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冰卖几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描写阅江楼的诗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描写阅江楼的诗歌,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 目录
篇1:描写阅江楼的诗歌
狮子山巅百尺楼,大江滚滚接天流。
碧霄万里连秋色,黄叶千年飞雁丘。
古道苍茫当世改,斯文寥落此时忧。
总叹六代风华已,衰草寒烟凝帝州。
——七律:登阅江楼
篇2:描写阅江楼的诗歌
岁在三秋,草木葱茏;
拾级而上,举步楼宇;
凭栏眺望,悠然遐思。
秋雾弥漫,笼盖川泽;
俯视山林、宛伏千军万马;
繁星点点、如入戟戈连营,
此非元璋大败友谅之军呼?
若夫,云开雾散,天高气清;
波涛万里,群峦叠翠;
犬牙交错,直逼云汉;
卢龙飞舞,携江贯海;
秋雁徘徊,声震江浦;
杜鹃啼血,满目凄怆。
嗟夫,
达则万木生辉,穷则苍宇悲悯,
山水楼阁本无情,心境使然也。
昔太白谪居夜郎,迁客沙鸥,
孤馆春寒;柳子厚困于永州,
孤舟蓑笠,独钓江雪。
古往今来,士者多坚;
感物伤怀,修短随化;
千帆侧过,草木秋霜;
萍水相逢,失路同悲。
登斯楼也,
叹天地之博大,怜行影之渺然。
虽事与愿违,造化弄人;
然放握有度,快意人生;
恬然自安,得失何牵。
平和淡定乃人生之真谛也﹗
篇3:描写阅江楼的诗歌
拾级而望,楼高二十二仞,
气势巍峨挺拔,英姿绰约而光彩照人。
斗拱飞檐,上出重霄。
翠阁流丹,下临无地。
碧瓦斜阳,晖映四野。
曲径盘腰,丹珠裹体。
驾卢龙,蜿蜒驱江欲赴东海。
白云掠于前,似银燕展翅。
秋风旋于后,若虎啸龙吟。
绿树红花,摇曳欢呼于四周。
冈峦簇拥,列队相随于左右。
若登楼远眺,目极四野。
则见君王旧景,多变其态。
荒凉之处,已呈新姿。
倚栏仰视,天宇澄清。
不见飞鸟雨云翅幕于下。
唯有禄口银鹰翱翔于空。
俯视其下,大江东去,
江花似火,江水如蓝,
波连荆楚,浪涌三吴。
两畔绿柳成行,长堤护岸,
汹涌江涛不再乱浸无辜。
火车南来,声似洪钟,
音若雷鸣,行若闪电,迅若流星。
往来匆匆运货送人。
关山阻隔不再制约南北沟通。
高速环城,京沪、宁杭,
若银绦丝带,曲折飘逸,起伏绵延,
连京沪苏鲁皖浙近于一体。
沿途红花绿草,谷稻澄黄,
令滚滚车流轮下生风。
尤为壮者,虹桥两道,叠次凌空。
一桥近而二桥远。
近者,横江平卧,
铁骑驰奔于上,苍龙逶迤腹中;
远者,斜拉过江,
铁索迎风,车逆风行,
犹秋千荡于旷野,若长街悬于半空。
而飞虹之下,舟舸争渡,各逞其锋。
不见飞桨劈水,却闻涛吼笛鸣。
环视左右,则见紫金昂头,
观苍穹万千气象,扬子吐雾,
漫江中八卦之州。金鹰摩天,
遮玄湖澄苍倒影,隧道穿地,
引万千车骑忽遁之于无形。
淮山万壑,虽有驰奔之状,
却静而不动,徒作无言之看客。
唯水天相接之处,一叶扁舟,
蓑翁独钓,尚有当年之意境。
待落日西沉,夜幕临江,
天地归一,四野如墨,
江楼华灯,万盏齐明。
似玉宇琼楼,桂殿兰宫,
光耀南天一片。又似瀚海航灯,
摇曳飘忽于夜幕重重。
篇4:肇庆阅江楼
肇庆阅江楼 -资料
阅江楼座落在肇庆市城区正东路石头岗上,居高临下,屹然矗立在浩荡东去的西江河畔,气势雄伟非凡,
宣德六年(1431年),肇庆知府王莹将石头庵改建,名为崧台书院。崇祯十四年(1641年)再度改建,正式立名为阅江楼。5来不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写下许多想象雄奇的诗篇,为这座古楼平添了异彩。
阅江楼的建筑布局讲究匀称、均衡,楼房高2层,分东西南北4座,楼与楼间建有回廊小阁,相互衔接,因此,各楼之间可以全部贯通,组成四合院式的整体建筑。中间是典型的岭南庭院,设有水池假山以点缀,四周有前人所载的米兰古树,弯扭虬曲的树身周长粗达80多厘米,为米兰中所罕见,每年两度花开时节,馨香四溢,沁人心脾,
资料
楼前有宽阔的停车场,登数十级石阶便上到楼台,石阶两侧有大石狮一对踞守,神态庄严威武,是肇庆市现存石雕中的`珍品。该石狮由整块汉白玉石雕成,是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万寿宫时所雕。阅江楼后园遍植鸡蛋花树,每值花开之时,树冠上束束鲜花散发出迷人的幽香。
登楼凭窗眺望,西江之水自楼前滔滔东去,江中浮光点点远接天际,对岸青山连绵,文明、巽峰二塔与阅江楼隔江相对,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肇庆成立,闽江楼为独立团驻地和活动地点之一。1959年,该楼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朱德为纪念馆名题了横匾。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除叶挺独立团团史陈列外,每年还展出各种类型的展览,是游人参观的好地方。
篇5:南京阅江楼
。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26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岳,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资料
不管是什么原因停建,朱元璋总算为我们今天兴建阅江楼写了《楼记》,打了地基,也为我们留下了相隔600多年的悬念,作为后人应该提到这位皇帝。
今天,我们看到的阅江楼,是南京市批准并支持部分资金,由下关区投资4000余万元建起来的。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
减,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轮廊优美;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缘边,色彩鲜丽;檐下斗拱彩绘各异,廊柱、门窗红中呈暗,更显古色古香。完全符合朱元璋笔下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凤飞,彤扉彩盈”的具体描述。
