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马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工程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工程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 第1篇:工程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2篇:管理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3篇:管理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4篇: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5篇: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6篇: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7篇: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8篇: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9篇: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0篇: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1篇: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2篇: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3篇: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4篇: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5篇:项目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6篇: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7篇: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8篇:医院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19篇: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1:工程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工程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FIDIC合同条件下的工程项目索赔的程序及策略
适用专业:工程管理
武汉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
二○○七年一月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毕业设计的目的
毕业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主要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一次尝试,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巩固、联系、充实、加深和扩大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创新能力以及正确地将独创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4)初步掌握专业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
(5)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6)养成严肃认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毕业设计的意义
与其他教学环节不同,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地完成一项工程设计或计算,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工程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和提高
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
(2)毕业设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3)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4)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5)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查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等。
(6)毕业设计可以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能够使他们尽早进入角色并发挥作用。
(7)毕业设计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发现教学上的不足,尽量缩小教与学之间的不同步的差异。
(8)毕业设计可以发掘学生中的优秀人才,并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设计题目
《FIDIC合同条件下的工程索赔的程序及策略》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调研的情况,加上副标题,作适当调整。
三、毕业论文的要求
1.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的字数应当不少于10000字。学生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严禁抄袭、剽窃!
毕业论文特别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同学们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踏实、细致、严格、认真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有问题一定要及时主动地和指导老师联系,按阶段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论文内容要求
要求学生在广泛的调查基础上,完成以下内容:
(1)研究分析FIDIC合同的内容,重点是索赔的条款。
(2)索赔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与项目管理中其他因素的关系。
(3)工程项目可能出现索赔的内容,索赔的计算办法。
(4)目前索赔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
(5)工程索赔的程序,提高索赔效率的策略(重点)。
(6)原则上要求论文中有一定的新意。
(7)结论体会
3.毕业论文成果及要求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平时按指导老师要求提交阶段性成果,最后按要求提交毕业论文成果(包括原件,论文一式三份)。
(1)任务书:包括论文题目、论文的原始数据,主要参考资料、重点内容、设计指标;
(2)摘要:一般为400汉字,摘要介绍设计(论文)的研究课题,本人见解和主要结论;
(3)目录:按论文章节次序编好页码,插图要有标题、图号;
(4)论文主体内容(1万字以上),要求论证严格,层次分明,语句通顺,表达确切,字体端正,论文报告及各种表格一律用专用报告纸书写。并注意论文的格式,要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5)参考文献按以下格式列出
[序号]作者姓名,期刊、名称、卷号、期数、页码(年份)
[序号]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单位、页码(年份)
(6)附录:与论文有关的数据表、计算机程序。
论文要用统一的纸,用黑钢笔或黑水性笔书写,完成后按文本结构的顺序排列好,加以统一封皮,进行装订。
四.进度安排
1.选取合适的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进行调研;
2.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
3.撰写毕业论文:先拟好写作大纲,经老师审核,推敲修改,形成终稿(4月底前)。
4. 答辩(初步安排5月初)。
五、参考文献
1.《工程项目管理》 (教材)
2.《国际工程承包》(教材)
3.《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应用指南》 航空工业出版社
4.《FIDIC条款应用指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
6.《土木工程施工》 武汉大学出版社
7.《工程建设监理》 天津大学出版社
篇2:管理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管理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二、课题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村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信息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村镇建设的效果。我国村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村镇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却严重滞后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信息发布、传递和反馈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因此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缺失问题本文研究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需求。首先运用需求识别理论分析了系统用户将用户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结合村镇建设的具体活动明确用户需求内容与特征;其次基于用户需求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功能需求及业务功能流程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最后根据顾客需求满意度理论尝试在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后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两方面分析系统的适用性并构建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在充分分析系统需求和满足用户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实现了以用户需求为根本的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涉及用户入网查询、在线验证、内部审核、网上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功能通过完善的标准业务流程设定清晰的操作界面以及明确的工作划分有效地将用户需求与系统各方连接起来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可逐步认识村镇建设标准的准确性、适用性使村镇建设标准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最终达到用户的满意度。
三、研究背景
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和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小城镇城镇化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划⑴。国家“十二五”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体现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是各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保障。
村镇建设活动极其分散且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目前全国共有约330万个自然村66万个行政村;有2.2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居住、工作和生活。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3.41亿亩城镇建城区5700万亩而农村建设用地2.84亿亩农村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5倍。
住宅建设一直是村镇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村镇建设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据建设部统计农村住宅投资2334亿元村镇住宅建设量8亿多平方米而同期城市的年住宅梭工面积约为25?30亿平方米。我国的城镇化率约为40%“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47%。目前农民自建住宅每年还以2%的速度增长其中楼房比例增长更快约占60%年梭工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工程建设量将不断增长一批适应村镇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生态住宅等建筑形式也会相继出现。
每个村镇的功能不是天然的、自发的它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村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等。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依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建设把村镇定位为分担大城市人U的聚居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质量管理”为指导探索建立小城镇规划备案、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划执行大力加强了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其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非经济生产功能。
四、研究目的
为了有效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村镇公共事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规划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方式作为技术指导来实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适用于村镇建设项目特点的工程建设标准为村镇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维护、加固、拆除等活动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可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发展是村镇建设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涉及到有关村镇建设的众多标准的申报、编制过程管理、审核和发布、宣贯、修订和废止等等诸多标准化管理工作同时还涉及到与村镇建设标准相关的信息发布、技术指导、动态辅导、专家支持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化系统平台作为媒介满足村镇建设领域标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保障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快捷、方便、广泛传播。
任何信息服务建设都需要满足相应的需求适合使用者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相关工作效率节约时间、资源等。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经验针对我国村镇建设标准不能被及时掌握和标准实施效率低等问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利用顾客需求识别的思想分析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和体系构架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以测量用户满意度为系统平台的开发提供依据。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应用和政府职能变换转向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系统功能、体系和开发模式能够直观地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以用户为中心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涉及用户、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需求满意度四个概念其巾需求是核心用户是需求对象而功能需求是用户需求的`实现方式需求满意度是用户需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将从用户需求、基于需求视角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和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三个方面展 。
全文内容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简述我国村镇建设现状及研究本文的目的回顾国内外建设领域信息化研究现状总结现代信息化建设不适合村镇建设提出建立符合我国村镇建设的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规划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概述了我国村镇建设标准和标准化概念介绍了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分析和体系结构。运用需求识别理论阐述了顾客识别和顾客需求的概念总结出顾客需求识别流程提出顾客需求满意度含义。
第三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识别。运用需求识别理论针对村镇建设的实际情况讨论系统用户类型及特点进一步指出不同用户存在不同的需求分析了系统用户的需求与特征最终对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关系进行论述。
第四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出系统功能需求的实现目标继而分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立、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归纳出采用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建立系统的特点。
第五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本章是对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过程中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方面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系统的适用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第六章结论。总结所做研究的成果提出本文的不足和对后续工作的期望。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2.1 我国村镇建设标准化概述
2.2 标准化信息系统分析
2.3 标准化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2.4 需求识别理论
2.5 本草小结
3、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识别
3.1 系统用户类型及特点
3.2 系统用户需求内容
3.3 系统用户需求特征
3.4 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关系
3.5 木章小结
4、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 系统功能的需求实现目标
4.2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4.3 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4.4 业务功能流程分析
4.5 系统体系结构分析
4.6 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4.7 木章小结
5、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 需求满意度评价
5.1 需求满意度分析
5.2 构建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篇3:管理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2.1 我国村镇建设标准化概述
2.2 标准化信息系统分析
2.3 标准化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2.4 需求识别理论
2.5 本草小结
3、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识别
3.1 系统用户类型及特点
3.2 系统用户需求内容
3.3 系统用户需求特征
3.4 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关系
3.5 木章小结
4、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 系统功能的需求实现目标
4.2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4.3 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4.4 业务功能流程分析
4.5 系统体系结构分析
4.6 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4.7 木章小结
5、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 需求满意度评价
5.1 需求满意度分析
5.2 构建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篇4: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在论文书写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开题报告大部分院校也需要进行答辩。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借鉴,欢迎借鉴!
