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的经典台词

时间:2022-12-10 06:12:24 作者:与意 发言讲话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与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大唐玄奘》的经典台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大唐玄奘》的经典台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大唐玄奘观后感

——地球上最伟大的越野跑者

《西游记》里最为耀眼的明星,不出意外,大家都会认为是孙悟空。唐僧这个角色,被影视剧糟蹋的不像样子。而真正的玄奘是什么样子?

五一小长假,由于惧怕外出人多,所以选择了家中三日游。好久没有看电影了,决定在这难得的几天当中,要看一个电影。选了一大堆,唯一能提起兴趣的就是这个《大唐玄奘》,之前,我知道这是叙实的电影,其中,不会有八戒悟空。

到了电影院,满座。突然发现我前排,有一位母亲带着个4、5岁的小姑娘来看电影,当时就觉得坏了,他们肯定是来看孙悟空的,电影到了一半,我左边的一对情侣已经睡着了。右面的一对,看了一小时后选择了离开。电影结束时候,影院里只剩下三分之二,让我震惊的是,我前面的母女,居然从头看到了结尾。

下面说说剧情: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越野跑者——玄奘法师

因为之前看过流沙800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就是拍摄流沙800的选手们,如何克服困难,戈壁中跑400公里的`故事。当时觉得这些选手,太了不起了。和玄奘大师比起来,流沙800就是小儿科。大师没有补给,没有护照和签证,属于偷渡性质,依靠自己,穿越隔壁,沙漠,翻越高山,还自带行李。啥比赛能和这个超级越野赛比,生死时刻考验着大师,毅力稍微薄弱的人,马上会退赛。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根据电影里的数据,大师的越野跑达到了2.5万公里,对,是公里。这估计是空前绝后的越野跑,玄奘大师当之无愧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越野跑者,作为一个跑步菜鸟,对大师无比敬重。

物质的诱惑

大师本来在长安,清闲快活,为了取得真经。离开了长安,西区取经。路上,吃了很多苦。到了高昌国,国王奉大师为上宾,让大师弘扬佛法,后来国王提出,大师不要走了,就在高昌国常驻。可是,大师坚持提出要走,国王威胁说,如果要走,就把大师当成偷渡者,遣送回长安,大师以绝食相应对,国王最后只好让大师西行。这就好比越野赛,到了补给点,好吃好喝,这时候,会有很多人想着放弃吧,就到这里吧。但是大师抵御了物质诱惑。

大乘小乘佛教

以前知道南传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去云南出差,当地人告诉我这里很多人信奉小乘佛教,模糊的知道一点他们的区别。这次看电影,大师在佛教网红辩论赛中,辩论了这个题目。我才知道他们的区别,原来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这部电影,虽然情节不曲折,故事性不强,但是,画面唯美,很好看。唯一缺点就是,越野赛过程中的各种虐,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美中不足。

篇2:大唐玄奘观后感

前天首映这一天第一时间看到了《大唐玄奘》这部一直让我认为神圣而庄严的电影,当我踏入影院的大门时里面准备观看的人寥寥无几十来人,我顿时的感悟是那些爱情武打片首映都会爆满票房,这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观看的人确这么少,从一个小小的窗口却反应出整个社会现象,“缺乏信仰的人太多了”,我认认真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肤浅,整部影片令我感动与感悟很深的环节有许多,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实在艰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险情磨难依然坚忍不拔的他,对佛法绝对的热忱与信念,使得他的各种情绪显得异常动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时他的悲伤,在看到佛祖释迦摩尼佛像时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树下虔诚膜拜时他的信仰,在那烂陀拜戒贤法师为师时他的喜悦,似乎都是太过浓重的情感,他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信仰真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人能爱它信它到狂热的地步!他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甚至不惧舍弃生命,也要追求到自己信仰的。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感动我的一种品质。为了一件东西,可以牺牲一切,可以心甘情愿放弃一切,这是绝对虔诚绝对忠心而德高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么,有信仰都是幸福的。拥有自己认可的认知,有明确而真实的目标,有甘愿花费余生为之奋斗为之探索的未来,可还有什么不安?这样的我们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间各种情态,每个人都有可依托走下去的支撑。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一切美好的开始都是为了更圆满的结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无论发了什么心愿,在路途中遇见任何困难与艰险都不能忘却“初心”,在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被“名利,鲜花,掌声,荣誉,金钱……”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人生短暂几十年,我们再难也要让自己在社会中活得有价值,不枉此生……

