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晚春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时间:2025-02-09 03:35:03 作者:sssds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ssd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祝英台近晚春阅读答案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祝英台近晚春阅读答案翻译赏析,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祝英台近晚春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祝英台近·北固亭字词解释:

①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钗:女子头饰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④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⑤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⑥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⑦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⑧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⑨“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祝英台近·北固亭翻译: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祝英台近·北固亭阅读答案:

试题:

(1)从词风看,这首词应该属于____派。在通过细节刻画心理方面,本词有两句与唐朝诗人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把这两句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析画线词句的表现手法和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的上片表达情感极有层次,请加以分析。 (4分)

(4)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婉约。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2)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带愁来却不带愁去的“春”人格化,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伤春怀人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意对即可)

(3)上片先写送别时的凄苦怅惘。前三句连用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描绘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表达了送别时凄苦怅惘的心境。(2分)再写别后的怨春怀人之情。残红凋落,莺声刺耳,进一步抒发了别后怨春怀人之情。(2分)

(4)运用了细节描写(白描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一个“觑”字,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的刻画出来。女子数花瓣卜归期。一瓣一瓣数过了,戴到头上,有拔下来,再一瓣一瓣从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感到可笑又叫人心酸,充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1分)最后以女子的哽咽梦呓作结,借无理责问表达至深情感.(1分)(其他手法如化用、无理而妙等,分析到位也可得分)

祝英台近·北固亭创作背景:无

祝英台近·北固亭赏析: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的一个原因;风雨晦冥,大自然的阴冷更加深离人的凄苦情怀,这又是使人痛苦的一个因素。只此一句话,就有多层涵义,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令人不忍卒读!“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不正是这种感情吗?

下片,“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作者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

个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篇2: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是一首抒写别情的闺怨词。

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祝英台近・北固亭字词解释:

①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钗:女子头饰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④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⑤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⑥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⑦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⑧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⑨“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祝英台近・北固亭翻译: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祝英台近・北固亭阅读答案:

试题:

(1)从词风看,这首词应该属于____派。在通过细节刻画心理方面,本词有两句与唐朝诗人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把这两句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析画线词句的表现手法和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的上片表达情感极有层次,请加以分析。  (4分)

(4)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婉约。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2)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带愁来却不带愁去的“春”人格化,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伤春怀人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意对即可)

(3)上片先写送别时的凄苦怅惘。前三句连用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描绘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表达了送别时凄苦怅惘的心境。(2分)再写别后的'怨春怀人之情。残红凋落,莺声刺耳,进一步抒发了别后怨春怀人之情。(2分)

(4)运用了细节描写(白描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一个“觑”字,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的刻画出来。女子数花瓣卜归期。一瓣一瓣数过了,戴到头上,有拔下来,再一瓣一瓣从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感到可笑又叫人心酸,充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1分)最后以女子的哽咽梦呓作结,借无理责问表达至深情感.(1分)(其他手法如化用、无理而妙等,分析到位也可得分)

祝英台近・北固亭创作背景:无

祝英台近・北固亭赏析: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的一个原因;风雨晦冥,大自然的阴冷更加深离人的凄苦情怀,这又是使人痛苦的一个因素。只此一句话,就有多层涵义,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令人不忍卒读!“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不正是这种感情吗?

下片,“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作者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

个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相关推荐:

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篇3:祝英台近北固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文学家、著名词人、官员岳珂所创作的一首词,整首词沉郁而悲壮。

原文:

祝英台近・北固亭

岳珂

淡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s,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祝英台近・北固亭字词解释:

⑴胜概分雄占: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

⑵鸣榔:用木条敲船,使鱼惊而入网。

⑶风急怒涛s(zhǎn):指急风吹得怒涛汹涌

⑷关河:即关山河川。

⑸临鉴:对镜。“鉴”即照。

⑹霜鬓:指两鬓雪白。

⑺漫:指随意的意思。

⑻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

⑼沙场:指战场。这里指北方中原国土。

⑽事业:事情的成就;功业。这里指收复中原大业。

⑾天堑: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

⑿新声:新作的乐曲;新颖美妙的乐音。

⒀重城正掩:指夜深人静。重城,指城墙。

⒁西州:晋扬州刺史治所(今江苏江宁县西),《通鉴》胡三省注:“扬州治所,在台城西,故谓之西州。”

