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uqianqi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读《爱不自私》有感,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读《爱不自私》有感,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 目录
篇1:读《爱不自私》有感400字
每当我去书屋找书时,那本书总是那么显眼。那么……今天,我又一口气把这本书看了一遍。
书中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因为爸爸去世了而悲痛欲绝。从此不再喜欢学习,补习班也不去上了。他的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开导他。就在一次义工活动中他帮助了别人,最后找到了快乐,知道了什么是快乐。
合上这本书,我不禁想到了前几天的那件事。那天,我到公园去玩,看见一位五岁左右的小妹妹正在仔细地擦着一把椅子,来回擦了好几遍,还把椅子背也给擦了好几次。我想:这小女孩真爱干净。但是,这小女孩擦完这把椅子后并没坐下,而是走向了旁边的一把椅子,继续擦了起来。我一直默默地注视着,发现她把周围的椅子都擦了一遍,然后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还有一次,我看见一位青年扶起了跌倒在地的老奶奶。还有一次……
啊!原来关爱,帮助他人是快乐的。爱是不自私,爱是多么的美好。如果大家都献上一点爱,世间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2:读《爱不苟且》有感
以前在读者上看过的文章,今天突然想起,从网上搜了出来,与大家分享。爱不苟且,爱要有尊严,也要让被爱的人有尊严,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一样。布拉格的春天来得很早,卡夫卡坐在希贝斯卡大街的雅可咖啡馆里奋笔疾书,丝毫不顾窗外的春光以及用来果腹的那几片面包是多么单薄。
卡夫卡散落在桌子上的手稿被一个女人的手拿了起来。最后,她坐在桌边,卡夫卡写一页,她看一页。这是19的春天,当时没有人能读懂卡夫卡的《变形记》,而她却是唯一的'例外。他们相爱了,通过布拉格的邮差传递他们的情感。可是卡夫卡却不知道他深爱的女人,这个俄罗斯出名的女记者,洁森斯卡,对他隐瞒了自己是一位银行家妻子的真相。19一个偶然的场合,卡夫卡震惊地得知了洁森斯卡已婚的事实,他陷入痛苦的泥沼。
深思熟虑之后,卡夫卡毅然决定放弃这段感情。19,洁森斯卡再次来到布拉格,来到相识的咖啡馆。可是,她没有见到那个瘦削的身影。熟悉的桌子旁,再也没有散落的文稿。当她落寞的身影消失后,卡夫卡就着咖啡馆里幽暗的灯光给心爱的人写下最后一封信:“我已记不起你的脸庞的模样,但你转身离开咖啡馆的身影我却历历在目”。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弥留之际,人们从已经昏迷的卡夫卡嘴里听到了洁森斯卡的名字。不以爱的名义苟且,不把爱人推到不名誉的河流中去。卡夫卡用自律给了爱最好的诠释,这是爱的最高境界吧。
篇3:读《爱不苟且》有感
读《爱不苟且》有感
读《爱不苟且》有感以前在读者上看过的文章,今天突然想起,从网上搜了出来,与大家分享。爱不苟且,爱要有尊严,也要让被爱的人有尊严,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一样。布拉格的春天来得很早,卡夫卡坐在希贝斯卡大街的雅可咖啡馆里奋笔疾书,丝毫不顾窗外的春光以及用来果腹的那几片面包是多么单薄。
卡夫卡散落在桌子上的手稿被一个女人的手拿了起来。最后,她坐在桌边,卡夫卡写一页,她看一页。这是1919年的春天,当时没有人能读懂卡夫卡的《变形记》,而她却是唯一的例外。他们相爱了,通过布拉格的邮差传递他们的情感。可是卡夫卡却不知道他深爱的女人,这个俄罗斯出名的女记者,洁森斯卡,对他隐瞒了自己是一位银行家妻子的真相。1920年一个偶然的场合,卡夫卡震惊地得知了洁森斯卡已婚的事实,他陷入痛苦的泥沼。
深思熟虑之后,卡夫卡毅然决定放弃这段感情。1921年,洁森斯卡再次来到布拉格,来到相识的咖啡馆。可是,她没有见到那个瘦削的身影。熟悉的桌子旁,再也没有散落的文稿。当她落寞的身影消失后,卡夫卡就着咖啡馆里幽暗的灯光给心爱的人写下最后一封信:“我已记不起你的'脸庞的模样,但你转身离开咖啡馆的身影我却历历在目”。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弥留之际,人们从已经昏迷的卡夫卡嘴里听到了洁森斯卡的名字。不以爱的名义苟且,不把爱人推到不名誉的河流中去。卡夫卡用自律给了爱最好的诠释,这是爱的最高吧。
篇4: 读《自私的父亲》有感
读《自私的父亲》有感
