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2-17 03:56:33 作者:安静的莉莉黄 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安静的莉莉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篇2: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

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妇女权利受限

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响深远的原因:

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

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

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

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篇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篇4: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篇5: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三)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篇6: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最新总结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怎么复习比较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不要人云亦云,随大流。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因为在复习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前面部分没弄懂,后面的部分也没有学好,因此建议学生在寒假阶段通过自学复习或者一对一针对性的辅导来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把握好自己的节奏。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勤思多问,不要因为面子问题不敢发问,新东方一对一宋苗苗老师建议学生在弄不懂的问题上多问同学,多问老师。考生除了自己不断地总结经验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地去向老师请教,要做到每个知识点清清楚楚,每个概念明明白白。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充分利用寒假这段时间,高效复习。

历史复习的技巧方法

1、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对内容掌握的不好多花时间,复习要系统化。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至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篇7: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

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妇女权利受限

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响深远的原因:

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

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

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

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高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

一、改善记忆效率的策略

普及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主要利用历史第二课堂,开设高中历史复习记忆微型讲座,邀请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讲解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也适时地让少数在这方面学有心得的学生现身说法。当然,记忆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指望通过几次讲座就能让学生谙熟其规律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持久关注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还分工编印了名为“探究人脑记忆奥秘,改善历史记忆效能”的小册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消化。

二、杜绝满目地背诵

高中历史课外书看得太多太杂溶剂记不住,甚至混乱你原本已经记住额高中历史知识,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三、调动各种感官

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高中历史复习有效复习所以在记忆高中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当然,历史记忆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教研实践中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不断挖掘校本资源,才能把“如何改善历史记忆效率”这一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为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高效复习技巧

理解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把握教材: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寻找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篇8: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商业发展:

①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②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都会

④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

⑤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

⑥明清: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篇9: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汉字与中国书画

了解汉字的演变

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演变:

A演变过程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了解古代中国的书法家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楷书:具有实用价值。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

篇1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1、1986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初墓发现一张西汉初年的纸质地图,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2、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作原料,蔡伦造纸术,深得东汉和帝的称赞,这种纸被称作“蔡侯纸”。

3、造纸术向外传播的顺序是:4世纪,传至朝鲜,7世纪,传至日本,8世纪,传至印度、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至欧洲、非洲,16世纪,传至美洲,19世纪,传至大洋洲。

4、东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九章算术》,按照题目的应用范围和解题方法分类,系统的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5、东汉时期,我国最的医生是张仲景和华佗,他们两人的区别是:一个身处朝廷,一个身处民间。

6、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主张“辨证施治”。他本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7、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医术全面、犹擅外科的民间医生,被人誉为“神医”。他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他还注重对疾病的预防,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熊、鹿、猿和鸟五种禽兽的动作。

篇11: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篇12: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篇1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篇14: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篇15: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大危机:(见前面)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见前面)

3、意义:(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

1、主要内容: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2、评价:(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篇16: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2)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2)国家干预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3、作用:(1)进步性:用国家的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2)局限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业经营的变革: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认识: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17: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篇18:关于高一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

4、表现

(1)冶金业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2)制瓷业

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高一学年历史知识点

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选总结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与

高一历史知识点重难点总结最全

高一历史课堂必学知识点

新版人教高一历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