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Ra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卖红薯的老人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卖红薯的老人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卖红薯的老人 散文
卖红薯的老人 散文
卖红薯的老人 散文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影响我的人。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父母,他们教会我做人;对手,他们教会我要强大。可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并不是他们,而是一个卖红薯的老人。他教会我一个值得一生遵循的道理。
那是一年国庆,妈妈去医院做了一个手术,然后要住院。第一天,妈妈吃不下饭,说想吃红薯。这医院附近别说是那种卖红薯的小摊,就连小店也没几个。没办法,我只好绕着医院四处去寻找。
平时随处可见的摊,一下子无影无踪了。突然,我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红薯味,顺着香味一直找,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个小摊。一个老人站在炉子后收拾工具,一身朴素的.衣服上点缀着几个补丁,瘦弱的身子在秋风中发抖,满是皱纹的脸被吹得发白,他不停地搓着手正准备收摊,。
我走上前,问他:“老爷爷,您的红薯怎么卖?”“对不起啊,小朋友,红薯卖完了。”我有点失落。老爷爷不忍心看到我这个样子,安慰我说:“这样好了,我给你留一个大的,你明天再来买,好吗?”我听了,原来失落的心情一下子多云转晴了,道别了这位慈祥的老爷爷,我回到了医院。
第二天,我把和老爷爷的约定忘到了九霄云外。过了三天,妈妈终于出院了,我十分高兴,可一出医院看见那位老爷爷,这才想起与他的约定。走上前去,老爷爷看到我,一脸高兴,赶紧拿出一个还热乎乎的大红薯,说:“小朋友,这是我给你留的红薯。”原来老人这几天都在等着我,我十分惭愧也很感动,付过钱说了一句“谢谢”,就跑开了……
多年以后,我还记得那位慈祥纯朴的老人,他教会我一个重要的道理:遵守诺言。可惜,后来却再也没有见到他。
篇2:卖红薯的老人散文
卖红薯的老人散文
周末骑着自行车去赶集,集市上人流涌动,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汇在一起,一家卖电器的商铺把音响无限放大,满大街就响起节奏紧促的音乐,低沉的重音敲得人心脏也跟着跳。
我不喜欢这样的喧嚣,就想赶快买好东西回家。先是碰到一个卖香菜的妇人,约有四十出头,穿的倒也齐整,面前摆放一个小纸箱,纸箱上整齐地码着十来把束好的香菜,绿油油的甚是可爱,我问多少钱。“一元两把。”前两天我在县城买的时候,一元一把,还没有这多呢,我疑心听错了,又问了一遍,这才停下车,捡了两把随手放进菜篮。那妇人笑道:“是我自己种的,胡卖呢,邻居都来挖,我就想着来换几个零花钱。”我掏出一元钱递给她。对她说:“是的,您卖得很便宜。”又往前走了一段,在一人力三轮车旁边有人高喊着:“芹菜!玻璃翠,一元五斤,快来买啊,整捆提,不买你后悔。”鲜翠欲滴的西芹,那么便宜,很想买一捆。可想想家里人少,多了会不会放坏?我犹豫着,听到旁边一对小夫妻也在商量买还是不买,我赶紧搭话:“要不,咱两家分一捆吧。”于是我们平分了一捆,每人付钱一元。付完钱,我心里犯嘀咕,唉!农家的东西,遭灾了没产量,丰收了又卖不上价,中国的农民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小康?想想家里红薯已经吃完了,还要再买点红薯。