⒂更点:指更鼓之声。

篇4:祝英台近北固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词题为北固亭。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形势险要。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历代诗人多喜登临吟咏,可见其为名胜之地。

“澹烟横,层雾敛”,开头写淡淡轻烟横在天空,层层重雾已经收去。联系下文“月下”句看,开头勾画的是江山月景图。可见诗人是月夜登北固亭的。“胜概分雄占”,是说当前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刘裕曾在此起兵北伐,孙权曾在此建都定国。“月下鸣榔,风急怒涛Q。”在月光下,在万籁俱寂中,作者只不时地听到从江上传来的风涛声和打鱼人的“鸣榔”声,急风吹得怒涛汹涌。这两句是对江上实景的描绘。面对眼前的景色,作者无限感慨地叹道:“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这里由上面的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及主观。这两句是说山河清奇,使人举目生愁而不愿凭水观赏。这里一则是由于金兵压境,时局动荡不安,因而举目生愁;再则还因为“正霜鬓,秋风尘染。”作者头发斑白了,秋天的风尘正在加速自己的衰老,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用语显得苍凉而沉痛。

词的上片描写了登北固亭所见到的秋天江上夜景,抒发了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换头处以“漫登临”一句承上启下。作者在秋天一个月夜,信步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久久流连忘返。紧接着作者作了回答:“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即登楼北望中原,都是作战的沙场,自己想要为国建功,所以频频地看着所带的宝剑。宝剑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了出来。“频看剑”这一细节描写,把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生动地勾画了出来。“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这时说自古到今,长江天堑把南北分开。这既是对千古兴亡事的慨叹,更是对眼前南北分裂的批判。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多少统治者凭借长江天堑,划江而治;而眼前偏安江左的南宋统治者正是把长江作为“天堑”,不思收复中原。“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倚楼聆听,居然听到还有人在“弄新声”,作者不禁感慨系之地问道,在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的情况下,还有人在“弄”新声。这里用语含蓄,耐人寻味,谈到这里,会自然地想起那“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想起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达官贵人。“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这句是说夜深人静,西州城中敲更之声声声在耳,历历可数。这一结句是景语,但景语亦情语也。这一声声更点,敲击着作者的心,使他想得很多、很远、很深。

词只有七十余字,可是作者夜登北固山,既要写所见、所闻,又要写自己的所为和感想。而感慨,又包括国家兴亡、个人功业、昔日河山、而今霜鬓等。在这种情况下,再像常见的诗文那样,依据事物的一般逻辑,说清楚了一项内容再说另一项内容,就有很大的困难。于是作者另辟蹊径,不管是情景、事件,还是感触,出现在作者笔下时,都只剩下了最关键的一些片断,词中虽没有交代这些意象的前因后果,但可以想象。想象力的调动,以及各句词之间关联词句的剔除,都保证了有限的篇幅浓缩了最广的内涵。比如“月下鸣榔”与“风急怒涛s”的意思,在通常情况下是不甚连贯的,但这两个镜头一个紧接一个地闪现在面前,就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绪来。再比如按照内容,下半阕可以分成这么四段:“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这四组词句中就可以想到报效沙场的愿望,也可以想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或空老霜鬓的悲哀,甚至还可以通过英雄埋没和天堑废弃,把第一、二两组词句勾通起来。想像力的调动,以及各句词之间关联词句剔除,都保证了有限的篇幅发挥其最大的表达作用。

