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习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02 08:04:18 作者:fuuuuse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uuuus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于学习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于学习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篇1:于海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于海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我公司按照集团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向于海河同志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于海河同志的生平简历,于海河同志的感人事迹。于海河工作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平凡又感人,令人潸然泪下。

于海河同志一生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求真务实、敢于担当,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用模范的行为和有限的生命实现了对党的誓言,充分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是党员队伍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时代先锋。

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时刻向于海河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把崇高的理想追求融入到本职工作中,改革创新,积极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学习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实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作为公司财务负责人,我要学习他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爱岗敬业、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深入实际、办实事、求实效,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以“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学习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牢记“两个务必”,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勤俭节约,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苍山不语,自有它的崇高;大地不语,自有它的辽阔;松柏不语,自有它的挺拔;太阳不语,自有它的热烈。于海河,就是这样一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基层干部,却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诉说着他的不凡,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他用生命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他用生命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

篇2: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

做教师应“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

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

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

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是立体的,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篇3: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心得体会

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多年,上了近两千节的公开课,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在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当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于漪老师是资深特别老的老教师,但是她却能践行素质教育,这是令我惊讶也是非常值得我去膜拜的地方。新生教师和资深教师在讲课的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资深教师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新生教师则特别注重课堂上与同学们的沟通,互动,但是,于漪老师作为高龄教师,却可以践行素质教育,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告诉了我们,践行素质教育应作为教育的一种理念。教师要始终以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追求。

看了关于于漪老师的照片和视频,她总是面带着微笑,眼神里总是能透露出一种和蔼与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定。于漪老师在接受访谈时,她的言语也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文雅与作为教师的自信。她的教书育人理念,告诉我要目中有人,作为教师,眼里要看得到学生。她有自己的教育艺术,在我看来,她教的不是书,而是一本人生的教材。

篇4: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心得体会

两把尺,一把量别人的长处,一把量自己的不足,谦逊与成长是一名合格教师一生的主题,也是于漪老师用半辈子的教育生涯亲身传授给我们的道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是教书,更在育人!

言传身教,您做到了,

作为后人的楷模,您成功了!

未来的我们将走上您走过的路,我们也将尽己之能在教育的路上恩泽一片!

篇5: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于漪先生是当代师范生的榜样。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于漪先生的专访文章,她说“教育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诚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懵懂的生命,除了给予启蒙教育的父母之外,教师便是是培养生命的看守人。耄耋之年的于漪先生站在了教育的制高点,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的理念。

或许终其一生,我们都不及于漪先生的万分之一,然而在教师这个行业上,无论如何,我们都应竭尽全力,用自己微弱的灯光,给学生带来方便。

篇6:“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心得体会

“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媒体这样介绍于漪老师,她说:“选择了当教师,就选择了高尚。“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师,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上最受人尊重的职业;原本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在大众眼里有类似的地位,然而这些年被尖锐的医患矛盾冲击不小,但当提到老师,我们心中还是充满感激与尊重。

“选择了当教师,就选择了高尚”。于漪老师的话真的可以作为我们师范生的一种内心的准则,让自己可以真正的审视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初心

篇7:“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心得体会

做教师,身教永远重于言传

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清醒地认识自己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

《论语·子路》篇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经常和年轻教师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

教师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你整天和学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前提。

有一次批改作文,对面坐的是个语文老教师,他看我写睡着了的“着”字,羊字头下面一个目,我把羊字头断下来了。

他看到了,就对我说:于漪,你要知道,你写错了就会影响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

这样的教导,我真是刻骨铭心啊。从此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篇8:“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心得体会

做教师应常备的两把尺子

做教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教师应该要有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

每次开教研组会,我都拿本子记。每个人思考问题都会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听,认真记。教师要学会借脑袋,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要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

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每一次课上下来我都有“教后”,每堂课都要反思。

“教后”记两点:

一是记学生的闪光点。

当孩子学习全神贯注的时候会超水平发挥,往往超过我备课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孩子创造的火花,我就会把它记下来。

二是记自己的不足。

不管备课的时候多么认真,但是当孩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准备总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因此我就记下自己的不足,这样长期下来就掌握了教与学的规律。

篇9:“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心得体会

三尺讲台育桃李, 一支粉笔半辈人生。虽是耄耋之年,但于漪老师依然在讲台上用一根粉笔谱下春秋。我知道,学生时代的她对语文就入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所以,当了语文教师的她必定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对待自己的这份事业。都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热爱也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我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就是生命不息,热爱不止吧。于老师说过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学生心中才有你的位置。这也告诉了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责任是培育学生品德,传递他们知识,我肩负着的事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希望我日后也能像于老师一样做一名合格称职而又深受爱戴的人民教师。

篇10:于海俊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五大国有林区之一,林业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大兴安岭的46%;森林面积8.17万平方千米,活立木总蓄积8.87亿立方米,森林蓄积7.47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国有林区之首。

今年6月下旬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地普遍高温干旱,持续少雨且雷电频发,仅6月19日当天就发生18起火灾。