我边走边看,终于在一个角落里的一根水泥电线杆下边,我发现了他,一个卖红薯的老人,看样子他已经有70多岁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如烟熏般青黑,戴一顶旧的黑色人造革帽子,有些地方已经磨得发毛,灰尘使它看起来灰白,身上穿一件发白的黑大褂,外边又罩了一间劣质的皮背心,黑色阔大的裤子满是灰尘,脚上是一双破旧的黄色军用胶鞋,右脚有一个洞,露出了没穿袜子脏兮兮的小脚趾,鞋带用一根细绳代替。许是因为没有生意,他背靠着电线杆打盹,面前是一辆两轮的人力车,车里满满堆着一些大个的、裂着口、歪着头的红薯,跟土差不多的颜色,乍一看,以为是一堆料姜石,显然他还没有开张。要是看他的红薯,我是真的不想买,可不知为什么,我竞无法走开。我似乎看到一个花甲的'老人艰难地举起锄头挖坑、栽种,然后浇水、施肥、拔草,一天天地巴望,终于盼到了成熟,再艰难地抡起锄头,刨挖、去土、装车,不知他又是怎样艰难地一步步拉着这车赶到集市。但是,眼看已近中午,集市将散,他一车的红薯仍满满的没有动。
我身不由己地走过去,“大叔,红薯咋卖呢?”老人没有动,我提高声音又问了一遍,老人突然惊醒,抬起头,睁开浑浊的眼条件反射地说:“哦,七毛,七毛一斤。”一张刻满风霜的面孔,一个鬓发苍苍的老人,一个牙齿不全的老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不知道他的儿女们过得怎样,这老人看起来如此的恓惶。
我开始挑拣红薯,老人也帮我挑,似乎为自己红薯的丑陋而不安:“山里土质不好,这红薯长得------,唉,不过好吃,又干又绵。”老人巴结似地说着,看我挑选皮光、圆润的,他也帮我找同样地,给我往袋里装。看看差不多了,我忙说:“大叔,够了,不用了。”老人这才抖抖索索拿起秤,帮我称好说:“五斤半,你给三块五就行。”我边掏钱边问:“您这大年纪来卖红薯,孩子们做啥?”“打工,打工去了,种地养活不过,就出去了,家里地都撂荒了,我种了点红薯,自己吃不了,就卖点。”他谦卑的陪着笑,讨好似地对我说。我问:“不是国家给每亩地都有补贴吗,还免了税负。”“唉!国家政策好啊,帮农民减轻负担,可是化肥、农药、种子全涨价了。这还是我从去年红薯里挑出最好的做的种,你看长的这样。”他不安地说。我掏出四元钱递过去,“您不用找了。”“那咋行,我再给你一个红薯吧,”他又挑了一个最大的放在我的菜篮里,显然那一个都有一斤。我有点不好意思:“多了,您给多了。”他连连摇头:“自己种的,不值啥,你们挣钱也不容易。”尽管艰难,他依然那么淳朴。
不知怎么,我竞有点心酸的感觉,看着老人平凡而辛酸的面容,我心里隐隐作痛。就是这一代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国家在大跃进,他们勒紧裤带、拼着命闹革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到老又做了空巢的老人,依然孤独地生存、顽强地活着。他们可能从没想过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命运,有些甚至一辈子也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生活,他们只是活着,就是那么逆来顺受顽强地走过人生,没有怨言,只是盲目地觉得自己命苦。
我又往前去买了一些东西,当我返回时,我注意到那位老人依然蹲靠在那根电线杆下,这回他没有打盹,只是茫然地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他面前的红薯也没有再动,看来除了我之外,他也再没有买主。他在想什么呢?也许他在抱怨怎么自己的红薯都不会长呢?人家种出来的颜色就那么鲜红、光洁,他的红薯也长得那么丑陋得没人要;也许他在想着儿女们打工赚回钱来日子就好了;也许他在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也许他因为已经衰老的身体不能再做更多事而遗憾吧,但也许他也和我一样充满疑问,国家不是给了农民那么好的政策吗,怎么这日子没有变化呢?
