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物质鉴别方法

时间:2024-12-08 03:53:17 作者:k17k17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k17k1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考化学物质鉴别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考化学物质鉴别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中考化学物质鉴别方法

1、沉淀法

待鉴别物质的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进行鉴别。

例:如何鉴别Na2SO4溶液和NaNO3溶液。

使用BaCl2溶液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2、气体法

根据某物质加入某一试剂,是否有气体产生,予以鉴别。

例:有两瓶失落标签的固体,它们是Na2CO3和NaCl,如何鉴别。

使用盐酸鉴别。反应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

3、过量法

利用加入某种试剂,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消失,达到鉴别的目的。

例:怎样鉴别ZnCl2溶液和MgCl2溶液。

解:将两种待鉴别的溶液分别放入二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均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滴加NaOH溶液,可看到有一支试管内的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另一支试管内无此现象。则先产生白色沉淀后逐渐消失的试管内放的是ZnCl2溶液,另一支试管内是Mg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g2++2OH-=Mg(OH)2↓Zn2++2OH-=Zn(OH)2↓Zn(OH)2+2OH-=ZnO22-+2H2O

4、相互法

利用物质间反应,现象不同而予以鉴别。

例:不用任何化学试剂,也不能加热,如何鉴别NaOH溶液和AlCl3溶液。

解:根据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和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现象不同进行鉴别。方法是:取一试管,将两种溶液中的任何一种倒入试管内,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溶液,滴入几滴于试管中,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摇动仍不消失,则说明试管内放的是AlCl3溶液,胶头滴管内放的是NaOH溶液。反之,先产生白色沉淀,摇动沉淀立即消失;试管内是NaOH溶液,胶头滴管内是Al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5、溶解法

利用物质的溶解情况进行鉴别。

例:如何鉴别CaCO3和CaCl2固体。

6、溶解热法

利用物质溶于水,放热或吸热情况不同,予以鉴别。

例:如何用水鉴别NH4NO3固体和KCl固体。

解:将两种固体分别溶于水,水温有明显降低的是NH4NO3,无明显变化的是KCl。

7、密度法

根据物质密度不同而进行鉴别。

例:水和苯是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密度是水大于苯。如何进行鉴别,不能用试剂和加热。

解:取一试管,倒入等量两种液体,此时分为等量两层,下层是水,上层是苯,再加入任何一种液体,若上层增多,则加入的是苯;若下层增多,则加入的是水。

8、丁达尔法

根据胶体有丁达尔现象,鉴别胶体和其它分散系。

例: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9.凝聚法

加入电解质而使胶体发生凝聚,进行鉴别。

例:如何区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解:两种液体分盛于二试管中,滴入几滴Na2SO4溶液,有红褐色沉淀产生,则试管内放的是Fe(OH)3胶体。若无这种现象的是FeCl3溶液。

10、颜色法

物质颜色不同,或与其它物质反应,生成不同颜色,达到鉴别的目的。

例1:怎样区别H2和Cl2。

例2:有两瓶无色溶液,NaCl和NaBr,请予鉴别。

用AgNO3溶液鉴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g++Cl-=AgCl(白色)↓Ag++Br-=AgBr(浅黄色)↓

11、加热法

利用物质热稳定性不同,进行鉴别。

例:不用任何化学试剂,如何鉴别失落标签的二种固体物质是明矾和硫酸铝。

解:将二种固体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试管口有水珠出现的,是明矾,无此现象的是硫酸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Al(SO2)2・12H2OKAl(SO4)2+12H2O

12、焰色法

根据离子或单质的焰色反应,加以鉴别。

例:如何鉴别NaCl溶液和KCl溶液。

13、燃烧法

利用物质燃烧颜色不同或其它现象,予以鉴别。

例:如何区分两种无色气体:H2和C2H2。

解:将两种气体分别点燃,有较多浓烟的是C2H2,无烟的是H2。(也可根据H2和C2H2燃烧时焰色不同进行鉴别)。

14、熔、沸点法

利用物质熔、沸点不同而区别的方法。

例:水和二硫化碳的鉴别。

解:将两种液体取少量,倒在表面皿上,过一会,有一液体立即挥发,是CS2;反之,不挥发的是H2O。

15、闻气味法

根据物质气味不同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鉴别H2S和H2。

16、指示剂法

根据溶液的酸碱性,用指示剂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别下列三种溶液:NaCl溶液、NH4Cl溶液和Na2CO3溶液。

