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

时间:2023-12-12 03:38:28 作者:默然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默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多为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的篇目,注重了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且被誉为“美文”的模范。

自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散文大师的朱自清。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20多年里,他的散文创作长盛不衰。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敢于同古代散文“文以载道”发起挑战,无论写景、叙事,朱自清都饱含着浓郁的感情。景中有情,景为情设,情从景出,以事写情,情事融合,以情动人,其完美的散文意境,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本文仅就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进行分析。

早期散文:诗情画意的清新隽永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了。其实朱自清在文坛开始是以新诗创作赢得声誉的,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1923年以后,他转向以撰写散文为主,当然诗的清新、含蓄,直接影响了他的早期散文创作风格。细细品味朱自清的第一篇散文《歌声》,对比《毁灭》。他的新诗完全用白话调的自然不少,诗行多长短不齐,有时长到二十几个字,又多不押韵,这就很近乎散文了。“自然的音节”近于散文而没有标准,除了比散文句短些、紧凑些,新诗的初期重在旧形式的破坏,那些白话调都趋向于散文化。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集・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他的早期散文作品,正是受其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颇有些“诗人的散文”味,这也丰富并扩展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早期的诗歌创作对其后来的抒情散文和散文创作颇有影响。

朱自清的`写作重心数度转移,由诗而散文而杂文,在他众多作品中,散文成就最为突出,他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朱自清早期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功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如朱自清在《说逼真与如画》中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中也称朱自清早期散文真挚深厚、清幽,被视为“文体的完美”。细读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作品,就让人真切体会到作者清幽、细密的艺术风格,其散文的诗情画意很浓,是抒情与纪实交融的结晶。即在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构成心物交映的美丽图画。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做骨子,加以观察的细致准确,描写精工传神,想像的五彩缤纷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是求诚求真的。不造作、不掩饰,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出。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由歌妓卖唱引起的彷徨、矛盾、怅惘、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森林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那烟一般轻、梦一般美的荷塘月色,则浸透着作家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疏朗的荷花,清幽的香气与淡淡的月色,同作家意欲摆脱人世烦恼而偷得片刻逍遥的情怀融洽无间。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白话美文的动人力量之所在。

在《荷塘月色》中,描写作者在一个夏夜独自到荷塘赏月的情景。透过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及自然美的向往,又寄托着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终不可得的苦闷情怀。幽静的小路、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能朗照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不仅显示了艺术构思的缜密精巧,而且表现出写景抒情的工妙技巧。结构凝练,意境幽美,语言清丽,文采斐然,唤起读者无限联想。以清幽、淡雅的画幅衬出“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好情操,更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了。

《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船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景物,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采用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诸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使人感到它有醉人的绿、迷人的美。作者将倾慕、欢欣、眷恋之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中,以声情并茂、赏心悦目之景,表现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和心头无限向往之情。文笔从容有致,情调逸雅婉曲,颇显清秀之美。

《春》以极其自然活泼的笔调,运用生动的拟人和新鲜的比喻,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春色。作者观察细致,体味独到,融情入景,着笔工妙,以完整的构思与优美的意境,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气韵生动,惟妙惟肖,堪称绘春、颂春的绝唱。

从上述朱自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的白话美文以传统的散文艺术做根基,注入自家鲜活的情感流泉,也容纳“外国的影响”,实在是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枝奇葩,而朱自清本人,又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

篇2:朱自清创作散文的艺术特点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然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荷塘月色》发表三年后的1930年秋,有个叫陈少白的读者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毫不客气地向这位大文豪指出,《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的描写严重失实。据其所知,夜里的蝉是从来不叫的。

看完来信,朱自清陷入了沉思,那晚漫步荷塘,到底有没有听到蝉声,他的确记不清了,于是到处查阅资料,也没有结果。朱自清是个很认真的人,便向身边同事询问,同事大多倾向那位读者的说法:蝉子晚上不叫。但同事的回答似乎不够权威,朱自清又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几天后,刘教授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对朱自清说:“好不容易找出这么一段儿。”朱自清接过抄文,上面写道: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他却清楚地听到蝉虫在叫。

