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的诗歌解释

时间:2025-01-28 03:36:45 作者:我怀念的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怀念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江雪的诗歌解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江雪的诗歌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江雪的诗歌解释

关于江雪的诗歌解释

江雪 柳宗元诗意:

作品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词语注释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钓:钓鱼。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作品赏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

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著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以上这篇江雪 柳宗元诗意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古诗,诗意的话尽在:诗句大全

篇2:江雪古诗解释

江雪古诗解释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简析]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提供的古诗词江雪原文及解释,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结语: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一直传承了下来,传承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以上便是江雪古诗的解释。谢谢阅读!

篇3:《江雪》诗歌赏析

江雪是一首什么诗 江雪赏析

江雪是一首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江雪的作者

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著名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雪》诗歌赏析]

篇4:江雪柳宗元原文解释

江雪柳宗元原文解释

江雪柳宗元原文解释

作品原文

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3]

鉴赏评价

作品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艺术表现上,除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外,该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仄韵。五绝是绝句中最玲珑剔透的小品,用仄韵是罕见的,也最难写出神韵,因为仄韵字,容易造成逼仄压抑的心理反应,不利于诗境的开拓。而此诗却用仄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绝”“灭”“雪”因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与雪境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峭拔的骨力与清冷色调紧相揉合的特色,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柳诗的基本风格。

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名家评价

《东坡题跋》:柳子厚云:“千山鸟飞绝……”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

《对床夜语》: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诗之外,极少佳者。

《归叟诗话》:郑谷雪诗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堂中语也,如柳子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钧寒江雪”此信有格也哉,作诗者当以此为标准。

《唐诗品汇》:刘须溪云:得天趣,独由落句五字道尽矣。

《批点唐诗正声》: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好雪景,句句妙(末句下)。

《诗薮》:“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然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而庵说唐诗》:余谓此诗乃子厚在贬时所作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为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余岂效此翁者哉!

《唐诗笺要》:柳州气骨迟重,故摹陶、韦不落浮佻。

《诗法易简录》:前二句不沾着“雪”字,而确是雪景,可称空灵,末句一点便足。阮亭论前人雪诗,于此诗尚有遗憾,甚矣诗之难也。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唐诗三百首》: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自一片,故奇。

《筱园诗话》: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绝,阮亭最所心赏,然不免气味凡近。柳子厚“千山鸟飞绝”一绝,笔意生峭,远胜祖咏之平,而阮翁反有微词,谓未免近俗。殆以人口熟诵而生厌心,非公论也。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诵不绝。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

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篇5:古诗江雪的解释

古诗江雪的解释

原文: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释: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描绘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绘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绘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绘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绘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绘,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描绘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描绘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绘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描绘,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江雪》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绘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描绘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描绘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描绘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描绘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绘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篇6:柳宗元《江雪》诗歌赏析

柳宗元《江雪》诗歌赏析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简介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译/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钓:钓鱼。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旳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旳,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旳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旳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旳,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旳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旳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旳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旳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旳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旳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旳老渔翁,在大雪旳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旳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旳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旳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旳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旳是为了给下面两句旳“孤舟”和“独钓”旳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旳“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旳鸟飞,路上旳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旳事,也是最一般化旳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旳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旳、最一般化旳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旳寂静、绝对旳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旳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旳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旳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旳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旳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旳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旳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旳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旳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旳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旳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旳清高孤傲旳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旳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旳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旳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旳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旳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旳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旳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旳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旳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旳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旳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旳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旳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旳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旳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旳。这个被幻化了旳、美化了旳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旳思想感情旳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旳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旳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旳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旳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旳艺术特色。

篇7:柳宗元《江雪》诗歌鉴赏

柳宗元《江雪》诗歌鉴赏

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复中博学宏辞,授集贤院正字。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任礼部员外郎,参预政治革新。不久宪宗继位,废新政,打击革新派。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召还长安,复出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与韩愈发起古文 运动,为一代古文大家,世称“韩柳”。 其诗得《离骚》馀意, 常于自然景物之中寄托幽思,纤而归于淡泊,简古而含有至味。成就不及散文, 却能独具特色。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踪: 踪迹。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篇8:古诗江雪的最佳解释