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想着文中的一句话:父亲的爱犹如大海般深而宽广。
这篇作文主要讲了一个男孩和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病一发作就会浑身发抖,肌肉萎缩,父亲为了小男孩能活下去,把药留给小男孩,但爸爸怕男孩会内疚,爸爸只好装出自私的样子,让男孩与他抢药吃,父亲死后。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男孩,男孩听后泪流满面……
我读完这本书后,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来,书中的父亲把生让给男孩,把死留给自己,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啊!我们不能轻易的看表面,要看看内在的,才能把事情看透,真正理解事物,当父母离开你的时候,你会发现,人们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必须要自己努力,才能生活下来。
在日常生活,我每次的作业都要问妈妈,爸爸。爸爸总是不告诉我,让我自己学会自己做题,自己思考,但实际上这就跟“自私的父亲”一样,在不知不觉中让我学会不需要爸爸妈妈也能独立完成作业,不要依赖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也自己可以完成任何事,不用爸妈操心,爸妈可以安心工作不用跑来跑去。
文中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把死留给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父亲啊!
篇5:读《自私的巨人》有感
《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最著名的童话之一,下面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巨人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十分漂亮,每天鲜花盛开,吸引了很多的孩子每天都在花园里玩耍,花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但是有一天,当外出的巨人回来了,看到花园里的孩子时,他很生气,于是在花园里围上了围墙,并且写上了一个牌子“禁止进入,否则将受到惩罚”。从此,孩子们没有地方玩了。
没了孩子,雪、霜、北风和冰雹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从此这里没有了春天,只有冬天,也不再有鲜花盛开的景象了。巨人很奇怪,为什么春天会迟迟没有来到呢?
一天,北风它们突然消失了,春天又再次来光临这个巨人的花园,原来围墙破了一个洞,孩子们从洞里偷偷了跑了进来,有了孩子们的欢笑,冬天被赶走了,春天又再次光临巨人的花园。这时巨人才知道,没有孩子春天是不会来的,所以他同意孩子们可以在他的`花园里玩耍。有一个男孩子爬不上树,巨人还将他放在了树上,孩子们也不再害怕巨人了。
这时,你应该知道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没有了春天吧?因为巨人太自私了,不愿意与孩子们分享美丽的花园,所以春天走了,来了冰冷的冬天。春天是温暖的,有了爱心花园里才有温暖的气息。
篇6:读《爱不苟且》有感300字作文
读《爱不苟且》有感300字作文
以前在读者上看过的文章,今天突然想起,从网上搜了出来,与大家分享。爱不苟且,爱要有尊严,也要让被爱的人有尊严,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一样。布拉格的春天来得很早,卡夫卡坐在希贝斯卡大街的雅可咖啡馆里奋笔疾书,丝毫不顾窗外的春光以及用来果腹的那几片面包是多么单薄。
卡夫卡散落在桌子上的手稿被一个女人的手拿了起来。最后,她坐在桌边,卡夫卡写一页,她看一页。这是19的春天,当时没有人能读懂卡夫卡的《变形记》,而她却是唯一的例外。他们相爱了,通过布拉格的邮差传递他们的情感。可是卡夫卡却不知道他深爱的女人,这个俄罗斯出名的女记者,洁森斯卡,对他隐瞒了自己是一位银行家妻子的真相。19一个偶然的场合,卡夫卡震惊地得知了洁森斯卡已婚的事实,他陷入痛苦的泥沼。
深思熟虑之后,卡夫卡毅然决定放弃这段感情。19,洁森斯卡再次来到布拉格,来到相识的咖啡馆。可是,她没有见到那个瘦削的身影。熟悉的桌子旁,再也没有散落的文稿。当她落寞的身影消失后,卡夫卡就着咖啡馆里幽暗的灯光给心爱的人写下最后一封信:“我已记不起你的.脸庞的模样,但你转身离开咖啡馆的身影我却历历在目”。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弥留之际,人们从已经昏迷的卡夫卡嘴里听到了洁森斯卡的名字。不以爱的名义苟且,不把爱人推到不名誉的河流中去。卡夫卡用自律给了爱最好的诠释,这是爱的最高境界吧。