拿到这个抄文,朱自清本可以作为自己并没有写错的证据,给陈少白读者一个确切的答复。可一向治学严谨的朱自清认为,刘教授是非常谨慎的昆虫学家,关于这个问题,他其实并没有说一个字。既然专家没有表态,那么,这段书中抄文也许只是一个例外。所以在他回信时,就告知陈少白,他请教了专家,专家也没有表态夜晚的蝉子是叫的,并表示以后再版时,他将删掉有关“月夜蝉声”的句子。

此后几年,朱自清把这个切已的问题时常放在心里,便经常夜间外出,在树间徘徊、聆听,竟然有两次在月夜亲耳听到蝉子的叫声。

一转眼,到了抗战初期,那位陈姓读者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文讨论这个问题,并引用了朱自清的那封回信,作为蝉子夜晚不叫的证据。而在这些年中,朱自清因为“有这切已的问题在心里”,所以特别关注这件事。当他看到陈姓读者的讨论文章时,很想写信给他,说明当时自己对昆虫学家的话有所曲解,现在自己的确听到了“月夜蝉鸣”。可是,由于战乱,搬了好几次家,弄丢了记载那位读者地址的信。于是,一贯对读者负责的朱自清,专门写了篇题为《关于“月夜蝉声”》的文章作答。

新中国成立后,朱自清文集再版时没有删除‘月夜蝉声’的句子。但此前朱自清已为此事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真诚感谢陈少白读者的批评,认为认识事物,有一个繁复的过程,而求证的历程,充满悬念……幸而朱自清先生对作品、对读者抱有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然我们也许从《荷塘月色》中,就听不到“月夜蝉鸣”的美妙之音了。

篇3: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技术意识

在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无疑是散文创作领域的多产者,创造者。他的散文精致细腻,堪称现代白话散文的典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总体上讲,朱自清的散文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技术意识,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在散文语音的调和,语词的修饰,以及语篇的结构上有着很强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体现在其作品中叙述主体的情感节制。

朱自清在散文语音的调和,语词的着色、修辞,以及语篇的结构上有着很自觉的技术意识。换句话讲,朱自清的散文表现出一种“作文”的自觉。

《荷塘月色》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先生众散文篇目中美文的典型。在笔者看来,景和情以外,成其为美文的重要元素是声音节奏。从音节的角度看,一篇散文就是一个长长的声音流,《荷塘月色》也不例外,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就音节的调和下了不少工夫。首先是叠音(音韵、音节长度)和叠句,以此来制造节奏。在《荷塘月色》不长的篇幅里,有27个叠音节,诸如:淡淡、渐渐、田田、弯弯、亭亭、层层等等,音节重叠的形式多样。还有叠句,如:“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等等。这些以重叠造成节奏的词句,几乎平均地分布在文章的各个段落中,如同长流中泛起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波。其次是音顿,以段落为单位,每个句子内的停顿次数大体呈现出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规律,就此声音的角度看,则是完成一个节奏的起伏。声音节奏的营造在他的其它散文作品中也较常见,比如《春》、《匆匆》等,使得整个文章像一汪泛着微波的秋池。

色彩词的使用也是朱自清行文的技巧之一,作者借此实现色彩之美,进而起到修辞的作用。在他的散文中,色彩词大概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基本色彩词,诸如红、黄、蓝、绿、紫、白、黑等。如: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威尼斯》)二是限制语+色彩词,这一类色彩词专指由一个表示程度的限制语加上一个单音色彩词构成的,例如:前面偏左的地方,是一片淡蓝的湖水,对岸环拥着不尽的青山。(《阿河》)三是色彩词+色彩词,这一类色彩词由两个色彩词组合构成,表示的是一种混合的颜色也可以再加上表示色彩类概念的语素“色”字。例如:面孔黄黑色,但还丰润。(《生命的价钱――七毛钱》)四是描述性色彩词,就是带有主观描述意味的色彩词。如: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绿》)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只插着小红花的游艇里,坐着八九个雪白雪白的白衣姑娘;湖风舞弄着她们的衣裳;便成一片浑然的白。(《女人》)朱自清散文中的色彩词通过借代、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色于文,融情于色,赋予色彩以生命,增强了文章的意境美,取得了富有感染力的效果。比如: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