个人资料: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年),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岳珂著述甚富。居于金佗坊时,因痛恨祖父被秦桧陷害,著有《吁天辩诬》、《天定录》等书,结集为《金佗粹编》(28卷,续编30卷),为岳飞辩冤,是研究岳飞的重要资料。又著有《H史》15卷、《玉楮集》8卷、《棠湖诗稿》1卷、《续东几诗余》、《小戴记集解》(稿佚)、《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1卷等。嘉定七年(公元1214),在嘉兴曾主修《嘉禾志》(未成书)。《H史》以辨明“公是公非”为目的,通过对南宋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的记载,表现了他对主战派和投降派人物的鲜明爱憎。书中所载之事,大都翔实可信。如《乾道受书礼》、《(范石湖)一言悟主》、《开禧北征》等条,可补史传之阙。其中对文人轶事的记载,诗文作品的转录,可资辑佚、校勘,也有助文学史研究。

所著《玉楮集》8卷,有《三恬堂丛书》本。《棠湖诗稿》1卷,有《丛书集成》本。《金陀粹编》28卷,《续编》30卷,有清刊本。《愧郯录》15卷,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宋少保岳鄂王行实编年》2卷,有《明辨斋丛书》本。《宝真斋法书赞》28卷,有《丛书集成》本。《H史》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岳珂诗集有《棠湖诗稿》1卷,收宫词100首,作于端平元年(公元1234)同年编纂《岳氏宗谱》。宫词原系歌咏宫闱生活的词体,他因侄子自汴从军而归,追想东京盛时,写下了这组诗以系哀思。但诗中所写,有与事实不符的,《四库全书总目》疑为后人拟作,嫁名于珂。又有《玉楮集》8集,收嘉熙二年(公元1238)至四年(公

篇5:祝英台近北固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试题:

(1)词中写关河无限清愁,词人心中有哪些愁?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4分)

(2)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此词:与辛幼安千古江山一词相伯仲。请简述两词的相同之处。(5分)

答案:

(1)年华易逝鬓霜满头之愁,无处用武功业无成之愁,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之愁,朝廷偏安不思收复之愁。(一点1分,共4分)

(2)题材上都是登北固亭有感所作,内容上都写南宋中原沦陷期望收复故土,形象上都刻画了一个爱国报国关注民生的词人形象,情感上都抒发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叹,风格上都豪壮悲凉。(一点1分,共5分)

祝英台近・北固亭创作背景:

岳珂在《H史》中提到他在镇江时曾为辛弃疾座上客,并说:“稼轩有词名,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既而又作一《永遇乐》,序北府事。”作者亦有《祝英台近》两首记镇江事,其一是“登多景楼”,写登楼北望的感慨:“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另一即该词。

篇6: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片写行人去后的凄凉。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气,衬托悲苦的心情。中二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而引起的心绪。“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无人爱惜,莺声鸣啭,无人劝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下片写盼归的急切心情。换头三句通过占卜归期的神态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中二句写梦中相思之情。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词中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焦急心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一般常用的即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位女主人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一瓣一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跃然纸上,甚至连这位女主人公的焦急心情也活灵活现了。这是其一。其二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示对春天的怨恨。这就比一般的“怨春”更加深入一层。通过梦中语,还进一步说明“花卜归期”只不过暂时取得心灵上的某种安慰,并非有确实的凭据。反过来,这“梦中?”又进一步烘托出盼归之情的急切。在结构上,结尾又密切照应开篇,因与情人分别时是“烟柳暗南浦”的春天,所以说“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

这首词通过儿女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于是就可以使人用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词中很少用典,并以浅近的口语于不经意处信笔写来,既切合女主人公的身份,又切合其声情口吻。这首词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这一段话说明,这首词是带有婉约词的特点的的。

篇7: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了闺中少妇惜春怀人豪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作者纵横郁勃豪豪放风格迥然不同豪。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人人豪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豪眷眷深情。“宝钗分”,人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豪信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豪典故,最后融会成写幅情致缠绵豪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豪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写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少老”(《踏莎行》)。更有谁能来劝止喻示春去豪莺声呢?“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写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写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豪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写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豪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豪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试把”两句是觑豪结果。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豪花使她萌发了写丝侥幸豪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写瓣写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写瓣写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豪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豪动作进行细腻豪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豪痴情。然而她豪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写笔,以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三句化用了李邴《洞仙歌》词: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蓦地和春带将归去。”和端彦端《鹊桥仙》词:“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可是辛词较李、端两作更流畅,更委婉。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豪,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豪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空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豪少妇豪内心世界豪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写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动作跳跃,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豪心态。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写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豪艺术风格。

