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dd120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观看抗战电影撰写心得,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观看抗战电影撰写心得,供大家阅读。
篇1:观看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
关于观看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1
废墟,一片废墟,全是焦土,尸体铺满了江边,江水无情的冲刷着已死的人……
《南京!南京》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一片废墟,整部影片弥漫着绝望,一片死寂的城市,无边的恐惧,到处是死尸,还有妇孺绝望的眼神……
宣传片说这部电影不仅仅表现出战争的残忍,还有抵抗,一刻也不停止的抵抗,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无望的挣扎。刘烨饰演的所在连队,在南京沦陷后还在坚持战斗,躲在未被炸毁的高墙后面射击,日本军队集结后很无奈的放下武器:“挡不住了,弟兄们散了吧!”。军人放下了枪,他们没有料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只是死亡。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像牲口一样被驱赶往江边,人群漠然向前移动,只有日军的驱赶声,脚步声,还有孩子压低声音的哭泣。坦克压过的声音,飞机的轰鸣,炸弹的摧残,子弹的呼啸……这些我认为倒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沉寂,每次沉寂过后都是成堆的尸体。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屠杀过后,一个日本军官站在高处,镜头慢慢地从他的身后探过去,越过头顶,向下俯视,脚底下的江边全是尸体,十二月份冰冷的江水冲刷着冰冷的尸体,浮尸到处都是,还有些紧紧地抓住芦苇,但是已经没有一线生机。镜头过后是一片黑暗,陷入死寂,当年的南京城恐怕比这还恐怖上千万倍。
军队被俘虏了,坐在地上等待,或许是死亡,或许是……远传传来屠杀平民的枪声……机关枪举起的时候,军人们高呼“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死寂的空气和城市撕开一道裂口,但是很快机关枪响了,争斗了几天的军人倒下了,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屠杀。不知道陆川设计这个场景是否为了表现中国人的抗争,在我看来,最后的口号的绝望多余抵抗,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只是一片冰冷,彻底的绝望。
在新年时节,角川给慰安妇百合子带去了新年的礼物,百合子剥开糖很兴奋地说“好甜啊”,然后躺在床上,两腿分开……她甚至记不起角川是谁了,在角川报出姓名后只是淡淡的说“来吧,角川先生.”无休止的凌辱已经让她丧失了记忆,只成为日军的性发泄工具。也许她记得,但是有什么用呢,战争之下,个人被摧残到极致,来吧,只是工具而已,不需要有感情。
范伟饰演的唐先生是个懦弱甚至有些猥琐的中年男人,却是最真实的写照。本以为帮助拉贝做事就可以避免灾难,甚至为了保护家人不惜告密躲在难民营里面的伤员。但是他太太,小妹还是遭到了凌辱,孩子被从楼上扔下去活活摔死,他扶住窗口拼命地哭喊,却只能任由日军糟蹋家里人,反抗在真枪实弹的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最后他甘愿留下受死,倒不是幡然醒悟,以死恕罪,而是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死了并不一定比活着可怕。被绑上之前跟曾经的“朋友”说“我告诉你们,我太太又怀孕了,又怀孕了!”无望的挣扎,他太太肚子里面鲜活的生命承载不了南京成千上万的冤魂……
难民营已经庇护不了受难的人们,妇女被冲进来的日军凌辱,甚至拉贝先生被威胁交出100名妇女作为慰安妇。拉贝先生和姜老师声泪俱下的对已经绝望的妇女提出日军的要求时,江一燕饰演的小江率先举手,并站到前面,接着一些妇女慢慢的举手,这边采用的特写,同样让人绝望。她们知道过去意味着什么,但是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就这样结束吧,活下去的好好活下去……
高圆圆饰演的姜淑云在多次冒充救人后被抓了,等待她的将是慰安妇的命运,被拉走的时候对角川说了句“kill me !“听不出抗争的语气,甚至更对的是恳求。角川开枪打死了她,无声无息地倒下了,我想她倒下去的时候应该还有一丝欣慰,这是个地狱的城市,死了也许才是解脱。
