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人有三不祥阅读理解答案

时间:2025-01-06 03:35:15 作者:eieieieie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eieieiei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文言文人有三不祥阅读理解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言文人有三不祥阅读理解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文言文人有三不祥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人有三不祥阅读理解答案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

③文:礼仪制度。

④族:音z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下则好非其上 非:责怪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 粲:明白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观察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审:审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上则不能爱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劳苦而功高,未尝有封侯之赏

D. 礼莫大于圣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9.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分)

译文:

(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3分)

译文:

(3)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4分)

译文:

答案:

6.C(此处“察”应解为“明显,清楚”。)

7.A(A都为转折连词“却”。B介词“因为”/连词“因为”。C转折连词“却”/并列连词。D介词“比”/介词“在”。)

8.D(联系全文可知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浣明的是要法后土,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

9.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每两处1分,全对3分)

10.(1)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注意:然则,特,辨)

(2)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注意:以,微,此之谓)

(3)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乱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于是普通人就糊涂了)。(注意:妄人,异道,众人,惑)

参考译文: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却不肯侍奉年长的,卑贱却不肯侍奉尊贵的,没有德才却不肯侍奉贤能的,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背后又毁谤(他),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而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就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好乱世的是不一样的方法,(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或“糊涂”)了。那些晋通人,是愚笨而不会辩说,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盔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篇2:《人有三不祥》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人有三不祥》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22分)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

③文:礼仪制度。

④族:音zò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下则好非其上 非:责怪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 粲:明白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观察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审:审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上则不能爱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劳苦而功高,未尝有封侯之赏

D. 礼莫大于圣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9.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分)

译文:

(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3分)

译文:

(3)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4分)

译文:

篇3:国有三不祥 阅读答案

国有三不祥 阅读答案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

参考答案:

12.B(2分)

13.D(2分)

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

15.为景公解疑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篇4:《国有三不祥》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国有三不祥》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试题】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

【参考答案】

1、B

2、D

3、(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4、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

【补充注释】

1、齐景公:原名姜杵臼,齐庄公的异母弟,史书记载他“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史记“齐世家》),《论语·季氏篇》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

2。 晏婴:又称晏子,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译文】

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山沟遇见蛇,山沟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篇5:《国有三不祥》阅读题答案以及翻译

《国有三不祥》阅读题答案以及翻译

景公①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②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注释】 ①景公:齐景公,齐国国君 ②与:在其中。 ③曷:怎么

6.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下泽见蛇 【水积聚的地方】 B.今日寡人出猎 【古代国君或诸侯自称的谦词】

C.是不与焉 【这件(事)】 D.如虎之室,如蛇之穴 【好比,好像】

7.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召晏子而问之曰”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何陋之有

C.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D.马之千里者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殆所谓不祥也?

②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9.下面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在文章中,对于齐景公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的事实,展开了“国有三不祥”的论述,其解释是唯物主义观点。

B.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C.晏子借为景公解疑的机会进谏,方法委婉巧妙。

D.晏子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对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充分,说服力强。

参考答案

6.D (3分)

7. C (3分)

8.(6分)

①这恐怕是所说的不祥吧。(关键词“殆”错误则扣2分)

②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关键词“到”错误则扣1分,括号中的话没有译出,可不扣分。)

9.D (3分)

参考译文:

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他感到很晦气,闷闷不乐地返回宫中,马上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这恐怕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使用他,是二不祥;使用了却不信任他,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泽遇见蛇,泽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国有三不祥 阅读答案

“有一件小事”阅读理解答案

有家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理解桃花源记及答案

牡蛎阅读理解答案

春风阅读理解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及其答案

泥石流阅读理解答案

暴雨阅读理解及答案

噪音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人有三不祥阅读理解答案(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人有三不祥阅读理解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