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江湖骗子骗一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滕王阁序》优秀读后感800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滕王阁序》优秀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滕王阁序》读后感
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精致。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
此篇文章的读后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
关于此篇文章的另一个读后感就是说,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篇2:《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仕途不顺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当张灯结彩的滕王阁映入眼帘时,他将他的愁苦,他的愤懑,他的怀才不遇,连同那满腹的经纶,一并揉入了《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里,又饱含了他多少心酸。“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清山秀水。我读着吟着,深深地爱惜着,那篇华美的《滕王阁序》,道尽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诉尽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扬名了滕王阁,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坛!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滕王阁里的热闹繁华本该与他无关,阎都督为了女婿扬名而开办的一场盛宴,本是让他拿笔推谦的,他却铺纸研墨,挥毫泼墨间洋洋洒洒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们惊异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儿被荐入沛王府,而就为了区区一纸的“斗鸡赋”,心胸坦荡而又才华横溢的他成了官场的牺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们真的无言了。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本该不属于他的繁华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当滕王阁一幕成为远景时,他无忧地继续着他的行程。
每一个爱才的人遗憾了,还未折柳相赠,还未道一声珍重,还未依依惜别呢……遗憾了,却也无用了。我更愿意是龙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长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
吟那首《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涛声呢喃,传诵至今,只是再没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轻而骄傲的眼眸了。
我站在滕王阁里,轻轻叹惜一声:千年的风雨里,王勃,你还好吗?
1、【点评】:一个角度切入:从滕王阁这个背景来观照诗人的生命历程,令人怆然。几条线索交融:第一条线索是人物,抓住人物的主要经历,展现人物忧伤的生命历程,凭吊诗人,激荡读者的心胸;另一条线索是诗,用诗句分割不同的`场景,让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找到融合点;第三条是情感线索,对诗人怀才不遇的怜惜、爱惜、叹惜,用浓郁的笔墨渲染出来,历史的涛声是一声叹!
2、【建议】:诗人短暂的一生,其中“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应该是感情的交汇点;诗人的精神历程,可以丰厚文章的思想内容。
篇3: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屈湘。《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但这种精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毛麟角。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还有,文人往往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做官作为人生理想。殊不知,官场险恶,风云莫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有一段经典台词:”……纪先生您在文海遨游,而我却在宦海打滚儿。文海偶而有点小风小浪,宦海却永远是血雨腥风。“看,文坛与官场就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文人学会了政治权谋,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几根硬骨头和一肚皮学问外,别无长处,于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渊明。可悲的是,文人对统治者,在野则口诛笔伐,对官场黑暗也深恶痛绝,但朝廷一开始吸纳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又趋之若鹜。明末张献忠举兵人蜀,长刀一挥,血流成河。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一宣布”开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成都试图谋取功名,孰料全变成了张军的刀下之鬼。
千年一叹―中国文人的命运!
篇4:滕王阁序读后感
重读十多年前就已学过的《滕王阁序》数遍,渐渐对王勃的才情钦佩得五体投地。记得那是在高中时代,一生中极其牛逼的岁月,玩得转排列组合,算得出球体面积,弄得懂并联串联,写得出化学分子式,熟读唐诗三百首,记得住上下五千年,悟得出唯物辩证法,也想象得出夏天站在北极圈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当然,那个时候,也能完整背下这篇《滕王阁序》,一字不落,一次不差。只是,那个时候对这篇文章更多是烦,到今天却成了惊羡和感叹。看看这不到千字的骈体文,名词佳句,数不胜数,文采斐然,令人震撼。衬得作者才华满满。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此文写于作者从山西老家前往交趾(今海南岛)看望父亲的途中。途经江西时,适逢江南名人雅士集会,乃作此文。之后继续南行,据历史记载,在渡海前往海南岛途中,因遇水患惊悸而死。千古奇才,就此殒命,年仅27岁,让人唏嘘不已。
