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暑立里》观后感

时间:2023-02-08 03:45:02 作者:我爱牛嘟嘟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爱牛嘟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中国有个暑立里》观后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国有个暑立里》观后感,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国有个暑立里》优秀观后感

《中国有个暑立里》优秀观后感

看了电视纪录片《中国有个署立里》,我被深深吸引了。这不仅因为我是导演李亚威的粉丝,同时也是纪录片自身的艺术感染力、穿透力、震撼力打动了我。可以说,这是继《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腊弯舞者》、《彝乡赛事》之后,凝聚了李亚威历时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记录了大变革时期,一个彝族村落暑立里,因为一个篮球而发生的变化。整个片子以“春夏秋冬”贯穿10年的主线,以电影式的叙事和蒙太奇手段,这部立意高远,史料翔实,制作精良,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极高艺术水准的精品力作。

暑里立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地方,过去没有路,村子里的人很少出去,外面的人也很少进来。全村有42户人家174口人,95%都是彝族。在村里人认识篮球之前,人们的生活极为单调,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长张云成到大山外开会时发现了篮球,回去后,便开始用布条缠起了一个球,当篮球打。后来每家每户交5毛钱共同买了一个篮球,张云成做篮球教练,家中的三儿一女都成了篮球队员,全村男人们都成了学员,之后,便有了这个独特的篮球村。

由于有了篮球,懒惰的人没有了,偷鸡摸狗的人没有了,打光棍的男人们没有了,篮球场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当孩子们出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篮球场上“过火关”,祈福他们未来成为优秀的篮球队员,10年后,村庄里有两个学生考上了省外体育运动学院篮球系,10年前山外来暑立里打球的人要赶着山羊背着篮球走上十几个小时,10年后山外来暑立里打球的人骑着摩托车一两个小时风驰电掣,10年前的女人们不敢上场打球,10年后的女人们不仅在一个篮球上打,三个篮球场上都有她们的身影。《中国有个暑立里》的故事线索非常完整,紧紧围绕篮球在一个村子里所带来的命运的转变。片中富于美感的镜头比比皆是,山间小溪的流动、阳光的斜射、村民脸上灿烂的笑脸、金黄的油菜花……这些镜头不仅是制作团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充满象征意义。

戏剧的矛盾冲突是整个片子的灵魂,往往可以在瞬间拨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心弦,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电视纪录片《中国有个署立里》,在揭示老村长不追名逐利的纯朴思想,署立里村和楚雄州政府机关打篮球赛的那个细节:老村长说我们不能打败政府,打败了政府就打败了党。这一生动的生活细节,既增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又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简单的情感和内心冲突构成了人类学电影记录的注脚和文明巨变时代的一种朴素的少数民族农民情怀。富有典型意味的、具有独特形象和情绪的真实细节传达出不可抵抗的审美魅力,能够让整部电视纪录片充满了情感光辉。

在拍摄技巧上,导演李亚威有自己的视角和影调,客观上是写实的,但并没有放弃采用电影的元素,再比如,视角镜头、特写以及固定镜头,还有在有光源下的布光、运动光,都采用了电影影调。还有张云成的妻子,一个话不多的彝族贤良女人,每当张云成带人去打球,她都会拉豆子、拉包谷,那个磨声和她的笑容是本片中最为有色彩的一笔。在拍摄时,恰到好处的出现了蒙太奇:一年一度的昙华插花节是楚雄彝族最为重视的节日,可是署立里村的人却在村庄的篮球场上打篮球,于是导演就在同一个时空里拍摄两个不同的情景人物,这对于后期无疑是真实的电影化的表述。

《中国有个署立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彰显。让国人乃至世界看到,中国一个基层的小村庄里面有这么一批热爱篮球的运动员,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老村长这一角色是这部片子的灵魂人物,使得这部纪录片既具有一个国家形象的标识,也代表了地方发展的可能性,呈现出极其特别的社会意义。但是社会意义并不全然代表社会影响,要让有价值的纪录片产生社会影响必须要涉及到其可视性,只有得到社会更多的传播,获得观众更多的肯定,才能产生社会影响和价值。

