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次早说你不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里中女》诗歌品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里中女》诗歌品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里中女》诗歌品读
《里中女》诗歌品读
吾闻池中鱼, 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 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 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 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 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 遂无奢侈心。
岂知燕, 满髻钗黄金。
于濆是晚唐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过不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以及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行的诗篇,《里中女》就是其中的一首。“里中女”,“里”,野里,即穷乡僻壤的女子。
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诗以“池鱼”比“桑女”、“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民歌往往重复咏唱。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
五、六句中“苦机杼”扣“桑下女”,“鸣杵砧”扣“华堂阴”,形成了鲜明对照,揭示了富贵人家与桑下女截然不同的生活状况。“机杼”,织布工具。“杵砧”,捣衣工具。“苦机杼”的“苦”,反映了桑下女那种“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的辛劳情景,然而桑下女的.劳动成果,却全给富贵人家剥夺了去。“鸣杵砧”的“鸣”字,既形象地表现捣衣之声,又暗示富贵人家不养蚕,不织布,反而遍身罗绮,有做不完的衣服。这是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晚唐时期,朝政日非,国势日微,赋敛日重,劳动人民终岁劳苦,不得温饱,而豪门贵族“缯帛如山积”(白居易《重赋》),“衔杯吐不歇”(郑遨《伤农》)。“苦机杼”与“鸣杵砧”对照,正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罪恶的社会现实。
以下是通过形象进行议论。作者以“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慨叹桑下女天生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因为她贫苦,只能见到野蒿制成的簪子,见不到精致的束发工具。“明”字妙,突出了桑下女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神态。“只教”,一个转折,点出劳动妇女不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精致的工艺品,一生只见识过粗贱的饰物,显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意。
接着,以“越娃”(西施)“韩娥”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承接“双明眸”,并在“越娃”“韩娥”之上,冠以“徒惜”,惜桑下女有西施之貌,而幽处野里;有韩娥之音,而湮没无闻。“惜”而徒然,表明了作者的无限感慨与无可奈何的心情。
“珠玉不到眼”两句,从字面看,并无难解之处。“遂”字很重要,它将两个否定词“不”与“无”紧密联结起来,贯通上下文,以表明桑下女具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而这颗心又是“珠玉不到眼”使然的。
结尾两句,与“华堂”、“富家”照应,并与桑下女恰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这是全诗精神的结穴处。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受宠幸,尚豪奢。“满髻钗黄金”,“钗”作动词用,是说燕发髻上插满了黄金制成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从何而来?美人“两片云,戴却数乡税”(郑遨《富贵曲》),不正是从千万个“桑下女”式的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吗?这就提醒人们:统治者骄奢淫佚的生活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和汗。作者不便说明当代,所以假托“燕”。这与白居易《缭绫》中“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的手法是相似的。纪昀认为,古人为诗,不废议论,只是“不着色相”而已。《里中女》就是这样。此诗意在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然而这个意思,不是直言的,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形象语言来表达的,是富于情韵的。
篇2:《里中女》阅读答案
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1)简析“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中“遂”字的作用。(2分)
(2)全诗点睛之笔是哪两句?请结合本诗主旨分析说明。(3分)
(3)本诗富于民歌色彩,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遂”字很重要,它将两个否定词“不”与“无”紧密联结起来,贯通上下文,(1分)以表明桑下女具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1分)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处。(1分)意在揭露晚唐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1分)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1分)
(3)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1分)诗以“池鱼”比“桑女”、“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1分)民歌往往重复咏唱。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1分)
篇3:诗歌《再别康桥》品读
诗歌《再别康桥》品读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各个时代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它的大意是:我将轻轻地离开康桥,就像我轻轻地来到康桥一样;我轻轻地向康桥上空的云彩招一招手:康桥,再见!
