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27 14:27:42 作者:小川由紀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川由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应试教育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应试教育心得体会,欢迎参阅。

篇1:应试教育心得体会

现在学校教研组想要开展有些实效性的活动,非常困难。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在素质教育旗帜飘扬下,我们实行的是扎扎实实的应试考试,并且很深入人心,深入每个与教育相关人的肺腑中。从学校至家庭,校长、老师、学生、家长,一概唯分是从。分数是校长的政绩,教师的饭碗,学生好坏判断的标准,家长的荣誉与期望。除了“分数”,似乎没有什么更值得我们去关心了。应试这场灾难,我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参与者。对其无尽的害处本文无法细数。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笔者发现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如此困难,正是“应试”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应试”不需要教学研究,应试教育让学校教研活动“走开”。

一、应试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简单劳动,研究的意义不大。

应付考试的是当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叫做应试教育。考试的分数是应试教育的核心。现实中的教育人,都很现实,只关心考试,只重视分数。所以现实中的教育止不住地一再降格(堕落)。

现实中教育先降格为学科教学。学校教育在学科分工的过程中,先把人的诸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修养、公民素养等成为人的教育功能先丢去,当然本来在教育中这部分功能本来占的比例就不大,关于成为人的教育又不考试,所以现在就彻底放弃吧,可以遗憾地说我们的学校正在教书,但不育人。

其次、学科教学再次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每个不同的学科教学除了特有的学科知识内容外,还有特有的学科能力与学科方法,及其对学科的情感与兴趣的教学功能。以物理学科为例,它的学科方法有:逻辑推理,综合与归纳等,这些物理方法只有讲究教法,在物理过程中才能体现。然而这要消耗很多的教学时间,更何况课上得再好,学科方法也未必学得会,否则岂非人人都能成物理学家了。现实一点吧,学生只要多做一些有关物理方法的习题,反复地做能应付类似的考题才是实惠。又如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物理的人都知道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不具备物理实验能力的人可以说根本不懂物理,可现实中,考试无法实际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验能力,上课时做实验学生会激动一点,纪律难以控制,还浪费教学时间,所以实验不会做,没关系,实验题会做就可以了。至于说学习的兴趣那更是有些不着边际的事,以数学学科为例,谁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简直天方夜谭。而学生数学成绩好,兴趣自然就来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因为不需“应试”毫不犹豫地被舍弃了。现在的学科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是可以用等号连接的。

我们的教育即便已经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居然还没有停止下降的步伐。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关于知识的讲解可以从轻处理,概念的引入,与形成,规律的来龙去脉太消耗教学时间。会做题目才是关键,题目做多了,知识自然就记住了,理解似乎也会深刻起来。会用知识来解题了,知识就上升到了应用的层次。所以为了考试,教学工作就是不断地做习题和讲习题,学科知识教学最终变为学科习题的教学,教育本来是复杂的脑力劳动,终于变成了简单习题训练。

从教育到学科教学再到学科知识教学,再到学科习题教学,教师只要会做习题就足以应付了,我们的工作这样简单,这样的工作还需要研究吗?

二、应试之下,研究教学有害无益。

应试教学固然是简单劳动,那么我们把他作为复杂劳动来研究进行,效果难道不会更好吗?结论是否定的。教研活动一般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诸如:新课的引入、情景的创设、实验的研究、提问的艺术等教学艺术的问题。研究这样的问题或许上课的质量和水平会有提高。但是要是认为上课有艺术。学生考试的成绩会有提高,那就错了。笔者自己的经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个事实,本人教龄十五年,教研组长,教学能力即便说不上好,自然也不会差,更何况每次上课我都当回事,我平时上课的样子,就是我开课的样子。但是班级的考试成绩却不如使用题海战术的老师的班级成绩好。说实话一开始我一直不相信会是这样的结果,只是多次的事实教训,我不得不承认题海战术,投入时间大量地扎扎实实地训练习题,比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能取得好的应试成绩,更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应试教学很简单,只要能应付考题就行了,简单的事情简单地做,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效果当然不会好,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效果不如用手一个一个地打。

教师要在应试教学中如鱼得水,关键是看习题练得怎么样,而不是看课上得好不好,习题做了一遍有一遍,就像谜语猜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不会猜,但是把谜底记住了,就得分的,然而偏偏不实际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教猜谜语的方法和知识,则未必能猜出来的,教学成绩未必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多少教学艺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总是架不住年轻而精力充沛的题海轰炸式教学,多少发达地区的学校,讲教法、讲理念,可结果考试成绩总不如教学上训练扎实,死缠烂打的学校,这些事实都在说明考试的成绩与教学的水平相关性不大,与教研活动开展的好坏也无关。应试之下,教师都很现实的,“教研活动”既然无用,被认为是花架子,参加了又如何,即便教学水平提高了,也不能出成绩。教师们当然没有兴趣参加什么教研活动了。

三、应试之下,教研活动开展实质性的活动很难。

什么是有效教学,现实地说能出考试成绩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在现实中,教师们很现实,教研活动都能敷衍了事已经很给面子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无情人的眼里教研活动自然是一个花架子可有可无的。教研活动要安排得皆大欢喜,难,难于上青天。听课是完成任务,可以带着试卷来,这样边听课边批改一下,或者做一下练习,也不放过备课的时间。若是要评课,那就无关痛痒的说几句吧,要是轮到开课,那是较麻烦的事,众目睽睽之下,总不能用5-6分钟背一下基本概念,40分钟用来做练习。只好勉为其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概念讲授、难点突破、知识巩固来上这么一遍。紧张、有一种许久未好好上课的感觉。要是围坐在一起讨论,那总是教研组长一个人的事情,他说他的话,你做你的事。讨论一些教书育人的事情,你理直气壮地认为那是德育处的事情,提早退场,难道教师不该有育人的作用?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认为自己水平不高,可又不想学习,因为坚信教学的水平是天生的。要是讨论物理教学论,那理所当然是花架子,一脸的鄙夷。要是讨论物理习题,是最实际的了,却发现押轴题终究是压不住宝的,于是又感乏味。

应试之下,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难!不知道教学研究有用否?不知道教学研究该研究些啥?不知道又有谁愿意来参加教学研究活动?这是实话!实话不好听,但实话总要有人说。

篇2:中国应试教育的心得体会

在中国教育界,大家都在怨应试教育,但另一方面大家都在“拥护”应试教育。大部分人是敢怒而不敢言,特别是真正深受其害的学生们。即使有些人敢站出来骂两句,应试教育依然如磐石,毫发无损。