在语篇结构上,朱自清的散文更是表现出完整、严谨,求规范、求完美的风格和要求。例如《背影》,《荷塘月色》,这般的开首点题,首尾呼应;例如《歌声》,《匆匆》,这般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段落布置;再如,大多的文篇既不会过长又不会过短。

从创作主体“我”在文中的呈现看,朱自清的散文可分为两类,一是有“我”的,一是无“我”的。前者以《背影》、《给亡妇》等为代表,怀人述事,情见于事,写景状物,情储于物。后者则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文中无“我”出现,并且无情绪见识的表达,以《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为代表;一是行文中出现“虚构的我”,《阿河》、《女人》是这一类的代表。

第一类作品多侧重“表现自我”,作者本人直接出现在作品中。然而,作者的情感表达多是内敛的,含蓄的,表现出相当清醒的节制,比如《荷塘月色》,“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是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背影》中作者表达对父亲的爱、感激和怀念,也只是望着远远的“背影”而默默地流泪。第二类作品中的第一小类则以游记《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为主,文中作者尽量避免说到自己:省略主语“我”,例如:罗马(Rom)是历史上大帝国的都城。想起来,总是气象万千似的。――《罗马》 在《欧游杂记》的序言中他说到:“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这是有意避免的。”所持的理由是:“一则(对于欧洲艺术等等)自己外行,何必放言高论;二则这个时代身边琐事说来到底无谓。”可见作者身为学者于作文上的谦虚和对时代社会的远观姿态。

第二类中的第二小类作品,则有意隐藏自我观念和心理。《女人》为一篇议论性随笔,照理应该属于“我=作者”类叙述,可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文章却设置了一种“双重叙述结构”:一个是“叙述人白水”,一个是“记录者我”,文章开始时有这样一段引言性质的文字:白水是个老实人,又是个有趣的人……这回听勉子说,日本某杂志上有《女?》一文,是几个文人以“女”为题的桌话的记录。他说,“这倒有趣,我们何不也来一下?”我们说,“你先来!”他搔了搔头发道:“好!就是我先来,你们可别临阵脱逃才好。”……那时我被指定为临时书记,曾将桌上所说,拉杂写下。现在整理出来,便是以下一文。因为十之八九是白水的意见,便用了第一人称,作为他自叙的`摸样;我想,白水大概不至于不承认吧?这节文字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小说的“引子”,作者故意将自己所写的东西,托之于偶然“发现的”“他者”的日记、手稿之类,而作者只是以“整理者”、“抄写者”的面目出现。

对于叙述人的技术性处理,反而引起读者对文本主题、创作驱动等做进一步的探究。倪浓水认为:“《荷塘月色》的‘我’也呈现为叙述人特质”。他还认为,虽然《女人》、《阿河》和《荷塘月色》不属于时间上的系列写作,但这三篇文章构成了内容、旨意上的一致性:它们都是“女性叙事”,而且对于“女性标准”、“女性形态美”和“我”对女性的态度都存在着相当吻合的共倾性,所以可以将《荷塘月色》看作是对《女人》和《阿河》的“续写”,它们是一种“三部曲”性质的同质同构。从朱自清的关于女性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在行文上隐藏“我”而且在表达情感上力求掩藏。我们从他早期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可以看到:一方面他热切地欣赏小姐的歌声:“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的船里来的……于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歌声里了。”可另一方面,当歌妓的船真的靠近要他点歌时,“受了道德的压迫”而又在“众目昭彰”之中的他却又拒绝了她们。

至于朱自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技术追求,我们从他的一段话中也许能找到答案:“我是一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也就是我的写作的开始。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国文教师的环境教我……尽力教文字尽量表达,不留遗憾。我注意每个字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国文教师的写作往往有一个潜意识的任务感,那就是为学生们的作文“立范”,所以它们必定讲究体式的规范、词语的标准、意境的雅致和立意的高洁。也就是说,这种文章讲究技术,对文章中的某些东西往往要加以修饰和遮蔽。朱自清也多次说自己的散文“还是费力太过”、《女儿》,还有早年的《笑的历史》,“是费了力琢磨成的”,他还说“我不大信任‘自然流露’,因为我究竟是个国文教师”。

