲朋好友会在门口迎接,这叫迎亲。
3、男方到了女方家门口时,需要叫门,男方叫门时女方家时不能直接给他们开门的,一般都会稍微刁难一下新郎,大部分时候新郎都是会用红包通关。
4、在进入到家门以后,新郎需要要给新娘家的男性亲朋好友点烟,女性则是给糖。
5、到了新娘闺房门口时,还得叫一次门,新娘与她最好的姐妹或朋友会在屋里等着,这个时候还是会刁难一下新郎,比如说问些问题,做些运动等,但是还是少不了用红包来讨好新娘的姐妹的。最后还是得新娘发话,门才能开的。这个时候就是要新娘花尽心思来讨好新娘啦。
6、在新郎进门之前,新娘的家里人会把新娘的鞋藏起来,让新郎找。只有找到新娘的鞋之后才可以到婚礼现场。
7、在双方家长见面的时候,男方要给女方一笔钱,也被称为聘礼。至于这笔钱的多少,就要看双方的家境了,有多有少,不需要去比较。
贵州结婚的注意事项
一、人数。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二、哭嫁。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三、新娘出门进门的风水。新娘衣服上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而且婚礼当天新娘忌穿旧鞋,所有的鞋子需是新的。另外,新娘会因婚纱过长而影响到走路,难免会有踩到新郎的时候,但踩到新郎就会有“羞夫之意”,所以,新娘在走路时一定要小心为好。新娘在进新郎家门时,忌脚踏门槛,要跨过去。婚礼当天,新娘出门时,娘家的姑嫂均需回避,因“姑”同“孤”,“嫂”同“扫”,都不吉利。
四、婚车的选择。婚车的选择也不容忽视,并不是越贵重的车越好,而是最好选择有利新郎新娘命格五行颜色的车。因为婚车的颜色也可以代表五行的区分:白、乳白色汽车为金、黑、蓝色汽车为水,紫色汽车为火,土黄色汽车为土,青、碧、绿色的汽车为木。不同命理五行的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五行颜色的婚车为宜。
五、婚车的行驶路线。迎娶的途中,若自己的婚车与他人婚车相逢,称之为“喜冲喜”,则不吉。但可用双方媒人各自预备的花做交换,称之为换花,可避免不详之意。另外,婚车的路线则要避开医院、法院、寺庙、殡葬场、铁塔等不吉之地。负责婚车记录的摄像师也要切记勿把不祥或不吉之物摄入镜头内,以免造成新人的婚姻生活受之不好的影响。
六、新人上下车也要有讲究。从风水来看,婚宴头车的下车顺序也有讲究。新郎和新娘以一左一右分坐在婚宴头车后排座椅,伴郎一般坐在副驾驶位置,当头车到达婚宴酒店时,首先是伴郎下车,从车尾绕至左后门替新郎开门,新郎再从车头绕至右后门替新娘开门,并搀扶新娘下车。而这个顺序则是基于“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考虑,不能颠倒。
篇4:贵州结婚习俗礼仪
1、请媒
请媒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请媒婆提亲了。
男女双方谈情说爱,到了要计划的这一步,父母就要备上一份礼物请媒人为其提亲。也有媒人主动上门求“生意”,被称为啃猪脑壳。一般是男家备办一桌酒菜,封个红纸包,恭恭敬敬地请媒人到堂,由男家长辈陪同媒人吃喝,意即犒劳媒人起步动身去说媒。在吃喝摆笑中,媒人便将将男方家境、意向、要求及亲朋关系等社会背景跟女方亲属叙说。
2、提亲
媒人带上一份礼品(糖果1斤,面条1把),谓之“开口茶”,到女方家,谓之“提亲”,女方家听媒人介绍男方情况后,如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说“我家女儿还小,还要跟大人多住几年,学点见识。”若是女方父母有意思,就会留媒人吃饭,礼物却不收。只说:“这事我们还要征求舅家及亲房大人们的意见。”则表示可再提亲。此后女方家就要通过媒人对男方进行口头“考察”,女方对男方满意,就要“放话”,收下茶礼。这样,提亲就算成功。
3、看人户