那些学生在老师的威逼下进行魔鬼般的训练,成了应试教育的玩偶、傀儡,敢怒不敢言;而那些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的危害,知道这样的讲课形式对同学们的天赋是一种扼杀,但在升学压力面前不得不做出违背意愿的事,而且年复一年。学生们每天不得不把几乎所有的时间花在做作业,背试题上,而那些真正的知识却没时间去学。这样的情形带来的结果是现在的大学生没几个能背《三字经》、《论语》的,更别说《千字文》了,学生们的学识越来越浅薄,视野越来越狭隘。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上有人说中国人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国人的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国人得不到诺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制度的问题。这也是应试教育制度的一个病例。

就拿诺贝尔文学奖来说,不仅需要作者渊博的知识、非凡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相当不错的想象能力,而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中国学生似乎都缺乏。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忙于应付考试,除了考试的内容他们什么都不顾,成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书呆子。他们唯课堂是命,想象力在孩童时代就被扼杀了。而西方的学校非常重视小孩想象力的锻炼与培养。所以,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中国人缺乏那种灵气。

我觉得应试教育的改革应先从高考制定改起,高考制度不改,一切努力等于白搭。虽然素质教育在中国已提倡了多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除了某些学校做做样子应付检查外,在高考的压力面前,谁敢怠慢?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老师为了奖金、红利,学校为了自己的名声,携手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拼命给孩子们补课、让他们开夜车。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不准老师利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但这些都只是一纸空文,隔靴搔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虽已有多年历史,但从来都没触及到其根本,与西方国家开放式教育悬殊也实在太大。不是要把中国教育制度西方化,只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愿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能从高考制度改起,深入骨髓,釜底抽薪,希望中国的教育事业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篇3:中国应试教育

原因:1.新中国时期,国家推动、公办学校、中央集权的管理等;好处是快和步伐齐,坏处是养成老百姓依赖政府的习惯、服从统一管理而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的习惯,在学力问题上的坏处则是养成偏重全国一致的以国家考试的成绩为最重要评价标准的习惯。所以应试教育是有国家体制原因的。        2.改革开放之后,近代化的急速发展,促成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急速拉大,中、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不可能提供高升学率,于是教育的选拔性突出,升学竞争激化。终生雇佣制只可能一次性选拔职员,于是一次性的学历极为重要。

3.家计――高涨的升学积极性    希望升学的家庭比例急速扩大。对于子女来说,即使对偏重于应试准备的学习本身没有兴趣,但是只得接受它将决定自己的未来这样的来自于父母的价值观。这样,家庭高涨的升学积极性和子女在学习上的努力联系起来。并且形成了学生之间的竞争,进而也产生了激化竞争、自我强化的过程。

当代科技和经济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会不断学习的、善于交往的员工及科技人员;旧的职业越来越快地被新的职业所取代;社会流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从而中国应试模式教育那种一次性、标准性、封闭性、灌输与训练性的教育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对待中国应试教育的措施有以下内容:    1、新学力、极权式统治――韩国、新加坡      ……向新的学力观的过渡,正以政府的强有力的统治为杠杆,在初等、中等教育课程,和大学的`标准化入学考试中进行着。尽管对其是否真正形成了“新”学力尚存争议,但至少可以理解为,这对纳入了新的学力观点的测验具有一种训练的效果。    2、传统的学力、通过竞争评估的统制――美国、英国    这些国家从60年代起进行了近似新学力概念的教育实验,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反而设定了传统式的统一教育课程、学历达成目标,并且通过对其达成度的统一考试等进行严格评估,……(按:这是因为它们长期来的分权制教育管理带来了传统学历太低的问题,与日本及中国的历史情况不同。)  3、新学力、社会共识――芬兰、荷兰    ……芬兰、荷兰、瑞典等北欧国家。……设计了跨科目、学年的授课,学校、教师主体性地参与。……高中之间的显性差距很小。……对于教育的理想状态,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在内具有一定的共识。

(按:可见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在留恋传统学力和传统教育制度。总结起来说:应试教育的原因应该从对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中去找,而面对已经进入中国的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应试教育的丧钟应该敲响,为了后几代人的新学力,也就是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把教育改革下定决心地进行下去。)

篇4:论证应试教育

求证应试教育<?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近年来,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似乎已不再为提倡素质教育而摇旗呐喊了。尽管在相关的教育论坛里还有一些的素质教育论,但这种声音不过是对现行教育隔靴搔痒而已;有的论点归根结底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变种罢了。

我何以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而出言不逊呢?请君看我下面的求证。

中心论点:考试指挥棒的灵魂是以冰冷的分数衡量学生和老师的成果(或一切以分数为中心)。

论据一:学校对老师按照所教学生的考分来排名次,分出状元、榜眼、探花乃至童生。

论据二:学校硬性规定所有学科的老师都要分析历年来的中、高考试卷并形成论文报告,以此来预测来年的考试试题走向,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于是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

论据三:高一级学校以考分来录取学生,中榜者少交学费,落第者必须用价格不菲的白花花的银子铺平求学之路。

论据四:学校以学生升学人数的多少来评定老师的优劣和颁发奖金的数额,社会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

论据五:人打牛,牛打田坎。老师向学生灌输考试知识要点和应考技巧,家长以考分高低奖惩孩子。

论据六: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若是冬天,学生是天不见亮就上学,披星戴月才回家。毕业班的学生还要在星期六补课。每天整整十节正课,如果早自习只算半节,则有十节半课(晚自习除外)。课程全部是毕业和升学考试要考的科目。

论据七: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优生”面对如此的苦学也精疲力竭而厌学,为此离家出走或轻生的也屡见不鲜。

论据八:各科考试试题都有一二道题令老师也抓耳挠腮,美其名曰“拉差距”的试题;考倒了学生,实现了考试的筛选目的。为了考高分,学生有做不完的试题,老师有讲不完的问题。老师为了让学生早日熟练地适应考试制度,每学期除了中期和期末考试外,每个月要举行月考,平时的大大小小的测试只能算例行公事了。考试完后,老师又要分析学生的试卷和分数,凡是未达到相应分数的学生,哪一学科差了,就由该学科的老师不惜一切手段负责把此生的分数提起来。

结论:中国的现行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到极致的辉煌时期,一切都以分数为中心,分数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命根子;由此培养出无数的自私、冷漠、偏执、麻木的考试机器。故有人称中国的教育为现代科举。

