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喰我充气烟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高三地理学科的知识点重点总结,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三地理学科的知识点重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高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一、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实质、特征和规律
实质: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
特征:既有新物质生成又有能量的变化
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2、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形式:常以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反应热与焓变
1、反应热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成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2、焓变定义: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叫反应的焓变,符号是△H,单位常用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4、计算方法:△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据此,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
热反应。
(2)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只是引发反应的条件,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并无直接关系。许多放
热反应也需要加热引发反应,也有部分吸热反应不需加热,在常温时就可以进行。
中和热
(1)定义: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
篇2:高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Na2CO3、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食盐:NaCl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绿矾:FaSO4·7H2O干冰:CO2明矾:KAl(SO4)2·12H2O漂:Ca(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胆矾、蓝矾:CuSO4·5H2O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波尔多液:Ca(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OH)2和S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NH4)2(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乙炔)TNT:三硝基甲苯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酒精、乙醇:C2H5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甘油、丙三醇:C3H8O3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
Fe3+——黄色Fe(OH)3——红褐色沉淀Fe(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
Cu2(OH)2CO3—绿色
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FeS——黑色固体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度)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KMnO4--——紫色MnO4-——紫色
三、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3.1红色3.1——4.4橙色>4.4黄色
酚酞<8.0无色8.0——10.0浅红色>10.0红色
石蕊<5.1红色5.1——8.0紫色>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Ag+>Hg2+>Cu2+>Pb2+>Fa2+>Zn2+>H+>Al3+>Mg2+>Na+>Ca2+>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I->Br–>Cl->OH->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CO32-+2Al3++3H2O=2Al(OH)3↓+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2H2O==H2↑+Cl2↑+2KOH
配平:2KCl+2H2O==H2↑+Cl2↑+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Pb–2e-→PbSO4PbO2+2e-→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阴极:PbSO4+2e-=Pb+SO42-
阳极:PbSO4+2H2O-2e-=PbO2+4H++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SiC>Si(因为原子半径:Si>C>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Cl2>Br2>Fe3+>I2>S=4(+4价的S)
例:I2+SO2+H2O=H2SO4+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HClO4(高氯酸)—是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38.9C。),;熔点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篇3:高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1.优先氧化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还原性物质,则加入一种氧化剂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如还原性:S2->I->Fe2+>Br->Cl-,在同时含以上离子的溶液中通入Cl2按以上顺序依次被氧化。
2.优先还原原理又如Fe3+、Cu2+、Fe2+同时存在的溶液,加入Zn粉,按氧化性最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被还原,即Fe3+、Cu2+、Fe2+顺序。
3.优先沉淀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能与所加试剂形成沉淀的离子,则溶解度(严格讲应为溶度积)小的物质优先沉淀。如Mg(OH)2溶解度比MgCO3小,除Mg2+尽量用OH_。
4.优先中和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当加入一种碱(或酸)时,酸性(或碱性)强的物质优先被中和。给NaOH、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先发生:NaOH十HCl=NaCl十H2O,再发生:Na2CO3十HCI=NaHCO3十NaCl最后发生:NaHCO3+HCl=NaCl十CO2十H2O。
5.优先排布原理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相同。离核愈近,能量愈低。电子排布时,优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轨道上,待能量低的轨道排满之后,再依次排布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去。
6.优先挥发原理当蒸发沸点不同的物质的混合物时:低沸点的物质优先挥发(有时亦可形成共沸物)。将100克36%的盐酸蒸发掉10克水后关于盐酸浓度变小,因为HCl的沸点比水低,当水被蒸发时,HCl已蒸发掉了。石油的分馏,先挥发出来的是沸点最低的汽油,其次是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7、优先鉴别原理鉴别多种物质时:先用物理方法(看颜色,观状态,闻气味,观察溶解性),再用化学方法:固体物质一般先溶解配成溶液,再鉴别;用试纸鉴别气体要先润湿试纸。
8、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那么A的转化率不一定降低。对于有多种反应物参加反应的可逆反应,增加A的量,A的转化率一定降低;但对于反应:2NO2(气)==N2O4(气)当它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若增大NO2的浓度时,因体系内压强增大,从而时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及平衡向右移动。那么此时NO2的转化率不是减小,而是增大了。
