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散文创作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02 03:33:52 作者:风行天下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风行天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我对散文创作的心得体会,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我对散文创作的心得体会,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我对散文创作的心得体会

我对散文创作的心得体会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太平兴国时期,现在的散文大多是指其狭义的概念,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文体比较自由,观大川涧谷,思国事家事,赏风花雪月,探心灵湖泊,所有能触动作者情感与遐思的题材都可以用到散文创作中。

散文形散神聚,易学而难工。散文是情的凝聚,诗的蕴涵,哲理的思考,它比较自由,但它立意必须明确。“散文”二字更重要的后一个字“文”,“散”是它的一个特点,而“文”是一篇优秀散文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文”是散文的文学性,文学性也是艺术性。散文可以散,但不能丢了文化品格,要有艺术感染力。

现在,能写散文的,写诗的,遍地都是,好像中国的写作事业有多么繁荣似的。在漫漫文海里一看,良莠不齐,真正的隽永之作寥若晨星。

一篇好散文的作者,必须要有好的文化素养,这不是说创作者必须要有高学历,文化程度能影响创作水平,但不是必要因素。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也不过高中学历,但从她的文章你能读出她那严肃高尚的文化品格。

写作需要灵感,灵感来源于何处呢?我觉得一方面是来自于书籍及各种媒介,另一方面来自于作者的经历及生活感悟。我们需要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往肚子里多填点墨水才有东西可写,腹有诗书气自华,看的多了,就会有创作的底气。当然,每个人喜爱的作者可能不一,有人爱读王小波,有人爱看张爱玲,有人喜欢朱自清,有人喜欢席慕蓉,文坛里有特别多的优秀作家,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一个作者,最不能丢的就是个性。你的.文风可能受别人影响,但你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

作者的丰富经历也能为创作提供灵感,很多情感的喷发都来自于某一刻的回想,诸多阅历是感情的沉淀,是知识的积累。清人袁枚有句话叫“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 。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空洞的文章即使词藻再华丽也会让人感觉没有血肉。情从何来,当然是生活,是土地。我特别喜欢刘亮程的散文,特别有灵气,有土地的气息。为什么你的散文常含泪水,因为你对散文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一篇优秀的散文语言要流畅,除了要有感情,也要有文采。语言这方面,林语堂是个大师。散文跟小说和杂文有区别,小说靠情节取胜,杂文比散文更驳杂更随意,散文虽散,但也要质美。散文是文学,要有文学性和思想性,散文应该是美文。

我辈散文创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大师的风骨,汲取优秀传统的精华,追随现代潮流,力创散文世界新风貌!

篇2:我对散文创作的一点看法

我对散文创作的一点看法

初到贵地,拜读了几篇贵网首页推荐的作品。恕我直言,某些作品在下实在难以恭维。一句话表达我的读后感——华而不实,词不达意,篇幅冗长却表达不清楚自己的中心思想。

首先从题目上看,题目字数过多,毫不简洁。文章的题目就该精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很简单的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清楚的传达了作者要想表达的东西,读者一目了然。再看看有些会员的文章,光是题目就有七八个字,有的多达十七八个字。最关键的两点,用了那么多字,一是还没完全表达出他想表达什么,不知所云。二是题目和文章本身的'联系也不密切。我很想问一下,题目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这都没搞明白,那还没写之前或者当你拟定一个词不达意的题目时,这篇文章已经报废,读者读完也是一头雾水。

再从文章的内容,我又要批评几句了。刻意的追求华丽的辞藻是没有用的,就像人一样,你穿的再漂亮,没有内涵是不行的。有些会员为了刻意追求意境和言语的优美,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勉强想到了一些自认为满意的语句参杂其中,实为画蛇添足。语句的优美是肯定的,但不是唯一,也是围绕清晰的表达出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展开的。往往简单朴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稀里哗啦诌了一篇看似华丽,实为词不达意、句难成章的败作出来。就拿朱自清的《春》来说,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的描绘了作者对春的认识和感受,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给人一种很实在的感受。刻意追求语言过多的华丽,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空,没血没肉。所谓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散文体裁形式上虽然自由,但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是叙事?叙人?叙物?抒情?还是游记,随笔或者杂文?不管你选择文章如何出发,说到底也是对人对事对物的观感通过情感抒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悟。始终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贯穿整篇文章,构思好了中心思想,事半功倍。就像人一样有了骨架,至少就有了一个形。然后再给整个骨架添血加肉,最后反复推敲,增加细节。有了中心思想的散文才能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才能给读者清晰的传递出你的想法,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有了中心思想,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神就是你贯穿全文的主题。当然,如何做到文章中心思想明确,而且又语言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这就是散文的精华所在,就需要作者反复琢磨推敲整个文章的构思和语言技巧的妙用。