篇5:应试教育作文

学生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很努力成绩很好,第二种是很努力但成绩

平凡,第三种是不努力成绩不好,第四种是不努力却成绩仍很好。没有规律可寻却始终那么存在着。

透过眼镜射来的光很具有杀伤力的,耐挫的会迎着这目光看回去,弱一点的便低下头,懦弱者就会从此住在心里;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没有选择的权利,于是很小就被送去围城接受洗礼,小时候觉得它很神奇,高高的围墙坚不可摧,雪白的墙壁像极了雪地,我们欢呼雀跃。当现在明白那高高的围墙是无法跨越的鸿沟时,看向天空的眼睛很迷惘,青春的脸庞很落寞。

我没有坚硬的铁衣,在杀红了眼的敌军面前唯一能做的除了伸长脖子让它砍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学习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是可以用来玩文字游戏吧!(韩寒的)

卧春(译)我蠢。卧梅又闻花,卧枝荟中天。我没有文化,我只会种田。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欲问我是谁,我是大蠢驴。

看第一首意境可真美,再看译音可真讽刺。讽刺之余这说的不就是以后的`自己吗?是啊,没有文化,没有专长跟蠢驴有什么两样。躺在应试教育下我除了拥有一张永远不及格的答卷外,还有什么?我的价值仅此而已……

唉……

就算我仰天长叹,说不定路人还当我有病呢?就让那无数的铁蹄把我踩成肉泥吧,谁让我躺在应试教育下呢?

篇6:应试教育作文

过了些许时日,我小主人的房间里,添置了一件叫中考倒计时的东西。据朋友说,那是为了营造紧张气氛,使学生们刻苦学习的东西。按我的理解,那个东西个就是制造白色恐怖的机器。要不怎么从那时起,小主人就未曾离开过题山书海。每天都重复着翻书,默读,苦写的一系列动作。致使,眼镜的度数开始不断飙升。不需几日,便突破500度大关。对此他却毫不在意。可那次的模拟考没考好时,他却那么生气,以至于熬通宵,来复习习题。怎么,眼睛还没有一个考试的分数重要?看来对于学习,他可能是很钟爱的吧!真不知,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是否记有小主人这般苦学的痴人。

扑通一声,震耳之响。我,匆忙赶到小主人的房间。眼前小主人憔悴的躺在了冰冷的地板上......在小主人住院的这段期间,这家里的蟑螂们,经常谈起关于他的话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了一些事情。

原来这个社会是以分取人的,成绩好能让家里蓬壁生辉.原来,刻苦学习是小主人的母亲对小主人的期盼,并非小主人的喜好.原来他的学业,只是为了完成,母亲想让他上高等学府的心愿。

篇7:死记硬背就是应试教育?

死记硬背就是应试教育?

K12新闻评论     2001-05-23

阿华:政治、历史、地理的考试方式及题型,出题专家们就应好好从方向上研究研究,高考这根指挥棒完完全全左右着教师的教和学,也主宰着教师的名、利以及学生的命运。所以考试方式的变革、考试内容的变革,才能真正解决“死记硬背”这个顽症。第一线:不统考就可以啊。。要统考,我就是要叫学生死记硬背。不这样我得下岗啊。。

育博:不死记硬背是为了记住有用的、感兴趣的东西。例如家庭成员的姓名,售货员关心的商品价钱,歌唱家热爱的歌曲,外交官头脑中的国际局势,数学教师教授的数学公式,等等。该记的当然要记住,但决不是死记硬背。社会这个大考场是开放性的,为什么学校考试不可以开卷呢?

Zhoujm:端木先生不上学也可以,这有什么!谁不知道历史的东西在历史书上,政治的东西在政治书上,你不去记忆怎么不可以呢!一个人要去西藏,只是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怎么办?按端木先生的方式委简单,查找一下地图就可以了嘛!不需要死记硬背,问题是字也没有记不知道他怎么个查法!此外,开卷考试的方式也不是什么就玩意儿,早在一九七四年就已经实行了,只是经过实践的'证明它不利于教学,培养出了一批文盲而早已淘汰了。学习固然不可什么都死记硬背,但也不是什么都不记,有些东西还是要记要背的,在一个人的脑子里没有任何知识的积累还能学会什么!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爱民: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就发表过意见-- 现在我们的教育是:该“死记硬背”的不记不背。而不必去记去背的却拼命地背!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现代名家名篇中的精彩语言……这些,死死地记住、硬硬地背出来,不仅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这些,这几年却被带上了“死记硬背”的帽子而打入冷宫。其他那些纯“应试性”的所谓标准答案却要求“背死”“硬记”。这里,关键还是“应试唯一”,抓分要紧的思想观念在作怪!现在,提出了这个问题,考试指挥棒转了。但愿要分清上述的区别,别倒脏水把小孩也倒掉!

百无一用:这个问题也要分两面来看,有些东西还是需要去死记硬背的,如一些基础的东西,其他的就不必要去这么做了。总之,我们要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去看问题。

明天:当学生时背熟的东西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工作后那些东西已被一年年逐出记忆,说真得中国的现行教育不能光喊改革的口号而该动大手术了。

Dolcevita:其实我认为,政治、历史等完全靠背的题目应该完全剔除。我是过来人,实话说,中学时背的东西,现在看来基本上没什么用处。即使现在有需要用的地方,找一本书来烦一下,易如反掌地就知道了,当时何必背得天昏地暗。

篇8: 反思应试教育演讲稿

反思应试教育演讲稿

上学考头名,高考成“状元”,顺利进名校,真可谓“天之骄子”。可刘宁一脚踏入社会,却难以适应社会和生活。此时,他不是用坚持、脚踏实地来适应人生和社会,而是以一种、甘于自堕的方式沦落为流浪汉。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反思当今的应试教育吗?

在当今的校园里流行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届届的学生茫然地走进大学校园,又更加茫然地走出大学校园;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怀着无限渴望,走出大学校园时他们带着深深的.失望……”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些通病: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理论丰富,头重脚轻……

难道这样的应试教育我们还要继续吗?