17、氧化法

利用氧化剂,使被测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再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鉴别KCl和KBr溶液。

用通入Cl2的方法鉴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Br-=Br2+2Cl-

18、还原法

利用还原剂,使被鉴别物质发生还原反应,再根据现象予以鉴别。

例:怎样鉴别FeCl2和CuCl2溶液。

解:在盛有FeCl2和CuCl2溶液的两支试管中,通过往试样溶液中分别放入铁片的方法鉴别。

19、磁体法

根据物质的磁性,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鉴别黑色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20、碳化法

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区别其它物质。

例:怎样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篇2:中考化学复习有哪些物质鉴别方法

1、沉淀法

待鉴别物质的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进行鉴别。

例:如何鉴别Na2SO4溶液和NaNO3溶液。

使用BaCl2溶液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2、气体法

根据某物质加入某一试剂,是否有气体产生,予以鉴别。

例:有两瓶失落标签的固体,它们是Na2CO3和NaCl,如何鉴别。

使用盐酸鉴别。反应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

3、过量法

利用加入某种试剂,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消失,达到鉴别的目的。

例:怎样鉴别ZnCl2溶液和MgCl2溶液。

解:将两种待鉴别的溶液分别放入二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均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滴加NaOH溶液,可看到有一支试管内的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另一支试管内无此现象。则先产生白色沉淀后逐渐消失的试管内放的是ZnCl2溶液,另一支试管内是Mg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g2++2OH-=Mg(OH)2Zn2++2OH-=Zn(OH)2Zn(OH)2+2OH-=ZnO22-+2H2O

4、相互法

利用物质间反应,现象不同而予以鉴别。

例:不用任何化学试剂,也不能加热,如何鉴别NaOH溶液和AlCl3溶液。

解:根据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和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现象不同进行鉴别。方法是:取一试管,将两种溶液中的任何一种倒入试管内,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溶液,滴入几滴于试管中,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摇动仍不消失,则说明试管内放的是AlCl3溶液,胶头滴管内放的是NaOH溶液。反之,先产生白色沉淀,摇动沉淀立即消失;试管内是NaOH溶液,胶头滴管内是Al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5、溶解法

利用物质的溶解情况进行鉴别。

例:如何鉴别CaCO3和CaCl2固体。

6、溶解热法

利用物质溶于水,放热或吸热情况不同,予以鉴别。

例:如何用水鉴别NH4NO3固体和KCl固体。

解:将两种固体分别溶于水,水温有明显降低的是NH4NO3,无明显变化的是KCl。

7、密度法

根据物质密度不同而进行鉴别。

例:水和苯是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密度是水大于苯。如何进行鉴别,不能用试剂和加热。

解:取一试管,倒入等量两种液体,此时分为等量两层,下层是水,上层是苯,再加入任何一种液体,若上层增多,则加入的是苯;若下层增多,则加入的是水。

8、丁达尔法

根据胶体有丁达尔现象,鉴别胶体和其它分散系。

例: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9.凝聚法

加入电解质而使胶体发生凝聚,进行鉴别。

例:如何区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解:两种液体分盛于二试管中,滴入几滴Na2SO4溶液,有红褐色沉淀产生,则试管内放的是Fe(OH)3胶体。若无这种现象的是FeCl3溶液。

10、颜色法

物质颜色不同,或与其它物质反应,生成不同颜色,达到鉴别的目的。

例1:怎样区别H2和Cl2。

例2:有两瓶无色溶液,NaCl和NaBr,请予鉴别。

用AgNO3溶液鉴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g++Cl-=AgCl(白色)Ag++Br-=AgBr(浅黄色)

11、加热法

利用物质热稳定性不同,进行鉴别。

例:不用任何化学试剂,如何鉴别失落标签的二种固体物质是明矾和硫酸铝。

解:将二种固体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试管口有水珠出现的,是明矾,无此现象的是硫酸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Al(SO2)212H2OKAl(SO4)2+12H2O

12、焰色法

根据离子或单质的焰色反应,加以鉴别。

例:如何鉴别NaCl溶液和KCl溶液。

13、燃烧法

利用物质燃烧颜色不同或其它现象,予以鉴别。

例:如何区分两种无色气体:H2和C2H2。

解:将两种气体分别点燃,有较多浓烟的是C2H2,无烟的是H2。(也可根据H2和C2H2燃烧时焰色不同进行鉴别)。

14、熔、沸点法

利用物质熔、沸点不同而区别的方法。

例:水和二硫化碳的鉴别。

解:将两种液体取少量,倒在表面皿上,过一会,有一液体立即挥发,是CS2;反之,不挥发的是H2O。

15、闻气味法

根据物质气味不同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鉴别H2S和H2。

16、指示剂法

根据溶液的酸碱性,用指示剂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别下列三种溶液:NaCl溶液、NH4Cl溶液和Na2CO3溶液。