说到这里,时间不早了。自己的一点愚见,也可以说是观后感。望大家别介意,海涵。

篇3: 谈谈文学的创作我对学习和写作的思考散文

谈谈文学的创作关于我对学习和写作的思考散文

评论文章都有依凭的标准。主题鲜明,结构清楚,叙述流畅,没有病句,没有错别字,那便是学生作文的标准,但对于社会上的作品,却不是这样。所以有些作品写的并不怎么好,却很流行,而那些盗版的书,尽管错别字不少,但瑕不掩瑜,寻常的文章依然不能与之相比。所以这些书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多寡,也就是以文章的内容来评价(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我所说的社会上的作品是与学生的作文相对,那样就成纸上谈兵了。)

文章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和时代潮流,那些流行的作家,应该都属于第三者,他可能写的并不怎么样,也可能只是鼓噪一时,因此只要那股潮流不时尚了,他的作品也就失去了价值。听说斯科特的作品在十九世纪比巴尔扎克等人还要流行,但现在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作家了。所以我们应该追求文章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所谓思想,应该就是指作家对人生的感悟与社会的理解,不同的人的经历都是不相同的,他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文章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决定。我们唯一能够追求的,只能是文化的修养,亦即学识的储备。

文化的修养我把它分为两类,既写作的技巧和见闻的拓展。写作的技巧可以说就是上面所谈到的文章的主题,内容的布置,语言的叙述,以及修辞手法,逻辑技巧,意境表达等等。而我认为增添自己的见闻比单纯地学习写作技巧更为重要,因为世上值得知道的事物太多了,用学科的方法可以将之分为生物、物理、哲学、历史、科技等等。人生有限,我们不能一一都学习,都了解。但我认为一个作家,最起码必须涉猎三个学科:哲学、历史、政治。也就是我们生活的社会形态和思想,我说的政治可以解释为社会的结构,与真正的政治学可能不一样,哲学就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历史是广阔的人类社会,所以史书必须得读,但这与学习历史的人可能又不相同。历史包括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和不同时期的不同意识形态,以及生活习俗等等。总括起来,也许就是一门文化学,因为时间的有限,所以只能选择那些代表各个时期、不同文化精粹的作品来读。所谓的世界名著,经典名著,不知道是否就是依照这种标准来编选。里面既有四大名著、《悲惨的世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也有《史记》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理想国》、《庄子》、《老子》、《君子论》等这类的政治和哲学著作,甚而连《时间简史》、《相对论》这样的科学著作都有。

我的理想是做个博学而高尚的人,选择的职业是作家,因为没有比作家更需要博学和高尚,这样我的理想追求就能与自己的职业相关联。因此我不是为了写作而读书,而是因为读书才写作。不理解的人可能以为我是在沽名钓誉、贪慕虚荣,家人却责我不切实际,迂腐天真。到底我的追求和向往是否错了,有时不禁感到迷惘。因为是为了理想才写作,所以我对文学的理解和学习,可能跟别人不同。我是先读有思想的'书,再读拓展视野的书,最后才读修辞之类的书,可以说文学是放在最后学习。本来计划现在开始学习古典文化和英文,但因为生活的缘故,只得暂时搁下,不知道几时才能再拾起。我觉得要正确地了解西方文化,就得用英文来阅读,就像学习古典,非得读古文才能品其真味,而且一个博学的人,起码应该懂得几种语言,了解几个民族的文化。但为了生存,似乎就得放弃理想,理想似乎只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年轻人,所萌发的美好的愿望而已。

我觉得要了解中国,应该先学习古典文化,学习古典文化,就得先会了古文,也就是能够像读现代文一样读古文。让今人最难以读懂的,应该是古代的文言文和古诗词。这里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自然不是朝夕就能够掌握的,所以得先学习。

