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眚倩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夏日其一》古诗参考答案及赏析,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夏日其一》古诗参考答案及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夏日其一》古诗参考答案及赏析
《夏日三首其一》古诗参考答案及赏析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6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 反衬(或衬托、以动衬静)。①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②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③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答出手法2分,具体分析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2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生动描绘出乡村夏夜清静却又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特点。(1分)
附:赏析
《夏日》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此诗是张耒罢官闲居乡里之作。首句写对农村夏日的`总印象。炎夏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正具有“清”的待点。清,内涵可以是多方面的,清静、清幽、清和、清凉、清闲,等等,都可谓之清。因此,循“清”字往下看,诗所写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环境的清和心境的清。如次句“檐牙燕雀已生成”,春去夏来,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飞舞鸣叫,有点近于喧闹,但禽鸟之能嬉闹于屋前,正由于农村环境清幽而无尘嚣。至于颔联写蝴蝶晒粉于花间,蜘蛛因天晴添丝于屋角,则更显得幽静之极,当诗人注目于这些光景物态的时候,不觉夏日的炎蒸烦躁,而有一种清凉和谐之感。以上是写昼日消夏时娱目赏心之景。颈联写夜晚。帘是“疏帘”,枕是“虚枕”,环境之清虚寂静可见。月透疏帘而入,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邀”、“纳”两字,把月影写成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这种月影、溪声本已带清凉之感,而诗人又是于枕上感受到这一切,则心境之清,更不言而喻。到此,成功地写出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于是末两句成为水到渠成之笔:诗人久甘庸碌,已经两鬓如霜,而农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想在村野中过此一生。诗人吟哦之间虽然微有所慨,但对农村夏日舒适愉说之感,还是居主导地位的。
吴之振《宋诗钞》说,张耒诗效白居易,“近体工警不及白,而蕴藉闲远,别有神韵”。这首诗写农村夏日之清,诗境已臻于蕴藉闲远。虽没有十分工警的词句,但仍然耐读。
篇2:《夏日山中》古诗赏析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注释
①裸袒:指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②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译文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赏析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篇3:山亭夏日古诗赏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山亭夏日的景色?
(2)有人说,“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这首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表现了诗人 的生活状态。
参考答案
(1)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化静为动,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映池中的真实情景。(意对即可)
(3)绿树浓阴、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分)悠闲自在(2分)
二:
(1)“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5分)
(2)“水精帘动微风起”,明明是微风先吹起,作者为什么先说“水精帘动”?(6分)
【参考答案】
(1)“入”是映入之意,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池塘中的楼台的影子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2)烈日照耀之下的池水晶莹剔透,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到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了微风。
参考译文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微风拂过, 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赏析: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篇4:《夏日绝句》李清照古诗赏析
《夏日绝句》李清照古诗赏析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①人杰:人中杰出者。
②鬼雄:鬼之雄杰者。
③项羽:即楚霸王,秦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
④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2]?