回看作者一生,这一切似乎都是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该文不仅在成文当日技惊四座,也让作者名留千古。也许真是上天于心不忍,才借这滕王阁,让作者在临死之前留下这旷世名篇。词文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如同东方启明的`曙光,照耀着即将彪炳千古,艳羡青史的中华盛唐。这个响彻历史的名字,注定是中国文学上的一盏明灯。也许只有这样,才算不负他虽然短暂却华丽绚烂的一生,这也算是对薄命天才的一种告慰吧。
只是,每当读起此文,还是会慨然扼腕。不是因为这满篇亮晶晶华丽丽的文采,而是作者文中透出的那股欲成大业却志不得伸的慷慨凄凉。文章写成的那一刻,情怀释放的那一瞬间,竟与不久之后猝然殒命的结局如此吻合,如同纵情绽放的牡丹在一瞬间坠落一般,让他整个生命显得如此悲壮。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看看这无数句文风清冽、意境高远的词句,承载着诗人多少复杂交织的情感?不甘命运、踌躇满志,报国无门、年华空负,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兴尽悲来,凌云自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君子已矣,诗文永存。还是借用原文一句诗作结吧: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篇5:《滕王阁序》读后感
泱泱华夏诗史,“初唐四杰”妇孺皆知,其中造诣最高的恐怕非王勃莫属。明陆时雍在《诗境总编》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出了四杰各自所的诗风,更肯定了王勃的地位与成就。
王勃,字子安,六岁能文,才学俱富,诗歌和骈文的创作均有建树。但相较而言,他的骈文功底更为深厚,他创作的骈文更胜一筹。“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珍视友情的真情男儿;“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让人们读起来就不禁感叹历史沧海桑田的巨变;一篇《滕王阁序》更是让无数后人“望而却步”,感叹它“可望而不可即”。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命运好像和子安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哭笑不得”。才华横溢并没有让他得意官场,相反,带给他的是接踵而至的祸难。因作檄周王鸡而被逐出朝廷,子安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便渐渐偏离了仕途,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虽是无意,作诗尽兴,但却被高宗品读出了挑动诸侯战乱的味儿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祸不单行,子安又因擅杀官奴险些丢掉性命,幸逢皇帝改号,才赦免了他。
在遭遇了两次打击之后,子安便与仕途彻底地远离了。
之后,子安就悄然地离开了朝廷,从平步青云转眼间成为一无所有。任何人被这迎头一击都会头晕目眩,不知方向。但子安似乎有着异常迅猛的反应力,他很快就从这“当头一棒”中凊醒了过来。身处逆境的子安开始透视自己,鞭策自己,完善自己。
在流放的两年日子里,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恃才傲物、玩世不恭才是导致这一切祸难发生的根本原因。他开始明白:一个人即便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但只要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就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做人应该低调,应该谦虚,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欣然接受。《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谦谨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就是子安最终确立的人生目标,明确而又唯一的目标。与那些没有目标或是心怀多个理想的人,未过而立之年的子安似乎比他们更早熟一些。因为他已经参透了理想的真谛,懂得了在人生中审视自我,在审视中感悟人生。人生应该承载理想,生命应该赋予意义。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逆境中葆有勇气和信心,无所畏惧地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正如汪国真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逆境磨练一个人的同时往往也造就了一个人。大彻大悟后的子安发出了深藏在内心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怀才不遇的王勃虽然有有志难伸的愤慨,却无自暴自弃的颓放,他的矢志不渝诠释着一颗心的顽强与坚毅。人生无常,盛衰有时,但只要有一颗执着的心,不断勖勉自己,就会一步步朝着目标攀登,不在人世的流沙中沉沦。
人生的失意让子安看到朝廷官员的欲壑难填、尔虞我诈,同时也让他更深一层次的明白,一个人只要保持着内心的明净,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准则,即便是“酌贪泉”也会“觉爽”,即便是“酌贪泉”也只会衬托一颗心的真纯。白岩松曾写过一本书,书名《痛并快乐着》。初读此题,定会觉得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其实不然。这句话与子安的“处涸辙以犹欢”简直是异曲同工。“并”字的运用,增添了这句话的分量,提升了这句话的境界。可以说,“并”字才是这句话的灵魂。它表现了白岩松对于困难的独到的认识,展现了他幽默的性格,更体现了他处世的一种豁达的态度。许多人极力推崇这句话,视其为经典,可是又有几个人知晓,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早已有人说过这句话了。更确切的说,人们应该记住的是子安,而不是白岩松。
一颗心的明净让我折服,令我钦佩。可惜啊,子安在去交趾看望父亲的路上溺水而亡,年仅二十八。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躁动的时代,我们行走于世,会越来越感到步履艰难,但只要心如明镜台,就会轻松、坦然地走完我们的一生。
篇6: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是一篇韵律十分足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来以文采出众所著称,从而使得他流传至今,还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篇文章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
此篇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
关于此篇文章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篇7:《滕王阁序》读后感