我以为写作是作者胸臆的自然抒发,一切的技巧或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就像绘画的涂抹颜色,就是为了使画作更生动,更符合作者意蕴的要求。所以一直都没有去刻意地学习过写作,感觉那是积累和实践的结果,是速成不来的。就如前几天都市牧耕人老师讲的那些中短篇小说理论,以前在课本里都已经学过,但直到现在,才真正有所理解。

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读书和学习,但当朋友问起在干什么时,却又不知所云,若说读书嘛,又不能单纯的说是读书,因为我的这种读书都是有目的性,且是循序渐进的。如果说是学习,那在学习什么呢?说是学习写作,但有时阅读的书,却是跟写作一点也挂不上边,但若说是学习历史或哲学,就相距更远了。

感觉文学这东西,太自我,太孤独了,哪里收获哪里失败,似乎都只有自己知道,跟别人是说不清楚的。

篇4:我的创作之路散文

我的创作之路散文

从小听了不少故事,上小学又读了不少课外读物,因此对文字有了兴趣,所以,上初中时就有了创作欲望。

大约是1957年上初二时,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写一篇自命题作文,我就把村里一位失去一条腿的荣誉军人和一位姑娘自由恋爱,遭到家庭强烈反对,最终终成眷属的素材,写成了近万字的小说《义山和苗子》,一本作文本全用完还加了附页。老师说,这是他当语文老师以来看到学生最长的作文。

还有一次能称得上“创作”的是1958年的“七一”诗歌朗颂会。“七一”前夕,学校发出通知,为了庆祝建党37周年,学校决定在7月1日全校举办一场“庆‘七一’诗歌朗颂会”,要求师生踊跃参加。

通知发出后,各年级的班主任都召开了班务会,发动学生创作诗歌参赛,并把这次活动提到这是对党感恩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我们一级三班的班主任董瑞洲老师,还特地叮嘱我:要努力写出一首好诗,为班级增光。

那段时间,课余和早晚自习时,同学们都在苦思苦想搞创作,都想一展身手。当然我也不例外,同样陷入创作的思索中。写啥呢?

我想到:这年的6月,我们学校按大炼钢铁指挥部的指令,停课到南海淘过铁砂,运铁砂我又到过炼铁厂,那炉烟滚滚,人喊马叫的气象,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大开了眼界!

想到了这些,我决定用诗歌的形式把这段生活及感受抒发出来。经过几天的思考推敲,我终于创作出长篇叙事诗《吼叫吧,海啸!》。

朗颂会选在“七一”的晚上。那晚,月朗星稀,微风轻拂,是个难得的好天气。那时学校没有大礼堂,近千名师生坐在操场上,三盏汽灯照得操场瓦亮瓦亮。正式开场前,各班互相拉歌,你班唱过他班唱,会场已是一片热烈。“庆‘七一’诗歌朗颂会”正式开始后,被选中的近40名同学按顺序陆续登场,个个精神饱满激情昂扬,其诗文充满了对党的感激与颂扬,博得了台下阵阵掌声。但其诗歌大都很短,只八句或十几句。也有较长的叙事诗,都是历数从党的诞生后率领全国人民经过的革命历程。但是这些诗歌,几乎是千篇 一律,使人有抄袭感。只有我是把党的伟大与英明融进了南海淘铁砂与大炼钢铁场面的感受之中。年代已久,已记不清具体的诗句了,只记得每节开头都是:“吼叫吧,海啸!请你大声宣告——”,每节读完,都赢得一片掌声,当全诗朗颂完后,台下是掌声雷动,真如吼叫的海啸,经久不息!由此激动得我夜不能寐。

事后,我这首长诗还被学校板报组抄在黑板上,向全校展示了很长一段时间。使我的“作品”第一次有了不少读者。

真正开始创作是我到了北大荒当了渔工以后的1962年。一天,弟弟拿着一张《佳木斯日报》,把他写的一篇题为《徒工日记》的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卖弄地让我看,于是引起了我也想试试的念头。不想歪打正着,我写的第一篇反映渔村妇女生活的小小说《妻子的秘密》,就被《合江农垦报》副刊采用了。初试的成功,像热锅上撒了把咸盐,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下网划船归来,在网房子里,伴着昏暗的马提灯我不停地写着,又有《王大婶》、《渔工的夜晚》及两首小诗等陆续发表,但大多数稿子都石沉大海。那时我就领教了创作的个中滋味。不久“文革”开始了,霜打雪压,文学这朵花朵枯萎凋零,我也解除了案头之苦。