篇7: 读《爱是不自私》有感
冰冷的灯光下,我正在翻阅一本《爱是不自私》,刚看几页,就情难自已钻进字里行间,眼前浮现了一张张书中人物的面孔:尚宇在帮助别人时快乐的笑脸;妈妈在痛苦中哀伤的表情;碎碎念大叔在谈起他妈妈是甜蜜的笑容……一切都吸引了我,让我伴随着主人公尚宇的成长,帮助每一位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一同品味那乐于助人所收获的快乐。
尚宇和他的妈妈都是不幸的,因为尚宇失去了爸爸。从此,原本开朗的妈妈一蹶不振,尚宇也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自从加入义工队,尚宇发现,原来许多人都是需要爱的.,把这些爱献给别人,自己又很开心,所以,他又恢复了以前那个快乐的尚宇。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觉得尚宇的变化让人不可思议,但反过来一想,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去希望之家陪一陪那些留守儿童,担当起一位大哥哥或大姐姐的义务幼教,填充他们心中对亲情的空白;去敬老院带一点慰问品,跟老人们说说话,聊聊天,给他们心中多一份快乐,多一抹阳光。也许这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人事迹,但一点一滴都体现了“助人”的美德。
那“为乐”是什么?当你闭上双眼,回想你今天的所作所为时,一泓名叫快乐的湖水在心头荡漾,想要迫不及待地想别人倾诉。那时,助人所得到的快乐就真正体现了。
也许,你播种下的爱心没有引起社会的反响,但你一定会收获最宝贵的快乐!
篇8:读《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作文
读《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作文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全家上下都会把他捧在手心里。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助长他的自私心理,“什么都得听他的,要什么买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还动不动就发脾气。”为什么孩子的气焰会这么嚣张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长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应该属于自己的物质上的所有东西毫无保留的让给孩子,久而久之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父母越是把自己当牛马,孩子便越没有尊重父母的`意识,越会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父母的纵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亏,下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会自私。
第三,父母经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么活动或者话题都以孩子为中心,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怎样才能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实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决问题被并不难。
1、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岁以上,还表现出不愿与人分享,或者抢占等行为,家长必须制止和引导。
2、父母别给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或者给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给孩子多灌输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长从小就对他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那孩子心里不会装下别人、只会想到自己,长大后会变的贪婪,爱占小便宜,见利忘义,成为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而不受欢迎。