翻译:
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篇5:《山亭夏日》古诗赏析
绿树阴浓夏日长⑴,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⑵,满架蔷薇一院香⑶。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⑵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白话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诗题中的山亭,是山中别墅的一个亭子。诗人当时正在山亭上乘凉,见到山亭夏日的景致,有感而作此诗。
篇6:古诗阅读答案和赏析
古诗阅读答案和赏析
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这位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贾探春
18.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分)
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借“① ,② ”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③ ”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钗头凤》中陆游借“④ ”回忆往昔与妻子同游沈园时所见的美好景致。
参考答案
15.(3分)C
16.(3分)B
17.(2分)C
18.(6分)
答案要点:
①形象:花色红艳或艳丽;独自开放,无人关注;花色凋残;
结合诗句:万姝娇困或倾城色;墙头岑寂谁问;吹得胭脂成粉。
②情感:
要点一:抒发词人对海棠花的怜惜喜爱之情。
结合诗句: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要点二:以海棠的迟开、被冷落与最后的凋零自况,表达了对被当政者排挤、罢职的不满。
结合创作背景、诗句:词人写作此词处于罢职期间。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
评分参考:①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形象三点答出两点即可。未结合具体诗句,酌情扣分。答海棠形态未开、已开不得分。②情感,4分。两层情感一层2分。未结合具体诗句,酌情扣分。
19.(4分)①映阶碧草自春色②隔叶黄鹂空好音③枫叶荻花秋瑟瑟④满城春色宫墙柳
赏析
词人在词中对花抒怀,借花言志,运用典故和精致细腻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海棠的命运相结合,立意深远,感情真挚。
词的上片开篇即写海棠的命运多舛。“甚春来、冷烟凄雨”一句,就有对于那“做冷欺花”的造物主无限嗔怪之意。次句“朝朝迟了芳信”,下“朝朝”二字,更活画花期既误,词人天天翘首掐指相盼计日之焦虑。以上二句,是词人爱花惜花于海棠未花之前。继云“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对于初开之花的疼惜,一如对于扶床弱步之小囡。继云“倾成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对于盛开之花的爱怜,俨然像是在为待字未嫁的相邻娇娃而叹息。“霜点鬓。”词人转写自己,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无奈。“才情减尽”既是作者自谦,也是英雄暮年的感慨。实际上,词人并未因年老而放弃咏海棠,反而极力为海棠叙写其命运的不平,暗寓着作者从未因多次遭贬谪而放弃抗金报国的理想。咏海棠而写出苏、范二公,较前泛用潘岳事,更为贴切。一阕之中,虽三见古人,但各派各的用场,“潘令”是自况,“玉局”、“石湖”是反衬,用事命笔,错落有致,自然渊雅。这亦是此篇的成功之处。“飞仙”、“绝笔”云云,是词人怅恨二公仙逝,不能再传海棠之神韵。但是词人对海棠的'拳拳眷恋之情,绝不亚于东坡、石湖,因此尽管自己才情不及二公,仍然不肯搁笔,而愿竭尽全力为海棠传神韵。
词的下片,词人又回归对海棠花的描写。“岑寂谁问”,四字耐人回味。“东风”二句写在东风吹拂中,海棠花瓣舒展,由初时之深红,渐渐转为粉红,“无聊赖”,责怪春风,可谓无理而有情。“君细认”三句由赏花引出人生感慨,更强化了惜春爱花之情。最后以“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作结,悬想未来,情深一往,是仍将爱花惜花于海棠无花之后也。“异时恨”,作者恨的不仅是时光的无情,更是朝廷的无能和自己的壮志难酬。
全篇循序渐进,脉络井井,写尽了作者对海棠花的钟爱深惜。词人用典故和精致细腻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海棠的命运相结合,用清隽秀美的笔调将心中所感表达出来,达到物我交融的意境,立意深远,感情真挚。
篇7: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或者反衬)的手法(1分)。一二句描写了雨后水涨,即使是大船行驶起来也轻快如飞的生活图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1分)。第三句写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1分)。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了因水流大船行顺利的特点(1分)。
(2)厚积才能薄发(2分)大的船舰能够在江水中自由飘飞,就是因为与“向来”相比承载它的水流足够充足。(2分)读书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础,日积月累,才能驾驭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分)
二: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揭示了怎样的哲理?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江边搁浅了一艘战船,人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一场春雨使得江水波涛汹涌,只见那大船如羽毛般轻盈自在地在水面上任意漂流?(搁浅,费力,春水,轻盈,漂流每点1分。)
2.诗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行事比作行船,艨艟比作羽毛;“搁浅”和“自在行”对比),揭示了人们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同时喻示人们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对比,比喻各1分,赏析1分;盲目无益,畅通无阻,悟道自乐各1分。)
注释
(1)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也作蒙冲。
(2)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3)枉费:白费。
(4)推移力:推船使船移动的力气。
(5)中流:水流的中央。
赏析:
《泛舟》,《观书有感二首》之其二,七言绝句,南宋诗人朱熹创作。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首诗当然是说理之作,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泛舟》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篇8:夏日阅读答案附赏析
夏日阅读答案附赏析
夏日
[宋]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清字的含意。(2分)
(2)本诗中的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与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6.(1)答:全诗紧扣清字来写,写出夏日环境之清幽(1分),也道出诗人心境之清闲 (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要点:张诗中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2分)陶诗中诗人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物我相融,表达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的山野生活的喜爱。(2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赏析