那时,家庭经济又比较困难,我在修造厂当车工,上夜班。有了时间得上山搞副业,采中药、采猴头蘑菇、拣橡子;冬天摘冬青、拣烧柴,能抽出搞创作的时间实在不多。晚上搞创作,又受居住条件的限制。每当夜晚,一家六口躺满一炕,哪有个可供创作的清静地方?所以,那时我写稿子,大多是在被窝里趴在枕头上写的。

就是在被窝里搞创作也要受到限制。冬、春、秋问题不大,因为家人已养成了在灯光下照睡不误的习惯。但一到夏季就不行了,因为北大荒的蚊子小咬多,亮灯时间一长,讨厌的小咬会无孔不入,飞满一屋,搅得全家不得安生。所以,那时我最讨厌夏天。

记得1982年夏天,我构思了一篇小小说,“腹稿”都打好了,就是没有机会写下来。一天晚饭时,我把小说的内容对妻子讲了一遍,她听后说:“这篇东西挺有趣的,你应该写下来。”其实我等的就是她的这句话,便故意为难地说:“可进小咬怎么办?”她想了想说:“豁出今个晚上了,不过你得抓紧点。”

那天晚上我写到半夜时,抬头一看,我的.天!雪白的天棚上爬满了黑压压的小咬。看看被小咬咬得不住滚动的孩子,我真有点过意不去了。妻子终于爬起来说:“快别写了,咬得人实在没法睡了。”我还有个结尾没有写完得坚持一下,便说:“听人家说,端盆水用笤帚一划拉,小咬就掉在盆里了。来,咱试试。”于是,我端着水盆,妻子就在天棚上划拉开了。一不小心,我把盆里的凉水,触到了炽热的灯泡上,只听“嘭”地一声!水花四溅,灯泡爆炸了!黑暗中,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好在没伤着人,只是虚惊一场。

妻子一个劲地叨咕:“不要再写了,咱又不是创作的料,再穷也不差那点稀汤寡水的稿费。”

我也扪心自问:已是半百之年了,遭这个罪,何苦呢?

多年来,我就是这样悔而不改,苦巴苦熬地坚持创作下去,在编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发表了一些东西,也自觉好像摸到了点创作的门路,便鼓足劲儿想继续大干下去。

沉梦终于惊醒。

1990年初春,我刚刚放下手中起草的《场长工作报告》,便应邀参加《北大荒文学》编辑部在佳木斯市举办的笔会。参加这次笔会的作者中,属我年龄最大,因此倍受编辑们的优待,特地给我一间清静的办公室,让我潜心写作,出盘“好菜”。我也丝毫不敢怠慢,足不出户,整整把自己禁闭了三天。可三天后当我重新拿起苦思苦想创作的所谓小说时,我吃惊地发现,那完全是一堆语言垃圾。惶感、苦痛中,我终于大彻大悟了:艺术的圣殿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插足的,像我等之辈,在圣殿门前溜达的份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心情反而舒畅了,无忧无虑地逛了一天大街。

编辑老师听说我遇到了困难,过来劝我:写不下去不要硬写,硬写写不出好作品,先把素材放下,焖一焖,等成熟了再写。

心想:焖什么焖,我下定决心知难而退,从此洗手不干了。

可是,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只要你沾了它的边,苦也好喜也罢,你只能永远臣服于它。笔会归来,饭后茶余,我仍然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走进己是今非昔比的办公室,创作着、痛苦着。当年那篇我写不下去的小说素材,我一“焖”就焖了9年,终于在写成了4万字的中篇小说《西伯利亚风暴》,发在当年《北大荒文学》第四期上。

可更多的时间是,烟缸里的烟蒂小山似的堆集起来,面前的稿纸却是一尘不染。

苦恼中,有时偶然抬起头来,瞅瞅墙上那面题词:“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的悬镜,竹影婆娑间(镜中有竹的配景)显现出一个秃顶、满脸皱纹且一副受苦受难者的形象。

我真不敢相信,那就是我。

时至今日,已人到古稀,我仍在创作着,痛苦着。

篇5:余秋雨散文对电视散文创作的意义

摘 要:艺术都是有相同之处的,文学与电视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特别是电视散文这种荧屏艺术,更以语言精致、短小精悍、艺术精湛的节目形态给五彩缤纷的荧屏增添了无限的魅力,甚至使电视艺术的文化品位获得了提升。