9、可逆反应按反应的系数比加入起始量,则反应过程中每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均相等。
10、同分异构体通式符合CnH2nO2的有机物可能是羧酸、酯、羟基醛通式符合CnH2n-2的有机物可能是二烯烃、炔烃。
11、离子晶体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aOH、Na2O2、NH4Cl、CH3COONa等中还含有共价键。
12.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是稳定结构,其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不是稳定结构。
13.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是稳定结构。
14.阳离子的半径一定小于对应原子的半径,阴离子的半径一定大于对应原子的半径。
15.一种原子形成的高价阳离子的半径一定小于它的低价阳离子的半径。如Fe3+
16.同种原子间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不同原子间的共价键一定是极性键。
17.分子内一定不含有离子键。题目中有”分子“一词,该物质必为分子晶体。
18、单质分子中一定不含有极性键。
19、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
20、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1.最新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三篇
2.精选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3.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4.2020高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三篇
5.精选5篇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4:高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一、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三、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五、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六、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七、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八、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
九、电化学
(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十、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篇5: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6.位移s=V平t=Vot+at=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高度Hm=Vo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4.竖直方向位移:y=gt
5.运动时间t=(2y/g)(通常又表示为(2h/g))
6.合速度Vt=(Vx2+Vy2)=[Vo2+(gt)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ω=(GM/r3);T=2π(r3/GM){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GM/r地)=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M+m)vt=fs相对
篇6: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光子说
⑴量子论:19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
⑵光子论:19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满足下列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1.精选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三篇
2.最新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3.最新高三英语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5篇
4.最新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三篇
5.精选最全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篇7: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 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3)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略)。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篇8:高三英语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也是一个难点.所谓虚拟语气是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假设、猜测或建议,而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它通过句子的谓语动词的特殊形式来表示.现归纳如下:纯假设,用虚拟,动词时态退一级:条件句,分主从,主句谓语前加would (should,could,might);表愿望,用虚拟,wish后面接宾语(从句):现在过去与将来,动词时态退一级:提建议,用虚拟,宾语(从句)动词用(should)do:俩建议,三要求,再加坚持与命令(suggest,advise,demand,require,request,insist,order):It is time和eoukd rather,后接丛句用虚拟:部分主语从句中, 谓语用虚拟结构 (It is necessry /important/natural/natural/strange/strange that……should do). 下面举例说明:
A、If you came tomorrow,we would have the metting. (条件句虚拟)
B、Without air,there would be no living things.(同上)
C、We wish we had arrived there two hours earlier.(表示愿望虚拟)
D、He demanded that we (should)start right away.(表示建议虚拟)
E、It is(high)time that we left (should leave)now.(特殊从句虚拟)
F、I would rather you gave me the book.(同上)
G、It is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clean the room everyday,(主语从句虚拟)
H、He speaks English so fluently as if he were English. (特殊从句虚拟)
篇9:高三英语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一、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可分为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很多:除了不作谓语外,它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与复合宾语(主语补语或宾语补语).有些及物动词后面接不带to的不定式作复合宾语.这些动词归纳如下:一感(feel).二听(hear,listen to),三让(have,1et, make),四看(see,watCh,notice,observe).再加上help somebody(to)do something和美国英语look at somebody do somthing.还有“二让”属特殊:ge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与keep somebody doing.而有些及物动词后面接动名词(the -ing form)作宾语.这些动词归纳为一句话:Papa C makes friends.这是由如下动词的开头字母组成:permit,advise, practise,avoid,consider,mind, allow,keep,enjoy,suggest, finish,risk,imagine,escape,need,delay,stand(忍受). 为了容易记住,也可以编成顺口溜:“允许完成练习,建议避免冒险,考虑延期逃跑,喜欢保持想象,需要反对忍受”.其相对应的动词依次是:permit/allow,finish,practise;
advise/suggest, avoid,risk: consider, delay, escape/miss; enjoy/appreciate, keep, imagine; need/want/require,mind. can't help/can’t stand.