若是女方对男方有意思。便选一黄道吉日或利用场天,媒人约起姑娘及其母亲,到男方家“考察小伙人品、长相,家境等。女方到男方家不需备礼品,但男方必须要大酒大肉地热情接待。回家时,男方送给姑娘一套衣裳,如果女方接受,便向男方索取鞋样,以便缝一双新布鞋送给男娃儿,这亲事也就成。
4、递书子
经过媒人促合,男女双方都同意。男方就用红纸折叠成信封式的书子,内写”天桥已架,鸿沟已清,谨听媒介,一允千金“这样的句子,表示婚事认可,谓之”准书“,由媒人将书子和礼品(糖、果、肉、衣料)送交女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伯叔等内亲均有一份。递书子,便建立亲家关系,若有大事小务,或农闲时节,互相走动。逢年过节,准女婿也必须携带礼物敬奉女方父母。
5、讨庚
讨八字叫”讨年庚“或”讨庚“。男方家请阳阳先生看个黄道吉日,把吉日告诉女方家,取得女方家同意。讨年庚时,男方家挑着酒、肉、面条、衣物等礼品去女家,送过礼物后,再递上用红纸写的贴子,里面左边写上吉语和”乾造“及男方的生庚八字,然后女方在右边写上”坤造“,也写上女方出生年月日。这就是讨庚的”庚书“。若女方给的”假八字“,则意味要推迟婚期,若给真八字,就要立即请算命先生把”年庚“算出,择吉日成亲。
6、打嫁奁
在女儿出嫁时,无论贫富,做父母的都要尽力打发一套像样的”全堂嫁奁“。全堂嫁奁一般是内房、火堂屋、堂屋的一应摆设家具。内房:一对花柜,一对楠木箱子,一对床柜,大小柜子各一个,四个独凳,一个圆盒,铁夹蚊帐,被条,其被盖至少要五床以上。火堂屋:碗柜,小方桌,四张小木椅,洗脸架、脸盆,大脚盆、火盆锅;堂屋:大四方桌,长板凳。有的人家还陪送农具,诸如晒席,锄头,犁耙等。做嫁奁家具时,要看日子,行仪式祭鲁班,谓之”开黑“。木制家具漆成红色,象征红火、喜气。
篇5:贵州结婚习俗礼仪
1、婚前,男方应该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再到男方家去还礼,一般来说都是男方家置办婚房与家具,而女方家置办电器。在结婚的时候,女方家置办的电器上需要贴上喜字,而男方家置办的不需要贴喜字。
2、结婚当天,男方带上比较亲密的亲戚朋友到女方家接亲,此时女方家比较亲密的亲朋好友会在门口迎接,这叫迎亲。
3、男方到了女方家门口时,需要叫门,男方叫门时女方家时不能直接给他们开门的,一般都会稍微刁难一下新郎,大部分时候新郎都是会用红包通关。
4、在进入到家门以后,新郎需要要给新娘家的男性亲朋好友点烟,女性则是给糖。
5、到了新娘闺房门口时,还得叫一次门,新娘与她最好的姐妹或朋友会在屋里等着,这个时候还是会刁难一下新郎,比如说问些问题,做些运动等,但是还是少不了用红包来讨好新娘的姐妹的。最后还是得新娘发话,门才能开的。这个时候就是要新娘花尽心思来讨好新娘啦。
6、在新郎进门之前,新娘的家里人会把新娘的鞋藏起来,让新郎找。只有找到新娘的鞋之后才可以到婚礼现场。
7、在双方家长见面的时候,男方要给女方一笔钱,也被称为聘礼。至于这笔钱的多少,就要看双方的家境了,有多有少,不需要去比较。
注意事项
一、人数。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二、哭嫁。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三、新娘出门进门的风水。新娘衣服上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而且婚礼当天新娘忌穿旧鞋,所有的鞋子需是新的。另外,新娘会因婚纱过长而影响到走路,难免会有踩到新郎的时候,但踩到新郎就会有“羞夫之意”,所以,新娘在走路时一定要小心为好。新娘在进新郎家门时,忌脚踏门槛,要跨过去。婚礼当天,新娘出门时,娘家的姑嫂均需回避,因“姑”同“孤”,“嫂”同“扫”,都不吉利。
四、婚车的选择。婚车的选择也不容忽视,并不是越贵重的车越好,而是最好选择有利新郎新娘命格五行颜色的车。因为婚车的颜色也可以代表五行的区分:白、乳白色汽车为金、黑、蓝色汽车为水,紫色汽车为火,土黄色汽车为土,青、碧、绿色的汽车为木。不同命理五行的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五行颜色的婚车为宜。