本文试就余秋雨散文对电视散文的创作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进行思考,以求教于大方。

篇6:余秋雨散文对电视散文创作的意义

一、引 言

电视散文具备浓厚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文化韵味,是一种优雅、舒美的艺术表达形式。

电视散文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融合,再现和升华了文学作品中纯真至美的意境[1]。

在当今振兴文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观众在厌恶了一些低俗乏味的电视作品之后,就更加希望寻找一些深蕴有品质内涵的电视作品。

众多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已经偏向于有思考内涵的节目。

电视制作者必须抓住电视散文的文学特殊性,把握电视的视听功能给这类散文带来的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定的文学要求,把深邃的哲理,广远的意境,悠远的人生况味和深长的生命意蕴融于文字,经过文字、音乐、画面的唯美组合,才能有效地提高电视文化的品位,响应观众寻求心绪宁静、感受唯美艺术、品味生命真谛的要求。

另一方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提高民族文学素质的好途径,成为普及文学教育的好形式。

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写景与叙事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含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雍容典雅,温良敦厚,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

这种创作特点正符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受到了热捧。

徐志摩和朱自清的散文曾被学者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一代创作代表,余秋雨的散文则被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二代精髓之作。

二、立意上以深远为取向

余秋雨的散文,立意上取大求深,“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多是以文化、人格、民族、文明、生命等为主题,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

在《都江堰》中他从灌溉农田千年的都江堰中看到了李冰的身影和精魂,他肯定“中国真的`有过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所以,他就心平气和地向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余光中先生说: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篇文化散文一个时代的典型,他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用理性的思考融入智慧和情感,探索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解析文化的生命,重新领悟和分析了中国文化。

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下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同样,一部成功的电视散文,无论它是记事、写景状物还是抒情,最根本的,它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最起码要有一个让创作者感动并渴望表达的对象,能够体现创作者对生涯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但须记“我手写我心”,创作者笔下一个个字符是饱含了他的思想感情的,这是散文创作的重要原则,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三、取材上广中求精

余秋雨的散文在取材上面一般采用比较广泛,比如秀丽的山河,深蕴的人文历史景观,高贵的帝王和文人,多方面显示了其散文作品的选材视野。

在他的笔下,历史村落,文人墨客,遗迹废墟都可信手拈来,在与历史的面对中,在时间的沧桑流逝中,在辉煌的暗淡过程中,他总能让人感受到几分莫名可状的悲哀,谛听到心灵深处的几许久违的深深震颤,并且又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悟到天地之间那种隐约存在着的一种精气魂。

电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短小、活泼、清新、积极的姿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有着非凡的亲和力。

同时电视散文的选材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无论历史题材照旧现代题材,还是是古代人物照旧现代人物等,均可以体现,其创作的自由度和创作的空间都很大。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文物古迹、芸芸众生、人间万象都可成为我们表达的对象,只要我们能够发现美和体悟真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小人物、小事件、小地方应该进入创作者的视野,成为极力挖掘的素材。

比如我们创作的电视散文《雨中寻幽》,就是从偏处一隅的小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镇巴渔鼓的变迁。

由于事件地点就发生在老百姓日日生活的周围,因为地点熟悉所以有很高的收视率,又因为事件陌生又能产生更多的话题。

四、语言上求雅唯美

读余秋雨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数他的语言—“总是与别人不一样”,这应该是对他语言的第一印象。

“他的语言是一种创意,有才情,有风韵,有智慧,有理性,有理直气壮,有问心无愧,有生命的穿透力和悲悯情怀,真正的反思意识。他不追求那水平如镜般的清澈,而追寻一种潮样的激情和诗意”。

《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的清丽、典雅、细腻;《道士塔》、《废墟》、《都江堰》的厚重与精粹,让人第一眼就知道这是余秋雨的文章。

电视散文也要如此,把美的语言做到极致。

余秋雨散文的读者都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明确的阅读目的。

相同的是,电视散文也有特定的受众群,有其固定的收视范围。

其次,但凡美的事物总会吸引人的眼球,电视散文不仅仅美在精湛的文字,也在于绝美的画面镜头和优雅的音乐,虽然电视散文的受众群未必都有文学素养,但唯美的画面镜头,唯美的音乐却具有神奇的魅力,它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曲,激发着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因为对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五、结构上以巧取胜