二、复合句
1、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是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区别.
例如:A、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match is true. (同位语从句)
B、The news that he told us surprised everybody here. (定语从句)
关键的区别在于连接或关系代词that:有意义的是定语, 无意义的是同位.因为引导定语从句的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或 宾语,而引导同位语从句的that只起到连接词的作用.
2、接着容易混淆的是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that与 which:that之前是不定(代词)、序数(词)、(形容词)级:which之前是介词短语与逗号(非限制性).
例如:A、All that we have to do is to practise every day.
B、The first lesson that I learned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C、I have lost my pen,which I like very much.
D、The house in front of which there is a garden is my home.
三、It的用法
1、It除了代替人和物以外,还可以作形式主语.而真正的主语(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则放于谓语或表语之后.
例如:It is nor easy to finish the work in two days.
然而有少数表语之后接动名词作真正的主语.这些表语是:无助(no help)、无用(no use)、没好处(no good);工作(hard work)、费时(a waste of time)、又危险(a danger).
例如:A、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B、It is a waste of time waiting for him.
2、It还可以作形式宾语.通常下列动词后面可接it作形式宾语:2f2tcjm(find,feel,think,take,consider,judge, make).
例如:A、He made it clear that he was not interested in this subject.
B、I think it no use arguing with him.
3、It用于强调句式.要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主语、宾语、状语),可以把it当作先行词.这种句子的结构是:It is(was)+ 被强调部分+that(who)+句子的其余部分.
例如:A、It iS Professor Lin who teaches us English—(强调主语)
B、It was in Shanghai that l saw the film.—(强调状语)
C、It was in 1990 that I worked in the factory.(同上)
但要注意与定语从句的区别.
例如:D、It was 1990 when I worked in the factory.(定语从句)
在强调句式里,我们把强调结构It is(was)…that除去,句子还很完整.如例句C.而例句D就不能.
四、倒装结构
学生容易混淆的是全部倒装与部分倒装.如何区分之,编个顺口溜:副(adv.)介(prep.)提前全倒装,其它句式部分倒;否定提前倒助动,让步状语倒表语;复合句式倒主句,不
倒装的属特殊.下面举例说明:
A、Here comes the bus.(副词提前,全倒装)
B、Here he comes.(代词作主语,不倒装)
C、In front of the house lies a garden.(介词短语提前,全倒装)
D、Never shall I do this again.(否定词提前,部分倒装)
E、Young as he is ,he knows a lot.(让步状语从句,表语倒装)
F、Only when he told me did I realize what trouble he was in.(only 修饰状语,主句倒装)
G、Only he can save the patient.(only修饰主语.不倒装)
H、Not only will help be given to people,but also medical treatment will be provided.(否定词提前,部分倒装)
I、Not only he but also we like sports.(连接两个主语,不倒装)
篇10:高三英语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1.基础梳理
roll folk jazz musician pretend attach earn passer-by instrument cash stadio millionaire humorous actor reply attractive addition dip confident brief devotion invation beard sensitive painful above all
2.词语归纳
1)roll
作可数名词,表示“滚动,摇摆”。
还可以表示“名册”。
作动词,表示“滚动,旋转”。
roll by/roll on(岁月,时光的)流逝。
roll in大量涌入,不期然到达。
2)folk
作形容词,表示“民间的”,通常用作定语。
作名词,表示“人们”。
表示“家人,父母”,常用作复数 。
folks也可以用于称呼对方。
3)clap
表示“鼓掌,轻拍”。
clap eyes on sb/sth 看见某人/某物
clap sb into prison(未经审讯)迅速将某人送进监狱。
4)form
作动词,表示“组成,形成,成立,构成”。
form sb up将某人编入队伍。
作名词,表示“形式,外貌,表格”。
常见的词组有:a matter of form例行公务 after the form of跟……的格式 fill out/in a form填表 in the form of以……的形式 in form在形式上 good/bad form 有礼貌/失礼的行为
on/off form 处于良好的/不佳的状态 take form成形 take the form of 采取……的形式
in great form精神焕发
5)earn
表示“赚,挣得,获得”。
earn one’s living/livilihood/keep/(daily)bread谋生
6)instrument
表示“工具,仪器,手段”。
表示“文件,证件,证券”是法律用语,为可数名词。
7)hit
作名词,表示“轰动(或风行)一时的人或者是物,成功;打击”。
make a hit(with sb)给予某人良好的印象
hit也可作动词,表示“打,击中,碰撞”。如果表示“打某人的脑袋”,一般说hit sb on the head。
hit用作引申义,表示“使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痛苦等):达到,碰到,猜中”。
在口语中可以表示“突然想起”。
hit on/upon 偶然发现,忽然想到
hit the ceiling/roof 勃然大怒
篇11: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欧共体形成
⑴原因:①历史地理:共同的区域地缘关系及共同的文化和传统底蕴。
②政治:战后欧洲国家的普遍削弱是加强联合的主要因素。
③经济:二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下,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联系日益密切。(根本)
④国际关系:美苏都把欧洲作为争霸重点,为了在美苏争霸中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加强合作。
⑵成立及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⑶表现: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欧元启动);军事科技合作。
⑷影响:①对欧洲 经济: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经济赶上或超过美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政治:不愿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保证了欧洲的稳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对美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
③对国际关系:冲击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⑴原因:①美国的扶植。
②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重视科技教育。
④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国家财政大力干预推动。
⑤朝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大批军事后勤物资订货,刺激经济发展。
⑵影响:经济:①达到超过战前的水平,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
②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③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中以美为主导,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政治:改变了战后初追随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
国际关系:冲击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⑶启示: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抓住时机,只有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不结盟运动
⑴原因:①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斗争纷纷获得独立(前提)。
②为了摆脱美苏控制,积极谋求维护自己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团结合作。
⑵成立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的召开,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签订《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⑶宗旨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⑷影响: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②根本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③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回复。