一、选题背景
建设工程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很快,建筑市场已初步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如人员、材料、设备的情况变化,投资决策、设计、建设及使用各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均会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会以各种方式增加项目的风险,可以说,风险一直伴随着建设工程项目运行的这个过程。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风险,特别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时,风险直接影响到盈利的可能和水平。面对着不可避免的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建设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建设工程的特点要求既与人打交道,又要与大自然进行斗争和协商,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工程建设中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已带来很多现实问题,不仅表现在资源的严重浪费,有的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就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以,提出自己的新建议,以此希望对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之中,人们创造财富和社会福利的途径与方式已经由过去重复进行的生产活动为主,逐步转向了以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活动为主的模式。而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的、一次性的并涉及到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的过程,从而使得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控制这些风险,就会给项目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损失。可以说,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事件和问题的处理。
就建设工程项目来说,与其它行业相比,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工程建设投资方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从最初的项目投资评价到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通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耗时较长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不同专业人员的参与,并涉及对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协调。此外,这一复杂过程还受到大量外界及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加防范,就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时采取何种形式的组织结构,采取何种风险管理模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如何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和监督风险才能使投资企业更好的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对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风险管理(包括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导致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还很不完善。这也说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本文研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的更快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企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借鉴。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本文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是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问题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德国,主要指企业为控制偶然损失而作出的有组织的集体努力,是企业部管理功能的延伸。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科学,1952 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一文中首次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20 世纪 50 年代莫布雷在其合著《保险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内涵。70年代以后,美国成立了风险与保险协会,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处置风险。1987年,为推动风险管理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和普及,联合国出版了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报告《The Promo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报告,风险管理有三个定义:
(1)风险管理是系统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的形式化过程。
(2)风险管理是识别和控制能够引起不希望变化的潜在领域和事件的形式、系统的方法。
(3)风险管理是在项目期间识别、分析风险因素,采取必要对策的决策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主体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以求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技术及行动过程。
关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学者陈妍芳(2003)认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的连续过程,主要包括几个环节,即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学者王君仁(2004)认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但是在制定风险管理方法之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为此还需要进行风险监控,并将监控的信息反馈到前几个环节。
目前一般认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过程上应当包括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应对以及风险监控。这四个环节就构成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这个连续过程可以用图来表示如下:
1、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它是管理风险的第一步,即识别整个项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一般是根据项目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和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检查风险。
2、风险分析与评估
确定了项目的风险列表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了。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大量资料的分析,利用概率统计理论,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相应损失的大小。风险估计是对风险的定量化分析,可为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管理技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科学的依据。对风险发生概率、损失程度和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得到描述风险的综合指标-风险量或者风险度,并与内部公认的风险指标相比较,得到是否要采取控制措施的结论。
3、风险应对
完成了风险分析后,就己经确定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项目的风险冲击,并可排出风险的优先级。此后就可以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应对。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风险的应对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项目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项目策略与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后,就可编制风险应对计划,它主要包括:己识别的风险及其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应对的责任人、风险应对策略及行动计划、应急计划等等。
4、风险监控
制定了风险防范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
风险管理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还进一步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使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工程项目中的不确定性。传统观点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直线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则强调,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应对与监控发生于项目的全过程,整个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闭环系统,随着风险应对计划的实施,风险会出现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的信息应及时反馈,风险管理者才能及时地对新情况进行风险估计和评价,从而调整风险应对计划并实施新的风险应对计划,这样循环往复,保持风险管理过的动态性才能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的,如图所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是:
文章的第一章为概述。文章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意义、目的以及研究的主要范围,并对写作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文章的第二章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综述。文章首先界定了风险概念,指出了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内容,并说明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接着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分析了建设工程项目具体风险,并对其风险管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第三章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进行了详细研究。文章介绍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说明了风险分析与评估的理论基础,论证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作用,并对风险分析与评估目的及步骤作了说明;探讨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包括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说明了建设工程项风险监控,探讨了风险监控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监控的实施。
文章的第四章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探讨。文章指出了当前我国一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措施。
文章的第五章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证研究。文章以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为例,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第一章 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类型
(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影响因素
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一)风险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三)风险管理的内容
(四)风险管理流程
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价值分析
第三章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分析
一、我国工程建设外部环境
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体流程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应对?
(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监控?
第四章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一、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发展及风险管理状况
二、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竞争意识
(二)企业内部不严格控制
(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流程不完善
(五)不注意多种风险应对措施的灵活运用
三、完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三)完善风险处理流程
(四)完善工程的信息化建设?
(五)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五章 建设工程项目实证研究--以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为例
一、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情况
二、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状况?
三、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完善
五、浙江温州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著作类文献
[1] 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出版,版。
[2]戚安邦:《现代项目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版。
[3]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编译:《大型土木工程项目保险》,中国计划出版社,20版。
[4]纪燕萍等:《中外项目管理案例》,人民邮电出版社,版。
[5] 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7月版。
[6]雷胜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7]丛培经主编:《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 年 3 月 修订版。
[8]张海贵主编:《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金盾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9](美)哈罗德.科兹纳:《项目管理的战略规划》,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年 4 月。
[10]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版。
[11]何增勤:《工程项目投标策略》,天津大学出版社,4月。
[12]王洪等:《建设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版6月版。
[13]沈建明主编:《项目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4]毛小玲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技术问答》,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版。
[15]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16]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考试教材审定委员会:《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版。
(二)论文类文献
[1]李世蓉:《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特点》,载于《建筑》,2003年第9期。
[2] 傅鸿源:《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载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 10 期。
[3] 李峰、颜哲:《建筑业中工程保险应用研究》,载于《建筑监理》,2001年第1期。
[4] 李晔、张清华:《浅谈大型土木工程项目保险》,载于《上海保险》,20第4期。
[5]苏红燕:《浅谈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及合同管理》,载于《施工与管理》,2003年增刊。
[6] 张英宝:《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的系统管理探讨》,载于《基建优化》,2003 年 6月第 24 卷第 3 期。
[7] 余志峰:《大型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工程保险》,载于《工程保险》,2000 年 3月。
[8] 赵晓玲:《企业风险管理》,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3卷第1期。
[9] 刘冬梅、陈志勇、周玉斌:《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载于《福建建筑》,2003 年第 3 期。
[10]汪源浩:《对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思考》,载于《当代建筑》,2003年第5期。
[11]肖维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的实用方法》,载于《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7月12日。
[12]毛儒:《论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载于《都市快轨交通》,2004年第2期。
[13]郑展飞、周直:《模糊数学在工程项目风险辨识中的应用》,重庆交通学院学报,4月25日。
[14]周敬瑜:《工程施工分包的风险与监理对策》,载于《建设监理》,20第1期。
[15]吴宗彝:《中外合资项目钢结构工程风险管理实践》,载于《建设监理》,第5期。
[16]成博、龙八军、赵世家:《工程项目中业主的风险管理》,载于《山西建筑》,2006年第4期。
[17]官昌赞:《谈谈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9期。
[18]杜静华:《对建设工程保险制度强制实行的探讨》,载于《工程质量》,20第l期
[19]董士波:《对工程保险费率厘订有关问题的思考》,载于《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第22卷第9期
[20]刘延宏:《建设项目推行工程保险的障碍与对策》,载于《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年第2期。
[21]魏星、夏恩君、李全兴:《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风险综合评价》,载于《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22]张静文、徐渝、柴国荣、朱少英:《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载于《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2期。
[23]贾玉生、于海春、田喜龙:《建设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载于《建筑设计管理》,2004年3期。
[24]余建星、李成:《工程风险分析中的风险当量及其评价标准》,载于《海洋技术》,2004年1期。
[25]祁世芳、贾月阳:《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1期。
[26]蔡依平、朱文龙、施国庆:《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载于《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3期。
[27]杨艳萍:《风险投资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分析,载于《经济师》,2003年第7期。
(三)外文类文献
[1] D. Hertz and H. Thomas,Risk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John Wiley&Sons,1983.
[2] 2000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www.pmi.org.
[3]R Max Wideman, Project and Program Risk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Insititute,USA,1992.
[4]S.Samastre,Usage and Yenefats of Probezt rask analysas and management[B]Bnt, B.ProfeZt Management ,1994,12(1)5-8.
[5] Stephen Mak. David Picken. Using Risk Analysis to Determ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ingenc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March/April 2000.
[6] Flanagn, R and Norman, G.Risk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 1993.
[7] L Y She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97,Vol.15, No.2, pp.101-105.
[8] Perter F. kaming, Paul O.Olomolaiye,Gary D.Holt, Frank C. Harris.Factors Influencing Construction Time and Cost overruns on High-Risk Projects in Indonesi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7,(15):83~94.
[9] Willam K. L. Chan, Francis K.W. Wong, David Scot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n the Millenn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9,17(4):257~263.
[10] Shen L. S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Hong Ko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l997,15(2):101一105.
[11] Raz T.Michael E. . Use and Benefits of Tools for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2001, (19):9-17.
[41] D. Hertz and H. Thomas,Risk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John Wiley&Sons,1983.
[42] 2000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www.pmi.org.
[43]R Max Wideman, Project and Program Risk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Insititute,USA,1992.
[44] L Y She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97,Vol.15, No.2, pp.101-105.
[45]S.Apeland,T.Aven,Quantifying uncertainty under a predictive,epistemic approach to risk analysis,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75(2002), 1993.
[46] Tianji Xu and Robert L.K.Tiong, Risk assessment on contractor’s strategies,Journal of build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1.
[47] L.Y.She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97, 15(2):101~105
[48] A.Uchechukwu Elinwa, Silas A. Buba. Construction Cost Factors in Nigeria.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93, (4):698~713.
[49] Perter F. kaming, Paul O.Olomolaiye,Gary D.Holt, Frank C. Harris.Factors Influencing Construction Time and Cost overruns on High-Risk Projects in Indonesi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7,(15):83~94.
[50] Willam K. L. Chan, Francis K.W. Wong, David Scot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n the Millenn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9,17(4):257~263.
篇5: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当前,制造业、金融业、医药业等行业市场快速变化,企业不仅仅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查看分析,更加希望了解各种数据的实时变化情况,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提示或者收到报警信息。然而信息的管理分析模式仍然停留在用户以主动方式触发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的阶段,获取的信息往往滞后于现实,使企业错失机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业务规则是随着实际情况随时发生变化的,而在流程中对业务规则的设计往往固定地嵌入代码当中,普通用户没有能力自行修改业务规则。如何将业务规则从编程代码中分离出来,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界面,使业务规则变成可配置项,更加灵活地适应实际工作变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企业面对与日递增的业务规模和管理复杂度,如何适应瞬息变幻的市场环境,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环境成为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一步。基于商业智能的企业业务活动监控平台BAM,可为企业解决这一难题。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与企业业务活动监控(Business Activity Monitoirng,BAM)的有效集成,将为企业建立更为完善的IT平台,使其成为以数据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以分级管理视窗为手段的具备实时作业监控功能的平台,使企业后援管理中心成为计划、风险、成本、绩效管理职能的控制、分析和指挥中心。企业决策人员、统计分析人员、商务办事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及时地以业务的方式灵活而多角度地查询和分析数据。并可以十分有效地分析和研究企业所在的宏观市场环境、竞争对手、潜在客户,加强对成本、利润等指标的监控,同时还可以进行业务即席查询和公司报表制作。
综上,基于商业智能的企业业务活动监控平台BAM,将各业务系统积累繁多的数据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数据和信息集成起来,实现信息随需应变,为企业提供一个完整信息化视图,并为它的整体决策提供支持,实现智能化的信息管理方式,使企业的利润和规模实现同步增长,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具体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本文以保险业为应用背景,首先讨论企业业务活动监控系统(BAM)目前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明确了BAM实现实时监控各类业务的运作情况,为后援管理中心的管理提供实时的支持,并实现管理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讨论BAM系统功能需求,提出基于商业智能的企业业务活动监控平台框架,并展开相关业务标准及实现思想技术的概述,将重点介绍商业智能BI、Cognos Now(实时数据监控工具)、Cognos 8(报表工具)。然后分析业务活动监控系统的架构,并利用模块化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对BAM-CORE、BAM-ETL、BAM-EXTEND等核心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重点讨论其中商业智能BI与业务活动监控平台的集成和实现。最后对系统可扩展性和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篇6: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热点信息通信(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发展,通信网络规模快速扩张。截至20xx年,中国移动有100万个GSM室外基站和45万个TD-SCDMA基站,中国联通有40万个GSM基站和45万个WCDMA基站,中国电信有35万个CDMA基站和10万个PHS基站。目前三大运营商正在积极部署4G网络的建设,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xx-中国铁塔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指出,由于未来三年中国正处于4G网络建设的高潮期,仅中国移动,就规划在20xx年底前建设50万个4G基站,中国电信今年订购的基站将多达25万座。到20xx年底,中国4G基站数量可能会由目前的近30万座增至多达100万座。通信网络规模的快速护张,使得通信业能源消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重和对全社会的影响逐年增加。
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了20xx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xx年减少40%?45%的承诺,并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6%、减排17%等约束性目标⑴。通信业作为ICT推进减排的中坚力量,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工信部在《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20xx年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要比20xx年下降10%,还要求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PUE值要达到1.5以下,改造IDC的PUE值要降到2.0以下。推进绿色IDC和绿色基站建设,积极采用新技术对己建基站进行节能改造[2].