通过描写人物豪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豪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豪又写成功之处。寥寥几笔,“占卜”豪全过程写写呈现出来;只写句梦话,痴情人豪内心情思便和盘托出。透过这些简单豪动作,可以清晰地感到人物脉搏豪跳动,人物形象呼之即出。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着写“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沈谦《填词杂说》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写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张炎《词源》“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说:“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这话是有道理豪。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他恢复中原豪壮志难以实现,故假托闺怨之词以抒发胸中豪郁闷,这和他豪另写首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同写情调,同写抒情手法。我们不能把这首词确指为因某写事而作豪,所以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去妾吕氏而作豪,是不足为信豪。

篇8:《祝英台近除夜立春》阅读答案及赏析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阅读答案及赏析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①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⑦。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注:①红情、绿意: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花信: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②幽素:幽情素心。

1.“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2.全词从哪三个方面反衬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6分)

参考答案

1. (5分)夕阳不肯轻易落山(1分),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1分)。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1分),表达除旧迎新之意(1分)。抒发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恋恋不舍,和对新年到来的感慨。(1分)

2.(6分)(1)初春之美景,东风应期而来。

(2)他人之欢乐,剪裁花叶,热闹守夜。

(3)昔日之温馨,伊人擘柑。(每点2分)

二:

(1)古人作词讲究切题,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4分)

(2)反衬手法是本词的最大的特色,请作具体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此词上片红情绿意,添烛不眠,一写“立春”,一写“除夕”;下片寒销不尽,切除夕,落梅如雨,切立春。起笔扣住题面,收笔落到题面。

(2)①以初春景之可喜反衬处境之可悲;②以他人之欢乐反衬己之愁苦;③以昔日之温馨反衬今之凄苦。(每点2分)

译文

剪出了含情的红花,裁出了有意的绿叶,应着花期而来的春风吹得钗股上花叶葱茏。除夕的残日恋恋而坠,吹来了带着春意的东风。仿佛不愿放那岁末的年华了终。有些守岁的人西窗夜话,添烛点灯,彻夜不眠,直到天明,在连绵不断的笑声中,传来了元旦黄益莺的啼鸣。

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伊人的纤纤玉手曾剖开黄柑荐酒,那温柔的香气朦胧,至今萦系着我的心灵。我回到那湖边的梦境,那湖水如镜,留连忘返,我又朦胧胧迷失了路径。可怜吴地白霜染鬓发点点如星,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更何况斑斑鬓发对着落梅如雨雪飘零。

【作者简介】吴文英(1212~1274)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无锡,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词风密丽。在南宋词坛,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他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遣词清丽,婉转抒情。

赏析: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是南宋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节日感怀、畅抒旅情之作。上片写除夕之夜“守岁”的欢乐,开头写立春日,姑娘们戴上花,显示出百花将开的消息,接着对于除夕夜又是立春日也发出喜悦的一笑。下片写对情人的思念,追忆旧日和情人共聚,抒写旧事如梦的怅恨。全词以眼前欢乐之景,回忆中往日之幸福突出现境的孤凄感伤鲜明,笔致婉曲,深情感人。

本篇为词人客居异乡立春感怀之作。时值除夕夜,又是立春,一年将尽,新春已至,而词人客里逢春,未免愁寂,因而写下此词。全词笔致婉曲,沉郁感人。

上片开篇三句,先写迎接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人们用彩纸裁出红花、绿叶,制成春幡,插在头上,以应时令。应花期而来的春风,将人们佩戴在头上的春幡吹得摇曳生姿,煞是好看。一个“上”字用得精妙、婉细,将春风写得温柔多情。“残日东风”两句转写除夕守岁。在岁暮的最后一天,连残日、东风都想挽留住将尽的年华。这两句写岁月匆促,时不待人,切合“除夕立春”之题意。“放”字用得尤其贴切,显示出词人的炼字功夫。片末三句写除夕之夜来临,守岁的人们彻夜不眠,剪烛夜话,在欢笑声和黄莺的啼声中迎来了新岁的清晨。