4、教育孩子体谅长辈。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篇9:自私,心底的黑暗中读《斑羚飞渡》有感
自私,心底的黑暗中读《斑羚飞渡》有感
自私,心底的黑暗――――读《斑羚飞渡》有感合上书,我闭上了眼睛,脑海里又闪过几个画面,眉头不禁皱起,嘴唇被牙齿咬得已有些发白。再睁眼,一滴晶莹的泪珠,滑落于地……动物和人类是平等的!它们也有必须担当起的责任;它们也有深爱着的家人;它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也可以说他们更重情重义,更懂得为别人着想。它们的心灵是伟大的,是高洁的。它们不甘做人类的奴隶,不甘做人类的囚徒,即使会失去性命,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种族的尊严。不像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私心,甘愿弯下腰,给别人做牛做马。那些可耻的诱惑,让人类丢掉了理智,冲昏了头脑,埋没了原本善良的内心。动物的品质,是人类所不能比的。亦如狼,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毅然跑出洞口,转移猎人的注意力,即使它知道,一定逃脱不了死神的追赶;鹿也是这样,为了不让自己的臣民受到伤害,甘愿牺牲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心爱的妻子,受同伴们的冷嘲热讽,省下精力与老狼斗个你死我活;斑羚也是如此,为了让种族能够延续下去,老年斑羚们不惜摔得粉身碎骨,来换取下一代的生命,没有拥挤,也没有争斗,每一只队伍都秩序井然……
动物可以为了同伴牺牲自己,而人类呢?只想着自己,对他人的生死不管不顾。即使有人奄奄一息地倒在路边,也不舍得施舍一眼。
想着想着,那日的回忆,就像一团黑雾,一点一点占据了我的脑海。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只记得当时的天阴沉沉的,乌云布满了整个天空,好像随时都会下雨,路人们都不由加快了脚步。背着大大的书包,我疾步向前走着。“砰!”一声巨大的碰撞声在身后响起,是我不由地停了下来,轻轻转过了头,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嘶--”眼前的`景象令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一辆电瓶车撞上了汽车,现场一片狼藉。蔬菜全都滚在地上,一位看起来已有六十岁的老奶奶倒在血泊上,惨白的脸上,嘴唇不断地蠕动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汽车的车主显然被吓到了,身体变得异常僵硬,脸上尽是恐惧之色。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他别有深意地看了老奶奶一眼,竟驾着车逃离了现场。看到这一幕,我震惊地险些跌落在地,双手无意识地握住,一脸不可置信地张大了嘴巴。那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做,想要推掉责任么。再望望四周的人,他们就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自顾自的,有些人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去扶起老奶奶或拿出手机,拨打120。雨珠一滴一滴地落了下来,我轻叹一声,转头,静静地看向老奶奶。雨水,渐渐模糊了双眼。朦胧中,我好像看见,老奶奶身旁的血,越发地妖艳了……
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能让一个人,褪去原本的真诚与善良,变的自私,冷血。为了财富,为了权力,连亲情,爱情,友情也不再重要了吗?为争夺家产,兄弟反目成仇;为能升职加薪,耍尽一切手段;为能成为第一,不惜陷害好友……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之间没了那一份温情,多了敌意和不屑。还要等多久,人类才可以回到最初,那个简单的自己。财富和权力,都只不过是虚有的东西,只有家人、朋友和爱人才是永恒的。
六年级:徐柔柔
篇10:读《自私的基因》有感:在幻想的废墟上
读《自私的基因》有感:在幻想的废墟上
在幻想的废墟上
――读《自私的基因》有感
原创: 郑云潇
不知是不是最近陷入了什么魔咒,我从书名中获得的理解,经常会和作者实际想表达的意思出现些许偏差,《白熊实验》是这样,这本《自私的基因》亦是如此。最开始,我以为它所介绍的,是人类自私特性的成因与演化,以及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手段避免或者至少减小自私给全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在我的理解里,“自私”二字只是用于表达程度,意为“骨子里的自私。”
