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4-11-16 03:36:26 作者:mddmdd1989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mddmdd198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夜》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夜》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①促织:蟋蟀。 挑促织:捉蟋蟀。 ②篱落:篱笆。

12.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任选一个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3.这首诗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它的妙处。

12. “送”有“送来”之意,秋风吹动梧桐叶子,送来叶子飒飒作响的声音,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写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动”有“打动”之意,秋风吹来,勾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之情。借秋风来表达漂泊的孤独凄凉之情。(解词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一: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示例二:借景抒情。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答对写法得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得2分)

篇2:夜航船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董宏量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江,你就可以想象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

②长大以后,夜航船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沉思。

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的无知而大胆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吴山越水中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令人品味的文化陈迹。

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似的小桥小镇,想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摸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

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惶惑。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远,你可穿行在高峡夹峙的一线激流中,也可飘荡在豁然开阔的万顷碧波里。当夜深无人你独自抚栏,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火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一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

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某种感悟的到达。

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扫帚,都会使我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那灯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远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开篇,欲扬先抑,为下文表达我对夜航船的情感态度做铺垫。

B.三、四两段插入有关张岱《夜航船》和自己坐船经历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表现主题。

C.文章多次写到在夜航船上读书的经历,既前后照应,又与“夜航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意在表达在夜航船上读书的感悟和启示。

D.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如用“熟睡”写夜晚的长江、把木船比作怀旧的老人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

8.第五段,作者说“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9.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答案:A(B项“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错,没有对比。C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 线索”错。D项“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错)

8.答:①能给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②让人产生怀古的幽情;③对家乡的偏爱;④让人产生掌握自己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⑤在船上读书能带给人某种感悟的到达。(一点1分)

9.答 :①从文章结构看,“夜航船”是贯穿全文的线 索,串起作者由夜航船引发的回忆和遐想。②从主题表现看,抒发对 长江上的夜航船的喜爱之情,并赋予夜航船象征意义,表达生命的河流上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主旨。③从表达效果看,赋 予夜航船 文化内涵,夜航船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给人审美愉悦。(一点2分)

[夜航船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夜》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夜》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夜①

杜 甫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2. 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2分)“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4分)

篇4:《春夜喜雨》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春夜喜雨》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原文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1)《春夜喜雨》中描写的主要景物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喜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诗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夜喜雨》中画线的诗句是写实还是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虞美人》一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词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雨。轻柔细密。

(2)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喜”“好雨”“润物”等。

(3)想象。

(4)凄清愁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篇5:杜甫《春夜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杜甫《春夜喜雨》一诗,完成10~11题。(5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2分)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

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

10.(2分)律诗(五言律诗)

11.(3分) B 12.(3分) D 13.(3分)D 14.(3分)A

篇6: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劝学》)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子曰:“道不同, 。”(《论语?卫灵公》)

(4)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高山仰止, 。(《诗经?车舝》)

【参考答案】

14.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15.【答案】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尽长江滚滚来

(2)寄蜉蝣于天地 齐彭殇为妄作

(3)如今有谁堪摘 不相为谋

(4)钟鸣鼎食之家 景行行止

篇7:《夜寒独觉》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寒独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寒独觉

杨万里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注]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注】华胥政:黄帝梦入华胥仙国。该国百姓听任自然,甚为自得。后遂用“华胥梦、梦华胥、华胥路、华胥境、华胥国、华胥政”等指梦境、仙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小儿啼哭惊扰了自己的美梦,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

B. “恰则华胥政问津”运用典故,反衬出诗人现实处境艰辛、生活不如意的境况。

C. “老来万事不如人”是诗人“脚到五更偏作冷”的直接感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D. “若无窗月谁相伴”以窗外明月烘托出孤寂的氛围,以“谁相伴”抒发内心的孤独。

E. “尚有布衾寒似铁”表现了诗人的知足,表达出诗人达观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

15.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4. AE15. 刻画了一个客居他乡,年老体衰,孤独贫穷的老人形象。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解析】

14. 试题分析:A“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错误,从下文的处境可以看出诗人惊觉不完全是因为小儿啼哭,因此对小儿啼哭并无烦躁的心情。E“表现了诗人的知足,表达出诗人达观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错误,这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嘲讽,是对自身生活窘境的无可奈何。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中诗句的分析,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篇8:《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表述句意(1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