17、氧化法

利用氧化剂,使被测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再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鉴别KCl和KBr溶液。

用通入Cl2的方法鉴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Br-=Br2+2Cl-

18、还原法

利用还原剂,使被鉴别物质发生还原反应,再根据现象予以鉴别。

例:怎样鉴别FeCl2和CuCl2溶液。

解:在盛有FeCl2和CuCl2溶液的两支试管中,通过往试样溶液中分别放入铁片的方法鉴别。

19、磁体法

根据物质的磁性,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鉴别黑色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20、碳化法

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区别其它物质。

例:怎样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1.中考化学复习习题

2.2017中考化学复习提纲

3.初三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4.中考化学复习指导训练碱的化学性质

5.中考化学氧气的性质复习指导

6.20中考化学知识点大全

7.黑龙江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图片版】

8.2017年中考化学冲刺知识点

9.关于中考化学答题中最易失分的问题解析【最新】

10.2017年福建中考化学总分将调整为75

篇3:中考化学物质的量方面试题解题技巧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对于no2方面的试题,还要考虑后续反应,即no2与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经典题:

例题1:(XX年全国高考)在100ml0.10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ml溶有0.010mol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最为0.02mol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l-1

方法: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捷径:题中n(ag+)=0.1l×0.1mol•l—1=0.01mol,n(ba2+)=2.08g/208g•mol—1=0.01mol,n(cl—)=0.02mol,n(cu2+)=0.01mol,n(so42—)=0.01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生成agcl、baso4两种白色沉淀,它们物质的量相等。在生成的溶液中n(cl—)=0.02mol—0.01mol=0.01mol,cu2+未参加反应,所以溶液显蓝色,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大约为200ml,所以c(cu2+)=0.05mol•l—1。以此正确的是b。

总结:这是集化学计算,实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试题。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题2:(XX年上海高考)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a

b.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46g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a

d.在1l2mol•l—1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a

方法:根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捷径: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22.4l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选项错误。b.18g水为1mol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mol。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相同质量的no2和n2o4必然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46gno2即为1molno2共含有3mol原子。d.n(no3—)=1l×2mol/l×2=4mol。以此不正确的为a。

总结: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题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注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系。

例题3:(全国高考)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无结晶水)。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b.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方法: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捷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液,其中含水的质量不知道,无法推断其溶解度的大小。但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析出的质量大于乙,所以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故选d。

总结:有关溶解度方面的试题,在解题时既要考虑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虑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改变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利用溶解度进行有关计算

篇4: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身边的化学物质

20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身边的化学物质

课时1 空气 氧气

一、选择题

1.(2017广西中考)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氮气可用作食品保护气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CO2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2.(2017桂林中考)薯片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 C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2017潍坊中考)如图是空气成分体积分数柱状示意图。其中“a”代表的是( A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4.(2017南京中考)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B )

A.治理工地扬尘 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 D.禁止焚烧秸秆

5.(2017苏州中考)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作燃料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D.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内靠近导管处放一团蓬松的棉花

6.(2017长沙中考)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B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不放热

7.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重要结论的科学家是( A )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D.阿伏伽德罗

8.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C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9.(2017东营中考)小东通过查阅资料,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的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已知广口瓶的有效容积为242 mL,实验8 min后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流入广口瓶中的体积为48 m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前广口瓶底未放少量水

B.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9.8%

C.若实验药品充足,时间足够长,可十分接近拉瓦锡实验的结果

D.此实验可有效解决拉瓦锡实验中的汞污染问题

二、填空及简答题

10.(2017河北中考)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__作保护气,使灯泡耐用__。

11.(2015河北中考)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待__木柴快燃尽__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集气瓶内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__。

12.(2017山西中考)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山西省积极行动,落实整改措施,省城太原首先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缓解空气污染,初见成效。

,B.垃圾清扫车) ,C.喷水雾汽车)

(1)为了使空气更新,天空更蓝,你作为环保小卫士,认为推广使用上述方式的好处是__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空气__。(任选一项回答)

(2)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引起空气污染的有害气体种类很多,请举一例__CO__(用化学式表示)。

