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20 03:56:37 作者:不喝气泡水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喝气泡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援鄂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援鄂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2020援鄂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心得体会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尽管疫情肆虐江城,尽管黄鹤楼笼罩乌云,但我们依然相信,太阳一定会升起!”

昨天,一首由上海推么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上海人民大舞台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出品的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在腾讯视频、好看视频和西瓜视频等各大网络媒体上线后即迅速被转发,引起热议。新浪微博上,《四月去武大看樱花》一个小时达到过万阅读,朋友圈有近百条转发。

“早晨出门的时候,我看到门前的樱花已经开放,它告诉我们,冬天已过去,春天来了,我想大家期待的那一天不会太远。”3月6日,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在回答“武汉什么时候解禁?”时这样回答道。

丁向阳这一席话道出《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火了原因:期待武汉封城解禁,期待抗疫取得全面胜利,全国人民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能够自由出行(去武大看樱花),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军医,这次抗疫没有机会去前线,我们在后方要为抗疫加油鼓劲,文艺抗疫。”歌词作者、上海推么推文化传媒创始人涂建设如是说。据涂建设介绍,在《四月去武大看樱花》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中,从作词、谱曲、演唱、制作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鼓励和支持,这其中,有在武汉的老师、同学、战友,还有许多从未谋面的全国各地写手、歌手和音乐人。其中最令他感动的是原武汉大学学生合唱团团长李泉和上海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雷撼,他们不但亲自参与了这首歌的隔空录唱,还动员了校友和小伙伴们参与。

文艺抗疫,是位于“演艺大世界”的上海人民大舞台自疫情防控以来一直的行动。抗疫期间,人民大舞台的万众编剧上线了五部抗疫广播剧,受到了听众的好评。

这次参与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的制作,上海人民大舞台合唱团的团员们全部公益行动,男声主唱余争平是中央电视台军旅歌曲大赛金奖获得者,女声主唱李杰曾经随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过新年音乐会演出。他们都是戴着口罩出门参加公益演唱录制的……

“真的很感动,这么多歌手、音乐人和网友都义务参加这首歌的制作,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发光的一面,让我受到了教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统筹、90后推么推文化传媒音像部小编欧阳丹感慨的说。

“这歌越听越好听,越听越有劲!”

“这个MV听得我浑身充满力量!”

“身在武汉的我,这首歌既让我泪流满面,又让我感到温暖和充满信心,我期待着大家能来武汉……”

“做着社区防疫工作,又参与了公益歌曲的制作,这个春天有点忙,只为每个人心中的樱花都能绽放……”

“一首歌温暖一座城,每个音符都是不能复制的感动,愿这一段段旋律,能凝聚一座城的信念,集合整个中国的力量,鼓舞士气、形成合力,全力以赴、众志成城。”

网络上、微信群、朋友圈许许多多的留言,与其说是对《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的赞誉,不如说传递了一个共同心愿:苦疫久矣,抗疫必胜!

篇2:2020援鄂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心得体会

“你们在湖北要好好干,多向专家们学习!”“到了哪边,要做好自身防护,有空多联系!”“相信你们是最捧的,我们等你们平安归来!”……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在送完李红花、金玉梅作为江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出征湖北后,于2月17日上午,在该院门诊大楼门口再次举行欢送仪式,又将送出2名医护人员作为江西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支援湖北。区领导徐平华、医院院长曾发林及其他院领导班子成员、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共30余人参加欢送仪式。

此次支援湖北的两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区人民医院肾内血液科血透室护师杨晓芙,急诊科主管护师陈英,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当得知此次支援消息后,她们主动请缨,加入湖北抗疫一线的队伍中。

在欢送仪式上,徐平华表示:“现在,我们送别杨晓芙、陈英2位白衣战士,我有6个字三句话要说,第一句是感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第二句是希望。此次支援湖北对于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展示我们赣县区医务工作者良好形象的重要契机。希望我们2位白衣战士到岗后,服从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调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让湖北人民感受到我们赣南苏区人民的温暖;希望你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确保自身安全。第三句是祝福。祝愿我们的白衣战士能征善战,你们要一个不少的平安归来!

