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音乐之声》有感

时间:2024-08-29 03:37:20 作者:Huidan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uid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观看《音乐之声》有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观看《音乐之声》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观看《音乐之声》有感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观后感。虽然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音乐之声观后感。玛利亚刚来时,孩子们并不欢迎她,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音乐之声观后感。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

篇2:观看《音乐之声》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玛利亚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于是他带着家人逃出了奥地利。

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我们一定要多看这种电影,将真善美播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篇3:观看电影音乐之声有感500字

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

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着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

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篇4:观看电影音乐之声有感500字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玛利亚刚来时,孩子们并不欢迎她,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不要轻言放弃。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长嬷嬷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条溪,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披着洁白的婚纱,随着音乐的脚步,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这部片子比我爸爸年龄还大,里面的歌曲都特别优美,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我都特别喜欢。

观看电影音乐之声有感500字

篇5:关于观看电影音乐之声有感600字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资料,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

能够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完美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但是,那个完美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比较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完美、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到达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篇6:关于观看电影音乐之声有感600字

导演把本片放在了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更加鲜明的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本片讲述的是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玛利亚用一颗爱心循循诱导,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教会了孩子们许多的歌曲,孩子们对她象母亲一样,并且她也打动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的心,上校也被那美妙的动人的歌声所融化。最终,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役,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赛中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脱纳粹的魔掌。

喜欢片子中的许多东西,看完《音乐之声》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喜欢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喜欢天真的孩子们的美丽笑容,喜欢玛利亚的善良与热情。更喜欢那令人向往的温馨情感,喜欢那优美的歌声。也体会到了一种用心乐观的态度。这就是片子给我们展示的美丽,这就是片子的中心。

首先,歌曲《音乐之声》,它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题曲,这首歌开篇就由玛利亚演唱出来。随着镜头的推移,翠绿的草地,清澈的溪水,还有远处绵延的青山,高远的天空,把我们带到了仙境一般。随着优美的景色,我们的情绪也一下子开朗起来。好奇心也油然而生。导演巧妙地把各个镜头组接好,在我们面前出现的不是孤零零的一幅幅美图罗列,令我们感觉到的是置身其中的舒服与享受。活泼开朗的玛利亚那动听的歌声,回荡在山间,使观众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然后,还有欢乐大方的《哆来咪》,这是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这首歌简单快活,当孩子们演唱时,他们的快乐溢于言表,他们内心的快乐,对音乐的执著,对生活的热爱全部的释放开来,再也不是那种古板的毫无生机的生活。也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充满了大家的心。

孩子们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见》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夹杂的是淡淡的忧伤。正是透过这首歌,他们全家向自己的祖国告别,总是能让观众们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情感波动。让观众们也随之忧伤,感动。人物的性格也更加鲜明的展现出来,他们拥有的是爱心,他们拥有的是用心乐观的态度。

篇7:关于观看电影音乐之声有感600字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个性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理解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样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期望,感受到了生活的完美。这是一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能够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潜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潜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一齐唱歌,一齐跳舞,一齐游戏,一齐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能够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理解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能够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观看电影音乐之声有感600字

篇8:观音乐之声有感

昨天,我在家里看了《音乐之声》的电影。

因为马瑞亚的性格关系,她离开了修道院,在一个退役军官那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她带着孩子们外出游玩,还跟他们唱歌、跳舞,大家都很开心。

如果我是奥斯卡的评委,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评为:最佳音乐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评最佳音乐奖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音乐特别多,也很好听,而且不同的场景会出现合适的音乐。评最佳女主角奖是因为马瑞亚很美丽,还会用很高或很低的音调唱不同的歌曲。评最佳配角奖是因为这七个孩子都很可爱,在和马瑞亚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他们边玩边学,最后变成了一支唱歌美妙的乐队。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篇9:观音乐之声有感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实在是太美了,观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茖孩子和家长的故事,令我感动!

玛利亚没侑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茖充满茖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侑当面指责,也没侑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快乐和温暖。”

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七茖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茖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茖性特点,带领祂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祂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

篇10:观《音乐之声》有感作文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不是艺术!