一千三百年前的惊鸿一瞥,让一座古老的阁楼从此不朽,成就了江南第一楼的美名。一段人与文字的相遇之缘,让孤独的灵魂穿越了历史的星空。同时也奏响了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而让这座江南名楼扬名后世的就是这篇来自初唐的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公元675年,当时正处于人生仕途低谷的初唐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恰逢洪都知府阎公为滕王阁重修竣大宴宾朋。据说,阎公本想在滕王阁盛会上显示自家女婿文采,便提前让他腹稿了一篇《滕王阁序》,因此当阎公拿出笔墨送到宾客们面前时,众人心照不宣,纷纷自谦辞谢。
唯有王勃,接过纸笔,慨然应允。
也许,千余年后的我们和千余年前的王勃,都应该感谢阎公的这次雅集。我们收获了一次来之不易的心灵震撼,而王勃则在滕王高阁上,找到了自己。千百年来,当人们诵读《滕王阁序》时,总会伴着那些诗句浮想联翩。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文章先是历数了洪都雄伟的.地势。文曰,洪都处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两个星宿相邻。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为汉朝豫章郡,因豫章在松江、娄江、东江的上游,故称之“襟三江”;豫章的周围被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这五大湖泊所包围,故称之“带五湖”。控制着楚国,连接闽越。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如果说整篇《滕王阁序》是由一颗颗珍珠集萃而成,那么这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疑是最亮的一颗!诗人王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但他依旧绘出了这般充满诗与远方的画卷。落霞与秋水交织,如梦如幻。以前的所有困顿只不过是一具枷锁,而王勃登楼远眺的所见所闻似乎已经展望到了枷锁外的未来。自己虽然像一只“孤鹜”,但有远方的“落霞”为伴,“秋水”给自己添彩,“长天”之间依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雄关高山,难以逾越,谁为失路之人悲伤,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他用最盛气凛然的《滕王阁序》也不能挽救回父亲的劫难。自责、压抑、矛盾、愤慨,而又身不由己、力不从心使得他“神笔落处星光灿烂,文章到处图画徐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作者借用的一个典故。冯唐,曾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官员,后被罢免去职。汉武帝时求取贤良,他被举荐,可是当时已经年过九十,无法任职。而李广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汉名将,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但始终未获封侯。虽然自己仕途坎坷,但也应“老当益壮”!一次次哀叹,一个个隐喻的背后是他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是他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诗人虽然仕途坎坷,但仍怀报国之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黄钟大吕,依旧回旋在历史的时空,依旧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襟气度。
登阁赋诗,写景抒怀,乃文人雅怀,山水与文学相得益彰,不乏实例,但如《滕王阁序》这般令人荡气回肠千年的佳作却不多见!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从来没有任何一座楼阁像滕王阁那样有如此多的兴废重修,至今修建三十多次。王勃在滕王阁上的挥笔,不仅成就了自己,折服了世人,也为天下留下了一条文脉,这条文脉屹立在赣水之滨,也隐藏在书籍册页,更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不再是当初的滕王阁,滔滔赣江也不再是当初的流水。唯有文字永恒,镌刻在人心千年并将持续镌刻下去,永不磨灭。
篇8:滕王阁序读后感
—— 题记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那南海之水啊,从此别再咆哮了吧,别再打扰寂寞的子安,和他高傲的灵魂,我愿用所有的笑容,换他一世的安宁。
篇9:滕王阁序读后感
在唐王朝渐趋强盛的高宗年间,从山西绛州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小神童——被誉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他才华早露、文章宏逸,非常流所能及。十四岁时就被授予官职。可他终因才华横溢遭妒忌,在遭受两次打击后,仕途终结。
读王勃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滕王阁序》,心灵为之深深触动。王勃是在去看望因他而被贬的父亲的路途中,心中怀着两次被打击的阴影下所做此文。然而,他在《滕王阁序》中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壮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忧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他以推陈出新的风格和华丽的辞藻,匠心独运,生动的展示了滕王阁壮美秀丽的景色,描写了群宴唱和的欢乐场景,以及由景至情的抒发了他身处异乡怀才不遇的伤感、和久积于胸的块垒,“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和“无路请缨”的无奈。
读古诗,觉得很多诗人皆因怀才不遇而借诗言志;或是无力回天愤世嫉俗以诗抒怀。但从《滕王阁序》中,透过诗人华丽而凝重的文采和自然奔放的气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精美华丽的辞藻表象下,舞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和一腔对报国建功有着极度渴望的炽热情怀!
每每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便仿佛置身于高耸秀丽的滕王阁上极目远望:孤鹜舞落霞,水光连浩天的壮美景象犹如一幅精美鲜活的画卷映入眼帘。
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远远望去,江水和天空连成一片。绚丽的、多重的落霞和单一的清淡的孤鹜,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浩淼的秋水,和辽阔的长天,一望无际浑然一体。你能不觉得——那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让人瞬间在心灵上充满了蓦然的感动、在视觉上获得了华丽的享受吗?由此也感悟到诗人那种“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志向”的乐观襟怀!
无奈,天妒英才,王勃在创作此文后不久,省亲途中不幸魂归大海。《滕王阁序》以及那句让世人耳熟能详传颂至今、当垂不朽的绝句,成为了千古绝唱!