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以此为题作诗三首,这是其中之一。作品通过夏日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静、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倦世俗,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和对村野田园生活的向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对农村夏日的总的印象。夏日炎热,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也愈显清静,这正是诗人所孜孜以求的。长夏江村风日清中既有环境的清,也有心境的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鸣叫,似乎进于闹,但禽鸟之能戏闹于屋前,恰恰说明了农村坏境的清幽和远离尘世的喧嚣,反衬了一种清幽,一种寂静。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此联写蝴蝶于花间晒粉,蜘蛛在屋角添丝补网之情景,这一动态的描写,使环境更显得幽静至极。当你伫足凝视这些光景物态的时候,自然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幽深宁静之感。
在以上两联中,诗人通过写燕雀、蝴蝶、蛛网等动态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写的是昼日消夏时的悦目赏心之景致,描绘的是乡村生活那种生意盎然的情趣,流露的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夜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月光透疏帘而入,仿佛是疏帘邀请来的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若被纳入虚枕之中。邀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邀、纳两字极为传神地把月影写成了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了可装纳起来的实体,化无形为有形,流露了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和喜爱之情,也表明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心已清静如洗。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作品写到颈联,已成功地写出了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因此尾联已成为水到渠成之笔。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
在写法上,个人以为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一是侧面描写与反面衬托。如前两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幽静;再如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夏夜的清静,全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二是炼字。如颈联中的邀和纳两个字,邀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是运用了想象,嘈杂的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些都为表现诗人清闲的心境和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篇9:古诗绝句《夏日山中》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夏日山中》译文及赏析
原文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然自得的呆在苍翠树林中。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注释
裸袒(tǎn):裸,赤身。袒,露臂。
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脱巾:摘下头巾。
露顶:露出头顶。
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赏析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在山中,天气更凉爽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洒”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篇10:《夏日》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夏日》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清”字的含意。(2分)
(2)本诗中的“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与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答:全诗紧扣“清”字来写,写出夏日环境之“清幽”(1分),也道出诗人心境之“清闲” (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要点:张诗中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2分)陶诗中诗人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物我相融,表达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的山野生活的喜爱。(2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二: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答: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
(3)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三
1、“清”是诗人对夏日的总体印象,请结合颈联分析诗中“清”字的双重意蕴,并谈谈作者是如何描写“清”的。(6分)
2、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清”既指环境的清,又指心境的清。(2分)月透疏帘而入,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借清凉的月影、溪声写出了环境之清静;诗人注目于这些光景物态,于枕上感受月影、溪声,表现了清闲的心境。(2分)颈联动静结合,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是静景,溪水潺潺是动景,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夏夜的清静。(2分)
2、(1)表现了诗人对清静、悠闲的生活的喜爱之情。诗歌通过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飞舞,蜘蛛织网,风吹帘动,溪声嘈嘈,表现乡村清幽的生活环境和诗人清闲的心境(3分)。(2)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念头。(2分)
[参考译文]
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赏析: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
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尾联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由衷赞许。诗人喜欢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进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 赏析古诗
★ 古诗赏析
★ 李白古诗赏析
★ 古诗诗词赏析
★ 王维古诗赏析
★ 中秋古诗赏析
★ 《出塞》古诗赏析
《夏日其一》古诗参考答案及赏析(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