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读千秋廉吏心得体会,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千秋廉吏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读千秋廉吏心得体会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千秋廉史》这本书,辞官挂印的陈寔、霸气威严的曹操、卖字济民的钟繇、克己奉公的季遵、爱民如子的王求礼、徒步省亲的杨佩璋„„一个个清官廉事、忠臣良将,展现出了许昌人的精气神儿,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其中,“时苗留犊”虽距今已有1700多年,但这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从“时苗留犊”的故事中,我们不难悟出这么一个道理:不论古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员政绩如何,是否体察民情,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对个人名利地位摆得正、想得透、看得淡,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与民争利、牟取私利,而是视“为人民服务”为天职,多奉献、少索取,他就会像“时苗留犊”故事中的时苗那样,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因此,这个故事在倡导廉政建设的今天,依然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省察为官者的言行。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滋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宗旨和责任抛在脑后,在任时热衷车水马龙,大搞权钱交易,疯狂敛财,离任时自己“满载而归”,百姓怨声载道。有的比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旧官吏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堕落成令人不齿的贪官污吏而最终受到惩处。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我们各级党员干部要注意学习古人的这种精神,珍惜名誉,管好自己的行为,勤奋工作,不辱使命,警钟长鸣,做到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誉所喜,不为失所悲,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党员干部。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做到有骨气无傲气,有正气无霸气,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以廉树威,以公生明。要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以所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对照“三严三实”去认真反思,仔细查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深刻剖析思想问题存在的原因,做到找准问题、有的放矢、清清楚楚。唯有如此,才会像“时苗留犊”中廉政为民的时苗令那样,给社会留下永续传承的精神财富,会永远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篇2:读千秋廉吏心得体会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而广泛阅读廉政书籍无疑是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期,阅读了《廉吏》这本书后,感想颇多,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清官廉吏,此乃古今之人一脉相通也!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家的道德文化素养、法制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同时也是配合本市开展“创新争优”主题读书活动,市干部教育组推荐了《廉吏》等书籍,这些书本内容入情入理,读过之后入脑入心,使我在历史名人的风范中、传统文化的积累中汲取了营养,净化了心灵,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受益非浅。 “廉吏”,据《周礼·天官冢宰·小宰》记载,古代“廉吏”有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辩。”此六条标准,均冠以“廉”,这说明“廉”的意义非同小可。作官一生,能以“廉”贯始终,定然是受万民拥戴的好官。
泱泱华夏史,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廉吏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范仲淹30年坎坷起落,难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刻关注百姓疾苦;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高节清风彪炳千古。阅读以上所述,不禁使人由衷地感叹,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社会仍然所要推崇的一种精神。
古有节俭重民的晏婴,有“知谋国而不知营家、知恤民而不知爱身”的陈滨和位高禄厚而慎不取的孙叔敖;而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这些都是廉吏的化身和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今天的廉吏多起来,那么,改革开放的进程无疑会大大地加快。通过阅读《廉吏》书籍,我深刻体会到被人民群众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事迹与情操,书籍报刊正
是人们极好的示范教育素材,对我们有着非常好的警示作用。所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广大干部养成多读廉政书籍,多看廉政刊物的好习惯,才能做到正本清源、标本兼治,党风廉政建设也将会向更深层次发展。