篇12: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意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冷战的原因:
⑴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冷战提供可能(根本原因)
①美国: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霸主。
②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③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强大,成为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⑵美苏是去战时同盟基础,双方关系恶化。
⑶①国家利益冲突
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都把最终战胜对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作为目标
③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三.冷战表现
⑴在欧洲(美苏争霸的重点均在欧洲)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947.3)——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开始出现,实质是美国公开干涉他国内政,全球扩张,称霸世界战略。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1948)——经济互助委员会
实质是借复兴欧洲经济之名,加强控西欧,增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力量)
③柏林危机:两个德国出现(西德1948东德1949)——冷战的产物
④军事上: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
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总结:冷战实质是美国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控制西欧,称霸世界的产物。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
?①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②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
⑵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热战
表现:朝鲜战争(1950——1953)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越南战争(1961——1975)
影响:①耗费了美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②苏联此时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
四.冷战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
消极: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②客观上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篇13: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⑴形成: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a.50年代中期,毛、周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这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b.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和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保留军队)
c.80年代后,提出完整的“一国两制”理论。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e.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成为我国国策。
“一国两制”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运用
⑴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南京条约》1860《北京条约》九龙司地方一区18强租新界,租期为)
条件:①中国自改革开往以来,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 及其他各方面方针政策支持;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租期临近。
解决步骤:①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意义:①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有利于促进香港的稳定繁荣。
②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⑵其次成功运用于澳门问题
解决步骤:①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⑶还将成功运用于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新发展:
①停止炮击金门
②三通限制放宽
③民间:a.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b.对话:1991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这是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会谈。
④90年代初,汪辜会谈,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⑥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三.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①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平等。
③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
篇14: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作用)
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充分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立。(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基本内容:
⑴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⑵代表的产生及组成:全国人民的普选产生//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⑶职权:①立法权②监督权③选举权、任免权、决定权④审批权
⑷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
⑸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⑹与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比较体现优越
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原因):建国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有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内容:⑴前提:中共领导
⑵各自的地位:中共:执政党;多党:议政党
⑶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⑷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⑸基本组织:政协会议
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四.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1.原因:⑴历史: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共同抵御外敌侵略,反对国民党。
⑵地理:大杂居,小聚居
⑶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少,落后。
⑷民族差异
主要内容: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目的: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大团结
具体做法: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发展历程: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⑶实践:1955年后五大省级自治区
作用: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全面发展、共同繁荣。
篇15: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标志:东欧剧变(1989),苏联解体(1991)
1.东欧剧变:
⑴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波兰第一个发生巨变(武力发生巨变:罗马尼亚)
⑵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⑶原因:①内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党和政府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②外因:a.苏联因素:历史因素:长期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模式,受制于苏联。
现实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影响.