“今天终于要出发湖北了,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其实我现在的心情是比较平静的,因为我早就做好了准备,因为湖北那边情况也比较严峻,所以我希望能去了以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湖北那边的同胞一起共同的面对这个严峻的时刻,一起共度难关,在那边我会做好防护,尽力保护好自己,也请每一个关心我的朋友和家人,请他们不要过于担心。”杨晓芙对笔者如是说。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简短的欢送仪式上,她们告别家乡、告别同事、告别亲人,启程奔赴湖北,同全省其他地区的医护人员一道,将投身战“疫”一线。

在全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集中赴鄂的飞机上,陈英接受江西卫视记者采访时几次哽咽,感慨万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钟南山院士已经都84岁高龄,他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前仆后继,已经到了抗疫的攻坚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接力棒接过来,因为前面很多同志已经很辛苦了,日夜操劳、没日没夜,所以说到现在我就想流泪,相信我们到了那里,也会用尽我们的全力,支援湖北、支援随州!”

篇3:关于见证援鄂医护人员观后感心得体会

纪录片《见证》观后感

看完短片,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泪目,是感动、是敬重,也是喜悦。过去的一段时间,感觉好像做了一个长长的噩梦,还好有惊无险。我从未想到,有一天宅在家里会是对祖国最好的贡献,也从未像现在这样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与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透过短片,我们看到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个个蜷缩在地上暂得休息的身影;我们看到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逆行而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冲在前线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我们看到为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而日夜赶工,不计辛劳的工人,用爱搭建桥梁,日夜驰援运送物资的驾驶员;我们看到那些奋笔写下“请战书”、大喊“不问生死、不计报酬”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一个个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用小小的身躯与疫情赛跑。无数的“追光者”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他们把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放在心底,用一个个鲜红而又坚定的手印,表达着火热的担当与承诺;他们用最美的身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主动请缨,肩负起了身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何为“医者仁心”,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冲锋“疫”线的“战士”,更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我们定会以她为榜样,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头,知重负重,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力量、发光发热。

还好,春回大地,一切都开始复苏了,我们的英雄们都胜利凯旋了。昨天,武汉离汉通道全部开放,封城76天的武汉也终于回来了。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像你我一样的无数普通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伟大成果。我为祖国骄傲,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纪录片《见证》观后感

春节之际,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湖北、武汉沦陷为重灾区。危难时刻,42000多名医务工作者从全国各地紧急驰援,成为阻击疫情的主力军。由于防护需要,他们都戴着口罩和护目镜。为了铭记白衣天使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救死扶伤的英雄形象,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策划并发起了“影像记录工程”:为每一个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拍一张摘下口罩瞬间的肖像。

看到医务人员摘下口罩的照片,由于长时间佩戴医用装备,经历了连续多日超负荷工作,很多人的脸颊都过敏红肿了;有的为了抢时间救护病人,自己穿上了成人纸尿裤;为避免交叉感染,女护士剪掉美丽的长发,剃成光头;还有的鼻梁被口罩和护目镜磨出了血,着实令人泪目、心疼。但深深的压痕、疲惫的神态,挡不住医者之美;坚毅的目光,依然透射着必胜的光芒;年幼的孩子隔着防护栏探望几天没有回家的护士妈妈;有的还是20岁刚出头的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便学着像前辈一样,“以我所学,尽我全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

多难兴邦。无论面对洪水、地震、SARS疫情,还是遭遇金融危机、贸易摩擦,我们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一往无前,不懈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而不倒、濒临绝境而不亡,反而愈发强大,缘何?答案就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疫情发生后,北京年近八旬的老党员、小汤山医院设计者黄锡璆主动请缨赴鄂支援建设;湖南近300名医务人员踏上援鄂征途,许多人在“请战书”里写下同一个理由:“我是共产党员”……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有一群斗士心怀大爱,慷慨请战,逆行而上,报名去抗疫一线:“我自愿报名参加医疗救助团队”“我执行过抗击非典、援非抗埃任务,经过实战考验,我申请加入防控疫情队伍”“我在感染科工作了,可以胜任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放弃和亲人团聚的时光,无惧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冲锋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不计报酬,不畏生死,不讲条件,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奋战在抗疫战场上的忙碌身影,汇聚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中国力量!