参考文献:

[1]倪浓水:《〈女人〉〈阿河〉和〈荷塘月色〉里的“我”――兼论朱自清散文的“技术意识”》,浙江海洋学院学报,9月第3期

[2]孙丽玲:《论朱自清“女性美”的创作心理和审美风格》,曲靖师专学报,第1期

[3]朱自清:《写作杂谈》,《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版

[4]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版

篇4: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技术意识

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技术意识「精选」

在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内,朱自清以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散文抒情真挚自然、结构缜密婉转、语言朴实清新。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技术意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技术意识

在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无疑是散文创作领域的多产者,创造者。他的散文精致细腻,堪称现代白话散文的典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总体上讲,朱自清的散文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技术意识,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在散文语音的调和,语词的修饰,以及语篇的结构上有着很强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体现在其作品中叙述主体的情感节制。

朱自清在散文语音的调和,语词的着色、修辞,以及语篇的结构上有着很自觉的技术意识。换句话讲,朱自清的散文表现出一种“作文”的自觉。

《荷塘月色》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先生众散文篇目中美文的典型。在笔者看来,景和情以外,成其为美文的重要元素是声音节奏。从音节的角度看,一篇散文就是一个长长的声音流,《荷塘月色》也不例外,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就音节的调和下了不少工夫。首先是叠音(音韵、音节长度)和叠句,以此来制造节奏。在《荷塘月色》不长的篇幅里,有27个叠音节,诸如:淡淡、渐渐、田田、弯弯、亭亭、层层等等,音节重叠的形式多样。还有叠句,如:“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等等。这些以重叠造成节奏的词句,几乎平均地分布在文章的各个段落中,如同长流中泛起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波。其次是音顿,以段落为单位,每个句子内的停顿次数大体呈现出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规律,就此声音的角度看,则是完成一个节奏的起伏。声音节奏的营造在他的其它散文作品中也较常见,比如《春》、《匆匆》等,使得整个文章像一汪泛着微波的秋池。

色彩词的使用也是朱自清行文的技巧之一,作者借此实现色彩之美,进而起到修辞的作用。在他的散文中,色彩词大概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基本色彩词,诸如红、黄、蓝、绿、紫、白、黑等。如: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威尼斯》)二是限制语+色彩词,这一类色彩词专指由一个表示程度的限制语加上一个单音色彩词构成的,例如:前面偏左的地方,是一片淡蓝的湖水,对岸环拥着不尽的青山。(《阿河》)三是色彩词+色彩词,这一类色彩词由两个色彩词组合构成,表示的是一种混合的颜色也可以再加上表示色彩类概念的语素“色”字。例如:面孔黄黑色,但还丰润。(《生命的价钱――七毛钱》)四是描述性色彩词,就是带有主观描述意味的色彩词。如: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绿》)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只插着小红花的游艇里,坐着八九个雪白雪白的白衣姑娘;湖风舞弄着她们的衣裳;便成一片浑然的白。(《女人》)朱自清散文中的色彩词通过借代、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色于文,融情于色,赋予色彩以生命,增强了文章的意境美,取得了富有感染力的效果。比如: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

在语篇结构上,朱自清的散文更是表现出完整、严谨,求规范、求完美的风格和要求。例如《背影》,《荷塘月色》,这般的开首点题,首尾呼应;例如《歌声》,《匆匆》,这般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段落布置;再如,大多的文篇既不会过长又不会过短。

从创作主体“我”在文中的呈现看,朱自清的散文可分为两类,一是有“我”的,一是无“我”的。前者以《背影》、《给亡妇》等为代表,怀人述事,情见于事,写景状物,情储于物。后者则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文中无“我”出现,并且无情绪见识的表达,以《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为代表;一是行文中出现“虚构的我”,《阿河》、《女人》是这一类的代表。