五、婚车的行驶路线。迎娶的途中,若自己的婚车与他人婚车相逢,称之为“喜冲喜”,则不吉。但可用双方媒人各自预备的花做交换,称之为换花,可避免不详之意。另外,婚车的路线则要避开医院、法院、寺庙、殡葬场、铁塔等不吉之地。负责婚车记录的摄像师也要切记勿把不祥或不吉之物摄入镜头内,以免造成新人的婚姻生活受之不好的影响。
六、新人上下车也要有讲究。从风水来看,婚宴头车的下车顺序也有讲究。新郎和新娘以一左一右分坐在婚宴头车后排座椅,伴郎一般坐在副驾驶位置,当头车到达婚宴酒店时,首先是伴郎下车,从车尾绕至左后门替新郎开门,新郎再从车头绕至右后门替新娘开门,并搀扶新娘下车。而这个顺序则是基于“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考虑,不能颠倒。
篇6:阿拉伯结婚礼仪知识
婚礼习俗
男家看中一家姑娘,先请亲友中的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携带茯茶、四色包包、衣料〈2 件〉去女家提亲,俗称“下茶”或“送问包”、“送说茶 ”。经商议,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即留下礼物,否则当即退还。有时女家无法当场给话,双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亲心切而久等无音时,再次请人携带礼物上门催问,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各一人,并言定具体日期,准备订婚仪式,俗称“送礼”、“下占茶” 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茯茶、肉方、衣料等物和脑粉花儿、红绿头绳等化妆品,女方回敬以鞋、绣花袜子等。西宁地区还回赠干果(核桃枣儿)一盘,湿果(将厥麻、杏仁、核桃仁等煮熟染色,拌以果脯、冰糖渣、蜂蜜)二盒,叫 “倒果子茶”, 表示这门亲事己定。 男方接到这些回礼后,即分送给所有亲戚共享,客观上将儿子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的信息告诉他们。其它地区则将馈赠的茯茶分成小块,分赠亲戚。在定婚后至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里,若遇到斋月卡尔德节、古尔邦节,男家须按自己的财力,携带礼物去女家拜访,不可缺少;女家则因送时新果子回礼。
订婚以后,双方协商具体日期送彩礼,俗称“送礼”。届时 ,男方邀请媒人及家下成年男人若干名到家,稍事招待,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一般按女方的意愿和男方的财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还开出礼单,彩礼主要有茯茶、衣料、首饰、现款、羊肉等,一般称现款为“干礼”。 当送礼的人们端着盘子、提着包袱来到女家时,女方家中的人在长辈带领下出门热情欢迎,并以干果碟子、放有一对红枣的奶茶、糖饺儿包子、熬肉米饭、火锅子等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男方送礼毕,女方派人回以获茶、四色包包及专为女婿做的衣帽、鞋或腰带、兜肚等物。 男家接到回赠的茯茶后,同样分成小块,分送亲戚共享。
接下来就是按照商定的日子举行婚礼。一般人家在婚礼前头一天先要念个“亥亭”,以祈祷真主保佑、告慰列祖列宗;也在这一天 ,男方家在院落天井搭起篷布,请来各方亲朋,谓之遵婚。这一天,男方家要请来帮忙料理喜事的人进行具体分工,称为“邀跑窜”, 送亲的、娶亲的、压马的等一干人也在这时一一选定。 同时,新郎新娘还要行沐浴礼(做大净)和修面、开面礼,男女傧相有责任向新郎新娘传授简单的性知识。