看看我们中国的家长都在忙碌着什么,给孩子买各种辅导资料,进行题海战术,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进行充电……

让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国家是怎样搞教育的吧:在德国,很多家长倾向把孩子送到“磨难营”。这是由当地青少年俱乐部或童子军协会等组织的。在那里,孩子们必须穿军服、背登山包,去野外爬山、游泳、野营等,不仅练就好身体,还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还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在家或社区里当义工。比如看孩子、送报、油漆陈旧的建筑物等。

另外,不少德国家庭还利用假期到国外旅游,带孩子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很多中学生则到国外自助旅行,他们自己解决经费,多靠平时打工攒钱,外出十分节俭,对食宿要求不高。行李只是一个背囊。

让我们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因为温室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

篇9:应试教育的作文

关于应试教育的作文

首先,特定场景。应试作文是在考场中完成整个写作的,时间紧、重要程度高、没有参考资料,考生心理上也容易感到紧张。

其次,特定时间。应试作文有时间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写作,不允许写作者仔细思考、精心构思。

再次,特定要求。应试作文试题中往往有体裁上的、篇幅上的要求,甚至还有题材上的、观点上的限制,自我发挥的余地小。

针对以上特点,应试作文最首要的一点就是审题。审题不精、审题不准,既会影响写作质量,也会影响将来的判卷。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体裁要求。题目要求的是说明文、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决定了写作的基本形式,一定不能忽视。2、字数要求。题目中往往有字数规定,这决定了写作的篇幅,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写作所需的时间。3、卷面要求。卷面形式上是否有什么限制?所用的笔墨是否有所要求?这也应当列入审题的范围之内。4、其他要求。题目中是否对文中可以使用的材料进行了限制?是否对写作情景作了假设?等等,都要一一了解清楚。特别是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抓住“题眼”,有限发挥,不能随心所欲。给材料作文等需要自己命题的作文更要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和题目要求。小学生的考试作文大多是命中题作文,所以,学会对命题作文审题更为重要。

审题之后便是拟题(命题作文除外),拟题应考虑到写作的方便性,依照自己掌握的材料和自己的写作习惯,拟出最易于在短时间内写好的题目,不能求深、求难、求新、求偏,以致给自己的写作造成阻碍。

应试作文对写作时间的限制很严,通过列提纲可以帮助构思、规范写作过程、控制写作时间就。另一方面,应试作文的特定场景既包含了当前写作的具体考场环境,也包括了写作后由评卷老师评分这一考后的阅卷情境。老师阅卷时,一人要负责几十份甚至几百份作文的评判,所以应试作文一定要结构清晰,明白易读。写作提纲对此也很有帮助。

在审题、拟题、列提纲之后,就是写作了。写作完成之后,还要仔细阅读和修改,然后方可交卷。下面我们试着模拟一下这个过程:

请试着以《可爱的……(小动物)》为题,写作一篇800字左右的记事文。时间40分钟。

这个题目中,传达了以下几个信息:1、体裁是记叙文;2、字数:800字;3、时间:40分钟;4、写作内容应该是与小动物有关的,这个小动物应该是自己喜欢的`。

在审题之后,下面就是拟题和列提纲。提纲包括开头、结尾和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们试着列出下面一个提纲:

(1) 题目:可爱的小花猫

(2) 开头:我们家养了一只小花猫,它浑身的毛白白的,绒绒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非常可爱。

(3) 主体:叙述小花猫的三件事。它乖乖的,喜欢缩在沙发里睡觉;它高兴的时候、伤心的时候都喜欢找我,大眼睛忽忽闪闪地看着我,好象在跟我说话;它喜欢为人除害,把我买的玩具鼠当成耗子来抓,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我更喜欢它了

(4) 结尾:在三件事写玩之后,自然结束。

有了这个提纲,文章的雏形基本上就出来了,下面就是把它们细化一下,扩张一下篇幅,这篇作文基本上就算写成了。

由于时间紧,应试作文有时会出现未写玩时间就到了的情形,这时,就要学会给作文紧急收尾。紧急收尾是有一定技巧的,总结如下:

一、前后呼应。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相应完整;

二、总结全文。这时应对全文作个概括,结束全篇;

三、点明主题。如果预定的结尾形式是点明主题,此时应不管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否完成,都要在此点明;

四、升华全篇。对文章做哲理上的、情感上的升华;

五、戛然而止。如果前面的写作大致完整,主题也已点明,此时不妨就此结束,也许还会显得干脆利落。

应试作文写作的好坏主要看平时的基本功。所以平时要注意有意识的训练自己。这种训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限时作文。给自己定出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快速完成一彷文章;2、提纲训练。有意识训练自己列提纲;3、佳作欣赏。多看别人的作品,特别是优秀作文、名家名作,对自己整体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4、素材收集。多收集相关的素材,必要时作为论据、材料等使用;5、仿写。仿写对于结构文章的能力、语言能力、写作技巧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最后,应试作文还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等小问题,也要注意。

篇10:应试教育的利弊

应试教育的利弊

上网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少的,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有弊也有利,就让我来说说。

在利方面,一: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充实大脑。二:可以对外交流,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被人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自信心,通过上网可以克服障碍。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可以减少功课压力。和网友谈谈自己的心事。四:可以锻炼文笔,就会很有成就感。五:可以掌握新教育的动态,网上试卷应有尽有,学生就可以任意选择。老师也可以了解新的教学方法。

在弊方面理由有三。一:网络只是一个虚拟世界,网络存在许多陷阱。比如一些不健康网站,中学生的把持不是很好,只会危害自己。二:网络充满攻击性,漫骂,说谎。我们可以随心所欲说自己的话,毫不负责任!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不道德的。三:根据法律规定,未满18岁少年不可进入网吧!

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种种担心,从代的电影到后来的流行音乐电子游戏。担心的焦点不外乎暴-力,色情,颓废等。好处与坏处只是一线之隔。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限便是弊。

作为学生,我是赞成自己上网的。我们不仅需要缓解学习压力,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粮食。不可否认,我们当中大多数人上网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是利大于弊的。

网络是虚幻的,是进步的。上网的利于弊,终于在于你自己。

-----------------www.chddh.com--华丽丽的分割线------------------

人们常说压力有害身心健康。这些说法让我们谈“压力”色变。然而,美国阿拉巴马伯明翰大学精神病学系副主任理查德・谢尔顿博士却认为有压力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毕竟,人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是为保护,而不是伤害肌体的。

只有当压力变成长期性的,或当我们觉得我们无法再掌控局面时,压力才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你应该以平常心面对日常压力,要知道,其实适当的短期焦虑还有利于你的大脑和身体。

□有助于提高智力

低层次的应激反应能刺激大脑产生一种被称为神经营养的化学物质,增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谢尔顿认为,这可能是运动(物理应激)能帮助提高效率和注意力的主要机制。短期的心理压力也有类似的效果。此外,动物研究表明,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可以暂时提高记忆和学习效果。