影片的最后明显有些无力,小豆子和一个中国士兵被释放了,角川自杀了,屠杀过后竟然还有笑容,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来赋予民族的新生的?在我看来最后的场景同样残忍。记得一篇文章写奥斯维辛的,有这么一句话,奥斯维辛最残忍的不是焚尸炉,不是毒气间,而是屠杀过后那地方居然还有雏菊在盛开。借用一下,南京最残忍的也不是废墟和成堆的尸体,而是死亡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居然还有蒲公英和野花的盛开……小豆子和中国士兵劫后余生的笑容在我看来更像哭泣……结束的时候用照片回放影片主角的生平,小豆子的照片上写着“还活着……”这句话几乎让我窒息,是的,还活着,南京千千万万普通市民在那场浩劫中死去了,幸存者在噩梦中活着,那年冬天的毛骨悚然深深地烙在记忆里,也许只有死亡才能消除那种恐惧绝望……
从电影院出来头脑里面一片空白,路旁的高楼大厦竟然隐约幻化出当年废墟的影子,脚步也有些虚浮,朋友说“当年就是这片土地,就是这片土地”。隔着72的岁月再去看那段历史,依旧是不忍回首,都过去吧,希望战火中的人们能够安息……
关于观看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2
曾有人将1937年的南京比喻成地狱之城,那个时候“活着比死更加艰难。”屠杀、强奸、活埋……人性的扭曲让这场浩劫在中国人的心中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每个中国人都不愿揭开那层刺向内心的伤疤,但是“忘记屠杀,屠杀就会再次发生。”所以,《南京!南京!》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而且出现得恰到好处。
《南京!南京!》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人性扭曲后所释放出的内心黑暗,那不是疯狂,而是战争导致的杀戮无度。它是一部反战片,它所表现的不是仇恨和数字,而是人类战争的悲剧。
太多的影视剧所展现出的仇恨让人们只看到了南京大屠杀中被妖魔化的日本兵及懦弱的中国人,而在这段历史中,奋力反抗、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故事却被很多人忽略了。导演陆川正是从这个角度去拍这样一部片子,这是民族气节中所不可缺少的不卑不亢,在大屠杀发生时,中国人并不是被动地去等待拯救,他们一直在抵抗,直到高呼出最后一声:“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面貌,让人为之振奋的民族力量。
当中国人的抵抗让敌人感到恐惧的时候,他们使出了更加残忍的手段去对付中国人,这种不安全的因素让他们释放出更加黑暗的内心。当看清这一切的时候,人就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影片中,日本兵角川最后以自杀来结束生命,这正是他在极端状况下内心挣扎后的选择。《南京!南京!》所引发的思考是冷静的,善与恶,美与丑,战争与和平,是值得所有人沉思的问题。
当妇女们为了他人的生存而自愿去做慰安妇的时候,那一双双纤细的手让我看到了柔弱女子刚强的内心,我被这个场景深深地震撼了。民族仇恨与战争看似与这些不知亡国恨的女子们无关的事情,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却是她们站出来了,这个时候的团结与大无畏才是如此的伟大。这让我想起了80后的一代,他们曾经被认为是无能无力被家长宠坏的孩子,但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80后所爆发出的凝聚力与坚韧让人刮目相看,和平年代,民族精神一样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延续。
《南京!南京!》黑白色的基调让人压抑,甚至窒息。它是商业片但不是娱乐片,它是严肃的,“小豆子还活着”给所有观众最后的震撼,全场掌声雷动,这就是希望。小豆子最后那美丽的笑脸如花般绽放,他死里逃生活到了今天,这一个希望的曙光,也预示着一个光明的将来。黑暗始终会过去,正如《南京!南京!》的英文名: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死亡后的重生,历史记录了一切。
关于观看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3
砰,砰砰,砰砰砰!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拉近镜头看一看。原来,我正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名叫《南京!南京!》。“南京!南京!”这是十几亿同胞愤恨而炽热的呼唤,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1937年12月13日,可怕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在长达40多天的时间里,没有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杀害了我们的中国同胞多达30几万!侵略者用机枪扫射、焚烧、活埋等方式进行群体性大屠杀,整个南京城陷入了恐怖与血腥之中。有一些日本军官还玩起了残酷的杀人游戏,比赛谁杀得中国人多,谁就是胜者。竹竿上,只见一个个血淋淋的人头悬挂着,在一旁的日本军官却是满脸的狞笑。看到这一幕,不禁让人心里发颤,但更多的是愤怒!