电视散文短小精悍,结构自然天真,好的作品以巧取胜。

情节性的电视散文,一定要增加内容和底蕴,抒情的电视散文则要注意整体的内容连续性,随感式原作在电视化上尤其要关注画幅间的信息相续。

余秋雨“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种结构模式对于电视散文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六、句式上求和谐上口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他扎实的语言功底,且不说他灵活跳跃的散句,就是对仗整齐的句式在文中也颇为常见:“向往颠峰,向往高度,结果颠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

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另外像排比、节奏等在他的文中都有很好的表现。

作为电视散文来说,它最终是要以声画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因此,整齐的句式、磅礴的气势、上口的节奏都是必须的。

七、描写上简洁传神

在欣赏余秋雨的散文时,经常发现其散文描写运用比较广泛,描写运用技巧比较娴熟,总是偶尔几笔,就可以把人物情景表现的活灵活现。

意境的美需要仔细入微的描写来烘托,但在电视散文中作者又必须给观众留下想像的空间,所以,简洁传神的描绘是激发观众互动的钥匙。

“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特的经脸。一排排鹅卵石,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厅,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想得再奇也不要紧,25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在作者看来,那一扇扇紧闭的门,里面都有久远的绝截,这里的描写传达出作者眼里的苏州小巷,是那么的神秘而富有魅力。

在我们创作的《雨中寻幽》里,为了突出镇巴渔鼓的古老,我们特意选取了老街、老大娘、老奶奶作为我们的背景,寥寥几笔做了勾画,为后文叙事做了一个铺垫。

艺术的创作永无止境,我们去用独特的眼光来发现,我们用赞许的眼光来评价。

永葆创造快乐的精神,给别人带来享受,这是我们电视人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日新,黄秋菊.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J].时代文学,2009 (15).

[2] 张厉.冷僻与承载——试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用语“陌生化”现象[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4).

[3] 李瑞龙. 极致的魅力—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浅谈[M].文教资 料,2007(12).

[4] 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2).

[5] 白晓明.优雅而深邃——余秋雨散文语言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2003(9).

[6] 杨永敏.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魅力[N].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5).

[7] 彭丽.电视专题片的艺术品位浅析.[J].管理学家,2008(9).

[8] 黄蕾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倾向传奇[J].传记文学选,2010(12).

篇7:余秋雨散文对电视散文创作的意义

余秋雨散文对电视散文创作的意义

一、引 言

电视散文具备浓厚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文化韵味,是一种优雅、舒美的艺术表达形式。电视散文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融合,再现和升华了文学作品中纯真至美的意境[1]。

在当今振兴文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观众在厌恶了一些低俗乏味的电视作品之后,就更加希望寻找一些深蕴有品质内涵的电视作品。众多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已经偏向于有思考内涵的节目。

电视制作者必须抓住电视散文的文学特殊性,把握电视的视听功能给这类散文带来的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定的文学要求,把深邃的哲理,广远的意境,悠远的人生况味和深长的生命意蕴融于文字,经过文字、音乐、画面的唯美组合,才能有效地提高电视文化的品位,响应观众寻求心绪宁静、感受唯美艺术、品味生命真谛的要求。

另一方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提高民族文学素质的好途径,成为普及文学教育的好形式。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写景与叙事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含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雍容典雅,温良敦厚,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这种创作特点正符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受到了热捧。徐志摩和朱自清的散文曾被学者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一代创作代表,余秋雨的散文则被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二代精髓之作。

二、立意上以深远为取向

余秋雨的散文,立意上取大求深,“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多是以文化、人格、民族、文明、生命等为主题,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在《都江堰》中他从灌溉农田千年的都江堰中看到了李冰的身影和精魂,他肯定“中国真的有过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所以,他就心平气和地向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余光中先生说: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篇文化散文一个时代的典型,他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用理性的思考融入智慧和情感,探索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解析文化的生命,重新领悟和分析了中国文化。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下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同样,一部成功的电视散文,无论它是记事、写景状物还是抒情,最根本的,它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最起码要有一个让创作者感动并渴望表达的对象,能够体现创作者对生涯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但须记“我手写我心”,创作者笔下一个个字符是饱含了他的思想感情的,这是散文创作的重要原则,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三、取材上广中求精