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术。

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优美的音乐可以说是音乐剧的灵魂,在音乐剧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有: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篇11:观看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师。在那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上校,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玛丽雅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跳跃于静静流淌的小溪旁,喜欢象小鸟一样欢快地歌唱。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就应向上帝忏悔。修道院的嬷嬷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玛丽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对她,把她当成了恶魔。这其实就应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做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会看孩子们像天使一样可爱,有时候又像恶魔一样让人头疼,甚至惹人厌恶。而院长嬷嬷所代表的,正是那种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认孩子身上的缺点,却也看到了她的优点和长处,或者说她更喜欢玛丽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纯洁。“如何让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钉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滩上”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与心胸的伟大母亲的爱,唱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对玛丽雅的真情赞美和认同。

像小鸟一样快乐单纯的玛丽雅来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恐惧,这正是一个人走向一个新的世界的恐慌与迷茫。最后,她最后带着院长嬷嬷告诉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种提示“天主关上了门,又在别处开了窗”勇敢地走进了上校的家。她不明白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坚信:力量不存在数字中,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自信。她是一个快乐而坚强的孩子,她会让阳光适时地照进自己的心胸,给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与祝福。上校严肃的家规没有吓住她,孩子们恶作剧的捉弄没有难倒她,她以她的智慧与热情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也打开了上校久已经封锁的心灵。

她的到来,犹如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带来了一缕阳光,给了孩子们温暖,也给了孩子们活力,同时也让上校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当她问:“为什么这么可爱的孩子们爱捉弄人呢”回答十分简单:“这样爸爸才注意我们。”这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回答。他们渴望父母的爱,渴望父母的回应,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上校在丧妻之后完全沉浸在一种没有笑声、没有活力的沉静之中。他只是给了孩子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却忽视了孩子们心灵的饥渴。这不仅仅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捣蛋、调皮,甚至被定性为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们,他们的行为不正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内心的需要吗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这些父母和老师给予爱和呵护,因为他们的努力没有那么优秀而得不到关注和宠爱,他们便用这种捣蛋的方式来试图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我们往往会曲解了他们的行为,会更加的不待见他们,致使他们最后走向一条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玛丽雅的到来,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被关注的温暖,他们不再恶作剧,而是用甜美的歌声告诉父亲、告诉大家,也告诉全世界他们心中流淌的快乐。

玛丽雅用自己的巧手为孩子制作了一件件得体的运动服,让孩子们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为她很明白:那些看起来高贵的衣服就像是紧箍咒,让孩子们缩手缩脚,不敢动,不敢寻找自己,不敢承认自己的感受。因为孩子们很爱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们不愿意反抗,情愿穿着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给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爱与欢欣。而我们家长总是把自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认为适合孩子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紧箍咒,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创造的潜力。其实,这也正是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们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篇12:观看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资料,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

能够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完美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但是,那个完美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比较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完美、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到达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篇13:观看电影音乐之声感悟心得体会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异常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一样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理解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样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活力,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期望,感受到了生活的完美。这是一个教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教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能够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本事,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本事。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一齐唱歌,一齐跳舞,一齐游戏,一齐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欢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我,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教师的优点,我觉得好教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能够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理解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能够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音乐之声观后感(二):

《音乐之声》讲述了1938年,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这时,德国纳粹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役,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赛中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脱纳粹的魔掌。下头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之声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其实,我还是在护理美学课上才明白《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第一次观看也是在这门课上,然后自我有回到宿舍从头到尾认看过了一遍,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看了一遍又一遍,毫不夸张。我对自我喜欢的东西从来不会轻易地放下。我后悔自我为什么没有早点明白这部电影,但我又很庆幸自我很幸运地明白了她,很庆幸。

说实话,我一向都不怎样喜欢欧美的电影,如果要究其原因,也许是我对外国的文化还不是那么的了解并理解,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英语,自我也说不真切。可是这部电影出此刻我的生活里,进入了我的视线,最最重要的是我爱上了她。

我从来没想过感动在电影里竟然也能够用欢声笑语来表达,使我开心并感动着。一股暖流在心里缓缓的流淌着,温暖、欢乐、感动充满我的心扉。一种情愫滴在心上,慢慢晕开,渗进心里。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所以很多时候我宁愿看着杯具流泪也不愿看着喜剧欢笑,只为寻求那种触动心灵的感觉。

林黛玉就是悲情忧郁的化身,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达我对林黛玉这个主角的喜爱之情,当我一遍又一遍的看红楼梦时,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滴泪水都牵动着我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并不是郁郁寡欢的人,虽然很多时候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抑郁,可是更多时候我期待欢笑并且很容易欢乐,学校路旁开得正好的一朵花、一个孩子对父母幼稚的提问、晴空中的一朵白云……都让我会心的笑,展露笑颜。总而言之,我喜欢被感动,而这部电影感动了我。

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景色,山川绵延、白雪皑皑、青草幽幽、野花点点、小河涓涓、晴空万里,真是美极。看着这一切,我的心就像白云般绵绵软软,又似指尖的一滴露珠般明亮而不耀眼。