纪录片《见证》观后感

一份份请缨作战书、一双双满是伤痕的手、一张张布满压痕的脸,他们就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援鄂医疗队有序撤回,他们是最大的功臣,我们要铭记医者的荣光与奉献,用关爱守护医者仁心。

“若有战,召必回”“穿上白大褂,就要像战士的样子”……疫情发生以来,包括军队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身披白衣、逆行出征,义无反顾奔赴湖北和武汉。他们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像“新兵”甘如意一样,每个人都在追逐爱党报国为人民的青春理想。他们用行动践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方舱医院”,他们与患者欢歌起舞;在重症病房,患者就是他们的亲人,陪伴一起看日落,共迎美好的到来。他们将英雄气概和战士担当写满战“疫”之路。

在抗“疫”前线,在急诊抢救室,在隔离病房中,青年医生们身处高强度和高密度的工作环境,面对的是突发急症和高感染风险,守卫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疫情的严峻没有让他们畏惧,重如泰山的责任没有让他们怯步,繁琐辛苦的工作没有压垮他们的意志,他们同人民一起前进、一同奋斗,扛起使命和责任。

他们战疫情、抢时间、救病人,口罩戴得久了,鼻梁被压得生疼,脸上也勒出了红肿的斑痕,长时间的低头弯腰用力,加上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爬满了他们尚显稚嫩的面庞,但在他们的认知里,没有苦和累二字,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秒针分针时针,因为他们知道面对疫情,时间就是生命!只有抢夺时间,才能守护好生命,他们用专业知识救死扶伤,用过硬素质冲锋在前,朝乾夕惕、靡有朝矣,用专业负责的医者仁心彰显青春本色,激扬青年精神。

篇4:医护人员援鄂抗疫心得体会

5日早晨,武汉的天空格外晴朗,医疗队驻地宾馆门前院子里也有许多医护人员在散步、聊天。李家宁医生也在其中,他说这几天特别关注天气,因为好天气能让这些远离家乡的队员心情好一些,这对已经来武汉9天,并且一直在高强度、高压力环境下奋战的医护人员来说,已经比较重要。

从7时30分开始,驻地通往医院的班车就一直忙个不停。由于三个病区的工作环境各有不同,医护人员的交接班时间也不能完全统一,疲惫下班和匆匆上岗,已经是医疗队驻地门前每天的固定景象。

就在4日晚上的医疗队小组会上,领队焦军东也特别强调:各位组长一定看谁有些“打蔫”就要立即重点关注。

“医疗队来之前我们医院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也专门制定了一个关于对医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案。”哈医大三院的领队孟庆威说,医院分几个层级建立了多个微信群,目的就是让队员时刻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

他们组有位护士来到武汉后,出现基础体温偏高的情况,并且担心不能参加援助工作。孟庆威、护士长张威、周春鹤三人就“组团”分期分批与队员进行心理交流。几次“话疗”下来,这名队员状况迅速得到恢复,在身体、心理都健康的情况下顺利进入医院病区并圆满完成任务。

前方后方相互配合开展心理干预,为疫区前线医护人员“聊伤”,已经成为各医院、各医疗小组的重要工作。

10时,记者如约接到医疗队于世寰医生的微信截图,内容就是哈医大一院医疗组为疫区前线医护人员“聊伤”专门建立的微信群的一些聊天内容,而这个群的主角,就是他们医院心理医学科的主任安刚辉。

聊天记录也记录了作为心理科专家的安主任,对两位医护人员的“聊伤”过程。

于世寰医生介绍,来到武汉第四天,组里就出现了两个心理“病例”:一个是失眠的,每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还有一个是焦虑的胸闷,老担心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上肺炎了。“安老师通过微信群首先给两位进行了专业的心理疏导,并且让两个人增加些运动调节。”于世寰说,由于安老师的及时干预,目前两位队员已经恢复正常。

11时,记者在受援医院11楼病区见到正在和医生们开碰头会的李家宁。

“我们刚才还讨论了怎样对一些年轻医护人员进行疏导的事儿呢。”李家宁说,要想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首先要理解他们。

“他们远离家乡八九天了,想家想亲人非常正常,尤其微信中看到孩子、爱人、父母甚至还有爷爷奶奶的照片,出现心理问题,谁都能理解。”李家宁说,而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年长的医生就要及时站出来,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微信聊天方式交流,我们就在群里用最真切而诙谐的语言,用自己积攒的经验,为这些人“聊伤”。

午饭后,由于天气不错,一些队员在医疗队驻地酒店院子里散步。而几个医疗组的组长,也都在这个时候对自己的队员进行“话疗”。几句真实的关心,几句鼓励的话语,就会让这些医护人员轻松许多。