第一类作品多侧重“表现自我”,作者本人直接出现在作品中。然而,作者的情感表达多是内敛的,含蓄的,表现出相当清醒的节制,比如《荷塘月色》,“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是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背影》中作者表达对父亲的爱、感激和怀念,也只是望着远远的“背影”而默默地流泪。第二类作品中的第一小类则以游记《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为主,文中作者尽量避免说到自己:省略主语“我”,例如:罗马(Rom)是历史上大帝国的都城。想起来,总是气象万千似的。――《罗马》 在《欧游杂记》的序言中他说到:“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这是有意避免的。”所持的理由是:“一则(对于欧洲艺术等等)自己外行,何必放言高论;二则这个时代身边琐事说来到底无谓。”可见作者身为学者于作文上的谦虚和对时代社会的远观姿态。

第二类中的第二小类作品,则有意隐藏自我观念和心理。《女人》为一篇议论性随笔,照理应该属于“我=作者”类叙述,可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文章却设置了一种“双重叙述结构”:一个是“叙述人白水”,一个是“记录者我”,文章开始时有这样一段引言性质的文字:白水是个老实人,又是个有趣的人……这回听勉子说,日本某杂志上有《女?》一文,是几个文人以“女”为题的桌话的记录。他说,“这倒有趣,我们何不也来一下?”我们说,“你先来!”他搔了搔头发道:“好!就是我先来,你们可别临阵脱逃才好。”……那时我被指定为临时书记,曾将桌上所说,拉杂写下。现在整理出来,便是以下一文。因为十之八九是白水的意见,便用了第一人称,作为他自叙的摸样;我想,白水大概不至于不承认吧?这节文字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小说的“引子”,作者故意将自己所写的东西,托之于偶然“发现的”“他者”的日记、手稿之类,而作者只是以“整理者”、“抄写者”的面目出现。

对于叙述人的技术性处理,反而引起读者对文本主题、创作驱动等做进一步的探究。倪浓水认为:“《荷塘月色》的‘我’也呈现为叙述人特质”。他还认为,虽然《女人》、《阿河》和《荷塘月色》不属于时间上的系列写作,但这三篇文章构成了内容、旨意上的一致性:它们都是“女性叙事”,而且对于“女性标准”、“女性形态美”和“我”对女性的态度都存在着相当吻合的共倾性,所以可以将《荷塘月色》看作是对《女人》和《阿河》的“续写”,它们是一种“三部曲”性质的同质同构。从朱自清的关于女性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在行文上隐藏“我”而且在表达情感上力求掩藏。我们从他早期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可以看到:一方面他热切地欣赏歌女的歌声:“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的船里来的……于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歌声里了。”可另一方面,当歌妓的船真的靠近要他点歌时,“受了道德的压迫”而又在“众目昭彰”之中的他却又拒绝了她们。

至于朱自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技术追求,我们从他的一段话中也许能找到答案:“我是一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也就是我的写作的开始。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国文教师的环境教我……尽力教文字尽量表达,不留遗憾。我注意每个字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国文教师的写作往往有一个潜意识的任务感,那就是为学生们的作文“立范”,所以它们必定讲究体式的规范、词语的标准、意境的雅致和立意的高洁。也就是说,这种文章讲究技术,对文章中的某些东西往往要加以修饰和遮蔽。朱自清也多次说自己的散文“还是费力太过”、《女儿》,还有早年的《笑的历史》,“是费了力琢磨成的”,他还说“我不大信任‘自然流露’,因为我究竟是个国文教师”。

参考文献:

[1]倪浓水:《〈女人〉〈阿河〉和〈荷塘月色〉里的“我”――兼论朱自清散文的“技术意识”》,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3期

[2]孙丽玲:《论朱自清“女性美”的创作心理和审美风格》,曲靖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3]朱自清:《写作杂谈》,《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朱自清散文精选

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买书》

朱自清的散文读书笔记

朱自清散文精彩读书笔记

朱自清的散文有哪些

朱自清散文匆匆读后感精选

朱自清的散文赏析

飘零朱自清散文欣赏

仿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整理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