□增加短期免疫力

“当身体对应压力时,它做好了可能受伤或感染的准备,”谢尔顿说。“方法之一就是产生额外的白细胞介素―这是一种帮助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至少能暂时提高肌体的防卫能力。”

动物试验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斯坦福大学一项的研究发现,实验室大鼠在应对中度压力时,血液中的几种类型的免疫细胞极具活力。

□增强人的韧性

大量关于人韧性的科学研究表明,学习如何面对压力能够让人更易把握和处理未来可能出现的意外。海豹突击队的训练即是基于这个理念,谢尔顿说,虽然你也能从不太极端的.经历中获益。

“反复接触压力事件给了他们(海豹突击队)机会发展对危机的生理和心理控制感。因此,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不至于出现心理崩溃。”他说。

从细胞层面看,这种结论也似乎成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虽然慢性应激加快氧化,会损伤我们的DNA和RNA,但中等水平的所谓日常压力似乎确实能够防止伤害发生,并增强人的“生理心理韧性”。

□激励人走向成功

良性压力可能正是个人在完成工作所需要的。

“想想最后期限:它时刻盯着你,刺激你,使你有效,迅速,更高效地处理事务,”谢尔顿说。

这里的关键是将压力环境视为一种个人能掌控的挑战,而不是巨大的、不可逾越的路障。

根据心理学家米哈里・西克森米哈伊的研究,良性压力还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一种“流”的状态,即一种对事情有较强意识,全心投入的状态。这种“流”状态可以在工作场所、运动、或在一个创造性活动(如演奏乐器)中实现。西克森米哈伊认为很大程度上它的动因就是压力。

□增强孩子的发育

准妈妈们时常担心自己的焦虑会影响腹中的胎儿―如果焦虑是持续性的,那确实会影响到它们。但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项的研究发现,那些妊娠期间自诉有轻度或中度压力的妇女的孩子在2岁时会比妊娠期间无压力的妇女的孩子表现出更强的运动能力和其它发展技能。但有一个例外:那些对自己怀孕有负面情绪的妇女的子女有略低的关注能力。

篇11:走火入魔的应试教育

日前,砂拉越一所小学传出校方禁锢学生,不让学生应考UPSR(按:马来西亚小学六年级统一鉴定考试)的消息,掀起满城风雨。一时间,所有矛头皆指向校方,左一句“害群之马”右一句“师道丧尽”,教育部更恫言采取“严厉的对付行动”,校长与教师一如过街老鼠。

高官们适时跳出,威风凛凛,义正言辞。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说,“虽然教育部为学校订下关键绩效指标,但是,学校不该在追求表现时,阻止成绩欠佳的考生参与政府考试。”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更搬出白纸黑字,“教育部指南从不允许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豁免考试,成绩差不能成为'免考'的藉口。”

奇怪,愚钝如我都知道,“禁锢、禁考”是不道德且犯法的。身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校长与教师若不明白这简单非常的常识,岂不叫人笑掉大牙?在杏坛混了这许多年,他们又岂不知此举被揭发的严重后果?区区一场考试,竟值得他们赌上自己的名誉、道德、操守?UPSR,真有这么厉害?

犹记UPSR放榜,关丹一所小学校长因UPSR及格率偏低而落下男儿泪。隔年同期,关丹另一所小学的校长,也因学校的7A生减半而泪洒当场。在凄凄惨惨戚戚的另一边厢,则是一些学校因成绩有所进步而意气风发。只是一场考试,竟能轻易将人带上天堂,又把人推下地狱,实在叫人难以置信。

考试的“力量”其实远不止此。据我所知,不少学校为了这场“战役”,很早即开始“练兵”,而且极具针对性,考什么就练什么。考试没考的,则无需“浪费”太多时间。于是,华文、国文、英文、数学、科学成了“主科”;体育、美术、生活技能、地方研究、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则沦为“副科”。为了让“主科”拥有更多教学时间,“副科”理所当然被牺牲。学生一整周、一整个月,甚至一整年没上体育、美术、道德等副科,已是见惯不怪。

“练兵”的针对性不只表现在为主科牺牲副科。“练兵”之细腻早发挥得淋漓尽致,程度已臻化境。若“战场”只考短枪与手榴弹,那学生就只学这两项,其他诸如长枪、机关枪、匕首、烟雾弹等可以不管。不仅如此,若只考短枪的组装技术,则换弹、上膛、发射等皆可以不理。于是,学生从年头到年尾,面对的都是一本本“量身订做”的模拟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一直这么操练下去。一位退休老师说得实在贴切,“六年级不都是这样?做完了讨论,讨论完再做。”虽闻之叫人心酸,却无比真实。

学生用考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教师为了考试而教;校长以考试来决定是哭还是笑;家长根据考试评估学校;官员以考试来衡量教师的优劣。为何会发生“禁锢、禁考”的`事件,应该不难理解了吧?

《国家教育哲理》列明:“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它致力于全面及综合地发展个人之潜质。”《小学课程纲要》则阐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顾及学生的智能,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在考试伟岸的身影下,任何教育理想皆微不足道。考试便是一切。

可台湾饭店教父严长寿先生偏爱泼冷水,“考试只容许'有强记能力'的考生出头,考试考不出热忱,考不出责任心,考不出使命感,考不出沟通力,考不出领导力。考试当然也考不出有远见、有企图心、有决策能力的领袖。考试更考不出一个人的品格、品味,至于艺术、文化教养内涵,更是统统考不出。”

我耳根发热、气急败坏:“那…那…那…那又怎样?”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30.9.2011

篇12:应试教育(Exam-oriented education)

we might marvel at the progress made in every field of study, but the methods of testing a person’s knowledge and ability remain as primitive as ever they were. it really is extraordinary that after all these years, educationists have still failed to devise anything more efficient and reliable than examinations. for all the pious claim that examinations test what you know, it is common knowledge that they more often do the exact opposite.they may be a good means of testing memory, or the knack of working rapidly under extreme pressure, but they can tell nothing about a person’s true ability and aptitude.