看着玛丽亚像大地的精灵般随心而歌、随意而舞,我的心似乎也要随着每一个音符雀跃跳动。然而羡慕之余随之而来的是淡淡的失落感。反观我们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要想找到那样一个地方真是难得很。然后一个沉重的问题袭来,在这样发达城市的人们的幸福感似乎并不像他们认为本该的那样。至少很多时候我看到的人们都是紧张而不能充分的喘息的,当然也包括我自我。

自然,幸福感这种缥缈无形的东西主要取决于个人感受和个人想法,可是我认为它和环境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生活就是生活,即使不满也无法逃脱。努力适应,努力生活得更好,努力让笑颜在自我的脸上展露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怨天尤人从来都是行不通的。我们不是生活在那样贴近自然的环境里,那就让我们从这部剧里去感受那样的绵软以及那样的情思。其实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微小的自然气息的。

当我走在学校道路上的时候,我会有意挨着道路两旁,寻找那些微小的存在,一棵独自在微风中摇曳的小草,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一片独特的叶子都让我心动,然后迎风微笑,世界是完美的,我告诉自我。我相信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感动,寻找感动,使之融入身体无法分割。

如果要问除了电影里的景色之外还有什么使我无法忘怀,那么我会说是里面的音乐,虽然我对音乐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造诣”,喜爱与不喜爱全凭自我的感受,但我还是想谈谈我的想法。音乐是这部剧的题目,更是这部剧的灵魂。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

《音乐之声》的资料是生活中普通的片段,正是其中几首韵调轻扬欢快、词句简单而烂漫的歌曲才使她变得美丽而感人,她以音乐抒发人类最淳朴的感情,像一朵清新而独特的雏菊,散发出迷人的清香,沁人心脾。音乐只是情感的载体,很多时候我听歌只是为了感受其中的欢乐或悲伤。在我的确定标准里,只要是能触动我的,让我有所思的歌曲都是好的。

谈到里面的人物,必须要提的当然是女主玛丽亚,她是一个让人无法不喜欢的人。她纯真善良,乐观开朗,渴望感情,向往大自然的自由,同时也固执而无畏、不被世俗束缚。就像电影中修女们所唱“如何使月光在掌中停留”,月光般柔美而不受约束。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上高中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这样完美的人,这样的人根本就只存在于童话之中,亦或是各式偶像剧里的女主。她们太过于完美,完美得让人无法触及。可是我此刻相信了,因为我亲眼所见,她就在我的身边,并且是我的好朋友,我高中最好的朋友。她和玛丽亚是如此的相像,我该感激上苍让我遇见了她。

是她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看到原先人是能够这么简单而欢乐的。和她在一齐的每一个日月都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也许开始你并不能完全读懂她们,可是她们总会有一种魔力让你不自觉的靠近,然后恋恋不舍,不愿再离开。

如果你用看一般人的眼光来揣摩她们所思所想,那是对她们的亵渎。她们的完美有时候会让我自惭形秽,更害怕自我污秽的双手玷污那一份洁白。普通众生中的我,只愿这一世目视她们的完美,成全心里的念想。

篇14:观看《音乐之声》优秀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看了一部英语原声电影,名字叫《音乐之声》去感受了一下英语原声。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见习修女玛丽亚,她性格活泼,开朗,不像其他修女那样稳重,文静。她常常跑出修道院去玩,常常在修道院内唱歌,老修女们都认为她并不适合修道院。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排到一个海军舰长家做一个家庭教师,去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孩子们一开始不喜欢她,可她用热情和友善打动了家里的每一个人。

她教给孩子们唱歌,让歌声重新回到这个冰冷的家里,她和孩子们一起划船,爬树。她和孩子们一起演音乐剧。最后她成了孩子的妈妈,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要吞并他们的国家奥地利,他们一家只得连夜逃亡了瑞士。

主人公玛丽亚她有一颗热情的心,融化了舰长一家的心。她勇敢,不畏艰难,在最后关头和舰长一起带着七个孩子逃了出来。她宽容,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内心,用心去包容孩子犯的错误。

我看了这部电影,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学会了许多道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了英语原声,他们标准流利的英语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并且让我了解了很多学习英语的好处。

我以后要多看英语电影,多听英语歌曲,扩充词汇量,争取能不看翻译就听懂英语句子,培养英语语感。运用在学习中。

我要通过看英语视频来锻炼自己的口语,练习标准的发音,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多次听欧美的英语发音,口语就会自然而然的练好,然后熟能生巧,就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了。

篇15:关于电影音乐之声有感精选篇600字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主角、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着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音乐之声》的资料,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

能够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完美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但是,那个完美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比较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完美、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到达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高中观看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1000字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广播稿

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观《心灵之声》有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影评650字

《音乐之声》的音乐教学方案

音乐之声观后感800作文

音乐之声中英版作文

《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精选篇

观看《音乐之声》有感(推荐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观看《音乐之声》有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