20xx年国内基站的年总耗电量达到130亿度,占整个通信行业能耗的一半左右[3],基站的节能己经成为通信行业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从基站主设备、建筑、空调及电气等各方面对基站节能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基站空调系统能耗是基站能耗的一个主要组成,在20xx年基站空调设备能耗占基站总能耗的40%-46%[3],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目前主要的节能技术包括:空调变频节能技术、空调变设定控制系统、智能通风技术、智能换热技术、相变材料节能等。自然冷源利用是基站节能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通风冷却技术、空-空换热器、乙二醇换热系统及热管换热系统等利用自然冷源的方法,在国内的一些基站内已有应用。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基站是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ubsystem,BSS)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域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说得更通俗一点,基站之间主要负责手机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把收集到的信号简单处理之后再传送到移动交换中心,通过交换机等设备的处理,再传送给终端用户,从而实现无线用户的通信功能。
目前,国内通信基站空调系统的节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合理选择基站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以及优化气流组织等。
3、参考文献
[1]巩永华。ICT助力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研宄[J].价值工程,20xx(31):183-184.
[2]黄海峰。十二五通信业节能目标出炉硬指标+软指标双管齐下[J].通信世界,20xx(40):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xx年中国通信统计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
[4]王建华。规范基站建设是无线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m.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xx,38(5):83-84.
[5]杨彦伟,廖杰。浅说GSM基站[J].现代通信,20xx(8):23-24.
[6]权志鹏,彭月明。基站围护结构的保温控制策略[J].建筑节能,20xx,41(270):45-49.
[7]张高记,吕建东,陈文学。通信基站节能减排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研究m.电信科学,20xx (3):101-105.
[8]Yogenbra Joshi.Energy Efficient Thermal Management of Data Centers [M].20xx: 10-13.
[9]YD/T 1821-20xx.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S].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xx.
[10]叶晓燕,胥惠芳。计算机房的环境要求及解决方法[J].信息技术,20xx,28(1):32 -34.
[11]阮灿华。计算机机房空调系统的探讨[J].福建电脑,20xx(8):71-72.
[12]程紘理。中国基站空调发展简述[J].制冷与空调,20xx,13(8):9-11.
[13]曾春敏。移动通信基站空调系统节能措施分析[J].制冷,20xx,29(1):66-70.
[14]王东。移动基站空调节能器的应用[J].机械与电子,20xx(19):514-516.
[15]YufengZhang,Yi Chen,Ji Wu,etal.Study on energy efficient envelope designfor tele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in Guangzhou [J].Energy and Buildings,20xx,40(10):1895-1900.
[16]涂壤,李震,刘晓华等。基站围护结拘性能及空调系统性能优化分析m.暖通空调,20xx,41(12):46-48.
[17]Rang Tu,Xiao-hua Liu,Zhen Li,Yi Jiang.Energy performance analysis ontele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J].Energy and Buildings,20xx,43(2-3):315-325.
[18]陈杰。利用自然冷源制冷对通信基站节能降耗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xx.
[19]陈祈,吴基,王飞等。广州地区通信基站通风冷却节能技术研究[J].建筑科学,20xx 24(12):27-31.
[20]尹华,郭华芳,鲁涛。通信基站通风冷却节能系统的研究[J].节能,20xx(1):49-52.
[21]项生逵。移动通信基站节电的成功探索[J].通信世界,20xx,13(8):9-11.
[22]黄成龙,杨文鹏。移动通信基站节能控制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xx,22(2):205-209.
[23]刘彬。基站空调系统自然冷源的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xx.
[24]刘刚,陈志东。黑龙江移动公司节能减排工作实践[J].通信管理与技术,20xx(4):15-19.
以上就是查字典大学网为同学们带来的“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内容了,希望看完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对同学的生活有所启示,更多内容在这里,请继续关注我们。
《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是篇好参考范文,涉及到基站、节能,通信,技术,研究,空调系统、减排、建设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7: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二、课题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村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信息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村镇建设的效果。我国村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村镇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却严重滞后,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信息发布、传递和反馈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因此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缺失问题,本文研究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需求。首先,运用需求识别理论分析了系统用户,将用户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结合村镇建设的具体活动明确用户需求内容与特征;其次,基于用户需求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功能需求及业务功能流程,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最后,根据顾客需求满意度理论,尝试在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后,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两方面分析系统的适用性,并构建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在充分分析系统需求和满足用户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实现了以用户需求为根本的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涉及用户入网查询、在线验证、内部审核、网上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功能,通过完善的标准业务流程设定,清晰的操作界面以及明确的工作划分,有效地将用户需求与系统各方连接起来,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可逐步认识村镇建设标准的准确性、适用性,使村镇建设标准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最终达到用户的满意度。
三、研究背景
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和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小城镇,城镇化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划⑴。国家“十二五”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体现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是各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保障。
村镇建设活动极其分散且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目前,全国共有约330万个自然村,66万个行政村;有2.2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居住、工作和生活。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3.41亿亩,城镇建城区5700万亩,而农村建设用地2.84亿亩,农村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5倍。
住宅建设一直是村镇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村镇建设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据建设部统计,20xx年农村住宅投资2334亿元,村镇住宅建设量8亿多平方米,而同期城市的年住宅梭工面积约为25?30亿平方米。20xx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约为40%,“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47%。目前农民自建住宅每年还以2%的速度增长,其中楼房比例增长更快,约占60%,年梭工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工程建设量将不断增长,一批适应村镇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生态住宅等建筑形式也会相继出现。
每个村镇的功能不是天然的、自发的,它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村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等。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依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建设,把村镇定位为分担大城市人U的聚居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质量管理”为指导,探索建立小城镇规划备案、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划执行,大力加强了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其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非经济生产功能。
四、研究目的
为了有效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村镇公共事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规划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方式作为技术指导来实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适用于村镇建设项目特点的工程建设标准,为村镇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维护、加固、拆除等活动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可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发展是村镇建设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涉及到有关村镇建设的众多标准的申报、编制过程管理、审核和发布、宣贯、修订和废止等等诸多标准化管理工作,同时还涉及到与村镇建设标准相关的信息发布、技术指导、动态辅导、专家支持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化系统平台作为媒介,满足村镇建设领域标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保障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快捷、方便、广泛传播。
任何信息服务建设都需要满足相应的需求,适合使用者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相关工作效率,节约时间、资源等。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经验,针对我国村镇建设标准不能被及时掌握和标准实施效率低等问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利用顾客需求识别的思想,分析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和体系构架,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以测量用户满意度,为系统平台的开发提供依据。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应用和政府职能变换转向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系统功能、体系和开发模式,能够直观地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以用户为中心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涉及用户、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需求满意度四个概念,其巾需求是核心,用户是需求对象,而功能需求是用户需求的实现方式,需求满意度是用户需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将从用户需求、基于需求视角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和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三个方面展现。
篇8: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产品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过程。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软件、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互相依赖、交叉并行。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往往采用串行、离散、重量级的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
n 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不能有效支持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项目的风险往往在后期集中爆发,导致项目进度失控或产品草率交付。
n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把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视为一系列静态的、离散的过程,对于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缺少有效综合与协调。
n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采用的重量级方法导致大量的文档工作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难以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随着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其开发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也使得开发时间日益缩短。在开发难度提高和开发时间缩短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国内外现状分析
为了解决传统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导致的产品设计改动量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与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IPPD)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建立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行工程与IPPD本身并没给出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尤其是对于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和多学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体的过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产品开发中,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起着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关键作用。对于产品开发过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工程领域,现有的各种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现有的重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大多数正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些模型本身比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同时,由于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统(如武器系统、航天飞机等),在应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过程定义时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容易产生过于重量级的过程。
反观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领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和实践近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迭代开发正取代传统的瀑布模型逐渐成为软件过程方法的主流。基于迭代开发的产品化的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出现,标志着迭代开发方法的成熟。以迭代开发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 Methods),代表着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和实践中极为活跃的部分。但是这些过程和方法主要关注于软件开发过程,对于其他学科的活动通常只是作为软件开发过程的外部环境加以考虑,而不是从全局上予以综合和协调。
