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援鄂医疗队员最美男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时间:2025-03-31 03:39:08 作者:蟠桃会 先进人物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蟠桃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学习援鄂医疗队员最美男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学习援鄂医疗队员最美男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希望您能喜欢!

篇1:学习援鄂医疗队员最美男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现有100多名护士,男护士只占其中五分之一左右。这次虽然大家都报了名,但院里还是优先选择了4名男护。高伟认为,院里可能考虑到男护的平均工作年限更长,应对突发状况的体力和心理能力更强。

男护士抑或女护士?这一对比不止于疫情期间,更曾困扰着男护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同。

高伟上学时,第一志愿报的是医学影像,后来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最开始感觉护理都是女生学的,自己挺没面子,家里也劝我说要不你复读吧。”不过高伟最终还是顶住了压力,随着学习、实习到工作,以往的观念悄然转变。

郑智宙也有相似的经历。上大学时,他所在的护理专业要接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四个大项,可当学习妇科课程时,他和其他男同学都显得比较窘迫。

“大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终归要遇到这些,假如有一天一位女病人在你面前晕倒,难道因为是女性就不施以援手吗?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病患面前就没有性别之分。”授课老师的一番话让郑智宙记忆犹新,他逐渐放下思想包袱,还拿到妇科学班上的最高分。如今,这也不再是他工作中的绊脚石了。

“外界可能普遍觉得,男性在护理中没有女性那么细心、耐心。”顾德玉并不赞同,他表示,像“板寸男团”一样的男护群体,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

顾德玉举例说,很多肺炎病人需要俯卧位休养,也就是趴着睡觉,这样能减轻肺部负担,恢复肺功能。因为患者身上插管,有很多医疗器械,给他翻身时可能要五六个人同步操作,这在体力上对护士的要求很高。同时,在生理和心理上男护面对高强度压力和生死离别时,抗压能力更强。

不过,谁也不能否认,在“板寸男团”前线奋战的71天里,在他们后方的另一半更多地承担起了对家庭的责任。

郑智宙出征后,女儿换尿布、喂奶、哄孩子的事都得甩手给宝妈。“从我私心来讲,肯定不想让他去,因为第一次当妈妈,希望他能时刻在身边呵护我和女儿。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家属,我完全支持他的决定,生命高于一切。”郑智宙的妻子也是一名护士,她能理解爱人的选择。

她说,现在媒体说他们是英雄,我更希望他是一个好爸爸。但如果再选择一次,我还是支持他去。等孩子长大后,他可以把疫情期间的难忘岁月讲给她听,相信在女儿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个好爸爸,更是一个英雄。

篇2:学习援鄂医疗队员最美男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4月27日,记者来到郑智宙的家。前一天,郑智宙和其他三位男护一样,结束了从武汉返回南京后的14天隔离观察。同行的摄像记者建议他摘掉口罩面对镜头,郑智宙这才脱掉口罩,还从兜里掏出一张证明,上面盖着社区和医院的红章。

早在年前,获知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后,中大医院就预先给医护人员做感染防控的专题培训。所以,当接到院里的援湖北倡议时,郑智宙和同事们并未感到事发突然。

“也没交什么请战书,护士长在微信群发了个召集倡议,一时间几乎所有人都把名字发出来,像接龙一样。我反正不是第一个,但看到信息就接了上去。”郑智宙说,没激动也没害怕,就感觉自己该去前线做点什么。

中大医院发出倡议时是2月1日,当晚个别医护人员还值了夜班,第二天就随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了。

四名男护中,有三名已晋升奶爸,只有顾德玉还单身。年前,顾德玉回了一趟安徽老家,烫了个时兴的发型。舅妈还给他介绍了个漂亮女孩相亲。本约好第二天见面,不凑巧的是,院里一个电话通知大家回南京集结,准备支援武汉,顾德玉没想太多,火速返回,相亲就此也没了下文。

顾德玉发质比较硬,平时都通过烫发软化,打理出造型。“打记事起就没剃过板寸,当时还纠结。但想到去武汉后,头发太长,每天要花太多时间清理,穿防护服戴帽子也不方便,甚至容易被病毒附着。”

想来想去,顾德玉和三位同事最终还是决定剃板寸。过年期间,理发店都没开门,他们就请院领导和同事们帮忙“操刀”。

剃头发、交接班……因为走得匆忙,医护人员几乎没时间收拾个人物品。留守院里的同事便七手八脚地为他们整理行囊。

郑智宙清晰记得,自己就从家拿了三件个人物品:身份证、手机、充电器。“院里给每人发了个行李箱,塞得鼓鼓囊囊的。等到武汉打开一看,好家伙,百宝箱一样,拖鞋、口罩、消毒洗手液甚至连指甲刀都有。”

