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时间:2022-12-26 04:01:10 作者:benny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en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从小我就和书交了朋友,读了很多好书。有让我捧腹大笑的漫画书;有让我浮想联翩的魔幻小说;有使我身临其境的科幻书籍……但我最爱的,还是这本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建立之前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风云变化令我感慨万千。

书中记载的人物很多,我敬佩的人物也很多。例如忠武侯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协助刘备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当时的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聪慧敏利、胆识超人,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谋臣张良风华绝代、魁梧奇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读史使人明智,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用来充实自身,取长补短,将来,才能像这些名人一样,大有所为!

虽说历代都有令人钦佩之人,但臭名昭著的人也不计其数。

秦始皇虽然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他的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建造富丽堂皇的阿房宫、雄伟壮观的长城、纵横交错的秦始皇陵……这样做既劳命伤财,又显示出了他的荒淫无度。隋炀帝杨广虚伪暴虐,让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被世人所唾骂。我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资治通鉴》不愧是中华史书中的一大瑰宝!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谨记前人之事。我决心奋发向上,勤奋刻苦,以超人的努力去学习,去进步,去报效祖国!

篇2: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本书的作者是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北宋初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

妈妈给我买了这套书,刚开始还闹了个笑话。看到我的书架上多了一套《资治通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尝尝鲜。“呀,不好,妈妈,你买的书不全啊,是不是发货不全啊,怎么到了唐朝就结束了,怎么没有宋朝和清朝啊?”我问到。妈妈笑了笑说:“坏了,小松啊,你赶快打开以前妈妈买的《史记》看看,是不是只到汉朝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啊?”。我想了想说:“妈妈,我知道了,司马迁是汉朝的,他写的《史记》当然只能写到汉朝了,那我赶快了解一下《资治通鉴》的作者吧。”

毛主席他阅读了17遍《资治通鉴》,称这本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有四卷,我花了两个星期全部都读完了。里面的故事很精彩,每个人物都很真实。通过阅读历史,我总结了朝代更迭的几个原因,一是百姓苛捐杂税太重,民不聊生,农民就起义了,比如秦朝就是这个原因,后来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秦朝的根基被动摇了,后来刘邦和项羽大军彻底消灭了秦国。二是由于国家的贫弱带来的外族入侵,比如蒙古大军扫平了欧洲大多数地区,同时也消灭了南宋。我还发现,在两个大的朝代之间都会有一些短暂的战乱和小王朝,比如王莽的新朝,只有,比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读史,我了解了很多历史典故,认识了更多的字和成语,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因此载舟,亦因此覆舟。” 读历史的好处很多,我喜欢读历史。

篇3: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由于他在史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员都很记挂他。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有人劝阻他说,神宗刚刚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总不大好吧!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安石搞的那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

就这样,他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新法一古脑儿废除了。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不乐地死去。而司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

篇4:司马光《资治通鉴》阅读试题

《资治通鉴》阅读: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颇泄其谋。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自北道袭陕城,思明自南道将大军继之。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思明退屯永宁,以朝义为怯,曰:“终不足成吾事!”欲按军法斩朝义及诸将。戊戌命朝义筑三隅城欲贮军粮期一日毕朝义筑毕未泥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思明又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朝义俯首不应。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至,则以其谋告之;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

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宿卫兵怪之,畏曹将军,不敢动。悦等引兵入至思明寝所,值思明如厕,问左右,未及对,已杀数人,左右指示之。思明闻有变,逾垣至厩中,自备马乘之,悦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悦等使许季常往告之,挚惊倒于地。朝义引军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执挚,杀之。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壹,遂缢杀思明,以氈裹其尸,橐驼负归洛阳。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节选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橐,tuó,通“托”。

篇5:司马光《资治通鉴》阅读试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卫伯玉逆击 反

B、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 到达

C、悦等劝朝义执挚 逮捕

D、悦等恐众心未壹 统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无宠于思明 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

B、则以其谋告之 以氈裹其尸

C、皆为陕兵所败 立朝清为太子

D、左右颇泄其谋 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史朝义“谦谨”的一项是()(3分)

①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②朝义俯首不应

③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

④不惊圣人乎

⑤畏曹将军,不敢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朝义虽不受宠,但因为人谦和,对士兵很关爱,将士们都很拥戴他。史思明扬言要杀朝义,部下便为朝义出谋划策,助他夺权。

B、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作前锋从北道发起进攻,朝义败战后不得不退兵驻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他不能协助完成大业,要按军法斩杀他。

C、史朝义手下大批武装士兵前去捕捉史思明,史思明身边的人及时发现了,并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跳墙来到马厩,打算骑马逃跑。

D、领兵驻扎在福昌的周挚,从许季常口中得知史思明被囚禁的消息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班师回朝之后,骆悦便劝说朝义把周挚杀掉。

篇6:《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到五代结束。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

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

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篇7: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篇8: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品读史学经典,汲取无穷智慧,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题记

历史无时不刻不展现在我们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万年间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借古以鉴今,历史是不能被人们遗忘的.。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述来事。稳重有言有行,还有分析和评价.

其本身的编写,也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所记述的历史故事中人口超过千万,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其次它编写精,组织精密,语言简练,文字优美,是中国史学上少有的惊世之作,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更是有着“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千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受历代统治者与文人的青睐,被视之为必读之书。

读了《资治通鉴》,让我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对中华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以史明鉴。

篇9: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哈!本人的书多不胜数!其中最经典的是《资治通鉴》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鸣料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录史事,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

我最喜爱的一段历史叫“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是萧何认为韩信是做大将军的人才,将来对国家很有帮助,于是韩信逃跑时,萧来不及向汉王刘邦报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后来萧何回来了,刘邦问萧何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他去追韩信。刘邦又问,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逃跑的将军有十几个人,为什么你偏偏去追韩信?萧何说:”那些将军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国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项羽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可以一起计谋大事的,现在只看大王怎么决定了!”汉王想要向东方发展,所以,当即立韩信为大将。

嗯,从这件事看出,良将需要有伯乐,萧何有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及时发现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同时,刘邦及时地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所以刘邦才能成就帝业,成为皇帝,否则历史就要重写啦!

篇10: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最近我突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资治通鉴》变成了我的阅读对象,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由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撰,其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军事等重要史实,总结历朝历代衰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对历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谈中,谈论某一个人将他和成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某个小人做比较,自己因为不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话,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你这一点,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们班上的王雨泽,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广,现在正在读众多史书中的《明朝那些事》,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过后常常能记得和陈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时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人,王雨泽能很好的陈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口若悬河,说的形象生动,把当时于谦的品质和皇帝的昏庸说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课铃响了也不想下课。

可见历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篇11: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篇12: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书。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里的的商鞅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那个故事讲的是商鞅不是秦国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孙鞅。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他受不了魏国对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重用,当上了左庶长,实施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了让百姓相信他遵守诺言,他在京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谁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谁就能获得10两黄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赏金到50两。于是,有一个壮汉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奖赏了50两黄金给他。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对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遵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也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读后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5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300字

《资治通鉴》观后感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司马光》教案设计参考

司马光参考教案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课堂设计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通用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