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3个领域的过程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篇9: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xxx石化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股份公司总部“建设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型建设工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建设工程是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及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
炼油部分:建设1000万吨常减压、120万吨延迟焦化、200万吨蜡油加氢裂化、300万吨直馏柴油加氢精制、80万吨催焦化柴油加氢等10套装置。
化工部分:建设100万吨乙烯、6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55万吨聚丙烯、60万吨芳烃、32万吨苯乙烯、13万吨聚苯乙烯、13万吨丁二烯、12万吨mtbe/丁烯-1、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sbs、2万吨己烯-1等12套装置。
公用工程部分:主要建设3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5台41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动力站,以及系统配套项目。
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中国石油“xx”重点工程。工程对于拉动地方经济、繁荣西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总投资300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5%,税后投资回收期8.77年。于XX年8月22日破土动工。
独山子石化公司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的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也有一定的执行过程的问题。因此,根据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的利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完善过程管理的思路和做法,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2、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
现代项目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并且将各项目阶段的计划、实施、控制等具体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现代项目管理要求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具体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的特性和实现过程的特定情况,及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限制条件,将一个项目划分成各个便于管理的项目阶段,并将这些不同项目阶段的管理活动进一步划分成一系列的具体管理过程,分阶段、按过程做好一个项目的管理。现代项目管理的目标,是要在生成项目产出物(成果)的实现过程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过程去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全面总结巧年来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进一步规范全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作法,促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7]。经国家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于XX年5月1日起施行。但系统的.引进项目管理的知识还是近几年的事。
11月,我国与pmi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将pmp认证引入中国时,国内知道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pmp的人很少。XX年6月中国首次pmp考试也仅有60多人参加。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大量的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XX北京奥运会,XX上海世博会等等,需要大量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各种渠道越来越多的接触到项目管理的知识,并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学习项目管理知识的热潮。项目管理在ti行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正方兴未艾,己呈星火燎原之势。因为ti行业强烈的示范作用而成为项目管理知识推广的强力推进器。如今,pmp认证与mba,mpa文凭一样成为中高级管理人员热捧的对象。这一轮热潮的兴起大大加快了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上个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论文很少。到了70年代,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已成为趋势:有些研究成果已涉及到了图形评审技术(pert)的应用。这个时段的研究焦点是:成本与进度控制,绩效考评,工作分解结构(简称:wb s)的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本阶段的学术研究大多由政府部门主持与发起,由商业与教育机构发起的研究已有所增加。70年代末期,成本设计(design-to-cost),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己在学术论文中出现,并在80年代发展为一个通用的概念,特别是在政府机构与防卫部门中。
80年代,关于项目管理的学术论文显著增长。研究专注于成本设计和生命周期成本。关于项目风险管理,成本/进度控制指标体系和挣值(earned value)的概念已出现。其它涉及较多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团队建设,质量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
到了90年代,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力资源方面,包括:团队建设,领导能力开发和激励:并有大量的文章集中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有:
a.标准化的过程和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术语,有助于项目成功;
b. web技术将在帮助项目沟通与协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c.使用被普遍接受的项目管理实践与观念将会在承包合同的要求中写明;
d.项目管理的外购服务将会被绝大多数公司所采用。
3、研究内容与方法
将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学》理论,分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目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的改进建议。论文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设计如下。
1 前言
2 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综述
2.1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综述
2.2 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特点
2.3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 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及项目管理体系
3.1 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概况
3.2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
4 独山子石化炼油乙烯工项目管理实践的分析
4.1 项目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4.2 hse管理分析
4.3工程质量管理分析
4.4 招投标管理分析
4.5 物资采购管理分析
4.6 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5 总结与建议
在研究方法与思路方面,广泛收集有关工程建设有关资料,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差距以及完善工程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着眼于工程建设主要环节,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构建工程建设管理整体框架,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对策。目的在于建立符合独山子石化公司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总结出加强和完善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4、开题条件
本人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按照工商管理学院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已修业完成了相关课程和必修环节,学分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经学院考核合格,导师同意进入论文阶段。
5、时间安排
XX.02—XX.05 选题、文献查阅,完成文献综述
XX.06—XX.10 完成开题报告
XX.10 开题答辩
XX.11—XX.02 撰写论文初稿
XX.03—XX.05 完成论文中稿
XX.06—XX.10 论文定稿、答辩
篇10: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通信基站分布式冷却系统研究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热点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发展,通信网络规模快速扩张。截至,中国移动有100万个GSM室外基站和45万个TD-SCDMA基站,中国联通有40万个GSM基站和45万个WCDMA基站,中国电信有35万个CDMA基站和10万个PHS基站。目前三大运营商正在积极部署4G网络的建设,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铁塔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指出,由于未来三年中国正处于4G网络建设的高潮期,仅中国移动,就规划在底前建设50万个4G基站,中国电信今年订购的基站将多达25万座。到20底,中国4G基站数量可能会由目前的近30万座增至多达100万座。通信网络规模的快速护张,使得通信业能源消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重和对全社会的影响逐年增加。
中国的政府向世界做出了 单位GDP碳排放比减少40%?45%的承诺,并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6%、减排17%等约束性目标⑴。通信业作为ICT推进节能减排的中坚力量,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工信部在《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要比下降10%,还要求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PUE值要达到1.5以下,改造IDC的PUE值要降到2.0以下。推进绿色IDC和绿色基站建设,积极采用新技术对己建基站进行节能改造[2].
国内基站的年总耗电量达到130亿度,占整个通信行业能耗的一半左右[3],基站的节能己经成为通信行业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从基站主设备、建筑、空调及电气等各方面对基站节能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基站空调系统能耗是基站能耗的一个主要组成,在20基站空调设备能耗占基站总能耗的40%-46%[3],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目前主要的节能技术包括:空调变频节能技术、空调变设定控制系统、智能通风技术、智能换热技术、相变材料节能等。自然冷源利用是基站节能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通风冷却技术、空-空换热器、乙二醇换热系统及热管换热系统等利用自然冷源的方法,在国内的一些基站内已有应用。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基站是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ubsystem,BSS)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域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说得更通俗一点,基站之间主要负责手机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把收集到的信号简单处理之后再传送到移动交换中心,通过交换机等设备的处理,再传送给终端用户,从而实现无线用户的通信功能。
目前,国内通信基站空调系统的节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合理选择基站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以及优化气流组织等。
3、参考文献
[1]巩永华。ICT助力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研宄[J].价值工程,2014(31):183-184.
[2]黄海峰。“十二五‘’通信业节能目标出炉”硬指标+软指标“双管齐下[J].通信世界,2012(40): 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中国通信统计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王建华。规范基站建设是无线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m.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38(5): 83-84.
[5]杨彦伟,廖杰。浅说GSM基站[J].现代通信,2003(8):23-24.
[6]权志鹏,彭月明。基站围护结构的保温控制策略[J].建筑节能,2013,41(270):45-49.
[7]张高记,吕建东,陈文学。通信基站节能减排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研究m.电信科学,2011 (3): 101-105.
[8]Yogenbra Joshi. Energy Efficient Thermal Management of Data Centers [M].2012: 10-13.
[9]YD/T 1821-2008.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S].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
[10]叶晓燕,胥惠芳。计算机房的环境要求及解决方法[J].信息技术,2004,28(1):32 -34.
[11]阮灿华。计算机机房空调系统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6(8): 71-72.
[12]程紘理。中国基站空调发展简述[J].制冷与空调,2013,13(8): 9-11.
[13]曾春敏。移动通信基站空调系统节能措施分析[J].制冷,2010,29(1): 66-70.
[14]王东。移动基站空调节能器的.应用[J].机械与电子,2011(19):514-516.
[15]YufengZhang, Yi Chen, Ji Wu, etal. Study on energy efficient envelope designfor tele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in Guangzhou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40(10):1895-1900.
[16]涂壤,李震,刘晓华等。基站围护结拘性能及空调系统性能优化分析m.暖通空调,2011,41(12): 46-48.
[17]Rang Tu, Xiao-hua Liu, Zhen Li, Yi Jiang. Energy performance analysis ontele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1, 43(2-3):315-325.
[18]陈杰。利用自然冷源制冷对通信基站节能降耗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
[19]陈祈,吴基,王飞等。广州地区通信基站通风冷却节能技术研究[J].建筑科学,2008' 24(12): 27-31.
[20]尹华,郭华芳,鲁涛。通信基站通风冷却节能系统的研究[J].节能,2011(1):49-52.
[21]项生逵。移动通信基站节电的成功探索[J].通信世界,2003,13(8):9-11.
[22]黄成龙,杨文鹏。移动通信基站节能控制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22(2): 205-209.
[23]刘彬。基站空调系统自然冷源的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4]刘x,陈志东。黑龙江移动公司节能减排工作实践[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0(4): 15-19.
4、论文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基站概述
1.3基站空调系统主要的节能技术
1.4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分布式冷却系统及其性能测试
2.1分布式冷却系统介绍
2.2分布式冷却系统设计
2.3分布式冷却系统性能测试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于TRNSYS的基站空调系统的能耗模拟
3.1 TRNSYS软件介绍
3.2基站和其DCS的模型建立
3.3基站和其原空调系统的模型建立
3.4模拟结果及分析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基站节电率测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基站节电率测试方法
4.2典型基站的测试结果
4.3全国基站测试结果及节电率影响因素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基站气流组织模拟分析
5.1基站数值模型的建立
5.2模型合理性验证
5.3基站内气流组织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全文总结和展望
6.1全文总结
6.2本文主要创新点
6.3展望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通信基站分布式冷却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基站高效冷却系统,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际测试等方法,对分布式冷却系统的全年能耗和气流组织等进行研宄。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基于通信基站分布式冷却系统的概念及其性能测试的结果,利用瞬时系统模拟程序TRNSYS软件建立了基站和其空调系统的模拟系统,利用该模拟系统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基站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以及节电率。在模型中输入基站所在城市的气象参数,和基站的物理模型信息,就可以计算出基站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对其节电效果进行分析。
(2)采用同站对比的测试方法,对位于全国10省市的近30个标杆站进行基站节电测试,所测试基站的讳度范围为我国北绎18°~北讳38°。利用基站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SinoEES记录基站的测试数据,并可以实现基站和其空调系统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全国多个基站内的测试数据表明,分布式冷却系统具有显着的节能效果,并根据不同基站的测试数据,分析了基站节电率的影响因素。
7、预期的结果
(1)针对杭州市的一个典型基站,设计了一套分布式冷却系统,采用恰差测试法对该分布式冷却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将室外温度分成10个温度范围,基站的分布式冷却系统有五种不同运行模式,测试得到单制冷循环、双制冷循环和载冷循环的制冷量和耗电量。根据测试结果预测该基站的DCS全年的节电量可达7224kWh,节电率为30.1%.