as anxiety-makers, examinations are second to none. that is because so much depends on them. they are the mark of success or failure in our society. your whole future may be decided in one fateful day. it doesn’t matter that you weren’t feeling very well, or that your mother dies. little things like that don’t count: the exam goes on. no one can give of his best when he is in mortal terror, or after sleepless night, yet this is precisely what the examination system expects him to do. the moment a child begins school, he enters a world of vicious competition where success and failure are clearly defined and measured. can we wonder at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drop-outs’: young people who are written off as utter failures before they have even embarked on a career? can we be surprised at the suicide rate among students?a good education should, among other things, train you to think for yourself. the examination system does anything but that. what has to be learnt is rigidly laid down by a syllabus, so the student is encouraged to memories. examinations do not motivate a student to read widely, but to restrict his reading; they do not enable him to seek more and more knowledge, but induce cramming. they lower the standards of teaching, for they deprive the teacher of all freedom. teachers themselves are often judged by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instead of teaching their subjects, they are reduced to training their students in exam techniques which they despise. the most successful candidates are not always the best educated; they are the best trained in the technique of working under duress.

the results on which so much depends are often nothing more than a subjective assessment by some anonymous examiner. examiners are only human. they get tired and hungry; they make mistakes. yet they have to mark stacks of hastily scrawled scripts in a limited amount of time. they work under the same sort of pressure as the candidates. and their word carries weight. after a judge’s decision on you have the right of appeal, but not after an examiner’s. there must surely be many simpler and more effective ways of assessing a person’s true abilities. it is cynical to suggest that examinations are merely a profitable business for the institutions that run them? this is what it boils down to in the last analysis. the best comment on the system is this illiterate message recently scrawled on a wall: ‘i were a teenage drop-out and now i are a teenage millionaire.’

篇13:应试教育弊端调查报告

应试教育弊端调查报告

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努力地盲目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们的羡慕,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最后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动力和实践能力的下降,逐渐由人脑变为电脑。这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意义

1、应试教育的内涵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的弊端的集中体现。它一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它是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2、调查的意义

有利于我们深刻了解应试教育的利弊,认识其不足,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调查目的:加强对现今教育模式的认识,了解应试教育的优缺点。

二、调查方法和对象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上网查资料、书籍查阅

2、调查对象:学生、一般人群

三、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应试教育导致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化、传统化、应试教育阻碍学生的发展,使之不能适应社会,应试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对青少年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这些所带来的后果问题。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弊端多多,但是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还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加快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断完善教育体制。从另一方面来说,应试教育不可能从根本上根除,对于中国14亿人口来说,应试教育无疑是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从短时间来看,应试教育符合我国国情,有助于社会稳定,公平选拔人才,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储备,利大于弊;但是从长远来看,应试教育禁锢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创新与发展,弊大于利。

(1)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应试教育瞎,孩子不是健全的人。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学习,心情总是压抑的,不能放开心扉与人交往。”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位班主任说,他的班级目前正面临着升中学考试,为此,老师加大了作业量,“现在的作业量是以前的2倍。部分中学分快慢班,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同学学习好、老师资历深的班级学习,在这种大背景下,即使老师希望给学生愉悦的环境、自由的空间健康发展,但是以分为本、以升学率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让老师不由自主的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盲目的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影响,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培养他们怎么能快乐起来?”

虽然素质教育提出了好多年了,但分数和升学率仍是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优劣的标准。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学生普遍过分注重结果,因此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没有愉快感,厌学情绪严重。一项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发现:2成的人认为“学习就应该是学习,不然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少量的人觉得“是家长要我学的,否则我宁愿不学习”;还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袭击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为将来打算”,“学习是辛苦的,但是为了以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还是要坚持学习”成了一种普遍的想法。一个小学生,居然会考虑到卫自己将来的工作而学习,是不正常、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学家表示,孩子对未来感到恐惧,实际上正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价值观内化的结果,提前让孩子步入社会竞争,给孩子心灵的成长带来极大压力,甚至会诱发心理疾病。这种把将要面临的竞争当做自己学习动力的现象就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2)应试教育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始终存在着激烈的讨论。我们现在提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普及义务教育,不要重少数轻多数。但仍有不少同志提倡他的“应试教育”,鼓吹要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搞英才教育,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后果竟然熟视无睹。然而“应试教育”引发的恶性案例,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恶性案例都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到底是谁的错呢?家长?校长?教师?家长望子成龙何错之有,校长从严治校责无旁贷,教师呕心沥血更是劳而忘私啊。但一旦出了恶性的事件,在震惊、感叹、并引发一阵议论后,谁也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往往以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等借口来平息事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缺乏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好,就承认是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应值得我们深思。

(3)应试教育对学生创造天性的扼杀

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创新性,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通地带由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应试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额提高。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

(4)应试教育导致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化、传统化

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青年教师从师范院校走上农村中小学教育岗位,为教育战线“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仍然微不足道。教师队伍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给农村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原有的老教师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产生了所谓的.“经验”,他们教法相对陈旧、思想保守、教学手段落后。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都是重智轻德,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课堂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学方法根本不可能适应新时代中学生的需要、不适应学生年龄掌握知识的特点。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平时搞“题海战”使学生成了解题的机器。总是频繁统考、统测,搞分数排队,而使学生成了考试的奴隶,学生常常处于一种精神压抑下的苦学、厌学,甚至逃学、弃学,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而一些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本想采用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但被考试所逼,又缺乏教学经验,最后不得不向应试教育低头,也只好沿着一些老教师走的路前进,搞起“应试教育”,学习他们所谓的教学经验。

五、采取的建议与意见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我们一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第三,眼熟里正确的教育目标观。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力推行新举措,如重视实践环节、重视启发式教学。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创新能力等。

总体来说,应试教育在中国仍然占有主流的位置,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摆脱应试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开拓创新,走出由接受应试教育的人再用应试的方法继续教育的循环,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篇14:应试教育利弊坏

应试教育利弊坏

看到这个话题,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大家都处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也都在经受着这种教育体制的一些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论你是否承认,只要你是中国人,那么在你的骨子里就一定盛有浓厚的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及中国应试教育的种种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是积极还是消极,最起码,这种影响是深深刻在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生难以去改变的。-