篇3:关于学习援鄂战“疫”的“最美男护”心得体会

抵达武汉后,“板寸男团”一同被派往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在重症隔离病房里,四人每天要面对的是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很多都伴有基础性疾病和复杂的并发症。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充当三个角色——护士:观察病情变化,按医嘱给患者做治疗;护工:患者的日常作息饮食,大便小便、翻身拍背,所有细致入微的照料;保洁:顺带做好病房日常清洁工作。

“网上流传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一个月花一万八雇保洁,这很真实。风险很高,确实很少有人愿意干。有的保洁一天就上四个小时班,早上来一趟就回去,人家也担心。”顾德玉说,他完全能理解,大家都有家人,自己能在病房里多担一份担子,就能让别人少冒一分风险。

穿防护服的滋味不好受,而且一穿就是四到六个小时。“那感觉,就像贴身穿着雨披,工作时好比在大雨里跑步,外面和里面都在下雨,透不过气来。”由于长时间闷热出汗,郑智宙的手、脚、大腿内侧都起了疹子。

“刚到武汉时没经验,工作前水喝太多了,中间就容易出汗、想上厕所。后来进入病区前4个小时不吃东西、不喝水,不用上厕所,汗也少很多,加上再涂一点药,湿疹慢慢好了。”郑智宙和同事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宝贵的时间留给病患,有的医护人员甚至还随身准备了成人纸尿裤。

高伟告诉记者,平日里给血管穿刺不戴手套,很顺手。但在武汉隔离病房,最少要戴三层橡胶手套,找血管就没那么清晰,生怕一针扎不进去。

让高伟难忘的是,有病人嘱咐他说,你慢慢来我不怕疼,当心扎到自己。在那种情况下还能考虑医护人员的困难,听到这话时高伟一时哽咽,竟说不出话来。

对四位男护来说,他们不仅要负担患者的病情护理、饮食起居,更要给没有家属陪伴的患者予以心理抚慰。

在顾德玉的印象里,他接手的一位病患胡女士,大年初一就被送医,因病情变化,辗转了好几家医院,家属已然联系不上。当时她戴着呼吸机,使用镇静药,无法正常交流。直到4月2日拔出插管,才能自主呼吸、说话。当时顾德玉就想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她家里人。

“病历上找不到家属联系方式,胡女士一连报了3个她老伴的电话,都是错的,直到第4个才打通。一句话没说完,电话那头另一位老人早已泣不成声。”后来老人告诉顾德玉,自己两个月来第一次得知老伴的消息,他心里非常挂念,但又怕接到噩耗,生怕是社区或是殡仪馆通知他去料理后事。

顾德玉接手的另一位54岁男性病患,刚入院时呼吸困难,下床走几步就要大喘气,对医护人员也极不信任。“用南京话讲,比较‘夹生’,要求很多,动不动发脾气,讲道理也不听。让他在房间里戴好口罩、关上门,他偏要对着干。”顾德玉说,面对性格急躁的病患,他们尽量少说多做。

经过精心救治和护理,约三周后,这位患者康复了,出院时他想和“板寸男团”合影留念,并说了很多道歉和感谢的话。“我们在病房里拍了小视频,他举着小国旗说要唱一首《歌唱祖国》感谢江苏医疗队,感谢国家。”顾德玉说,听他中气十足地唱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那一刻,大家眼眶都湿润了。

在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援湖北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接管的中法新城院区重症隔离病房内的77位新冠肺炎患者,最终全部康复,无一死亡。

“在武汉两个多月,说不想家是假的。”出征前,郑智宙的女儿还不满两个月,在武汉时,他几乎每晚都要和家人视频通话。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确诊数据的变化,刚到武汉时数值不断上升,后期开始下降。三四月份时,心里开始盘算什么时候能回家。盯着确诊数字今天降500,明天降1000。感觉每治愈一位患者,我们就离家更近了一步。”

篇4:学习疫情防控援鄂医疗队员先进事迹心得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身为一名中国青年所肩负的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通过收听收看每天的新闻报道学习到了医护人员在一线抗“疫”时的不惧艰辛,看到了公安民警在各道口的坚定值守,外卖小哥为城市运转的点点付出,以及每一个普通的人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的种.种努力。