(3)你认为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正确的是__abc__。

a.推广使用新能源

b.加强企业排污管理

c.雾霾多发天气,实行私家车限号出行

13.(2017长沙中考)请根据下列各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写出装置图A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试管__。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A__(填字母代号)。

(3)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正确操作是__F__(填字母代号)。

三、实验探究题

14.(2017成都中考)实验室使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回收二氧化锰,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和用品如下。

(1)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2H2O2=====MnO22H2O+O2↑__。

(2)制取氧气时,用a仪器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优点是__AB__(填序号)。

A.便于控制反应快慢

B.定量添加药品更方便

C.生成氧气质量更大

(3)回收二氧化锰,需要进行过滤操作,除上图仪器以外,过滤还需要的仪器名称是__铁架台(带铁圈)__。

(4)过滤时,__f__(填序号)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过滤结束后,小心取下滤纸,将纸上的固体__干燥(或烘干)__(操作名称),转移装瓶,贴上标签。生活中可以替代滤纸的物品是__纱布(或棉花)__。(填一种)

(5)回收的二氧化锰,还可以在上述反应中反复使用。其原因是__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__。

15.(2017南京中考)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经典赏析。

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

资料卡片:

密度:13.546 g/cm3

沸点:356.58 ℃

加热至沸时与氧气反应 氧化汞密度:11.14 g/cm3不能溶于汞分解温度:500 ℃

(1)写出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Hg+O2=====△2HgO__。

(2)本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①汞在加热的条件下,只和氧气反应;②汞为液态,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并能直接用来测见反应器内空间体积的变化;③生成的氧化汞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根据资料卡片,请再补充本实验使用汞的两个优点,并说明依据。

__④汞的沸点较低,汞蒸气与氧气反应比较充分,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⑤氧化汞的密度小于汞,且不溶于汞,因此易与汞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请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此结论予以补充。

__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大约是: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应用题

16.(2014河北中考)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固体,并得到氯化钾溶液100 g。

加热时间/min 0 t1 t2 t3

固体质量/g 28.0 23.2 18.4 18.4

(1)共制得氧气__9.6__g。

(2)计算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反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MnO2△2KCl+3O2↑

149 96

x 9.6 g

14996=x9.6 g x=14.9 g

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9 g100 g×100%=14.9%。

答: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9%。

篇5:中考化学重难点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11大考点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H: ①表示氢元素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2H:表示二个氢原子,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①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注:本文中加减均为上标)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第一个2表示两个镁离子

第二个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阴离子: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请注意上下标)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考点9 化学式

⒈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⒉几点注意事项

⑴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时,要考虑到元素的排列顺序,还要考虑到表示原子个数的角码应写的部位。

⑵一般化合物的中文名称,其顺序和化学式书写的顺序正好相反。

⒊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⑴宏观上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⑵微观上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表示分子的构成: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10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如:Na、Cl、Mg、O。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

⒉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⑵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为正价。

⑶非金属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⑸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⒌化合价的应用

⑴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⑵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

考点1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⒌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整理

固体物质的颜色

白色固体:氧化镁 MgO 、五氧化二磷 P2O5 、氧化钙 CaO 、氢氧化钙Ca(OH)2 、碳酸钠Na2CO3、碳酸钙CaCO3、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氢氧化钠NaOH、无水硫酸铜CuSO4等。

黄色固体:硫粉S

红色固体:红磷P、氧化铁Fe2O3、铜Cu

蓝色固体:胆矾CuSO4·5H2O

黑色固体:木炭C、氧化铜CuO、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生铁Fe

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KMnO4

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2生成沉淀的颜色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氯化银AgCl、硫酸钡BaSO4 。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硝酸或稀盐酸:氢氧化镁Mg(OH)2、碳酸钙CaCO3、碳酸钡BaCO3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Fe(OH)3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Cu(OH)2

3溶液的颜色

蓝色溶液Cu2+:硫酸铜CuSO4、硝酸铜Cu(NO3)2 、氯化铜CuCl2等

黄色溶液Fe3+:氯化铁FeCl3、硫酸铁Fe2(SO4)3、硝酸铁Fe(NO3)3等

浅绿色溶液Fe2+:氯化亚铁FeCl2、硫酸亚铁FeSO4、硝酸亚铁Fe(NO3)2等

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4气体的颜色

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黄绿色气体:氯气

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中考范文

中考作文范文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中考政治试题

中考知识点

中考议论文

中考作文网

中考英文范文

中考化学物质鉴别方法(通用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化学物质鉴别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