举行婚礼的一天,新郎连同自己的父亲、伯父、叔叔、阿舅、兄弟等有关人,在媒人的带领下,大盘子里端着核桃、枣儿、肉方、大米等礼物,一早去女家举行婚礼仪式一一念“尼卡亥”。 主客按规矩在大炕上就坐后,开始念“尼卡亥”。第一项,由跪在大炕上座的主婚人阿訇向跪〈或坐〉在地下的新郎一一考问有关伊斯兰教信仰(“乙麻尼”)、信仰箴言(“克利买”)等常识,答得上者,即行下一项;答不上者,要受到指教,直至当场学会为止。第二项,阿訇询问一对新人的经名(即小名),并向他们及双方父亲询问是否同意这桩婚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即宣布这一婚姻合乎教法,并当众说定“买亥日”钱〈一种宗教聘礼〉。 第三项,全体肃然而脆,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念颂婚姻证词经文,念毕,众人作“都哇 ”祈祷。最后一项,阿訇撤核桃枣儿,孩子们向新郎讨喜钱、讨眼泪钱、破面钱 ,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客人。
席散客走,男家即有两名娶亲的人带一盘花卷馍、一顶盖头〈或一首帕〉、一套衣服等俗称“要裹”的礼物,随马(或 车、轿)前往女家迎亲。 待娶亲的吃过饭,新娘子梳妆打扮停当,便以红毡裹严,由她的兄长抱着送到马上,再同各位长辈、兄弟、妯娌、两位送亲的、一位压马的男孩、一位掌管箱子钥匙的小孩,陪同两位娶亲的,组成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护送着新娘及嫁妆向男家而去。新娘临出门前,有的地方将一碗牛奶泼洒在接亲马的马蹄及其周围,谓之“白奶送”, 到了男家门口,又有一妇女迎来仍旧泼洒牛奶,谓之“白奶接”。 新娘下马行至门道时,新郎上屋顶踩上几脚,期望制伏妻子,婚姻扎实。
卸嫁妆时,拉马压轿的小孩可以得到一份酬金,叫“压轿钱” 。若男家不给或所付钱数太少,他们就不搬嫁妆、不入席,直至满意为止。湟中、化隆等地,迎亲的一干人要在男家住上一夜,其间,新女婿的伯父、叔叔等家要宰羊备席,轮流宴请。
新娘子在人们的呼唤簇拥下进入洞房。入洞房后的新娘子,前来闹床的人们蜂涌而至,有些地方的农村,宴席曲唱家们口唱《恭喜歌》前来恭喜闹床,并为东家演唱宴席曲。闹床闹到一定的时候,新娘的姐姐(或嫂子或送亲的)携带夜餐和核桃枣儿前来洞房铺床,将核桃枣儿压在毡角下,又各置数枚于新娘怀里,祝福儿女满堂。 有的地方,还请二位新人睡前各喝一碗放有二枚熟红枣的牛奶。也有的在新被子的角中塞上红枣、花生、瓜子等,意为早生贵子,白头借老。这时,新郎要给铺床人送些钱,以示谢意。
结婚仪式
阿拉伯人重视订婚
订婚分简繁两种,简单的只有双方男家长参加,繁杂的则由双方的全体家庭成员参加,并邀请教长、名人或邻居作为证婚人出席。讲究的订婚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其热闹程度不亚于随后的正式
新郎独守空房到凌晨
多数的阿拉伯人认为登记之后还不算是真正结婚,只有在举办结婚仪式,一家人热闹过后,才是真正的结婚。据说在巴勒斯坦地区,根据传统,新娘要更衣7次,衣服的颜色分别是:白、红、绿、黄、蓝、青和黑。像阿曼、阿联酋、科威特的新娘还要在手指、脚面、脚趾花“汉娜”(阿拉伯当地的植物颜料,以红色和褐色为主)。
集市新娘任你挑选
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的柏柏尔人居住地,有“新娘市场”。每年9月,那里都要举行“穆塞姆节”,即圣徒纪念日,也是求偶盛会。期间,女方家长或亲戚领着准备出嫁的女子来到市场,小伙子们睁大眼睛悉心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女子的打扮各不相同,待字闺中的少女穿着鲜亮,戴面纱,披圆形头饰;准备再嫁的寡妇则身着肃穆,戴面纱,但披的头饰是尖顶的。求偶的男子可以主动与女子搭讪,如果女子对他中意,就允许他握住自己的手。