6月19日下午,于海俊带领60名专业扑火队员紧急奔赴上央格气林场47沟附近起火点,指挥灭火后,在排查余火和布置火场倒木清理等工作的过程中,一根过火的站杆意外被风刮倒,砸中了途经的于海俊。

“当时,他手里仍然紧紧地攥着GPS定位仪。”护林防火管理处副主任郑晓强说,“我们都知道,每次到火场扑火,于局长都会用随身携带的GPS测量拐点,然后将拐点的坐标标记在地图上。每次扑火返回后,他都会系统整理扑火过程中的各种经历经验,对掌握的火场山形地貌、植被特点等数据进行比照分析,研究总结各种不同火场林火形成和演变发展的科学规律。”

当晚23时30分,于海俊因抢救无效不幸殉职,享年56岁。

“于海俊完成了他一生的心愿。投身大兴安岭林区32年,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了这片林子,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文庆哽咽道。

于海俊,内蒙古翁牛特旗人,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选择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1月调任根河林业局。

有媒体这样评价于海俊:他56岁的生命历程定格在大兴安岭北部群山中一座无名的山峰,他从大兴安岭的最南端走来,走到大兴安岭的最北,用了整整一生的时间……

刘文庆告诉记者,于海俊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让青山常绿,家园更美”。

记者了解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时,于海俊负责并参加的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共有100余项,其中完成了“天保工程”设计32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完成论文、著作10余篇(部)。

“防火有界,扑火无界,无论是哪个局着火、谁分管的战区着火,我们就是一个目标,一条心,全力守护好这片大森林。”这是于海俊在根河林业局工作时,常常和扑火队员们说的话。

根河林业局护林防火管理处快速扑火队员范纪东哭着告诉记者:“于局长在根河林业局任职8年多时间,曾和我们一起在这座林子里风餐露宿、摸爬滚打……”

多年来,于海俊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林业工作经验,守护着这片绿色林海的生态安全。

据统计,201月至6月,于海俊带领扑火队扑救火灾12场(次)。

在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追授于海俊同志“自治区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中写道:于海俊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是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先锋,是信念坚定、许党报国、为民造福的杰出楷模,是新时代自治区直属机关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光辉典范。

篇11:于海俊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林业人,必须把改善林业局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担起建设美丽根河的历史使命,坚持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这是今年6月,于海俊给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局根河林业局的一份报告中的话。

6月19日,当地突发森林雷电火灾。作为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他身先士卒冲进火海。山火扑灭了,56岁的于海俊却因公殉职。

从1987年毕业到20,在林区的32个春秋里,于海俊先后7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来到大兴安岭林管局工作后,于海俊的第一站是森林调查规划院。在这里,他先后担任森林调查规划院规划设计室副主任、副书记、主任,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林业工程正高级工程师。国家启动一期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时候,没有模式可参考,于海俊带领规划院全体设计人员承担了各项工程规划设计任务。,于海俊被聘为全国森林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与编制了4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创造性提出“补植补造”概念及森林经营措施,并纳入编制《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培育实施方案》和检查验收办法中,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调任根河林业局副局长后,于海俊运用理论成果更好地推动实践。通过他的努力,根河林业局构建起“以林业局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为责任主体、以生态保护建设监测中心和森林资源监督机构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监管新格局,走出了生态保护建设良性发展的新路子。

于海俊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让青山常绿,家园更美”。据统计,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海俊在根河林业局工作期间,带领扑火队参加扑救火灾12场(次),其中援外扑火5场(次)。

篇12:于海俊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6月19日,于海俊最后一次救火,56岁的他倒在了挚爱的林海,将生命永远定格。那天下午,大兴安岭林区的上央格气林场突然发现雷电火烟点,片区分管干部恰好不在,十万火急之时,于海俊到防火办请命,“让我带队上吧!”随即,他带着60多名队员奔赴火线。经过几小时的奋力扑救,20时40分左右,火场全线合围。

“快来人!砸到人了!” 21时左右,正在清理余火的根河林业局护林防火管理办副主任郑晓强突然听到对讲机内传出呼喊,跑近一看,一根10余米长、30多厘米粗的过火站杆,重重地将于海俊砸倒在地。已处于休克状态的他手中还紧紧地攥着GPS定位仪。挪开压在身上的站杆后,郑晓强发现于海俊的左腿已经被砸碎,根本“拿不成个”。大伙儿赶紧用木头做了个担架抬他下山。

遍地是一人多高的偃松和灌丛,加上天黑和浓烟,走起来特别艰难。二十几个人戴着头灯在前面用油锯、砍刀开路,15个人轮番替换抬运担架。

下山后因救护车开不进来,还要再步行走一段简易公路。就在这最后一段路上,于海俊永远地“睡着了”。

汗水,浇湿了来路;鲜血,染红了归途。

殉职的前一天,于海俊还递交了一份学习报告:以“坐不住、睡不着、等不得”的紧迫意识,大力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学林、务林、忠于林;守林、爱林、殉于林,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于学习雷锋发言稿

于学习名言警句

学习心得体会格式

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于学习方面的名人名言

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于永枫

执行力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于学习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于学习的心得体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