街上的人已经稀疏下来,集市眼看就要散了,我带上买好的东西回家了。只是我的心里却一直沉甸甸的,怎么也放不下那位老人,他应该也拉着车回家了吧?回家的路是上坡还是下坡啊?我仿佛看见他佝偻着身子,拼命拽着绊绳,疲惫地、吃力地往前走,车上载着的不是红薯,是沉重的生活。对照都市里扑面而来的繁华,满大街的歌舞升平,还有那天价的月饼和宴席、昂贵的奢侈品、高档豪华的轿车,为什么一边是花天酒地,一边又是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供养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富足了吗?我说不清这其中的理由,只能用笔记下我的见闻。
篇3: 卖红薯的老人作文
卖红薯的老人作文
楼下小巷里常会来一个卖红薯的老汉,妈妈常用他来教训我和弟弟――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他一样没出息……
清晨6点,我与弟弟还在睡梦中时,老汉就开始吆喝了:“烤红薯哟!烤红薯哟!卖烤红薯哟……”每当听见喊声传入我家时,妈妈便会让我起床,买些烤红薯来吃。我不是特别喜欢烤红薯,但妈妈经常让我去买,应该是同情这个老汉吧!
上午,我在书房温习功课时,透过玻璃窗就看到老汉一直坐在那儿;中午,我们家吃饭时,老汉仍坐在那儿;下午,我和弟弟出去玩时,老汉还坐在那儿;晚上7点,我们全家出去散步时,老汉才开始收摊。
老汉的烤红薯两元一个,并不贵,而且他从早卖到晚,就一直是6点摆摊,19点收摊,从未迟到或早走过。可老汉的生意却一直冷清,甚至还比不过那个只有下午摆摊的卖羊肉串的小伙子……
老汉的一日三餐通常只有红薯,当他的生意冷清时,他便吃放久了的烤红薯;他的生意稍微好一点时,他因为舍不得那点燃料,抓起麻袋里的生红薯削了皮就吃。老汉深知自己如果吃坏了肚子,会耽误生意,还要花重金去看病,这是个“亏本买卖”。所以,每当老汉吃到红薯有异味或者不新鲜、有虫蛀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扔掉。
老汉应该得了坏血病。上次,我帮妈妈倒垃圾时,发现垃圾池里有一个被咬了几口的生红薯,仔细一看,咬痕上隐约还现出丝丝血迹,我可以断定是老汉留下的!可能是年老的缘故吧,老汉还得了夜盲症,一到晚上什么都看不清。
我们小区里常有下水井盖被揭开的事件,小区公告栏里也没少批评和检举过。又一次,天黑得比较早,没到七点天就黑了,而那天恰好下水井盖被几个“无聊至极”的`人揭开,且粗心的保安没及时盖上。当然,老汉在回家的路上掉入了下水道,勉强着靠两只手臂撑着地面,幸亏有几位路人将他救了上来。从此以后,他的本性便有了些许改变……
明明老汉自己是个可怜的穷人,平日尽吃些粗茶淡饭,生活得勤俭节约,需要别人帮助。可老汉却仍要救济流落街头的穷人、乞丐。其实也不能算救济。老汉那勤俭节约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即使如此他还是乐善好施。老汉会常买几个馒头或包子给他们吃。
就因为这点小事,且老汉做好事花的钱绝对不超过200元!几个月后,小区公告栏里竟公布了“区热心文明标兵”名单,其中便多了老汉的名字和照片,而且老汉还获得了500元奖金和一张奖状。
老汉笑了,这是多么罕见!我平日里第一次见到老汉笑!公告栏里的老汉笑得很开心,两眼眯成一条缝,满脸的皱纹、黑黄的皮肤与那张鲜红的奖状又显得不太搭配……
好景不长。近几日,城管查得特别严,老汉的烤红薯摊开不下去了。失业的老汉整天整天坐在小巷里的那张石凳上。那张石凳是老汉以前摆烤红薯摊的位子,现在依旧是他独自一人的小天地……