同为中国90后青年,虽然不能亲上前线,我想我们能做的也有许许多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社区进行志愿,为一方的防疫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者在家中认真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为将来国家需要我们用专业知识贡献力量时做好准备。而其实,我们每个人要做的都很简单,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身为一名大学生,在疫情面前,减少出门,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就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疫情无情,人间又爱!在这场疫情中有无数的平凡人让我们泪目,有人为吃不惯米饭的援鄂医疗队送去10万个大馒头、有人为酒店医护人员送去最新鲜的蔬菜、有人为医护人员送去爱心午餐、有人捐出自己费劲周折买来的口罩、有人专门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无数平凡人用自己的力量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国难当头,举全国之力共克时艰是每个中华儿女在国难面前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

春天已经来到,冰雪渐渐融化。我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带领下,我们一定很快便能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相信,疫情终会结束,经历过战“疫”的中华儿女一定会更加勇敢坚强!

篇5: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除夕夜,一条集结的命令把许多中国共产党员从团圆饭前带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全国各地面临的战“疫”,许多共产党员纷纷写下了“请战书”,要与新型冠状病毒一战到底,而你们屹立在曙光前的身影、穿越风雨的背影却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白色战袍包裹着初心,驰援向疫情的一线

“医者仁心,义不容辞,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责任所在,我们请求出战。”当你披上白色的战袍时,你已经背上了与“死神”抢人的使命,你们屹立在病床前鼓励着患者,而自己的眼眶早已湿润。“我们共产党员冲到第一线”!挥手告别,无所畏惧,你选择了当一名“逆行者”,为了争分夺秒,你们穿上了纸尿裤,剪去了缕缕青丝,只求能够在鬼门关上再拉回一名同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们的同僚在一线感染了,你们却逆行驰援最危险的战场,奋战一线,冲锋陷阵,只为践行入党誓词。钟南山院士、董宗祈教授、张定宇院长……你们接续奋斗的身影“真美”,请你们保护好自己,我们都在等待着你们的凯旋归来。

一副口罩印下了担当,屹立在防控的前线

一副口罩在你们红红的脸颊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印痕是担当的痕迹,口罩遮挡住你的脸孔,却留下了你最美的身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里,谁也不是“局外人”“旁观者”,共产党员更应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发挥先锋,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大年初一,你们接下“军令”,守在了每个高速路口,只为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凌晨时分刺骨的风雨袭击了你的阵地,你们依然挺拔着屹立在防控的前线,留下了敢于担当的身影。秉持着“生命重于泰山”主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步入了每一户家庭,切实做好防控宣传和疫情监测、全面排查等工作。

二万护目镜传递使命,冲锋无硝烟的战场

“今天晚上一定把2万套护目镜运到这里!”这是总理在武汉考察疫情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承诺,护目镜交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手中传递着它的使命。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一个党员就是一面党旗,你们正在火神山、雷神山夜以继日奋斗,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上高高飘扬。

一张红色的倡议书、每次苦口婆心的解说,只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联手御敌,携手共进,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坚强堡垒。“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待春暖花开时,樱花灿若云霞的武汉必定是生机勃勃、万物复苏,而您屹立在曙光前的身影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牢记,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医护人员援鄂的感想

有人将这个特殊的寒假比喻为“一堂公开课”,一堂有关生命、科学、责任、奉献、坚守的公开课。

在这堂“公开课”上,让孩子们学习什么、体悟什么,需要家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共同思考、共同努力。而这份思考与努力,关乎一代人成长、关系国家未来。

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素养。在一场充满未知的战“疫”中,面对挑战,需要具备遵循科学规律,基于事实做判断的逻辑思考能力与甄别真伪、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鼓励广大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升科学素养,鼓励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生态,树立科学积极的生态观、生活观和生命观。

懂得责任、坚守与奉献。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责任”“坚守”“奉献”等往日里对于孩子来说略显抽象的词,一下子变得具体而生动。多少老师牵挂、惦念每一个学生,用严谨细致的工作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多少医生做坚定的“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多少奋战在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为了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不缺位、不后退……无数人的迎难而上,才铸就一道无形却牢不可摧的城墙,护卫着学生的身心成长、护卫着百姓的平安健康。以此启发教育学生,中华民族屡经挫折而不屈,屡遭磨难而不衰,无一不是危难使人民更加团结,无一不是危难激发出迎难而上的精神。坚守、责任、奉献,是这场特殊的战役中,最朴素,却也最厚重的字眼。

唤起自强与奋斗。回顾人类历与病毒战斗的经历,最终胜利的取得,都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服务的完善、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进步的取得,需要无数人前赴后继、攻坚克难。要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用力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惧困难、自强不息。