阅读完《廉吏》书籍,作为干部领导,我认为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有务实的作风,既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业为政的基本准则。二是要有实干的行动。实干,是共产党人的作风;认真,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我们要继续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多年以来本人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求长远,顾全大局,积极主动为班子优化决策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在自身学习生活方面,本人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精神。今年我镇的拆迁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点多面广,本人能够勇挑重担,深入一线,率先垂范;摸清底数,过细工作;讲究方法,和谐拆迁。截止到九月底已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1900户的拆迁任务数。
干部做廉吏,就必须牢牢树立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我们要本着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任何困难才会迎刃而解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用自身的廉政行动,塑造党员干部的新形象,励精图治、发奋进取、不断创新,为国家建设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篇3:读千秋廉吏心得体会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而广泛阅读廉政书籍无疑是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期,阅读了《廉吏》这本书后,感想颇多,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要求。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倡导廉政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明确要求,“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阅读廉政书籍,我深刻体会到被人民群众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事迹与情操,通过书籍报刊正是人们极好的示范教育素材,对我们有着非常好的警示作用。所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广大干部养成多读廉政书籍,多看廉政刊物的好习惯,本单位的廉政建设才能做到正本清源、标本兼治,党风廉政建设也将会向更深层次发展。
泱泱华夏史,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廉吏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范仲淹30年坎坷起落,难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刻关注百姓疾苦;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高节清风彪炳千古。阅读以上所述,不禁使人由衷地感叹,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社会仍然所要推崇的一种精神。范仲淹、郑板桥、于谦等等这些人,老百姓从古至今都称呼他们为“清官”和“父母官”。 “清官”和“父母官”可以说是老百姓对官吏的最高评价和褒奖,老百姓的判断标准往往在于为官者是否树立了以民为本、爱民如子、为民做主的理念。
而古代为官者要作父母官,比当今的人做人民公仆,要困难得多,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权贵的手中,绝大多数为官者只不过是维系皇权统治的工具,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官者想要为被压迫、被凌辱、被剥削的黎民百姓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维护权益,是非常艰难的。这样做往往触犯皇帝的尊严、权贵的利益,稍有不慎就要付出被贬、罢官、流放甚至杀头的代价。但官员们只要胸中有了以民为本的理念支撑,就能正确作出利与弊的判断,生与死的抉择。他手中的权力就能够贴近爱民如子、为民做主的法则去运行。体恤百姓血汗钱来之不易,也就不会去贪、不想去贪、不敢去贪。
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也应该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不要辜负组织的培养,不因一念之差给家庭、给亲人带来无以挽回的痛苦。
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职工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
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最伤群众的感情,最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治本的力度,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实践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有务实的作风。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既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业为政的基本准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二是要有实干的行动。实干,是共产党人的作风;认真,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我们要继续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遇到困难不缩手,干不成功不罢手,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科学的决策再加上实干的行动,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做一名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好干部。