三个“轻轻”:动作特别轻缓之意,似乎是蹑手蹑脚地走来,招手,离开。这一节写出了康桥的安谧、宁静之美,诗人似不忍打破它的宁静,于是一切都是“轻轻的”。那么,为什么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其一,“西天的云彩”很美,它如“夕阳”一样,早已成为文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其二,点明他这次欣赏“康桥”之美是在黄昏时候,为下文写“金柳”“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作了时间上的铺垫和暗示,也使下文的几个意象都蒙上了夕阳的“面纱”,呈现出一种色彩之美。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的.大意是:那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出迷人的金色,它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舞动,是那样的轻柔和阿娜;它美艳的倒影,在水中荡漾,让我想起了美丽、温柔、充满幸福感的新娘。
选“金柳”这个意象,主要取它的美丽、温柔,取它能“勾起”诗人的眷恋感及温馨幸福感。这种感觉正是康桥留给诗人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也是。
……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意是:我悄悄地走了,就如我悄悄地来到这里一样,我挥一挥我的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是飘动的,云彩若能随诗人离开,诗人的心灵也可得到慰藉:这是康桥上空的云彩啊,它陪我来了。可是连它也不能带走。诗人言“不带走”,意为带不走。一种在遗憾和无奈中一人孤独离开的哀愁漫步开来,言已尽而意无穷。
很多人在分析末节的情感比首节更浓时,都在末节的“悄悄的”和首节的“轻轻的”上作文章,其实,这两个词一强调没有声音,一强调动作轻缓,并不能证明哪一个情感更
浓。末节是真真切切的告别,是作者再次沉醉于康桥的美丽风光,“重温”了许多快乐往事之后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自己要离开康桥了向康桥的告别。所以,才更加不舍。至于“悄悄”一词,是承上一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而来,它本身并不具有比“轻轻”情感更浓的意味。
拓展: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启超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鬟,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床。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于早八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4岁。
篇4:品读杜甫诗歌
品读杜甫诗歌
杜甫晚年在西南漂泊,他怀念长安,曾写过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他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他的先祖杜预也是长安人,所以长安既是当时国家的首都,又是他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杜甫也是,他想回乡终老,于是开始从四川出发还乡,可是没有回到长安就病死途中。当时长安在安史之乱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手中,而且唐朝从玄宗后期到肃宗时代,中央政府逐渐失去威信,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很不平静,只能依靠水路。这首诗就是写杜甫在旅途中坐船来到湖南,登岳阳楼的感触。
一个人如果对国家、民族有感情,那么他对于国家的历史、山川就会有一种特别亲切之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看似平常,可在“昔闻”与“今上”之间展现了杜甫怀思向往的丰富感情,以及经过怀思向往后真正来到此地的欣喜。“洞庭水”在中国文学中很有名,《楚辞》“九歌”中就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岳阳楼就在洞庭湖的岸边上。
“吴楚东南坼”,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有吴国和楚国,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及两湖一带。人们如果从岳阳楼的高处向下看,是很广大的一片湖水,没有什么东西遮拦。杜甫说:顺着没有遮拦的湖水向东南望去,是古代的吴国和楚国。“坼”本来有分开的意思,这里指吴和楚分开的边界。吴楚的边界代表了他对祖国疆土的一份感情。放眼望去,多么辽远的疆土,中国幅员辽阔,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哪些地方是安定的?哪些地方还在战乱?杜甫把所有的感情用这么短的句子表达出来,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妙处。