上片八句所写之乐景,都是客居他乡的词人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而其自身之苦闷孤寂,自在不言中。词人这样写,正是想以景之可喜反衬己之可悲,人之欢乐反衬己之愁苦,从热闹中写出寂寞,从欢乐中写出凄凉,从笑声中写出辛酸。

下片转写由此而生发出的对旧日家居生活的'回忆。前三句叙写了往日与家人迎春饮宴,伊人以黄柑荐酒之事。客中回忆及此,当然别是一番滋味。此笔以昔日之温馨反衬出今日之凄清。日有所思而夜有所梦,词人终于在梦中踏上了归程。却不曾想因久未归家,就连在梦中也难觅归路。片末“可怜千点吴霜,寒消不尽”两句化用李贺《还自会稽歌》“无霜点归鬓”一句诗意,写词人两鬓斑白,仍不得归家,将愁情翻进一层;“又相对、落梅如雨”一句写词人斑斑白发与点点白梅相对,更将词人有家归不得的愁情推向极致,令人为之凄绝。

赏析二:

这首词为作者在异乡度过除夕立春感怀而作,抒写身世飘零感慨。全词扣紧“除夜立春”,前后对比,写出了词人对往昔欢乐岁月的回忆,以及如今惆怅失落的心情。

上片写除夕之日的民风民俗及夜里“守岁”喜迎新春的欢乐。 “剪红情”三句写迎春民俗,点染出新春喜庆气氛。 “剪”、“裁”二字将除夕前人们喜气洋洋、纷纷动手准备过新年的热闹场面逼真地展现出来。赵彦昭《奉和对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诗:“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花信上钗股”,着一“上”字,运笔细腻,可与温飞卿词“玉钗头上风”(《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媲美,似比辛稼轩词“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汉宫春·立春日》)更显风流,反映出人们的喜悦之情。

再写除夕守岁。“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夕阳亦像人一样,对即将逝去的一年恋恋不舍,不肯轻易落山,同时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给人新的希望。这两句已有除旧迎新之意,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放”用字尤其贴切,显示出梦窗炼字的功夫。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终于,除夕之夜降临,守岁的人们彻夜不眠,剪烛夜话,笑声不绝,在莺啼声中迎来了新春的清晨。“新年莺语”,援用杜甫“莺入新年语”(《伤春》)诗意。

以上的一切,欢欢喜喜,均为客居他乡者的耳闻目睹,其人心境之孤寂愁苦,自在不言中了。周围的热闹与欢乐更加反衬出作者的寂寞和哀伤,而且使这份寂寞的哀伤更让人难以承受。这位客居、有家难归的人,失去了与亲人团圆之乐,真是“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无名氏《青玉案》)啊。

上片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不能不唤起下片对温馨家庭生活的回忆。

下片追忆往昔,将自己的孤独与上文描写的欢乐景象相对比,表达出对情人的思念和内心的怅恨。“旧尊俎”三句回忆旧日春节宴席上,恋人斟酒共饮时温柔妩媚的样子。 “曾”字点明回忆。 “归梦”二句由现实转入梦境。梦见自己回到当初约会的湖边,却遍寻佳人不着,反而迷失了归路,其失落惆怅之情可想而知。此二句意境的幽深冷峭,词中少见,唯白石名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燕燕轻盈》),可与比照。“可怜”三句概叹自己如今已老,佳人不在,有家难归,一片怅然。两鬓如霜,春寒不尽,落梅如雨。词人勾画出一片寒冷凄凉之景,这也正是词人内心情感的象征,与上文幸福热闹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人作词讲究切题。此词上片红情绿意,添烛不眠,一写“立春”,一写“除夕”;下片寒销不尽,切除夕,落梅如雨,切立春。起笔扣住题面,收笔落到题面。由此可见文心细密处。全词以眼前欢乐之景,回忆往日之幸福突出现境的孤凄感伤,对比鲜明。此种况味许多人均有体验,故最能引起共鸣。