“不光各医院后方有为前线医护人员专门准备的心理干预团队,我们学校也有心理干预热线,也准备推荐给队员们。”领队焦军东说,做这些的目的,就是让这些高压状态下的医护人员,能够不背上心理包袱轻松上阵。

15时,记者采访回到驻地,驻地门前院子里的阳光一直很好,而负责感控工作的姚源医生,也一直在酒店门前坚守岗位。她说,有时间我就会晒晒太阳,因为从感控的角度来讲,紫外线对病毒有非常好的杀灭作用。而对我们队员来说,多享受一些阳光,就能让我们的心理更加放松。

篇5:医护人员援鄂抗疫心得体会

2月24号,市委书记张新文看望慰问我市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家属代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援鄂及全市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及其家属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志刚参加活动。

张新文先后来到我市援鄂医务人员杨冬霞和许檬的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仔细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向全力支持配合援鄂抗疫医务人员工作的家属们表示衷心感谢,并送去慰问金。杨冬霞是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副护士长,目前在黄冈蕲春人民医院;许檬是市二院护士,目前在黄冈武穴人民医院。

张新文说,因为防控疫情和救治的需要,我市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积极响应号召,奔赴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充分彰显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操守,体现了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职业担当精神,他们不仅是家庭的骄傲和榜样,更是全市人民的榜样。市委、市政府始终是前线医务人员的坚强后盾,将确保奋战在一线的医疗队员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抗击疫情工作。希望家属坚定信心,继续支持前线家人的工作,照顾好家庭,迎接她们凯旋。

篇6:医护人员援鄂抗疫心得体会

自湖北省武汉市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来,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支援武汉抗击疫情。1月27日早上9点,市人民医院为四名即将奔赴武汉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举行出征仪式,他们将与武汉人民一道一起战斗,共克时艰。

此次代表市人民医院出征的四名医护人员都是该院的骨干力量,他们分别是: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孝飞、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士张飞鹏、呼吸内科一病区护士唐佳佳、呼吸内科二病区护士刘璐璐。

据了解,市人民医院四名医护人员将与省内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安徽省第二批医疗队,援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每批次医疗队需要医务人员145名,后备护理人员50名。

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邓华介绍说:“湖北是这次疫情的重灾区,目前武汉各家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国家卫健委动员各省、市医护人员支援。我们医院的四位医护人员踊跃报名,希望他们能为湖北抗击疫情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希望他们能早日平安归来。”

目前,这四名医护人员已抵达武汉,投身于疫情防治工作。

篇7:医护人员援鄂抗疫心得体会

3月4日,县委书记黄波率队看望慰问援鄂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属和关岭县九头坡救治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并送上慰问金,向奋战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表达敬意,县卫健局和县医院的相关负责人陪同慰问。

在县医院,黄波对九头坡救治医院的医务人员不分昼夜、不辞辛劳坚守在疫情防控工作前沿,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要求,医院要重视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措施的落实,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科学防护和疫情应对培训,医务人员在防疫工作中一定要加强自身防护,要注意劳逸结合,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共同渡过难关。

在与援鄂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属亲切交谈后,黄波表示,一线医务工作者是这场防控战役中的最美逆行者,默默奉献的家属就是一线医务工作者最坚强的后盾,此次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们迎难而上,舍小家、顾大家,不畏艰险奔赴疫情防控最前沿,他们的行为离不开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关心关爱广大医务人员及其家属,帮助解决困难问题,让前方将士心无旁骛与湖北人民并肩作战,努力战胜疫情,早日取得胜利。

篇8:援鄂医护人员战疫情心得体会精选

3月7日下午,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40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天津、江苏、海南援鄂抗击疫情工作情况。

据天津市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对口支援恩施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小宁介绍,天津市坚持前方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先后分10批抽调了1162名医护人员援驰武汉,迅速展开救援。

“在武钢二院,第一医院,中南医院三家定点医院和江夏、江岸等四家方舱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多专业协同,尽全力救治,累计救治患者1197名,出院617名。”王小宁说。

篇9:援鄂医护人员战疫情心得体会精选

3月1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任守云一行来到县人民医院,向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和三名援鄂白衣战士家属送来了五万元慰问金,并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在成学华、刘月云、李凤娇三位援鄂医护人员家中,任守云为家属送上了慰间金,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对他们甘于奉献,勇做坚强“后盾”的行为表示敬意,希望他们能继续照顾好家庭,让三位白衣勇士在前线无后顾之忧。