接下来是“乾坤日夜浮”,在《易经》中,“乾”代表天,“坤”代表地。站在岳阳楼中,上面是无际的天光云影,下面是无边的波涛起伏,波涛映照着天光云影的起伏,就好像天空在湖水中动荡。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浩渺无涯。中国诗歌常讲气势,这两句的气势非常雄伟,整个天地都在笼罩之中。
文学创作有写实的一派,也有象征的一派。有人写实就没有象征意味,有人用象征就完全脱离了现实。杜甫善于写实,他的写实却常带有象征的意味。在“乾坤日夜浮”的浩荡无涯之中,他同时唤起了读者的另一种感受——天地都在动荡,从而产生进一步的联想——他自己的流离颠沛和整个国家的动荡不安。于是整首诗就由前面的欣喜转到另一种情感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句是诗人心灵上很微妙的一种转折。乍看起来,这两句悲哀的叙写好像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那种欣喜是迥然不同的感情,可他有一句“乾坤日夜浮”在中间,就从大自然的雄伟浩瀚转移到了人世间动荡不安的感情,所以紧接着就写个人不幸的遭遇。他说:经过多年战乱,道路上常常阻隔不通,很多亲戚朋友连一个字的消息都没有了。杜甫一生都在饥寒交迫之中,他的身体很快就衰老了,所以是“老病”。杜甫早年“窃比稷与契”,可是到头来只换得“老病有孤舟”。所以他说:我年轻时的'理想很高,可最终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在外流落了那么久,现在老了,想回到故乡去,我的希望就在这一条船上了,只有它可以载我回到希望到达的地方。
杜甫在身体衰老多病、生活困顿流离的时候,关心的是什么呢?——“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朝从安禄山叛乱以后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战乱,“戎马”即指代战争。他说:我们的国家还有多少战争、多少叛乱、多少外族的侵略没有平定下来?我流落岳阳,倚靠着岳阳楼上的轩窗,向外看到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想到北方还有这么多战乱没有平定,真是涕泪交流。“涕泗流”可见痛哭流涕的样子。杜甫经过这么多挫折困苦,可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始终没有磨灭,一直到临死之前都如此,这才是真正的杜甫。
杜甫的诗歌主要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因为这份关怀出自他的天性,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也比一般人厚重。他把道德伦理的感情与他自己私人的本性情感结合起来,打成一片。他所写的那种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大众的情感是如此真挚、深厚、博大,这也正是造成杜甫在古典诗歌上“集大成”的重要原因。
篇5:老舍诗歌品读
【一、老舍《奈良三笠山》】
阿倍当年思奈良,至今三笠草黄。
乡情莫问天边月,自有樱花胜洛阳。
篇6:老舍诗歌品读
远近渔帆无限情,与君携手踏沙行。
于今君去余秋暑,昨夜香残梦故城。
漠漠云波移往事,斑斑蛤u招虑纭?
何年再举兰陵酒,共听潮声兼话声。
晚风吹雾湿胶州,群岛微茫狐客愁!
一夏繁华成海市,几重消息隔渔舟。
不关宠辱诗心苦,每忆清高文骨遒。
灯影摇摇潮上急,归来无计遣三秋!
故人南北东西去,独领江山一片哀!
从此桃源萦客梦,共谁桑海赏天才?
二更明月潮先后,万事浮云雁往回:
莫把卖文钱浪掷,青州瓜熟待君来?
【三、老舍《白云寺》】
万里愁思草不芳,青山碧血两茫茫。
离家已感游僧似,报国何容野鹤翔?
年月有碑仍帝宋,诗歌愤世岂师唐?
松花欲坠白云杳,一点佛心判贼王。
篇7:述品读叶子诗歌
述品读叶子诗歌
一夜寒霜
残酷无情
叶子
告别树枝的胶着
带着红黄绿色 以及
花果的寄托
漂泊天涯
划破时空
惊骇年月
撰写着季节轮回
涂鸦着斜阳残月
亲吻着凄凉原野
抚慰着寂寞的墙根、角落
季节的更替,定格了
叶子生命的脚步 同时
迸发出
耐人回味的共鸣、唤人奋进的章乐。
//
隆冬时节
寒风瑟瑟
叶子
默默的把灵魂蛰伏在枝头
历尽沧桑
饱经风雪
孕育着
来年的希冀
律动着
生命的脉搏
//
和风细雨
催醒了生机
叶子
依偎在突兀的杆枝
吐翠含笑
丫丫把阳春报晓牵系
惬意地摇曳抖擞
纵情地伸张展扩
陪伴着鲜花
把五彩缤纷的春天写意
//
炎热的夏季
骄阳蒸腾着大地
叶子
书写着茂盛
宣泄着壮丽
为生命撑起一片片绿茵
弹奏着山河雄劲强曲
纵然狂风暴雨
总是,临危不惧
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吸纳二氧化碳
奉献出清新的天然氧气
//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叶子
坦然面对
生命迁徙的时间轴
操戈画笔
尽情挥洒
勾兑五光十色
喷撒绚丽彩霞
把硕果一批批送走
把收获写满金秋
//
冬春夏秋
四季悠悠
叶子
无怨无悔,执着地高奏
生命的旋律
润色荒岭沙漠
净洁美化人间神州
陪衬花朵的艳丽
奉献果实的丰收
纵然是
挥泪惜别与枝头凄惨的分手 也要
用自己枯萎的躯体反哺大地
呵护赖以生存的根系与血肉
//
叶子
以渺小书写着伟大
以平凡的生命轨迹,折射出
耀眼光环
此时此刻
我的灵魂深处感悟着、震撼着、升腾着
顷刻间,我仿佛
读懂了叶子
所赋予人生的真正内涵
篇8:莎士比亚的经典诗歌品读
Say that thou didst forsake me for some fault,
And I will comment upon that offence;
Speak of my lameness, and I straight will halt,
Against thy reasons making no defence.