医护人员援鄂的感想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这个春节,我们虽然面临疫情的威胁,却感受着一种关心,一种温暖,一种力量。

那是一支支医疗队最“壮美”的“逆行”,离别妻儿父母,放弃年夜饭的团圆,支援武汉。

那是广大的白衣天使,他们坚守在岗位上,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与奉献,守护着生命线。

那是广大干部以对人民的负责,对党的事业的忠诚,风餐露宿,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那是一个个的志愿者,进社区,走乡村,宣传抗击疫情----

那是你,那是我,那是我们,众志成城。

虽然面对疫情,人人都受到威胁,但是我们有信心更有决心。因为我们都是抗击疫情的支持者,参与者,行动者。因为我们有坚强的党中央领导核心,有科学的防治方法。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工作进入关键时刻。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以赴,强化领导,依法科学有序防控,医务人员坚守一线星夜奋战,救治感染患者。作为社会公众中的普通公民,每一个人同样有着责任与义务,做一个抗击疫情的配合者、支持者,做一个传播抗击疫情正能量的宣传者,随时准备做一个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行动者。

面对疫情,自己先做一个防护者。做好防护,切莫大意。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目前,疫情仍在扩散,媒体报道部分地区已有家庭聚集性疫情发生。健康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本钱。作为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也是一个家庭的事,甚至还是影响他人健康的大事。疫情面前,少奔走,不聚集。让勤洗手、戴口罩讲卫生的小习惯成为守护你和我健康的第一道关隘。

疫情面前做一个支持者、配合者和行动者。如果你来自疫情发生地,如果你可能与感染者有过接触,请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医学观察;如果你有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请及时主动就医,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这一类人员,也请主动报告;如果疫情宣传与防范疫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防护。

当前,正值春节期间,传统的拜年习俗,走亲访友,在人们的心里总有一些难以割舍和挥去的习惯与冲动。但是,疫情就是当下的敌人,它不会过春节,很有可能会伴随着我们走亲访友的脚步,向更多的地方蔓延,向更多的人群扩散。阻断疫情的蔓延与扩散,人人有责,人人都需要自觉与自律。好好呆在家里,不聚餐,不走亲,不访友,不串门、不扎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既要打好抗击疫情的硬战,也要打好传播正能量的宣传战,还要打好我们自己与一些传统习惯与习俗的心里战。让我们行动起来,团结一心,手握着手,彼此真诚关爱,并肩前行,抗击疫情,做一个勇敢的行动者以科学知识积极防护,以阳光心态相互鼓励,以振奋的精神科学抗击,汇聚众志成城的正能量,筑起守望相助的防护网。

篇6: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青年”于个人,是朝阳初升、万物皆可探寻的风茂年华;于国家,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奋勇驱前的机杼;于时代,是致力于开拓创新,力撼国家的中流砥柱。青年之担当,是正义,是为世界不平之愤慨。

2020,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在疫情面前,我们坚定信心,以“举国之力抗击疫情”;在病毒面前,我们不惧死亡,数万名医生自愿奔赴前线;在时间面前,我们争分夺秒,七天时间建成雷火二神山医院;在疫情面前,在中国面前,是“90后”、“00后”这一代青年,这一代新生力量!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从非典型肺炎到新型冠状肺炎,中华民族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不少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和困难磨练了中华民族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新型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华民族再次勇担大国重任,积极迎接挑战,迅速、有力和果断地采取措施,坚决与疫魔做斗争。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取得的,相信这一次我们也必将转危为安,化疫情防控的危机为民族发展的契机,在战“疫”中再次奋起。

我们将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以个人之修养,家庭之和睦,社会之安定,国家之富强为目标,不断前进!在这次疫情中,我们要高尚,要不沉默,要不苟且,要在逆境中为英雄呐喊!

春天已到,待疫消逝,武汉樱花会再次绽放,要我们共赏,美好生活会如期而至,你我再次靥开笑颜!