任守云希望县人民医院要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加大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关心力度,在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休息、生活等方面给予更多照顾,和全县人民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慰问中任守云表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县医护人员临危不惧,无私奉献,体现了祟高的职业道德和大无畏的精神

给大家树立了榜样。同时,任守云还町嘱一线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为战胜疫情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10:援鄂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个哲理,在医护人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陷阵的英雄,是他们用坚毅无畏的力量阻挡住了病毒的侵袭;回到生活,他们是邻居家的孩子,是幼童的父母,是再普通不过的丈夫、妻子。但正因为普通,在紧急关头的挺身而出,于危难时刻的无私奉献,更显得弥足珍贵。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冒风险到抗疫一线工作时,很多医护人员的回答是,“这就是我的工作”。此时此刻,这句话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奔赴武汉与前期驰援医护人员汇合的路上,一位中日友好医院的医生微笑着比出胜利手势;甘肃民乐县,一位“全副武装”的医生充满信心地打出“OK”手势;首批6家医院的121名医护人员组成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同事们目送他们出征……一幕幕动人瞬间、一个个真切的表情,记录下医护人员迎难而上的勇毅担当,他们是这场战役中的英雄。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身患疾病时,医护人员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往往就能缓解心中的不安和压力。反过来,患者的一句感谢,也足以拭去医护人员一天的疲累。医护人员与患者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就能筑起抵御疫情的坚固的钢铁长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要靠精湛的医术、严密的防控、扎实的保障,更要依靠众志成城的精神、团结一致的劲头。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没有什么比支持和信任更能带来安慰;对于患者和普通民众来说,也没有什么比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的付出更能带来安全感。

一名护士在采访中被问及名字时,她回答,“名字就别播了,因为怕妈妈看见会担心”。担心的又何止是家人,在这场与病毒的搏斗中,医护人员的安危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关切。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安全了,我们距离战胜疫情,就更近了。

篇11:援鄂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

从控制传染源、救治被传染者,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正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让人类面对传染病不再束手无策,拥有了守护健康的法宝。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也是战胜困难挑战的有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的叮嘱,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防治的要求,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管理措施越科学,精准防控越到位,阻断疫情就越有力有效。把科学有序的防控要求落到实处,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能得到有力保障。

疾病与人类始终相伴随,威胁着人类健康,但人类只要恰当使用科学武器,就能程度降低生命代价。无论是非典、甲流还是新冠肺炎,我们对它们的科学认知有一个过程。抗击非典时一些人最初认为致病因素是衣原体,最终发现是冠状病毒。对付衣原体,抗生素就管用,而对付病毒,则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由此而言,防控疫情不能偏离科学的轨道,不能脱离对生物规律的把控。

“这是一个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是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形容新冠肺炎疫情。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必须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修订更新到第五版,出院患者在不断增加,我们完全可以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医护人员不辞劳苦、科学救治,努力完善诊疗方案,提高收治率治愈率;广大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攻关,加快病毒溯源等研究;各条战线扎实做好预防、控制和保障工作,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些都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科学支撑。

战胜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尊重科学、相信科学。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对大多数人而言,关键在“防”。加强病例排查,做好居家隔离观察,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就有必胜把握。科普宣传有助于克服因疫情导致的不安焦虑情绪。让科学防疫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使人民群众懂得用科学态度对待疫病、用科学手段防治疫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病毒固然可怕,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谣言和恐慌。”不信谣、不传谣,坚持做到科学抗疫,切实加强科学防控,我们必将取得战“疫”的胜利!

篇12:援鄂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

在防控新冠肺炎的斗争中,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展现了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面貌。这种壮举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时代闪光,是医德精神的时代闪光,也是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

所谓红医精神,即“红色医生精神”,它源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红医精神是在人民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战争年代里,广大医务工作者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了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技术优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他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红医精神的本质内涵。

红医精神在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为广大红色医生抢救红军和人民群众生命发挥了重要精神支持作用;红医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为保卫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同样,红医精神也将继续鼓舞新时代的红医传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用他们无声的行为深刻诠释着红医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在无数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奋战中,在人民生命安全的危机时刻,红医精神依然映射出它固有的时代价值、精神力量。

红医精神为战胜疫情提供精神引领。红医精神所蕴涵的不怕牺牲,坚定理想,追求胜利的信念,是战胜疫情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红医精神为战胜疫情提供道德支持。广大医务人员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道主义的初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顽强拼搏,与时间赛跑,挽救人民的生命,维护人民健康的价值诉求,体现了弘毅精神,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道德内涵。