我不忍再看,但影片中的年龄比我小的两个孩子吸引了我。
其中一个孩子英勇地端起了重重的机枪,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失败后,他抱着最后的希望与侵略者一战到底,毫无畏惧,眼睛里闪烁着勇气与坚定的光芒!
另一个孩子,名叫小豆子。小豆子和他的爸爸本来要被枪决,却被一个良心发现的日本军官给放了。看着城里几十万的尸体,看着自己毫发无损的身体,他们乐坏了,奔跑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笑声回荡在血流成河的南京城外!他们的笑声,不为什么,只为获得了自由与生命。
和他们相比,我就显得太幸福了!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不用扛枪上战场,更不用为生命和自由担忧,而是衣食无忧。这些幸福生活,都是无数肩扛武器、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英雄,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是他们创造我们的未来!我们是幸福的!
关于观看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4
已经看过电影《南京!南京!》,是在酝酿了很久之后才终于走进电影院的,因为预先就知道这一次的观影经历不会是轻松的,可能是压抑的甚至是令人窒息的。其实我不是太赞成文以载道那一套,觉得文学文艺的东西不必承载太多政治说教之类,甚至什么道德教化的作用也是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大体上总是犯了小瞧人的毛病,你以为别人是那么好被教化被引导的吗?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表达出来,只有在外界与自己契合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看过《南京!南京!》后还是被很深的影响到,感观和心理都受到比较强烈的刺激,感想是一定有的,但需要回回神再说。经过几天的深沉后好一些了,首先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有诚意,有责任,有思考,这些都是当下比较稀缺的东西,陆川凭这些就很值得尊重,也为我们70后赢得了尊重。现在舆论炒作最多的是80后如何如何,其实真正开始占据舞台中心并掌握话语权的应该是70后,80后也顶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
看《南京》之前有两点担心:一是陆川对如此沉重历史题材的掌控能力。毕竟三十刚出头仅拍过两部小成本电影,光凭一腔热情做事往往用力过猛,适得其反。现在看起来,陆川还算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大体平稳,没出什么大的方向问题,用力过猛的情况确是有一些。二是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态度问题。之前已经有人评论陆川的《南京》是“一流的人文观,三流的历史观”,这也是我所担心的。毕竟那段历史是全体中国人之殇,是整个民族永远的痛,忘记意味着背叛,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牢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我们却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以往我们熟悉的方式是打倒日本鬼子控诉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用来宣传是可以的,用来反思是不够的。《南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开辟了一种新的认识方式,这也正是影片争议最多的地方。对导演历史观的讨论已经超过了对影片本身艺术问题的讨论,这是影片题材决定的。陆川的方式确实令人不太习惯,开始的时候甚至有些抗拒,因为在他的镜头下展现的日本鬼子和我们头脑中既有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残暴的,血腥的,他们的暴行是违背人性的,但他们不是魔鬼,他们是人。正因为如此,我除了咬牙切齿的痛恨,还感到脊背发凉,会迷惑于这个乖张的民族的行为,他们为什么能够游荡在人鬼之间?我们又为什么会陷入到那样的历史深渊?这样的历史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样的历史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突然想,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民族的存在,幸还是不幸?他永远虎视耽耽的在我们卧塌之侧,我们怎么可以沉迷?沉醉?!