b.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政策。
两德统一: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苏联解体:
⑴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政治经济改革→指导思想根本改变→思想混乱,局势动荡→1991年8.19 事件,政权性质根本改变→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⑵教训: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c.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现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独立自主,防止西方和平演变。
e.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认识:剧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表现。
二.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1.世界形式的特点及原因:
⑴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原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军事对抗竞赛的减弱;地区冲突有所缓和。
⑵天下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
原因:①两极格局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暴露。
②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借助北约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插足别国事物,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③恐怖主义的威胁
三.世界格局特征及原因影响:
1.特征:⑴近期呈现“一超多强”。
⑵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原因:⑴经济多极化、全球化加强(根本)。
⑵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⑶欧盟、日本、俄、中,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影响:⑴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⑵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⑷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⑸21世纪的今天,世界格局多极化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的支持,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篇16:高三英语重点知识点总结
主语从句
主语从句是在复合句中充当主语的从句,通常放在主句谓语动词之前或由形式主语it代替,而本身放在句子末尾。
1. It 作形式主语和it引导强调句的比较。
It 作形式主语代替主语从句,主要是为了平衡句子结构,主语从句的连接词没有变化。而it引导的强调句则是对句子某一部分进行强调,无论强调的是什么成分,都可用连词that。被强调部分指人是也可用who/whom。
例如:
It is a pity that you didn’t go to see the film.
It doesn’t interest me whether you succeed or not.
It is in the morning that the murder took place.
It is John that broke the window.
2. 用it 作形式主语的结构。
(1) It is +名词+从句
It is a fact that … 事实是…
It is an honor that …非常荣幸
It is common knowledge that …是常识
(2) it is +形容词+从句
It is natural that… 很自然…
It is strange that… 奇怪的是…
(3) it is +不及物动词+从句
It seems that… 似乎…
It happened that… 碰巧…
(4) it +过去分词+从句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已证实…
3. 主语从句不可位于句首的五种情况。
(1) if 引导的主语从句不可居于复合句句首。
(2) It is said , (reported) …结构中的主语从句不可提前。
例如:
It is said that President Jingo will visit our school next week. (right)
That President Jiang will visit our school next week is said. (wrong)
(3) It happens…, It occurs… 结构中的主语从句不可提前。
例如:
It occurred to him 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 (right)
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 occurred to him. (wrong)
(4) It doesn’t matter how/whether …结构中的主语从句不可提前。
例如: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he is wrong or not. (right)
Whether he is wrong or not doesn’t matter. (wrong)
(5) 含主语从句的复合句是疑问句时,主语从句不可提前。
例如:
Is it likely that it will rain in the evening? (right)
Is that will rain in the evening likely? (wrong)
4. What 与that 在引导主语从句时的区别。
What 引导主语从句时在句时在从句中充当句子成分,如主语.宾语.表语,而that 则不然。
例如:
1) What you said yesterday is right.
