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juzo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国艺术鉴赏读书心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中国艺术鉴赏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中国艺术鉴赏读书心得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由台中中央书局于1966年首次刊行,以后改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大陆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华东师大出版社版,广西师大出版社版。全书共计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感想:
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音乐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发展的。社会永远是前进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个体的退。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发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说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倒觉得人祸的可能性还大点。倒也不是说这个毁灭就非得是今年的“2012”。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篇2:中国艺术鉴赏读书心得
中国绘画肇始于原始社会,至少有60以上的历史。原始社会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古代祖先已由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生产劳动和工具的制造,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既能进行物质生产,又能相对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这就为绘画的萌始准备了条件。在距今 3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意想和愿望。
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 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掌握了制陶技术,并且在陶器制作和图案装饰的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艺术造型的能力。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先在陶坯上彩绘花纹后再烧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老官台文化彩陶的彩绘颜色有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红色和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白色。在距今6000多年的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半坡类型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紫、红两种彩色颜料锭。老官台文化彩陶上的红色宽带纹用宽笔绘成,而几何图案和符号则用细笔绘成。由于人们进一步掌握了颜料、笔等绘画工具,使绘画的兴起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中国原始社会绘画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这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有关。中华民族是由各区域的不同部族融合而成的,因此随着各族的不断交融,绘画表现的社会内容愈来愈丰富,除去写实的表现方法外,还有运用想象的表现方法。从这特点来说,对以后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平时利用空余时间翻阅了<<中国美术史>>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看着厚厚的一本我还担心没有信心看完它,但当我真正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精彩,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美术,还把我国的历史也研究了。
篇3:中国艺术鉴赏读书心得
读毕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不在具体对中国绘画把握到什么,而是愈发感到学海无涯,一如艺无止境。因之茫茫不知所之。
对音乐与文学的热情自不待说,读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爱上欧洲的歌剧,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又爱上中国的山水画……读杜诗的悲苦,爱上李白的雄奇;读小李杜的清淡,冲不掉对豪放词之喜爱;读到此书第十章第五节,想去读赵孟頫的文集……现在,兴趣愈广,而愈不晓得论文该写什么——其实很多领域都是很可深入的。
持续增温或恒温的“国学”,如果以塑造“成”人为旨,那么必定是要囊括以艺术的。文史哲的融会贯通,实在是替不得琴棋书画的陶冶性情。显见,中国的文论和画论是那么的神形俱似,然而实在少有一片园地,愿意接纳这样方向的“学术”论文。实际上亦少有这样的尝试机构。
书中玄理味较浓,大约是少分析艺术作品的缘故。虽然作者不是一个艺术家,但研究思想史之学者有如此眼光与心性关注艺术者毕竟还是少之又少。
通常情况下,高超的技艺与深刻的学养难以在一个人身上集中。所以艺术史家不是艺术家,艺术家亦难以有纯学术的阐释。
但是,当有人同时具备创作与评论的双重能力,也即是说,当艺术史家和艺术家合而为一之时,产生的著作当是多么的精审而生动。我觉得沈祖棻的《宋词赏析》极其好看,即是她不仅是学者,而且是诗人的缘故。但这不还出文学的领域。然而跨领域呢?如果研宋词者懂音乐甚至乐器呢?如果治文学者谙绘画呢?
——然而这只是奢求不可遇么?
篇4:中国艺术鉴赏读书心得
所谓艺术精神,也就是指的艺术的精神境界。徐复观认为:“文学、艺术,乃成立于作者的主观 “心灵或精神”与题材的客观事物互相关涉之上。”艺术作品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把主观生命的.跃动投射到某一客观的事物上面去,借某一客观事物的形相把生命的跃动表现出来,形成晶莹朗澈的内在世界,这就是艺术的精神境界。因此,不仅未为主观所感所思的客观事物,根本不会进入文学、艺术的创作范围之内,而且作者的人格修养和理想追求,对客观事物的价值或意味的发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使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生命跃动有不同的层次,使艺术精神有不同的境界。正是这样,不仅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其艺术精神呈现出迥然的不同;而且就是在中国人之间,由于人格修养和理想追求不尽相同,其艺术精神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别。
徐复观认为,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如果穷究到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将其纯化,由此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以端正它的方向,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因为这种人格修养,依然是在现实人生生活上开花结果,所以它的作用,不止于是文学艺术的根基,但也可以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而具体地看,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又呈现出两种典型性格。由孔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由孔门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是善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虽本旨不在艺术创作,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庄子的艺术精神对中国的绘画产生深远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魏晋玄学来实现的。中国的绘画,虽可以追溯到远古,但对绘画作艺术性的反省,因而作纯艺术性的努力与评价,还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的事情。与中国的文学、书法一样,中国的绘画只有在这时才获得了一种艺术精神的自觉。这种艺术精神的自觉,与东汉以经学为背景的政治实用哲学的衰落和老、庄道家思想的重新抬头有密切的关系。正是魏晋玄学的兴起,实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由思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由哲学家的神思而成为画家笔下的人物山水。最能直接、深刻、鲜明地体现庄子的艺术精神的,则是中国的山水画。中国从周初起,随着人文精神的最初跃动,自然界中的名山巨川便从带有压抑性的神秘气氛中逐渐解放出来,使人感到这些自然景物对于人的生活确实有一种很大的帮助。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解释了艺术创作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艺术家的心灵,艺术家的生命,艺术家的人格,是艺术作品得以成立的根据。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必须进行田野调查的原因:在研究艺术品或画作本身时,其创作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理清创作者的“心灵”“生命”及“人格”,才能理解画作本身。
篇5:《别样的美术鉴赏》读书心得
读了《别样的美术鉴赏》这本书,使我深切体会到: 美术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美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美术鉴赏教育中,学生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美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通过欣赏,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欣赏是作品本身、画家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美术欣赏过程根本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美术作品就象一个启动器,它把欣赏者潜在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美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如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森林中的鸟》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学生在欣赏时创造习惯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这幅画说的是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和创作“变形的骡子”,他们对头、毛发、鼻子、身体、耳朵、四肢等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变成了正方形、水桶形、星形、螺旋形、闹钟、水滴、叶子、磁铁、葫芦、杯子、字母和各种蔬菜的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挂帐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学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学生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生在创造力、领悟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美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学生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
★ 读书名言鉴赏
★ 读书心得
★ 白鹅读书心得
中国艺术鉴赏读书心得(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