运用丰富多彩的电视语言,提升《中国有个署立里》纪录片的艺术内涵。多种手段,再现了时过境迁的场景。众所周知,电视纪录片通过构图、用光、色彩、影调、同期声、音乐、解说等画面语言来再现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念。但纪录片毕竟是再现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艺术作品,她的内容、场景乃至故事的细节都不能虚拟和臆造,而在不违背事实本源的'情况下,对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事件或为了叙述的需要与体现电视的画面效果,采取场景再现、或运用戏剧(包括电影)中的镜头,这正是被业内人士认可的电视纪录片独特的画面语言。为此,该纪录片紧紧围绕揭示署立里村的发展变化,运用电视的摇臂、跟拍及采访老村长和老村长的儿子等手段,把历史的署立里、和现实的署立里刻画得入木三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是《中国有个署立里》成功的关键。美国纪录电影学派创始人格里尔逊曾说:“你拍摄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而由于你把它的细节作了编排,你又解释了生活。”

球,从最初的藤条、布缠的球,变成一个猪尿泡做的球,到最后一个正规的篮球;赤脚、穿裤头背心,到后来正规的球衣;交通工具,从纯粹的步行,到后来骑摩托车……暑立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着很大变化,而最重要的变化还是思想的变化。“《中国有个署立里》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基层村庄的生存状态,而外国人通过这个纪录片看到中国的农村虽然落后,但不乏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这的确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对外宣传的名片。”

篇2:2019《中国有故事》观后感精选

半个多世纪前,为了对抗大面积侵袭全国的流行病,在云南花红洞的一片荒山中,几位病毒学家默默炼起了“仙丹”。

有时候,饲养员会饿得去偷实验猿猴的饲料做口粮;还有的研咳嗽保谷徊幌в米约耗暧椎暮⒆永醋鲆┪锸笛椤

在如此艰苦卓绝的工作条件下,他们成就了一项“甜蜜的事业”。

这份甜,你我都有幸品尝过,它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跟着“糖丸爷爷”顾方舟细细品味。

你小时候吃过糖丸吗?

这个病叫脊髓灰质炎,老百姓习惯叫它小儿麻痹症,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这样恐怖的传染病,半个多世纪前,曾大面积侵袭全国。最后,居然被一颗小小的“糖丸”完全消灭了。

1955年,病毒学家顾方舟临危受命,牵头研制疫苗,对抗脊髓灰质炎。在云南花红洞的这片荒山中,团队用9个月的时间,建起了实验室。

研发的过程,赶上自然灾害,每天只能吃几两粮食,重体力活、高强度脑力劳动却一天也不能停。一次,实验用的猿猴室发生骚乱,饲养员偷吃猴子的粮食被发现了,令人既愤怒又心酸。人居然饿得去偷猴子的口粮。

疫病爆发,顾方舟跟死神争分夺秒。面对未知的风险,他甚至用自己的孩子试验疫苗。幸运的是,实验终获成功。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流行病的高峰退了下去。

欢欣鼓舞的同时,新的难题又来了,要保证疫苗活性,同时能让疫苗有效地覆盖全国,储藏和运输成了大问题。当时的中国没有冷链运输条件,城市还好说,可疫苗怎么运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呢?

一筹莫展的顾方舟想到了孩子们爱吃的糖果。

对啊,用摇汤圆的方式,把液体疫苗包在糖和奶粉里,做成“糖丸”,装在保温瓶中,再把冰块放进去,就解决了储运问题。

“糖丸”好吃又方便,“土办法”可是解决了大难题!就这样,顾方舟成了大家口中的“糖丸爷爷”,这一叫就是半个多世纪。

7月11日,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在顾方舟从医55年的聚会上,白发苍苍的顾方舟和老同事们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回首往事时,不应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同志们,我们为消灭小儿麻痹,奉献了一生,值不值?”

大家齐声说道:“值!”

篇3:2019《中国有故事》观后感精选

它是工业时代的劳动号子,却依然在新时代的工人中口口相传。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它能够流传至今?为什么它激昂澎湃,却诞生于一把吱吱呀呀的二胡?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作者写出了如此铿锵的旋律?