古诗江雪的最佳解释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下面给大家分享古诗江雪原原文及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柳宗元所作。此首诗是作者假借一幅山水画来描写自己孤独的境遇和异常孤寂的心情。与他的一首《渔翁》同为永州时期之作。

那是一个雪花飞舞的银白色世界,在当时的境宇里既望不到飞鸟的影子,也看不到行人的足迹。画面上只有一个很小很小的黑影,那是在寒江中的孤独上披蓑戴笠的垂钓老翁。这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诗中的起承二句中的“千”与“万”相互对仗。先写雄伟壮观的景物高山,次写山中的小路,把一个幽静博大的全景以对句的形式镶嵌入画面之中。转接两句笔锋一转,描绘江面的景观:江中只有一只孤舟,舟上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以及老翁垂钓的鱼竿。作者把画面的焦距逐渐缩小。雪是从侧面描绘的,直到诗的最后才出现雪的字样。这两句的头一个字“孤”和“独”,也很引人注目。画面上能动的事物,只有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舟上老翁的目光正在一动不动地疑视着江中的鱼漂。这是一个严峻、幽静、寒冷的世界。

诗中所描写的四周这种冷冰冰的雪山和寒江,无疑就是作者所处的大社会环境,而雪中那纹丝不动的垂钓老翁,无疑就是孤独、失忆的作者的化身。这幅画实际上就是一幅心理写生画。

充分地展现了这首诗表面的冰清玉洁的美和内在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人格

了解了以上情形,再来看《江雪》,恐怕就有不同的感觉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和“万”都是用了最大的数字单位,其实就是说所有的路上都见不着人,所有的山上都见不着鸟,若说得绝对些,就是指这个世界一切都不存在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就只能看见一个老头儿披着雨衣,在江心那儿拿一钓竿,正在“独钓寒江雪”。大家可能疑惑那不是钓鱼吗,为何说钓寒江雪呢?的确,他正在钓的不是鱼,而是在钓自己的心情。他钓上来的是一捧雪,但他那颗心甚至比那捧雪还要凉。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当他得不到社会群体和人群的呼应的时候,他当然就会处在一种离群索居的状态,他当然就会把自己孤立起来,而要把自己孤立起来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把自己保护起来。比如你想要证明自己有价值,那当然只能通过一种决然傲立的姿态来显示自己内心的高洁,这两个就像一张纸的A面和B面一样是分不开的。其实没有谁喜欢在一种离群索居中凸显自己的高傲——这种高傲是无奈的、是没办法的,人总得生活,总得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依据吧。

“孤舟蓑笠翁”,一条船、一个人、一根钓竿、一根线,伸到那冰窟窿里钓什么呢?他是希望能够钓上来点希望。可是,往往希望越大失望更大,他钓不上来什么希望。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给亲戚、给朋友、给故交、给老友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哀叹这儿生活的窘困,哀叹自己身上的病痛,哀叹环境的'恶劣,哀叹自己在永州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希望能引起朝廷和朋友们的同情,施以援手,让自己重见天日,可是所有这些去信都没有得到他所希望的回应和帮助,没有人落井下石已是了不得了。

所以我想,通过《江雪》这首诗,我们到底要发现什么,表达什么,感觉什么,能读出来什么,它的确表达了柳宗元在彼时彼地的一个绝望、一个孤独、没有依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柳宗元能够写出这样一首诗,这首诗能够流传到现在,为我们所喜爱,并且进入到我们的教科书里,这就说明这首诗的深处体现着、蕴藏着柳宗元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被我们当代人所感知、所感觉、所体会,它必定能激发我们内心的一种需求和一种追求。而那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在绝境当中依然坚持自我的独立人格的一种精神,在千山万径都渺无人烟的情况下,柳宗元顽强地在描写着自己的人格,感觉着自己富于价值的存在,这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这也充分地展现了这首诗表面的冰清玉洁的美和内在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人格,这正是它的价值。

江雪古诗解释

江雪 古诗

江雪赏析

江雪古诗

柳宗元 江雪古诗

江雪诗词鉴赏

《江雪》 时空美

《江雪》教学反思

古诗江雪柳宗元

古诗江雪课件

江雪的诗歌解释(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江雪的诗歌解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