三是要有实际的效果。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准,主要是看实绩。只要是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安排的工作,都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以自己有限的力量把我司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篇4:读《文天祥千秋祭》有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著名的文天祥之口,很多人对文天祥的印象首先来自这句诗。那么,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文天祥出生于公元1236年,卒于公元1283年,也就是说文天祥出生于南宋末年,死于元朝初年,这其实就很清楚了,文天祥是宋末元初的人。但是,后人提到文天祥的时候,通常冠以“南宋文天祥”的字样,他死后也名列“宋末三杰”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不难理解,虽然从客观的年代上来说文天祥生于宋末,死于元初,但是人们在主观意愿上更愿意将他归为“宋人”。就好比17世纪中期的几位思想家如顾炎武、王船山等人,世人提到他们的时候,通常会在前面加两个字“明朝”,而不是“清朝”。这主要基于两各因素,一是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主要形成于明朝灭亡之前,二是明亡后他们拒绝入仕清朝,所以后人在习惯上倾向于将他们列为明朝人。类似的例子,在朝代的更替时期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同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活动完成于宋朝时期,而且他宁死也不愿做元朝的臣民,身为著名的抗元领袖,称为“宋末文天祥”显然比“元初文天祥”更为合适。基于上述理由,得出两点结论,即如果从确切的年代上而言,文天祥是无疑使宋末元初之人,但如果从习惯上和情感上而言的话,文天祥则通常被当做南宋人。
篇5:读《文天祥千秋祭》有感
说起文天祥的爱国诗句,估计没有人不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充分地表现出文天祥的坚贞气节,是文天祥的爱国诗句中的代表。
1279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在过零丁洋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歌《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将诗人当时心中的孤苦与悲愤表达得淋漓尽致,结尾处一句则是诗人舍身报国,视死如归精神的写照。文天祥的另一著名诗句出自《正气歌》,这首诗作于文天祥羁押大都期间。诗的开头两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文天祥一身正气的写照,此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仿佛胸中有万千浩气,教人肃然起敬。
除《正气歌》以外,文天祥《扬子江》中的诗句也堪称文天祥忠贞爱国的名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的后两句将诗人自己比喻磁针,“不指南方不肯休”,而南方是南宋故地所在,表达了作者心怀故国,一心抱过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是南宋的科举状元,其文学素养自不必说,而诗人的诗歌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文天祥半生抗元,在军中保守颠沛流离之苦,其诗歌也自然常有身世飘零飘零之感慨。难能可贵的是,文天祥的诗句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顾影自怜,而是时刻心系家国,因此才留下了一篇篇流传甚广的爱国诗句。
篇6:读《中国精神》有感---大爱千秋
读《中国精神》有感---大爱千秋
读《中国精神》有感---大爱千秋5月12日14时28分,响声震天,天塌地陷,通信中断,电力中断,**突发里氏8.0级特大地震!国家领导人来看望灾区人民了,人民子弟兵来救灾区人民了,医护人员、志愿者来帮助灾区人民了!中国人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一起来战胜这场灾难!
在这场灾难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事:小林浩不顾自身安危勇救同学、为了保护学生牺牲自己生命的年轻女老师汤鸿、强忍失去亲人的痛苦坚持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警察蒋敏、还有许许多多不顾自己生命安危的志愿者们,在那时那刻他们的脑海里都只想着“快!快!再快一点!时间就是同胞们的生命啊!”
这许多感人的画面深深的刻在了所有中华儿女的脑海里,我深深记住了他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身影。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地震发生的时候,谭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所有的人都措手不及。在这危难的时刻,谭老师完全可以一步迈出教室,逃离这摇摇欲坠的危险之地,但是,他没有!他立即组织学生有序的离开教室,跑向空旷的操场。在教室倒塌的一刹那,他张开并不强壮的双臂,牢牢护住来不及逃出教室的四名学生,而他,就在那瞬间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救援人员掀开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水泥板,这张开的双臂永恒了那一刹那的世界,诠释了充满爱与责任的师魂,闪耀出了伟大的人性的光辉!
谭千秋老师的报道,我是流着泪读完的。师魂平凡,却在那一刻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生命宝贵,教师的责任却在那一刻让他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生命!有一种爱叫大爱,有一种永恒叫千秋。谭千秋老师,您是爱的播种者,携着生命的辉煌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们会记住您最后的俯身所造就的伟大师魂,您不死的英灵,一定会给天国带去朗朗的读书声!
谭千秋老师只是千千万万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身边的老师们,在危急时刻,也是千方百计让我们安全撤离危险地带。虽然我们这里只是被波及的'周边地区,可对于从来没有经历过突发事件的我们来说,那无疑也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灾难片。幼小的我们惊恐的相互对望,(www.fwsir.Com)这时,班主任李老师急冲冲的冲进教室,拉着我们就往外跑,边跑边喊:“快、快,是地震!跑到操场空旷的地方去!”拉出几个同学,把我们推向楼梯间,李老师又快速的返回教室,继续拉出其他的同学。直到教室里没有一个同学了,李老师才拉着最后一名同学快速的冲到操场。而这时,广播里面也传来校长因紧张而有些变调的声音:“同学们,请快速离开教室跑到操场集中!各班老师清点人数,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安全!”那一刻,我觉得老师们就像妈妈一样,护着自己的每一位小孩。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给我们难以忘怀的心痛,但是,许许多多平凡的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举动,却让我们永远感动!逝者已逝,存者自强,让我们为逝去的生命祈祷,带着他们未完成的心愿,为创造美好的明天大踏步前进!