没想到,在作者笔下,基因已经成为了此书的主角。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基因的演化其实才是漫长历史间真正在上演的大戏,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只是基因为了进一步复制、更好地复制所制造出的生存机器。至于任何生物体的一切性状,其根本的形成动机都来源于基因那种无情的自私性。
一边是牛津大学教授,一边是畅销书作家,同时身兼皇家科学院院士、皇家学会会士与皇家文学会会士的道金斯博士,最主要的贡献可能还是为人类科普事业做出的贡献,这部《自私的基因》也正是为此目的服务。作为主修生化,且在大学第一学期就修完进化论导论的学生,这部书,尤其是其中用于科普基本概念的前三章,其实并不难以理解,但正如道金斯博士在序言中所言,认为自己懂进化论的人很多,真正理解进化论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我也时刻不敢掉以轻心。
实话实说,虽然有着不算少的专业背景,但从核心观点到部分分支,这本书中充斥着的,还是无比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与言论。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得说一句,我十分佩服道金斯博士的论述功底,那种可以让我心服口服、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论述功底。例如在叙述“基因才是”进化的单位时,他说:“生物学家通常把种群当作进化的单位,说基因是为了什么种群利益服务,但既然如此,种群又是什么,为什么要在这里切割,为什么我们不能让狮子从整个猫科动物甚至哺乳动物的`角度出发,不去捕猎呢…即便说只是为了个体的自私利益服务,类似的道理也十分适用,最终,我们只能承认,进化的单位,还是最为基本的基因”。
在最开始,道金斯博士就不一样了地为读者做出了大量预警,说看这本书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读者甚至在看完后写信告诉他自己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尽管如此,看到很多内容,感性的我还是觉得接受起来不是很让人舒服,即使如前文所说,理性的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基因会为了更好地保留进行适者生存的战争,我能接受,这可是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常识;物种与物种之间会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尔虞我诈,我能接受,任何物种经历残酷的斗争幸存到今天,都不是为了来保证其他物种的福祉的;同类之间会合作,但总会有自私的个体选择背叛,并获得更大的实际利益,我能接受,从高一就知道什么叫囚徒困境的我,虽然显然还达不到可以让人吸一口雪茄,来一句“早都看淡了”的程度,但至少还是有那么一丢丢阅历的。总而言之,一切重复地告诉我人类很自私的言论,我都能接受,我们不本来就是多种意识与情感的混合体嘛。
那些真正让我感到有些痛苦的,是《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逐渐让我发现,很多让我们这个物种引以为傲的,那种在最亲近的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其实也只是基因所设计出来的自私策略罢了,之所以我们自我感觉良好,无非是因为它已经在漫长的进化史中被设计为本能,让人根本注意不到这样的博弈罢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无时无刻不在投资与回报方面进行着针锋相对的博弈。不仅如此,它还让我明白,很多恶习,并不是后天可以影响,而是已经刻在了预先设定好的程序中。()例如,说得通俗一点,男性的优势策略就是出去乱搞,占有更多的雌性,遍地播种后撒手走人,而不是与伴侣白头偕老共度一生。说实话,形如这样的例子,不仅比较颠覆三观,有的还让人深深感到愧疚。
这就是科学吧,科学的作用,就是击碎人们赋予事物的那种小清新式的幻想,探究背后那种无情却真实的本质规律。然而,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本身就是少数真正的猛士才具备的本领,多数人选择回避这块非舒适区,也就情有可原了。