(2)以中国联通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四桥转盘基站为例,利用TRNSYS软件分别建立了基站和其DCS系统的模型以及基站和其原空调系统的模型,通过对相同时间段机柜逐时温度的模拟结果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两个模型分别计算出了基站两套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该基站的DCS的年耗电量为2594.68kWh,全年节电率达62.5%.
(3)采用同站对比的测试方法,对位于浙江、江苏、上海、广东、海南等10省市的近30个标杆站进行基站节电测试。杭州市滨江区的四桥转I;基站的测试结果显示,基站DCS年耗电量是2594.7kW,与实测值的误差仅为1.0%,年节电率为69.4%,进一步验证了 TRNSYS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全国基站的测试结果表明,分布式冷却系统在通信基站中的节能效果显着。并根据全国基站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基站节电率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在所测试的基站范围内,地域对基站节电率的影响较小;基站的类型和负荷对基站节电效果有影响,基站单位面积负荷越小,年节电率越大;基站围护结构对基站节电效果也略有影响,彩钢结构的基站比砖混结构的基站节电效果更明显。
(4)建立了原空调系统和DCS系统下的基站数值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基站的气流组织进行研宄。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原空调系统和DCS系统分别运行时基站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对比两个模型的速度场分布表明,原空调系统的送风先用于冷却基站室内环境,再依靠环境去冷却机柜,造成冷量的浪费,导致空调冷量的利用率很低;而DCS系统送出的冷空气直接对机柜进行冷却,提高了冷风的利用率。对比两个模型的温度场分布发现,DCS系统下基站室内整体温度比原空调系统明显降低,高温区域面积显着减小,机柜内部整体温度也低于原空调系统下的机柜整体温度。
篇11: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网VPN接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公司客户群、供应商及分支机构分布日益广泛,移动办公人员也随之增加。传统企业网点对点固定的专线连接方式,实施效率慢、不灵活且价格昂贵,已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办公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子公司、物流点、供应商、移动办公人员,公司与客户之间都要建立安全有效的专用连接通道以进行信息的输送。
2.而在传统企业组建网络的方案中,要通过进行远程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的互联访问,可以租用专线(Digital Data Network,DDN),但实施慢、价格昂贵,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对于外地出差的移动用户而言,只能通过虚拟拨号线路进入公司各自独立的局域网中。这种方案会导致高昂的线路租赁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的概念与市场随之慢慢出现。
3.利用 VPN 设置的程序,通过使用 VPN 服务器可以启用与整个网络的企业通信,并能保证数据的安全。虽然普通路由器可以相互连接内部网络,但缺乏安全性,不能对敏感的网络数据进行限制。网络管理员通过调试 VPN 服务器,确保只有指定用户以满足特定身份来连接到公司的 VPN 服务器访问权限。此外,对于所有 VPN 数据加密,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己的 VPN 方案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增强数据通讯安全信、可随意与合作伙伴内部联网提高工作效率,利用 VPN 网络能够获得网络视频等流媒体的服务。
4.近几年世界网络经济发展增速,特别是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的增加,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客户遍布全球,合作伙伴区域性不断扩大,企业的效益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传统企业网的功能性、扩展性越来越少,问题凸显:传统企业网点对点固定的专线连接方式,实施效率慢、不灵活且价格昂贵,已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办公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子公司、物流点、供应商、移动办公人员,公司与客户之间都要建立安全有效的专用连接通道以进行信息的输送。VPN 以其特有的灵活、安全、高效、易于实现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使企业可以减少网络运行与维护的关注度,而把重点更倾向于公司商业目标的实现。
5.虽然 VPN 在理解和应用方面是非常复杂的应用技术,甚至确定其是否适用于本公司也是一件需要详细研究、复杂的问题,但在多数情况下,VPN 可以应用于每个公司并予以实现。即使不使用加密的数据,也可节约成本。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VPN 技术将被应用到更多的客户和供应商。
二、本人承担的任务
1.分析主流的 VPN 技术,了解各厂家 VPN 产品发展规划;
2.设计本项目 VPN 系统硬件架构规划与部署实施;
3.参与本项目 VPN 系统的功能、性能测试与分析。
三、本文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对企业网络需求现状做了简要的描述,介绍了本系统实施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
第二章,针对本课题做的相关准备工作。
本章重点介绍了VPN的概念、分类、优点,对常用的VPN协议做了详细的描述。
第三章,企业网VPN接入方案设计。
本章重点介绍了企业网对于VPN的功能需求,把各种VPN的性能和优势做了对比,通过归纳总结,对每一种VPN做了分析。
第四章,方案实施。
本章重点介绍了VPN方案实施的过程,介绍了IPSEC隧道和SSL隧道的配置过程。
第五章,系统测试。
本章重点介绍了VPN系统构建的接入过程。
第六章,总结和展望。
四、写作进度与安排
第一阶段(XX年X月-XX年X月):资料收集,整理,确定论文的写作思路,技术路线,论文提纲等,模型分析,方法应用等。准备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完成论文的一、二章。
第三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完成论文的三-六章。准备中期答辩。
第四阶段(XX年X月-XX年X月):根据修改意见,补充完善论文,提交答辩委员会
五、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本人承担任务
1.3本文工作
1.3.1常用企业VPN解决方案分类
1.3.2企业VPN建立方式
1.3.3公司企业网现状分析
1.3.4公司VPN建设需求
1.4本文组织
第二章 相关工作
2.1VPN的概念和特点
2.1.1VPN的定义
2.1.2VPN概念
2.2VPN虚拟网安全技术与分类
2.2.1VPN的安全技术
2.2.2VPN的分类
2.3常用VPN分析
2.3.1MPLSVPN技术分析
2.3.2L2TP技术分析
2.3.3GRE技术分析
2.3.4IPSEC技术分析
2.3.5SSL技术分析
第三章 企业网VPN接入方案与设计
3.1VPN设计要求
3.1.1安全保障
3.1.2服务质量保证(QoS)
3.1.3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3.1.4可管理性
3.2企业VPN性能分类
3.2.1安全性
3.2.2用户可使用性
3.2.3可伸缩性
3.2.4费用
3.3IPSecVPN与SSLVPN的区别和对比
3.4企业VPN技术选择
第四章 方案实施
4.1网络环境介绍
4.1.1相关硬件设备
4.1.2选择VPN应用
4.2实施过程
4.2.1远程用户本地管理配置
4.2.2VPN静态隧道(本地配置)
4.2.3SSLVPN配置案例
4.2.4全网接入
4.3VPN拨号
4.3.1VPN客户端软件的安装
4.3.2VPN的配置
4.4方案实施特点
第五章工程测试
5.1测试流程
5.1.1IPSecVPN隧道管理:远程用户本地管理测试
5.1.2VPN静态隧道(本地配置测试):
5.2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和展望
6.1论文工作总结
6.2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参考文献
[1]曾华强,李燕。浅析虚拟专业网技术及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9-241
[2]王斌。 MPLS/VPN的服务质量保证探讨[C].北京:北京网通网管中心网络分析调度部,2007
[3]段登高,VPN技术及其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4]IPSec与SSL,中小企业的VPN如何选择[DB/OL].
bbs.2cto.com/read.php?tid=227592
[5]陈志伟。 VPN技术及其应用[C].内蒙古通信学会20年会论文集,2005,TP393.01.
[6]网络工程部。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网络分布。[R].苏州: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2014
[7]施帮利。主动网络技术在VPN中的应用研究[A].北京: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2011.
[8]张X霞。基于VPN技术的校园移动OA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9]艾泰解析远程访问技术VPN网络解决方案[DB/OL].