篇10:滕王阁序读后感
是夜,独坐于笼中,一盏青灯,半手残卷,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假马拉鬼了半天,也没见一只从天而将,衣袂飘飘的白狐,都是骗子,哪里来的什么白狐,算了,我也不是什么书生,遇不来也罢。
没来由的瞌睡,怎么这么困呢,想想白天也没干嘛啊,砸路灯,抢银行,打飞机,抢登钓鱼山,这些也都不是我干的啊。不过在这里还是要向那几个妄图登陆钓鱼山宣誓主权的英雄们致敬,你们的爱国热血激励了我们的什么什么,尽管已经麻木与主权是为谁而宣,但你们仍旧是英雄。我党呢已经见怪不怪了,按兵不动,坚持敌不动,我不动;敌动了,我抗议的一贯作风,只要不侵犯我党利益一切好说。一不小心又扯远了。
还是来说说解困,音乐已经不行了,听的都想吐了,就在灵魂即将出窍之际,又看到了这篇奇文,拿来一读,不得了啊,暑气顿消,困意全无啊,顿时神清气爽,夜不能寐啊。
正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一序,名不虚传啊!揽汉唐人文成一序,绝江山美景于片言。
此序一出,有没有滕王阁都无所谓了,什么文以阁名,阁以文传才是真,这滕王阁本一歌舞之地,现在矗在南昌那的意义也就是为南昌市人民的政府挣点钱罢了,要说慕名前去看下我看十有八九,说绝对点肯定会失望的,就像你看新闻联播,跟现实完全不搭界(其实看新闻联播也就节目开始主持人报个日期是靠谱的),这读滕王阁序也是一样啊,里面描写的景色跟现实估计也不好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如这般景色你就是请个高手来也PS不出此等画面,这般意境。况且每个人读出的景色画面也都不一样,完全是精神的享受了。说直白点是在意淫了。
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就着拼音注释读了三遍,人一下子就机灵了,不困了,真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困,首推此序啊。
篇11: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读了该文后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平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平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气傲,他的傲视群芳,他的才华横越溢,他的思想与见解,潇洒与胸襟,终会为人所不容。“时运不济,命途多歼”这
样总结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酌贪泉而觉,处涸辙以犹欢。”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声会与李杜齐名。
在众名士之前,他也会自谦几句。表面的高兴隐藏着内心真正的伤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一切已为往事的时候,我将在何方?
篇12: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之滨,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时所建,故名“滕王阁”.滕王阁历来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歌舞宴筵的场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阁内陈设突出了其文化楼阁的特色.贴金的“滕王阁”正匾系苏轼的墨迹,正门不锈钢长联“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毛泽东手书.其余匾额、楹联,或集古人书法精华,或为当今名家珍品,各类大型壁画、浮雕,均体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主题.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古老的编钟、乐器及青铜祭品、礼器等,幽远而古雅.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句词贬古褒今,有失君子之风,媚俗奉迎于当面,微感胸襟不够坦荡。此时的王勃,已是誉满天下,作为文坛领袖,其言行举止应当作为文人之楷模,各领风骚,必有各人不同之风骨,厚此薄彼,心胸未免偏颇。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感叹自己人生之颠簸,却把所有的因由归结于命运的定数,认为无形之中自有冥冥的安排,缺少了浪漫主义的主动性。“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词里行间尽是天威的不测,志向只是随奉于君王左右,缠绵于三纲五常的礼教观念,从这里看出其当时作序的动机仍是希望通过在座诸人言达于九庭之上,功利之心赫然于纸上。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里是希望报效国家;“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却又要尽孝于双亲。言行不一,采用的是欲擒故纵,心中想念的其实还是能够重回仕途,却又表白自己赤子之心,借此彰显自己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抬高自己,以求得好身价,略有伪君子之嫌。
“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誉在座众人为伯乐,自恃才华而孤芳自赏,陷众人于两难之中,若不举荐,朝廷将错失千里驹,自己也无赏人之明。短短两句话,玩弄众人于鼓掌之中,不得不为其喉舌,可见文字之况味,老道犀利,心机之深沉,弥而久远。
笑看流年,轻语岁月,时光荏苒,乱了这红尘烟雨。伯乐在转角的身影,像美丽的泡沫,只一霎花火,伸手一触就破。而抓不住的,是那绵绵的苦闷。
★ 滕王阁序 教案
★ 滕王阁序全文朗读
★ 滕王阁序翻译
★ 滕王阁序赏析
★ 品读 滕王阁序
★ 《滕王阁序》学案
★ 《滕王阁序》知识
《滕王阁序》优秀读后感800字(集锦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