漫步回廊,极目远眺,朱元璋描绘的景色犹在眼前,登斯之山,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呼九天。”平望西北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奔青天之外。”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而今,在视觉晨又平添了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彩虹飞架、巨轮穿梭的现代南京城的壮观。
篇6:阅江楼导游词
大家看到的这座楼台就是阅江楼风景区的主景点阅江楼”。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31年,一直想把阅江楼给建起来,但都没建成!然而,经过四年的努力,在新千年,新世纪开头的20_年完成了,新建的阅江楼高52米,面积为5000平方米。整座楼成”l型,主翼均可阅江。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楼内从底部到顶部可分三层,加上中间夹层共有六层。但外看为四层。楼内有电梯可以上下。
要了解楼内的结构,陈设,壁面等,请到楼参观。
欢迎大家到到狮子山阅楼江楼观。
首先来到的是底层,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椅,一壁,一匾。
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朱璋龙椅”,虽是仿制物品,但是由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了千斤。龙椅靠背上雕着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在国内找不到相同的第二把这样的交椅。
那么坐这把交椅的就当然是一代帝王朱元璋了。大家看到,龙椅背后是一面金字大靠壁,靠壁之上镂刻着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在东侧山脊的碑亭”正面也有相同的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阅江楼记》。
大家再看这幅巨型瓷画。它宽有8米,高12.8米,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画面反映了14到达1433年间郑和七个下西洋的这段历史。大家知道,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他曾七次率领船队,到过亚,非三十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每次下西洋船队有大小船只200余艘,有官员,旗军,勇士,水手,通事,买办,火长,医士,工匠,珠算等27000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航海事业的杰出贡献,是永远值得骄傲的一个亮点。
屋顶有一个蟠龙藻井”。系由整根樟木刻制而成,龙身由24k黄金装裱,共用去11公斤的`黄金,极具皇家气派。
这个叫百狮台”,是镇楼之宝,用纯红木制成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红木珍品。这一套红木制品上上下下共计刻有100只狮子。
现在看到的是一块苏绣屏风,上面绣的是江南四大名楼”。它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块苏绣屏风。
站在楼西走廊上,我们可以看到长江的转弯处,上游方向是由南向北,下游方向是由西流向东,角度达到130度。
篇7:阅江楼导游词
南京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四大名楼。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楼高五十二米,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再次登临卢龙山,感概万端,意欲在山上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于是,他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捭阖,又因卢龙山“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狮子的别名)之状,”故将其名赐改为狮子山。是年春天,朱元璋又令群臣撰写《阅江楼记》一百余篇,其中以大学士宋濂所撰写至为上乘,并被载入《古文观止》,与朱元璋的《阅江楼记》一道流传于世。朱元璋为阅江楼建造了“平砥”,但因种.种原因终未建成。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副绝妙的对联,是南京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真实写照。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但见浩瀚的大江滚滚东去,一览无余,仿佛郑和下西洋以来六百年烟雨尽收眼底。阅江楼工作人员介绍说,当年郑和庞
大的船队就是从南京下关龙江出水,浩浩荡荡地从这里驶向太仓刘家港起锚地。
阅江楼风景区总面积31公顷,其中水面占1/3,陆地占2/3,绿化覆盖率达85%。景区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地藏寺、五色土、静海寺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阅江楼以明文化为主题,分“统一、开放、发展”三大主体;分别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明朝版图等。景区内还有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江南四大名楼》双面绣、《阅江楼记》汉白玉雕刻、阅江楼鼎、狮岭阅江浮雕等5个“全国之最”,立意新颖,工艺精湛,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阅江楼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