篇12: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课题名称:基于RCM呼和浩特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
我国的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多年来一直延续的是有计划预防性维修制度,这种检修制度通过对车辆零部件的使用年限和磨耗程度计算出主要零部件的修理周期,同时考虑一般零部件的修理,划分出修理类别等级和修程。检修规程包括:厂修、段修、辅修和轴检。这种检修制度在运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1)在车辆定期维修有大量分解,次数较多的维修减少车辆运行时间;(2)车辆定检时间的确定是根据统计方法进行概率预测。这样就会出现有的车辆没到检修时间就损坏严重,而有的车辆虽然到期检修但却运行状态良好,造成修理上的不均衡。尤其是随着新设备、新技术在车辆上的运用,车辆的寿命运来越长,现有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弊端越加明显。本文以呼和浩特铁路局为例,通过对现有检修制度的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对铁路货车检修的制度进行探讨,以便提出新的较为适合的检修制度方案。
二、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拟解决的问题:
1、分析我国现有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处;
2、对呼铁局车辆检修方面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了解目前车辆检修的实际状况;
3、运用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研究)理论对车辆检修制度进行分析;
4、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车辆检修制度;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1、阅读国内外文献;
2、从网上收集资料;
3、深入呼和浩特铁路局各站段,收集所需资料,进行考察收集相关数据;
4、及时请教指导老师,对理论和基础方面的疑惑和难点进行解决。
三、论文完成计划:
20xx-07--20xx-11 完成开题报告,填写“选题报告和工作计划表”,提交指导教师
20xx-11--20xx-12 收集资料,构思并确定写作大纲,请指导老师修改写作大纲
20xx-12--20xx-05 撰写论文初稿
20xx-05 完成论文初稿
20xx-05--20xx-07 请指导老师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完成二稿
20xx-07--20xx-09 请指导老师对二稿进行指导并按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完成定稿
20xx-09 提交论文最终稿
20xx-09--20xx-12 请评阅老师审阅,准备论文答辩幻灯片(PPT)
详述选题的目的意义、工程背景、国内外发展动态、实验设计方案及预期结果(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撰写):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随着我国铁路货车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运用到车辆制造上,车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另外,车辆运载量和运行速度的提高使车辆的运行条件更为复杂。目前的检修制度在新形势下显示出来的弊端更加明显。随着近年来铁路货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HMIS)、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EI)等相继建成使用,铁路货车车辆管理信息化程度显着提高。这对车辆的检修制度改革提供了依据。本文试图运用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研究)理论对车辆检修制度进行分析,对铁路现有检修制度提出科学性、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为呼铁局车辆检修制度改革提供思路。
五、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装备自动化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维修的认识不断深化。现代的维修已从一种技艺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其涉及断裂力学、故障数学、可靠性工程、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工程经济、人机工程等多种学科。对机器设备故障的理解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故障观念认为设备越陈就越容易发生故障;第二阶段人们普遍相信“浴盆曲线”,从而产生了以机件磨耗规律为基础的计划预防修的维修思想;第三阶段的研究揭示,随着技术装备复杂性的提高,大多数的故障规律并不符合“浴盆曲线”.近代机车车辆的统计资料表明,占90%-95%的机件故障没有损耗期。这就说复杂设备的可靠性基本上与时间无关,因此以定时维修、拆卸分解为基础的计划预防性思想遭到质疑,从而形成和诞生了“以可靠性为中性的维修(RCM)”思想和维修制度。
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它行业的技术装备已深入推行RCM的维修制度,但在铁路货车维修领域内目前仍执行的是计划预防修的大框架,整车或大部件定时或定运行里程进行不同等级的维修。各国铁路在此大框架下,实施灵活的状态修。
(1)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从有关文献获知,国外教先进的铁路车辆检修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东日本旅客铁道运输有限公司的新车辆维修体系。它主要是按照装置、机器的不同性能(技术水平)实施灵活检查,原则上以各装置、机器的不同耐磨性及耐久性为基础,适当确定检查周期的柔性检查体系。二是奥地利铁路RCM/LCC维修模式。其特点是确定重要功能零部件,合理选择维修模式,科学地确定预防性维修工作的间隔期和维修级别,以最低LCC为目标安排维修,重视维修的经济性;三是德国高速列车ICE的维修模式。其特点是保持计划预防休修制的总体框架,采用诊断维修将计划维修措施分解为许多小组成部分,即“最小工作包”,增加维修灵活性。此外还有英国铁路大部件换修的维修模式等。
(2)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随着我国铁路货车技术的发展,零部件质量的显着提高,以及重载、高速对车辆的要求,我国铁路货车的检修制度在逐步完善之中。对这检修制度改革方面的研究也较多。检索到的国内对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研究的文献有:《近代铁道机车车辆维修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国内外铁路货车检修制度进行介绍;《RCM技术在铁路机车维修中的应用价值》,从机车功能入手,分析可能出现的故障,用逻辑决断图和定量的数学模型,结合现场数据资料和实验结果,经过可靠性统计分析来确定维修周期和级别;《浅谈铁路货车检修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及方法》,从现有检修制度入手分析存在的弊病,提出改革的`几点建议;及《论我国机车车辆修制改革》、《谈货车检修制度的改革》、《车辆的状态修与技术诊断》等文献,这些是针对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总体改革的研究。其它如《HMIS在货车检修运用管理中的作用》、《车辆实时监控系统研制》、《关于铁路货车检修扣车信息化管理的研究》、《铁路货车动态检查布局与设置基本思路》《铁路货车检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等文献对铁路货车检修从信息化角度作了研究;还有从特定运载情况角度对铁路货车检修的研究,如《大秦线货车维修管理体制的探讨》、《铁路重载货车RCM管理体系理论框架研究》、《大秦线重载货车检修运用现状分析及探讨》。以上资料从不同角度对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改革作了有价值的探讨和研究。
六、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研究)理论概述
2.1 RCM的形成
2.2 RCM基本问题
2.3 RCM基本思想
2.4 RCM基本观点
2.5 RCM优势
第三章 呼和浩特铁路局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分析
3.1 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基本情况
3.1.1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概况
3.1.2现有检修制度对保障铁路货车的重要性和作用
3.1.3 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发展趋势
3.2 呼和浩特铁路局运输概况
3.2.1运输的组织特点
3.2.2运输货车的特点
3.2.3运输对货车工作的要求
3.3 呼和浩特铁路局货车检修、运用现状分析
3.3.1货车检修作业能力
3.3.2 货车扣修组织模式
3.3.3 列检作业布局
3.3.4 列检作业模式
3.3.5 检修制度分析
3.4 呼和浩特铁路局铁路货车信息化建设情况
3.4.1 铁路货车信息化在车辆检修制度中的作用
3.4.2 铁路货车信息化体系构建情况
第四章 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构建设计
4.1 RCM分析
4.2 货车RCM管理体系构建
4.3 货车检修制度改革方案设计
第五章 以RCM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检修制度实施措施
5.1 RCM准备工作
5.2 RCM实施过程
5.2.1货车零部件可靠性分析
5.2.2 确定货车产品重要功能项目
5.2.3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5.2.4 逻辑决断分析
5.2.5 维修方式选择与维修决策
5.3 加强货车信息化建设,提高状态修比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七、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资料清单(≥30篇,其中至少有5篇以上外文文献)
[1]李丙、康振华《HMIS系统在货车检修运用管理中的作用》铁道技术监督第5期
[2]藤原、良守(日)《JR东日本新车辆维修体系》 国外铁道车辆 5月
[3]高萍《RCM技术在铁路机车胃中的应用价值》 价值工程 第11期
[4]彭惠民《车辆的状态修与技术诊断》 铁道车辆 11月
[5]松本(日)《车辆实时监控系统研制》 国外铁道车辆 209月
[6]孙蕾、陈雷《从检修规程谈我国铁路货车各级修成程的衔接与分工》 铁道车辆 10月
[7]王永军《大秦线货车维修管理体制的探讨》 铁道货运第1期
[8]周磊、陈磊《大秦线重载货车检修运用现状分析及探讨》铁道车辆204月
[9]刘汝让《德国客车的检修体制与修程分析》国外铁道车辆11月
[10]马千里、陈雷、吴月东《关于铁路货车扣车信息化管理的研究》铁道车辆205月
[11]赵中喜《机车车辆维修的发展方向及对策》铁道机车车辆
[12]蒋太立《基于RCM理论的维修决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13]狄威《简论机车车辆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及维修信息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月
篇1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总结我国国有林权改革的经验,对伊春市林权改革进行重点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这次改革的成果与不足进行分析, 以下就是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明确了改革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改革中的寻租问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四有林的比重,并对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中国的国有林权改革发展战略进行创新,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林权改革政策。
(此部分主要介绍:此类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了哪些成果?包括著作、文章等,这些成果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以及还存在哪些研究欠缺?而“欠缺部分”正是你所撰写论文将要完成的重点部分。)
1.国外产权理论
1960年10月,科斯在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这表明产权经济理论已从一种思想或观点,发展为一门新的经济学科—产权经济学。
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斯的观点:产权主要指财产的使用权,即实际营运和操作的财产权利。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在怎样的产权组织制度下交易,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2)德姆塞茨的观点:德姆塞茨说:“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是主体对物的所有权,它还包括一系列与物或劳务相关的权利。支配资源重新配置的根本原则是产权所有制,一是产权公共所有制,二是产权私人所有制;三是产权国家所有制。
(3)阿坎纳和张五常的观点:阿坎纳把产权定义为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资源或产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愈多愈高,价格也就愈高。
张五常认为产权界定的具体形式选择(公有或私有),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运行机理。而且产权界定过程中也产生交易成本,这样他将狭义的.交易成本概念推广到广义的制度成本概念。
(4)布坎南的观点:最初的财产权是一种自然的分配。对各自财产权的认可被国家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形成社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激励达成交换协议; 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产权制度和规则的变化,即探索从交易中确保相互受益的规则变化。对无效率的规则制度就要审查修改,寻找最优的产权结构。
篇14: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八、论文进度安排、步骤方式
时间安排
(调整时间) 工作内容
2015.6-2015.7 (1)广泛阅读资料,寻找研究课题。
(2)认真听取导师意见,确定题目。
(3)确定研究范围,形成写作大纲。
2015.7 完成开题报告
2015.8-2015.11 撰写论文,深入的调查研究
2015.12 中期报告及论文初稿的提交
2016.1-2016.2 论文的修改及定稿、预答辩
2016.3 论文的修改、提交及答辩
篇15:项目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国际工程的项目管理研究以JXJG集团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为例
二、选题意义的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投资多元化的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迫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与国际惯例接轨。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的国际项目管理公司若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站稳脚跟,就要对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不足和缺陷,在借鉴和启示的基础上,最终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进行研究。本论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然后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及其体制构建和流程改善进行了分析,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及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进行了研究,最后以JXJG国际工程项目为案例,对其目前现状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其国际管理中的经验,提出了可借鉴的方面。
(1)分析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国际工程总承包风险,选择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特点的总承包管理体系,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健全高效管理体系。
(2)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规范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增强建筑企业承建国际工程的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与品牌。
(3)通过分析承揽国际工程与管理国际工程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有针对性选择项目、组建高素质项目管理班子。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领导作用,掌握国外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中的争议问题等。尽量解决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国际工程承包风险,从而将企业的品牌开拓乃至站稳于国际大市场中。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第一部分为前言,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贡献与创新及其论文中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为概念论述,对国际工程项目以及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第三部分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流程和组织体制的构建。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进行了说明,然后分别从组织架构体系以及改进管理体系流程等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建立战略决策层、成立财务管控层、规范实施作业层;而管理体系流程方面应当概念、规划、实施以及收尾等四个分阶段梳理流程。
第四部分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新模式,认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着政府对于项目管理扶持较弱、相关工程总承包法律法规不健全、项目管理学术活动沉闷、项目管理市场认可度较低、思想观念上不重视项目管理活动、项目组织管理各自为政、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备、项目管理机构不专业、项目管理人员不专业、项目管理技术非常落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为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然后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最后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计划编写、风险控制与监督等角度提出优化措施。
第六部分为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以JXJG国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对其项目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与改进措施,对其组织架构、项目质量把控、项目安全、项目执行进度、合同争议等进行了完善,最后对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七部分为结论。对于论文以上章节所做的研究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得出结论,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说明本论文的.缺陷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论文的后继研究方向。