**市实验小学校六年级二班钟婧男
篇7:学习谭千秋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20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波及到谭千秋所在的学校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教室给学生们上课,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老师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当得知还有几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课桌底下,自己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桌子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张开着,趴在课桌上,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献出了年仅51岁的生命,而四名学生则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谭千秋,用双臂将死神挡在自己胸前。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心灵为之震憾。因为地震时他那伟大的形象的定格,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骄傲。他张开双臂,张开
的是生命的通道,是师爱的伟岸。他用生命诠释师德,他用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爱,什么是荣耀。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谭老师用生命作出了深刻的诠释。27年来,谭老师出于对教师职业的虔诚,抵挡各种各样的.诱惑,执着于教育不动摇,甘当人类灵魂工程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正因为有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正因为有对教师职业的无比忠诚,谭千秋老师才有太多的牵挂寄托在学生身上,才有了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师者最真实的爱。他爱学生,那怕是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走,怕学生们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正是对学生巨大的爱才能让一个人在面对死亡威胁发生如此巨大的勇气。他爱国家,谭千秋来自农村,依靠国家的助学金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响应党的号召,去了并不发达的偏远地区任教。今天,他又用生命回答了对国家深沉的爱。27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面对死亡,他没有退缩,
没有躲闪,而是毫不迟疑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感人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爱生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
通过学习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使我明确了谭老师的伟大壮举决非偶然。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学生的明天,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此时时刻,我们学习和弘扬千秋精神,即是对谭千秋恪尽职守、大爱无疆、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的一种褒扬,也是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率先崛起的一种激励。
篇8:学校学习谭千秋事迹心得体会
学校学习谭千秋事迹心得体会
学校学习谭千秋事迹心得体会正文: 学校学习谭千秋事迹心得体会谭老师走了,走的是那样仓促,仓促得未能给他的学生们上完那堂课。 我们不知道应该诅咒那场举世震惊的超级大地震,还是诅咒那些用锈迹斑斑的铁丝代替钢筋的豆腐渣教学楼。“好人一声平安”,不过是一句美好祝愿,那声巨响之后的那堆瓦砾,掩埋着多少象谭老师那样的忠魂! 谭老师完全可以象那个恬不知耻说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有可能会考虑牺牲自我,其它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那番话的范美忠那样,一把推开惊慌失措的孩子们,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一口气跑到安全地带。谭老师没有这样做,谭老师“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象母鸡庇护小鸡一样,把四个学生拢在身下,用柔弱的后背抵住冰冷坚硬的水泥预制块,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自己的学生! 谭老师走了,走的'是那样仓促,仓促得未能给他的学生们上完那堂课。谭老师却用生命给他们上了一堂最壮丽的政治课,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为人师表”!(学校学习谭千秋事迹心得体会由论文先生网收集)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谭老师走了,他的精神却象他的名字那样,千秋永存! 谭老师走了,他的精神却象他的名字那样,千秋永存!媒体都在报道着大灾中的大爱,那崇高的师德,那伟大的母爱。于是,我们开始用黄丝带和绿丝带传递起爱和希望,希望灾后的人们更加坚强,更加乐观,更加茁壮。。。其实无论是瞿万荣还是谭千秋,他们的事迹都使无数人的目光不假思索的聚焦到了师者的身上。于是,他们留给世人的是永恒,留给师者的是学习。于是,几乎所有的学校,开始更深入的探讨[1] [2] 下一页篇9:读首义精神耀千秋有感500字
通过学习《首义精神耀千秋》,与历史真正的“零”距离接触。我亲身感受了他革命的气息,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追求真理,不畏牺牲,我们当然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的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我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就像在沙漠中那一粒不起眼的细沙,微不足道。跟这些志士相比,我又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呢?回首过去的岁月,我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又有哪件是有意义的呢?
而今天,将会成为我认识中新的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转折。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现在,我还等什么呢?从现在开始,从生活的每一滴做起,我们要学习革命烈士,把他们的精神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能为贡献祖国出一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虽然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为我们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为人民,为社会,出一份力。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是,我相信,如有千千万万个像我们的人站出来,国家能更加繁荣、更加昌盛!
