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aom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中国古诗散文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国古诗散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中国古诗散文赏析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篇2:中国古诗散文赏析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篇3:中国名家:余秋雨散文赏析
中国名家: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文学家、美学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余秋雨文化苦旅15载
他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余秋雨,一个从浙江慈溪小镇走出来的学者,一个有着繁多的社会头衔和身份的作家,在踏遍城市、荒漠,追往古、现实之后,他将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走进《艺术人生》呢?面对人生,面对文化,面对追问,他将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和姿态回应每一个人呢?
关于文学
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余秋雨开始给自己重新定位。他说“找自己和自己同行之间的区别比较明显,我是通过旅行的方式来考察人类的各大文明,最重要的文明几乎都走遍了,这一点大概有它的特殊性,也就是我此时此刻可以肯定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身份地位,这范围逐步逐步缩小了,像差不多相同的玻璃,那么作为一个带着文化的目的去旅行的人,而且真是走了很多很多路的人,所以说文化的旅行者,回来还最好能够写一点东西,向大家回报的人,作为行者这一点我想有一点特殊。我不喜欢以前的.那种学者生活,学者生活的特点就是知识的来源,全部来自于书本,很少有自己去考察。如果知识的来源限定为书本到书本肯定是狭隘的,当时我就感觉到了,我要告别这一点。如果你从一块真实的土地上出来,成了大学生成了教授,好不容易成了才,但是你的话语和绝大多数人毫无关系,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认为,知识来源于亲自去考察,知识的去向就是我向广大读者提供能够接受的文体,你叫它散文也好,叫它别的文体都可以,能够和我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观众和读者亲切的对话”。
关于生活
余秋雨出生在浙江慈溪一个普通的小镇,他不是农民的孩子,却在农村中长大。余秋雨的妈妈是这个村庄里面惟一的文化人,在妈妈的影响下,八岁的余秋雨就在为几个村庄的乡亲们写信、读信、记账。离开了小镇,走进大城市上海的他,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上海话。生活的艰辛,使他过早地背起了生存的担子,一家九口人要靠他一个人来养活。他从一个大学教授到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从一个作家到一个文化的传播者,从一个从小镇走出来的孩子阿雨到声名显赫的学者,他走过的每一步,他的每一个经历或许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值得想获得成功的人借鉴。
今天的余秋雨毫无疑问是一个成功者,面对自己的得与失,他说“我好像很少遇到发展的良机,我的每一次发展都在不太可能的情况下,踩出每一步。当时我并不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如果是要力争往前走的话,那么我可以不离开我。我往往是做得最好的时候,自己撤离一下子就从零开始。”
关于真诚
面对人生,面对文化,面对追问,余秋雨说道:“面对许许多多问题的时候,我一直在努力把自己最真诚的东西表现出来。我做的方法是我不再参加好多容易使自己一体化的那种活动,大家看不到各种各样的团体集会当中有我的声音,这我可以努力做到,因为这样的话,使我不真诚,甚至我也不爱在文化界扎堆,扎得太深以后,别的朋友观点影响了我的观点,影响我个人的真诚,所以我现在为什么还在继续地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保持着一个重要的方式和观众对话,提醒自己可以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难题,好多好多的质问,但是最不能失去的是你的真诚,你只要保持真诚,任何困难都无所谓,如果你回答了很多真爱,但是真诚丢失了,你就丢失了一切,你的回答其实都没用。”
伤痕累累的历史——《道士塔》导读
《道士塔》和《莫高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前者提示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之悲剧,那么,后者则是对这一灿烂文化的赞叹和歌颂。两篇文章归结到一个主题: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如此博大而辉煌,又是如此命运多舛。它历尽沧桑,迄今仍然生生不息。两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作者有“道士塔”作题目,寓意深刻。这座道士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
第一部分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地掠夺和俞劫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作者的感情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平静中已涌动着无法遏目的悲愤。
第二部分点出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一:愚昧和无知。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第三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作者用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历史已翻过新的一页。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毕竟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虽然成为历史,但它足以警策每一个中国人:决不能重蹈覆辙。
★ 中国古诗读后感
★ 古诗赏析表达技巧
★ 古诗十九首赏析
中国古诗散文赏析(通用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