关于观看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5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由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抵抗失败,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南京沦陷。
影片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国民党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组织准备溃逃出城的国民党官兵,从而,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我的内心。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担着难民营的责任,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拉进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幸免于难。他,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后来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可以让拉贝带走两个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弃了生的权利,把它让给了另一个急于求生的`人。。。。。。后来唐先生即将被押赴刑场,他看见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本军官说:“你晓得吧,我老婆又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这是他临终前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明天虽然依然残酷,但希望已经传递下去。当时的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与抵抗已经被唤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凡有良知的中国人怎么能忘记?尽管日本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但近来发生的钓鱼事件有一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现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已经觉醒,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会问自己的主权做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历史永不能忘,我们要将这段屈辱的历史转化为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我脑海中仿佛又浮现出小豆子在田野上奔跑的情景,他跑着,他笑着。
篇2:观看抗战电影的观后感800字
《活着》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将中国社会的缩影投射到小人物福贵身上,让我从电影里深切生动地感受到了中国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社会变化,尤其是农村因为政治变革所发生的变化。
不得不感叹,人总是活在时代里,历史是被推动着前进的。
四十年代,战乱与变革。
根据历史书所传达的信息,四十年代大概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
那个时期初期抗日战争刚结束就开始了接着解放战争,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又开始了土地改革。
福贵,一个嗜赌如命的顽固子弟,几经变故,却仍旧活着。
影片是具有戏剧性的情节,龙二费尽心思以赌的方式骗取了福贵家的老宅,却因此丢掉了性命。
福贵因为赌失去亲人,却戒掉了赌,洗心革面做人;被拉去参战险些丧生,却凭借之前所学一技之长得以活命。
这大概就是活着的戏剧性,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发生什么预料之外的事情。
五十年代,盲目追逐。
这个时期充斥着活在时代里的愚昧,片面追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不顾实际情况违背生产规律搞“大跃进”。
福贵一家活在这个时代里,此时福贵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之前破罐子破摔的放荡不羁变成了努力生活的小心翼翼。
而家珍之前没有的强硬风格就被凸现出来了,在旧中国,她是面对丈夫日日赌博不着家只有吞声咽气的女子,在五十年代她敢于和丈夫争执,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是时代给予她的改变。
影片中还强调了时代赋予人的悲剧,有庆的死是“大跃进”对人民生活破坏的一个剪影,虽然和原著不同,但这个改变或许是导演张艺谋渴望借助来表达他对一些政治事件的看法。
但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特意刻画凤霞对春生说”春生你欠我们家一条人命”这一情节呢?只知道有庆虽然死了,但是其他人仍然活着。
六十年代,动荡不安。
最害怕看有关_____年代的戏,总是觉得__对人的身体和心理摧残是比酷刑还严厉的。
然而虽然福贵一家属于城镇平民,仍然受到__的影响,那么__对于知识分子家庭甚至不属于当时认可成分家庭的迫害简直不可想象。
影片在这里使用先扬后抑的艺术表达方式,凤霞嫁了一个工人,生活幸福,福贵一家的日子慢慢变好。
出人意料的是,事情在往好处发展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悲剧,不幸再次发生。
老教授吃了七个馒头差点被噎死,令人悲哀;凤霞因红卫兵没有经验大出血而亡,令人心痛。
然而生活还在继续,人还是要活着。
对于电影最深的印象,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一件死物。
剧中的皮影戏,伴随了福贵大半辈子,从最初的赌馆浪荡,到之后的生活维艰,从最初的活命之物,到之后的灰烬青烟,短短几十年,却是沧海桑田。
而人类即使面对生离死别,历经风风雨,却因繁衍生生不息,仍然存在。
几十年里,中国农村在变化,中国农民仍然活着,活在时代里。
篇3:电影八佰观看心得
这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电影《八佰》,在之前没做过任何功课的情况下,到了才知道讲的是战争片,而且是很沉重的片子——八百壮士。
影片中有几处剧情另我颇为感动,尤其是欧豪饰演的端午一角,由起初的想活下来,想当逃兵,到后来的英勇护旗,他那句“飞机被我们打跑了!”是发自内心的呐喊,令我的内心触动,也是因端午的蜕变,他在弟弟小湖北心中的形象才变成了一个身披战袍,骑着白马的英雄。
影片中还有一处,是战士们争先身捆炸药包,跳下楼以身炸敌人的一幕幕,此时,对面租界里姚晨实验的角色(忘记了名字叫啥)含泪喊道:“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引起我诸多感想,真的是国人胆怯懦弱吗?回忆起,八国联军侵华时,仅不到两万外军,面对我国16万清军,只死伤几人就能获得“满载而归”,真的是我国人无能?懦弱?胆怯吗?远非如此,武器——实乃我国人之硬伤!骑兵、弓箭对战枪弹、飞机,战果可想而知啊!所以,也不怨士兵们胆怯,实在是曾经的代价太大,心中的恐惧太深;也不怨我国的创造力不行,实在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等创新,武力装备急需啊!