也许老汉是个受儿女遗弃的老人吧!近几日,只要天一亮,我就可以在那似乎只属于他一人的石凳上见到他伛偻的身影。老汉终日坐在那儿,保持着同样的坐姿,双目无神地望向那茫无边际的天空,时而又会看看捧在手上的灰尘遍布的的奖状和一张老妇的黑白照默默哭泣。昔日老汉那笑容遍布的脸不见了,留给我们的是一张忧愁遍布的老脸;昔日老汉那乐于助人和乐观积极的精神一扫而光,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自暴自弃的男人;就连“区热心文明标兵”中的老汉的名字和照片也不见了,老汉的名字印在了可怕的“小区需重点关心对象”名单中。有时坐在石凳上的老汉会跟自己聊天(自言自语),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痛哭流涕,时而破口大骂。在外来人眼中,老汉或许是个精神失常的疯大爷,但我知道他只是个寂寞无援的可怜人。
楼下那块空地有人搭棚办丧事了,原来是老汉去世了。昨天还见到他好端端地坐在石凳上喃喃自语,今天见到的却是他那摆在灵柩前的遗照。
我想,死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种解脱,帮助他早日离开这个不值得他依恋的世界。原以为丧事一定会草草了事,但出乎意料的是,丧事竟办得十分铺张。披麻戴孝的儿女们挤满了整个灵堂,亲戚朋友也来了不少。在这里,大家除了尽情地吃、喝,还有机会欣赏到乐队演奏的时下流行乐曲与多首电视剧主题曲。孝子孝孙们为了解闷,便在夜间守灵时公开聚赌,麻将声吵得附近的居民一夜无法安眠。
丧事的确办得有声有色,活像个变相的欢送会。热闹了七天之后,他们才准备出殡。孝子、孝女、孝孙等依照长幼次序排成整齐的行列拍照――脸上的表情就像出国观光在某个旅游胜地拍照留念一样。
他们就这样为多年来看都没看一眼的老汉花了上万元,尽了他们所谓的孝道,并用那不绝于耳的锣鼓声向世人宣布老汉的死讯。
难忘那张布满皱纹的脸……
篇4:卖毛蛋的老人散文
卖毛蛋的老人散文
小时候的农村生活总少不了许些小商小贩转街吆喝的叫卖声,那些卖针头线脑泥娃娃的、修锅补盆的、磨剪子磨菜刀的、卖豆腐包子的,各有各的味道。儿时记忆最深刻的一种味道就是卖毛蛋的一位老人为我带来的。因为辈分的缘故我得称呼一声老太爷。太爷总是挑一副磨得油亮的扁担,一头挑一小铁皮的黄泥火炉,炉火煨着砂锅里的毛蛋,保证人们能随时吃到热乎的毛蛋。另一头挂着个柳条编制的提篮,篮子里铺一层塑料布装满毛蛋,末了再盖一层小棉袄大小的小棉被。
‘卖毛蛋了,热乎的毛蛋来了。’
每当听到太爷的吆喝声,我都是攥一把皱巴巴的毛票抱一把小木凳第一个坐在巷子口等。为什么要等?因为太爷老了步子迈的又小又慢,一快小石子都能绊个列颠,等的小板凳都开始烫屁股了,太爷才姗姗来迟。
巷子口早已站满了左右街坊邻里,不等太爷站稳就有人递上板凳,等太爷放下扁担挑子拍拍身上的土黄的旧军装坐下,毛巾洗脸水也有人一应递过,末了还有人敬上只洋烟,烟还没接稳火苗乱跳的煤油打火机已等在一旁准备上火。等太爷稍息歇过指一下砂锅道:
‘热乎的喱,不够后面篮子里有,管够。’便自顾与众人们笑古谈今了。
准备吃毛蛋的便掀开锅盖,你三个他五个的各自拿各自的。因为烫的原因,有没拿稳掉地上的,咧歪嘴的,跺脚的,拿嘴直吹风的。此时是太爷笑的最灿烂的,是笑人们馋嘴还是夸自己的炉火旺,我也没有问过。买来的毛蛋大多是给孩子吃的,大人们是舍不得沾嘴的。最多也就趁剥皮时咂几口手指上的汤水。就在大人们拿毛蛋的时候,小孩子早已围着太爷也不用说话,太爷也知道我们要干啥,从腰上解下个小布袋里面乘着精心研碎的咸盐(那时还没有现在的精盐卖,都是粗大的大盐硌子)。纵使我们急眼巴巴的盯着布袋里的盐巴直咽唾沫,太爷也是不急不忙的再从口袋里摸一本皱巴巴旧日历,纸张上的`褶皱跟太爷脸上的一样多一样深,每人撕一张皱巴巴的小心的捧在手心,专等太爷把一撮盐巴捏放在纸上便雀跃寻到各自的大人怀里。