篇3:大唐玄奘观后感

《大唐玄奘》观后感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大概意思就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大唐玄奘》中的玄奘就因为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终的。在高昌古国时他不受国王利禄诱惑,不受杀头威胁,坚持一路向西,只因不忘初心——西去取经;当他在天竺王国受众民拥戴,并得当地威望高僧挽留,但他依旧不贪图荣华富贵,坚持回国。哪怕回归之路还得四年,依旧艰辛,但因他始终不忘初心,故毅然决然取经后返回。

争霸五一电影档的《大唐玄奘》与同期上映的电影风格迥异,当《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谁的青春不迷茫》《梦想合伙人》都大打商业牌以攫取更多票房的时候,《大唐玄奘》却秉承霍建起导演一贯的严肃艺术气息。

影片以大量历史事实为依据,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却又完全不一样的玄奘。在大多数观众眼里,唐玄奘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一个靠着三个徒弟,一路斩妖除魔,向西取经的高僧。很显然,这是神话版玄奘,虽然其原型也是唐玄奘,但与历史事实中的`唐玄奘却大相径庭。

《大唐玄奘》以唐玄奘西行取经为主线,以其取经过程中遭遇的点点滴滴为主要内容,展示了唐玄奘坚韧、执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取得真经的其生命中的最重要一个片段。虽然影片中没有魑魅魍魉,没有妖魔鬼怪,但唐玄奘所遭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恶劣,一点不逊于妖魔鬼怪。在这四年中,他遇到了官府的阻止,经历了强盗的掳掠,饱经各种人伦灾难。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在恶劣异常的自然环境下,他依旧要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坚持西去。而一路的颠沛流离,风霜雪雨更是万言难尽。他也因此绝望过,但一想到取经普度众生的初心,他就有了前行的动力。

从长安出发,途径甘肃、***、哈萨克斯坦等地终于到达天竺国,唐玄奘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取经之后,为了研读大法,深得精髓,踏遍天竺,他在天竺国又呆了五年。回家的路途再四年。在这前前后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除了在天竺的生活还算平安快乐幸福,唐玄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残酷自然环境斗争,与恶劣的人文环境斗争,和自己作斗争。由于不忘初心,他成了最后赢家——取经回国,传授佛法。

唐玄奘取经的过程显然是一部励志教科书,尤其是在日渐浮躁的社会大气氛中,如何才能不忘初心,唐玄奘的经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大唐玄奘》并没有简单的说教,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写实的镜头语言,还原了唐玄奘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

影片在制作上的极具考究的,展示出了霍建起导演一贯的精粹品质。以配乐为例,影片启用了大量古典乐曲。极盛时期的长安,繁荣时代的龟兹、高昌,乃至歌舞升平,盛世风华的天竺,都启用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古典乐器,极尽悦耳,与影片的主题也相得益彰。

影片的摄影的也值得大书特书。无论是翠色草原,金黄沙海,亦或是碧绿湖水,蔚蔚蓝天,再或是袅渺雾气,缤纷花海,都在极清高清镜头的展示下美到魂醉,令人心生神往。每一幅画面都可以当做风景画做桌面。尤其是***的旖旎风光,神秘而原始,古朴而原生,飞掠之情顿然而来。

《大唐玄奘》观后感二:

多年前,在百家讲坛看了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对玄奘这人物很是崇拜,当时就幻想着能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结果《大唐玄奘》上映了,我当然是要去看的。

客观的说,这部电影没有拍出应有的高度,对于玄奘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对于佛学这样一个深奥的题材,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整个电影拍得太过表面化,太过肤浅!

