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202

时间:2022-11-28 11:58:01 作者:脸红的楚雨荨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脸红的楚雨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初一历史知识点202,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初一历史知识点202,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新版初一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

1.继秦汉之后,实现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统一的朝代是隋朝

2.开创“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隋文帝杨坚

3.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在历的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589年

5.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

6.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时,最后一个灭掉的南方政权是陈朝

7.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的是京杭大运河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9.京杭大运河连通了五大水系,由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0.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

11.京杭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2.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

13.京杭大运河的南北终点是余杭和涿郡

14.隋朝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5.今天的北京,在隋朝时被称作是涿郡

16.大运河的南端、在隋朝时被称作“余杭”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杭州

17.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

18.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

19.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的方式是玄武门之变

20.唐太宗李世民创立的盛世是贞观之治

2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中书省

22.李世民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原因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唐律疏议》

24.隋朝建立、唐朝得以发展使用的制度有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5.唐太宗时的谏臣,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是魏征

26.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

27.记录唐太宗和他的大臣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是《贞观政要》

28.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9.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的根本原因是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30.唐朝百姓不想服劳役,可以合法利用的方法是交纳实物代替

3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管辖六部、执行政令的是尚书省

32.唐太宗的名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根源是儒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33.武则天当皇帝后将国号改为周

34.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创新贡献是创立“武举”和“殿试”

35.有“贞观遗风”,被称作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

36.武则天为提高庶族地主等新贵族的政治地位而编修的是《姓氏录》

37.唐朝新发明的农业工具是曲辕犁和筒车

38.唐朝最鼎盛时期是开元盛世

39.唐朝时管理今天新疆的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0.唐朝用于灌溉的工具是筒车

41.唐代制陶业的突出成就代表是唐三彩

42.被誉为开元前期“救时之相”的是姚崇

43.武则天时期对于整个唐朝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4.唐朝用于耕地的工具是曲辕犁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同一全国。

3、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的国家粮库。

5、隋炀帝从6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6、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7、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12345)

8、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

9、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B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C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10、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篇2:初一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1.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我国历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统治被称为“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4.唐代陶瓷最为的是:唐三彩。

5.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开始于:隋文帝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6.科举制中最早设立殿试、武举的是:武则天。

7.科举制中,诗赋最早成为进士的主要内容是在:唐玄宗时期。

8.科举制废除于:清朝末年(1905年)

9.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

10.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由隋朝李春设计主持修建造的赵州桥。

11.宋代最重要的粮仓: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12.北宋之后最的瓷都:北宋兴起的景德镇。

13.宋代的娱乐商业场所:“瓦子”。(或瓦舍)

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15.两宋、元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16.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后期。

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南宋时期。

18.我国省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标志: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建立的“行省制度”。

19.台湾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当时台湾叫“琉球”).澎湖列岛。

20.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的佛教和西藏事务。

21.元朝的港口:泉州。

22.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3.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标志: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24.明朝科举制变化的标志:采用“八股取士”(为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25.古代世界航海的壮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6.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的队伍人称“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泉州籍抗倭将领:俞大猷)。

27.清朝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的标志:雍正帝设──军机处。

28.台湾历第一次被外国侵占:1624年,被荷兰侵占。

29.1662年,郑成功(泉州南安石井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30.施琅(泉州人)率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1.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2.我国现在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修建的故宫。

33.明朝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理学著作:明朝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浅谈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注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篇3:初一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1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七年级历史学习方法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注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三、注意历史复习中的记忆方法。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浓缩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数字归纳记忆法、联想比较记忆法。

篇4:初一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

1.继秦汉之后,实现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统一的朝代是隋朝

2.开创“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隋文帝杨坚

3.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在历的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589年

5.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

6.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时,最后一个灭掉的南方政权是陈朝

7.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的是京杭大运河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9.京杭大运河连通了五大水系,由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0.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

11.京杭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2.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

13.京杭大运河的南北终点是余杭和涿郡

14.隋朝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5.今天的北京,在隋朝时被称作是涿郡

16.大运河的南端、在隋朝时被称作“余杭”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杭州

17.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

18.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

19.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的方式是玄武门之变

20.唐太宗李世民创立的盛世是贞观之治

2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中书省

22.李世民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原因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唐律疏议》

24.隋朝建立、唐朝得以发展使用的制度有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5.唐太宗时的谏臣,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是魏征

26.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我国历第一位、也是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

2.文成公主入藏时,在位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3.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的南诏首领是皮逻阁

4.唐玄奘将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弟子整理成的书是《大唐西域记》

5.“和同为一家”主要是指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吐蕃

6.唐朝时,日本派到中国来的留学生被称为是遣唐使

7.六次东渡日本,将佛法传播到日本的我国高僧是鉴真

8.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目的地,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在唐朝时被称作天竺

9.阎立本绘制的、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节的人物画是《步辇图》

10.我国第一个将天竺佛教、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玄奘

11.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建筑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宫城皇城外郭城

12.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时,唐朝的统治者是唐玄宗李隆基

13.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时,唐朝的统治者是唐太宗李世民

14.长安城内,百姓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主要在城市的哪个部分?外郭城

15.我们今天将购物称作是“买东西”,主要是因为唐朝时的商业区是东市和西市

16.唐朝最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为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汉语名字叫做晁衡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18.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是唐朝初年

19.第一次将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的科学家及其著作是孙思邈的《丹经》

20.火药的发明,与我国古代哪一项活动有关?炼丹

21.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的时间是唐朝末年

22.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单孔大石桥是赵州桥

23.被称为“诗仙”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李白

24.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的是飞天图案

25.唐朝时,市场上出现的一种用于交易凭据的印刷品是印纸

26.唐朝末年,的印刷业中心是成都和洛阳

27.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做火箭或者飞火

28.赵州桥的设计工匠是李春

29.赵州桥的设计时间是隋朝

30.被称为“诗圣”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杜甫

新版初一历史知识点

初一历史知识点歌谣

初一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初一历史课文知识点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知识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

初一历史知识点202(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一历史知识点202,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