篇9:好事近韩元吉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韩元吉所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为国家哀鸣的情感,字字哀婉,句句凄切。

原文: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字词解释:

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

②凝碧池:唐代洛阳禁苑中池名。

③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

④御沟:皇宫水沟。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翻译:

想起旧日宫廷中的池苑,听到管弦就感凄楚哀怨。那音乐此时此刻一听到,让人悲伤得生出白发来。杏花也无处去躲避灾难,只有依傍荒野独自开放,只有流经皇宫的水断隔,好像是怕引起我的呜咽。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一侧日伺什么用葸?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答案:

(1)(5分)含蓄地表现出江山易主,无比伤痛的情感。这里化用安史叛军强令梨园子弟奏乐典故,喻自己使金廷赴宴一事,抒写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答出“江山易主,无比伤痛”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2)(5分)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的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答出词人情绪的,给2分;答出手法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阴历十二月,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被遣为正、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席间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赋下这首小词。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赏析: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首句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一听管弦凄切”的“一”字,在此作语助词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本来宴会所奏之乐应该是“合乐且闲”春意融融的曲调,然而进入内心悲切的词人耳中却化为凄惨悲切之音。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因为这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词人此时也早已过知天命之年,有极浓的老大迟暮的感慨,以形象精炼的言语,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以虚带实,兴寄遥深。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金人的万春节在其中都燕山(今北京市)举行庆典,韩元吉此行的目的地为燕山;其到汴京时间,当如前引陆游诗所云在二月中间。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象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此之谓美学上的移情。“野烟”二字,虽从王维诗中来:“杏花”的意念,也可能受到王维诗中的“秋槐”句的启迪,但词人把它紧密地联系实境,加以发展与熔铸,已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这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想要发泄出来,却碍于当时的处境。满腔泪水,让它咽入腹中。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又深刻的。人们读到这里,不禁在感情上也会引起共鸣。

个人资料: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开封雍丘(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少受业尹l,吕祖谦为其婿。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公元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曾为建安县令。官至吏部尚书。公元1173年(乾道九年)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曾前后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宁。后晋封颍川郡公,而归老于信州南涧,因自号南涧翁。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与叶梦得为世交。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三称其“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二十二卷。有自编词集《焦尾集》,原本已佚,《村丛书》辑为《南涧诗馀》一卷。

相关推荐:

好事近咏梅陈亮阅读答案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篇10: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如果我们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一生的经历来看,这首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一而引起的悲痛。

上片写行人去后的凄凉。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气,衬托悲苦的心情。中二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而引起的心绪。“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无人爱惜,莺声鸣啭,无人劝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片写盼归的急切心情。换头三句通过占卜归期的神态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中二句写梦中相思之情。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词中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焦急心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一般常用的即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位女主人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一瓣一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跃然纸上,甚至连这位女主人公的焦急心情也活灵活现了。这是其一。其二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示对春天的怨恨。这就比一般的“怨春”更加深入一层。通过梦中语,还进一步说明“花卜归期”只不过暂时取得心灵上的某种安慰,并非有确实的凭据。反过来,这“梦中?quot;又进一步烘托出盼归之情的急切。在结构上,结尾又密切照应开篇,因与情人分别时是”烟柳暗南浦“的春天,所以说”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

这首词通过儿女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于是就可以使人用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词中很少用典,并以浅近的口语于不经意处信笔写来,既切合女主人公的身份,又切合其声情口吻。这首词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这一段话说明,这首词是带有婉约词的特点的。

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祝英台近?晚春,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的意思,祝英台近?晚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阅读答案及赏析

晚春翻译

祝英台近,祝英台近刘过,祝英台近的意思,祝英台近赏析

祝英台/祝英台近,祝英台/祝英台近程垓,祝英台/祝英台近的意思,祝英台/

脑筋急转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答案

晚春,晚春韩愈,晚春的意思,晚春赏析

顾城 远和近赏析

范成大《蝶恋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祝英台近晚春阅读答案翻译赏析(集锦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祝英台近晚春阅读答案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