然而,《自私的基因》真可谓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著作。最后两章,用同意详实的资料与同样强大的逻辑,将那层关于自私的悲观阴霾一扫而空,还给人类的,则是充满希望的蓝天。当真正看完全书时,我觉得那些看完这本书就产生抑郁倾向的人,或许是没能坚持看完结尾吧。
基因无疑是自私的,基因操纵下的生存机器无疑也是自私的。但呈现出的结果,却未必是自私而不能是合作的。囚徒困境固然经典,但囚徒困境所展现的,也只是在条件与信息极其有限情况下的单次博弈罢了。事实上,大量模拟实验已经证明,他人善则善,他人恶则恶的针锋相对策略虽然不一定每次都在博弈竞赛中夺魁,但至少可以保证相当高的竞争优势。就整体来看,无论笑到最后的是“针锋相对”、“斤斤计较”还是“宽容”,位居前几的,大多还是善意策略。唯一的条件,就是不要让他们知道博弈的长度与次数,生命本身具有的,也正是这个特点。敢问在这世上,真的还有多少人相信好人有好报,恐怕现在,还是不得不信了吧。或许不仅限于结果,即便在纯粹的精神层面,道理也依旧如此,这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从内心就认为自己很无私,比单纯去做无私的行为更有利于基因的生存和发展,那无比自私的基因,又有什么理由不让个体这么去思考呢。
或许,更有说服力,也更让人对智人这个物种本身感到骄傲的,还是对“觅母”这个自造概念的论述吧。在基因之外,一种独立的复制因子“觅母”悄然产生。它具有和基因几乎相同的特点,存在复制,存在变异,存在相对差异,也会因相对差异导致优胜劣汰的产生。最重要的是,无论更新、复制还是淘汰,它的速度都要远远快于基因。没错,这所谓的“觅母”,其实就是我们人类独有的文化,文化不依附于基因而产生,有时甚至可以逆过基因选择的正常情况。例如不婚主义者的基因不可能被传下去,但信奉不婚主义的神父通过传播这种思想,可以让比自己去结婚生子能得到的更多的人信奉它。道金斯博士断言,正是文化,正是这种智人独有的文化,帮助我们从基因的操纵中独立出来,也让我们成为唯一有希望通过认识自私、并传播利他主义思想来反抗基因暴政的物种。
顿时,在这片不久前刚刚形成的,幻想的废墟之上,呈现的不是对死寂的绝望,而是对重生的欣慰。如果说有什么区别,恐怕是这种欣慰,不来自可悲的自我欺骗,而来自建立在丰富知识与缜密逻辑之上的再认识。在这种认识中,人类不用在面对潜意识里那种怀疑,而是能以自信的态度表示,对,没错,这就是事实。
毫无疑问,道金斯博士的这些言论,还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自私的基因》问世四十年来,有关它的论战是从来就没有消停过。这部书的最后三章,似乎是历次再版过程中对之前观点的补充论述。不仅如此,道金斯博士更是在所有正文后面,附上了长达几十页的读者提问与答复合集。只不过,相当认同他观点的我,确实没有很专注地看这一部分罢了。
想来,这样的反应也情有可原。且不说主流科学界一直就对十分革命性的观点保持着高度警惕,生怕捍卫他们心目中的学术根基。光看此书前半部分内容便可想象,那对广大读者群体造成的不适,就已经足够大量的人对他怀恨在心了。尤其是,当人们对另一个人产生偏见时,便会在无形中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任何与偏见产生点有关或无关的言论与行为。纵观那些质疑,很多都是对其理论细枝末节的挑刺,甚至明眼人一下都能看出的故意歪曲和非理性倾诉,让人十分尴尬。不过对这一部分,道金斯博士也一一进行了回应,实在不可谓不耐心。
只可惜,达尔文指出了进化论,但很显然进化论不是达尔文负责发明的。任何时候,有资源短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就有丛林法则,达尔文及其继任者们所做的,只是点明了这世界运行的根本大法之一罢了。没有达尔文,没有达尔文主义,世界上多的只是愚昧,而不是和平。只可惜,人类的大脑,就是会进行随意的联想,就是会把坏消息与提供坏消息的人建立直接联系。人们都讨厌那个点破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尽管这并不能让皇帝从此变得光鲜亮丽。从这个角度上说,实在是要为科学家群体,至少是那群专攻理论的科学家群体鸣个不平。但同样让人欣慰的是,尽管知道会面临这些不公正的压力,这群可爱又纯粹的人,还是会向着真理勇敢前行,并将他们,据实描绘在全人类眼前。因为,这是这群人的天职。
感谢基因,也感谢“觅母”,感谢这两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相互作用让我们在有幸存活、有幸站上食物链顶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属于世界与生命的美好。
★ 读《高手》有感
★ 爱不作假作文
★ 自私作文200字
★ 读《蜜蜂颂》有感
★ 读木偶奇遇记有感
★ 读《小海蒂》有感
读《爱不自私》有感(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