Thou canst not, love, disgrace me half so ill,
To set a form upon desired change,
As I'll myself disgrace: knowing thy will,
I will acquaintance strangle and look strange,
Be absent from thy walks, and in my tongue
Thy sweet beloved name no more shall dwell,
Lest I, too much profane, should do it wrong
And haply of our old acquaintance tell.
For thee against myself I'll vow debate,
For I must ne'er love him whom thou dost hate.
说你抛弃我是为了我的过失,
我立刻会对这冒犯加以阐说:
叫我做瘸子,我马上两脚都躄,
对你的理由绝不作任何反驳。
为了替你的反复无常找借口,
爱呵,凭你怎样侮辱我,总比不上
我侮辱自己来得厉害;既看透
你心肠,我就要绞杀交情,假装
路人避开你;你那可爱的名字,
那么香,将永不挂在我的舌头,
生怕我,太亵渎了,会把它委屈;
万一还会把我们的旧欢泄漏。
我为你将展尽辩才反对自己,
因为你所憎恶的,我绝不爱惜。
篇9:莎士比亚的经典诗歌品读
But do thy worst to steal thyself away,
For term of life thou art assured mine,
And life no longer than thy love will stay,
For it depends upon that love of thine.
Then need I not to fear the worst of wrongs,
When in the least of them my life hath end.
I see a better state to me belongs
Than that which on thy humour doth depend;
Thou canst not vex me with inconstant mind,
Since that my life on thy revolt doth lie.
O, what a happy title do I find,
Happy to have thy love, happy to die!
But what's so blessed-fair that fears no blot?
Thou mayst be false, and yet I know it not.
但尽管你不顾一切偷偷溜走,
直到生命终点你还是属于我。
生命也不会比你的爱更长久,
因为生命只靠你的爱才能活。
因此,我就不用怕最大的灾害,
既然最小的已足置我于死地。
我瞥见一个对我更幸福的境界,
它不会随着你的爱憎而转移:
你的反复再也不能使我颓丧,
既然你一反脸我生命便完毕。
哦,我找到了多么幸福的保障:
幸福地享受你的爱,幸福地死去!
但人间哪有不怕玷污的美满?
你可以变心肠,同时对我隐瞒。
篇10:《梦李白》诗歌品读
《梦李白》诗歌品读
《梦李白》杜甫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原文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1]注释 明:表明。 枫林青:指李白所在; 关塞黑: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落月两句:写梦醒后的幻觉。看到月色,想到梦境,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似乎隐约可见。[2]译文 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 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 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 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 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 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 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 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 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 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 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 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原文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4]注释 楫:船桨、船 斯人:指李白 局促:勿促不安译文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你说江湖**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篇11:《七步诗》诗歌品读
《七步诗》诗歌品读
原文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练习
1.将诗句补充完整。
七步诗 羹,
漉菽 。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
2.将最后两行诗改为陈述句。
3.写出第三行和第四行诗句的意思。
4.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A.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嫉恨有才华的弟弟曹植。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内作成了这首诗,因而题目为《七步诗》。( )
B.《七步诗》前两句描述了煮豆燃萁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
★ 红衣女诗歌
★ 贫女诗歌赏析
★ 雨天里诗歌
★ 审美.品读
★ 品读红楼梦
★ 杯子里的鱼诗歌
★ 在喧嚣里沉静诗歌
《里中女》诗歌品读(合集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