首先,导演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手法来表现这个故事。从影片开始起,导演就一直处于纠结之中,重叙事,还是重意境?侧重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个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在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里不可能承载太多东西,但导演两边都不舍得,以至于两边都处理的很生硬。一会来段充满商业色彩的打戏,一会又突然切换到两个人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一会冒出个对玄奘含情脉脉的异族美女,一会又是玄奘与沙漠斗争的残酷……,各部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导致人物形象很不完整,全篇没有明确的主题。

其次,编剧方面也不让人满意,我认为玄奘西行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对当时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结果这点在电影里几乎没有体现。

而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是,整个片子“佛”味太淡了,每每涉及佛学理论的部分,都是浅浅带过,而史料中几场精彩的佛学辩论也都没有。我不得不问编剧一句,玄奘一心向往的“佛“呢?

最后,晓明哥依然还是那个照片男神,表演没有层次啊,没有把玄奘这物塑造出来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太仓促了,就好像当年的《白鹿原》电影一样。而这也让我更担心另部公认仓促的电影《三体》

篇4:大唐玄奘观后感

大唐玄奘观后感

电影《大唐玄奘》讲述的是历史上的唐朝高僧玄奘历时,不畏艰难险阻,前往天竺取经的传奇故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题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大概意思就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大唐玄奘》中的玄奘就因为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终的。在高昌古国时他不受国王利禄诱惑,不受杀头威胁,坚持一路向西,只因不忘初心——西去取经;当他在天竺王国受众民拥戴,并得当地威望高僧挽留,但他依旧不贪图荣华富贵,坚持回国。哪怕回归之路还得四年,依旧艰辛,但因他始终不忘初心,故毅然决然取经后返回。

争霸五一电影档的《大唐玄奘》与同期上映的电影风格迥异,当《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谁的青春不迷茫》《梦想合伙人》都大打商业牌以攫取更多票房的时候,《大唐玄奘》却秉承霍建起导演一贯的严肃艺术气息。

影片以大量历史事实为依据,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却又完全不一样的玄奘。在大多数观众眼里,唐玄奘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一个靠着三个徒弟,一路斩妖除魔,向西取经的高僧。很显然,这是神话版玄奘,虽然其原型也是唐玄奘,但与历史事实中的唐玄奘却大相径庭。

《大唐玄奘》以唐玄奘西行取经为主线,以其取经过程中遭遇的点点滴滴为主要内容,展示了唐玄奘坚韧、执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取得真经的其生命中的最重要一个片段。虽然影片中没有魑魅魍魉,没有妖魔鬼怪,但唐玄奘所遭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恶劣,一点不逊于妖魔鬼怪。在这四年中,他遇到了官府的阻止,经历了强盗的掳掠,饱经各种人伦灾难。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在恶劣异常的.自然环境下,他依旧要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坚持西去。而一路的颠沛流离,风霜雪雨更是万言难尽。他也因此绝望过,但一想到取经普度众生的初心,他就有了前行的动力。

从长安出发,途径甘肃、***、哈萨克斯坦等地终于到达天竺国,唐玄奘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取经之后,为了研读大法,深得精髓,踏遍天竺,他在天竺国又呆了五年。回家的路途再四年。在这前前后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除了在天竺的生活还算平安快乐幸福,唐玄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残酷自然环境斗争,与恶劣的人文环境斗争,和自己作斗争。由于不忘初心,他成了最后赢家——取经回国,传授佛法。

唐玄奘取经的过程显然是一部励志教科书,尤其是在日渐浮躁的社会大气氛中,如何才能不忘初心,唐玄奘的经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大唐玄奘》并没有简单的说教,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写实的镜头语言,还原了唐玄奘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

影片在制作上的极具考究的,展示出了霍建起导演一贯的精粹品质。以配乐为例,影片启用了大量古典乐曲。极盛时期的长安,繁荣时代的龟兹、高昌,乃至歌舞升平,盛世风华的天竺,都启用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古典乐器,极尽悦耳,与影片的主题也相得益彰。

影片的摄影的也值得大书特书。无论是翠色草原,金黄沙海,亦或是碧绿湖水,蔚蔚蓝天,再或是袅渺雾气,缤纷花海,都在极清高清镜头的展示下美到魂醉,令人心生神往。每一幅画面都可以当做风景画做桌面。尤其是***的旖旎风光,神秘而原始,古朴而原生,飞掠之情顿然而来。