韩寒是一个极具叛逆型的“才子”,这是我的看法,正是这种极具的叛逆和令人称赞的文笔、再加上相当的“公平”,他成了广大中国人尤其是学生们的粉丝,近日,世界目光对韩寒的焦点也非同寻常。这种“才”是建立在韩寒大量的对中国文学著作的阅读之上、再加上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思想而最终形成的,我认为-韩寒的叛逆是中国应试教育下学生反叛心理及动机的一个缩影,只是他反叛的比较成功而已,而韩寒本身所具有的“才”,也是充分建立在这种“反叛精神”及行为之上才能形成的,我对此颇有感慨,大家通过韩寒的众多作品,如成名作-第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金奖的《杯中窥人》、长篇小说《三重门》、《长安乱》,以及在韩寒的官方博客文章中都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点。我的另一个看法是-由于这种叛逆心理而最终造就了今天的韩寒,具体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精髓和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反叛精神2者的完美结合而造就了今日的韩寒!如果我们假设一下-将韩寒从小置于美国或其他一些相关的国家,那他是否能达到今天的光景,很值得我们为之思考,至少,他不会再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及种种社会腐-败进行批判了,同时也不会有“青年毒舌”之称了,所以,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毁灭了当时学生时代的'韩寒,同时又由此造就了更为成就的今日的韩寒!-

我在很早以前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刊载于《青年文摘》,题目是《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的人才观》,前些时日,李开复已从谷歌全球副总裁的职位辞职,毅然创办了自己的“创新工潮,从此李开复也从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为了创办人,专注于创业项目(尤其是青年种子期创业项目)的投资及市场运作,李开复祖籍在中国四川,大家最为广为关注的是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们的6封信(大家不妨去阅读并思考一下),他也多次批判并指出了中国当前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特别与美国式教育文化进行了对此,总结来说,李开复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及建议:-

1、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中国传统的背考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情商培养被长期忽视甚至忽略,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差。-

2、与大多数的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相对欠缺一些,这也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出自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

3、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能力及潜能的培养和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长期以来,学生们已经不知道如何去独立学习、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和他人进行最有效的沟通。-

4、学校的学风相对来说比较浮躁、沉闷,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叛逆心理。-

5、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化―灌输式的单向教授,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及融洽式沟通,教学缺乏实践性操作与团队协作,而更多的是独立式学习。教学知识老化,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与当前时政和形式政策相分离、缺乏所学知识运用的思考引导及创新式讨论。-

6、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储备的单一领域性明显(如教语文的教师只会语文、教英语的教师只会英语,而不是教语文的教师既会语文、又会英语、又会物理同时又会历史这种综合引导式的教学,知识储备的单一领域性直接限制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和各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而且在此单一教学领域,其教师的知识研究深度及教学深度也不是很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教学趣味性很低、各学科间难以学以致用和连于一体,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7、教师的师资力量较美国等国家而言相对比较薄弱,教师在学生间的权威性不高。-

教育体制是一个十分严肃、极为复杂,并难以去一致性探讨的话题,关于这一话题,我们已不想再过多的进行讨论,因为在这一话题之下,太多的人都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这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制度的范畴,而更多的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文化是难以去改变的,而探讨这一难以去改变的话题本身更是很艰难的!如何对这一话题进行行之有效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心中都有太多的想法、都有太多的感慨,但大多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就算表达了,也几乎没有人去关注,这是学生们的普遍心理,怎样能在学生之间营造一个畅所欲言、融洽沟通与交流的分享氛围,从这一本身来讲就是当今教育体制所面临并需要去解决的最大问题!-

“只有真正融入现实学生的教学课堂,才能真正从源头看清当今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这句话说得很对,“教研组”的教学质量听课评估抽查难以向你展现一个真实的课堂氛围,而恰恰相反,展现在“评估组”眼前的往往是浮躁、死气沉沉背后的精神焕发和纪律严明,而正是这一点已使“评估组”大为满意与振奋,说道:“这所学校的这个班级管理的真是太好了,不愧是一所优秀的院校,也不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而他们此时已被课堂的表面现象所深深欺骗了!理论联系实际及当前最为前沿的时政和形式政策变化、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情境式团队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及融洽沟通的氛围、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综合式互动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是我们需要去做到的,也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弹活这一沉闷的教学气氛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

广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态最能准确与真切得反映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而相对而言,教师与家长的感受要谦逊许多,这其中的道理想必大家都知道。-

韩寒说过这样5句话―-

“如果现在这个社会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全零分,连开机都不会,我还是一个优等生,但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的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得跟母语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那我还是个很差的学生!”-

“数学就是做,不断做,做到你考试的时候发现试卷上所有的题目都做过,就行了!”-

“数学,我想我只上到初二就够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好,但可能越全面发展越是个庸才!”-

“学生给我寄来1份试卷,里面有一道题目是用我的文章作分析,问我的文章到底是选自以下哪个大赛―A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B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C新概念首届全国作文大赛,考试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单纯的语言的排序?”-

以上5句话都是韩寒说的,这5句话分别从不同的5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教育下学生所面临的现状,另外教学课堂的浮躁、沉闷和学生已经逐渐养成的“2面派”―(2面派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在班主任未来到班级之前―闲喷如潮,做什么的都有,在班主任进班或还没进班就开始有放哨学生报信:“老狼来了!快安静!”―马上班级就由狂风暴雨变成了风和日丽,纷纷翻开了课本假装看书,以此来伪装自己!其实学生此时半页书都没有看进去!还有一点,在抽查调研组来班听课时,之前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已经将提问的题目与场景演练了一遍(尤其适用于初中和高中),在听课时,班级展现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场景―浮躁、沉闷背后的精神焕发与纪律严明!)也是十分明显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我们每一位学生、教师和家长都知道,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转变是很困难的,但并非不可完成!没有一个彻底的好的改革方案、没有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没有权衡各方面利弊后的理智分析与验证,是不可能实施的,最近,国家的各项教育改革措施正在有效实施,无论是“校长实名推荐制”、“在高考中注入素质指标的考核与评定”还是“教育部的新课改”的出台,都很值得我们为之期待。 前段时间,重庆等各省市相关政府自行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而纷纷失败的例子再次证明了―单纯的学习负担减轻和刻意的全面素质培养是无法改变目前教育现状并实现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体制的,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与大的应试教育体制背景不变,其他任何方面的变革都将是徒劳!怎样从最关键的教育体制入手,在一味所进行的背考模式中注入真正意义上的素质考核点,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同时也要加大教师综合素质的评定),评定过程中坚持透明、互动、公开、公正的“企业绩效考核式”的原则,培养学生(包括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及相互沟通与讨论的热情,降低甚至抛弃单纯的以“成绩”、以“分数”这些刻意量化的指标评判学生能力的恶性的惯性思维,如当前企业日常经营中最为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型―平衡计分卡(BSC)一样,要将考核及评定的结果更为人性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将学生能力评定的单纯“分数化”,转变为更为符合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的素质教育的“人性化评定”,就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而具有了更为震撼的划时代的影响意义!当然按照这一思路,高考的考试内容布置和评价重点也会因此相应的优化!在这种背景下,分数只是一个参考性的指标,而高考的试卷内容也会注入更多的全方位素质考评及人性互动启发指引的题目,因此,学生们的应变、团队、沟通、协作、发散及创新思维、演讲及语言组织等各方面能力也会随之而自然而然的同步得到提高!