篇10:教育系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事迹心得体会
教育系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事迹心得体会
教育系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事迹心得体会正文: 教育系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事迹心得体会这是一位英雄的教师,当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他却永远离去了。 他是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 汶川地震袭来时,德阳东汽中学教学楼轰然坍塌。就在地震的一瞬间,学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仔细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一双传播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竟然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四个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坚强,这是一种英雄的壮举。谭千秋――这位来自湖南祁东县,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扎根四川27年的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的善良,足以让有限的生命变成永恒;在人生的`最紧要关头所体现的精神,已成为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极大地感动川湘,感动中国……(论文先生网收集整理) 千秋精神是一种恪尽职守的精神。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作出了深刻诠释。1982年,湖南大学有一位老师给所有毕业的学生打了一个比方,要求学生们到了一个单位后千万不要做“飞鸽牌”,而要做“永久牌”,要像柳树那样,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于是,谭千秋学习柳树在四川生根发芽,先后在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职工大学和中学任教。27年来,谭千秋出于对教师职业的虔诚,抵挡住各种各样的诱惑,执着于教育不动摇,甘当人类灵魂工程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正因为有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正因为有对教师职业的无比忠诚,谭千秋才有太多的牵挂寄托在学生身上,才有了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 千秋精神是一种大爱无疆的精神。他爱学生。每当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1] [2] [3] 下一页篇11: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从儿时就听过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止一次的被愚公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愚公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现在又拿起了孩子的课外书看到了这篇,感到了与儿时不同的感触。
愚公移山能把天帝感动,移走大山,不仅是愚公的契而不舍,还有他对事情周密的安排谋划和众人集思广益的协商。
首先,看下移山前的谋划。他为了移山提出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总体目标,做为项目的建议人他“聚室而谋”,提出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家的“杂然相许”,而经过集体商议,又解决了“焉置土石”的问题。可见他对集体意识的重视。
其次,再看移山中的成员:从愚公家中能“荷担者三夫”,到邻人孀妻之遗男,都为移山不遗余力。愚公已年近九十,就算是身体健康,以自之力是不可能办到的,只能是个指挥。
再者,看移山的结果: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其实是惧愚公无穷尽的子子孙孙,而“帝感其诚”其实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动,才命娥氏二子背走这两座山。
可见,移山一事,并非愚公一人的功绩,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认识到这点,对我们的工作也是大有好处的。
现在有些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飘飘然,感觉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我们的工作虽然离不开某些人的个人努力,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众人的齐心协力。正如歌里所唱的“一支竹篙耶,难渡浩瀚大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耶,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
再想下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一个雷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个钱学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个钟南山也是远远不够的。在褒扬愚公精神的同时,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应两者并举,携手共进。要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12: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品读了《愚公移山》之后,我觉得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让我印象深刻。
愚公他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最后终于得到了成功。智叟却鼠目寸光,只会去嘲笑他人,讽刺他人。所以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愚公和智叟的话,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其实在历有很多像愚公这样的人。詹天佑是我国一名伟大的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的。当时清政府条件非常的贫困,技术也很落后,可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詹天佑并没有放弃,而是克服重重困难,自己亲自带着学生和标杆,背着经纬仪亲手设计了一张的图纸。途中需要经过居庸关和八达岭这两条隧道,开凿隧道时山洞里弄得满身泥浆和水,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去提着水桶去抽水。而且铁路途中要经过一个十分危险的陡坡。于是詹天佑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路线,这样火车就很安全的过去了,解决了地势陡峭的问题。
其实当清政府提出要用中国的工程师来修筑京张铁路时,外国人发出的只是一片嘲笑、讥讽,甚至还有一家国外报纸说能从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那些外国人只看到了我们中国的技术落后,但他们没有看见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愚公精神,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这些鼠目寸光的外国人就是智叟。
我们不能像智叟一样鼠目寸光,只会嘲讽,我们要学习愚公,坚持、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 谭千秋颁奖词
★ 茶韵千秋散文
★ 春天的千秋塔作文
★ 读红书心得体会
读千秋廉吏心得体会(集锦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