遥观古今,只有正确的领导统治,上下一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电影八佰观看心得8
今年暑期档有一部大热影片——《八佰》,听说好评连连,妈妈迫切地在上映一周后就带我去观影了。一开始并不热衷的我,看完以后深受触动。
这是一部讲述淞沪会战末时在上海四行仓库,国军顽强抵御敌军的一场战斗。是以微弱的420多名士兵以少敌多对抗30万日军倭寇的惨烈战争。然而为了壮大声势,迷惑敌军,当时的团长对外宣称抵抗士兵有800余人,这也是《八佰》这部影片的由来——不是“八百”,而是“八佰”!
这样人数悬殊的战斗无疑是十分艰难的。其中有一个片段是最让观众震撼的:有重要人物要与仓库里的指挥官通话,有人捐了电话线却苦于无法送进仓库,爱国人士排队主动请缨跑过桥送电话线,然而无一例外都被日军射杀于桥上,这时看赌场的刀子自报姓名,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跑上桥,拾起前面英雄掉落的电话线向桥那头跑去,一枪,他倒下……又站起来跑出去,接二连三的子弹飞射而来,他无处躲避,两枪,三枪,他已经跑到桥那头,用尽最后力气将电话线抛向仓库,最后倒下……那边的战士终于顺利拿到电话线。仅仅是为了一通电话,仅仅为了跑过一座桥,就是数条人命……我的耳边一片沉寂,还有隐隐的啜泣声……
我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年代,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这部影片让我知道今天的和平安宁来之不易,没有战争不惨烈,没有牺牲不让人痛心,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要了解历史,好好学历,走科技强国的道路!少年强则国强!
篇4:《攀登者》电影观看心得精选
《攀登者》所表现的“攀登精神”,是我们最应该发扬的精神,攀登者们背着重重的行囊,,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前进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坚忍不拔,不懈追求理想。攀登者们为了登上珠穆朗玛峰,能够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在理论的学习上,更需要有这种不懈怠的精神,能够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不断地扩大自己理论知识的“容量”,能够通过“求甚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去深入学习,才能够学有所成,让自己的政治方向更坚定。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心胸坦荡,主动自我革命。攀登者们每向前一步,都在皑皑白雪中留下一串足迹,他不隐瞒自己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党员干部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革命,不怕揭短亮丑,要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够真正地找出差距,找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靶向治疗”。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勇往直前,超越自我。攀登者们虽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他们总是以一种向上的姿态积极前行。在工作中,也需要这种不断攀登的精神,能够“真刀真枪”地整改问题,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实做好。
我们要学习“攀登精神”,心存伟大信念,坚定自我目标,以踏实、刻苦的方式去认真落实每一个要求,做细每一个目标,始终把“为民”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向着理想一步一步往前爬,用行动诠释坚守的信念。
篇5:《攀登者》电影观看心得精选
电影《攀登者》中有人问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人为什么要登山?登山能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吗?
方五洲回答: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
为什么要登山?往小了说,是为了宣示主权。往大了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决心和自尊心。这便是攀登者的攀登精神,他们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党员干部应弘扬“攀登精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向着山顶负重前行。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打好包裹,做好准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给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变化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的学习和提升来追赶。片刻的懈怠都会让自己变得“陈旧”,被抛弃在角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员干部应以党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以实践经验来武装自己,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更新自己的储备,把“登山”的必备物品打好包裹,准备前行。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党员干部肩负着重担,承载着希望,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员干部任务的冗杂和繁重。党员干部就应有发扬“攀登精神”,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崎岖山路上挑着担子向上攀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党员干部要能吃苦、能坚持、能担当,以“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决心和勇气,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信心,挑起大梁,穿荆度棘,向着山顶,稳扎稳打,脚踏实地。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不忘初心,心无旁骛。想要登上珠穆朗玛东看西看,玩玩闹闹,高兴怎么就怎么是不现实的。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在攀登的途中,可能有很多喧嚣和浮华,有很多风景和诱惑,如果漫不经心,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党员干部应有“攀登精神”,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界所扰,在登山路上,奋勇直前!
★ 抗战电影观后感
★ 撰写读书心得范文
观看抗战电影撰写心得(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