高考体制是中国应试大背景下的必然环节,可以这么毫不夸张得说―高考体制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来科举考试制度的延续,只是现在的高考及应试教育对学生们的负面影响较科举制度时大为减弱罢了,但其侵害也不可小觑!应试教育埋没了太多的中国人才、限制了太多的中国学生培养发展为人才、尤其限制了广大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诺贝尔奖屡屡与中国无缘,我认为这是中国的一种必然

篇15: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议论文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议论文

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到了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到了晚清时成了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虽然现在废除了科举,但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也一样吗?

八股文,破题,承题都有规定好的条条框框,根本就没有创造性,现在的作文也有字数、扣题、文体的一些硬性规定;回首过去,孔乙己由于时代的局限,在八股取仕的考场上名落孙山,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就连蒲松龄,戴震这样名垂于世的文学家、哲学家都未能考取进土;面对现在是一张考卷定成败的时代,有的人才可能因故会发挥不出来,成了漏网之鱼。国家因此少了许多有为之士;有些即使考上了,也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

在这知识的`时代里,要知道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正如xx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是应试教育却紧紧束缚了我们的创造性,作文成了新八股,学习靠记硬背,如此的教育,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吗?

当我们看到日本人也能拿几个诺贝尔奖时,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就不汗颜吗?就算是汗颜,恐怕中国再过几十年也不会有诺贝尔奖得主吧!制度一日期不改,素质教育就一日不能落到实处,中国的教育显然不能再墨守“三日考场”观念要更新,体制要改革,从根本上革除应试弊端,改变高考指挥棒效应。

可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了,但结果怎么样?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或者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肆无忌惮地搞“应试教育”这由上而下的改革谁在进行呢/听着中国先后喊出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面对一叠叠的试卷,才知道什么叫“可望而不可及”,这究竟是为什么?原来有的学校因为实行“素质教育”学生成绩,升学率,优秀率一落千丈。怎样才能即没有应试的弊端,又不会影响升学率,优秀率呢?

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李林子在《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提出:建立一套与现行教育休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质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让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竞争,并由市场(学生、拓生单位)调节,提高教育质量。

我也希望中国能实行双轨制,也希望“应试教育”能与其弊端来个漂亮的“吻别”!

篇16:应试教育的成因

应试教育的成因

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最大问题也许是应试教育。

几天前有同事问我:为什么国家不能将所有的应届学生都招去读大学呢?不就解决了应试教育问题了。

我说,都上大学,还是有问题,有人要上重点大学啊。

他说那就取消所有的大学,只剩一所北大。

我说,还是有问题,毕业后别人会问,你是在北大的北京校区还是杭州校区毕业的。

他又说,那就由国家统一发文凭,不提供任何差异信息。

我说,那还是不行,先别说有很多弊端,起码还有一个专业的问题啊。还是要考热门专业的啊。

为了考高分,学生消耗最美好的时间去做大量有害无益的事情。这是应试教育可怕的弊端。学生所以那么读书,不是因为热爱知识,而是考上好的大学。考上好的专业。上好的大学也不是因为他们爱知识,而是毕业了好找工作。上好的专业,也是为了日后的就业。否则,世界哪有什么好的和坏的专业呢。

据说在台湾,一般的大学生,不论毕业学校和所学专业,工作以后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我们的问题就在这里。社会上没有真正完全市场化,存在一些垄断行业暴力行业,现在最热门的行业是考公务员。政府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垄断行业,所以同样的工作量,同样的.学历,却是悬殊的收入差异,人们能不为进这样的行业就业,打破头。最后压力就转到教育中来。

如果说现在的教育是畸形的。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是畸形的

篇17:应试教育(exam-oriented education)

应试教育(exam-oriented education)

we might marvel at the progress made in every field of study, but the methods of testing a person’s knowledge and ability remain as primitive as ever they were. it really is extraordinary that after all these years, educationists have still failed to devise anything more efficient and reliable than examinations. for all the pious claim that examinations test what you know, it is common knowledge that they more often do the exact opposite.they may be a good means of testing memory, or the knack of working rapidly under extreme pressure, but they can tell nothing about a person’s true ability and aptitude.

as anxiety-makers, examinations are second to none. that is because so much depends on them. they are the mark of success or failure in our society. your whole future may be decided in one fateful day. it doesn’t matter that you weren’t feeling very well, or that your mother dies. little things like that don’t count: the exam goes on. no one can give of his best when he is in mortal terror, or after sleepless night, yet this is precisely what the examination system expects him to do. the moment a child begins school, he enters a world of vicious competition where success and failure are clearly defined and measured. can we wonder at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drop-outs’: young people who are written off as utter failures before they have even embarked on a career? can we be surprised at the suicide rate among students?a good education should, among other things, train you to think for yourself. the examination system does anything but that. what has to be learnt is rigidly laid down by a syllabus, so the student is encouraged to memories. examinations do not motivate a student to read widely, but to restrict his reading; they do not enable him to seek more and more knowledge, but induce cramming. they lower the standards of teaching, for they deprive the teacher of all freedom. teachers themselves are often judged by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instead of teaching their subjects, they are reduced to training their students in exam techniques which they despise. the most successful candidates are not always the best educated; they are the best trained in the technique of working under duress.

the results on which so much depends are often nothing more than a subjective assessment by some anonymous examiner. examiners are only human. they get tired and hungry; they make mistakes. yet they have to mark stacks of hastily scrawled scripts in a limited amount of time. they work under the same sort of pressure as the candidates. and their word carries weight. after a judge’s decision on you have the right of appeal, but not after an examiner’s. there must surely be many simpler and more effective ways of assessing a person’s true abilities. it is cynical to suggest that examinations are merely a profitable business for the institutions that run them? this is what it boils down to in the last analysis. the best comment on the system is this illiterate message recently scrawled on a wall: ‘i were a teenage drop-out and now i are a teenage millionaire.’

教师:我们也是应试教育受害者

不要让教师聘任制强化应试教育

心得体会范文格式

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格式范文

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

心理学心得体会

110宣传工作心得体会

应试教育心得体会(整理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应试教育心得体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