一把二胡震天响。本期《中国有故事》,随着歌声,凝神追溯,一起回到那个叮叮当当的钢铁年代......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每当我听到这个旋律,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火红年代。这样一首热血澎湃的歌曲,很难想象最开始竟然是在一把二胡上拉出来的。

那时候东北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却毅然承担起了为全国发展工业的重任。

滚烫的钢水,黑灿灿的煤块,伴着工人们劳动的号子结成钢锭,被送往全国。

这份热情鼓舞着新时代的建设者,同时也鼓舞着初到东北的音乐家马可。

来到车间的马可被工人师傅们问到,有没有唱我们工人的歌啊?没有准备的马可也只能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回到驻地,马可始终忘不了工人师傅们发梢的汗和殷切的脸,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工人们创作一首属于咱们工人自己的歌。

他随即拿起身边的二胡,胡弦的吱吱呀呀声正是《咱们工人有力量》最初的样子。

马可记录下了这段旋律,并写下歌名叫《我们工人有力量》,几经修改,才成了现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从“我们”到“咱们”多了一股子人情味儿,也拉近了工人师傅们的心。这昂扬的旋律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在神州大地上传唱。

转眼几十年过去,新中国出落成了现在蓬勃的样子,东北老工业基地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不变的是那熟悉的旋律依旧传唱在工人们口中,它在坦赞铁路的铁轨上,在援建非洲的扳手旁,在“一带一路”的背包里,当然它还在我们心里。

篇4:《中国有故事》观后感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依托珍贵的历史影像,挖掘梳理新中国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建设工程、突破性成就,以青春风格讲述背后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一代代平凡的中国人为祖国建设发展敢于牺牲、勤于奋斗的奉献精神。

“不用炫技讨巧,而是靠内容干货征服人。只说家常话,不要端架子文绉绉”。这是团中央有关领导和主创人员沟通时特别强调的。

担任讲述人的,都是报社95后年轻记者。讲述人穿上具有时代特点的服装,借助特效技术,出现在几十年前热火朝天的成昆铁路的建设工地上;出现在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创作者马可弹奏的现场;用智能手机为“铁人”王进喜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拍下照片……这种具有青春感的“穿越”,寄托着创作团队希望和用户贴近、再贴近的情感。

讲述人既要“贴得进去”,也要“跳得出来”。95后年轻记者明白,自己不是流量明星,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点亮老资料”。

经过摸索,节目组的认识越来越统一:“穿越”到故事中的亲历者,一定是一个对生活、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小伙伴。偶然闯进历史深处,发现了有趣而震撼的事情,要讲给大家听,艰险的地方扣人心弦,温暖的地方从容亲切。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带你去经历一个你所不知道而理应知道的故事,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和同理心。

篇5:《中国有故事》观后感

95后年轻记者借助特效手段实现“青春穿越”。她们明白,自己不是流量明星,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点亮老资料”。本版图片提供:张勇 胡果果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

用“讲好中国故事”来献礼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一群以90后为主体、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默默地开始制作系列微纪录片,而节目的名字,就叫《中国有故事》。

70年恢宏历史,值得书写和报道的事件不计其数,又该聚焦哪些故事?很多重大工程、重大历史事件人们耳熟能详,但其中一些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瞬间,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鲜为人知。创作团队就从这里下手了。

最先进入视野的,是成昆铁路的修筑。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听说了一个动人故事:韩礼芳是30万筑路大军中的一员,当年牺牲在施工现场时,只留下一张照片和一份没寄出的家书,家人连他埋葬在哪里也不知道。几十年后,他的外孙母永奇参加新成昆线的建设。在母永奇离家时,外婆叮嘱他:“你呀,是替外公去完成心愿的,一定要把他没打通的隧道打通。”在一次祭拜先烈的活动中,母永奇发现了外公的墓碑。

几代人的青春接力,换来了中国铁路网的蓬勃发展。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没听过的中国人恐怕不多。谁能想到,它激昂澎湃,却诞生于一把吱吱呀呀的二胡:音乐家马可来到东北工业基地,被工人们的热情感染。他在二胡上拉响了心里的旋律,写下歌名《我们工人有力量》,几经修改,才成了现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从“我们”到“咱们”,多了一股子人情味儿,也拉近了工人师傅们的心。这昂扬的旋律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在神州大地上传唱。

如今的小伙伴,很难想象“铁人”是怎么个“铁”法。每次看到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的画面,总是感到非常震撼。如果不是这么拼命,就没有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实在不知道,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创业者会这样干。这,就是中国人!