太爷也不问拿了多少毛蛋,那个年代还很朴实,等吃完毛蛋都会很自觉的把钱放在篮子里的一个小皮夹里,太爷也从来没当着大伙数过。或许这就是最原始的质朴与信任。
此时巷子里除却大人们抽烟的吧嗒声以及粗犷的谈笑声,最响亮的就是那此起彼伏的吸溜声了。大人们都是一溜儿蹲在墙角搂住自家的孩子,再把毛蛋的蛋壳轻敲个小洞,递到自家小孩子的嘴沿上,然后就是一阵狠嘬吸溜里面的汤水。末了再逐渐剥去蛋壳轻沾上盐粒一口口的喂给孩子。这时小孩子也最乖巧,偎在大人怀里专张着小嘴等毛蛋来吃。小小一颗毛蛋就可以完全承载了那个年代的舐犊之情。情之深已不是这小小的小巷能藏得住的。
现在偶尔也有骑个电动车走街串巷来卖毛蛋的,不光有毛蛋还有煮玉米酸牛奶小饮料什么的种类繁多。人也不用吆喝,车把上挂个扬声喇叭就好。付上钱装一塑料袋独自拎回家,却怎么也咂不出往年的味道。
篇5:在知青小镇卖毛桃的老人散文
在知青小镇卖毛桃的老人散文
早上6点多从家里出发,到市文联大楼下集合,7点钟我和市作协的四十位文友乘上大巴车,向地处深山的涞源县进发。本来计划今天上午到涞源白石温泉小镇,参加省作家协组织的‘送文学下基层’的文学讲座活动,和市作协文友会采风活动。可是计划不如变化,由于地点定在来源山区,路不太好走。并且在深山里还遇到了山体滑坡,把路堵了,因此无法按时赶到会场。山区道路少,无法再找到一条捷径。只好改变计划,中途回返,重新制定了活动路线。午饭后,我们去易县清西陵旁边的“知青小镇”采风。
易县知青小镇,是一处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以毛主席倡导的“上山下乡运动”为背景,设立知青纪念馆、知青大食堂、知青风情购物区、知青风情小吃街、知青风情客栈等。
下午一点半左右,我们来到了易县的知青小镇,当我们走进小镇的第一感觉,就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里所展示的'一切,就像当年的知青点一样,但现在修缮的要比当年的环境优美多了。在我们参观的入口处,我看到一位老大娘在一棵大树下坐着,面前放着几小袋山里的毛桃和几根胖黄瓜。见我们走过来,就让我们买点尝尝。文友们说:我们去参观不好带,先不卖了。文友们没有直接进里面去,而是在大树旁拍照留念。老人见我们没有走,又央求我们买点尝尝吧……
其实,那些山里的毛桃和几根长得不太好看的胖黄瓜对游客不具吸引力,因此还是没有人买。我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神色有些失望,心里感觉有些过意不去。我问:大娘,这桃怎么卖的?老人说:五元一袋。于是,我掏出20元钱递给老人,老人让我挑几袋桃子,我说:不挑了,我不要桃子。老人有些过意不去,非让我拿点,我说,我是农民,家里也种着呢,不要了。说着我就和同伴们向前走去。只听身后的老人感动地说,你真是大好人,太谢谢你了。我回头对老人说:不用谢,这没什么。
我想:一个年近八十岁的老人,独自骑着三轮车,摘那么一点点毛桃来卖,已经很不易了。一定是家里经济条件差吧,不然都这么大岁数了,早应该在家安享晚年的。我虽然不是什么有钱人,但既然遇到了就帮帮她,给大娘的钱虽然很少,但也不至于让老人因今天卖不掉那几袋桃而失望吧!
★ 卖面老人作文
★ 卖醉散文
★ 红薯情缘作文
卖红薯的老人散文(推荐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