红医精神为战胜疫情提供精神动力。广大医务工作者汲取先辈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气,激励自己,努力拼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竭尽全力,坚守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疫一线,直到最后胜利。

新时代,新作为。中国医科大学主动担当作为,牵头国内9所医学院校(部)联合编写了《红医精神概论》的教材,从理论、历史、实践及文化逻辑的视角,对红医精神做了挖掘、梳理和概括。旨在为赓续红医精神和弘扬红医精神,提供学习资源。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医务人员的顽强阻击下,病魔必将被降服,胜利不久将会到来。

篇13:2020感谢援鄂医护人员的心得体会精选

飞越9619公里,中国专家组一行抵达意大利。中国援助意大利,意大利罗马A线地铁站Re di Roma附近的小区响起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并有人大声高喊“GrazieCina!”大国胸怀正在影响着世界。

四川专家主动请缨支援意大利,源自一颗感恩的心。1988年,意大利政府无偿援助四川建立最大型的急救中心;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意大利红十字会及医学会派14名急救专家驻扎四川绵阳重灾区,900多个伤员在意大利专家的指导下转危为安。四川人民一直拥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当四川的三个专家主动请缨赶赴意大利,浓浓的“川味儿”里尽散发着民族之美、中国之美,更彰显了中国人的气度与涵养。

壮士出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感恩回报的“中国情怀”。

四川人民一如他们闻名遐迩的火锅那般豪爽热情,表达感恩的方式说一不二且坦率赤诚,壮士出川是主动请缨,行动速度好比“充电小马达”,疫情初期,火速支援武汉,刚从武汉退下阵来,便能立即出征前往意大利,这就是“霸气”。“霸气”是因为有底气,底气是因为怀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感恩”与“善良”会薪火相传,9年前来自祖国大江南北、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支援驱走了灾难带来的恐惧,点燃了四川人民的希望,记忆定格,但感恩和爱却一直传承,给了一代代人负重前行的责任。中国人的感恩文化由来已久,“礼仪之邦”的感恩是礼尚往来,更是落实到报恩这一具体行为上,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是为“孝”,感谢知遇之恩是为“忠”,感谢救助之恩是为“义”,大疫当前,四川人民的这份“回馈”是中华儿女感恩情怀的莫大体现,让世界都知道,我们是懂得感恩的中国人!

诚意相助,雪中送炭患难见真情,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国美德”。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发展,意大利疫情也越来越严重,他们向中国提出援助申请,“疫情无国界,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应对,我们愿意和意大利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这就是中国给出的答复,迅速组织医疗小队赶赴意大利,这就是中国给出的行动。诚意相助、大爱无疆,中国抗“疫”刚刚取得初步成效,在中国自身对医疗物资等也有较大需求的情况下,就能做到立即给其他身处疫情中的国家提供援助、无私奉献中国抗“疫”经验,这就是大国担当和情谊。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面对“紧急求援”的意大利,中国没有“袖手旁观”,滴水之恩需铭记,更何况是雪中送炭,40多天前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中,同样也收到来自全球许多国家的“倾囊相助”,世界给了中国“善意”,中国也将这份“善意”继续传递下去,中国正在竭尽所能向世界诠释何为中国美德!

侠之大者,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这是顶天立地的“中国担当”。

全球战“疫”,让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正如四川专家梁宗安在“出征”前说到“疾病控制方面主要是管好人的问题,以及重点救治危重症病人的问题,可能有很大相似性,中国的经验可能是对意大利有用的”,中国的抗“疫”举措将会向全世界传递战胜疫情的强大决心和坚定信心。疫情面前,全世界各个国家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侠之大者,不仅仅是为国为民,更是为全人类。中国在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重要贡献,中国在战“疫”中的经验就是为全世界战胜疫情争取黄金时间。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战“疫”中体现出来的速度、效率与规模都为全球应对疫情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提供帮助、团结协作、共渡难关,让世界都看到了顶天立地的中国担当!

援鄂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

给援鄂医疗队的回信观后感

学习援鄂医疗队员最美男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感想精选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心得感想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心得体会

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援疆感言

个人对口支援工作计划

弘扬抗疫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学习援鄂医疗队事迹心得

援鄂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心得体会(合集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援鄂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心得体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