还有开发“北大荒”,贯穿了新中国几代人的记忆。现在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么大的事业,竟然始于一个青年,他叫杨华。当年他的一份洋溢着年轻人冲动与血性的去垦荒的申请书发表后,全北京都轰动了,由此诞生了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真要做好,太不容易。北大荒,功劳不是杨华一个人的,但先驱者总是特别可敬……

不了解这些,或许就不能更深地理解中国、理解时代。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每一集时长约3分钟,展现“一段如雷贯耳的往事+一个从未听说的故事”,已经播出9期,目前是中国青年报融媒体周播节目。

篇6: 《中国有故事》观后感

《中国有故事》观后感

导演组的故事,似乎更多是“痛并快乐着”。

《中国造“星”记》送审那天,因为纠结于节目中一处细微的表述,导演组决定重新拍摄。那个周日的凌晨1时,讲述人梁艳被电话叫醒,从通州赶回报社补拍。

11月13日0时12分,《中国有故事》项目组的群里又热闹起来。在每一集节目送审和上线的日子,这种半夜讨论已经是一种常态。

刚在医院打完点滴的'导演高旭,在回家路上就对样片“狠狠地”提了多处修改意见。讲述人蒋佩珊忽然有了灵感,重新设计了一个开场穿越情节,这个设计和原来的脚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路,编导、后期、撰稿人都“冒”了出来,各抒己见,最后干脆发起一场投票,看哪个方案更好。

讨论进行得正热闹,群里的高旭突然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陌生的ID通过二维码入群,开始对修改方案“指手画脚”――原来,高旭从医院回到家,父母担心他身体状况不佳,没收了手机。高旭只得偷偷拿出备用手机,重新进群加入讨论。

最后的结论,是让后期团队和讲述人早上9点奔赴大兴机场,把两种方案都拍摄一遍,再根据效果选择。然而,等编导母建鑫剪完片子、摄像苏诗写完稿子,天都快亮了,他们抬上机器,直奔机场而去。等其他同事来上班时,他们已经在拍完回程的路上。

这一集的讲述人蒋佩珊偷偷用手机录了一段花絮――编导和摄像在出租车上睡着了。她自己也只睡了两个小时,“梦里一直在等审片,感觉才看了两遍片子,大家还有好多修改意见,然后导演说了句‘拍去吧’,我的闹钟就响了。一看才4时30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睡着没有。”

拍摄《“北漂”去荒原》时,他们设计了讲述人穿越到田野上参与开荒的镜头。贾梦梦、张勇、陈一雄把设备和绿幕都搬到北京郊区一块农地里。为了有较好的融入效果,三个男生扛起锄头锄地,把泥土翻出来。结果锄了一阵子,发现下面是水泥地,完全出不来效果。只好换一块地,重新锄地,等效果满意了,再架起绿幕。大家自嘲,没想到拍个片子,还要真当一次农民。正是这样“接地气”的工作方式,换来了节目的高质量。

篇7:《中国有故事》观后感影评

今年9月,报社决定抽调报社资深文字记者,参与《中国有故事》的选题和撰稿工作。

在参与《中国有故事》项目之前,邱晨辉曾经深度参与过报社在H5方面的探索。蒋韦华薇已经主持《中国青年报》第一个全媒体报道融合示范栏目“暖闻·暖心”4年。因此,当他们真正进入撰稿角色时,并没有像面对一个全新的事物那样摸不着头脑。相反,脑子里能很快地闪现出选题切入点、交互点、画面意识、音乐节奏等关键词。

邱晨辉说:“在曾经的融媒探索过程中所训练出来的新媒体本领、培养出来的全媒体意识、积淀下来的新闻人定力,不管是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还是对于报社在未来的全媒体探索,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报社在全媒体探索方面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

篇8:2019感动中国有哪些优秀的观后感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18颁奖典礼》终于在3月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看感动中国2018有感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有隐形的翅膀,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创造奇迹.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能触碰你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善良坚强的活着.你,也就有了更多向前的勇气.

其实我认为,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有了他们.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无法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中国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将越来越好!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充实感,支撑着自己.让自己受到洗礼.

篇9:2019感动中国有哪些优秀的观后感

与往年一样,感动中国总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这些感动人物中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但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名族的人民.又是一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的内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对感动中国中是教师职业的感动人物也会有更多的感触.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的人物.他是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莫振高将“让瑶乡 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最后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师用生命谱写出了人民教师的关荣与伟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中,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我们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在一个个感动人物的事迹中,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与人性的力量.