四、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视角比较新颖,在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的范围中,大量研究集中停留在对具体行业或环节进行特殊性分析,缺乏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普遍规律进行的探索,没有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本课题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作了仔细的分析,从而提出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并将这一模型应用在JXJG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之中。
(2)本文将国际上通用的项目管理体系与我国项目管理有机集合起来研究,借鉴国际流行工程项目管理理念,总结出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
(3)运用JXJG集团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对其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五、论文提纲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调研的方法
1.2.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1.2.3 案例分析的方法
1.3 贡献或创新点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基本理论
2.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2.1.1 国际工程项目的特征
2.1.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2.1.3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2.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第3章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的构建
3.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
3.1.1 内部要素
3.1.2 外部要素
3.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的构建
3.2.1 设计组织体系
3.2.2 改进管理体系流程
第4章 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新模式
4.1 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宏观角度
4.1.2 微观角度
4.2 适合于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模式
4.2.1 PMC总承包模式简介
4.2.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的实施
第5章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
5.1 国际工目的程项风险管理特点及因素归类
5.1.1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特点
5.1.2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归类
5.2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措施
5.2.1 风险识别
5.2.2 风险应对的方法
第6章 JXJG案例分析
6.1JXJG公司背景介绍
6.2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介绍
6.2.1 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现状
6.3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与改进
6.3.1 基本框架的设定
6.3.2 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改进
6.4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其他几个经验概括
6.4.1 贯彻企业诚信文化
6.4.2 尽可能的细化项目进度
6.4.3 合同争议尽可能少的诉诸法律解决
6.4.4 强化对于员工相关项目的培训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16: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一、选题形式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形式
专题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案例研究(三者选其一)
(二)选题目的
本文将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选取伊春地区国有林权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对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对职工在改革前后收入结构,生活水平,固定资产等方面的变化,以量化的方法对改革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评价。
2.认真的分析林权改革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林木砍伐,造林情况,及土地状况的变化是否合理,并为以后的深入改革提供方向。
3.对政府的政策实施进行分析,并对改革的目标,内容,范围,方式,任务等进行重新回顾,对政策的制定提出演进行科学性的要求。
4.在森林资源领域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生态的和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企业、职工的互赢互利。
(三)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如下:
(1)在我国国有林业这个特定的领域,研究现代产权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以及林业产权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而丰富现代产权理论。
(2)尝试性地探索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框架下实现林业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林区职工致富有效结合的新模式,从而丰富和发展林业产权理论、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积极探索国有林业资源如何实现保值与增值、改革与发展,从而丰富国有资产改革理论。
(4)尝试从林权制度改革的层面推动国有林区作为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的转型和转轨,从而丰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
(5)积极的对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实施过程以及事后评估提出建议,并提出了规范性和程序性及监督性到位的建议 ,从而丰富了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实践意义
总结我国国有林权改革的.经验,对伊春市林权改革进行重点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这次改革的成果与不足进行分析,明确了改革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改革中的寻租问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四有林的比重,并对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中国的国有林权改革发展战略进行创新,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林权改革政策。
二、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个人的新见解
(一)国外研究综述
(此部分主要介绍:此类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了哪些成果?包括著作、文章等,这些成果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以及还存在哪些研究欠缺?而“欠缺部分”正是你所撰写论文将要完成的重点部分。)
1.国外产权理论
1960年10月,科斯在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这表明产权经济理论已从一种思想或观点,发展为一门新的经济学科—产权经济学。
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斯的观点:产权主要指财产的使用权,即实际营运和操作的财产权利。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在怎样的产权组织制度下交易,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2)德姆塞茨的观点:德姆塞茨说:“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是主体对物的所有权,它还包括一系列与物或劳务相关的权利。支配资源重新配置的根本原则是产权所有制,一是产权公共所有制,二是产权私人所有制;三是产权国家所有制。
(3)阿坎纳和张五常的观点:阿坎纳把产权定义为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资源或产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愈多愈高,价格也就愈高。
张五常认为产权界定的具体形式选择(公有或私有),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运行机理。而且产权界定过程中也产生交易成本,这样他将狭义的交易成本概念推广到广义的制度成本概念。
(4)布坎南的观点:最初的财产权是一种自然的分配。对各自财产权的认可被国家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形成社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激励达成交换协议; 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产权制度和规则的变化,即探索从交易中确保相互受益的规则变化。对无效率的规则制度就要审查修改,寻找最优的产权结构。
2.国外林业产权研究
国外林业产权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森林资源所有制的研究及评价上。所有制是要解决森林资源产权的主体问题,回答谁将拥有对森林资源的实际控制能力。讨论所有制问题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利弊,寻求最佳的制度安排。各国对所有制形式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私人产权、国家产权、共同产权、。
西方学者总体上对私人产权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根据完全竞争理论,私人产权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由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所有者不受任何干扰和限制,他可以任意处置其资产,受利益机制驱动,所有者总是将资源用于最高、最有价值的用途,从而对社会利益做出最大贡献。但也有个别人对林业这个特定领域的私人产权安排的效率产生异议。Bromley 专门撰文指出,在私人产权形式下,存在着能否保障足够的公共物品和无价格产品供应问题;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对私人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私人在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存在利用过度和投资不足倾向。
专家们对共同产权制度也褒贬不一。共同产权悲剧理论、乡村林地谬误理论认为,集体劳动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绩效衡量,在共同产权安排下的成员有偷闲、搭便车的倾向。同时,在这种产权形式下的森林不可避免地会退化,会遭到破坏。解决的办法是向私人产权形式转移。但赞成共同产权安排的学者认为,共同产权可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以消除为数众多的个人经营战略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形成集体力量与外界对抗,排除团体以外他人的干扰等等。
总之,西方产权理论对森林资源的国有化和集中统一控制多持怀疑和批评态度。普遍认为,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并不受利润最大化激励机制驱动,计划并不根据收益状况来制定,因而不会追求从资源中创造最大价值,往往忽略资源发展的投资机会;大量的森林资源国有化常常超出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现实中并不存在一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所有问题的产权制度安排,那种认为只有某种产权制度是最理想状态的看法正在被抛弃。Peter 认为,现实只能是包括一切产权形式的共存或混合状态。
目前,各国实行森林资源多种所有制,而且林权稳定,私有林所占比重大都在50%以上。德国规定,国家建设占用私有林,从国有林划给林份质量相近的同等面积的国有林,或作价补偿。日本为鼓励私人造林,其造林、育林费用由国家补助70%,地方政府补助20%,森林法明确规定法律保障法定的私有林木所有权不受侵犯。其他国家也都对类似情况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定。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权的稳定与转换是影响森林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内在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林业国家开始重新考虑改革森林所有权政策。Andy White等对占世界森林总面积93%的主要林业国家的森林所有权进行了回顾后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是与权属安全和获取森林经济潜力的收益权紧密相连的,政府今后将逐步把经营公有林的责任和权利下放给当地社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2003)》对森林公共管理的权利下放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截止到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有成效的努力已经加强了当地的参与,提高了当地分享森林收入的比例,从而促使更好地提供森林产品与服务以及提高森林的可持续性。然而,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与新的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责任心以及机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滥用权;
(2)财政资源的紧迫需求可能加快毁林的速度;
(3)外部性成本可能落在某个特定区域或社区群体上,而不是落在作为整体的社会上;
(4)新法律可能阻碍资源管理的习惯做法和当地模式;
(5)决策可能没有有效地传达到地方层面;(6)有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篇17: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讨论所有制问题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利弊,寻求最佳的制度安排。各国对所有制形式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私人产权、国家产权、共同产权、。
西方学者总体上对私人产权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根据完全竞争理论,私人产权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由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所有者不受任何干扰和限制,他可以任意处置其资产,受利益机制驱动,所有者总是将资源用于最高、最有价值的用途,从而对社会利益做出最大贡献。但也有个别人对林业这个特定领域的私人产权安排的效率产生异议。bromley 专门撰文指出,在私人产权形式下,存在着能否保障足够的公共物品和无价格产品供应问题;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对私人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私人在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存在利用过度和投资不足倾向。
专家们对共同产权制度也褒贬不一。共同产权悲剧理论、乡村林地谬误理论认为,集体劳动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绩效衡量,在共同产权安排下的成员有偷闲、搭便车的倾向。同时,在这种产权形式下的森林不可避免地会退化,会遭到破坏。解决的办法是向私人产权形式转移。但赞成共同产权安排的学者认为,共同产权可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以消除为数众多的个人经营战略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形成集体力量与外界对抗,排除团体以外他人的干扰等等。
总之,西方产权理论对森林资源的国有化和集中统一控制多持怀疑和批评态度。普遍认为,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并不受利润最大化激励机制驱动,计划并不根据收益状况来制定,因而不会追求从资源中创造最大价值,往往忽略资源发展的.投资机会;大量的森林资源国有化常常超出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现实中并不存在一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所有问题的产权制度安排,那种认为只有某种产权制度是最理想状态的看法正在被抛弃。peter 认为,现实只能是包括一切产权形式的共存或混合状态。
目前,各国实行森林资源多种所有制,而且林权稳定,私有林所占比重大都在50%以上。德国规定,国家建设占用私有林,从国有林划给林份质量相近的同等面积的国有林,或作价补偿。日本为鼓励私人造林,其造林、育林费用由国家补助70%,地方政府补助20%,森林法明确规定法律保障法定的私有林木所有权不受侵犯。其他国家也都对类似情况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定。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权的稳定与转换是影响森林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内在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林业国家开始重新考虑改革森林所有权政策。andy white等对占世界森林总面积93%的主要林业国家的森林所有权进行了回顾后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是与权属安全和获取森林经济潜力的收益权紧密相连的,政府今后将逐步把经营公有林的责任和权利下放给当地社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20xx)》对森林公共管理的权利下放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截止到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有成效的努力已经加强了当地的参与,提高了当地分享森林收入的比例,从而促使更好地提供森林产品与服务以及提高森林的可持续性。然而,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与新的问题:(1)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责任心以及机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滥用职权;(2)财政资源的紧迫需求可能加快毁林的速度;(3)外部性成本可能落在某个特定区域或社区群体上,而不是落在作为整体的社会上;(4)新法律可能阻碍资源管理的习惯做法和当地模式;(5)决策可能没有有效地传达到地方层面;(6)有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篇18:医院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医院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研究