9(6分)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解析】

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结合着注释2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首联、颔联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还运用了嗅觉、听觉的写法,动静结合、拟人等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的事物特点及情感即可。

篇9:《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

《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问题】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5.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9.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1.岂应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5.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8.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9.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0.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11.作者想通过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12.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搞搞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13.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凄清之情和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反衬)

篇10:寂夜的虫子叫阅读练习及答案

寂夜的虫子叫阅读练习及答案

(1)睡不着,而且感觉肚子饿:就起来找东西吃,拿了一根香蕉走到窗口,没开灯,在窗前慢慢地吃完了。白天下过雨,所以夜风特别湿润,特别水灵。

(2)想起有个诗人说,像黑夜一样赤贫,像白昼一样富有,其实这话反说也是可以的。比如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一一我听到了的虫子叫。

(3)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4)在整个世界都睡熟了的时候,小小的虫子开始了感激和赞美,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发现,所以很快我就被感染了,发现失眠竟然也是可以这好的。

(5)小小的虫子啊,你们这么快乐,好像这个大地都是你们的,好像这晚都是你们的, 事实上,就因为你们这么快乐,这个大地就真的是你们的了,这个夜晚也真的是你们的了。

(6)戎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一一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一一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打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7)感激是一所绝佳的学校,它培育着我们内心的爱,赞美也是。

(8)当我真的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像寂寞的虫子一样,也许,我就真正地学会了爱,学会了快乐。

(9)什么是赤贫啊,真正的赤贫就是没有感激和赞美一一没有喜悦。

(10)什么是富有啊,真正的富有就是拥有感激和赞美一一拥有喜悦。

(11)感激是一朵最美的花,赞美也是,甚至是一朵最伟大的花;没有感谢和赞美,我们的生命帐本无法开放,也无法被点亮。

(12)因此,我们以为的“应该∞或“理所应当”,其实是从不存在的。太阳“应该”为我升起吗?清风“应该吹在我身上吗?蓝天和大地“应该静为我所用吗?不,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不承认那伟大的创造者的存在一一不承认这一切都出自一种非凡的爱与仁慈。所以才骄横地认为一切理所应当。因为理所应当,所以不愿相信,也不肯感激。

(13)你以为,星星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夜晚的天空吗?河流会无缘无故地在大地上奔流吗?大地会无缘无故地滋生甘美之物吗?卑小的虫子会无缘无故地在雨后的寂夜一唱再唱吗?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因为爱,星星就不会出现在夜晚的天空了,河流就不会在大地奔流了,大地就不会永无止境地滋生甘美之物了,而今夜的虫子,更不会在雨后的草丛里一唱再唱了。

(14)这就是存在的真相,倘若我们真的洞见了存在的真相一一人与上天的关系,我们也就能清楚明了地看见人世的真相了一一人与人的关系。

(15)当“应该终于从我们的意识里訇然而逝的时候,感激就自然成了我们的生之必需。

(16)一阵清凉的夜风吹来,这时,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了一种祷告的渴望,也就是,一种喷涌的感激的渴望,强烈到我自己都深感整个世界都在熟睡,而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

1.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段作者谈到了哪些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到(13)段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分别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说“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很富有?请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说“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特点:清脆,品莹,富于变化,欢快。

②作用:引出下文,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交代本文的主旨,虫子欢快的叫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意思相近即可)

2.①大自然的赐予;

②简单的物质条件;

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

④陪伴我的亲人。

3.(1)比喻。

①文中把感激和赞美比喻成一所学校,生动形象地表明: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就能学会爱。

②把感激和赞美比喻成一朵最美最伟大的花,生动形象的表明;只有学会了感激和赞美,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2)对比。

①文中将自然界和人类进行对比,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美丽的产生,都是源于她们内心的爱。而人类却觉得一切都是“应该”和“理所应当,不相信爱和仁慈,不肯感激,从而突出的强调我们要向自然界一样学会感激和赞美,学会爱。

②如将第9段和第10段这一对比内容作说明也可以。(意对即可)

4.(1)因为虫子的叫声让作者感到大自然很美:从虫子的叫声中感悟到人要学会感激和赞美。

(2)“心灵舞蹈”指的是思维开始活跃,“我开始思考生活在尘世里的现代人应该学会感激和赞美,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快乐。(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高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仙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欢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不设防》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音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卫填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夜》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