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 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 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 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

篇10:2019感动中国有哪些优秀的观后感

在我的印象中,从起,每年过年我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看感动中国,很有意思的是,有很多次不知是巧合还是缘分,都是在情人节的晚上.08年,我六年级,汶川地震了,那一年的感动中国最后颁奖给了全体中国人,那是我印象最最深刻的一次.或是,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也或许,是因为带着红领巾的我为自己感到自豪.我记不清自己与感动中国何时结缘,却知道08年是一个转折点.

记忆中,初中每次作文都会从这里的点滴出发,想到很多,有感动,有启发.高中的作文书里会详细的介绍,虽然老师会说:感动中国感动不了判卷老师.或许,看的多了的确会厌倦,觉得千篇 一律,可是,就算如此,我也会坚持着,等待着,守候着.

看感动中国,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素材,我想,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激励自己要相信美好,相信好人终有好报,相信社会依旧充满温暖.每年的感动中国对自己都是一次洗礼,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我愈发觉得,感动中国对我而言一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愈久而弥坚,不可摧毁.

篇11:《高墙里的中学校》观后感

《高墙里的中学校》观后感

长野县松元市内的“松元少年监狱”中,有所专为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受刑者们设立的“松元市立旭町中学校桐分校”,第五周随笔。读后感高墙里的中学校。这年的4月10日「桐分校」有5位从北海道至冲绳、全国的监狱中选拔出来的学生入学。虽说是新生,年龄却相差甚远,最高龄70多岁,最小的也要22岁。虽然5人世代不同,却都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完成教育,念书、写字、算数几乎都不会…

难以想象,一笔巨大的巨款每年的国家的纳税钱有200亿是给犯罪的人受教育的。是我我也无法认同用纳税人的钱让罪犯们接受义务教育,但这样的学校的存在确实是减少了再犯罪率。这届的学生一共有5个,虽然表面上都是对学习有着巨大的兴趣,实际上有的是为了自杀的,有的是因为逃避工作的,唯一开始就努力的老人--佐佐木,他供养了他的老年痴呆妻子30多年,最后因为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想同归于尽。他坚持着,哪怕靠一天服7,8粒药丸也坚持着---他因为绝望所以他比起普通人来说更有毅力。最不努力的小山田,其实他的本质上也是善良的,他也许只是不愿意读书---读书也不是让人生完整的唯一的办法,他的自尊可以说比别的人都强--他希望跟上别的人,甚至赶超别的人,但是他可能是天生的惰性所致。那个开始想要自杀的人,他有一个儿子,伟大的儿子让他有了依靠,感受到了教育,以及活着的重要性,他学习他很开心。那个从小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如愿以偿完成了他的梦想,并让他的父亲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

他们的老师,石川顺平,起初想不通为何政府每年花在罪犯身上的钱是被害者及家属的五倍,校长千篇一率的.开学演讲,很难改变其思想的犯人,教起来很吃力的犯人,甚至没有梦想的犯人,徒劳感,加上自己理想进程的不顺,“光凭喜欢是无法把兴趣变成专业”的无奈,读后感《第五周随笔。读后感高墙里的中学校》。后因一次酒后误事,真心的想对犯人学员做出补偿,并终以自己的真情赢得了五名学生的认可。送别佐佐木时,顺平感悟到他的五名学生都是绝望的人,但有力气绝望就比一般人强,一般人早在绝望前就逃开了,只是他们把力气用错了方向才导致了犯罪。顺平最终在感觉一切皆为幻影的人生中爱上了这样的人生与工作,即使世间的一切最终都会如幻影般消失。

这部电影比想象中的好看,最开始甚至到中间都是平淡的叙事,我无法理解服刑人的感情,即使通过他们的自述得知他们所背负的沉重,依然无法完全理解,所以到最后的三十分钟,我才会很自然的被感动。原来一切都包含在平淡之中,只是少了那一个引爆点。所有人都可以重新做人重新开始,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努力学习。如果要给这部电影打分,我很愿意打满分,因为他的画面朴素,却留给我朴素的满满的感动。

中国有什么童话

中国有多少钱的脑筋急转弯

中国有梦我也有梦诗歌

“奔跑追梦,中国有我”演讲稿

立铅笔

暑夜初中作文

绿里奇迹观后感

香包里有个“情”小学生作文

国有企业职工工作总结

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中国有个暑立里》观后感(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有个暑立里》观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