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有感——彰显青春力量 交出合格答卷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一共有427位医护人员,其中90后的党员34位,他们再激动的时刻想起来和总书记写一封信,表达他们在这一次抗击疫情当中的决心和信念。11号他们写完信寄给总书记,15号总书记给予了回信,这封信对我们青年人对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是的,这场彪炳史册、壮阔恢宏的防疫阻击战,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人礼”,必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继、为国奉献的“里程碑”。

下面来看看绽放的青春之花,我们就先从大家最为崇敬的医护人员开始说起,我们用樱花来比喻它们樱花象征生命与希望,落樱纷纷为谁而生为谁谢。正是白衣天使舍身奉献的写照。

吴超是北医三院神经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目前担任第二临时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他倍感振奋。作为一名“90后”党员,自2月7日驰援武汉以来,他一直被队友们感动着——在这场战“疫”中,“90后”党员们以舍生忘死的行动,践行着入党的初心与誓言。吴超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如今“90后”党员正以实际行动证明,我们同样有着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不管是疫情防控,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一定是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先锋力量,也必将扛起重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说,在北大援鄂医疗队400多名队员中,北医三院队员有137名,在这137人里面,有75名队员都是“90后”,占到了50%-60%的比例。她说,刚开始看到这样一个名单的时候,她是有一点点担心的。因为这样的队伍太年轻了,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不一定能吃苦。她担心这些年轻人会害怕,会逃避。但是到了一线以后,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这些年轻队员都能够不畏生死,冲锋在前,“我真的是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那天,沈宁正在病房查房,病房里的电视正好在播出《习近平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新闻。当时她很激动,她说:“快看快看,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病房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平时意识不是很清醒,但是当他看到这条新闻时,特别清楚地说了一句话:“少年强,中国强。”

“90后”护士刘宁婧说,在家里我可能一直被他们宠成一个小公主,然后我就是想跟他们来说,爸爸妈妈,你们眼里的小公主现在长大了,它的翅膀已经足够坚硬,也可以来保护你们了,在非典那年我还小,我觉得那个时候真的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帮保护我们,但现在可以换我们“90后”的一辈子保护大家了。

疫情让“90”后一夜长大,平时的他们是儿子、女儿、妻子、丈夫、爸爸、妈妈,穿上铠甲他们是医生,护士,警察,解放军,志愿者,是天使,是英雄。

正因为有许许多多青春之花,在这个中国土地上,才会百花齐放,才会枝繁叶盛,才会勃勃生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承担的重任。这次抗疫斗争的宝贵经历也将是青年人一生的财富。青年一代的奋斗方向就是要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建功立业,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用青春奋斗担当起民族复兴的责任,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到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把自己成就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在这场人民战“疫”中,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他们是有远大理想的一代,是有家国情怀的一代,更是能担当大任的一代!我们坚信,经过抗“疫”战火淬炼的中国青年,一定能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更加绚丽的青春光芒!

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五)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医疗队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障医护人员的吃、住、行等后勤工作也尤为重要。

医疗队驻地酒店离医院不远,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公交车、出租车司机接送队员们上下班。不论队员们什么时候上下班,都不会饿着肚子。早上早起,早餐都已备好;深夜下班回到酒店,也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为了尽量照顾队员的饮食习惯,每天的菜品都会迎合着队员们的口味来准备。

在驻地,还有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贴心自助小超市”的地方,里面准备了各种水果、泡面、零食和饮料。担心有队员吃盒饭上火,还备有凉茶和蜂蜜。深受女队员喜爱的,还有酒店精心准备的银耳羹。有的队员胃疼,酒店的厨师大哥便熬粥、煮面,面条里还会加两个荷包蛋。他说:“只要队员们想吃,我就煮。”在这里,毛巾、洗漱用品、常用药物甚至秋衣秋裤等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

此外,细心的保障组还会挨个记下队员的身份证号,早早地计划着为过生日的队员准备蛋糕。只要队员们有需要,保障组都会想尽办法满足。队员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战“疫”工作中,离不开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更离不开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

医疗队员们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武汉,是一座温暖有情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封一座城,是他们的姿态;护一国人,也是他们的愿望。在疫情面前,爱从来都不会只是一份的孤单,武汉人民与全国各地前来援助的人们一同携手抗疫。盼望医疗队员们能够早日还家,更是武汉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7:2020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

为弘扬援鄂抗疫精神,发挥榜样作用,凝聚青年力量,贯彻落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宁同志关于关工委应助力讲好抗疫第一课的要求,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北京大学将于5月15日9:00-11:00在线举办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主讲人沈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北京大学国家援鄂医疗队和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高级专家组成员。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在新冠疫情救援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深入临床一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包括患者收治及分层救治的流程和方案,协调医护配合,严防院内感染,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率先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董锦沛,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代表,1991年生,共产党员,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2020年2月7日,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随队出征,驰援武汉。经过60天的奋战,圆满完成任务,于4月6日返京。

援鄂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心得体会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感想精选

援鄂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心得感想

护嗓学习心得体会

给援鄂医疗队的回信观后感

学习许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获奖

周智夫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苏慧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黄大发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援鄂医疗队员最美男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学习援鄂医疗队员最美男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