篇5:大唐玄奘观后感

中国人最熟悉的唐朝年间的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终于被霍建起导演拍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影《大唐玄奘》,高僧玄奘历时19年,不畏艰难险阻,一路向西,终于到天竺取回了真经。这部电影不仅在故事上还原了历史,霍建起导演还不惜重工,不怕车马劳顿,进行了实景拍摄,茫茫大漠和印度的异域风光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在角色塑造和人物造型上,为贴合史实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高僧玄奘由黄晓明饰演,黄晓明本就是小麦肤色,搭配上僧袍,俨然一副真的高僧形象。在片中他是一个一心去西天取经,并无二心的“死心眼”僧人,在旅途中历经磨难,重重阻碍,可他丝毫没有畏惧,把每一个情节应有的情绪都表达得准确到位,富有感染力,也让观者容易与之共情。可以说这一次黄晓明的表演是值得点赞的。

全片最为感动之处是高僧玄奘在最后一次磨难的时候,生命危在旦夕,识途的老马就仿若通人性一样,它可能记得这个主人在自己濒临死亡的时候还喂它水喝,老马就像是懂得感恩的人,在玄奘倒地不起的时候,老马迅速趴下,引导僧人玄奘爬上他的马背,载着他找到了那个湖。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玄奘开心的跳入水中。可以说黄晓明的演技确实不赖,把一个人物从绝境到久旱逢甘霖的过程中应该有的表现演活了。

都说天时、地利、人和,玄奘是幸运的,虽然一路上经历各种磨难并且数次命悬一线,但每一次在将死之时,都会遇到幸运,先是遇到木叉法师,但木叉法师最后败给了玄奘的修行;之后又遇到驻守西域边陲烽火台的孤独大将王祥,玄奘帮其解了心结,于是他将玄奘放走;后来又遇到了瓜州太守李昌,从相信玄奘再到敬佩玄奘,最后冒死讲玄奘放走。这都是玄奘一路上遇到的贵人。更令人感慨的是,在没水喝、人马都将死的时候,茫茫大漠居然下起了一场阵雨,这一场及时雨再次救了玄奘的命。所有的这些命中注定的事件,都说明了僧人玄奘确实得到了天时和地利。最后的人和,全因玄奘这个僧人内心中始终不变的信念,无论遭遇了什么,他都从未想过要放弃,哪怕是去死,他也没有想过要回头。就是因为这样坚不可摧并且常人不可及的信念,助力玄奘完成了这一段不可能的旅程。

片中很多有关佛学的知识都很有道理,有关人生,也有关人心。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参悟不到的道理,但玄奘在取经的漫长19年中都已经参悟了。比如人们经常说起的“念念不忘”,念是念顷,佛学中表示是很短的时间,在片中高僧详细的解释了什么叫做所谓的“一念之间”。在这样种种的道理中玄奘最后参悟了自己的一生。

而他所认为的他的一生,就是为取经而生。历经19年,取回真经,并且不顾昼夜的把经书翻译成汉文,最后编纂成册,为后人学习和参悟,整个过程都是他所喜欢的,向往的,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高僧玄奘人生的意义。他的人生真谛或者说他向往的极乐世界就在于此。

就是这样一部充满艰难险阻和苦难的电影,看过令人久久不能平静。最想感慨的就是,每个人存活于世一定要有一个目标,那个目标会让你想要往前走,让你敢于与一切邪恶力量作对,战胜他人,也要战胜自己,最后才能到达自己的极乐世界。

篇6:《大唐玄奘》观后感

尽管风评很一般,还是去看了《大唐玄奘》――毕竟这是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题材。

由于把海淀工人文化宫当成了五道口工人文化宫,所以前十分钟耽误了,没看到。我到影院的时候,玄奘已经离开长安了……

该剧几乎可以算是黄晓明的独角戏,其他配角均算客串。而黄晓明的演技恰好又退步到了《中国合伙人》之前的水准……考虑到现有的大陆演员中,能表现玄奘这样一位同时代最伟大僧人(没有之一)精神境界的基本没有,所以选个帅而有名的倒也正常。

但黄晓明不能正确地表达玄奘的坚韧不拔。很多地方在刻意地煽情甚至咆哮,那是不对的。玄奘是“坚韧”“坚强”,而不是“坚硬”。

关于其他演员,我最不解的是,为什么从长安向西的人,说话非得都带个羊肉串味呢(尤其那个一点气质也没有的伊吾王李大嘴)……徐峥、罗晋,一个个都没有贞观时期创业之臣上报天子下安庶民的感觉,要么是公子哥范儿(尤其一代名将李大亮),要么是装深沉。倒是谭凯演的那位武将还可以――看来呀,还是不能要太出名的演员。