二、专业名称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三、研究背景
当前,国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赋予医院学科建设新的政策与使命,大型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的主体,更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在最新一 的《三级医院综合评价标准》中,已明确三级医院主要承担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疗的功能定位。
重症医学的专业科室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及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它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人的医疗病区。所以,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壮大是医院明确自身定位的重要体现,而且,对这一学科实行规范化管理更是符合病患需求及顺应临床学科发展的必然。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于危重病患者的救治,不同专业对同一患者病情的专业判定及态度有所侧重,但基于相同的救治目的——有利于患者预后,便构成了一个临时团队的共同理念。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特点是团队工作(team work广。重症医学科的医师应像一个团体行动的发起者、行动者,其他相关学科的医师就是参与者,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决策执行团队。这个多学科团队的成员虽分属不同专业,却拥有相同的目标,面对同一问题,拥有相同的执行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团队从整体上把握,进行集体决策,能更好地预测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能更早地采取措施切断病情恶性演变的循环链条,为患者赢得更多生机。
对医院角度来说,创新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模式是通过多学科协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更好地整合全院ICU资源,规范ICU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提高对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及临床医疗水平。在这一平台上,力求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多学科的`协同作战,联合攻关,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还可以承担起专职ICU医师、进修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共同完成重症医学的相关教学与科研任务。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为不同的专业提供更多空间的平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新技术、新理论得到临床应用的机会,积累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患者。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模式、人员结构、工作流程,人员对重症疾病的认识理解程度、应用设备的能力、医院内其他科室的专业能力以及科室间的合作水平,都对重症医学科临床效果的体现有重大影响。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重症医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如何让重症医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快速发展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复习法:在查阅国内外刊物近的相关文献,熟悉ICU的相关基础理论、管理制度等,做好研究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了解国内外ICU管理现状。
(2)专家咨询法:咨询访谈来自于医院管理专家、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等;
(3)数据分析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现场调查法:收集医院各专科ICU的有关数据材料和重症医学协作中心的工作资料,包括相关科室ICU的临床指标、工作记录和相关培训材料。
(5)头脑风暴法:组织医院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负责人,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六、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路线及方法
第一章 重症医学科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重症医学管理发展概况
第二节 我国重症医学的管理模式现状
第二章 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医院多学科协作模式研究
第二节 重症医学MDT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三节 重症监护MDT团队的主要功能
第三章 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管理要点
第一节 管理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MDT-ICU团队的文化管理
第三节 MDT-ICU团队的绩效管理
第四章 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的信息中心建设
第一节 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MDT团队信息中心框架
第三节 重症医学MDT团队信息中心的功能
第五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重症监护协作中心的结构
第二节 重症监护协作中心工作评价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篇19: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方法探讨及初步应用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叶钰,2005)仍然是软件行业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理论支撑和核心思维模式,人们在从实际需求中进行软件开发时,总是先将其中的业务模式抽离出来,再对某个业务的完成流程进行梳理,从而指导项目的具体开发,这就是SOA所涉及到的软件工程方法。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基础设施增强,信息量庞大的前提条件下,人们的实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使得软件的业务需求也不断地变化,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业务流程的改变,所以在软件行业存在的需求分析过程复杂、软件开发周期长、软件生命周期短、运行维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再者,随着数据思维的蔓延,人们的数据所有权意识越来越强烈,导致信息安全成为了国家战略。
由此,诞生了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data-oriented architecture,DOA)(苗放,2012),DOA的核心是数据,它强调数据作为软件的生长土壤,在云环境下提供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的管理,很好地解决了异构系统间数据共享和系统功能扩展等问题。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当下,DOA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理论支持。
所以,研究DOA下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将其成熟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990年开始,在面向对象技术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软件的复用,逐渐发展起了组件技术,随着对组件技术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在COM/DCOM(楼伟进,2000)、Java Beans/EJB(Emmerich W,2001)等组件标准出现后,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趋于成熟,其实现的粗粒度的软件复用极大的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软件的质量,降低了软件开发成本,是软件工程方法的进步(冯健文,2004)。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最早是由Gartner公司提出的,但一开始因为软硬件技术水平的限制,SOA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2000年Web Service(Debettencourt J,2001)的出现,SOA迎来了发展的真正开端,随着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形成了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时至今日,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仍然主导着软件行业的发展(蔡维德,2008)。
随着2008年大数据概念(Andrew M A,2012)的提出,大数据的思维逐渐在学术界和行业中蔓延开来,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大数据软件工程(周明辉,2014)的思考,清华大学何克清教授在《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工程关键技术》一文中根据大数据的特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其中大数据驱动架构研究的思想,体现了数据在软件工程中的核心作用(何克清,2014)。清华大学张桂刚等在《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软件设计模型》一文中,根据已有的软件工程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软件开发过程和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编程语言,进而提出一种软件设计模型(张桂刚,2014)。这些都是数据在软件开发中的核心地位日渐凸显的情况下,对软件工程方法和软件工程技术的探讨。
2012年苗放教授提出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DOA)以来,面向数据理论体系不断发展,逐渐丰富,也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DOA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在此基础上,苗放教授提出了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data-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DOSE),在软件工程方法上做了新的论述,基于以数据为核心的思想展开了对面向数据软件工程方法的研究。
三、论文研究内容
首先是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方法研究,此研究的目标是确立软件工程的新方法,以数据为核心,以数据逻辑体现传统软件工程方法中的业务逻辑。本文研究从软件工程方法学的角度出发,旨在构建一种完整的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方法,进一步壮大软件工程方法体系,拟解决现价段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通过与已有软件工程方法的比较,说明了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其次是面向数据软件工程方法应用实践,将研究确立的DOSE方法应用在具体的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从需求调研、开发成本、开发周期、系统扩展、信息共享等几个方面与传统的SOA方法进行比较,一方面是检验DOSE方法的确实可行性;另一方面是检验并证明DOSE方法相对于传统软件工程方法的优越性。
123下一页四、论文提纲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软件工程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成果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主要成果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技术路线
2.1 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
2.1.1 总体架构
2.1.2 核心组成
2.1.3数据注册中心
2.2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
2.2.1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基本原理
2.2.2 数据逻辑与业务逻辑
2.3 数据资源池技术
2.4 数据生态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
3.1 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3.2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与传统软件工程
3.3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与大数据软件工程
3.4面向数据的软件开发范型
3.4.1 DOSE方法原则
3.4.2 DOSE方法描述
3.4.3 DOSE软件过程
3.5 DOSE方法的优越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OSE方法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总体架构
4.2 系统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库设计
4.2.2 DOA平台模块设计
4.2.3 系统模块设计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五、论文创新点
(1)提出了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DOSE)方法原则。根据面向数据所具有的特点,初步规定了面向数据体系结构下软件开发应该遵循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三条原则:统一数据注册标准原则、数据定义服务,数据驱动应用原则、数据-应用生态系统原则。
(2)提出了一种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DOSE)方法,并给出了方法内容的具体描述。在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理论多次项目实践的基础上,对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进行研究,经过对工程方法的探讨提出了一种DOSE方法,并进行了该方法的项目实践。
(3)提出了一种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DOSE)的软件过程。在DOSE方法经过实践的情况下,根据DOSE方法的实际研发周期,总结出应用DOSE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软件过程,该过程以适应需求变更为迭代的主线,以DOA架构的数据生态系统为基础。
上一页123下一页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23日--12月8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1月9日--2月15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3月4日--4月28日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
20XX年5月1日--5月15日 数据输入、汇总和处理,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5月15日--5月30日 论文写作及修改
20XX年6月 论文答辩定稿
七、参考文献
[1]蔡维德,白晓颖,陈以农。2008.浅谈深析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程付超。2014.面向海量遥感数据的分布式混合计算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3]陈杰。2012.虚拟化资源池的设计与实现[J].电信技术,(5):53-55.
[4]陈利国,王艳萍。2009.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5(3):549-551.
[5]曹哲。2004.软件工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杜明晶。2014.DOA下分布式数据注册中心构建与检索功能的初步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
[6]冯登国。2001.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1):8-13.
[7]冯健文,林璇。2004.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CBSE)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1):32-35.
[8]冯济舟。2014.软件瀑布模型的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J].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
[9]樊莉丽。2014.面向对象设计的软件工程开发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15)。
[10]樊莉丽。2014.软件工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发展[J].电子制作,(8)。
[11]郭江,廖越虹。1995.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系统开发方法比较(下)[J].计算机系统应用,(4):59-62.
[12]郭立峰,郭耀,常继传。1999.NATO软件复用标准导论[J].计算机科学,(5):5-16.
[13]郭曦榕,苗放,王华军,等。2009.空间信息G/S网络访问模式体系架构初探[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6(10):72-74.
[14]高禹,毕振波。2008.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发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18(7):83-86.
[15](意)盖伊,(意)查耶,(意)曼德若利。2006.软件工程基础[M].中国电力出版社。
[16]何克清,李兵,马于涛,黄贻望等。2014.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工程关键技术。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3.(10)8-9
[17]姜国华,李晓林,季英珍。2007.基于SOA的框架模型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15(6):37-39.
[18]江贺,任志磊,聂黎明等。2014.面向移动应用大数据的软件工程研究。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3.(10)24-25. 上一页123
工程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共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