2) That she is still alive is a consolation.
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就是在复合句中作宾语的名词性从句,通常放在主句谓语动词(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后。
1. 作动词的宾语。
(1) 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that 通常可以省略)
例如:
I heard that be joined the army.
(2) 由what, whether (if) 引导的宾语从句
例如:
1) She did not know what had happened.
2) I wonder whether you can change this note for me.
(3) 动词+间接宾语+宾语从句
例如:
She told me that she would accept my invitation.
2. 作介词的宾语。
例如:
Our success depends upon how well we can cooperate with one another.
3. 作形容词的宾语。
例如:
I am afraid (that) I’ve made a mistake.
That 引导的从句常跟在下列形容词后作宾语:
Anxious, aware, certain, confident, convinced, determined, glad, proud, surprised, worried, sorry, thankful, ashamed, disappointed, annoyed, pleased, hurt, satisfied, content 等。也可以将此类词后的that 从句的看作原因状语从句。
4. It 可以作为形式宾语。
It 不仅可以作为形式主语,还可以作为形式宾语而真正的宾语that 从句则放在句尾,特别是在带复合宾语的句子中。
例如:
We heard it that she would get married next month..
5. 后边不能直接跟that 从句的动词。
这类动词有Allow, refuse, let, like, cause, force, admire, condemn, celebrate, dislike, love, help, take, forgive等。这类词后可以用不定式或动名词作宾语,但不可以用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例如:
I admire their winning the match. (right)
I admire that they won the match. (wrong)
6. 不可用that从句作直接宾语的动词。
有些动词不可用于“动词+间接宾语+that从句“结构中,常见的有Envy, order, accuse, refuse, impress, forgive, blame, denounce, advise, congratulate等。
例如:
He impressed the manager as an honest man. (right)
He impressed the manager that he was an honest man. (wrong)
7. 否定的转移
若主句谓语动词为Think, consider, wuppose, believe, expect, fancy, guess, imagine等,其后的宾语从句若含有否定意义,一般要把否定词转移到主句谓语上,从句谓语用肯定式。
例如:
I don’t think this dress fits you well.(我认为这件衣服不适合你穿。)
表语从句
表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作表语的名词性从句,放在系动词之后,一般结构是“主语+连系动词+表语从句”。可以接表语从句的连系动词有be, look, remain, seem等。引导表语从句的that常可省略。另外,常用的还有the reason is that… 和It is because 等结构。
例如:
1)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we can make good preparation in such a short time.
2) This is why we can’t get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3) But the fact remains that we are behind the other classes.
4) The reason he is late for school is that he missed the early bus.
同位语从句
同位语从句就是在复合句中作名词的同位语的名词性从句。
1. 同位语从句的功能。
同位语从句对于名词进一步解释,说明名词的具体内容,一般由that引导。
例如:
1) The king’s decision that the prisoner would be set free surprised all the people.
2) The order that all the soldiers should stay still is given by the general.
2. 同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
同位语从句有时可以不紧跟在它所说明的名词后面,而是被别的词隔开。
例如:
He got the news from Mary that the sports meeting was put off.
3. 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区别。
(1) 定语从句中的that既代替先行词,同时以在从句中作某个成分(主语或宾语),而同位语从句中的that是连词,只起连接主句与从句的作用,不充当句中任何成分。
(2) 定语从句是形容词性的,其功能是修饰先行词,对先行词加以限定,描述定的性质或特征;同位语从句是名词性的,其功能是对名词进行补充说明。例如:
1) 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is that Tom would go abroad next year.(他告诉我的消息是汤姆明年将出国。)(第一个that引导的从句是定语从句,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
2)The news that Tom would go abroad is told by him.(汤姆将出国的消息是他讲的。)(同位语从句,that在句中不作任何成分) 。
高三地理学科的知识点重点总结(共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