石磐陀、高昌王麴文泰两处情节都不出彩,戏剧冲突没能展开。尤其蒲巴甲演的石磐陀――表达“心魔”也不能走精神病路线啊。而麴文泰和玄奘之间很深厚的感情也几乎是一笔带过,没能表现出来。

印度演员,尤其女演员,都真漂亮。

整部戏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不过既然是讲“理想”和“信念”,情节大概也不重要了吧……那个到恒河里捞经文的故事,不知道是来自《大唐西域记》还是原创剧情,反正有点令人想到《孔子》里面下河捞书的颜回……

台词也不怎么行,有点TVB感,有点《读者》感,宗教感反而不足。

人物、剧情不出彩,看看视觉效果也行。花了那么多钱做特效,至少长安城、大漠、敦煌石窟寺都还像那么回事。印度的很多佛教遗址也是实景拍摄,颇为沧桑。

但最后出现的长安城夜景不好,尤其过桥的那个镜头,感觉不像长安,倒像安倍晴明的平安京,缺乏庄严宏大的空间感。

玄奘在伊吾国看的那段乐舞有点意思。话说敦煌艺术大可以成为这部电影的一个重大表现点,应该多砸点钱。

而无遮大会上的舞蹈就没法说了,能体现出这是一部中印合拍的电影吧……反正天知道那时候印度的佛教乐舞到底什么样。

下面主要吐槽。

唐太宗的圣旨,既然文字都已经出现“门下”,那结尾就别来个明清风的“钦此”了。

玄奘在烽燧的那场戏,饭桌上居然又出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玉米。

莫贺延碛的英文字幕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个地理知识的错误……那里是哈顺戈壁。

高昌国是汉族政权,高昌王麴文泰是汉人,该国的服饰习俗至少也该胡汉参半,而不应该全是胡人的样子。

印度老僧留那么大一把胡子……但是佛经中不少记载都表明印度佛教也反对僧人蓄须,至少不能一把大胡子,可能是要与婆罗门教的瑜伽师相区别。实际上,玄奘西行之处,在当时是佛教与外道(婆罗门教、祆教、耆那教、摩尼教)共存的――当然,电影不必表现出这些。

无遮大会上的贝叶经不知道哪里来的,我觉得上面写的不像是梵文……至少不是天城体,倒像老挝文或者泰文。

制作方花了那么多钱,但是小处依然不用心。

题外话:中国佛道两教的伟大故事,适合拍成“大片”的,不止玄奘。以后如果有条件,鉴真东渡、法显航海、慧能顿悟,都是很好的题材。道教方面,丘处机西行止杀的故事没拍好,但张鲁安汉、重阳立教、明成祖营修武当山、王常月中兴龙门几乎无人问津。这一块,其实是富矿。

篇7:《大唐玄奘》观后感

很早前知道要拍这个电影,也是不看好,这种电影多半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难以拍得成功。迫于投资和回收肯定要拍得商业一些,这样多半会加入很多传奇戏剧乃至情爱等元素;迫于宗教压力,自然要拍得宗教一点,但是这样就无法获得大量的认可;迫于历史的压力,电影团队历史知识贫乏,也难以认真地请教历史专家而在服装、语言、道具等等方面尽如史实。而拍摄在真俗二界皆有名声的'大师传记,人们的预期必然又高,这也算一种压力。如此压力下,能拍可算勇气,但的确难以拍好,只是算一次勇敢的尝试,其中必定有各方各种妥协。