随后,由负责人在帐篷里为彼此中意的男女填写结婚申请表,由摩洛哥政府授权的代表签字后,婚姻正式生效。
婚礼习俗
求婚
求婚仪式在新娘家进行,新郎从新娘的父亲或者家族最年长的男性手中接过新娘的手,然后父辈同意,仪式上的人们此时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大家一起喝果子露,果子露通常是两家一起做的。仪式的最后跟中国一样,开席。
订婚
阿拉伯的订婚仪式跟婚礼类似,但是新娘可以穿着任何她喜爱的服装,新郎的服装颜色要和新娘搭配,互相交换戒指,彼此把手指放在对方的右手上。
订婚是在清真寺里举行的正式仪式,一般先由族长或者阿訇致辞,内容先知多么宠爱妻子,如何爱护女人,女人应该怎样对待并爱护她的丈夫。接着,阿訇要求新郎跟着他一起说,然后家族里辈分最高的长辈接受求婚,虽然和求婚仪式有点像,但这次是在真主面前正式的。然后两个见证人签名,证人通常是两个家族里辈分最高的人,到此新人正式结婚了。
接下来是彩绘之夜,彩绘之夜如同少女聚会。新娘的女性朋友和亲戚在新娘家聚会,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大家尽情地跳舞,新娘频繁地换衣服,几乎每一首歌换一套。聚会上还有女子乐队助兴,演奏阿拉伯音乐,有时候也演奏伊斯兰音乐,所有的女孩伴随着音乐跳肚皮舞。一个女子会给大家彩绘,画在手掌和脚上,因为那里的角质素比较多,颜色能保留的时间更长。
婚礼
阿拉伯婚礼本身不同于其他伊斯兰教的婚礼。伊斯兰教婚礼是分别来祝贺的,女客人同新娘在一个房间里,男宾朋和新郎在一个房间内庆祝,最后新郎才拉着新娘的手离开婚礼。阿拉伯人婚礼相对就要开放多了,通常还有游行节目,巡游后大声向众人宣布在真主面前两个新人的结合。
婚礼游行的形式也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篇7:山西结婚礼仪知识
习俗
1、接定,接定的意思其实就是订婚,媒人将男方的生辰八字和聘礼送到女方的家中,再带回女方的生辰八字和礼物。男方的聘礼有红蓝布、首饰、酒、肉等等。
2、送礼,男方确定好良辰吉日结婚,在结婚前的一个吉日送礼。男方将彩礼和礼金等等一切准备齐全交由媒人送给女方。礼金由女方来定的。
3、迎亲,山西晋城的迎亲有两种情况,一是迎亲,二是反迎亲。北留和润城一带,新郎都是不去迎亲的,只打发花轿去抬亲。其他地方的话则是要亲自迎接。无论是迎亲还是抬亲都是要有鼓乐队伍的。男女双方要提前的用白面蒸好五公斤多的大石榴糕,上面插上松枝带上一个松果。
迎娶的时候男方派人先将自己的一个抬到女方家中,再配上女方的一个担回来,走在鼓乐之前。仕宦之家娶亲的话,都是有举着祖先官衔的木牌,鼓乐再后,新娘坐轿前要鸣铳三响,到男方门前也要鸣铳三响,新娘下轿头上要被撒五谷。
4、迎娶,又鸣迎亲、娶媳妇,便是六礼中的亲迎。往往是由新郎亲身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中心,也有媒人或者小叔子指示迎亲队伍前去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5、婚礼,迎娶队伍归到男家往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款待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精细美好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讨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入门。
迎亲队伍
在山西地区,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迎娶队伍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
篇8:结婚文化礼仪知识
首先是婚礼前夕:
第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要举行。
第二、安庆礼。以八字(就是出生的时间资料,现在在很多地方统称为十分,也有送十分之说)、房屋坐向拜床母(现在这个习俗为台湾的一个重要习俗之一)。
然后是婚礼当天:
第一、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需要先祭拜祖先,告知今天有婚礼之喜,祈求祖先保佑,人丁兴旺。
第二、迎亲。迎亲队伍以双数为佳,尤其以6的倍数最好。
第三、燃炮。迎亲队伍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第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大家都要说吉祥话。
第五、请新郎。迎亲队伍至新娘家时,会有一男童手托茶盘(上面有瓜子、糖果等)恭候,新郎下轿(下车)后,要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中。
第六、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应手捧鲜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的姊妹或是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新郎见到新娘,在经过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以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999元红包礼成交,寓意“长长久久”之意。
第七、盖头纱。新郎给予鲜花之后,应将头纱放下,将新娘挽出大厅。
第八、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第九、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分高的女性长辈手持竹筛或是黑伞护其走至礼车(花轿),因为新娘子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第十、礼车。古时的娇子便是现在的礼车(汽车),古时在花轿上方会悬挂一颗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以示“有头有尾”。花轿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筛,用以驱逐路上之不详之物。
双方家庭需沟通商定的事宜有:
(1)落实迎亲人员(有长辈一人带队)、送亲人数、小孩数。
(2)迎、送亲车辆双方各出几台,如何赏钱。
(3)商定迎送亲时间、车行路线和迎送亲、入洞房(新房)、结婚典礼仪式、议程。明确在女方家换妆、照相和在洞房坐福、照相等仪式,均不超过一个小时;典礼仪式20—25分钟。
(4)赏钱沟通:新郎新娘改口钱,压炕钱、新娘换鞋钱、新亲压车赏钱、挂门帘及挂钟赏钱,赏新亲小孩钱、赏嫁妆钱,新亲上礼钱,给新亲加菜赏钱等。
(5)落实证婚人、婚礼庆典讲话人员、献花小孩、放鞭扬花人员。
(6)迎亲礼品返回问题:大葱、喜蜡各返回2颗。
(7)落实女方家执事和男方家宾相,双方有事直接由他们联系沟通。强调伴郎为新郎携带礼品,为新郎新娘上下车开关车门;伴娘协助新娘化妆、换装;伴郎伴娘为新娘铺红毯,点喜蜡,做好交换信物、喝交杯酒和敬酒准备工作,随时关照新郎新娘仪表。
(8)双方习俗沟通、忌讳或注意的问题及其它有关事宜。
★ 西方国家结婚礼仪
★ 用餐礼仪知识
★ 传统礼仪知识
★ 幼儿礼仪知识
★ 礼仪知识策划书
★ 着装礼仪知识
★ 西餐礼仪通用知识
★ 礼仪电报知识
★ 国际礼仪知识
贵州的结婚礼仪知识(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