余秋雨的散文在取材上面一般采用比较广泛,比如秀丽的山河,深蕴的人文历史景观,高贵的帝王和文人,多方面显示了其散文作品的选材视野。在他的笔下,历史村落,文人墨客,遗迹废墟都可信手拈来,在与历史的面对中,在时间的沧桑流逝中,在辉煌的暗淡过程中,他总能让人感受到几分莫名可状的悲哀,谛听到心灵深处的几许久违的深深震颤,并且又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悟到天地之间那种隐约存在着的一种精气魂。

电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短小、活泼、清新、积极的姿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有着非凡的亲和力。同时电视散文的选材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无论历史题材照旧现代题材,还是是古代人物照旧现代人物等,均可以体现,其创作的自由度和创作的空间都很大。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文物古迹、芸芸众生、人间万象都可成为我们表达的对象,只要我们能够发现美和体悟真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小人物、小事件、小地方应该进入创作者的视野,成为极力挖掘的'素材。比如我们创作的电视散文《雨中寻幽》,就是从偏处一隅的小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镇巴渔鼓的变迁。由于事件地点就发生在老百姓日日生活的周围,因为地点熟悉所以有很高的收视率,又因为事件陌生又能产生更多的话题。

四、语言上求雅唯美

读余秋雨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数他的语言—“总是与别人不一样”,这应该是对他语言的第一印象。“他的语言是一种创意,有才情,有风韵,有智慧,有理性,有理直气壮,有问心无愧,有生命的穿透力和悲悯情怀,真正的反思意识。

他不追求那水平如镜般的清澈,而追寻一种潮样的激情和诗意”。《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的清丽、典雅、细腻;《道士塔》、《废墟》、《都江堰》的厚重与精粹,让人第一眼就知道这是余秋雨的文章。电视散文也要如此,把美的语言做到极致。

余秋雨散文的读者都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同的是,电视散文也有特定的受众群,有其固定的收视范围。

其次,但凡美的事物总会吸引人的眼球,电视散文不仅仅美在精湛的文字,也在于绝美的画面镜头和优雅的音乐,虽然电视散文的受众群未必都有文学素养,但唯美的画面镜头,唯美的音乐却具有神奇的魅力,它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曲,激发着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因为对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五、结构上以巧取胜

电视散文短小精悍,结构自然天真,好的作品以巧取胜。情节性的电视散文,一定要增加内容和底蕴,抒情的电视散文则要注意整体的内容连续性,随感式原作在电视化上尤其要关注画幅间的信息相续。

余秋雨“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种结构模式对于电视散文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六、句式上求和谐上口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他扎实的语言功底,且不说他灵活跳跃的散句,就是对仗整齐的句式在文中也颇为常见:“向往颠峰,向往高度,结果颠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另外像排比、节奏等在他的文中都有很好的表现。

作为电视散文来说,它最终是要以声画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因此,整齐的句式、磅礴的气势、上口的节奏都是必须的。

七、描写上简洁传神

在欣赏余秋雨的散文时,经常发现其散文描写运用比较广泛,描写运用技巧比较娴熟,总是偶尔几笔,就可以把人物情景表现的活灵活现。意境的美需要仔细入微的描写来烘托,但在电视散文中作者又必须给观众留下想像的空间,所以,简洁传神的描绘是激发观众互动的钥匙。“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特的经脸。一排排鹅卵石,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厅,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

想得再奇也不要紧,2500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在作者看来,那一扇扇紧闭的门,里面都有久远的绝截,这里的描写传达出作者眼里的苏州小巷,是那么的神秘而富有魅力。

在我们创作的《雨中寻幽》里,为了突出镇巴渔鼓的古老,我们特意选取了老街、老大娘、老奶奶作为我们的背景,寥寥几笔做了勾画,为后文叙事做了一个铺垫。艺术的创作永无止境,我们去用独特的眼光来发现,我们用赞许的眼光来评价。永葆创造快乐的精神,给别人带来享受,这是我们电视人不懈的追求。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

我对体育的思考散文

对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对学校心得体会范文

国画创作心得范文

纪录片创作体会

委托创作协议书

精心创作个人简历

我想对自己说情感散文

我只想对自己说些话散文

我对散文创作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对散文创作的心得体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