真的拍出来后,徘徊了一阵子,还是看了,也是没忍住。看到有差评,也看到哄抬的。可能自己想看看到底是怎么样。可是电影就是这样,一次尝试就是消费了。

一、剧情

传记很难拍,因为要尊重事实的时候,就难以剪裁出剧情,尤其是传主没有什么传奇性,戏剧性的生平时。玄奘大师的生平是有传奇性的,但时间漫长,难以剪裁。况且,涉及到很多佛理内容,无法深入,只能就浅层的西行求法经历而描绘。于此如果就此途中某一次经历而描绘,可能会具体而有深度,但深入就会触及佛理,故而难以深入,也只能整体地描绘西行全程,如此大而泛,势必难以集中,这是取舍中难点。实际电影中沙漠中寻找野马湖一段可看作为高潮,也颇感人。后那烂陀学习阶段颇简略,周游印度段详略难以抉择,回国后的情况是带过的。重点是西行经历。此个人色彩浓,难拍,实际拍的效果也不佳。将来是不是考虑从公路片中借鉴、存在主义电影中借鉴一些拍摄技巧,或许有用。但是存在主义电影和公路片等对人物精神状态的认定难以和佛教求法志士的精神契合。

二、精神和表情

要表现佛教僧人之精神状态,也很难。如果说以前从动作片上来表现僧人和伦理善恶上是一个创造的话,那么关于佛教的影片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好的创新呢。除了从动作片打斗上来表现外,还有一些影片从神通上表现,这也是许可的。但这对于玄奘而言,又不太适合,因为他是一个义学僧,少显神通。而《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风土人情和佛教传说是多,但关于其个人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几乎没有。要凭空地增加故事,如同创造公案,很难,弄不好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影片选择的是从表情上来表达,而表情的丰富往往是没有修行的表现,但过于冷漠无情无表情,却又难以拍成电影。实际影片中主演是纠结于这两种表情之中的,要么僵硬地表现不动心之坚定,要么是稍稍夸张地表现凡夫情感,如哭泣、颤抖等。名演员的选择也是双刃剑,其名气是可以带来一定上座率,但其熟悉的名人面孔必定与传主作为高僧的形象造成违和感。所以从表演上看,电影并没有找到一个特别的表现手段来表现佛家僧人的精神状态,这本来也是难以表现的,因为修行本是内心感受,实难从外表显明地发现和表现。于此电影还可以从另外两个手段来增强表现:语言和事件。

三、语言

显明的语言形式是独白。这是弥补外在表情和事情无法完全突出传主内在精神的缺乏,故而直接从内心独白出发。关键的问题是内心独白的取向是什么?这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当传主是一个具有特别精神状态的人,他是僧人、有坚强的意志和信仰,有复杂的佛教修学,这些内容是很多人无法理解和体验到的,所以也难以表演出,即便是书面的写作,也难以从主观的角度表现出。更何况,电影的制作要求短时间内从制作到利润的获取,就更加难以让制作人员体验并创作出此种内在精神状态。所以电影的独白内容是从一个旅行求学的普通人的角度来创作的,如思念母亲,祖国;感恩自然上天恩赐等,其余并没有更多的内涵指示。

对白上来看,主要想表现的是传主弘法利生的情况。涉及到一些佛教义理,没有特别的深入,就通俗电影来看,已经足够了,也不必过于谴责,毕竟有很多压力。有很多批评已经揭示出众多的错误,如在印度时,说梵语慢慢变成印地语,此于事实不合;又电影中所展示食物,有很多在唐时并无,此与事实不合;再者,所悬挂经卷似为法华经,而非玄奘所译,此为粗糙。最后,当时梵语字体非天城体,与事实不合。此等皆是做电影的人事傲慢不肯请教于专家的表现,要么是其不知之过。当然也不必过于深究。佛教信徒也未必熟悉于此。此常为部分历史专家之事,而且很多也并不确定,尚在讨论中。

就对白本身而言,也是难以表现的,言为心声,何况人们对于佛教徒多有拔高之见,圣俗不辩,以为只要是出家僧人就一定已经是不染尘俗,这是误解。演员的对白,总的来说,并不太佛教味,有点僵硬,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路前行中遇到一些人,随时开示的对白,第一烽燧中的对白,似乎并没有特别说明问题;四法印之说,可以,通常说三法印;与戒贤的对话尚可吧,有人对证所说梵语确是《瑜伽师地论》中开始部分。与胜军论师的对话,有人指出讨论请教刹那问题过于浅显,但这里也难说,如果仅仅是随意交谈也未必不可,或者请教南印度度量衡问题也是可以。反正是没有深入讨论随胜军论师所学的独特内容。又有关于和婆罗门教的部分对话,说天意的部分,和上面一样都是剧本创作者自己弄出来的,难免出错,但是随顺婆罗门而言,也可以说天意,也无不可。总的来说,这几个有对话的故事构造的具体情况都是新的创造,希望以细节丰富历史,但难免以今人度古人。