篇8:阅江楼导游词
俗话说:“吴楚名楼今则四,水天明月古来双。”这四名楼就是:黄鹤楼、阅江楼、岳阳楼和腾王阁。今年暑假我有幸参观了四大名楼之一的阅江楼。
据史料记载,明朱元璋平定江山,定都金陵,写下了名篇《阅江楼记》,但后来却有记无楼,现在看到的阅江楼是南京市政府近年来才修建而成的。阅江楼座落在狮子山顶上,拾级而上便来到阅江楼脚下,这是座古全木典式的楼阁巍然耸立着。红柱子,灰墙砖,朱色的门,琉璃的飞檐,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十分壮观。
走进底层大厅,里面宽敞明亮,厅的正下方,一张金色的雕花蛟龙椅放在中央,椅子前面放着4只精致的鼎。金色的底上刻着缠在一起的青色双龙,这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厅的正上方是金色榜书朱元璋的《阅江楼》全文,占据了北面墙壁,恢弘气派。一屡屡阳光透过一扇扇窗棂洒落在红色的地毯上,恍惚中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
顺着木楼拾级而上,来到第二层,一下子就被它内部精湛的建筑技艺折服。木栏上雕刻着各种奇特的图案。有缠绕在一起的蛟龙,有威武的狮子,有怪模怪样的麒麟,精细得连鼻子、眼睛、胡须都刻得一清二楚。横梁上画着精美的图案。有西湖美景、陵园风光、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等。图案繁多,色彩明艳让人目不暇接。
顺着阶梯来到了顶层,放眼望去,只见滔滔江水滚滚向东流着。江上、游船、客轮穿梭似的来来往往,时而发出幽远的长笛声。长江大桥横跨江面,高大桥头堡矗立在大桥南北两头,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呼啸而过的火车、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此乃阅江楼得名之原由。一阵风吹来,飞檐上碗口般大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叮叮当当”声,真是赏心悦目。
此情此景,正如古诗所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篇9:阅江楼导游词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建成此楼,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许多的古代资料缺失和现代建筑规范、工艺的差别,新建的阅江楼没有使用传统的木结构,而是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代替,让这座名楼缺失了一丝古韵。
阅江楼风景区创下五个全国之最
1、石狮子———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对雄狮,高4。8米,重约30吨,用苏州金山石整块雕刻而成,风格为明太祖时期,并按照盱眙县明祖陵的守门狮子刻制。两只雄狮,气势雄浑,具有皇家气概。
2、汉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律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
3、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4、郑和下西洋瓷画———这是中国最大的瓷画,高12.8米,宽8米。壁画背后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
5、青铜浮雕——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阅江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篇10:阅江楼导游词
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钟楼三层大厅正中,装饰着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画高十二点八米,宽八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下西洋这段辉煌历史,其中有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以及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
巨幅瓷画上还反映了永乐皇帝建造“静海寺”、“天妃宫”,立“天妃宫牌”,为郑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厅内有一条复制的郑和宝船和一个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锚,这两件实物,生动具体地证明了南京是郑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这幅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一四〇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 阅读后感
★ 江雪的诗歌解释
★ 阅读书作文
★ 阅档介绍信
描写阅江楼的诗歌(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