四、事件

上已经说明,很多事件是出于丰富细节的想法创作出来了。但也有几个事件是从史实出发的,如高昌王之事,如曲女城之事,如从胜军学之事,如沙漠中行走之事。高昌王之事,发挥并不多,主要是绝食表决心,到结拜兄弟之事件,这中间到底要表现什么呢?是求法之坚定,还是弘法之方便,可能主要还是前者吧。所以这一节除了坐姿丑陋、定力不足等矮化法师之外,并无过多不足。曲女城之处,本也是鸡肋,是大事,却难以拍摄,因为说是辩论,其实并不曾有辩论,根本拍不出来,于是只能拍几个风土场景,骑大象和歌舞等等。从胜军学之处,也没有特别的说明,晚餐一说,可能是错误,当有持午的,但我没有考证,也不好说,说不定当时南印度是特别的开许。最后就是与婆罗门教交涉的事情,好像也是创造出来的,我没有详细考察各种传记,是否有此事。但经论落到水中倒是在部分传记中见过。南印度当时咒术兴盛,这是事实,且密教金刚乘已经在酝酿之中。

篇8:《大唐玄奘》观后感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赶上末班车,邀友人到电影院看大唐玄奘。

走进电影院,空旷的大厅,除了我们一行4人,其他观影人寥寥无几。我想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问津者少是不足为奇的。但作为一个对佛学越来越感兴趣的人,我却是带着无比景仰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期待一代伟大僧人的生平事迹,去顶礼他的光辉人格,并增进对佛学的领悟力。

影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玄奘法师,西出长安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国,取回真经,并带回长安翻译传播的故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激情澎湃,更没有被点燃智慧思绪纷飞的情况,连准备好的纸巾也未派上用场。走出电影院,我有一种落寞的感觉。为什么如此好的题材却拍不出我心目中的味道?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没有资格对电影制作提出专业意见。但作为普通观众,我应该有资格问问导演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现什么?突出什么?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刻画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应该是这部电影重中之重。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不畏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求取真经。毫无疑问,他除了是一个意志坚强、坚韧不拔之人,更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心怀天下大慈大悲之人。

在创作的时候,我想导演必定也应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法师他独自一路西行,都遭遇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化解?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他遇见了哪些人,他们各自的命运是否因为这样的交集而产生过影响?他可曾遇到过意志动摇之时?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这样的经历对他关于佛学、人生的理解又有什么样的帮助?一个好的导演,电影就是他内心世界在幕布上的投射。他一定会精心挑选素材,努力向观众传达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见地。

可纵观全片,说实在的,《大唐玄奘》的导演让我十分怀疑它的立意和取材能力。导演花了很多时长交代法师经过的路线,并用许多笔墨描绘法师在途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透过这些表层的故事线索,我理解到取经确实不易,不易来自于人为的阻挠。而法师如何感化这些阻挠的人们放他西行,影片处理得有些含糊不清,前后对照变化有些更是生硬突兀。对于人物设定方面,除了一个戌卫将军以及小国国王,我看不出其它人物对突显主角的个性有什么助益。

再比如穿越沙漠这一幕,本应该是全片的亮点,而导演的处理却令人大失所望。干裂的嘴唇――抱着抛洒的水袋无声哭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恍惚中见到母亲,昏迷――被马儿叫醒――驮到饮马泉。导演这样的取材,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尽管演员极力表现,但我也只读到 了人类在对大自然时的无助与悲伤,没有其它。似乎这场穿越生死的考验与信仰的力量无关,无梦想无关,只是一场侥幸。

大唐李白

神武大唐孩子计划书

大唐盛世作文900字

台词

优秀诗歌:我喜欢大唐

大唐柳色阅读答案

描写大唐芙蓉园的诗句

大唐柳色阅读试题及答案

大唐移动通信会计笔试题

我渴望梦回大唐优秀作文

《大唐玄奘》的经典台词(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唐玄奘》的经典台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